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习俗-岁时节物

合集下载

宁波的年俗简介

宁波的年俗简介

宁波人在过年的时候都要磨米粉、做年糕、 包汤圆,宁波的汤圆还是全国有名的特色
小吃呢!
宁波人在过年的时候都要磨米粉、做年 糕、包汤圆,宁波的汤圆还是全国有名的
特色小吃呢!
“年夜饭”是过年最主要的一项内容。
宁波年夜饭的菜式也有讲究,就是菜不能
少于十二样,因为宁波人把“十二”视作
一个吉祥的数字,表示在新的一年十二月
大年初一是新年的开始,禁忌的 地方也不少,像这一天不能走亲访 友,不能拿扫帚扫地,也不能倒垃 圾,连说话也要格外小心,不能说 “破”、“死”、“穷”这些不吉 利的字。如果小孩子不懂事,说了 这些不吉利的话,大人就得赶紧说 “小囡不懂事,百无禁忌。”这类 的话加以补救。

谢谢大家!
宁波的年俗
我的春节假期是在妈妈的家乡宁 波度过的,宁波过年的习俗和南京不 同。宁波人过年首先是忙年。 忙年忙什么?就像宁波民歌唱的 “买得年货满担担”那样,忙年,就 是置备年货、除旧布新、祭灶敬神 。
我的春节假期是在妈妈的家乡宁 波度过的,宁波过年的习俗和南京不 同。宁波人过年首先是忙年。 忙年忙什么?就像宁波民歌唱的 “买得年货满担担”那样,忙年,就 是置备年货、除旧布新、祭灶敬神 。
里“月月红”、“月月有余”。还有,青
豆、虾干、红膏蟹是必不可少的菜哦。
压岁钱,当然是过年必不可少 的啦!宁波人给自己身边小辈压 岁钱,要在除夕夜把红包压在孩 子的枕头下面,这样才能压岁保 平安。
放开门炮 大年初一,家家户户第一件 事是争先恐后放“开门炮”,全 城一片爆竹声,象征着辞旧迎新 和接福,放“开门炮”的时候一 定要说几句“财源广进”“一生 平安”之类的吉祥话。

宁波人每月吃什么海鲜最好?时令海鲜有说法

宁波人每月吃什么海鲜最好?时令海鲜有说法

宁波人每月吃什么海鲜最好?时令海鲜有说法2013年01月31日 09:22小白虾记者王增芳翻拍编者按文艺青年说,认识一座城市,可以从舌尖上的感觉开始,从口味千变万化的美食中参透这座城市的性格;普通青年说,记住一座城市,一定少不了美食,甜的味道、咸的味道、鲜的味道,汇聚起来是生活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宁波美食,博大精深,渊源流长。

各种美味,蕴涵了宁波人的智慧,呈现着宁波人的生活,个中滋味,才下舌尖,又上心间。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一起跟随自己的味蕾,一起品味宁波,感受千姿百态的宁波味道。

靠海吃海,海鲜是宁波美食的一大特色。

但是,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

《黄帝内经》中有一句名言叫做“司岁备物”,就是说要遵循大自然的阴阳气化采备药物、食物,这样的药物、食物得天地之精气,气味淳厚,营养价值高。

那么,宁波最时令的海鲜吃法儿是怎么样的呢?记者近日拿到一份“象山海鲜月月鲜菜谱”颇有意思,在宁波,什么月份吃什么海鲜最时令,说得很详细。

“月月鲜”菜谱怎么来?———几百种海鲜中精选出象山一年四季都有美味海鲜,日常品种也不下几百种,“月月鲜”是如何选择出来的?“象山海鲜多得就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不可能样样认全,‘月月鲜’菜谱是我们从几百种海鲜中遴选出来的,尤其是实惠型选择标准是市场常见、价格实惠、味道鲜美。

”作为组织编写“象山月月鲜”菜谱的象山县商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古话说得好:“善万物之得时”,海鲜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味,每个时令都有当季的时鲜,象山的先民十分懂得分时令品尝象山海鲜,否则海鲜的美味会打折扣。

象山民间传流着很多谚语,像“霜打泽鱼一斤,淮白米饭一升”,这是说霜降后的泽鱼最肥美;“八月蝤蛑壮如鸡”,说的则是农历八月是品尝青蟹的最佳季节。

而清明时节的串乌、梅雨季节的跳鱼(弹涂)、冬至时节的带鱼、鳗鱼等等都是最时令的海鲜美味。

虽然现在科技发达,不少海鲜品种已经打破了季节限制,一年四季都能上市,但总是在当季的时候品尝,才能吃出海鲜的真味道。

浙江宁波过年习俗

浙江宁波过年习俗

烧头香
烧头香是指在寺庙中烧第一炷香的传统习 俗
在宁波,一些有名的寺庙如天一阁等
x
会在过年期间举行盛大的烧头香仪式
人们相信,烧头香能够祈求神灵的保佑和 带来好运
在仪式中,人们还会欣赏到各种传统表演 和参加庙会等活动
踩高跷
踩高跷
踩高跷是宁波过年的传统表演之一。 表演者会踩在高跷上,进行各种舞蹈 和表演,场面十分壮观。踩高跷不仅 是一种娱乐活动,也寓意着步步高升、 吉祥如意。在过年期间,人们会在街 头巷尾欣赏到踩高跷表演,共同感受 节日的喜庆气氛
67 LOREM
以上是浙江宁波过年的主要习俗。这 些习俗虽然在现代社会中可能已经逐 渐淡化或有所改变,但在当地人的心 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通过了解 这些传统习俗和文化,我们能够更好 地理解宁波的文化底蕴和人们的价值 观和生活方式
10 LOREM
-
THANKS FOR WATCHING
谢谢观看
拜年的方式有很多种,包括登门拜访、电话拜 年、短信拜年等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还会欣赏舞龙舞狮等传统 表演,参加庙会等活动,共同欢庆新年的到来
送灯笼
1 在宁波的某些地区,人们会在 过年期间送灯笼
送灯笼
灯笼是一种红色的纸糊灯笼, 上面写着祝福语和吉祥图案
2
3 人们相信,灯笼能够驱赶邪灵 和带来好运
烧头香
1
守岁是指在除夕之夜守候到新年的到 来,是过年期间的传统习俗之一
在宁波,家人会围坐在一起,一边享 用美食,一边聊天、看电视,等待新
年的到来
2
3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还会燃放烟花爆 竹,以示驱赶邪灵和迎接好运
拜年
拜年
拜年是过年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
在宁波,人们会在年初一至初五之间互相拜年, 送上祝福和红包

汉族宁波春节的风俗

汉族宁波春节的风俗

汉族宁波春节的风俗汉族宁波春节的风俗又要到一年新旧更替时啦。

对中国人而言,真正意义上的过年,是农历大年三十的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聊着家长里短。

一起坐在电视机前看着热热闹闹的春晚。

一同守岁,迎接新年零点的到来。

下面是关于汉族宁波春节的风俗的内容,欢迎阅读!祭灶农历的十二月廿三,宁波人称之为“小年”。

据说这天是灶君菩萨生日,每户人家当晚就要用“祭灶果”供灶君生日,宁波人又把这一也称为“祭灶夜”。

其实,“祭灶果”是宁波特有的,它是由冻米糖、脚骨糖、红球、白球、麻球、油果等混合而成。

当供桌上的蜡烛快燃尽时,大人就把厨房大灶上神龛里的灶君菩萨请下来,连同一匹“灶马”用蜡烛火苗点着后送上天。

然后,马上把“祭灶果”分给孩子们吃。

祭灶,按老百姓的'说法是要灶君菩萨上天宫后,对玉帝“多说好话”,以求“来年下界降吉祥”。

谢年年前,还有一件大事就是“谢年”。

“谢年”是表示宁波人对大自然的年终感恩,对祖先的告慰,也是对来年吉祥如意的祈盼。

“谢年”也叫“谢年羹饭”。

一般人家用五个祭盘。

祭盘是红色的圆形木盘,比洗脸盆略小,也浅一些。

祭盘上的祭品,中间一盘是一只猪头,称为“利市”,是吉利的意思。

办不到猪头的用一刀肋条肉代替。

另一盘是一只大公鸡,或者是两只较小的公鸡,但母鸡是不用的。

以上两盘是熟食,其余三盘是生料:一盘是两条鲢鱼,象征岁岁有鱼(余);一盘是蚶子,象征对本对利;最后一盘是年糕,象征生活年年高,年糕三四条一排,纵横交错地叠起来。

桌前摆放香炉和烛台,还放年糕粉做成的“元宝”。

桌的四周放酒杯和筷子。

整个桌面摆得满满当当的。

掸尘扫尘又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春节传统习俗之一。

起源于古代汉族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

这种仪式后来演变成了年底的大扫除,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在春节前扫尘,是汉族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宁波习俗作文

宁波习俗作文

宁波习俗作文宁波习俗作文「篇一」一年一度的春节又来了,大街小巷热闹非凡,每一个地方过年的习俗都不一样,今天我来讲一下宁波的春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按照宁波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八就开始了。

在这一天,有许多人都会熬腊八粥,这是一种传统。

这天,家家户户还要赶着大扫除,买年货,预备过年喝的、吃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等到腊月二十三,宁波人称之为小年,据说这天是灶君菩萨上天述职的日子,因此人们一般会供奉“祭灶果”,好让灶君菩萨上天庭后给人间多说好话。

祭灶果是宁波传统食品,由麻枣、红白球配上油果、黑白糖、芝麻脚骨糖、寸金糖、白麻片、冻米糖等组成。

等祭灶仪式完成后,大人就把祭灶果分给孩子们吃,可热闹了。

除夕到了,男女老少穿起了新衣,贴上了福字和春联,家家忙着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鞭炮声时不时地传来,门前的炮花皮也洒落了一地。

一家人围着桌子,开开心心地吃着精心准备的团圆饭,个个笑意盈盈,不时举杯,送上真诚的祝福。

吃完年夜饭,大家坐在沙发上,一起欣赏着别出心裁、精彩绝伦的春节联欢晚会。

守到十二点左右,我们又放了“关门炮”辞旧岁。

正月初一早上,我们全家到亲戚家去拜年,这天是我们孩子最欢喜的日子,大人们都给大红包―压岁钱,人们的畅谈欢笑声不绝于耳,总是说着祝福的话,比如猴年吉祥、万事如意等等。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就要到元宵节了,元宵一过,春节就结束了,大人上班,小孩上学,宁波的春节真是别有滋味啊!宁波习俗作文「篇二」我并不是宁波人,但对宁波的汤圆情有独钟。

汤圆又叫汤团,也叫水磨汤圆,煮汤圆的时候,圆子熟了就会浮起来,所以在更早的时候还曾叫做浮元子。

又因为元宵节有吃汤圆的习俗,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所以汤圆又叫元宵。

我们老家也有汤圆,也是由糯米粉揉搓而成的,却是实心的,没有馅,和宁波汤圆相比就单调多了。

宁波汤圆以精白水磨糯米粉揉皮,裹入猪油黑芝麻馅、豆沙馅、水果馅等各色各样的馅,那就风味独特了。

宁波人的过年习俗

宁波人的过年习俗

宁波人的过年习俗初二三班方舒欣宁波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小城,这里的新年总有着一番不同的趣味。

新年的气息是从“腊八节”开始的。

这一天人们总会喝上一碗粘稠的腊八粥。

腊八过后,人们为了迎接新年,开始了忙碌的准备。

在不知不觉忙碌之中,除夕到了。

有些人家的窗户上贴上了鲜红的剪纸,门上也挂上了“倒福”,寓意福到。

还有春联,年画,门神······这些既表达美好愿望,又渲染欢乐气氛,备受人们的欢迎。

过年时,宁波的特产汤圆和年糕当然是必不可少的。

糯糯的汤圆,轻轻咬一口,猪油馅便从缝中不经意的流出来,带着一股芝麻独有的香味。

在我外婆家还会将年糕做的元宝、如意等吉祥物放入米缸和柜子内,以象征“缸缸满,甏甏满”。

晚上,除夕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的特殊夜晚,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

一家人团团圆圆地围坐在桌旁吃年夜饭,享受着欢快的气氛与亲情交织的幸福。

不过如今守岁的习俗已渐渐演变为收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等待零点新岁钟声敲响,然后尽情地燃放烟花爆竹。

正月初一是岁首,人们穿戴一新,放开门炮后,晚辈向长辈拜年,再同辈互拜。

左邻右舍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互道“恭喜发财”、“新年快乐”等吉祥词语。

这一天过得好不好,在人们心目中关系到全年过得好不好,所以忌讳特别多,如不杀牲、不动刀剪、不拿针线、不倒马桶、不洗衣服、不向门外泼水、不下锅煎炒(因“炒”与“吵”谐音)、不能打碎碗盏、不打骂小孩、不乞火(包括向别人点香烟)等,以犯忌为不吉。

初一早晨要吃汤团或酒酿圆子、甜汤果,寄寓一年甜到头的美好心愿。

新年也正是从正月初一这天起正式进入欢庆春节时段,家家户户,走亲串友,忙中带乐。

宁波人过年风俗

宁波人过年风俗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

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

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

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一是走亲戚。

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

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

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

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

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

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

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

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宁波市过年春节习俗大全,宁波市人过年吃什么风俗习惯汇总

宁波市过年春节习俗大全,宁波市人过年吃什么风俗习惯汇总

宁波市过年春节习俗大全,宁波市人过年吃什么风俗习惯汇总和其他地方一样,宁波人过大年离不开的也是一个“吃”字,老宁波正月初一早餐多吃“新年汤圆”。

但各个地方又有所区分,旧时镇海等地大户人家吃红枣汤或桂圆汤,意为“红火得早,富贵团聚”;宁海吃新煮米饭,全天吃素;余姚吃豆茶,用赤豆加汤团、年糕、糖煮食,意为“头头顺流,团团聚圆,年年高”。

宁波人过年少不了年糕。

年糕有着“年年高”的美妙寓意,过去一到过年季节,老宁波几乎家家户户都要自己做年糕,年糕一般有条装还有花色两种。

有些人家会烧青菜年糕汤,挨家挨户分,在每碗年糕汤上,还要放上两块白煮的`五花肉。

老底子宁波人吃年夜饭很讲究。

年夜饭上的菜一般不能少于十二样,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平平安安、顺顺当利。

一般人家里都要备一个“暖锅”,也就是火锅,平日里不用,只在除夕夜端出来。

吃“暖锅”也是为了讨个“好彩头”,暖锅热气腾腾,有“团团聚圆,红红火火,暖温和和”的寓意。

暖锅是老宁波年夜饭的“重头菜”,锅里一般放“三鲜”,就是肉丸、蛋饺和熏鱼。

那时的蛋饺形如元宝,有“大吉大利、来年发财”之意。

如今不少老宁波家里依旧连续着过年必吃“暖锅”的传统。

除了年糕和“暖锅”,老宁波的年夜饭席上还有一道保存节目,那就是鲞冻肉。

这道菜做的时候特别讲究火候,是用黄鱼煮化了以后,融在猪肉里,让猪肉变得晶莹剔透。

更重要的是,这道菜不是吃现煮的,而是要打冻了再吃,“冻”是这道菜的一大亮点。

除了吃以外,老宁波过年的法规还有许多,尤其是正月初一的时候,“不汲水、不清扫、不乞火、不动刀剪、不杀牲、不串门、不待客、不洗涤、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

主妇全天休息,家人未昏即眠,不点灯火,放关门炮后,不得出门”,认为这样夏日可免虫害,俗称“太平夜”。

另外,老宁波大年初一这一天,还不得喝粥、不得泼水,人们认为喝粥和泼水代表财物进不了门,会像水一样流走。

正月初一,宁波人说话也非常当心,不能说一些不吉利的话。

有的老一辈传下法规,甚至连“你怎么起得那么早”都不能说,由于“早”音同“蚤”,“长蚤不吉利”。

宁波参考资料习俗-岁时节物

宁波参考资料习俗-岁时节物

宁波习俗-岁时节物传统节日春节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元旦。

是日,人们早起,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

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脚轻手健。

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

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出典于此。

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吉利。

若是“吹、吹、吹”的哑炮,则示为不吉,要马上就说:“哦,吹吹响,今年会发财。

”并立即补放一个。

大族、大户人家供奉祖先遗容画像于祠堂或中堂(堂前间),一般悬五代之内的祖宗像,称为“供帧子”、“供影子”、“供金紫(昔绘像皆金冠紫衣) ”,均同义。

有的宗祠族规,男子l6岁才可拜祭,女子不在内。

由轮着当办者分发麻饼(亦称吉饼)一双或碗两只。

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长,称“拜岁”。

除夕夜巳分“压岁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在幼者枕头底下,故谓“压岁”。

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

这天习俗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

早晨见面忌说“早”字,谓说了要招来今岁跳“蚤”多。

走路如跌跤,要马上说:“哦,元宝一跌。

”此晚,未昏即眠,不点灯火,谓点灯将招来今岁蚊蝇多。

睡前,放“关门炮”。

晚上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

初二至初七八,迟的到十五,各家出门走亲戚“拜岁”,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少拜长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为重,互相款待酒席,称“岁饭”、“岁酒”。

初五,为财神日,经商人家最重此日,“请财神”后才开门营业,称“开市”。

信佛者,有的于初七夜走七座桥,且不走回头路,初八拜八个寺院,俗称“走七桥”、“拜八寺”。

其间,民间娱乐活动有舞龙灯、跑马灯、大头和尚等。

与别地稍异者有“佯扫地”,即乞丐(此时称“发财人”)背负筐,手握缀有红球的扫帚,佯作扫地状,口唱俚歌:“撩起金丝帚,瑞格(象声)一把扫。

宁波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宁波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宁波的春节习俗有哪些春节越来越近了,意味着阿拉宁波人家里要开始忙碌起来了! 年货快准备起来, 年底习俗统统走起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宁波的春节习俗,希望大家喜欢!宁波春节习俗【贴春联】研上浓浓的墨,一挥而就的是饱含深意的“春之祝福”:“千门万户日,独把新桃换旧符”,“金猴玉兔弄春色,紫燕黄莺弹妙音”,“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甬上书法好手沈元魁、裘颖、龚烈沸、沈师白等人所书的火红春联转眼间挂满了天井廊下。

按照老底子的规矩,春联是在除夕夜挂到大门口的。

【开门炮】大宅门缓缓打开,穿红着绿的孩子们簇拥着太公太婆走出来,“嘭”的一声,开门炮冲天而起。

大人们互相道贺新年,“猴年大吉”的大红剪纸前,提花灯、踢毽子、吃冰糖葫芦的孩子展开笑脸。

开门炮是欢度春节的第一个信号,这一习俗在农村尤甚,它表示这家主人在新年的第一天依旧保持着开门出工的勤劳习惯。

【祭祖拜年】拜年真的是要拜的,太公太婆拜的是祖宗,晚辈们是给长辈拜岁。

麻饼、芝麻糖、瓜子、花生、红枣、桂圆、桔子、苹果摆了满满一桌子,这些都是招待小辈孩童的零食,称“盘手果”。

未成年的晚辈行拜岁礼后,可以得到拜岁钱,因此这是孩子们的开心一刻。

【吃汤团】“吃了汤团,团团圆圆”,以白糖、猪油、芝麻粉做馅的猪油汤团是家家户户必备的,也是大年初一早餐必吃的。

宁波有一首儿歌这样唱道:“拜岁拜嘴巴,坐落瓜子茶,猪油汤团烫嘴巴。

”汤圆是整个春节期间宁波人待客的主要点心。

山西春节习俗生活中有节日,节目中有民俗;风俗使节日代代传承,节日使生活五彩斑斓。

旧时,太原地区月月有节日,而最隆重、最热闹,风情最浓厚的要数过年了。

旧历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间称过年,为区别于公历元旦,后来又称过大年。

旧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就忙着准备过年了,气氛一日浓似一日。

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

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高潮。

过去太原有一段谣谚:“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

节庆习俗

节庆习俗
宁 波 的 节 庆 习 俗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是中国汉族民俗 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 “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 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宁波元宵节的习俗有吃汤圆,猜灯谜,灯会。

清明节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
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清明一到, 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是一 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2006 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扫墓是清明节最常见的习俗。
中秋节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农历八
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八月为 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 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 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 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 节。
•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 除夕和正月初一。春节历史悠久,起的习俗有很多:给压岁钱、 拜年、贴春联、倒贴福字……相信大家 都是耳闻能熟的吧!

老宁波的年味

老宁波的年味

老宁波的年味时间:2018-05-19 09:21:38 | 作者:李霁婷城里的年味是越来越淡了,因喜好热闹,便赶到乡下,体验真正浓郁的老宁波的过年气息。

大致到了腊月,村里的家家户户便要开始赶制年糕。

陆陆续续地向那年糕作坊上报分量。

到了做的日子,孩子们自是很欢喜,可以跑进蒸汽腾腾的老作坊,在大人的身边伶伶俐俐地穿梭,摸摸老旧的器具,用脏脏的小手偷捏下竹篓里芳香四溢,早已熟透的白粉,放进嘴里,再顺势取下才刚做好的软软胖胖的年糕,就着咸菜,那个味儿!我们这般捣乱,却美其名曰“帮忙”。

再过一两个日子,外婆便要买来新鲜的鳗鱼,用盐和蒜末儿往上一擦,再洒些自家酿的酒,往窗前一挂,很是喜庆。

腊月二十八,全家老小便聚齐了。

装模作样地人手一块抹布,扫帚什么的,扫得老屋喜气飞扬。

我们呢,则更喜欢去大水缸边转悠,时不时从缸边抠下一块薄冰,趁人不注意,塞进别人的衣领里,听着人家冻得大叫,自己却也被暗算,堂中一片欢声笑语。

转眼到了大年三十,不管是走得多远,忙得多呛,都必定要回到家,吃上一顿年夜饭,尝尝外婆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做饭手艺。

吃了饭,全家上下便聚在堂门口,乡下是不兴起什么彩色壮观的筒式鞭炮,只是用竹竿一挑那大串的达二米的老式炮炸,噼噼啪啪响个不停,随即弥漫开一股烟味,可村那头又回应似的响了起来。

鸡一鸣叫,正月初一的忙碌便开始了。

一早醒来,第一眼见到的便是枕过夜的压岁钱。

接下来,孩子们便要随父母走亲访友,上门拜年。

好容易过了上午,下午可就丰富多了。

卖“咚咚糖”的,摇着拨浪鼓,在孩子中间,神气地收着钱,时不时拉拉破毡帽,吐口唾沫。

再不就围着外婆,看她炸出那香喷喷,金灿灿的“春卷”,用手捏起一根,外焦里嫩,回味无穷,再舔舔沾满油的手指,往新衣服上一擦,便跑去门外摘冰凌玩,总之,在家呆着,却闲不下来。

乡下的年总是有滋有味,保存着老宁波的味儿。

乡下的新年,真好!。

宁波民风民俗

宁波民风民俗

宁波民风民俗宁波人过冬至风俗:旧时各家以芦穄粉搓圆子,叫芦穄汤果。

后渐改为糯米粉圆子,加番薯粒,叫番薯汤果。

先供灶神,再全家吃。

俗称“冬至小年夜〞,俚语“冬至大如年,皇帝佬倌要谢年〞。

这天长辈嘱咐小孩不可啼哭,大人也不打骂小孩,不可摔坏东西,否那么视为不吉利。

大族开祠堂门,具牲礼神祭祖,按丁分麻饼(吉饼)或分碗,女性不计在内。

大户人家在家祭祖,做“冬至羹饭〞。

祭祀陈设禁用红色,烛用绿色,馒头盖蓝色戳子,谓可“压火〞保安。

冬至前夕,称“冬至夜〞,出嫁女儿须回夫家。

俗谚“嬉嬉夏至日,睡睡冬至夜〞,因冬至夜最长,夏至夜最短。

是夕,睡前须洗脚,说是夕洗脚,冷天不开裂。

这夜要比平常睡得早,以祈好梦。

谓“冬至前夜梦最灵〞,冬至早晨相互传梦,长者为小辈“圆梦〞,亦有赶至慈溪清道观(今慈城,道观毁于“文化大革命〞)求梦者。

冬至正时辰,抛掷萝卜至屋瓦上,经雨淋日晒成干后,收集挂壁上,俗称“冬至萝卜〞,说可治痢疾。

以上习俗多已不行,但冬至后民间仍视为吃补药、服补品的进补季节。

民国?鄞县通志?舆地志?庙社?载:“今之庙,即古之社也。

古者,人民聚落所在必奉一神以为社,凡期会要约,必于社申信誓焉。

故村社之多寡,即可觇其时民户之疏密,此讲地方史者所当注意也。

兹编所载,虽不尽如上所谓,然神庙多处,其民居亦盛,村落凋亡地,其神庙亦多废圮,于此亦可考见地方今昔兴衰之故。

盖神社虽亦属迷信之一,而其起源那么与僧寺、道院绝殊,不可不表而出之也。

〞约在1933年,鄞县城乡共有517处庙祀,其中当时城区〔一区至五区〕有159处,这是崇神、信鬼、好祀的民间习俗的表现。

?鄞县通志?所载“庙社一览表〞的栏目,有名称、地址、所祀之神、庙社组织、建修年月、庙下〔庙脚〕户口、庙会报赛、地图纵横线交点、备注。

在城区社庙中,庙下〔庙脚〕户口在千户以上的摘录于下:新水仙庙在惠政镇偃月街,祀水仙渊灵侯。

庙社组织分周、韩、林、江、施五堡。

宋时建,郡守赵以夫撰有碑记。

宁波冬至吃什么过节

宁波冬至吃什么过节

宁波冬至吃什么过节宁波冬至吃什么过节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宁波冬至吃什么过节,欢迎阅览。

1、酒酿圆子在老宁波的习俗里,圆子是冬至必吃的美食之一。

酒酿圆子还是江浙一带有名的小吃,更是家家都会做的传统中式点心,用来招待客人,也是酒店宴席上的点单很高的人气甜品。

酒酿圆子用优质白糯米为原料,经过水浸水磨后加工成糯米粉,将水磨糯米粉搓成小圆子待用。

以上等白糯米蒸熟后,按一定比例掺和进酵母,几天后即成香味四溢、甜糯适口的酒酿。

把水烧开放入小圆子,待其浮到水面,再加入酒酿、白糖和蛋浆,搅匀勾芡,盛入碗后撒糖桂花即成。

2、大头菜烤年糕冬至前一天,宁波人一般不出门,冬至节一早有全家人吃大头菜烤年糕的习俗。

冬至节前夜,家家烤大头菜,大灶的火烧得旺旺的,将大头菜洗净,削皮切块,菜叶也不要浪费。

削掉表面上有坑坑洼洼的.东西,放入镬中,块要切得稍厚一点,否则容易煮散导致筷夹不起。

大头菜先放入,后放大块年糕,翻一下,放点酱油,然后把呼呼燃烧的柴盖上草灰,柴彻夜暗燃,用文火煮,大头菜在镬里焐一夜。

第二天一早水将烧干时,放入糖和盐,再浇入一层菜油起镬,香气四溢的大头菜烤年糕就大功告成啦!冬至大头菜烤年糕的关键是冬至那晚灶火不灭,家家都要烧得“烘烘相”,薪火不息,薪火相传,日子红火是老百姓最实在最基本的企盼,而年糕则寓示“年年高”。

3、汤果汤果是宁波人冬至必吃的食品。

宁波人有“吃了汤果大一岁”的说法。

汤果跟汤团类似,都取“团圆”、“圆满”的意思,只是汤果要小一些,里面没有馅。

宁波人过冬至,旧时各家以芦穄粉搓圆子,叫芦穄汤果。

后渐改为糯米粉圆子,加番薯粒,叫番薯汤果。

先供灶神,再全家吃。

俗称“冬至小年夜”,俚语“冬至大如年,皇帝佬倌要谢年”。

这天长辈嘱咐小孩不可啼哭,大人也不打骂小孩,不可摔坏东西,否则视为不吉利。

4、冻羊肉除了老宁波的酒酿圆子、大头菜烤年糕外,在冬至这一天,余姚泗门等地还流行吃“冻羊肉”,即买来新鲜的羊肉,切成块状后,放入酱油、茴香等调料,大火烧熟后装入盆中,待羊肉冷却后冻成“冻羊肉”,吃饭时,夹一块“冻羊肉”放入满满的米饭中,鲜美喷香。

宁波立秋的习俗

宁波立秋的习俗

宁波立秋的习俗宁波立秋的习俗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的发展,最终形成各地特色的传统文化、习俗等等。

尤其是在跨度大的地方同一个节日的习俗差异最为明显,在立秋这个夏秋交替的季节里,美丽的浙江宁波都保留了什么有趣的习俗呢?1、高秋除了吃西瓜,宁波立秋民俗里,还有比较特别的环节,俗称“?高秋”。

在镇海、奉化等地,每年立秋到来,大人们都会专门给孩子吃绿豆粥,服酒曲。

立秋给孩子喝绿豆粥的传统,意在防“滞夏”。

酒曲,是在经过蒸煮的白米中移入曲霉的分生孢子,然后保温,在米粒上生长出菌丝后,就成了酒曲。

这也被叫做“祓秋”,寓意孩子吃了后能长得快、长得壮。

2、啃秋在宁波民间,立秋也被称为“高秋”。

宁波《非遗汇编》中并无立秋习俗的记载,不过宁波方言中有“立秋西瓜祓祓秋,八月十六度中秋”一说,说明在这一天,宁波人最熟知、最普遍的习俗,便是吃西瓜,民间也称“啃秋”。

在宁波,立秋吃“立秋西瓜”,寓意消除暑日积结的淤气,送走酷暑,迎接凉爽的秋季。

为什么要吃西瓜呢?一是因为过了立秋,西瓜就要“落市”;二是因为有“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难耐,忽逢立秋,赶紧将其咬住。

3、吃立秋水自来水还没普及的年代,在立秋当天,大人们会到河里或者井中取水,然后给小孩子喝下。

这叫“吃立秋水”,民间认为,吃过立秋水的小孩,即便在秋冬时节不小心喝了生水,也不容易腹泻。

拓展内容南方立秋的习俗吃西瓜江南立秋“啃秋”江南地区在立秋这天要“啃秋”,也就是吃西瓜。

相传,明代时有一年南京城里许多人害癞痢疮,有人便效仿庐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让“癞痢”落疤自愈,结果果真如此,以后渐渐形成习俗,每岁秋来之时,家家剖食西瓜,谓之“啃秋”。

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

”有迎秋之意,后来人们把在立秋当天吃西瓜也称之“啃秋”。

吃清凉糕在金华市民的心里,立秋吃西瓜、吃清凉糕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

何为清凉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状,倒在碗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习俗-岁时节物传统节日春节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元旦。

是日,人们早起,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

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脚轻手健。

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

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出典于此。

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吉利。

若是“吹、吹、吹”的哑炮,则示为不吉,要马上就说:“哦,吹吹响,今年会发财。

”并立即补放一个。

大族、大户人家供奉祖先遗容画像于祠堂或中堂(堂前间),一般悬五代之内的祖宗像,称为“供帧子”、“供影子”、“供金紫(昔绘像皆金冠紫衣) ”,均同义。

有的宗祠族规,男子l6岁才可拜祭,女子不在内。

由轮着当办者分发麻饼(亦称吉饼)一双或碗两只。

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长,称“拜岁”。

除夕夜巳分“压岁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在幼者枕头底下,故谓“压岁”。

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

这天习俗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

早晨见面忌说“早”字,谓说了要招来今岁跳“蚤”多。

走路如跌跤,要马上说:“哦,元宝一跌。

”此晚,未昏即眠,不点灯火,谓点灯将招来今岁蚊蝇多。

睡前,放“关门炮”。

晚上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

初二至初七八,迟的到十五,各家出门走亲戚“拜岁”,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少拜长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为重,互相款待酒席,称“岁饭”、“岁酒”。

初五,为财神日,经商人家最重此日,“请财神”后才开门营业,称“开市”。

信佛者,有的于初七夜走七座桥,且不走回头路,初八拜八个寺院,俗称“走七桥”、“拜八寺”。

其间,民间娱乐活动有舞龙灯、跑马灯、大头和尚等。

与别地稍异者有“佯扫地”,即乞丐(此时称“发财人”)背负筐,手握缀有红球的扫帚,佯作扫地状,口唱俚歌:“撩起金丝帚,瑞格(象声)一把扫。

扫到东,老板屋里有青龙,青龙盘米缸,黄龙盘谷仓;扫到南,老板屋里发大财,大元宝使箩抬,小元宝使船载。

”建国后,贺年等习俗不变,迷信色彩多已消失。

机关团体举行团拜,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慰问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科技人员、敬老院老人和春节期间坚持生产、工作的职工。

路上熟人相逢,拱手或握手,互祝吉祥。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因是一年中最早一次月圆,故称上元节。

十三日为“上灯夜”,十八日为“落灯夜”,期间为“灯节”。

有的地方行灯会、演“灯头戏”。

祠庙和民家悬灯,称“灯祭”。

灯的花样纷呈,较佳者有十二月连环走马灯,较多者为兔灯,意示玉兔伴着月宫(广寒宫)嫦娥,以地上的兔灯和“玉兔东升”相呼应,以慰其寂寞。

上灯夜,兴吃芦穄汤果。

十四夜,有“照蛇虫”习俗,儿童手提纸灯遍照屋角、墙脚、灶下等阴暗处,有的手持小铜锣,边敲打边吆呼:“嗄去,哒去,赶到茅山(鄞县南乡地名)喂草籽!嗄去,哒去,赶到深山去吃烂番薯! ”是日,农家在田头、田塍点火烧野草“驱邪”,俗叫“驱煌虫”,田塍干草燃着时犹如条条火龙,故又称“谭火龙”。

此为岁时习俗和农业生产除虫害相结合的一种习俗。

元宵夜,闹花灯,放鞭炮,吃汤圆。

有的行灯会与“社火”相结合。

镇海兴吃“丫头羹”,类似现在的百果羹。

相传有家富豪吃厌了山珍海味,要门下各丫环每日轮做一道时新小菜,有个丫环集甜酸苦辣咸五味果品调煮成羹,后竞相仿效,遂相沿成习。

是夜,少女相约于厕间、猪栏迎祭紫姑,亦叫迎祭厕姑,并扶乩,以卜长大后的智愚和婚姻。

相传厕姑名何媚,山东寿阳李景之妾,因不容于李妻,常役以秽事,于是日悲愤而死,后奉为厕姑,俗叫“屙缸姑娘”。

30年代后,灯会渐少。

70年代末起,有的团体举办彩灯展览,民间有孩童提灯活动。

清明农事节气与习俗相融合。

旧时,各家的门、窗插、挂杨柳,妇女头发簪柳梢,小孩头上戴柳圈,寓“思青(亲) ”意。

俗谚“清明戴杨柳,下世有娘舅”。

宁波习俗重祭祀,尤其以上坟祭祖、做清明羹饭为重,海内外游子多归里上坟。

旧时,上坟节令食品为青糍、麻糍(乌米饭)糕,并担牲礼祭祖,富家还雇吹鼓手吹打。

上坟时清除杂草,铲新土压坟顶,插上挂有纸球的筱竹梢,以示后代子孙已尽孝祭祖,同时亦寓意祖宗保佑全家平安、兴旺发达。

祀毕,分麻糍或麻饼给当地农家,以期照顾坟墓。

因按人领取争先恐后,俗称“抢麻糍”。

麻糍要切成菱形。

除墓祭、家祭做清明羹饭外,有祠堂田(亦称太公田)的大族还有祠祭,由各房轮值,当办者按菜谱置菜请族人,称吃清明羹饭。

主菜要过秤,若未办到要在空碗内放上相等价值的钱,由吃者分取。

盘内鹅头颈则归族长吃,意为“带头者”。

还按人分碗或分猪肉。

有的把妇女排除在外,或在有妇女吃的桌上减少酒的壶数(男桌2壶,有妇女的桌上放1壶)。

建国后,扫墓寄托哀思,仍沿袭,做羹饭、烧纸钱改为送花圈,以缅怀先烈和祖先。

五月初五端午节,为民间传统节日,本名端五,亦称端阳,乡间称“彤红”。

各家门口插菖蒲及艾,俗称“蒲剑斩千妖,艾旗招百福”,有的还在艾旗下面挂一个大蒜头。

有用菖蒲根削制成艾人孩,悬于床。

相传是日为楚国爱国诗人、三闾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身亡的日子,为纪念屈原,民间有悬香袋、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馨香溢世;粽子,原为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掉,后演变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舟,则表示竞相营救屈原。

此日,药铺结清赊帐,并向老客户赠雄黄、香料粉。

民间姑娘,忙于制作虎形、人孩形、鸡心形、粽子形、菱形、绣球形等各种色彩的香袋,内塞棉花掺入香粉,挂在孩童胸前或悬在床帐或摇篮上,谓可驱邪。

此日午时有喝雄黄烧酒解百毒习俗,先将雄黄烧酒晒在太阳下,并掺放切细的菖蒲根,每人啜一口,谓可解毒。

又有喷雄黄烧酒于屋角,亦有倒写“蛇”字贴壁上。

乡间还有吃“五黄六白”习俗,黄瓜、蛋黄、黄鱼、黄鳝、黄蛤称“五黄",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条鱼、白斩鸡、白切猪肉叫“六白”(各地稍有不同)。

尚有罕闻者,是日午时,有吃蜒蚰螺(蜗牛)炖蛋和清炖癞蛤蟆习俗,谓端午日午时前(尤以午时为佳)捉到的癞蛤蟆、蜗牛、蜈蚣均可入药,故端午节又称“药送节”。

有将蛋钻个小孔,把蜗牛肉塞进蛋内,封口后清炖,谓食后可清凉解毒。

各家均裹粽子。

旧时习俗,女婿多备“端午担”礼送岳父母家,少者四色,多者八色,其中鱼要成双,鹅头颈涂红颜色,路上鹅叫得越响越好,说越叫越发,称“吭吭鹅”。

这天大人给小孩手臂系上五色手绳,叫“健绳”,待以后弃绳时,要粘上糯米饭,抛至屋瓦上让飞鸟含去(粘去),谓孩子可无病无痛、长命百岁。

民国张延章《鄞城十二个月竹枝词》说:“五月端阳老虎画,艾旗蒲剑辟群妖;雄黄红蘸高梁酒,苍术还须正午烧。

”描端午老虎、做布虎是宁波过端午的另一习俗,就是用“百兽之王”的老虎来镇住蛇、蜈蚣、蜥蜴、蜘蛛、蝎子“五毒”。

是日,用雄黄在婴孩额上写上“王”字(示兽中之王),有给孩子穿虎纹的衣服,缝制布虎和老虎枕头,谓“年年端午五月五,剥过粽子做布虎”。

与别地稍异者,宁波的端午老虎雕版印刷花色特多,在约四五寸见方的纸上,绘有一虎一孩、一虎二孩、一虎三四孩,有二虎一孩、二虎二孩、二虎三四孩,虎、孩姿态各异,尚有李存孝七岁打虎、杨香虎下救父等故事图。

30年代时,曾有人收藏至150余种。

将黑色版画“端午老虎”纸供孩童添上红蓝等颜色戏玩,称“描端午老虎”,描好后贴在门或墙上,谓可辟邪。

解放后,端午节迷信色彩大减,吃粽子、小孩挂香袋、悬蒲艾仍行。

近年,未婚男青年(俗称毛脚女婿)向女方家中送端午节礼品花费趋重。

七夕七月七日,传说天上银河两岸的牛郎织女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民间称“乞巧节”、“汰头节”。

旧时妇女于此日采摘槿树叶揉成汁液,放入水中洗头发,相传织女用槿叶汁洗头,故头发乌黑。

是夕,妇女陈列瓜果于月下,乞求得到织绣技巧,在月下以线穿针,以能穿过且穿得快者为“得巧”;仰望星空,认准一组七颗星,连念“锁星犁星,七簇扁担稻桶星,念过七遍会聪明”,一口气念七遍,成者,谓乞巧。

亦有相约去茄树丛中卧地贴耳听声响,听得锵锵声音者以为织女来临,视为得巧。

亦有以三条长凳搭桥,两条相接,另一条搁于上端,少女相扶走过凳子,称七女“走仙桥”。

在此季节,男子有吃“童子鸡”习俗。

农民于此时挑新鸡娘上市卖,每只一斤至一斤四两,论只出售,价稍贵。

鸡的煮法与平常不同,用陶罐放在镬里炖,用红稻草(早稻草〉烧,烧完三脚(撮)即可。

吃法亦异,要一人吃一鸡连汤喝光,谓可滋补。

解放后,牛郎、织女相会的神话故事仍广为流传,“乞巧”活动已不行。

中秋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全国皆然,是个大节,唯宁波兴十六日为中秋。

中秋,最早源于古代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后演变成赏月、团圆的风俗,“月是故乡明”,使旅外游子思乡归里阖家团聚。

宁波以十六日为中秋的来由,按民国《鄞县通志·文献志·习俗》载:中秋本八月十五日,相传元末方国珍以已生日改之(见《桃源志》);一说为史越王(即南宋宰相、鄞人史浩)之母以十六日生故易之。

以后传说各异,一说史浩从临安返里过节,归途马失前蹄,坐骑受伤,夜宿绍兴,于十六日才到,故百姓也等至此日过节;另一说谓史浩之子史弥远,时任宰相,归途受官员宴请而延期,此说已为乾隆《鄞县志》纠误。

清时袁钧《鄮北杂诗》云:“鄮峰(指史浩)寿母易中秋,七百年中俗尚留;从此非时来竞渡,家家十六看龙舟。

”又记:“吾乡以十六为中秋,始于史忠定(即史浩),闻志以为弥远非也。

”清时万斯同《鄞西竹枝词》云:“鄞俗繁华异昔年,田家何事尚依然;西郊九日迎灯社,南郭中秋斗画船。

”民国《鄞县通志》载:“各乡祠庙为会祀神,以龙舟竞渡,谓之报赛,与各处端午竞渡不同。

今则竞渡之风已息,演戏敬神者尚有之。

”民国张延章《鄞城十二个月竹枝词》云:“八月中秋月饼圆,节筵都作一天延;城东更比城西盛,鼓吹通宵闹画船。

”中秋以吃月饼示团圆,宁波月饼以苔菜、水晶月饼别具风味。

此时新鸭肥嫩,全鸭炖芋艿子为时新佳肴,俗称“鸭扑芋”。

解放后,每逢中秋,各家团聚、吃月饼,亲友间亦互相馈赠月饼。

一些团体举行联欢活动。

民间有吃“鸭子芋艿”、水拖糕等习俗。

重阳九月初九为重阳节。

《鄞县通志》载:“士人登高燕赏,以茱萸汛酒饮之。

各家制角黍(昔时尚有牡丹糕,不知所昉,想亦象形),亲戚互相馈遣,谓之挑重阳担。

设酒馔以祀祖先,祀毕,家人欢聚享食。

惟登高之风,今已不行。

”尚有裹重阳粽子、吃重阳糕习俗,有谓糕与高谐音,寓登高意。

农历九月正菊花盛开,今常举办菊花展览。

除夕岁末,叫“过年”。

除夕,称三十年夜,月小称廿九夜。

处于辞旧迎新的这天,是一年到头最忙碌的一天。

旧时“过年”,多围绕祀神祭祖、祈求吉祥进行。

易门神,贴春联,房门贴写有“青龙吉庆”字样的青龙纸或笑呵呵和合两仙,农家谷仓亦贴青龙纸。

此夕,做年夜羹饭祭祖,祭毕,家人聚食,称“吃年夜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