中药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农本草经》指出:“阴干、暴干 ,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 新,并各有法。”
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中药的产地与采 集,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 的经验和知识。药物的产地、采收与 贮存方法的研究,是保证药材质量和 保护药源的重要课题。
第一节 产 地
1.道地药材形成的原因? (1)我国特殊的自然地理状况: 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
(2)本草学: 记载中药的典籍中药学称为本草学。
(3)中草药: 实则是指中药和草药的混称。 草药、中草药与中药、本草没有质的区别,为避 免混淆,应统一于中药一词的概念中。
(4)民族药:
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其 药源与中药基本相同,如藏药、蒙药、维 药、傣药、苗药、彝药等。
(5)中成药:
3.怎样正确对待道地药材?
(1)重视道地药材: 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证明,重视中药产地
与质量的关系,强调道地药材开发和应用 ,对于保证中药疗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 用。
(2)发展道地药材: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中药材需求的日益 增加,再加上很多药材的生产周期较长, 产量有限,因此,单靠强调道地药材产区 扩大生产,已经无法满足药材需求。
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 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定 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 服法,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 法规定的药物。
第三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 要是天然的动物、植物和矿物。中药 的产地、采收和贮存是否适宜是影响 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采收 对野生动、植物来说,还会破坏药材 资源,降低药材产量。
对症治疗功效是指能缓解或消除
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症状,具有减
轻痛苦,防止病势恶化的意义。止痛
、止咳、止血、止呕、止咳平喘、止
汗、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皆属对症
治疗功效。
临床遣方用药时,因根据具体病 情,或治其本,或治其标,或标本兼 治。
第五章 中药的性能
性——性质、特征:四气、五味、归
性 能
中药的基本知识
质量管理部
第一章 中医学导论
中医学,是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医学 ,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医疗实践 中逐渐积累总结而成的,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 丰富诊疗手段的医学。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医 学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时至今日,中医学仍以其特有的理论体系和卓 越的诊疗效果,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颇受世 人瞩目。
(2)道地药材的确定: 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
临床疗效则是其关键因素,最重要的是长期临床 实践的疗效。
(3)常用道地药材:
四川:川连、川芎、川乌、川断、川贝等 广东:砂仁、广陈皮、广藿香、高良姜等 河南:怀地黄、怀牛膝、怀山药、怀菊花 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 云南:三七、茯苓; 江苏:薄荷、苍术; 山东:阿胶; 宁夏:枸杞等等。
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咸者能
下能软坚;淡者,能利窍能渗泄;
此五味之用也”
《本草从
新》
发散表邪—治表证,解表药味多辛
散 祛散风邪—治外风证及外风引动内风证
(发散) 祛散风湿—治风湿痹证,祛风湿药味多辛(苦)
祛散湿邪—治湿阻中焦证。化湿药味皆辛
辛
行气—治气滞证,行气 、芳香化湿药味多辛味
第四章 中药的作用
第一节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
一、中医治病的基本原理
正气不足
发病
阴阳失去平衡 病—阴阳
外邪内侵
偏盛偏衰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治病——以药性之偏来纠正病性之偏 ,调整脏腑功能,纠正阴阳偏盛偏衰 ,使之恢复平衡。
以偏纠偏
“药以治病,因毒而能。所谓毒 者,以气味之有偏也……其为故也,正 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欲救 其偏,则以气味之偏者能也,正者不 及也。”
《景岳全书·类经
》
二、中药的作用
治疗作用: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功
效
1.副作用,指常用剂量时出现
的与治疗需要无关
不良作用
的不适反应
主要是通过味觉器官辨别出来(即药物实际 滋味)。其次是根据五味的作用反推其味(即药 物作用的标识)。如:
葛根(甘、凉) 发汗解肌 甘、辛、凉。
玄参(苦、甘、寒) 软坚 苦、甘、咸、寒。
三、作用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 咸软”“淡味渗泄” 《内经》
“凡酸者,能收能涩;苦者,
能泄能燥能坚;甘者,能和能补能
通泻大便——治积滞便秘
通泄 通利小便——治小便不利证
泄
疏泄肝气——治肝郁证
苦
疏泄 疏泄血结——治血瘀证
经、升降浮沉、毒性。
(药性) 能——作用:功效,主治。
气味——苦寒。
性 归经——心、胃、大肠经。
升降浮沉——沉降。
如黄连
功效:清热燥湿(清里热、燥里湿
能
主治:清心、胃火热,燥泄大肠湿
热,治热病高热,胃肠湿热等证。
中药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 和特征的高度概括。是依据用药后的 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 察对象。
2.道地药材的概念与确定: (1)道地药材: 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
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 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
(是指某一特定产区出产的质量优秀,疗效显 著,历史悠久的药材。)
《新修本草》言“离其本土,则质同 而效异。”
第一节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 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是整体 思维方法在中医理论中的体现。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 基本思路。辨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两个 思维阶段。辩证的任务是分析疾病,寻找 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 主要方面;论治则是采取相应的措施,对 所找出的主要矛盾进行治疗。
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 浮沉、毒性等。
中药性状——是指药物的形状、颜 色、气味、滋味、质地(轻重、疏密 坚软、润燥等),是以药物为观察对 象。
第一节 四 气
一、含义
寒(甚于凉,大寒)
凉(次于寒,微寒)
性质基本一致 (属阴)
四气
热(甚于温,大热) 性质基本一致
第二章中药的总论
一、中药(本草)的概念
药 1.植物—占绝大多数,使用最普遍 物 2.动物 的 3.矿物 来 4.化学制品 源 5.生物制品
“药物以草为本”,“药之众者,莫过于 草, 故举多者,言之本草。”
(《神农本草经》)
中 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经验
指导下使用的药物。 (是我国传统药 物的总称,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 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药材的引种栽培以及 药用动物的驯养,成为解决道地药材不足 的重要途径。
(3)确保原有的疗效和质量:
道地药材是长期的生产和用药实践中形成 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环境条件的 变化使上党人参绝灭,人们遂贵东北人参 ;三七原产广西,称为广三七、田七,云 南产者后来居上,称为滇三七,成为三七 的新道地产区。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
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 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
草 药——系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
院应用不太普遍,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 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
本草、本草学、中草药、民族药、中成药 的概念:
(1)本草: 因为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包括 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 类药物。但其中以植物药居多,使用也最为普遍 ,故历代将中药称为“本草”。
附子、肉桂治愈 寒证——温热性
三、作用(一般中药的作用规律)
寒 清热泻火
凉血解毒 热证、阳证。
凉 养阴生津
作 用
(共性) 热 温里散寒
补火助阳
温经通络 寒证、阴证。
温 回阳救逆
第二节 五 味
一、含义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本经》
辛——辛辣、麻胀感觉,芳香气味。
的自然条件。我国自然地理状况十分 复杂,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 等生态环境各地不完全相同,甚至差 别很大。因而天然中药材的生产多有 一定的地域性,且产地与其产量、质 量有密切关系。
(2)古代医药家的实践:
古代医药家经过长期使用、观察和比较, 知道即便是分布较广的药材,也由于自然 条件的不同,各地所产,其质量优劣不一 样,并逐渐形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
中药功效是联系中药主治(应用 )和性味归经的枢纽,因此是学习中 药学的重点内容。
功效的分类:
l. 对因治疗功效(治本)
包含祛邪、扶正、调理脏腑功能
、消除病理产物等方面的内容。
①祛邪的功效:祛风、散寒、除湿、 清热泻下、涌吐、解毒、杀虫等
②扶正的功效:益气、助阳、滋阴、 补血
2.对症治疗功效(治标)
酸——包括涩(即味涩、性涩)。
甘——甜味。
五味 苦——包括火焦味。
咸
淡——淡而无味 “本草不言淡,淡附于
甘”实际是甘味最淡薄者(余甘
Leabharlann Baidu
之味),淡附于甘,甘淡并称。
说明:
1.一药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味,但有主次之分。
2.若一药具两个以上的味,主要之味起主要
作用。
二、来源(五味确定的依据)
温(次于热,微温) (属阳) 平 —— 不凉不温之谓,但按药性皆偏之
理,实际仍有偏凉或微温,不过其 寒热偏性不显著而已。
二、来源
药物→机体
机体发生的反应 (正常机体)
西瓜使人感觉凉 快——寒凉性
生姜使人感觉温 暖——温热性
对疾病的疗效 (异常机体)
知母、石膏治愈 热证——寒凉性
中药材 是指药用植物、动物、矿
物的药用部分采收后经产地初加工形 成的原料药材。大部分中药材源于植 物。
中药饮片 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根据辩证施治和调剂、制剂的需要 ,对中药材进行特殊加工炮制后的制 成品。
中成药 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
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 成的一定剂型,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 用法用量、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的药物 ,主要有丸、散、膏、丹、露、酒、片剂 、冲剂、糖浆等不同的剂型。
行血—治血瘀证,活血药味多辛
行 宣通肺气—治肺气不宣之咳嗽
(运行) 芳香开窍—治窍闭神昏证,开窍药味多辛
芳香避秽—治秽浊证
禁忌——辛味药性多辛散,易伤津耗气(阴),故
气虚、津亏阴虚者慎用
收敛止汗——治虚汗证
收 收敛止血——治虚证出
血
(收敛) 敛肺止咳——治肺虚久 咳
酸
涩肠止泻——治久泻久
但应注意的是,在药材的引种或驯养工作 中,必须确保该品种原有的性能和疗效。
水提取物(人参皂甙)的量%
日本长野县红参
13
韩国红参
14
日本长野县白参
4
韩国白参
3
中国生晒参
3
中国大力参(红参类)
6
应按地道药材的生态环境、栽培技术 、产品质量去发展药材生产,总以确保疗
效为标准。来认识道地药材的含义。
2.毒性反应,指药物对身体的
损害性反应
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 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 体危害不大,停药后能消失。
毒性反应是指用药后引起机体损害性反应 ,往往因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 引起,与人的体质因素等也有密切关系
第二节 中药的功效
中药功效:亦称为中药的“功能 ”。是对中药治疗作用高度概括的表 述形式。
中药功效的认识和概括,是根据 机体的用药反应,即用药前后症状、 体征的变化,通过审证求因、辨证论 治的方法归纳出来的。
功效与主治的关系:中药的主治,是 指其所主治的病证,又称为“应用” 或“适应证”。从认识方法而言,主 治是确定功效的依据;从临床运用的 角度来看,功效提示中药的适应范围 。
痢
味 涩
(固涩) 涩精止遗——治遗精遗 尿
补(补养、强壮)——补益,
治虚证,补虚药味多甘
作用 和(调和)——调和药性
甘
缓(缓急)——缓急止痛
味
解毒——解食物、药物中毒
禁忌——甘味药性多腻滞、难消化,
易助湿,脾胃湿滞勿用。
降肺平喘——治咳嗽证
降泄 降胃止呕——治呕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