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内涝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浅谈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问题愈发凸显,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城市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内涝不仅造成交通拥堵、居民生活不便,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如积水浸泡基础设施等。
因此,探究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对于城市规划和防洪排涝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内涝的成因1. 自然因素- 气候异常: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频发,短时间内强降雨增多,超出城市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
- 地形地貌:部分城市位于低洼地带,地势平坦,不利于雨水快速排放。
- 水系不畅:城市水系受到污染和人为填埋,导致自然调蓄能力下降。
2. 人文社会因素- 城市规划滞后:部分城市在扩张过程中,未充分考虑排水系统建设,排水设施陈旧。
- 建筑密集:城市建筑密集,道路硬化面积大,地面渗水率降低。
- 绿化不足:城市绿地面积减少,自然调蓄雨水的功能减弱。
三、对策与建议针对城市内涝的成因,应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预防和预警系统建设- 建立完善的气象预报体系,对可能发生的极端天气进行准确预报。
- 建立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及时将预警信息传递给相关部门和居民。
2. 完善排水设施建设与维护- 加大投入,更新老旧排水设施,提高排水能力。
- 科学规划新建排水系统,确保排水设施与城市发展相匹配。
- 定期对排水设施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其正常运行。
3. 优化城市规划和设计-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充分考虑雨水排放和利用,合理规划绿地、水系等空间布局。
- 推广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如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提高地面对雨水的渗透能力。
- 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法律法规建设,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4. 加强社会参与和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对内涝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增强居民自我防范意识。
-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内涝治理工作,形成共治共管的良好局面。
-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防洪排涝知识和技能。
四、结论城市内涝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城市内涝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城市内涝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城市内涝是指在城市地区由于降雨量超出城市排水系统的处理能力,导致地表积水严重并引发洪涝灾害的现象。
城市内涝主要由降雨量大、排水系统不完善、地势低洼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
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应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首先,降雨量大。
城市通常会出现强降雨的情况,特别是在夏季和季风地区。
当短时间内降雨量超过城市排水系统的处理能力时,水就会积聚在地表上,形成内涝。
其次,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
很多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排水管道狭窄堵塞,雨水无法及时排出,导致积水加重。
再次,城市地面覆盖率高。
城市建设规模扩大,地面被大量的建筑物、道路和人工硬化表面所覆盖,导致雨水难以渗入土壤形成地下水,增加了地表积水的可能性。
最后,地势低洼。
一些城市位置相对低洼,缺乏自然的排水条件,容易出现积水问题。
此外,城市化过程中的地表沉降也会使地势变低,加重城市内涝的程度。
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需要采取以下防治措施:首先,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
应对城市排水管道进行改造和扩建,提高其处理能力。
同时,合理规划和设计城市道路,将排水系统纳入考虑范围,确保雨水顺利排出。
其次,优化城市水系。
合理规划城市水系,增加水体容纳能力,培养城市绿化和湿地,使其具有吸收雨水的功能。
再次,提高城市绿化率。
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特别是建设湿地公园等湿地区域,增强城市的雨水保持能力。
此外,加强城市地面管理。
减少城市地面覆盖,增加透水表面的比例,利用透水铺装材料和雨水花园等手段,增加雨水的渗透和蓄漏。
最后,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
合理规划城市土地利用,避免在低洼地区建设重要的基础设施或居民区,减少内涝风险。
综上所述,城市内涝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解决城市内涝需要从改善城市排水系统、优化城市水系、增加城市绿化率、加强城市地面管理、改善城市规划等多方面着手。
只有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城市内涝,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生活安全。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城市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城市内涝不仅影响城市交通、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如洪涝灾害、水污染等。
因此,分析城市内涝的成因并探讨相应的对策,对于保障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内涝的成因1. 自然因素(1)气候异常: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暴雨、大暴雨等天气现象增多,导致城市内涝频发。
(2)地形地貌:部分城市地处低洼地带,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容易形成积水。
2. 人为因素(1)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规划中缺乏对排水系统的统筹规划,导致排水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满足暴雨等极端天气的排水需求。
(2)城市建设用地过度开发:城市建设用地过度开发,破坏了原有的水系,影响了自然地表的渗水能力,加剧了内涝风险。
(3)管理不善:部分地区缺乏有效的排水管理机制,导致排水设施维护不到位,堵塞、老化等问题严重。
三、对策与建议针对城市内涝的成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1. 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1)科学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排水系统的建设,合理布局道路、广场、绿地等设施,提高城市的排水能力。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建设完善的排水设施,提高城市的排水能力。
同时,加强城市防洪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
(3)保护自然地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尽量保护原有的水系和地貌,避免破坏自然地表的渗水能力。
2. 提升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1)建立健全预警机制:加强气象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暴雨等极端天气预警信息,提醒市民做好防范措施。
(2)加强应急管理: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
3. 强化排水设施维护与管理(1)定期检查与维护:定期对排水设施进行检查与维护,及时发现并解决堵塞、老化等问题。
(2)加强监管:建立健全排水设施的监管机制,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
城市内涝的原因及措施
城市内涝的原因及措施城市内涝的缘由及措施导致城市内涝的缘由主要有城市排水系统不够完善、城市环境、水塘较少不能贮存雨水等,下面是我整理的城市内涝的缘由及措施,盼望能关心到大家!一、城市内涝的缘由城市排水系统如今国内一些城市排水管网欠账比较多,管道老化,排水标准比较低。
有的地方排水设施就不健全,不完善,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是造成内涝的一个重要缘由。
另外,城市大量的'硬质铺装,如柏油路、水泥路面,降雨时水渗透性不好,不简单入渗,也简单形成这段路面的积水。
城市环境由于城市中植被稀疏,水塘较少,无法贮存雨水,导致出现“汇水”的现象形成积水。
而且热岛效应的出现,导致暴雨出现的几率增加,降水集中。
交通引起由于尾气排放过多,导致空气中粉尘,颗粒物较多,简单产生凝聚核,产生降水。
二、城市内涝的措施城市暴雨内涝灾难是气候改变与暴雨、城市进展规划、防涝设施和人为活动互相作用的结果。
暴雨降落,我们不能掌握暴雨,但可以为雨水找寻出路。
出路无非就是“渗、滞、蓄、净、用、排”多种方案及其组合。
如: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改造;河湖水系改造及排水口扩建;利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种植屋面、人工湿地和下沉式广场、运动场、停车场等场地等蓄、滞雨水;新区地面应有40%以上的透水性地面;建设地下调蓄设施;收集雨水,经过简洁处理后,用于浇灌绿地、洗车和清洁道路;雨污分流;排水分区;雨水资源化利用等。
陶瓷透水砖透水铺装在构建生态海绵城市中对城市水环境的改善作用也是颇为显著的,由于城市中的不透水路面不能准时地将雨水渗入地下,因此,城市中经常出现雨水蓄积和漫流现象,透水性铺装地面由于自身良好的透水性能,能有效地缓解城市排水系统的泄洪压力及城市安全问题。
特殊是与一般铺装相比,透水铺装兼有良好的渗水保湿及透气功能,具有缓解城市“雨岛效应”。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城市内涝指的是在城市中出现的短时间内降雨量过大、排水系统不完善或不堪重负而导致的水浸现象。
这一问题在许多城市中都存在,给居民的生活和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本文将从成因和对策两个方面来分析城市内涝问题。
城市内涝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土地覆盖面积的扩大,使大量的原本透水的土地变为不透水的硬化地面。
这样的变化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渗入地下,增加了雨水积聚的风险。
其次,城市建设中的排水系统不完善,包括排水设施陈旧、设计不合理以及维护不及时等问题。
这些都会导致排水能力下降,使得降雨过后的雨水难以排除,从而造成内涝。
此外,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的不合理布局及土地利用方式也是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之一。
一些城市存在大量的水泥森林和人工湖泊,这些地方无法有效吸收雨水,反而成为雨水聚集的场所,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内涝的风险。
针对城市内涝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建议:首先,应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
建设绿色空间和适度增加自然湿地,增加城市的透水面积,促进雨水的自然渗透。
其次,应改善城市的排水设施,加大投入力度。
对于老旧的排水系统,应进行维修和更新,提升其排水能力。
在新建城市或改造工程中,要充分考虑排水因素,合理设计和建设排水设施。
此外,应加强城市的防洪措施。
在一些容易发生内涝的区域,可采取加装抽水设备、建设雨水花园等方式,提高城市的洪涝抗灾能力。
最后,应加强社会教育和宣传,提高居民的防灾意识和能力。
居民应该了解内涝的成因及其危害,了解如何避免内涝和如何应对内涝发生时的紧急措施。
综上所述,城市内涝问题是由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多个层面入手,注重提升城市的排水系统和防洪能力,并加强居民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只有通过综合措施的采取,我们才能够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问题,提升城市的抗洪能力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内涝成因及防治对策
城市内涝成因及防治对策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全球生态气候的不断恶化,我国很多城市都出现了内涝的现象。
城市内涝主要是指因为连续降雨或者强降雨而导致超出城市排水能力所形成的积水灾害的现象。
城市内涝的产生,对城市中人们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必须加强对其成因的研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从根本上对城市内涝的问题进行解决。
标签:城市;内涝;成因;防治;降雨;排水设施1 城市内涝成因1.1 气候变化,城市降雨量变大随着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现象的不断严重,导致我国产生了很多的极端天气。
从降雨方面来说,主要造成暴雨频次增加,暴雨加大。
同时随着我国城市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区降雨量明显大于郊区,城市化对年降雨量、汛期降雨量和最大日降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作用。
1.2 城市排水设施建设与城市发展不匹配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不断加快,城市面积在不断扩大。
但是城市中排水管网基础设施建设却没有继续发展和前进,出现小马拉大车的问题。
老城区排水管网建设年代早,建设标准低,排水能力小,一遇特大暴雨,内涝无法及时排除。
新建的城区、工业园区、住宅区等是由原农业区发展而来,本来农村的防洪排涝能力就很低,在新区建设中排涝设施没有同步实施,致使雨水不能及时下泄。
特别是在立交桥、公路桥、低凹地带,排水泵站排水能力不足,城市内涝问题更为严重。
形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排水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1.3 城市调蓄水能力与城市发展不匹配城市的中、小水库、沟塘水系具有天然良好的调蓄雨水、涵养渗流的功能。
但在城市扩张建设中,大量洼地、沟塘被填平或被侵占,自然蓄水和渗水的设施越来越少。
承担着城市蓄洪重要功能的中、小水库,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被人为填筑占用,或者没有进行除险加固,达不到原定的设计蓄水标准,不能发挥应有的调蓄水作用。
加之在城市建设中,大量的硬质铺装,如柏油路、水泥路面,绿化面积较小,降雨时水渗透性不好,不容易入渗也容易形成路面积水。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问题愈发凸显,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和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城市内涝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提供参考。
二、城市内涝的成因1. 自然因素(1)气候因素: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暴雨、持续降雨等,导致短时间内大量降水,超出城市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
(2)地形地貌:部分城市位于低洼地带,地势平坦,缺乏自然排水条件,容易形成积水。
2. 人文社会因素(1)城市规划不合理:部分城市在规划过程中未充分考虑排水系统的重要性,导致排水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2)建筑密度过高:城市建筑密度过高,阻碍了自然地表的渗水作用,增加了地表径流,加重了排水系统的负担。
(3)环境破坏:过度开发导致植被破坏,降低了地表的渗水能力,加剧了内涝风险。
三、对策与建议针对城市内涝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1. 完善城市规划与排水系统建设(1)科学规划:在制定城市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特点等因素,合理布局排水系统,确保排水设施的承载能力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2)加强排水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排水设施建设,提高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和排涝能力。
(3)推广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措施,提高地表的渗水能力,减少地表径流。
2. 强化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1)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通过气象监测、水文监测等手段,实时掌握降雨情况,提前发布预警信息。
(2)加强应急响应: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发生内涝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急处理。
3. 倡导绿色出行与低碳生活(1)推广绿色出行:鼓励市民选择步行、骑行、公共交通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出行,降低碳排放和空气污染。
(2)低碳生活:倡导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低碳生活方式,降低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对城市内涝的影响。
四、结论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措施。
城市内涝成因与对策
城市内涝成因与对策在我国,城市内涝问题已成为一个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财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作为一名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城市内涝给我们带来的困扰。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对城市内涝成因与对策的一些看法。
一、城市内涝成因1. 自然因素(1)地形地貌:城市地形地貌对排水系统的设计和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形坡度大、起伏大的地区,排水速度快,内涝风险相对较低;而地形坡度小、起伏小的地区,排水速度慢,容易发生内涝。
(2)气候条件: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如强降雨、台风等,导致城市排水系统难以承受短时间内的大量降水,从而引发内涝。
2. 人为因素(1)城市扩张: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面积不断拓展,原有的自然水系被破坏,湿地、湖泊等调蓄水体的面积减小,导致城市排水能力下降。
(2)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城市建设中,大量采用硬化铺装,如水泥、沥青等,使得地表水难以渗透进地下,增加了地表径流量,降低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
(3)排水设施不足:部分城市排水设施建设滞后,排水管道设计标准低,难以满足现有城市的排水需求。
(4)城市规划与管理不到位:城市规划中缺乏对排水系统的综合考虑,导致排水设施布局不合理;城市管理中,对排水设施的维护保养不到位,导致设施老化、损坏。
二、城市内涝对策1. 完善城市排水系统(1)提高排水设施设计标准,确保排水系统满足城市发展需求。
(2)加强排水设施建设,改造老化、损坏的排水管道,提高城市排水能力。
2. 恢复和保护自然水系(1)合理规划城市用地,保护湿地、湖泊等调蓄水体,提高城市自然排水能力。
(2)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排水需求,确保排水设施与城市建设同步进行。
3. 提高城市抗灾能力(1)加强城市防洪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抵御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
(2)建立健全城市内涝应急预案,提高城市内涝应急响应能力。
4. 加强城市排水管理(1)加大对排水设施的维护保养力度,确保排水设施正常运行。
(2)加强城市排水监管,严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降低城市内涝风险。
城市内涝灾害成因及应急管理措施
城市内涝灾害成因及应急管理措施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今天,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城市内涝灾害成因及应急管理措施,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城市内涝灾害发生的原因⒈极端天气不断增加。
我国的气候特征是一年中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雨季一般集中在6-8月份,暴雨天气多且分布集中。
短时间内,市区就会形成很深的积水。
我国南方地区还经常受到台风的影响,台风引起降雨的特点是降水量大且时间短促。
降水量越大,需要排放的雨水就越多,对城市的雨水排放系统形成的压力也就越大,就越容易形成城市内涝。
加之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的不合理的、过度的开发,导致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不断增加,给我国城市的排水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⒉城市规划存在问题。
城市规划实质上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控制目标偏离的一种作用机制,其技术核心是控制城市土地使用及其变化,并以此来调整或建立城市空间系统秩序,使之符合社会的利益选择和价值导向。
应当看到,城市规划只是整个社会计划中的一部分,它有自己的作用、性质和活动范围,所以,城市发展的结果无论理想与否,都不应当是城市规划所能包揽的;也就是说,城市规划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以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问题来判断城市规划的失败是不妥当的。
当前,发生城市内涝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城市的防洪排涝系统不完善,既有设计标准过低的问题,又存在管理方式落后和政府监管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
从城市规划来看,城市建设大致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商业用地,还有市政用地、绿地用地、水域用地等,城市规划相关部门应该统筹规划、科学布局。
但全国多数地区还不能科学、准确地预测城市的发展变化,城市规划设计缺乏前瞻性。
一些地方官员为了突出“政绩”大搞形象工程,严重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系统。
最终结果是城市原有的湖泊和池塘等天然蓄水场所严重萎缩,其对城市暴雨的调蓄能力明显下降。
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城市的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相较于城市的高速发展严重滞后。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目录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1)一、成因分析 (1)二、下一步对策建议 (3)今年以来,陕西西安、江西贵林、湖南湘西等多地先后发声城市内涝,特别是近日重庆万州区"7.4"洪涝灾害致15死4失踪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极端天气频发多发,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常常引发道路被毁、人员被困、车辆浸水、交通瘫痪等一系列问题,对城市经济发展、群众生产生活和公共安全保障造成严重影响,已成为当前众多城市发展的一大顽疾,亟需加快解决。
一、成因分析一是诱发因素不断增多,极端暴雨天气频发多发。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超强暴雨等极端天气逐渐增多,据统计,仅2022年全国就出现38次区域暴雨天气。
尤其受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凝结核增强、微地形阻障效应等因素影响,城市降雨普遍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范围集中,甚至一些城市降雨强度和范围不断超过历史最高记录,据欧美许多大城市研究结果,城市降水量一般比郊区多5%〜10%。
高强度降水使许多城市每逢雨季便轮番上演“看海”景象,据调查我国平均每年有180多座城市受内涝影响。
二是管网规划建设滞后,城市排水能力严重不足。
一些地方政府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把大部分财力物力用在“地上”,而对于“地下”设施投入不足,地下管网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步伐。
据统计,2020年我国城市建成区排水管道长度为80万公里,密度为11.11公里/平方公里,而本世纪初美国城市已达150万公里,密度平均在15公里/平方公里。
同时,根据住建部《室外排水设计规范》,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为一般地区1—3年,重要地区3—5年,特别重要地区10年,但我国省会以上城市排水标准只有1—2年一遇,其它城市排水设施设计建设标准更低。
特别是一些老城区开发建设年代较早,现有排水系统多超期服役,甚至部分区域仍存在排水管网空白区,受资金、环境等因素影响,更新维护难度较大。
内涝的原因及其措施
内涝的原因及其措施
内涝是指由于降雨量过大、排水不畅等原因导致城市或地区地面出现积水的现象。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内涝的原因:
1. 降雨量过大: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城市地面的不透水面积增加,降雨量过大时,雨水无法及时渗透到地下,导致地面出现积水。
2. 排水系统不完善: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滞后于城市化进程,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较低,排水能力不足,导致雨水无法及时排出。
3. 地形地势:城市或地区的地形地势不利于雨水的排出,例如低洼地区、山谷等地容易出现内涝。
4.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城市地面的不透水面积增加,雨水无法及时渗透到地下,导致地面出现积水。
5. 其他因素:例如气候变化、城市规划不合理等也可能导致内涝的发生。
为了减少内涝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排水系统建设:提高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增加排水管网的密度,提高排水能力。
2. 加强城市规划:合理规划城市土地利用,增加绿地面积,减少不透水面积,提高雨水的渗透能力。
3. 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加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减少洪水对城市的影响。
4. 加强气象监测:加强对天气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布气象信息,为城市防涝提供指导。
5.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涝意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暴雨城市内涝处置方案
暴雨城市内涝处置方案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暴雨天气频繁发生,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
暴雨城市内涝给城市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危害。
为了有效应对暴雨城市内涝问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处置方案。
本文将分析当前内涝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内涝问题的原因1. 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有些地区没有充分考虑排水系统的建设,导致暴雨过后排水不畅,积水严重,进而引发内涝问题。
2. 自然环境的限制。
一些城市地理条件复杂,地势低洼,土地沙质含水量高,排水条件较差,暴雨时容易发生内涝。
3. 排水设施老化和维护不及时。
城市排水设施的维护保养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设施老化、损坏等情况,无法及时有效地排水。
二、内涝处置方案1. 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
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全面规划,合理设计排水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增加排水能力,确保排水系统的畅通。
2. 提高城市绿地率。
适当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增加土地的透水性,减少雨水径流,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的发生。
3. 加强巡查和维护工作。
加大对排水设施的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并修复设施的损坏,确保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4. 制定应急预案。
针对暴雨天气提前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协作机制,快速响应,高效处置。
5. 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
通过媒体、社区等渠道,加强对公众的内涝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的自救意识和应对能力。
6. 智能化管理。
利用新技术,如远程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排水系统的智能化管理,提前预警,减少内涝发生的可能性。
7. 强化团队协作。
建立内涝处置工作的协调机制,加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之间的合作,形成合力应对内涝问题。
结语暴雨城市内涝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提高绿地率、巡查维护、应急预案制定、公众宣传和智能化管理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地减少内涝发生的可能性,保护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生活安全。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城市安全与居民生活的重要问题。
内涝不仅导致交通堵塞、财产损失,更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城市的正常运转。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内涝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城市的防洪排涝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城市内涝的成因1. 气候因素: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是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暴雨等极端天气现象呈增多趋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超过城市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导致积水成灾。
2. 城市规划与建设问题:部分城市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过于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排放。
城市地面硬化严重,绿地、透水铺装等面积减少,自然地表的渗水能力降低。
同时,部分老旧小区及城市低洼地带排水设施不完善,雨水管道容量不足或老化堵塞,难以应对短时强降雨。
3. 管理机制不健全:部分地区政府对防洪排涝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效的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
同时,部门间协调不够,导致防洪排涝工作难以形成合力。
三、对策与建议1. 强化气候监测与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天气监测网络,及时预报极端天气事件,为城市防洪排涝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
同时,加强预警信息的传播与普及,提高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
2. 优化城市规划与建设: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排放,增加绿地、透水铺装等面积,提高自然地表的渗水能力。
同时,加强老旧小区及低洼地带的排水设施建设与改造,提高雨水管道的容量与排水效率。
3. 完善管理机制:政府应加强对防洪排涝工作的重视程度,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与应急响应机制。
同时,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形成防洪排涝工作的合力。
4. 推广海绵城市理念:海绵城市理念强调城市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能力。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措施,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吸收、储存、净化雨水,减少径流污染和内涝灾害的发生。
5. 加强公众教育与宣传:提高公众对内涝成因及防灾减灾的认识和参与度。
浅析城市内涝治理
浅析城市内涝治理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集中于城市,城市的土地开发与利用逐步趋于极限。
与此同时,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
内涝不仅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还对城市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稳定造成了巨大威胁。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剖析城市内涝的成因,探讨现有治理策略的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1. 城市内涝的成因分析1.1 自然因素1.1.1 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导致极端降雨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使得城市面临的降水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
这种情况下,城市排水系统往往无法迅速排除积水,导致内涝问题的发生。
例如,郑州的“720”特大暴雨事件中,短时间内降水量超过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能力,导致大面积内涝。
1.1.2 城市地形和水文特征:城市的地形地势对内涝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
低洼地区、河流两岸及湖泊周边等地势较低的区域更易发生内涝。
此外,城市的水文特征,如河流分布、地下水位等,也会对内涝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城市化过程中对自然河道的改造和填埋,导致河道蓄水、排水能力下降,加剧了内涝风险。
1.2 人为因素1.2.1 城市化进程中的不合理规划:随着城市快速扩张,大量自然土地被硬化为不透水的混凝土、沥青地面,减少了地表的自然渗透能力,导致更多的雨水成为地表径流。
与此同时,城市规划过程中对排水系统的忽视,未能同步扩容或更新排水设施,导致新建区域内涝频发。
例如,北京市的一些新区由于开发速度快,排水系统建设滞后,每逢大雨即发生严重内涝。
1.2.2 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与现实需求脱节: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于数十年前,设计标准较低,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的排水需求。
随着城市人口和建筑密度的增加,原有排水管网的设计能力逐渐无法满足暴雨等极端天气下的排水需求,导致排水不畅、管道堵塞等问题频繁出现。
此外,部分老旧管网由于维护不善,年久失修,进一步降低了其排水能力。
1.2.3 城市绿地和水体减少:城市开发过程中,绿地和水体的减少使得雨水的自然滞蓄功能大幅降低。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问题愈发凸显,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城市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内涝不仅会造成交通拥堵、财产损失,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因此,分析城市内涝的成因并寻找有效的解决对策,已成为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课题。
二、城市内涝的成因1. 自然因素- 气候异常:极端天气频发,如强降雨、连续阴雨等,导致短时间内降水量过大,超出城市排水系统的处理能力。
- 地形地貌:部分地区地势低洼,容易积水,一旦遭遇强降雨,低洼地区更容易出现内涝。
2. 人文社会因素- 规划不足:部分城市在规划时未充分考虑排水系统的建设,导致排水设施滞后于城市发展。
- 设施老化:一些老旧小区和城市的排水设施陈旧、管网老化,排水效率低下。
- 城市硬化:城市硬化地面过多,自然地面的透水性降低,雨水无法迅速渗入地下,增加了排水压力。
- 人类活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过度开发等也加剧了内涝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针对城市内涝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1. 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 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自然因素和人文社会因素,合理布局排水系统和其他基础设施。
- 注重保护自然水系,如河流、湖泊等,利用自然力量进行排水。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 加大投入,对老旧排水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提高排水能力。
- 完善管网维护制度,定期对管网进行检查与维修,防止管道堵塞和泄漏。
- 增加透水性地面比例,如采用透水砖、下沉式绿地等措施,提高地面的透水性。
3. 强化预警与应急管理- 建立完善的雨水监测系统,及时掌握降雨情况,为防涝工作提供决策支持。
-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发生内涝时能够及时进行救援。
- 制定内涝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应对措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响应。
4. 倡导绿色低碳理念- 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出行方式,减少城市硬化面积,增加绿地和透水地面。
-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共同参与城市内涝防治工作。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一、引言城市内涝是指城市在暴雨等极端天气条件下,由于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泥沙物质和建筑基底改变导致的排水系统不堪重负而发生的洪涝灾害。
城市内涝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挑战,不仅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也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本文通过分析城市内涝的成因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城市内涝的防治提供参考。
二、城市内涝的成因1. 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内涝的主要成因之一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地表被大量建筑、道路、人行道等硬化结构覆盖,阻碍了雨水的渗透和排水。
同时,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整理、填土、开挖等活动导致了地表坡度的改变,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内涝的风险。
2. 排水系统老化另一个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因素是排水系统的老化和不完善。
许多城市的排水系统建设于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前,无法满足现代城市的排水需求。
排水管道破损、堵塞、缺乏维修等问题频繁出现,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排出,加重了城市内涝的程度。
3. 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如暴雨、强风等。
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对于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是巨大的,往往超过了原有的设计标准。
加之城市内涝问题本身可能导致雨水的滞留,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了城市内涝的程度和范围。
三、城市内涝对策1. 加强排水设施建设首先,应加强排水设施的建设和更新。
对于老化和不完善的排水系统,应进行全面的修复和改造,确保其正常运行。
此外,应注重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池塘等雨水管理设施,增加城市的排水容量,减少雨水在城市内的滞留。
2. 优化城市规划其次,应优化城市规划,合理规划城市用地。
在城市规划中考虑排水系统和雨水管理的需求,合理规划道路、建筑和绿地的布局,提高城市土地的渗透性,减少表面径流。
3. 加强预警系统建设加强预警系统建设,提前预警城市内涝的发生。
通过监测雨量、水位等指标,及时掌握气象情况和水文变化,提前采取措施,减少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
城市内涝的原因及措施是什么
城市内涝的原因及措施是什么
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内涝严重;湖泊蓄水容积减少,汛期湖面水位上升、易破圩造成灾害;围垦削减了湖泊的调蓄功能,导致洪涝灾害频繁发生。
扩展资料
内涝灾害产生原因
一是气候变化引发水循环变化。
由于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人为排热、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导致水循环的进一步变化,从而引起城市微气候的改变。
二是城市发展和建设造成的地面自然滞、蓄雨水能力降低。
三是排水管渠等防涝设施排水能力不足。
四是人为因素。
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施工管理不善造成建筑垃圾或生活垃圾堵塞管道;泵站故障;景观大道改造覆盖或井盖破坏。
内涝的措施
认真规划好城市排水系统建设。
在城市建设的时候,要事先认真考虑好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努力做到未雨绸缪。
不断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升级改造。
旧的'城市排水系统已经很难应对了,所以要对老城区的排水系统进行升级改造。
适当建设城市透水路面。
内涝的形成主要原因是由于雨下得太大引起的,所以要逐步建设城市透水路面,让雨水直接渗透到地下。
做好排水管道的排污工作。
随着时间的延长,排水管道里面会沉积一些污渍、污泥、杂物等,这样很容易减少排水量。
搞好管道的排污,排水就会顺畅很多。
防止排水口被河水淹没。
有些排水孔很容易被河水淹没,要尽力做到排水孔高于河水,努力做到排水流畅。
打击破坏城市排水系统的行为。
在城市里,会有极少数人自觉或不自觉破坏城市排水系统。
对于这种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
《2024年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范文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城市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内涝不仅影响了城市的交通、排水系统,也对城市的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探讨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对于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内涝的成因1. 自然因素(1)气候异常: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如暴雨、大雨等频繁出现,使得城市排水系统面临巨大压力。
(2)地形地貌:部分城市位于低洼地带,地势平坦,不利于雨水排放,易形成积水。
2. 人文社会因素(1)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部分城市在建设过程中,未充分考虑排水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导致排水能力不足。
(2)老旧排水系统:一些城市的排水系统年久失修,排水管道老化、堵塞严重,无法有效应对强降雨天气。
(3)人为破坏:部分地区存在人为破坏排水设施的现象,导致排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三、对策与建议针对城市内涝问题,应采取综合措施,从多个方面加以解决。
1. 完善城市规划与建设(1)加强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排水系统的规划与设计,确保排水系统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提高排水标准:根据当地气候、地形等因素,提高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确保其能够应对极端天气。
(3)加强老旧排水系统的改造与维护:对老旧、破损的排水系统进行改造与维护,提高其排水能力。
2. 提升自然调节能力(1)增加绿地与透水面积:在城市规划中增加绿地和透水面积,利用自然力量调节雨水,减轻排水系统的压力。
(2)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设施,收集、储存、利用雨水资源。
3. 加强管理措施与科技投入(1)加强设施维护管理:定期对排水设施进行检查、维修和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2)推广智能化管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物联网、大数据等,实现排水系统的智能化管理。
(3)加强应急管理: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城市内涝的原因及措施
城市内涝的原因及措施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或连续性降⽔超过城市排⽔能⼒致使城市内产⽣积⽔灾害的现象。
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是降⾬强度⼤,范围集中。
降⾬特别急的地⽅可能形成积⽔,降⾬强度⽐较⼤、时间⽐较长也有可能形成积⽔。
城市暴⾬内涝灾害产⽣原因随着⼈⼝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临的共同问题,对社会⽣活和经济产⽣严重的影响。
城市连遭暴⾬袭击,且愈发严重。
经分析,其产⽣原因可归结如下。
⼀是⽓候变化引发⽔循环变化。
由于城市⼈⼝密度的增加,⼈为排热、空⽓污染和热岛效应导致⽔循环的进⼀步变化,从⽽引起城市微⽓候的改变。
⼆是城市发展和建设造成的地⾯⾃然滞、蓄⾬⽔能⼒降低。
三是排⽔管渠等防涝设施排⽔能⼒不⾜。
四是⼈为因素。
长期过度开采地下⽔导致地⾯沉降;施⼯管理不善造成建筑垃圾或⽣活垃圾堵塞管道;泵站故障;景观⼤道改造覆盖或井盖破坏。
措施认真规划好城市排⽔系统建设。
在城市建设的时候,要事先认真考虑好城市排⽔系统的建设,努⼒做到未⾬绸缪。
不断对城市排⽔系统进⾏升级改造。
旧的城市排⽔系统已经很难应对了,所以要对⽼城区的排⽔系统进⾏升级改造。
适当建设城市透⽔路⾯。
内涝的形成主要原因是由于⾬下得太⼤引起的,所以要逐步建设城市透⽔路⾯,让⾬⽔直接渗透到地下。
做好排⽔管道的排污⼯作。
随着时间的延长,排⽔管道⾥⾯会沉积⼀些污渍、污泥、杂物等,这样很容易减少排⽔量。
搞好管道的排污,排⽔就会顺畅很多。
防⽌排⽔⼝被河⽔淹没。
有些排⽔孔很容易被河⽔淹没,要尽⼒做到排⽔孔⾼于河⽔,努⼒做到排⽔流畅。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
关于“城市内涝”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建议城市内涝是指城市在降雨或洪水过程中,由于城市排水系统不健全或排水设施无法满足需求,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排除,从而造成道路积水、低洼区域淹没等现象的问题。
城市内涝的主要成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城市规划设计不科学:城市规划和设计中未充分考虑雨水排放系统的建设,忽视了低洼区域的存在,未设立足够的排水沟和排水泵站,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排除。
2.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城市高密度建设、大量硬化土地造成了地表径流增加,地表无法渗透,使得雨水无法迅速渗入地下,增加了城市积水的几率。
3. 城市排水设施老化和破损:城市排水管网老化、堵塞、破损等问题,使得雨水无法迅速排除,增加了城市积水的风险。
针对城市内涝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城市规划与设计: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应充分考虑雨水排放系统的建设,合理布置排水沟和排水泵站,确保雨水能够及时排除。
2. 推行可持续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土地利用方面,应减少地表的硬化,增加绿地和透水性铺装的比例,让雨水能够自然渗透,减少地表径流的产生。
3. 加强排水设施的建设和维护:加大对城市排水管网的投资力度,及时清理、维修和更新管网设施,确保排水畅通。
4. 强化灾害防治意识:加强城市居民的防灾意识,做好防洪排涝的准备工作,以减少内涝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总之,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考虑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排水设施建设和居民防灾意识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和有效的对策措施,才能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问题,保障城市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内涝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而且普遍存在的问题,影响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为了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手段,从源头治理到应急措施,逐步确保城市的排水系统健全、科学、高效。
首先,要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
城市规划是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应当合理规划城市区域的土地利用,避免在容易发生内涝的区域集中建设,采用低洼区域设立绿地和蓄洪区的方式减少雨水积聚,倡导“海绵城市”理念,通过建设湿地、雨水花园等绿色基础设施,增加雨水渗透和蓄留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内涝的原因及解决方法浅谈
摘要: “检验一座城市或一个国家是不是够现代化,一场大雨足矣......”名作家龙应台的这句话,在近日武汉、南昌、上海等多个城市因暴雨发生严重内涝后,屡屡被人们提及。
随着首都北京迎来一场强降水,致使部分地区出现积水情况严重,一些道路基本中断,地铁站渗水险些被淹再次升级了城市内涝的严重性。
也充分暴露出城市在现化代建设的进程中对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严重落后。
本文对城市内涝的原因及一些解决措施进行探讨,希望对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点帮助。
关键字:城市内涝;排水系统;城市排水标准;
近日,南方数省遭遇强降雨,武汉、杭州、南昌等地因暴雨发生严重内涝。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为便。
也使人们开始普便关心起这个平时不引人注目的城市排水系统规划的合理性及建设的可靠性问题。
引发了人们对于什么才是城市现化代的标准的深思。
随着城市化建设现代化的发展,城市排水系统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排水系统不仅只是一个排放的过程,而且对城市的规划和环境保护起到深远的影响。
具体的原因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当其冲的是从中国现状看,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比以往任何一个中国城市化的进程都要快。
而基础建设的标准方面却没有跟上城市发展的速度。
中国各大城市的排水系统不仅设施达标标准低,而且施工质量也无法达到长期使用的标准。
为防范城市内涝。
国外的城市排水标准普遍比国内要高,美国纽约是“十至十五年一遇”(一年一遇是每小时可排36毫米雨量)标准。
日本东京是“五至十年一遇”标准。
法国巴黎是“五年一遇”标准。
而在我国,北京市是“三年一遇”至“五年一遇”标准,特殊地区“十年一遇”标准。
可想而知这样低的标准要求怎么可能满足日益快速发展的城市现代化的建设速度。
其次是规划不合理。
按理说,城市的规划应具有前瞻性。
比如在欧洲,很多国家都是先建地下管道后建城,而中国是先建城市再建管道。
这样就限制了建设排水管道的合理规划性。
更谈不上因地制宜结合各城市的实际情况发展适合各地区的排水系统和排水体制。
其三是各级政府们对于排水管道的保养维修方面也不够重视。
众所周知的巴黎的下水道可以发展旅游,且不说咱们国家的排水系统发展成可以旅游的景点了,就是基本的环境卫生都成问题,有的城市的下水道人们都是掩鼻而过的。
本来低标准的情况下,施工质量难以达到长期使用标准,再对已有的排水系统不保养维修,可想而知。
这样的排水系统能起到人们预想的要达到的效果吗!
最后一点是国家对于城市内涝问题不够关注。
中国的现状是有钱盖楼,却没有政府愿意把钱投在地下看不到的排水系统上,这是为什么?。
在一些发达国家,防城市内涝早已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比如,美国防城市内涝的法律制度,对城市内涝防范、治理措施,规定得相当详尽;德国有《城市内涝保险法》,不仅减轻
了政府的防洪负担和压力,也培养了公民防洪意识;日本有《下水道法》,对下水道的排水能力和各项技术指标都有严格规定。
而在我国,尽管也有一部《防洪法》,但在防城市内涝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
无怪乎各城市的政府也忽略这个问题。
近期随着汛期的来临,南方、北方暴雨连连,水灾成患,包括重庆、南宁、南昌在内的不少大中城市均遭水浸,内涝十分严重。
是我们真的没有好的办法解决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大家也看到了同样遭遇暴雨袭击的江西赣州,青岛老城区却没有出现明显内涝,其实早在宋代我们的老祖先就修建了一条相当成功的排水沟,现在仍然在城市排水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是我们真的没有解决的方法,只是重视的程度没有达到。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几点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的方法:
第一、提高城市排水系统标准,加强排水系统的合理规划。
一定要从实际中重视城市内涝的问题。
第个城市都有其特点,外国的不一定适合咱们的实际情况,但我们可以参考关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因地制宜。
每年的内涝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是相当宠大的。
如果都投入到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上来,纵使不能完全解决,也一定会使城市内涝得到有效的改善。
年复一年的如果任内涝发展,最终受害的依然是这个城市的建筑和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
旧城地形复杂,我们没有办法彻底改善,但新城的建设难道我们还在重蹈覆辙吗,所以一定要提高城市排水系统标准。
第二、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建设是一个势在必行的发展趋势,新城市的建设应该要像巴黎这座经典的百年城市学习,下水道虽然修建于19世纪中期,但就是用现在的眼光看,这些高大、宽敞如隧道般的下水道实在是不同凡响。
聪明的巴黎人就利用这些有着100多年历史的下水道建成了下水道博物馆。
人们在这里游览,可以全面了解巴黎的地下排水系统。
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大雨过后的城市是干净的不少的,
第三、一定要发展生态方法改善雨水条件。
比如采用透水砖铺装人行道,增加透水层,减少硬质铺装等。
德国在城市排涝方面就做得很好,因为极高的绿化率减少了雨水径流,加速排涝,相比之下我国城市中60%以上为不透水或基本不透水的地面。
有效的开展雨洪调蓄有机结合的模式。
第四、一定要加强排水系统的维护,不论什么样的设施都离不开后期的维护,如果后期维护不到位再好的设施也经不起折腾。
就像一个人一样照顾不周是会生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