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地质事业创始人章鸿钊简述
浅谈绿松石的鉴别与保养

浅谈绿松石的鉴别与保养戴正之【期刊名称】《质量与标准化》【年(卷),期】2019(000)007【总页数】4页(P30-33)【作者】戴正之【作者单位】国家金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正文语种】中文【品质生活第13期】绿松石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传统名贵玉石,在距今约8 000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圆珠、方形的绿松石饰品的发掘出土,证实了远在新石器时期,绿松石就被应用于装饰。
在西方国家,人们把绿松石作为镇妖、避邪的圣物,并看作吉祥、幸福的象征。
关于绿松石这一名称的文字记载,据考证最早出现于清代早期的文献中。
元代陶宗仪在《辍耕录》中有这样的记载:“泥沙普尔,即回回甸子,文理细;乞里马泥,即河西甸子,文理粗;荆州石,即襄阳甸子,色变。
”其中所记载的“甸子”,经考证,可以确认是指绿松石。
据《清会典图考》记载有:“皇帝朝珠杂饰:惟天坛用青金石,地坛用蜜珀,日坛用珊瑚,月坛用绿松石。
”至于绿松石名称的含义,我国地质事业创始人之一章鸿钊先生(1877-1951),在其所著的《石雕》一书中有如此描述:“此或形似松球、色近松绿,故以为名。
”绿松石品质评价绿松石矿物的化学分子式为CuAl6(PO4)4(OH)8·5H2O,属于一种含水的铜铝磷酸盐矿物,多呈隐晶质集合体,致密块状构造,可含有少量高岭石、石英、黄铁矿、云母、磷铝石、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等。
自然界产出的绿松石有蓝色、绿色、黄色、白色以及这些颜色的过渡色,光泽一般为蜡状光泽至玻璃光泽,也有土状光泽,由其质地的致密度决定。
折射率通常为1.61~1.65,摩氏硬度为3~6,密度大多为2.40 g/cm3~2.90 g/cm3。
评价绿松石品质有四大因素:颜色、质地、块度和表面花纹。
虽然国内外的评价标准略有不同,但是“颜色”和“质地”都不容置疑地成为评价绿松石品质好坏的重要因素。
1. 颜色颜色是评价绿松石的重要因素。
绿松石的主要颜色有蓝、蓝绿、绿蓝、绿、黄、褐色等。
为我国地质事业贡献无数“第一”的翁文灏

为我国地质事业贡献无数“第一”的翁文灏作者:王翠娟来源:《石油知识》 2014年第1期王翠娟在我国地质学研究历史上,有一个人为中国的地质事业贡献了一生,并创造了中国地质历史上多个“第一”,这个人就是中国地质学的鼻祖翁文灏。
翁文灏(1889-1971)字咏霓,浙江鄞县(今宁波)人。
他虽出生在一商宦之家,但毫无纨绔习气,自幼聪慧过人又勤奋好学,13岁时第一次参加县考,就考中秀才,一时扬名县城,被大家称为奇才。
翁文灏在上海徐家汇私立震旦学院接受过西方教育。
新的思想激发着他的爱国之心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兴趣。
1908年秋,当翁文灏在震旦读完两年预科之际,恰巧赶上杭州举行第一次官费留学考试,当时报名者有200人之多,经过层层选拔,翁文灏脱颖而出。
当翁文灏进入比利时罗文大学后,毅然选择了地质专业,究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他心中的报国夙愿。
年少时,在宁波私塾读书的翁文灏有一次去崇实书院,路上看到了街上形形色色的洋火、洋钉、洋车、洋烟……听到商贩嘈杂的吆喝声:“美孚煤油”、“买美孚煤油送美孚油灯”……少年翁文灏禁不住问私塾的老师:“先生,为什么用美孚煤油,而不用中国煤油?”老师不假思索的回答:“中国人还不知道哪里有石油,何来中国煤油!”老师的回答像一把刀伤到了翁文灏的心。
当时,中国几乎没有专门的地质人员,就连出席1906年在墨西哥首都召开的第十期万国地质学会议,清政府也只能派出一名不懂地质的梁询赴会。
也就是在那时,翁文灏萌生了改变这种现状的想法,于是在他出国留学后毅然选择了地质学专业,决心把西方的知识带到中国,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地质学。
撰写中国首篇地质学博士论文1911年,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和国内形势的变化,清政府已无力支付留学生学费。
而此时翁文灏的家境已今非昔比,知书达理的妻子卖掉陪嫁的首饰,凑齐了学费,坚定地支持翁文灏完成学业。
学费的来之不易、国家的兴亡和民族的安危使翁文灏加倍努力学习,以求学有所成后回馈祖国。
巍巍上庠地质之光百年奋进再创辉煌——纪念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成立一百周年

巍巍上庠地质之光百年奋进再创辉煌——纪念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成立一百周年潘懋;宋振清【摘要】@@ 今年是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建系一百周年.北大地质学系是我国高等学校的第一个地质学系,诚可谓中国地质教育的第一道曙光.其实,早在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1898年创办时,就有设立地质学门(相当于现在的学系)的计划,但分科大学始于1909年,这一年,格致科(相当于现在的理科)先设了化学门和地质学门.【期刊名称】《中国地质教育》【年(卷),期】2009(018)003【总页数】6页(P167-170,封3-封4)【作者】潘懋;宋振清【作者单位】(Missing);(Missing)【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今年是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建系一百周年。
北大地质学系是我国高等学校的第一个地质学系,诚可谓中国地质教育的第一道曙光。
其实,早在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1898年创办时,就有设立地质学门(相当于现在的学系)的计划,但分科大学始于1909年,这一年,格致科(相当于现在的理科)先设了化学门和地质学门。
北大地质学系从此诞生,开始了她绵延百年的传奇历程。
北大地质学系自创办之日起,几经变迁,但始终克服困难,开拓奋进。
1913年,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由于当时费用紧张,北大所有理科暂时停办。
在丁文江先生的努力下,依附当时的临时政府工商部开办地质研究所。
1916年,北京大学重新开设地质科并于1917年恢复招生。
20年代初,地质学系分设古生物学和经济地质学两个学门,1923年增设矿物岩石学门(组)。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地质系随北大南迁长沙、昆明直至1946年,期间设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在西南联大的峥嵘历史上写下浓重一笔;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北大、清华、天津大学(前身北洋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地质系(组)合并,组建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北大地质学系的教师、图书、仪器、标本等全部调出,在校生转入北京地质学院学习,北大仍设地质地理学系,但地质学专业没有招生。
三门聚一村,鸿儒达四海

三门聚一村,鸿儒达四海我到过的江南小镇很多,但从来没有一座小镇,如荻港这般让我萌生了深深的敬畏之心。
将它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少了那种浑朴奇险,多了一点畅达平稳。
我的敬畏之心,来源于那些高门大宅深处的沧桑感。
当地人告诉我们,这些都是出自名满天下的章氏、吴氏、朱氏和其他一些名人的祖宅。
章氏:远涉重洋的回归1998年4月,一个消息不胫而走,说有一位华裔血统的瑞典王子要带着他的妻子来中国寻根。
这确是一个前所未闻而又令人雀跃的意外消息。
时隔不久,这对瑞典王室夫妇,真的从遥远的波罗的海那边一个最美丽的城市,飞到了水乡小镇――荻港。
这位瑞典王子名叫罗伯特・章。
王子的祖父姓章,名祖申,字生,号无可,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荻港人。
章老太爷是中国皇室最后一代翰林院编修之一。
辛亥革命后,接纳了新思想的他从皇宫的翰林院走上了中国的外交官生涯――1920年,他被任命为驻瑞典、挪威两国特命全权大使。
1922年春夏之交,章祖申回京后,疾病缠身、沉疴不起,却把年仅7岁的儿子留在瑞典。
他,就是76年后来中国寻根的罗伯特・章王子的父亲――章宗琦。
原来,章宗琦与瑞典一位著名的女演员结婚,生下了一男二女。
儿子即就是罗伯特・章。
章宗琦在瑞典去世后,罗伯特・章的母亲后改嫁瑞典王室成员斯格瓦德・贝纳多特。
这位亲王非常爱这位女演员。
同时对那位中国杰出的外交家也很敬佩,接纳罗伯特・章成为了亲王的继子。
于是,荻港章氏就有了瑞典皇家的身份。
巧的是,现任荻港村党委副书记章金才也是章氏后人,与罗伯特・章是同宗。
他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章氏的瑞典情缘之后,又滔滔不绝地讲起了章家的历史。
原来,章氏祖先是从绍兴迁来的移民。
自从十二世祖“实庵公”进入仕途之后,章氏从此成为当地最大的名门望族。
家谱记载,“实庵公”出任过山西代丹直隶知州。
他与林则徐同朝为官,曾得林则徐书赠的条幅和对联。
实庵公之后,咸丰年间的贡生章绶衔,又以精通诗词韵律、擅长笔墨丹青而成为族中的骄子。
为什么说中国的地质调查是从1916_年开始的

为什么说中国的地质调查是从1916年开始的 文/赵腊平判定一项工作是否正式开始或启动,或者考证这项工作在历史上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尤其像地质调查工作这样事关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状态与沿革,事关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大事项,恐怕得有几个令人信服的“杠杠”或者说硬性的“尺度”来衡量,否则是难以令人心服口服的。
比如:这项工作当时是不是已有比较成熟的发展理念与理论指引并付诸实施?是不是有了被政府认可的法定机构并能够相对独立地运作?是不是拥有可靠的经费来源?是不是拥有必备的人才队伍?在行业或社会上的认可度,等等。
中国的地质调查工作是从辛亥革命后起步的,这不存在什么争议。
但究竟应该从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在实业部矿政司正式设立地质科算起,还是从1913年6月民国政府设“工商部地质调查所”算起,抑或应该从1916年民国政府改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为直属的“地质调查局”算起,却并不是没有争议或不同意见的。
而以这些硬性的“杠杠”或“尺度”来衡量,我们认为,中国的地质调查从1916年算起是比较科学的,也是能够经得起推敲与检验的。
那么,为什么说中国的地质调查事业是从1916年开始的,下面我们即从这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并就教于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
开展地质调查的理论与思路趋于成熟开展地质调查工作,首先得有地质学理论的指引。
笔者在《中国的地质调查为何会在辛亥革命后出发》一文中已有论及,作为近代科学的地质学,是在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缓慢向近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传入我们这个古老国度的,是“西学东渐”的结果。
具体地说,近代地质学知识传自西方,用近代科学方法对中国的地质矿产进行调查也始自来华的外国人。
按照杜智涛先生在他的《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地质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文中提出的观点,地质学在中国是按照器物(技术)层、思想层、教育层和机构层这个过程推进的。
从16世纪后半叶的“西学东渐”,即西方近代地质学传入中国进行第一次启蒙、引进、消化、吸收和本土化,建立中国自己的地质学理论和方法体系,完成学科建制,培养本国的地质人才,到建立自己的地质机构,开展地质研究与地质调查,大概历经了长达3个半世纪的艰辛曲折并充满坎坷的历史进程。
中国百科大辞典(地质学)

中国百科大辞典地质学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编目录地质学家 (1)普通地质学 (3)冰川地质学 (6)火山地质学 (7)地震地质学 (8)地球物理学 (10)宇宙地质学 (11)陨石学 (12)月球地质学 (12)行星地质学 (12)构造地质学 (12)大地构造学 (14)矿物学 (18)岩石学 (23)地球化学 (26)古生物学 (26)古人类学 (27)地史学.地层学 (28)第四纪地质学 (29)矿床学 (30)煤田地质学 (31)石油地质学 (32)地热地质学 (33)水文地质学 (34)工程地质学 (36)海洋地质学 (39)环境地质学 (39)地质学家(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字存中,杭州钱塘(今属杭州)人. 他精研科学,成果丰硕. 在地质学方面,由雁荡等山的地形,认识了水的侵蚀作用;从太行山岩石中的生物遗迹,推论出冲积平原形成的过程. 以平生见闻,撰有《梦溪笔谈》等著作.(1877—1951)地质学家.字演群,后改爱存.浙江吴兴人. 中国地质事业创始人之一.1913年创办中国第一个培养地质专门人才的地质研究所;1916年创建中国第一个地质调查机构地质调查所.中国地质学会的发起组织人之一.著有《石雅》和《古矿录》等.(1887—1936)地质学家. 字在君,江苏泰兴人.曾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进行地质矿产调查. 晚年任国民党政府中央研究院总干事.著有《扬子江芜湖以下的地质》等报告20余种.(1889—1971)地质学家. 字仲揆,湖北黄冈人.毕生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创立了用地质力学解释地壳构造及其演化的假说. 运用力学分析的方法,探索地壳运动和矿产分布的规律,创立了地质力学中的基本概念“构造体系”。
在地震地质工作方面,强调在研究地质构造活动性的基础上,观测地应力的变化,开创了一条实现地震预报的途径. 著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部之 ?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和《天文、地质、古生物》等.(1889—1971)地质学家. 字咏霓,浙江鄞县人.清末在比利时获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参加丁文江等办的地质调查所,并担任主要工作. 首先提出燕山运动在中国的存在及其在中国地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著有《中国矿产志略》、《甘肃地震考》和《椎指集》等.(1898—1929)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 河北蠡县人. 对中国地层和古生物进行研究调查,最先对中国长身贝类化石作系统研究. 著有《中国长身贝化石》等.(1901—1964)古植物学家,浙江诸暨人. 对中国晚古生代和中生代至新生代各纪的植物化石、古植物的分类和演化、地层的划分和比较以及植物的地理分布等均有研究,为中国古生物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02—1943)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 湖南郴县人. 著作有《金陵灰岩之珊瑚和腕足类化石研究》、《四川龙门山地质》等.(GeorgiusAgricola,1494—15)德国矿物学家. 主要著作有《论金属》和《化石的性质》等. 对当时的冶金技术、采矿技术作了详细说明;叙述了有用矿物、矿脉、矿石的生成过程;对已知矿物的完整记载,成为以后进行矿物描述的典范. 因而被称为“冶金学之父”。
章鸿钊知行观探微

33知行观探微文/蔡克勤 陈宝国百年来,中国的地质科学,乃至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走过了荆棘载途但风光一路的历程。
这期间,前辈科学工作者的作用至关重要。
回看百年路程,了解和认识这些优秀知识分子的学术成长历程,丰富多彩的人生道路,人生观、科学观形成的主客观因素,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章鸿钊先生作为中国地质科学当之无愧的奠基人之一,他于中国的地质科学事业,是不可或缺、擎旗托众的巨擘。
知性求知于自省章鸿钊生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自幼受家庭影响,国学功底深厚,5岁读“四书五经”,12岁学作文,通读《古文观止》《廿一史约编》《王船山读通鉴论》《纲鉴易知录》等,并与正史参读,“始得略识历朝政治利弊得失之概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仍然是封建时代,章鸿钊已萌生这样一种想法:“近世欧西,声、光、化、电,科学日昌,而皆以算(数)学为基础……西人能开辟科学之途,吾侪不能循其涂辙,接踵以赴,何东西民族聪明材力相悬乃尔耶?于是始有习算之意。
”他认为,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一般说来,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学习兴趣的转变是很正常的,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
章鸿钊的改变亦是如此。
但难能可贵的是,章鸿钊对算学除去自己兴趣所至外,还加入了他对科学的理解,对中西社会发展的不同加入了认真的思考。
21岁时,他辑成《初步综合算草》一册,是他精研数学的成果。
“其后予遂有进而研究科学之意,实以算学为之始基也”,章鸿钊在学与思的问题上是经过一番思考的,也就是说,他的求知不是盲目的,学的目的是有的放矢,能够产生这样的认识,对国家和个人的自省则是这个过程转变的关键。
章鸿钊留学日本时已经28岁,按他的考虑,是想在数学上有所作为,一个突然的变化,使他与地质学结缘。
用章鸿钊的话“始而志于算,继而志于农,一转不得达,即再转亦可耳……将转地质科类”。
在环境与志向发生冲突时,环境的制约会迫使人的选择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两种,一是盲目的,二是有思考的。
章鸿钊即属第二种。
浩荡江河南北——我国地质界一代宗师章鸿钊

45浩荡江河南北——我国地质界一代宗师章鸿钊文图/崔文娟 马翠凤 王 鑫 蔡秀华 张孟伯 冯 晔章鸿钊,字演群、号爱存,笔名半粟,1877年3月11日生于浙江省吴兴县(今湖州市),1951年9月6日逝世于南京,是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地质学史学家,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的重要创始人之一。
章鸿钊创办了农商部地质研究所,为我国培养了第一批地质学家;他从近代地质科学角度研究了中国古籍中有关古生物、矿物、岩石和地质矿产等方面的知识,撰写《三灵解》《石雅》《古矿录》等著作,开我国地质科学史研究之先河;他参与筹建中国地质学会,并任首届会长,为我国地质界一代宗师。
中国地质教育事业的创始人章鸿钊从小学习《四书》 《五经》,奠定了坚实的国学基础。
17岁时,自习钻研算学,他认为,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章鸿钊对算学的兴趣除去自己兴趣所至之外,还加入了他对于科学的理解。
章鸿钊于1904年官费(公派)赴日本留学,先入日本京都第三高等学校,1909年毕业后转入东京帝国大学理科大学攻读地质学,师从日本地质学界创始人小滕文次郎。
章鸿钊从事地质学教育始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
他授课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这是中国学者在中国大学讲授地质学的第一人。
自地质研究所——我国最早的一所地质专科学校于1913年在北京正式成立之后,他便不遗余力投身于地质教育,培养地质人才。
关于地质研究所的建立,章鸿钊曾讲:“设立研究所者,非为研究而研究也,今日之研究正为他日之调查也”。
1913年11月,丁文江奉命调查正太铁路沿线地质,辞去地质研究所所长职务,章鸿钊为地质研究所代所长。
1914年1月,农林、工商两部合并为农商部,章鸿钊任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所长。
地质研究所学制三年,由于地质研> 1987年章鸿钊先生的自传《六六自述》出版时,黄汲清先生题词第一作者简介 崔文娟,中国地质图书馆研究人员。
> 1946年获葛利普奖章究所是为培养地质调查人员而设的,因而非常注重实地训练。
纪念中国第一部地质学著作《北京西山地质志》出版百年

化石新知经典回放28化 石29化 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前身就是后来在1929年4月建立的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
《北京西山地质志》的作者左栏上图是1916年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师生的合影,照片上的人物是:老师章鸿钊(一排中)、丁文江(一排右)和翁文灏(一排左)培养的学员叶良辅(三排左二)、王竹泉(二排左七)、谢家荣、刘季辰(三排左六)、徐渊摩(三排左三)、谭锡畴(二排左五)、朱庭祜(二排左二)、卢祖荫(三排左四)、马秉铎、李捷(三排左五)、仝步瀛(二排左一)、陈树屏和赵汝钧。
中国地质学属于西学东渐的产物,于是地质调查所聘请了瑞典人安特生做顾问。
安特生在1918年发现了宣龙式铁矿、周口店遗址和仰韶文化遗址,提供了《北京西山地质志》中第四章地文和第五章经济地质章节的素材。
教育界的人士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老师的作用和水平是不可低估的。
资格最老的章鸿钊留学日本,是讲授地质课程的第一人;发出地质调查首令的所长丁文江取瑞典人安特生顾问的护照三位老师和《北京西山地质志》部分作者在地质调查所图书馆门前合影地质调查所(西四路口南兵马司胡同)得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地质学和动物学双学士,倡导“登山必到峰顶、移动必须步行,近路不走走远路,平路不走走山路”;“燕山运动”的提出者翁文灏是中国的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亲自编写了《北京西山地质志》中的第二章火成岩章节。
1916年夏,叶良辅、赵汝钧、刘季辰、陈树屏、王竹泉、朱庭祜、谭锡畴、谢家荣、马秉铎、卢祖荫、李捷、徐渊摩、仝步瀛13名学员正式参加工作,成为地调所调查员,“所长丁文江首令完成五万分之一之西山地质图”,13人在北京西山测制1∶5万地形地质图。
当年8月,用平板测量法调查,仅用了一个月就基本完成了大部分地区的测量,有一、二片区域直到1918年春天才补齐。
在地形地质测量的基础上,从1918年冬天开始,由英文较好的叶良辅主笔,1919年7月成书,1920年出版《北京西山地质志》。
地质勘测奇才丁文江

地质勘测奇才丁文江作者:蔡明堂昭质来源:《华人时刊》2023年第10期丁文江,字在君,被誉为中国地质学领域“开山巨匠”。
1887年4月出生于江苏泰兴黄桥的一个士绅家庭。
他10岁通四书,11岁时就能挥笔写下《汉高祖明太祖优劣论》,亦被私塾先生叹为“神童”。
13岁考秀才那一年,年轻的丁文江以一篇洋洋洒洒的《汉武帝通西南夷论》受到泰兴县知事龙璋的赏识,成为其门下弟子。
由于龙璋本人主张维新,崇尚新学,因而在他的力劝之下,丁家决定举债送丁文江出国深造。
丁文江于1906年考入剑桥大学。
1911年从格拉斯哥大学“动物学和地质学双科毕业”,大大拓展了自己的视野。
当丁文江1912年踏上归国途程之时,他没有走便利的海道,毅然选择了特别难走的滇黔路。
漫漫归国路,实业救中国从英国到中国,从打破偏见到付诸实践,这是丁文江走过的最漫长的归乡之路。
在这数十个月的风雨兼程中,丁文江从海路到陆路,从山野到村镇,更看清了自己的内心。
想要救国就要发展实业,而发展实业必“先从事地质调查”,而后者就需要集“有学识经验之士,携斧入山泽而从事于实地之测验,归则出其所得于山野者”。
在丁文江的四处奔走下,民国政府工商部终于同意,借彼时的北京大学地质学科的书籍、仪器和校舍,“以最少之经费得最大之效果”,创办中国第一个地质教学机构———地质研究所。
1913年夏天,丁文江亲自主持在北京、上海两地公开招考有志于地质事业的中学毕业生,最终选拔了27名学生。
为了给学员提供最好的教育,丁文江积极致力于为研究所聘请优秀的专业人才。
在他的劝说下,章鸿钊欣然赴约,来到地质研究所,重新走上讲堂为学员授课;在他的力邀下,鲁汶大学留学归国的翁文灏放弃了国外的高薪邀请,毅然加入地质研究所,成为丁文江推动中国地质教育事业道路上最坚定的战友。
正是在丁文江的不懈努力下,短短几年间,中国地质教育事业开始绽放出生机和活力,而他本人也终于可以骄傲且欣慰地发出感慨,“一所之中,有可为吾师者,有可为吾友者,有可为吾弟子者,学不孤而闻不寡矣”。
荻港古镇——精选推荐

荻港古镇荻港古镇,位于湖州市南浔区西部和孚镇荻港村,地处杭嘉湖平原,是⼀个具有千年历史的⽔乡古村落。
历史上的荻港因四⾯环⽔、河道纵横,⽔中芦苇丛⽣⽽得名,“倚港结村落,荻苇满溪⽣”,⾃古就有“苕溪渔隐”之美誉。
我曾经说过,我是有强迫症的⼈。
你敢打⽔乡古镇的名号,我就敢前去⼀探究竟。
2017年底到达时,荻港景区已经正式开发,门票50元。
实际上⽹上有关荻港古镇的资讯少之⼜少,我也就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实际的结果是,也许当时的荻港还算不上很漂亮,但其⼈⽂底蕴之深厚,却远远超乎我的意料...在我看来,只要好好打理⼀番,荻港也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景区外围。
墙上挂的簸箕,知道啥⽤途吗?答案是--晒蚕的,湖州可是蚕桑之乡啊...“我家苕(tiao)溪上,环舍清且涟。
闲泛钓鱼艇,或棹采菱船。
”这⾸来⾃雍正年间荻港进⼠章有⼤的五⾔诗,既是对于荻港⽔乡环境与⽣活的⽣动描述和真实写照,也可算上某种程度的炫耀吧...您要知道,单单是清代,⼩⼩的荻港就曾经⾛出了五⼗多位进⼠!⼩巷的尽头,出现了⽔乡最常见的古⽯桥。
剧透⼀下,荻港古桥不少,有明清古桥23座之多。
这座单跨⽯平梁桥叫舍西桥。
据湖州府志记载:明朝嘉靖年间,荻港吴⽒连年中科榜,在吴家港西边建吴⽒宗祠。
为⽅便舍上吴家与港西吴家宗祠相通,《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在吴家港上捐建了这座舍西桥。
据我所知,吴承恩可是江苏淮安⼈,不知与荻港吴⽒有什么渊源?⽔乡之魂--古河道与码头驳岸。
很快来到第⼆座桥--三官桥。
侧有⽯栏板,各有望柱4根,前端有云纹抱⿎⽯。
前⾏不远就是三官庙。
三官庙,始建于南朝,后来唐宋明清历代皆有续建。
占地1800平⽅⽶,由三官殿、地藏殿、弥勒殿和三官桥组成,隔⽔⽽望还建有戏台。
三官原指尧舜禹,也即天官、地官和⽔官。
按照传统,每年的农历七⽉初七,三官庙都要举⾏盛⼤的庙会,祈祷风调⾬顺、物⾩民康。
次见到。
往前,有⼀个村民休闲⼴场--崇⽂园,⼤概取意于荻港历来重视耕读传统吧。
湖州的历史文化名人

湖州的历史文化名人·近现当代(23人)(沈家本(1840—1913),近代法学家。
吴兴人,字子淳,别号寄簃。
主修法律,建议废除凌迟、枭首、戮尸等酷刑,是近代中国法制思想先驱,有《律例偶笺》、《刑事汇总》、《历代刑官考》等16种法学著作。
吴昌硕(1844—1924),近代艺术大师。
安吉人,名俊、俊卿,字昌硕、仓石,别号缶庐、苦铁,70岁后字行。
工诗、书法、国画,擅石鼓文。
朱孝臧(1875—1931),近代词人。
归安埭溪人,原名祖谋,字古微,号沤尹,又号彊村。
官礼部侍郎。
以词盛名,词风近吴文英,称中国“词家殿军”。
王一亭(1867—1938),早期民主革命家、著名画家。
湖州人,名震,号白龙山人。
辛亥革命斗士,筹款讨袁被通缉。
后学画事佛。
章鸿钊(1877—1951),中国地质雪茄、矿藏家、古生物学家。
吴兴荻港人,字演群,号演存、爱存,笔名半票。
李四光称他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
俞寰澄(1881—1967),早期民主革命家。
德清新市镇人,名风韶,号任庐。
中国民主建国会发起人,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常委兼纪检委员。
徐森玉(1881—1972),文史学家、文物鉴定家。
湖州菱湖人,名鸿宝,以字行。
曾任新中国首任文史馆副馆长、故宫博物院院长、上海博物馆馆长、中国第二图书馆馆长。
沈尹默(1883—1971),著名书法家、诗人。
吴兴下昂竹墩人。
初名君默,号秋明。
钱玄同(1887—1939),著名教育家、新文化运动猛将。
湖州鲍山人,原名复,字德潜,号中季、疑古。
生前致力于文字改革。
沈迈士(1891—1986),著名书画家。
吴兴下昂竹墩人。
谱名祖德,字迈士,号宽斋。
宋春舫(1892—1938),著名戏剧理论家、剧作家。
吴兴人,别署春润庐主任。
有“世界第三位戏剧藏书家”之称。
史沛棠(1894—1965),著名中医学家。
德清上柏人,名维清。
杭州中医院创始人。
有《内经知要浅解》、《伤寒论浅注》、《金匮要图浅注》等医著。
海原大地震首次地质调查与后续十年科学活动

68张尔平,中国地质图书馆高级工程师,现任国际地科联地质学史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先后在学术期刊、报纸发表地质机构史、人物史论文及文章60余篇,主持中国地质图书馆地质调查所旧址保护项目,任《中国地质图书馆史》《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百年(1913—2013)》等书执行主编。
前言1922年5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The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刊登了克洛斯(Upton Close)和麦克科米克(Elsie Mc-Cormick)的一篇文章,题目是“在山走动的地方”(Where the Mountains Walked)。
该文是关于1920年中国甘肃海原大地震的详细报告,附有1921年3—5月黑斯-霍尔救济考察队(Hayes-Hall relief expedition)在震区拍摄的照片(图1)。
1922年的12月,美国地质学家维里士(Bailey Willis,1857—1949)在《美国地震学会通报》(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发表关于海原地震的论文:《1920年12月的中国地震》(The Chinese earthquakeof December, 1920)。
维里士从表层地质黄土的特性、沉积等方面解释这次地震的现象。
这两篇文章都写道:“上海徐家汇天文台法国神父的精确地震仪在1920年12月16日晚8:09记录的地震发生在甘肃。
”由于地域和文献传播的阻碍,这些报道和文章发表得不算及时,但也显示出甘肃海原(后属宁夏)大地震作为一项大事件引起的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一百年过去,回顾围绕这一事件的学者、作为和产生的科学影响,是很有意义的。
近代地质学的传入催生中国地震学中国古代记录将地震看作是天命皇权衰败的征兆,对地震前后的天气、造成地面毁损的“异海原大地震首次地质调查与后续十年科学活动张尔平69CITY AND DISASTER REDUCTION象”常与占卜、凶兆等交相论证。
湖州的历史文化名人

湖州的历史文化名人·近现当代(23人)(沈家本(1840—1913),近代法学家。
吴兴人,字子淳,别号寄簃。
主修法律,建议废除凌迟、枭首、戮尸等酷刑,是近代中国法制思想先驱,有《律例偶笺》、《刑事汇总》、《历代刑官考》等16种法学著作。
吴昌硕(1844—1924),近代艺术大师。
安吉人,名俊、俊卿,字昌硕、仓石,别号缶庐、苦铁,70岁后字行。
工诗、书法、国画,擅石鼓文。
朱孝臧(1875—1931),近代词人。
归安埭溪人,原名祖谋,字古微,号沤尹,又号彊村。
官礼部侍郎。
以词盛名,词风近吴文英,称中国“词家殿军”。
王一亭(1867—1938),早期民主革命家、著名画家。
湖州人,名震,号白龙山人。
辛亥革命斗士,筹款讨袁被通缉。
后学画事佛。
章鸿钊(1877—1951),中国地质雪茄、矿藏家、古生物学家。
吴兴荻港人,字演群,号演存、爱存,笔名半票。
李四光称他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
俞寰澄(1881—1967),早期民主革命家。
德清新市镇人,名风韶,号任庐。
中国民主建国会发起人,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常委兼纪检委员。
徐森玉(1881—1972),文史学家、文物鉴定家。
湖州菱湖人,名鸿宝,以字行。
曾任新中国首任文史馆副馆长、故宫博物院院长、上海博物馆馆长、中国第二图书馆馆长。
沈尹默(1883—1971),著名书法家、诗人。
吴兴下昂竹墩人。
初名君默,号秋明。
钱玄同(1887—1939),著名教育家、新文化运动猛将。
湖州鲍山人,原名复,字德潜,号中季、疑古。
生前致力于文字改革。
沈迈士(1891—1986),著名书画家。
吴兴下昂竹墩人。
谱名祖德,字迈士,号宽斋。
宋春舫(1892—1938),著名戏剧理论家、剧作家。
吴兴人,别署春润庐主任。
有“世界第三位戏剧藏书家”之称。
史沛棠(1894—1965),著名中医学家。
德清上柏人,名维清。
杭州中医院创始人。
有《内经知要浅解》、《伤寒论浅注》、《金匮要图浅注》等医著。
中国地质发展史(短小精悍)

中国地质发展史——思想与知识的准备Xueyezi2007.8.19(七夕节)——出自:小木虫十八世纪后,西方工业勃兴。
英国的生铁年产量,从1700年的12,000吨,上升到1840年的139万吨;而仅过四十年,到1880年即又增到775万吨。
(Loverimg,T.S.,Minerals in World Affsirs 1943,附表23)英国煤的年产量,也从1700年的261.2万吨,上升为1836年的3,000万吨;1854年,即仅过十八年,便再翻了一番多,达到6,450万吨。
(杨异同等:《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条件、方法和特点》1959,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页20)包括地质学在内的矿学日益精进,1830年英国莱伊尔(Lyell,Sir Charles. 1797-1875)的《地质学原理》开始出版,地质学作为逐渐形成的基础学科,活跃在科学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此时的中国社会还沉湎於“天朝上国”的自我陶醉之中。
开明一点的,也仅仅把科学视为“外夷”的“形而下”的技艺,更不知地质学为何物。
尽管开采了几千年的矿产,但并未弄清这些矿产是怎样形成的,还认为地下有“龙脉”,怕犯“风水”,不用说不敢在皇帝的陵墓附近开矿,就是一般老百姓的坟墓也得让它三分。
以至曾纪泽(1839-1890)有“吾华开矿较西人为难者,厥有二端:一曰股本难集;一曰风水难避”之叹。
(1889年12月29日致盛宣怀函1984,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盛宣怀档案之四》页8)曾纪泽曾出使欧洲八年,通英语,懂一些科学,所以有此感慨。
西方的地学思想与知识,在明末清初通过传教士开始传入中国,带来了那个时代西方对地球的新认识,如世界有几大洲几大洋、大地是球形乃至地球是绕日运行之类。
中国人以惯用的“此乃中国古已有之”的态度接受了下来。
但当时地质学作为一门科学在西方也尚未确立,称得上属於地质学范围的知识,传来的不多,有的还杂有谬误,如1659年来华的比利时籍耶稣会教士南怀仁(V erbist,Ferdinadus 1623-1688)在所著《坤舆图说》中介绍维苏威火山时,说它“昼夜出火,爆石弹射他方,至百里外”现象是描述出来了,但其实这不是燃烧生成的火,原因他就没讲清;接着说:“后移一圣人遗蜕至本国,其害遂息。
最新中国近代科技发展情况是怎样的

中国近代科技开展情况是怎样的科学技术是科学与技术的通称,是利用“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我所用,为人类所用的知识。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辛亥以后,大批留学生陆续回国,其中大多数人朝气蓬勃,年青有为,热心开展祖国的科学事业。
他们大力宣传科学的伟大力量,传播当时西方最新的科学知识。
面对当时混乱的政治局面,他们喊出"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的口号,并且身体力行,在民国初年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和学生中形成一股新的思潮。
1912年,地质学家章鸿钊首先呼吁成立地质调查所;同年高鲁着手筹办中央观象台;1928年,在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等人的努力下成立了中央研究院,随后北平研究院及各研究所也相继成立,此外还有几所民办研究机构也相继成立。
研究院所的成立是中国科技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表明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支专业科技队伍,他们是建立和开展中国近代科技事业的中坚,是复兴中国科技的保障。
自1912年至1937年间,不过25年的时间,各种学会组织到达110多个不包括医学局部,涉及到近代科学技术的广阔领域。
某些学科如地质学、气象学、物理学等在个别领域中曾取得了一批具有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
在工程技术方面,可以仿造万吨级轮船、较先进的飞机、汽车、各种机床。
中国的工程师们已经掌握了运用钢筋混凝土建筑高层建筑的技术,建成了具有国际水平的钱塘江大桥。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建立与开展,并大大缩短了我国科技落后西方的差距。
这一时期无疑在中国科技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20世纪20年代,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在此后的20多年里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1928年至1929年,历史语言所在安阳小屯村开掘殷墟,发现了大量殷代青铜器和甲骨卜辞,使中国古代信史向上推移千百年,成为中国和世界考古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科学的成熟。
地质所在30年代初期曾在庐山等地找到我国第四纪冰川遗迹。
关于地质学奠基人“章丁翁李”的综合评论

作者简介 : 潘云唐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 院退休教授 。
8 2《 科学文化评论》 第 1 3卷 第 3期 ( 2 0 1 6
由于社 会发展 情况 的曲折 、复杂 ,以往对 丁章 、丁、翁 、李 的成 绩和 功劳 , 以及他们之 间的关系 ,存在若干 不同的看法 。这里想对若 干 问题作一个综合 的评
翁 、李 ”不仅 是年龄的排序 ,更重要 的是回国从事地质工作 时间的排序 。
再看 看他们 的 留学经历 。出 国留学 时 间最 长 的是 李四光 。他 去 了两个 国家 , 在 日本 6 年 ( 1 9 0 4 一l 9 1 0 ) ,英 国 7年 ( 1 9 1 3 —1 9 2 0 ) ,共 计 1 3 年 ,其 中在高 等 院校学 习专业 的 时间是 8 年 。在 日本 大 阪高等工业 学校 3 年 ( 1 9 0 7 i1 9 1 0 ) ,他 学的是工科 ,打下了很好的数学 、力 学基 础 ,对他 以后创 立地 质力学理论 等方 面
1 9 0 7年 人格 拉 斯 哥 大学 ,1 9 1 1 年 毕业 ,获地 质 学 与动 物学 双 学 士学 位 ,同年
回国 ,1 9 1 3年从 事地质 工作 ,任 工商部 矿政 司地 质科 科 长等职 ( [ 3 ] ,页 3 2 6 — 3 3 3 t [ 4 ] ,页 l 3 —2 5 ; [ 1 】 ,页 8 2 —9 9 ) 。其 次是 李 四光 ,1 9 0 4年 ( 1 5 岁 )留学 日
好都 是整 五 整十 。丁文 江逝 世于 1 9 3 6年 1 月 5日,享 年 4 9 岁 ,今 年是 他逝 世 8 0 周年 ( [ 1 】 ,页 8 2 —9 9 ) 。章鸿 钊 逝世 于 1 9 5 1 年9 月 6日,享 年 7 4 岁 ,今 年
与伟业相辉映的中央地质调查所

与伟业相辉映的中央地质调查所走进珠江路700号大门,迎面是一棵经历了130多年风雨的高大雪松。
雪松背后的红色建筑就是民国时期最有科学成就的中央地质调查所。
上世纪30年代,德国出现了现代派建筑新潮,这股风也吹到了中国。
中央地质调查所就是这样一幢典型的红砖饰面对称式四层德国式现代派建筑,醒目又低调地存在了80多年。
它由著名建筑大师童寯设计,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
高高的台阶,水磨石铺地的大厅,高敞坚固的钢窗,宽阔明亮的展室,在借鉴西式风格的基础上,大楼局部融入了仿石构的中式图案,体现了当时推崇的新民族建筑面貌。
这种独具匠心的大胆设计,在当时非常超前。
内部有简洁的古典线脚,楼梯、墙裙等采用木材装修。
这幢楼砌筑时左右错落,上下叠加,形成波浪式的优美旋律。
44城事版式设计|QianaWu 责任编辑|陈 莉文、摄/阿澄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地质调查所这个名字了,但是在80多年前,它却是中国最具国际知名度的科学机构,这里曾是多少献身科学的青年梦寐以求的圣地,它走过了与民国相始相终的发展历史。
1949年后,曾在地质调查所工作过的百余位科学家中,就有47位先后当选中科院院士,这也是民国时期任何一个科学机构所无法比拟的。
如今,大楼外立面刻有的“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陈列馆,民国廿四年”的字样,红墙上镶有“中国地质调查所旧址”的铭牌,还在静静述说着它的久远。
民国初年,近代科学在中国尚属草创之期,步履艰难,成绩有限。
把地质科学引入中国并从事早期的地质调查工作应从20世纪初开始,当时,鲁迅曾著有《中国地质略论》,华衡芳先生著有《地学浅识》等,这些都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时在所获不多的成果中,被科学界公认“得到较快较好发展的学科,是地质学、生物学和考古学”,尤其是地质学,其成就已“在世界地质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作为民国时期中国地质学的学术中心,中央地质调查所堪称这一时期最成功的官办科学机构。
1913年,在章鸿钊的倡议下,他与丁文江、翁文灏等人在北京创办了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热资源分布

中国地热资源分布
我国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目前已发现水温在25℃以上的热水点(包括温泉、热水孔及矿坑热水)计有2600处以上,分布广泛。
我国温泉出露多的省区是西藏自治区、云南省、中国台湾省、广东省及福建省,温泉数约占全国温泉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
其次是辽宁、山东、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每省温泉数都在50处以上。
我国温泉之分布明显呈现出藏滇、中国台湾、东南沿海及滇川四个温泉密集带。
在我国广大平原地区即广泛发育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地表没有温泉出露,但在地下深处蕴藏着丰富的热水及热卤水资源,已相续由油气井和地热井所揭露……由此可见,我国南方至北方,从长白山到天山,从东南沿海到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着地热资源,说明我国特有的地质构造、地壳热状况和水文地质条件等,都有利于各种类型地下热水和蒸汽的形成和分布,为我国开发利用地热能资源提供了有利的资源条件。
至于中国温泉之分布与地质构造的关系,我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之一章鸿钊早在1926年就曾著文论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学会首届会长,教育家。
章鸿钊,字演群(又字爱存)。浙江吴兴狄港人。1877年3
月11日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章鸿钊少年时,喜爱数学并博览了
中国算书。1904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入上海南洋公学东文书院;
又以优异成绩,于1908年到日本京都第三高等学校理科留学,毕
年,章鸿钊创办我国第一个地质调查所,并兼任北京大学和高
等师范学校的地质学、矿物学教授。1928年,他受聘任故宫博物
院审查委员,后又被聘为南京政府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特约研
究员。1945年,中国地质学会为表彰章鸿钊在地质科学研究方面
的杰出贡献,授予他葛氏金质奖章。1945年后,章鸿钊为编译馆
业后转入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院地质系。1911年6月,完成了毕业
论文《杭州府邻区地质》,获理学学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京
师大学堂农科地质学讲师。1912年,出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矿
政司地质科长。同年9月,任北京政府农林部技正。1913年6
月,任工商部地质研究所所长,第二年任农商部技正科长。1916
贡献。章鸿钊的科学著作及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岩石矿物的研究。著作有:《杭州西湖之成因》、《再
述用锌的起源》、《中国温泉之分布与地质构造之关系》、《石
雅》、《古矿录》、《岩石学名辞》、《三灵解》等。其中《石
雅》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地质岩石矿物等方面的总结性著作,具有
很高的学术价值。该书至今依然被当作中国古代矿物学史方面的
这首七律诗概括了他一生坎坷不平,历尽艰辛的道路,和对科学
事业孜孜以求、坚贞不渝、充满信心的激情。
1951年,在章鸿钊去世的追悼会上,地质部长李四光亲致悼
词,高度评价了他的业绩,称他“为人正直而有操守,始终不和
恶势力妥协。……对于中国地质事业的开创贡献尤大。因此,中
国地质事业的创始人不是别人,而是章先生。”
编纂。1949年,新中国成立,章鸿钊出任中国科学院地质学专门
委员。次年,担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顾问。1951年9
月6日在南京病逝,享年75岁。
章鸿钊为了祖国的富强,献出了毕生精力,他的一生,是酷
爱科学,努力奋进的一生。他对地质学的研究成就,大都用文字
留给后人,可以说著作等身。不研究其著作,难以反映其成就和
是来自岭南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认识,“日本三
岛即非全部出身震旦运动之赐,亦必与岭南山脉同为震旦运动区
域。”“震旦运动”是指震旦纪时地层运动变化的情况。“震旦”
又系古代印度人对中国的称谓,故名。
关于地质学史的研究。发表有:《中国研究地质学之历史》、
《十五年来中国之地质研究》等。该著作虽个别观点和史料有欠
国有名的地质学家,如:叶良辅、谢家荣、王竹泉、谭锡畴、李
学清、朱庭祐、李捷等。后来,章鸿钊等所编撰的《地质研究所
师生修业记》,总结了教学和科研的经验。
治学何尝有坦途,羊肠曲曲几经过。
临崖未汗收奔马,待旦还应傲枕戈。
虎子穷搜千百穴,骊珠隐隔万重波。
倘内诚至神来告,倚剑长天一放歌。
经典著作。英国人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给《石
雅》以极高评价,说“在中国的文献中,最重要的要算章鸿钊的
《石雅》,此书全面讨论了中国文献中所提到的一些最重要的矿
物,还涉及命名方面的许多有争论的问题”。《古矿录》是凝聚
了章鸿钊将近20年心血的巨著,对我国经济建设时期找矿、采矿
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于地质理论的研究。著作有《地质学与相对说》、《从相
对论说检讨 地质同时》、《地质学界两种过度之信仰与今后发展
之趋势》。章鸿钊反对学术界过分相信古生物效能的趋向,提倡
用相对论原理研究地质。他的这些观点在上述论文中均已明确提
出。
关于理论地质学的探讨。论文有:《中国中生代晚期以后地
妥之处,但不失为有价值的科学史著作,受到国外地质学界的重
视。
章鸿钊还是一位教育家。1913年任工商部地质研究所所长
时,主张研究所招收中学毕业生,培养地质人才,修业期限为3
年。这是我国第一个培养地质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章鸿钊亲
任教授。到1916年,有22名学生毕业。这些毕业生有不少成为我
壳运动之动向与动期之检讨并震旦方向之新认识》、《太平洋区
域之地壳运动及其特殊构造之成因解》、《就所谓震旦运动及对
于此之批评重加一省》、《从原子能推寻地史晚期地质地理同时
变迁之源》、《造山运动于地史且象征同时之规范并其施于对比
之效率》等。上述文章是章鸿钊关于震旦运动研究的主要论著。
他依据对震旦运动的研究,对“日 本三岛来自中国昆仑山脉,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