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光中将解读历史上的南京之战
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深度解析
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深度解析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本侵略中国的惨绝人寰的一幕,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黑暗、残酷的一页。
这个令人痛心的历史事件发生于1937年12月,持续了六个星期,期间日本军队在南京城内实施了大规模的屠杀、强奸和掠夺,使数十万无辜平民面临生死考验。
本文将深入解析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细节、背景和影响,旨在通过对这一悲惨事件的深入探讨,让人们认识到历史的残酷和和平的珍贵。
南京大屠杀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中国,那时的中国正陷入内忧外患的混乱局面。
战乱、饥荒和政治动荡导致社会秩序瓦解,这为日本扩张提供了机会。
作为一个地理上重要的城市,南京一直是日本军队侵略的目标之一。
同时,日本在那个时期掀起了侵略风暴,日本政府以推行所谓的“亚洲共荣圈”为借口,贪图中国的资源和领土。
1937年12月,日本军队攻占了南京城,旋即,南京成为了日本军队的猛兽腹地。
在这段时间内,南京市内频繁出现血腥屠杀场面,大量的平民被无情杀害,城市变成了人间地狱。
根据相关调查报告和目击者的回忆,屠杀期间,日本军队无视生命,不分民众和士兵,以极其残忍的方式杀害平民。
他们无差别地使用刺刀、枪械和炮火,将无辜的人们打死、烧死、掠夺、强奸、折磨和虐待。
南京城的街道上尸骸遍布,哭号声、枪声和炮声交织成一片恐怖的音乐。
据统计,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所犯下的暴行的受害者大多是平民。
根据南京大屠杀档案史料,估计平民死者的数目在30万至40万之间。
这些死者中包括妇女、儿童、老人和普通城市居民。
他们的生命被残忍地夺去,家庭被撕裂,亲人被杀害,生活变成了无尽的痛苦。
南京大屠杀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痛,对中国人民的心灵造成了无法弥补的创伤。
然而,尽管种种挑战,中国人民从南京大屠杀中汲取教训,努力铸就了新中国。
南京大屠杀也让全世界认识到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行径,引起国际社会对日本侵略行为的关注和谴责。
南京大屠杀留给我们的深刻反思是:充分认识历史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
南京保卫战,2000川军失踪之谜
南京保卫战,2000川军失踪之谜作者:来源:《新传奇》2017年第51期1937年12月1日,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
国民政府调集20多万兵力,准备与日寇决一死战。
12月12日,战事突变,部队准备撤退,于是远道赶来的川军某团只好向南京东南部的青龙山撤退。
但2000多人走进青龙山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谜1937年12月初的南京,战况激烈。
国民政府调结20多万军队布防在南京城周围。
当时,72军、74军、93军等部队是从湘沪战场且战且退,来到南京城外布防的。
还有几个师,是从四川、湖北、江西等省紧急抽调来的。
12月9日,日军以坦克为前导,攻克高桥门,向光华门进逼。
夜色中的京杭国道阵地上,远道赶来助战的川军某团2000多名官兵知道:大战即将来临。
出于战术上的考虑,该团担任阵地侧翼对敌警戒任务,重点防御京杭国道一侧敌人可能突如其来的穿插分割。
由于防御方位的原因,部队还没有受到日军的冲击。
12日,首都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突然下达了从南京城撤退的命令,全团官兵哗然。
为了保住有生力量,团长不得已下令全团2000余人向绵延数十里、森林茂密的南京东南部青龙山地区撤退。
这一天,天空阴沉沉的,北风呼啸,城外空旷的地面黄沙扑面。
山区里道路崎岖,巨石散乱,满是参天古树,犹如巨大的鬼影。
在夜色的掩护下,全团官兵最终艰难地进入青龙山区。
然而,这一进入,他们再也没有出来,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战事结束后,日军总司令部在统计侵略“战果”时,发现有一个团的国民党军队不知去向,日军首领认为此事蹊跷。
为防止国民党军队撤往南京西南边的山区,日军从上海出动了两个精锐师团与另外一支部队在南京东南重镇汤山连接起来,形成了三面对南京围攻收缩之势。
同时抽调近万名官兵在湖熟、禄口至宁芜公路小丹阳段布下封锁线、火力网;又在汤山至土桥、淳化镇至双桥门一线实行严密封锁,出动数百辆坦克、装甲车沿公路布防,骑兵、步兵来回巡逻——而青龙山恰好被围在这两道封锁线内。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南京解放战役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南京解放战役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南京解放战役南京解放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抗日坚韧和威武不屈。
本文将围绕南京解放战役展开论述,探讨其背景、过程和意义。
一、背景南京解放战役发生于1949年4月,是中国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
在此之前,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
南京,作为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多年,成为中国人民解放的重要目标。
二、过程1. 战前准备南京解放战役前,中共华东指挥部根据形势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他们积极组织和培训解放军,准备充足的武器和弹药,并与苏联保持密切联系。
2. 战役展开1949年4月20日,南京解放战役正式打响。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进部队沿长江两岸展开进攻,向南京发起了猛烈的攻势。
其中,以陈毅、徐向前等将领指挥的第一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为解放南京立下了赫赫战功。
3. 战斗激烈南京解放战役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双方经过多次交战,解放军不断攻克日军防线,最终在1949年4月23日解放了南京,并取得了全面胜利。
三、意义1. 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南京解放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一战,也是战争胜利的标志之一。
南京的解放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尊严和独立。
2. 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南京解放战役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此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逐步解放全国各地,实现了国共合作与全民族的统一战线,为新中国的建立铺平了道路。
3. 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南京解放战役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于中国人民和世界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场战役不仅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也彻底摧毁了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统治。
四、结论南京解放战役作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场胜利不仅标志着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胜利,也为中国的解放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
南京保卫战在战略上的得失
南京保卫战在战略上的得失作者:王洪光来源:《学习活页文选》2015年第30期南京作为抗日战争时中国的首都,在1937年12月13日失陷,随后30万中国军民惨遭日军屠杀。
这些惨痛的记忆,在今年的纪念活动中具有特殊的、标志性的意义。
有必要从军事战略的角度,探讨南京保卫战的得失,保持对日本复活军国主义应有的警惕。
南京守是守不住的南京的攻防,离不开所处的军事地理环境。
长江在安庆、芜湖段由向东流转为向北流,古时这一段称“横江”,江右为江东,江左为江西。
长江流至南京城北,在这里一个大转弯成120度角,向东南流去。
在这好似臂弯的钝角中,坐落着南京城。
所以南京城一大面背水(西北、北、东北是长江),三小面开放(东、西各一部,南面全部)。
历史上南京攻防作战,防守成功的极少,进攻成功的极多。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高层也看到了这点。
李宗仁战前说:“在战术上,南京是个绝地,敌人可三面包围,而北面又阻于长江,无路可退。
”对日作战大本营作战组长刘斐认为,“南京在长江弯曲部内,地形上背水,敌可用海军封锁南京,从陆上可由芜湖截断我后方交通线,然后海陆空军协同攻击,则南京处于立体包围下,守是守不住的”。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1937年11月,淞沪战场日本派遣军总司令松井石根取得淞沪战场胜利后,发现中国军队无序溃退,中国首都南京就在眼前,于是不待大本营命令立即进军南京。
日军这一行动,使其侵华主攻方向开始按蒋介石的战前谋划由北向南转至由东向西,即自上海至南京沿长江溯攻上来。
战前国民政府沿此线建设的各道防御地带应该能发挥作用了吧?可实际情况是,中国方面有一定准备,但很不充分,防御设施战时基本没有发挥关键作用。
其原因是,上层决心不大,基层不抓落实。
从表面上看,蒋介石在全面抗战前把沿长江一线作为主要防御方向后,即在国防部下成立了首都防御建设委员会,委派中央军校教育长兼京沪战区司令张治中负责,下设设计、工程建设等机构,勘察了从上海到南京和南京郊区地形,制定了建设规划。
历史趣谈:南京保卫战:蒋介石先逃命 唐生智财宝装四大箱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南京保卫战:蒋介石先逃命唐生智财宝装四大箱
导语:大撤退,最高长官率先逃命激战江阴、激战汤山、激战淳化、激战牛首山、激战中华门,人数虽多但综合军力却较日军远逊的国民党军队打得可歌
大撤退,最高长官率先逃命
激战江阴、激战汤山、激战淳化、激战牛首山、激战中华门,人数虽多但综合军力却较日军远逊的国民党军队打得可歌可泣,但基层官兵的浴血英勇,最终换来的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耻辱溃败!
1937年12月13日清晨,屡遭重创、发誓再拿不下南京就剖腹自杀的日军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接到哨兵的一个紧急报告:昨天还不计伤亡寸土不让的国民党军队,一夜之间竟从杀红了眼的日军官兵眼前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跑到哪儿去了?
蒋介石最先逃离南京战场
时隔多年,军史专家总结南京之战的败因,点了几位逃跑将军的名: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负责防守雨花台、中华门一线的72军军长孙元良……但最先逃离南京战场的却不是别人,正是最高统帅蒋介石!
1937年12月7日清晨,正值南京外围战中日双方打得难解难分之际,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乘“美龄号”专机飞离战火纷飞的南京,7天后,国民党军放弃抵抗,南京城陷。
蒋介石的临别留言是这样说的:“我为了指挥全局,不得不暂时离开,将来我会回来的!诸位,南京是首都,为国际观瞻所系,又是总理之陵墓所在地,我希望各位在唐将军的指挥下,抱定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誓死保卫南京,做到人在南京在,与城共存亡!”
其实,蒋介石只说了一半真心话。
此前,白崇禧、王耀武等深通韬略的国民党高官不止一次劝谏过蒋
生活常识分享。
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王洪光:皖南事变真相辨析
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王洪光:皖南事变真相辨析核心提示:皖南事变的发生,有着深刻复杂的历史背景,客观上讲,是国民党自抗战以来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的必然结果,这个主要原因是毫无疑义的,绝不是因为曹甸战役,共产党“得陇望蜀”,错误在先引发的。
而是由于中共对形势判断上过于乐观,皖南新四军军事行动部署不周、指挥不力等原因造成的。
点击查看:《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皖南事变真相始末》本文摘自《文史参考》杂志2011年第8期,XXX:王洪光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原题:《皖南事变真相辨析》近期认真拜读贵刊2011年1月第1期载《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皖南事变真相始末》(下简称为《同》文)一文,感受颇深,获益良多。
但对其中有些史料及评述有不同看法。
该文对基本史料和最新史料掌握不透彻,论证方法不够客观、辩证,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不符合史实,没有把一个接近真实的“皖南事变始末”呈献给读者。
应该说,皖南事变的基本史实是清楚的,不像《同》文所说“70年前皖南那片山区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直到今天,依旧扑朔迷离,众说纷纭。
”现就皖南事变中部分史实,综合新四军研究中部分最新成果一并解析如下,也欢迎有不同见解的辨析皖南事变的发生,有着深刻复杂的历史背景,客观上讲,是国民党自抗战以来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的必然结果,这个主要原因是毫无疑义的,绝不是因为曹甸战役,共产党“得陇望蜀”,错误在先引发的。
而是由于中共对形势判断上过于乐观,皖南新四军军事行动部署不周、指挥不力等原因造成的。
蒋介石早有消灭新四军的方略国民党自始至终处心积虑要消灭心头之患新四军。
早在1940年5月,国民党制定了三路进攻新四军的计划:以顾祝同、冷欣部进攻我皖南、苏南部队,以韩德勤部进攻我苏北部队和皖东第5支队,以李品仙部进攻我第4支队。
6月,当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率主力向溧(水)武(进)路以北开进时,冷欣以重兵尾追我北进,并派兵楔入我茅山根据地。
我军被迫自卫,取得了西塔山战斗胜利,巩固了苏南抗日根据地。
砥平里战斗的得与失
砥平里战斗的得与失作者简介:王洪光于1968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曾在总参谋部任职,担任过总参兵种部装甲兵局局长、兵种部副部长等。
1998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1998年2月出任装甲兵工程学院院长。
2002年9月任总装备部通用装备保障部部长。
2005年12月起出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2007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2012年12月,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王洪光[1]中将到龄退役。
2013年是朝鲜战争停战七十周年,日前朝、韩、美三国都进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
作为签订停战协定的中国和参加朝鲜战争的中国军队,该用什么样的形式纪念这一战争?笔者就此来展开朝鲜战争最后的一个转折点——砥平里战斗,探析在战略、战役、战斗层面上的经验教训,纪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
砥平里战斗(1951年2月13日~15日),是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初期,我志愿军部队在朝鲜战场东线,对京畿道杨平郡砥平里进行的一次对坚固野战阵地进攻的战斗。
是役,我军以8个团(不足6000人)的兵力围攻美军1个团战斗队(合1个步兵团、1个炮兵营、1个坦克连)及法军1个营,共约6000余人。
敌我兵力大致相当,血战两天两夜,我方伤亡是敌两倍多。
我方伤亡数字至今仍争论不下,有说5000余人、3200余人、2400余人等,但据当时主攻部队第119师师长徐国夫经作战科统计,本师为900余人,其中阵亡300余人(《砥平里战斗经过及我见》),再加上助攻方向兵力较少,一般不超过主攻方向的伤亡,合计伤亡1800人以下应较为可信。
美、法军伤亡800多(美自称350多人),双方歧见不大。
砥平里在双方战略布局和战役布势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战术要点,双方志在必得,殊死搏斗,战况激烈,是志愿军在较大规模作战中第一次对美军进攻失利,也是朝鲜战争中战场形势的一个转折点。
“硬着头皮打”的战斗朝鲜战争自始至末,战场形势大起大落,一波三折,在纵长的半岛上,双方大踏步地进退,形成三个转折点。
南京大屠杀历史背景与残酷真相
南京大屠杀历史背景与残酷真相南京大屠杀,亦被称为南京大屠杀惨案或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是二战期间日本侵略中国的重要事件之一。
在这场残忍的大屠杀中,无辜的中国平民和士兵遭受莫大的苦难和杀戮。
本文将为您揭示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和残酷真相。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的冬季,当时的中国正深陷抗日战争之中。
这场战争始于1931年的日本侵华战争,旨在推行其帝国主义政策并征服整个中国。
到了1937年,日本军队已经占领了中国的大部分沿海地区,并迫使中国政府迁往南京。
然而,南京成为了南京大屠杀的中心。
第二部分:日本进攻南京1937年12月,日本军队发起了对南京的全面进攻。
中国军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人员不足,难以有效对抗日本的进攻。
而日本军队采取了先占领南京的策略,制造恐怖和混乱。
数十万中国平民和士兵逃离南京,寻找安全避难的地方。
第三部分:大屠杀的残酷真相在进攻南京的过程中,日本军队采取了残忍的手段对待南京的居民。
无辜的平民遭受了强奸、抢劫、虐待和杀戮。
成千上万的人被残忍地屠杀,包括老人、妇女、儿童和患病者。
许多人甚至在自己的家中被杀害。
南京的街道、房屋和庙宇充满着尸体和生命的痛苦,整个城市被悲剧笼罩。
第四部分:屠杀的影响南京大屠杀造成了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对中国人民的心灵和社会造成了长期的伤害。
大量的证据和目击者的证言揭示了这场大屠杀的真相,南京成为了世界上最残忍的战争罪行之一的象征。
南京大屠杀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谴责,许多国家和组织要求日本政府对这一事件负责并正式道歉。
结论: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残忍的一幕。
这场惨无人道的战争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和历史记忆。
我们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并努力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对于南京大屠杀的追求正义和真相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人类良知和道德的呼唤。
唯有铭记历史,我们才能够迈向更加美好和和平的未来。
南京大屠杀:历史上的洪水猛兽
南京大屠杀:历史上的洪水猛兽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发生在中国南京的一场血腥屠杀事件,堪称是历史上的洪水猛兽。
该事件发生于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13日之间,日本侵略军占领南京后对该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杀戮、掠夺、强奸和虐待行为,造成了数十万平民及士兵的死亡。
南京大屠杀的起因可追溯到1937年夏季的中日战争。
当时,日本侵略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中国大片领土,进而逼近中国的首都南京。
1937年12月,日军终于进入了南京城,并对其进行了彻底的占领。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南京城被日军所肆意践踏和蹂躏,成千上万的无辜百姓遭到了杀戮、强奸、掠夺和虐待。
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对于南京城内的人们实施了一系列残忍的行径。
他们无视国际人权法,对平民和战士一视同仁地进行大规模的屠杀。
无辜的百姓被迫站在一座座壕沟边,然后被毫不留情地枪杀。
无数的妇女被强奸并遭受了残忍的折磨,无视年龄、性别和身份。
众多的房屋被焚毁,公共设施被破坏,有组织有计划的抢劫和掠夺行为成为日军的日常活动。
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的暴行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和愤慨。
许多记录和报告揭示了日军暴行的真相,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于这一事件的追责呼声。
世界各地的记者和志愿者进入南京城,记录下了无数图像和证词,为今后的调查和审判工作提供了证据。
众多的求救信件和呼声在当时传出,但并未引起国际社会的强力反应。
然而,正义终会到来。
二战结束后,南京大屠杀成为了国际刑事法庭审判的对象,日本战犯因其对南京大屠杀的罪行被定罪。
这次审判是历史上首次涉及侵略战争罪的国际刑事审判,为后来的国际人权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最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之一,也是历史上最让人痛心的事件之一。
它在中国和国际社会中留下了深刻的创伤,成为了中国人民不屈抗日、追求民主和自由的象征。
南京大屠杀提醒我们要警惕战争的恶果,珍惜和平与和谐,坚守人类尊严和人权的价值。
南京大屠杀是一场洪水猛兽,它让我们看到人类历史中最黑暗的一面。
南京大屠历史回顾
南京大屠历史回顾南京大屠杀历史回顾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本军队在南京对中国平民进行的一系列非人道行为的称谓。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了当时的首都南京,并在接下来的六周时间内实施了一系列恶性暴行,导致了数以十万计的中国平民和士兵丧生。
南京大屠杀的规模之大和残忍程度使其成为二战期间最劣迹斑斑的事件之一。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回顾这段历史并探讨其影响。
背景南京大屠杀发生在一场由日本侵略者引发的中日战争中。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者向中国宣战,并很快夺取了中国大片领土。
他们迅速接近当时的首都南京,并于12月占领了该城。
屠杀过程日军占领南京后,开始了对市民和士兵的暴行。
他们采取了多种残忍手段,包括强奸、杀害和抢劫。
据估计,超过30万中国平民和士兵在这六周时间内被屠杀。
大规模的屠杀现场,街道上到处是尸体,屠杀的声音和惨叫声不绝于耳。
无数家庭被摧毁,许多人被迫逃离家园,成为无家可归的流离失所者。
这场暴行不仅伤害了个人,还带来了长期的心理、社会和文化影响。
国际反响南京大屠杀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愤慨。
各国外交官、传教士、记者和志愿者都记录了这一事件的真相,并试图救助受害者。
他们的见证和报道揭示了日本军队的残暴行为,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日本侵略行为的抗议。
国际社会的关注使得南京大屠杀成为二战期间被广泛谴责的事件之一。
然而,战争结束后,由于各种政治和经济原因,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知和承认。
纪念与教训近年来,中国政府和民间组织致力于宣传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和教训。
每年的12月13日被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纪念日,以纪念那段黑暗历史中失去生命的无辜者。
此外,南京市还建立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供人们缅怀历史并深入了解这一悲剧。
南京大屠杀的教训是珍视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通过宣传和教育,我们可以使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促进和平与友好的国际关系,并阻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结论南京大屠杀是一段令人痛心的历史。
中朝关系转变至今 朝鲜还是不是中国的屏障?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朝关系转变至今朝鲜还是不是中国的屏障?导语:曾几何时,当人们或者媒体谈及朝鲜战争时,均会提到中国当年决定出兵援助朝鲜,主要在于避免"唇亡齿寒"朝鲜是中国的屏障,朝鲜的存在可曾几何时,当人们或者媒体谈及朝鲜战争时,均会提到中国当年决定出兵援助朝鲜,主要在于避免"唇亡齿寒"——朝鲜是中国的屏障,朝鲜的存在可令东北工业基地免受美国的军事威胁。
今天,国内有些战略研究人士提出"放弃"朝鲜,或者说将中朝关系转变为普通的国与国关系。
他们的重要理由之一又是在军事科技进步的大背景下,朝鲜的"军事屏障"作用已不复存在。
这其中以前南京军区副司令王洪光中将的观点最为鲜明--"从军事上看,朝鲜半岛北部从三八线到我国边境,纵深也就五、六百公里,充其量只是一个现代战役的纵深。
抗美援朝战争时,我只用三个战役行动,两个多月就把进抵我边境的'联合国军'打回三八线以南。
当代信息化战争,扩大了空间和缩短了时间,只有一个战役纵深的所谓'战略屏障',又有多大的意义?"美国在东亚扩展反导,朝鲜屏障作用突显王将军这段论述在文字上很有力,但军事运筹是一门综合考虑的科学,500公里的纵深对武器使用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
例如美国在东亚扩展反导系统的问题。
最近2年来,一直传出美国准备在韩国部署战区高空导弹防御系统(THAAD)的消息,在消息越来越确实的情况下,我国最近表示出强烈的反对态度。
美韩方面给出的解释是,THAAD反导系统用于末段拦截,它的导弹最大拦截高度为150公里,只能有效对付朝鲜的中近程弹道导弹,对中国洲际导弹的打击能力不会构成影响。
但我国看到的是,THAAD的导弹尽管无力拦截我国洲际导弹,它配套的TPY-2火控雷达却影响巨大。
TPY-2是一款大型X波段有源相控阵生活常识分享。
南京大屠的惨案
南京大屠的惨案南京大屠杀的惨案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发生的一起严重的战争罪行,也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事件。
在1937年至1938年期间,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市进行了长达六周之久的暴行,导致大量无辜平民和士兵惨遭杀害、强奸和虐待。
这场惨案对于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
一、背景介绍1937年,第二次中日战争爆发,日军进攻中国领土。
当时的南京是中国的首都,拥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
为了能够快速占领南京,日军采取了极端的战略,不仅使用了大规模的军事力量,还对城市实施了轰炸和封锁。
然而,当他们最终攻陷南京时,却展现出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残忍性。
二、大屠杀的细节据历史记载,南京大屠杀期间,数十万中国士兵和平民遭到了日军的杀戮。
日军采取了多种残忍手段,包括射杀、砍杀、活埋、强奸和折磨等。
妇女、儿童和老人成为了特别的目标。
整个城市遭受了洗劫,许多文物被破坏或掠夺。
南京市成为了一片人间地狱,无数家庭被撕裂,生命被抹杀。
三、世界的反应南京大屠杀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谴责。
许多外国记者和外交官目睹了暴行的发生,并将其报道给自己的国家。
这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愤怒和谴责,使得南京大屠杀成为二战期间最严重的战争罪行之一。
然而,由于日军对外界封锁消息和掩盖事实真相的努力,南京大屠杀的具体规模和细节直到战争结束后才被真正揭露。
四、历史记忆与和解南京大屠杀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痛点之一,也是中日关系中的一个难题。
中国一直强调对这一事件的记忆和铭记,通过教育、纪念馆等方式来向世界保持着警示,呼吁和平、反对战争。
然而,对于日本来说,对于南京大屠杀的认知、道歉和赔偿问题,仍然是一个敏感且复杂的议题。
历史记忆与和解的问题上,中日两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结语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罪恶的写照,让我们深切反思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铭记,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平、尊重生命,不忘历史,共同致力于共建美好的未来。
南京大屠杀历史背景与惨重的人道灾难
南京大屠杀历史背景与惨重的人道灾难1937年的南京,是一个充满战火与浴血的年代。
当时,日军侵占南京,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这一事件让人们铭记于心,深深反思战争的残酷性与人性的扭曲。
本文将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背景分析入手,探讨其造成的惨重人道灾难。
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12月13日,当时日军第一军团第六师团攻陷了南京。
长期以来,东亚地区一直存在着复杂而紧张的政治格局。
日本对中国实施的侵略行动引发了中日之间的长期冲突。
九一八事变、淞沪会战等局部战事的爆发,为南京大屠杀提供了土壤。
面对南京大屠杀这一悲剧事件,我们需要回顾历史,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原因。
南京大屠杀的爆发,不能完全归因于个别的军事行动,更是深受当时军事、政治与文化背景的影响。
首先,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是南京大屠杀发生的基础原因之一。
20世纪前半期,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其目的是将日本变成军事实力强大的国家。
在此背景下,日本开始扩张其势力范围,不断对邻国发起侵略。
这种军国主义思想的泛滥,为南京大屠杀提供了借口和理论基础。
第二,南京大屠杀的发生也与日本士兵极端的思想灌输及教育水平低下有关。
当时,许多日本士兵对中国抱有误解和偏见,被告知中国人是“蛮荒野人”,缺乏文明与人性。
这种错误的观念使得他们对中国人的生命毫无尊重,甚至产生了对生命的无尽折磨与摧残。
此外,南京大屠杀的发生还与日军的残暴军纪和指挥官的无能有关。
据历史资料记载,许多日本军官纵容士兵们的暴行,甚至亲自参与到屠杀中。
这为士兵们提供了充分的实施暴行的机会,然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日本高层对于军纪和指挥责任的漠视与敷衍。
南京大屠杀发生后,对南京市民来说,那是一场无法言喻的人道灾难。
在六周的屠杀中,据不完全统计,有30万以上的无辜平民丧生,数十万妇女遭到侮辱和强奸,许多人被活活烧死、斩首或虐待致死。
南京街头巷尾、家家户户都弥漫着死亡的气息,随处可见的尸体和流离失所的难民,揭示出战争带来的无尽痛苦和伤痕。
南京之战:15万国军不敌5万日军
【大历史】南京之战:15万国军不敌5万日军2013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76周年纪念日,4位抗战老兵近日为南京失守而道歉:“我等几位对不起南京人民。
”1937年南京保卫战,15万保卫国都的国民党军队对阵5万攻城日军,为何仅抵抗12天便土崩瓦解?<淞沪会战惨败>1937年8月,淞沪会战打响,蒋介石调集75万军队与日本海陆空30万军队决战上海。
因两军综合实力差距悬殊,苦战3个月后,国军伤亡30万精锐,被迫撤退。
蒋介石精心打造的数个德械师也惨遭重创,而日军仅伤亡4万余人。
淞沪会战令国军元气大伤,此后蒋介石匆忙拼凑起15万军队保卫首都南京,但这15万人多为从淞沪之战溃退下的残兵,以及数万毫无战斗经验的新兵。
<寄望国际调解>蒋介石当时还在做国际联盟调解之梦,期待日本能悬崖勒马。
他甚至还幻想,只要南京能守上一到两个月,国际形势就有可能发生重大变化,包括苏联在内的声援中国的国家就有可能出兵迫使日本收手。
但是,当时英美正大搞绥靖政策,还妄想将日本这股祸水引向苏联,苏联也明哲保身。
这些隔岸观火的国家签署的旨在遏制日本侵华的《九国公约》无异废纸一张。
<战败高官先跑>南京保卫战爆发前,蒋介石秘密迁都,政府机关开始陆续向武汉一带转移,重庆作为战时陪都角色已内部确定,国民党内部几乎一边倒主张放弃这座孤城,蒋介石委任唐生智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
为表示誓与南京共存亡的决心,唐生智令人烧掉渡船,断掉南京守军退路,但包括唐生智本人在内的诸多守城高官均给自己预留了逃生船只。
一些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老兵直言不讳地说:“国民党军队有个习惯特别不好,一战败,当官的先跑!”<日军狂热进攻>南京之战前,日本政府并未计划攻占南京,还私下通过德国欲与蒋介石媾和,以确保自己的阶段性战略成果。
可是,当时日军中的狂热军官并不肯就此停战。
11月15日,第十军召开柳川司令临席的军团扩大会议。
会上,血气方刚的年轻军官提出第十军单独进攻和占领南京的疯狂计划。
吕景胜 南海仲裁后公知言论及心态评析
吕景胜南海仲裁后公知言论及心态评析吕景胜: 南海仲裁后公知言论及心态评析A- A+作者:吕景胜时间:2016-07-19所在专题分享到:【本文为作者向察网的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南海仲裁举国哗然,党政军及绝大多数国民态度一致,坚决反对,捍卫主权,彰显爱国意志,主流声浪中也有些许另类声音,不妨赏玩分析:一、南海与我们每一个人有关系吗?公知说“中国领土广阔,没有一寸是多余的,当然,也没有一寸是属于你的”。
“从今以后关我屁事”。
怎样才叫每一寸国土与每一个国民有关系?笔者猜测这位公知是不是想说这寸国土得具体记载在某国民名下,办个产权证书?或使用权证书?国民还能以这寸土地或租或卖或经营或盈利或开发?也许笔者把这位公知想的庸俗了。
每一寸国土是否与国民有关系是否可从以下角度思考:第一,国家土地海洋国有资产全民所有全民共享,南海丰富的天然气、油气、矿产资源一旦被开发造福当世、利在后代,据说如果南海资源开发成功每年可提高GDP一个百分点;第二,南海岛屿作为海上不沉航母拓展了祖国海洋疆域及权益,岛礁设施为本国及他国海运服务,我国绝大部分贸易商船路经南海;第三,南海岛礁拓展了祖国海洋军事国防战略空间,形成海上屏障南大门;第四,领土是国家民族之本之象征,是国家尊严之寄托,民族精神之图腾,世界任何国家民族都会不惜代价捍卫此,即所谓领土是先辈用生命和流血换来的,没有一寸多余;第五,看看网民对此是多么洒脱浪漫,网友憧憬说去南海旅游钓鱼拍结婚照。
照此思路笔者为公知的子孙后辈畅想一下未来的远方与诗,公知的子孙辈在日益强大和美好的祖国受到良好的教育,接触阳光心态的男孩女孩,心理健康,没那么“公知”,快乐的成长到了婚龄,公知的儿子儿媳、孙子孙媳比翼双飞到南海,灿烂笑容幸福婚照留岛礁,并不遥远蓝色的诗意蓝色的梦、蓝色的天空蓝色的海。
公知你说,这寸土地与国民有关系吗?二、战争的话题热起来,因为美国2个航母编队十几艘舰虎视眈眈列阵南海,网友们议论战争离我们有多远,自然混杂理性与不理性、专业与不专业的多种声音,有说南海必有一战,有说可能一战,更多是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即只打自卫战,或者应该备战,只有备战才能止战。
纪念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60周年学术研讨会剪影
作者: 王云宪;邵俊
出版物刊名: 军事历史
页码: 77-77页
主题词: 渡江战役 南京解放 学术研讨会 中共党史学 军事历史 南京市 科学学会 中国军事江苏省 纪念
摘要: 2009年4月22日,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军事历史分会、南京陆军指挥学院、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办等单位在南京联合举办了纪念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60周年学术研讨会。
中共江苏省委原书记、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会长陈焕友致开幕词,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王洪光中将、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副院长柴宇球少将致词,中共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叶皓主持开幕式。
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马洪武作会议总结发言,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军事历史分会会长李德义少将致闭幕词,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科研部部长耿卫东主持大会纪念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60周年学术研讨会剪影@王云宪@邵俊。
战役指导与战略方针严重脱节复盘南京保卫战
战役指导与战略方针严重脱节复盘南京保卫战
王洪光
【期刊名称】《晚霞》
【年(卷),期】2015(0)12
【摘要】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前,日本已经占据了东北,成立了"满洲国";还占据了华北北部,与国民政府签订了《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秦土协定》。
把这里作为全面侵华的进攻前进基地,以武汉为目标,形成主要战略进攻方向,沿三条线南下:中线平汉路,西线平绥、同蒲路,东线津浦路。
尽管战前日军大部在华北北部和东北,但这一方向并不是蒋介石所希望的主要防御方向。
蒋介石及其高级幕僚蒋百里等,在1934年、1935年间,与德国顾问冯·塞克特、法根豪森等,有过长时间研讨。
【总页数】6页(P42-47)
【作者】王洪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战役指导与战略方针严重脱节复盘南京保卫战 [J], 王洪光;
2.重温TeD夺冠之路!——TeD2012WCG精彩战役复盘 [J], 皮杰飞飞
3.重温国手精彩表现!——2012WCG星际2精彩战役复盘 [J], 皮杰飞飞
4.上甘岭战役的战略复盘 [J], 刘波
5.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战略方针与战术指导 [J], 盛平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洪光中将解读《历史上的南京之战》
□通讯员倪超练红宁
《铁血红安》在央视热播反响空前,其实历史上最铁血的地方莫过于古城南京:发生战事100多次,至少六次遭遇屠城!比发生战事第二的洛阳70多次和西安50多次均高得多。
近日,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王洪光中将,撰写出版新著《历史上的南京之战》,以一位作战指挥员、军事专家和南京人的视角,结合历史、地理、战略、战术、反思、正视的剖析全新解读南京建城后的27次重要战争,让人们耳目一新,犹如读一部兵事小说,又似读一部诸葛兵书,叫人欲罢不能。
南京情缘催生兵书南京
金陵建城两千载,兵戎兵事上百战。
现已退休的王洪光将军,仍不忘关注国家军事国防建设,挤出时间把自己几十年对南京军事历史的研究和掌握进行系统总结。
他研究南京军史缘于他与南京的不解之缘。
据介绍,王洪光除在北京工作20余年,曾在南京生活和工作了近40年,是南京社会巨变的见证人。
王洪光的父亲王建青在解放战争时期任华野26军77师师长,曾亲自率领部队参加了解放南京的战役。
参军以后,王洪光所在部队就在南京远郊,70年代响应毛主席“徒步拉练好”的号召,除了“坦克履带行军”就是两
只脚板走遍南京周边战役防区。
他看到解读南京的各种书籍很多,于是发挥自己的长处,从军事和战争的角度来解读南京。
军事解读全新南京史话
了解南京这样一座城市,读历史、读文化离不开战争,仅清朝之前就发生战事106次,比洛阳、西安都高得多。
王洪光解读南京,从吴大帝孙权到东晋重臣王导、谢安;从梁武帝萧衍、南陈一代英主陈霸先,到隋文帝杨坚和宋太祖赵匡胤;从抗金英雄韩世忠和金军统帅金兀术,到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抗清英雄郑成功;从太平天国洪秀全、李秀成,到清朝名将曾国藩、曾国荃;从国民党的蒋介石和李宗仁,高级将领何应钦、白崇禧、程潜,到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粟裕等历史上充满血性的顶天立地人物都跃然纸上,汇成了南京城波澜壮阔的战争历史,书写了城市攻防战略战术的军事篇章。
书中选取的27次重要战事都影响深远。
王洪光从南京史上首战、决定吴国生死存亡的晋灭吴之战开篇,特别从守方分析反思,突出长江防线的重要,揭示出“东吴为何能再撑16年、如何失去水上优势、如何敢向魏晋反攻、如何不战而降”等缘由,从东吴亡国之殇中认识战争、启迪战争。
其他战争,还包括:东晋平定王敦、苏峻、桓玄之乱,卢循进袭建康之战,南朝刘宋政权内乱、萧衍灭齐之战、侯景之乱,北齐南梁建康攻守战,隋灭陈建康之战,北宋灭南唐金陵之战,南宋抗金黄天荡之战,陈友谅、朱元璋应天攻防战,靖难之役南京攻守战,南京抗倭之战,郑成功兵败江宁,英军攻打南京,太平军攻占江宁城、保卫天京、天京陷落,同盟会江浙联军攻克南京,江苏讨袁军南京保卫战,北伐军光复南京,龙潭战役,国民政府南京保卫战,新四军南京周边抗日活动,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作为南京战事的收官之战,主城没有经历激烈的战斗,过程却极其复杂曲折,王洪光从攻守双方的战略态势、战役部署、作战准备、战役实施方面的解读亮给人们又一种解放南京。
作者特别在开篇以战略、战区、城防环境,从战略、战役、战术层面让人们认识到南京的军事地位和在战争中的作用,该书既似一部兵事谋篇,又似一张战法之盘,可谓站在今天看着历史演兵,而为“铁血南京”的军事和战争所震撼和惊叹。
“山水城林”有城防理念
王洪光的战争之书却把国学文化用到精致,书中使用引用和诠释了大量的典籍诗句、国学和故事,让人读起来意趣盎然。
王洪光写南京之战,不只写南京,而是从周边,从更远的全国的视角去研究战争,并亲自到许多故地进行现场考察。
他把南京“山水城林”的城防理念揭示出来,南京“四山一水”防区剖析得淋漓尽致,从老山山脉、宁镇山脉、横山山脉、茅山山脉到万里长江都是南京的演兵战场,而大胜关、石头城、上元门、铁心桥等许多关、城、门和桥正是南京历史上的一个个激战地,让人从当今的地名和遗迹中重温历史沧桑,引发更多的思考和联想。
沧海桑田的变化也给战争带来无数的考验。
从秦淮河入江口的转移,到玄武湖的填填挖挖战争的利弊。
王洪光从长江这个天然屏障着笔,写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东西:最早的长江口与现在的杭州湾相似,“广陵潮”甚至超过“钱江潮”。
后来海滩延伸才有了南通、上海等地。
而长江口既是明清两代严防倭寇的前沿阵地,又成了鸦片战争中英舰直抵南京逼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的突破口,日本侵华战争的主要战略进攻方向。
三国魏文帝曹丕伐吴,到广陵城临江观兵,准备渡江,适值江水大涨,波涛汹涌,乃叹:“此天所以限南北也”。
今天的长江天堑百桥飞架南北,望江兴叹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历史上的南京之战》只是王洪光战史战例系列中的一部。
历史是一面镜子,要想保持世界和平,就要让人们远离战争。
而避免战争就要研究战争、制止战争,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本文来源:金陵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