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的经济学解释
知识溢出的名词解释
知识溢出的名词解释知识溢出是一个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概念。
它源自经济学中的溢出效应理论,指的是当一个实体或个体向外界提供一种知识或技术时,这种知识或技术会在被应用领域以外的其他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
知识溢出意味着传统学科边界的模糊,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从而促进了创新和进步。
知识溢出的概念最早在农业领域得到应用。
农业科学家通过研究农作物的生长、育种和施肥等方面的知识,不仅可以在农业领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可以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其他领域,例如生物技术、食品科学等,以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
这种农业知识的溢出效应促使不同领域之间相互借鉴,形成了复合学科和新的科学研究方向。
在经济学领域,知识溢出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迅速。
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和在线教育等渠道,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分享知识。
这种知识溢出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创新,推动了各行各业的进步。
在教育领域,知识溢出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教育模式通常将学科进行划分,学生在特定的学科领域中学习知识。
然而,知识溢出的概念呼唤着跨学科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关联和运用。
例如,学习数学可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而学习科学可以培养实验和观察能力。
跨学科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
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领域,知识溢出也是推动进步的重要力量。
科学家和工程师通过研究和发现新知识,可以在一个领域中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然而,这些成果往往会对其他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激光技术的发展不仅在光电子学领域有重大应用,还在医疗、通信和制造等多个领域产生重要的技术突破。
这种知识溢出加速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进程,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除了在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知识溢出在文化和艺术领域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常常受到不同文化和传统的影响。
当作家、音乐家和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吸收各种不同的文化元素时,他们的作品往往能够超越单一的文化范畴,产生更为深远的艺术传承和影响。
知识溢出效应:知识和创新的传播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知识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
知识溢出效应的阻碍因素
• 市场竞争:市场竞争激烈时,企业可能减少知识分享,以保持竞争优势 • 知识产权制度:知识产权制度不完善时,知识拥有者可能无法获得应有的回报,从而影响知识 传播 • 地域隔离:地域隔离导致知识传播不畅,影响知识溢出效应的产生
知识溢出效应的促进因素
• 教育水平:提高教育水平,有助于提高个体的知识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 • 研发投入:增加研发投入,有助于推动技术创新和知识更新 • 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激励知识创新和传播
02
知识和创新传播的途径与方式
正式途径:教育、培训和学术交流
教育途径
培训途径
学术交流途径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促进区域间合作与交流,优化知 识流动环境
促进区域间合作
• 加强区域间政策协调:政府应加强区域 间政策协调,推动区域间合作与交流 • 优化区域间产业布局:政府应优化区域 间产业布局,实现区域间产业的互补和协 同发展
促进区域间交流
• 加强区域间人才交流:政府应加强区域 间人才交流,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传播 • 优化区域间信息流通:政府应优化区域 间信息流通,提高知识溢出效应的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对知识和创新传播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 互联网:互联网的发展为知识和创新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 大数据:大数据技术有助于挖掘和整合知识资源,提高知识传播效率 •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实现知识的智能化传播和创新
知识溢出_一个文献综述
知识溢出:一个文献综述3赵 勇 白永秀 内容提要:知识溢出是解释集聚、创新和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概念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溢出的研究单元从企业转向了空间,在城市与区域空间范围内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以知识溢出为主题,从集聚、创新和区域经济增长三个方面,按照文献的发展脉络与逻辑关系对知识溢出的发生机制以及知识溢出对集聚、创新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并基于空间层面,分析了目前知识溢出研究在方法和内容上的最新趋势。
关键词:知识溢出 创新 集聚 知识生产函数 区域经济增长一、导 论知识溢出是内生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等经济学分支解释集聚、创新和区域增长的重要概念之一。
①在经济学文献中,Arrow(1962)最早阐明了知识的累积过程及其经济涵义,R omer(1986,1990)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技术知识的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特征是知识溢出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将知识作为独立要素引入生产函数,建立了知识溢出的内生增长模型。
在Arrow(1962)和R omer(1986)的开创性研究基础上,知识溢出的研究最初主要局限于创新与技术进步的文献当中,以企业为研究对象,使用G riliches2Jaffe知识生产函数分析知识生产与溢出。
在代表性的知识生产函数中,企业将新的经济知识作为创新活动的投入,创新产出作为创新投入的函数。
企业的新知识既能促进本企业生产具有排他性的产品,也能溢出到其他企业并促进这些企业的创新,这些创新的技术知识又会溢出,从而形成不间断的企业间相互知识溢出,使得创新收益递增。
但大量经验研究显示,在企业微观水平上,创新投入与产出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决定性关系,知识生产与总体经济活动水平有关表明外部性的存在,这种关系在城市和区域等较广的范围内则比较显著,将企业作为知识溢出的观察对象并不合适(Audretsch and Feldman,1996,2004)。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学者转向空间研究知识的外部性,强调知识外部性的动态特征,特别是在城市与区域空间范围内探讨知识在空间溢出的机制,以及知识溢出促进集聚、创新和增长过程中的空间特征。
经济学考研名词解释整理
经济学考研名词解释整理1.庇古效应庇古效应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阿瑟·庇古在1930年代提出。
它是宏观经济学中利率传导机制的⼀种,描述了消费、⾦融资产和物价⽔平之间相互关系。
具体是指物价⽔平下降造成⾦融资产实际价值的增加,从⽽产⽣的消费刺激效应。
庇古效应表明:物价⽔平的变化,将引起既定数量的⾦融资产的实际价值上升或下降。
如果物价⽔平的上升与家庭现有可⽀配货币收⼊的上升相对应,则可使其实际收⼊不变;但是,由于物价⽔平变动对所拥有的资产的实际抑制效应,仍可能促使家庭实际消费⽀出减少。
相反地,如果物价⽔平的下降与家庭现有可⽀配货币收⼊下降⽐例相对应,那么它仍可以由于所拥有资产的实际价值上升产⽣刺激效应,从⽽增加消费⽀出。
可以表⽰为:价格P下降-货币持有者更加富有-⽀出(⾃发性消费)Ca增加-产出Y增加。
2.凯恩斯效应所谓凯恩斯效应亦称利息率效应是指通过在公债管理上调整公债的利息率和影响其供求状况来影响⾦融市场利率升降,从⽽对经济施加扩张性或抑制性影响。
凯恩斯效应是宏观经济学中利率传导机制的⼀种,它描写价格变化对整个商品需求的影响,即价格⽔平P下降-实际货币供应(M/P)增加-利率r下降-⽀出(投资)I增加-产出Y 增加。
在IS-LM模型中价格不是整个经济商品需求的决定量,因此价格变化对于商品需求没有直接的影响。
但是价格变化对⾦融市场有影响。
出于⾦融市场平衡的条件{{{2}}}(M/P 是实际货币供应,L是整个经济对于货币的需求)价格提⾼会导致实际货币数量缩⼩。
这导致在⾦融市场上对货币的需求提⾼。
由此经济参加⼈愿意出售证卷。
在证券交易所上产⽣供应多余,这导致证券价格下跌和利率提⾼。
利率对于整个经济中的货物需求有决定性作⽤,它导致私⼈净投资的降低。
这导致对于货物需求的降低,因为商品供应相对商品需求反应,整个经济中的平衡收⼊的降低。
由此可见价格变化与利率变化的作⽤⼀样。
3.卢卡斯批评卢卡斯批判是卢卡斯提出的⼀种认为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到政策政策变动对⼈们预期影响的观点。
知识溢出一个文献综述
知识溢出一个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1、知识溢出的定义与重要性知识溢出,作为知识管理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知识在不同个体、组织或地域间非自愿、无意识的传播与应用。
这种溢出过程并非通过市场交易或产权交易实现,而是借助各种社会互动、网络关系或公共渠道,使得知识得以广泛传播和应用。
知识溢出的存在不仅加速了知识的扩散和积累,更为创新活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定义上来看,知识溢出具有三个关键特征:非自愿性、无意识性和非交易性。
非自愿性指的是知识溢出往往不是知识拥有者主动分享的结果,而是在社会互动中自然产生的;无意识性则表明知识溢出过程中,知识接收者往往并未明确意识到正在接收新知识;非交易性则强调了知识溢出与市场交易的区别,即它不需要通过明确的购买或销售行为来实现。
知识溢出在经济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是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的重要机制。
当新知识在不同主体间溢出时,它有可能激发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从而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
知识溢出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通过溢出,知识得以在社会中广泛传播,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知识溢出还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在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中,知识溢出可以促进国内外企业间的知识交流和合作,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因此,对知识溢出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传播和应用机制,还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以制定更加有效的知识管理和创新政策。
2、研究背景与目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溢出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转移和知识创新机制,已经引起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
知识溢出不仅有助于知识的传播和应用,还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然而,关于知识溢出的定义、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全面梳理和分析知识溢出的相关研究,以期深化对知识溢出的理解,并为后续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经济增长中的知识溢出和规模经济(一)
经济增长中的知识溢出和规模经济(一)〔论文关键词〕知识溢出,规模经济〔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知识溢出、规模经济分析,探讨了知识溢出和规模经济的关系,指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把知识增长(或技术进步)看作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因。
罗默(Romar,1983)对新古典派进行了批评,他在资本和劳力这两个生产要素基础上,又增加了另一个生产要素——知识,从而创立了新经济增长理论。
他认为,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知识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内生变量列入增长模式,知识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
在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强调了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事实证明,知识溢出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知识溢出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和竞争力的提高,因而具有规模经济的效能。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把知识增长(或技术进步)看作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因。
1.知识溢出和规模经济1.1知识溢出:是指某一组织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在同一地区、行业内不同组织之间的扩散、传播、转移和获取。
隐性知识知识是创新的主导知识。
知识溢出是知识的非自愿外溢,却可以促进区域的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增强集群的竞争力,是经济外在性的一种表观。
马歇尔认为:知识溢出使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知识溢出源于知识的外部性特征。
如果一个企业有了新思想,若能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就成为新的思想源泉。
这不但会驱动本企业而且会带动行业、区域和整个产业集群的知识水平的上升。
之后,庇古对知识的外部性特征作了清楚的阐述。
阿罗(1962)最早用外部性解释了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1]。
在阿罗的基础上,罗默(1986)提出了知识溢出模型2]。
而卢卡斯(1988)设计了人力资本溢出模型3]。
由于知识溢出的存在,罗默将知识分为专业化知识和一般知识。
专业化知识产生“内在经济效应”,给个别厂商带来垄断利润;一般知识产生“外在经济效应”,使全社会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发展经济学第四章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资料讲解
k
图6-2 储蓄率变化的影响
二、索洛模型
2. 资本积累
● 储蓄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储蓄率是稳态资本存量水平的一个决 定性因素。如果储蓄率高,经济将有较大 的资本存量和较高的产量水平。但储蓄率 的增长只影响收入水平和短期内的经济增 长率,对长期内的经济增长率没有影响。
二、索洛模型
3. 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导致人均资本量减少。令人 口以固定增长率n增长。人均资本的增量 可以表示为:
2. 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因素
结构变迁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另一重要 因素。结构变迁涵盖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 各个层次。对经济增长最为直接的影响表 现在资源从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 的转移,这无疑会使总体经济的增长加快。
三、经济增长方式及其类型
● 外延(粗放)型增长:主要由增长资源数量 增加产生的增长
技术进步的内生化
为了分析内生的经济增长问题,理论家们通过研究与开 发(R&D)过程直接将技术进步内生化。 如罗默(1990)的技术变迁模型; 格罗斯曼和赫尔普曼(1991)的多种消费性产品增长 模型
4.3 经济增长与波动、经济增长的阶段性
一、增长与波动
二、经济增长的阶段性
一、增长与波动
波动和阶段性是经济增长的两个伴随性特征。 经济增长不仅受制于潜在总供给水平,还受到总需求 变化的影响。 总需求是决定短周期(基钦周期)和中周期(朱格拉周期) 的重要因素。 长周期或经济长波则需要用供给能力的变动来解释。
二、索洛模型
2. 资本积累
● 稳态
当投资与折旧正好平衡,资本存量将 不生变化,这一资本存量水平被称为稳态 水平。稳态代表了经济的长期均衡。
二、索洛模型
y
i*=δk*
研发要素流动、空间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
研发要素流动、空间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研发要素流动、空间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内在机制。
研发要素流动作为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具有关键作用。
空间知识溢出作为知识传播和技术扩散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缩小地区差距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深入探讨研发要素流动与空间知识溢出的互动关系,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和效应。
文章将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和阐述,接着分析研发要素流动和空间知识溢出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然后探讨它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和效应,最后提出促进研发要素流动和空间知识溢出、推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研发要素流动的概念及其影响研发要素流动是指研发活动所需的资源、知识和技术在不同地理空间上的移动和转移。
这些要素包括但不限于研发资本、研发人力、科研设备和专利技术等。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研发要素流动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关键动力之一。
研发要素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研发要素流动促进了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与扩散。
当研发资源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流动时,知识和技术也随之传播,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研发要素流动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研发效率。
通过流动,研发资源可以更加合理地配置到需要的地方,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和重复投入,提高了研发活动的整体效率。
研发要素流动还能够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随着研发要素的流动,企业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创新资源和知识,从而激发出更多的创新点子,推动产业的升级和结构的优化。
然而,研发要素流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研发要素流动的不平衡性可能导致地区间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
如果研发资源主要流向了发达地区,那么欠发达地区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可能会进一步落后。
研发要素流动也可能带来一些知识产权和技术保密的问题。
经济增长中的知识溢出和规模经济
经济增长中的失业原因与对策摘要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5年来,我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GDP 年均增长率超过了9%,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虽然经济的高速增长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是由于人口与劳动力增长较快、经济结构失衡状况不断恶化,我国的失业压力却有增无减,经济增长始终是在巨大的失业压力下实现的。
关键词经济增长,失业,就业弹性,产业结构教育结构一、我国高失业与高增长并存的现状经济学一般原理认为,在通常的情况下,经济的增长会扩大经济规模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相反,严峻的失业只会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出现。
然而我国近年来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却表明,经济的高速增长与高失业率已经并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继续并存。
从表1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经济增长处于高就业弹性阶段,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371,每个年份都在0.2以上,有些年份在0.4以上,甚至达到0.6。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处于低就业弹性阶段,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123,就是在1995年经济增长达到10.5%的高水平上,就业弹性系数也只为0.1。
我国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保持世界最高水平,但是与此同时失业也逐年上升。
为了进一步探讨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就业弹性的EL、经济增长率GDP以及时间变量T之间的回归方程,其中时间变量 T的取值,在1978-1991取0,1992-2000取1,得到如下的回归方程:EL=0.58247-0.02574GDP-0.206656Tt=(9.00382)(-3.993939)(-5.183562)R-squared=0.715969 S.E=0.092194F=25.20746 DW=1.891731 p=0.000003从中可以看出,方程的K-squared=0.715969,说明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拟合优度还是比较高的,而且,整个方程能通过F检验,P值也很小,说明方程在显著水平下的解释能力是可以置信的。
知识溢出一个文献综述
知识溢出一个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知识溢出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合性评述,概括了知识溢出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其成果。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关于知识溢出领域的全面概述,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知识溢出,信息获取,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教育科研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
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溢出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
知识溢出是指一个实体在信息交流过程中,无意识地传递其所拥有的知识给另一个实体,从而使得知识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利用。
本文对知识溢出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综合性评述,通过梳理相关研究内容和方法,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主体部分:1、知识溢出的概念和原理知识溢出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
不同学科对于知识溢出的定义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可以将其理解为知识在个体之间、组织之间以及不同领域之间的转移和传播。
这种转移和传播不仅能够提高信息利用效率,还能够促进知识的创新和发展。
2、知识溢出在信息获取和利用中的作用在信息获取和利用方面,知识溢出具有显著的作用。
知识溢出可以促进信息传播,提高信息获取的速度和广度。
同时,知识溢出还可以降低信息获取成本,使得更多的个体能够获得所需的知识。
此外,知识溢出还可以促进信息筛选和过滤,使得人们能够更加高效地获取高质量的信息。
3基于知识溢出的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基于知识溢出的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有效地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例如,在医疗领域,基于知识溢出的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在商业领域,这些技术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市场趋势分析、消费者行为预测等。
4知识溢出在教育和科研中的应用在教育和科研领域,知识溢出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经济学各种效应
●所谓“口红效应”是指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在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
人们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消费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
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
另一方面,经济的衰退会让一些低收入者,改变他们攒钱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等计划,反而能腾出一些“小闲钱”,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
●所谓溢出效应,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
这是书上的定义,简而言之,就是某项活动要有外部收益,而且是活动的主体得不到的收益。
上面说到的交通,学校是放假的行为主体,放假了,老师同学都高兴,这是它的可预期的内部收益;由此,家长不需要再在城里开着车七拐八绕地送孩子上学,交通畅通了,这就是外部收益,是溢出来的,所以和学校无关的人也分享到了交通改善的好处。
●“集聚效应”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
●经济学中的规模效应是根据边际成本递减推导出来的,就是说企业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混合成本则可以分解为这两种成本,在生产规模扩大后,变动成本同比例增加而固定成本不增加,所以单位产品成本就会下降,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就会上升。
规模效应因此又称规模经济,即因规模增大带来的经济效益提高,但是规模过大可能产生信息传递速度慢且造成信息失真、管理官僚化等弊端,反而产生“规模不经济”。
●辐射效应是指射线同物质的相互作用。
所有的射线,不管它是带电的或是不带电的,也不管是粒子还是电磁波,它们都能与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当它们穿过物质时,或者是被物质部分地或全部地吸收,或者是从一定厚度的物质中穿透出去。
经济辐射效应是指以城市为经济发展的基点,通过其较强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人才等资源优势,带动周围乡村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
宏观经济学第三篇 增长理论 超长期中的经济 复习笔记
第三篇增长理论:超长期中的经济第七章经济增长I:资本积累与人口增长资本积累索洛模型旨在说明一个经济中,资本存量的增长、劳动力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如何在一个经济中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一国产品与服务的总产出;1.产品的供给与需求(1)产品的供给与生产函数(a)索罗模型中产品的供给基于生产函数,且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b)Y=FK,L ——Y/L=FK/L,1说明了经济规模用工人数量来衡量不影响人均产出和人均资本量之间的关系;——人均产出:y=fk,即fk=Fk,1MPK人均生产函数斜率:给一个工人一单位额外资本时一个工人生产的额外产出;生产函数边际产量递减(2)产品的需求与消费函数(a)索洛模型里,产品的需求来自于消费和投资;(b)y=c+i,忽略了政府购买和净出口(c)假设人们每年储蓄s比例的收入c=1-sy —— y=1-sy+i—— i=sy ——投资=储蓄2.资本存量的增长与稳定状态两种力量影响资本存量:投资和折旧;(1)投资:用于新工厂和设备的支出,引起资本存量增加(2)折旧:原有资本的磨损,引起资本存量减少(3)i=sy=sfk,i是新资本积累,k是现有资本存量(4)折旧率δ:资本存量每年的磨损(5)资本量的变动=投资-折旧即Δk=i- δk=sfk- δk资本存量k越多,产出量和投资量越大,折旧也越多(6)稳定状态Δk=0,即投资=折旧:i= δk,即sfk= δk,这时的资本存量记为k(7)处于稳定状态的经济会停留在稳定状态,处于非稳定状态的经济会趋向稳定;(8)稳定状态代表经济的长期均衡3.储蓄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索洛模型表明,储蓄是稳定状态资本存量的关键决定因素(1)高的存储导致较快的增长,但只是在经济达到新稳定之前;保持高储蓄率,即保持大的资本存量和高的产出水平,不会保持高经济增长率;(2)增长效应:改变人均收入的稳定状态增长率的政策(3)水平效应:不改变人均收入的稳定状态增长率的政策,如高储蓄率(4)德国和日本二战后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a)降低了他们资本存量(b)高储蓄率提高了稳定状态的资本存量资本的黄金律水平1.比较稳定状态假设政策制定者可以任意改变储蓄率,来决定经济的稳定状态;政策制定者的目的是使组成社会的个体的福利最大化(1)资本的黄金律水平:使消费最大化的稳定状态的k值(2)y=c+i —— c=y-i —— c=fk-δk(3)上式表明,稳定状态资本的增加对稳定状态的消费有两种相反的效应;(a)高资本意味更多产出;(b)高资本意味着:更高的产出被用于替换损耗的资本(4)黄金律水平(5)在资本存量的黄金律水平,生产函数和δk线的斜率相同,消费位于最高水平;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折旧率MPK=δ(6)经济并不会自动地趋向黄金律水平,需要一个特定的储蓄率;2.向黄金律稳定状态的过渡(1)从资本过多开始当资本存量超过黄金律水平时,降低储蓄率是一种好政策,因为它增加了每一个时点的消费(2)从资本过少开始最初减少消费以增加未来消费;取决于我们对现在一代和子孙后代的重视程度;人口增长假设人口和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速率n增长1.存在人口增长的稳定状态(1)工人数量的增加引起人均资本下降(2)Δk=i-δ+nk(3)收支相抵的投资:δ+nk,保持人均资本存量不变所需要的投资量;(4)δk:现有资本的折旧nk:为新工人提供资本所需要的投资量(5)人口增长减少人均资本积累的方式与折旧类似(6)Δk=i- δ+nk=sfk- δ+nk(7)稳定状态:sfk= δ+nk如果k小于k,投资就大于收支相抵的投资,k增加;如果k小于k,投资就小于收支相抵的投资,k减少(8)稳定状态,投资对人均资本存量的正效应正好与折旧和人口增长的负效应平衡;Δk=0,sfk=i= δ+nk;(9)处于稳态的投资有两个目的:(a)一部分δk替代旧的资本(b)其余的投资nk为新工人提供稳定状态的资本量;2.人口增长的效应(1)使我们更接近于解释持续的经济增长在人口增长的稳定状态中,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是不变的;然而由于工人数量以n的速率增长,总资本和总产出必定也以n的速率增长;因此,尽管人口增长不能解释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由于在稳定状态,人均产出为常数,但它有助于解释总产出的持续增长;(2)人口增长对为什么一些国家富有另一些国家贫困提供了另一种解释;人口增长率提高——人均资本下降——人均产量水平下降;因此索洛模型预测,人口增长率较高的国家将会有较低的人均GDP;i注意,与储蓄率的变动一样,人口增长率的变动对人均收入有水平效应,但不影响人均收入的稳定状态的增长率;(3)人口增长影响我们决定黄金律消费最大化资本水平的标准;人均消费:c=y-i —— c=fk- δ+nk —— MPK= δ+n —— MPK- δ=n 3.关于人口增长的其他观点考虑人口增长的一些其他效应——人口与自然资源的相互利用个、人口与技术的相互利用(1)马尔萨斯模型他认为不断增长的人口将持续的限制社会供养自己的能力;他预测人类将永远生活在贫困中;他未预见到人类的创造性增长足以抵消人口增长的效应(2)克莱默模型世界人口增长是促进经济繁荣的关键驱动力;如果有更多的人口,就会有更多的科学家、投资者和工程师对创新和技术进步做出贡献;第八章经济增长Ⅱ:技术、经验和政策索罗模型中的技术进步1.劳动效率(1)生产函数写为 Y=FK,L ×EE:劳动效率L×E衡量工人的有效数量Y:取决于资本投入K和有效工人L ×E(2)补:帕累托最优:在不使任何一个人情况变得更坏的前提下不会使任何一个人情况更好(3)劳动改善性技术进步:Y=FK,L ×E,即技术引起劳动效率E以某种不变的速率g增长;g称为劳动改善性技术进步的速率;(4)由于劳动力L是按n的速率增长,每单位劳动的效率E是按g的速率增长,所以,有效工人的数量按n+g的速率增长;2.有技术进步的稳定状态(1)技术进步被模型化为劳动改善(2)用有效工人的人均数量来分析经济有效工人的人均资本:k=K/L ×E有效工人的人均产出:y=Y/L ×E→y=fk(3)Δk=sfk- δ+n+gk(4)δ+n+g:收支相抵的投资由于k=K/L ×E,收支相抵的投资包括三项:为了使k不变,(a)δk是替代折旧的资本所需要的(b)nk是为新工人提供资本所需要的(c)gk是为技术进步所创造的新的“有效工人”提供资本所需要的3.技术进步的效应在有技术进步的索洛模型中的稳定状态增长率(1)说明:一旦经济处于稳定状态,人均产出的增长率就只取决于技术进步的速率;只有技术进步才能解释持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持续上升;(2)有效工人的人均稳定状态的消费是 c=fk- δ+n+gk(3)黄金律资本水平:MPK= δ+n+g从增长理论到增长经验研究1.平衡的增长(1)平衡的增长:根据索洛模型,在稳定状态,技术进步引起许多变量在稳定状态的值一起上升(2)根据索洛模型,稳定状态时,Y/L,K/L都以技术进步的速率g增长;则资本—产出比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保持大体不变(3)技术进步影响要素价格:稳定状态:(a)实际工资以技术进步的速率增长(b)资本的实际租赁价格随着时间的推移是不变的2.趋同(1)趋同:世界上贫穷的经济体将趋向于赶上世界上富裕的经济体;这种“赶上”的性质被称为~(2)根据索洛模型,两个经济体是否趋同取决于他们最初为什么是不同的(a)一方面,假定两个经济体由于历史偶然性从不同的资本存量开始,但它们有着由它们的储蓄率、人口增长率和劳动效率所决定的相同的稳定状态;则这两个经济体将趋同;有着较少资本存量的较穷经济体自然地增长得更快(b)另一方面,如果两个经济体有着不同的稳定状态,则不会趋同;每一个经济体将达到它们自己的稳定状态(3)世界各经济体显示出有条件的趋同:它们看来向各自的稳定状态趋同,其稳定状态又由储蓄率、人口增长和人力资本等变量决定;3.要素积累vs.生产效率(1)人均收入的国际差别可归因于:(a)生产要素的差别(b)各经济体使用其生产要素的效率的差别(2)一个发现:有着高的物质和人力资本水平的国家也倾向于有效率地使用这些要素;关于这一正相关的解释有:(a)一个有效率的经济可能鼓励资本积累;如一个运行良好的经济,可能有恒多的资源和激励待在学校积累人力资本(b)资本积累可能引致更高的效率;如果存在对物质和人力资本的正的外部性,那么储蓄和投资更多的国家看来会有更好的生产函数;这样较高的生产率引起较高的要素积累,或者较高的要素积累可能引起较高的生产率;(c)要素积累与生产效率都受共同的第三变量驱动;如一国的政治制度,包括政府的政策制定过程;促进增长的政策1.对储蓄率的评价(1)处于低于、高于黄金律稳定状态(a)现在运行经济拥有的资本小于黄金律稳定状态,MPK-δ>n+g:提高储蓄率将增加资本积累和加快经济增长,最终达到有更高消费的稳定状态尽管消费在向新的稳定状态过渡的部分时间里会降低(b)如果经济拥有的资本多余黄金律稳定状态,MPK-δ<n+g:资本积累过多,降低储蓄率将立即并在长期导致较高的消费(2)产出的增长率:n+g资本的净边际产量:MPK-δ(3)一个例子:美国的实际GDP平均每年增长3%左右,因此n+g=;我们可以根据一下三个事实来估算资本的净边际产量:(a)资本存量是一年GDP的倍左右;(b)资本折旧约为GDP的10%;(c)资本收入约为GDP的30%我们可以把这些事实表示为:(a)k=;(b)δk=;(c)MPK×k=(d)MPK:资本所有者每单位资本赚取的收入(e)资本的净边际产量=资本的回报:MPK-δ2.改变储蓄率关于促进增长的政策:(1)政府影响国民储蓄最直接的方式是通过公共储蓄——政府所得到的税收收入和它的支出之间的差额如政府实行预算赤字,即负的公共储蓄,提高了利率,引起资本存量减少(2)政府还可以通过影响私人储蓄——家庭和企业所进行的储蓄——来影响国民储蓄关于公共政策的许多分歧的根源在于:人们对私人储蓄会在多大程度上对激励做出反应持有不同的观点;3.配置经济的投资(1)索洛模型假设只存在一种类型的资本,而世界上存在许多类型的资本,如人力资本;模型化这一事实的一种方法是更广泛地定义我们称为“资本”的变量,使其既包人力资本,也包括物质资本(2)政策制定者需考虑,经济最需要哪些种类的资本,即哪些种类的资本产生了最高的边际产量(a)一些人主张,政府应该只是为不同类型的资本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例如,通过确保税收体系公平地对待所有形式的资本,然后政府可以依靠市场来有效地配置资本(b)另一些人主张,政府应该积极地鼓励某种特定形式的资本;(i)干中学:在建立资本的过程中发明了新的改进的生产流程(ii)技术的外部性/知识溢出:干中学的思想成为社会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这种副产品叫做~;存在这种外部性时,资本的社会回报大于私人回报,资本积累增加对社会的好处比索洛模型指出的更大(iii)产业政策:政府通过税法鼓励企业的某种投资;要求政府能够精确衡量不同经济活动的外部性,从而能对每种活动给予正确的激励.(c)对产业政策持怀疑态度的原因(i)衡量不同部门的外部性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ii)政策过程远非完善(d)一种必然涉及政府的资本类型是公共资本;而衡量公共资本的边际产量是困难的4.建立适当的制度(1)各国生产效率水平不同的一个原因是指导稀缺资源配置的制度不同(2)国家之间另一个重要的制度差别是政府本身的质量5.鼓励技术进步(1)索洛模型表明,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必定来自技术进步(2)许多公共政策鼓励技术进步;这些政策中的大多数鼓励私人部门把资源用于技术创新超越索洛模型:内生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解释技术进步的模型;这种模型抛弃了索洛模型的外生技术变化的假设,将技术视为内生变量;1.基本模型Y=AK(1)与索洛模型不同,上述模型不存在资本收益递减(2)ΔK=sY- δK,——产出增长率:ΔY/Y= ΔK/K=sA-δ(3)说明了,即使没有技术进步,只要sA> δ,经济的收入也会永远增长下去;2.两部门模型(1)分为制造业企业和研究性大学(2)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函数:Y=FK,1-uLE研究性大学的生产函数:ΔE=guE;资本的积累:ΔK=sY- δK(3)u:大学的劳动力比例1-u:制造业的劳动力比例E:知识存量决定了劳动效率g:表明知识增长如何取决于大学的劳动力比例的函数制造业的生产函数被认为规模报酬不变:如果我们使制造业的物质资本量K和工人的有效数量1-uLE翻倍,那么产品与服务的产出也翻倍(4)把资本广义地定义为包括知识在内,则这个模型与AK模型是同类型的;知识与物质资本都翻倍,则产出翻倍,且资本收益不变;因此,与Y=AK模型一样,这个模型也可以在没有生产函数的外生移动的假设下产生持续增长;在这里,持续增长是内生产生的,因为在大学里的知识创造永远不会放慢(5)当大学的劳动力比例u保持不变,则这个模型与索洛模型类似;劳动效率E按gu的固定比例增长,类似于有技术进步的索洛模型(6)在这个模型中有两个关键的决策变量s、u,用于储蓄和投资的产出比例s 决定了稳定状态的物质资本存量;此外,大学中劳动力比例u决定了知识存量的增长;尽管只有u影响稳定状态的收入增长率,但s和u都影响收入水平;3.研究与开发的微观经济学(1)三个事实(a)许多研究是在利润驱动的企业中进行的(b)创新能给予企业暂时的垄断地位,使其有利可图(c)其他企业以这种创新为基础进行下一代创新(2)这些模型讨论的一个问题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私人企业所进行的研究是太少了还是太多了,换言之,研究的社会受益是大于还是小于私人收益;两方面的效应:(a)当一家企业创造了一种新技术时,它通过给其他企业的未来研究提供一个可以依靠的知识基础而使这些企业的境况变好;(b)当一家企业投资与研究时,如果它除了首先发现了另一家企业本来在适当时候也会发明的技术之外没有其他贡献,那么,它也能使其他企业的境况变坏(c)以上两种取决于“站在肩膀上”的外部性和“踩踏”的外部性的普遍程度4.创造性破坏的过程进步背后的驱动力是拥有一种新产品的主意、生产旧产品的一种新方法或其他创新的企业家;垄断利润推动创新,新企业的进入对消费者有利,但对现存企业不利;现存企业常常求助于政治程序来组织新的更有效率的竞争者进入;附录:经济增长源泉的核算增长核算:把产出的增长分为三种不同的来源:资本的增加、劳动的增加以及技术的进步1.生产要素的增加(1)资本的增加当资本增加ΔK单位时,产出近似增加ΔY=MPK × ΔK (2)劳动的增加ΔY=MPL ×ΔL(3)资本与劳动的增加(a)ΔY=MPK ×ΔK+MPL × ΔL(b)把产出增长率ΔY/Y与资本增长率ΔK/K和劳动增长率ΔL/L联系在一起:→ΔY/Y=MPK×K/Y × ΔK/K+MPL ×L/Y × ΔL/L(c)其中:MPK ×K:资本总收益MPL ×L:劳动总收益,即劳动所得报酬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与实际工资MPK ×K/Y:资本在产出中的份额MPL ×L/Y:劳动在产出中的份额(d)在规模报酬不变时,由欧拉定理FK,L=MPK ×K+MPL ×L,两个份额之和为1;→ ΔY/Y= α ΔK/K+1- α ΔL/Lα为资本的份额,1- α为劳动的份额(e)方程告诉了我们投入的变动如何导致产出的变动2.技术进步(1)我们一直假设生产函数不随时间变动,实际上技术进步会改变生产函数;(2)Y=AFK,L(a)A:全要素生产率,为现期技术水平的衡量指标;即产出的增加不仅使由于资本和劳动增加,而且还是由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b)→ ΔY/Y= α ΔK/K+1- α ΔL/L+ ΔA/A资本的增长=资本的贡献+劳动的贡献+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c)衡量增长的三个源泉:资本量的变动、劳动的变动、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3)全要素生产率的衡量:ΔA/A= ΔY/Y- α ΔK/K-1- α ΔL/LΔA/A:索洛余量,是不能用投入变动解释的产出变动;(4)全要素生产率可能由于许多原因变动(a)最经常的原因是有关生产方面的知识的增加;因此,索洛余量也常常作为技术进步的衡量指标(b)教育和政府管制;教育质量增加——产出增加——全要素生产率增加全要素生产率捕捉到了改变所衡量的投入与所衡量的产出之间关系的任何因素3.美国增长的源泉4.短期的索洛余量(1)把索洛余量看做各较短时期之间技术变化的衡量指标,得出结论:技术的波动是经济活动短期变化的一个主要源泉;(2)萧条是由对技术的逆向冲击驱动的(3)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方法的基础:(a)技术冲击是短期经济波动背后驱动力(b)货币政策对解释这些波动不起作用(4)索洛余量没有很精确的代表短时期之间的技术变化;对索洛余量周期行为的标准解释是,它产生于两个衡量问题(a)劳动储备:在衰退期,企业可能继续雇佣它们不需要的工人,以便当经济复苏时这些工人还可利用;即劳动投入在衰退期被高估了;导致索洛余量比可用的生产技术周期性更强;用索洛余量衡量的生产率在技术没有变动时也会下降;(b)需求低时,企业可以生产不易衡量的东西,如进行培训;、组织存货、打扫工厂;这使产出在衰退时被低估了,衡量出来的索洛余量因为技术以外的原因而具有周期性;。
知识溢出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
知识溢出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一、本文概述《知识溢出及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是一篇专注于深入探讨知识溢出效应及其在我国各区域经济增长中所扮演角色的学术论文。
在当前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知识溢出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对于理解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揭示知识溢出在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实际作用,以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也为学术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参考。
文章首先界定了知识溢出的概念,并阐述了其产生的理论基础,包括知识溢出的内涵、特点以及影响机制等。
随后,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现状,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章构建了一个知识溢出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理论模型,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当的指标和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
文章通过面板数据分析、空间计量经济学等方法,深入探讨了知识溢出对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和方式。
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知识溢出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也较为显著。
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影响知识溢出效应的关键因素,包括区域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人才流动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文章总结了研究的主要结论和创新点,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深化理解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也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知识溢出作为经济学和地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知识溢出通常指的是新知识或技术在特定区域内产生后,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和扩散,进而促进其他地区经济增长的过程。
国内外学者对知识溢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溢出机制、影响因素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等方面。
在溢出机制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知识溢出主要通过贸易、投资、人口迁移以及信息交流等方式实现。
宏观经济学溢出效应名词解释
宏观经济学溢出效应1. 引言宏观经济学溢出效应是指一种经济现象,即一个经济决策或政策的结果不仅对直接相关的产业、企业或个人产生影响,还对其他相关产业、企业或个人产生间接影响。
这种间接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宏观经济学溢出效应在现代经济学中被广泛研究和应用,对于理解和预测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制定有效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2. 积极溢出效应积极溢出效应指的是一个经济决策或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扩散到其他相关领域,从而促进整体经济增长和发展。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积极溢出效应。
2.1 技术创新溢出技术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当一个行业或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其所带来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流程可能会扩散到其他行业或企业中,从而提高整体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率。
例如,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带来了电子商务的兴起,不仅促进了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还对物流、金融、服务业等相关行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2.2 教育溢出教育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水平提高,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生产力和创新能力,还可以通过技术转移和人才流动对其他国家或地区产生溢出效应。
例如,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可以促进知识共享、科研合作和人才培养,有利于全球经济的共同发展。
2.3 基础设施溢出基础设施是支撑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当一个地区或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源时,不仅可以改善该地区或国家自身的交通、通信和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发展,并对周边地区或其他国家产生溢出效应。
例如,中国的高铁建设不仅提高了交通效率和运输能力,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乡发展的均衡。
3. 消极溢出效应消极溢出效应指的是一个经济决策或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扩散到其他相关领域,从而对整体经济增长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消极溢出效应。
3.1 环境污染溢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大量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知识溢出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研究
知识溢出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研究作者:张美涛来源:《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9年第04期摘要:知识溢出高度依赖于地理邻近性,知识溢出效应的高低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
基于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选用研发支出、人力资本、专利水平三种知识存量替代变量,借助SEM空间误差模型实证测度和分析知识溢出效应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研究表明,三种知识存量变量具有显著的知识空间溢出效应,Jacbos效应、Porter效应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有很强的正向影响。
各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应充分发挥知识溢出效应,提高城市集聚度、地区人力资本存量,加大研发经费支出,以增强知识溢出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知识溢出;空间效应;区域经济 ;SEM模型一、引言与文献综述知识可分为编码知识和默会知识,具有准公共物品性质和溢出性质。
由此,知识溢出包括编码知识溢出和默会知识溢出。
其中,编码知识溢出主要以书籍、专利等形式表现,而默会知识溢出主要以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实现。
区域创新是区域知识溢出的源泉,而知识溢出效应高低决定了区域创新的差异。
[1]Audretch & Feldman[2]在解释创新活动地理集聚时认为,人们将更多注意力聚焦到知识溢出。
虽然现代通信技术革新已大大降低了知识传播成本,但一些知识的获得仍然需要通过面对面的接触和频繁的交流。
为此,新经济地理学首次将空间维度纳入经济理论分析框架,强调知识外溢性带来的规模报酬递增和技术创新带来的经济增长[3],并证明经济集聚是因为厂商追求知识溢出。
Martin & Ottaviano[4]在分析空间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时认为,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有利于降低创新成本,刺激经济增长,即知识溢出通过创新对企业产生影响,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针对知识溢出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专注于知识溢出的内涵和途径、知识溢出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知识溢出的空间邻近性,取得了很多可借鉴的成果。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与技术外溢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与技术外溢理论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西方经济学家们通过研究和理论推断,提出了众多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其中技术外溢理论是其中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与技术外溢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相关研究成果。
一、经济增长的概念与含义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及其他经济指标的总量增加的过程。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经济总体量的增长,而非个别行业或领域的增长。
经济增长的主要表现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其好处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等。
二、技术外溢理论的基本概念技术外溢理论是指新技术在一个产业或企业中的应用和创新,会通过某种方式向其他产业或企业传播和扩散,从而对整个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
技术外溢可以分为水平外溢和垂直外溢两种类型。
水平外溢是指技术扩散在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之间的传播;垂直外溢则是指技术传播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扩散。
三、技术外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技术外溢理论认为,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会带来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推动作用。
技术外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外溢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当一家企业或产业引进新技术并应用于生产过程中时,周围的企业或产业也会通过学习和模仿的方式掌握和应用这些技术,从而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生产效率。
2. 技术外溢推动创新能力的提升:技术的外溢使得各个企业和产业都面临着新技术的竞争和变革,为了保持竞争力,企业会不断进行创新和技术改进。
3. 技术外溢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技术的外溢有利于资源的流动和配置,使得资源可以在不同行业和产业之间进行有效的配置和利用,从而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
四、技术外溢理论的研究成果西方经济学家们对技术外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和结论。
1. 罗默模型:罗默模型是技术外溢理论的基石,该模型认为创新和技术的外溢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知识溢出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联结经济
知识溢出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联结经济
王立平;吕民乐
【期刊名称】《科学·经济·社会》
【年(卷),期】2005(023)004
【摘要】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知识溢出对区域经济的共同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知识溢出不仅具有规模经济,而且还具有范围经济和联结经济.知识溢出的规模经济根源于知识的MAR和Porter外部性,知识溢出的范围经济根源于知识的Jacobs外部性,联结经济则来源于知识的租金外部性.知识溢出的经济效应的发挥受到空间距离、市场结构、接受能力和社会网络等因素的影响.【总页数】4页(P39-42)
【作者】王立平;吕民乐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都,610031;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合肥,230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9.9
【相关文献】
1.多校区大学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与联结经济 [J], 曹叔亮;王坤震
2.航运企业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的战略发展经济学路径 [J], 芦延秋
3.“聚集经济”“共生经济”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内涵比较分析 [J], 刘志迎;郎春雷
4.经济增长中的知识溢出和规模经济 [J], 宋行
5.知识共享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联结经济 [J], 任志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济增长中的知识溢出和规模经济
经济增长中的知识溢出和规模经济[摘要]本文通过对知识溢出、规模经济分析,探讨了知识溢出和规模经济的关系,指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把知识增长(或技术进步)看作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因。
[关键词]知识溢出,规模经济罗默(Romar,1983)对新古典派进行了批评,他在资本和劳力这两个生产要素基础上,又增加了另一个生产要素——知识,从而创立了新经济增长理论。
他认为,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知识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内生变量列入增长模式,知识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动力。
在新经济增长理论中,强调了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事实证明,知识溢出对区域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知识溢出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和竞争力的提高,因而具有规模经济的效能。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把知识增长(或技术进步)看作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因。
1.知识溢出和规模经济1.1 知识溢出:是指某一组织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在同一地区、行业内不同组织之间的扩散、传播、转移和获取。
隐性知识知识是创新的主导知识。
知识溢出是知识的非自愿外溢,却可以促进区域的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增强集群的竞争力,是经济外在性的一种表观。
马歇尔认为:知识溢出使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知识溢出源于知识的外部性特征。
如果一个企业有了新思想,若能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就成为新的思想源泉。
这不但会驱动本企业而且会带动行业、区域和整个产业集群的知识水平的上升。
之后,庇古对知识的外部性特征作了清楚的阐述。
阿罗(1962)最早用外部性解释了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1]。
在阿罗的基础上,罗默(1986)提出了知识溢出模型[2]。
而卢卡斯(1988)设计了人力资本溢出模型[3]。
由于知识溢出的存在,罗默将知识分为专业化知识和一般知识。
专业化知识产生“内在经济效应”,给个别厂商带来垄断利润;一般知识产生“外在经济效应”,使全社会获得规模经济效应。
MAR(Marshall-Arrow-Romer)外部性强调知识溢出发生在同一产业相同或相似企业之间,这样便产生了规模经济[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的经济学解释【摘要】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是一个相伴而生、难以分离的过程,二者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
本文则通过新经济增长理论、新空间贸易理论及收敛性对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进行经
济学解释。
【关键词】知识溢出经济增长经济学解释 20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科学技术进步导致了世界性经济的蓬勃发展,而究其原因是有知识溢出的存在,从而把经济增长的创新研究从创造性研究中超越出来,加大了对知识溢出的综合研究,进而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变得密不可分,也为学术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一、知识溢出概念界定
知识的再造则衍生出了知识溢出,知识溢出是经济外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知识递阶扩散的一种形式。
知识溢出概念的提出最早由mac·dougall(1960)在研究东道国接受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社会收益时,首次把知识的溢出效应视为fdi的一个重要现象提出来[1]。
arrow(1962)最早的解释了知识溢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将“干中学”引入新经济增长理论,提出“知识溢出概念”[2]。
griliches(1979)把知识溢出定义为从事类似的事情(即模仿创新)并从其他的研究(被模仿的创新研究)中得到更多的收益[3]。
更加凸显了知识溢出作为经济外部性的重要作用。
本文认为知识溢出(knowledge spillover),是指某一组织的知识,跳过市场交易的平台与其它组织进行信息交换,在不组织和
行业之间被动的、无意识的、非主动的扩散、渗透、吸收和创新,而创新主体并没有给知识创造者以补偿或补偿小与知识创造的价值,造成知识创造者的边际知识收益小于边际知识成本的一种经济外部性现象。
二、经济学解释
新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空间贸易理论强调国与国之间发展对外贸易不仅可以增加贸易总量,而且能够加快科技,而收敛与否则很好的解释了国与国之间发生知识溢出的有效度。
知识和资本(特别是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转移,使贸易国双方的科技。
知识和资本水平得到提高,进而产生知识溢出效应。
了解对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我国进行战略部署,对缩小东中西部的差距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新经济增长理论
由arrow、romer、lucas等[3]开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知识资本的生产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即随着知识的积累,创造知识的边际成本会下降,从而进一步把技术进步内生化,这样就提高了生产率,促进经济的长期均衡增长。
通过知识溢出模型,假定知识是追逐利润的厂商进行投资决策的产物,那么由于会产生知识溢出,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才不会因固定生产要素的存在而不断降低,造成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不均衡。
他们提出的模型的共同点则是:经济增长不受到外生变量的影响,而主要是由经济体系的内生变量而决定的,这种决定使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形成了一种良性的自增长
机制。
(二)新空间贸易理论
90年代grossman和helpman提出的与“内生增长理论”密切联系的动态贸易模型得到进一步发展,到21世纪随着空间经济学和世界技术边界的缩小,新贸易理论的研究视角应该更多的倾向于空间,因此,新空间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这一理论将知识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特别是在国与国贸易之间,充分的通过知识解释了国际贸易,以及知识溢出也促进了当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将知识视为内生增长变量的贸易增长理论认为知识溢出的获取途径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经济活动,arrow则将“干中学”引入增长理论,提出私人资本的积累会引起公共知识资本的增加,进而获取了知识,带来了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则是自己创造出来的知识,即对知识的挖掘和再造。
(三)收敛性
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存在内置关系,在经济学上,可以用知识溢出效应解释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而这种收敛与否与经济的发展程度有重要的联系。
知识与人才层次和数量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并非是越高越好,越多越好,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层次不高,产业结构的低端性,知识溢出造成人才浪费现象严重,所以说经济发展具有收敛性。
即知识与经济的相关性不是直线相关,是一条收敛曲线。
对于发达国家,一般是后工业化国家,其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进入知识人才驱动阶段,这时的人才培养与知识的爆炸式
增长,恰恰给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前景,所以说不具有收敛性。
因此,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收敛性可以很好的诠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切合度及发展状况。
三、结论
理论研究表明,知识溢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机制,它们是一对内生的过程。
这种内生性现阶段还没有真正实现知识溢出或经济增长的内生化,这可以在经济学中的经验曲线去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mac·dougall,gda,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private invest
ment from aboard:a theory approach[j],economic
record,1960.
[2]arrow k.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
[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2,(29).
[3]griliches z.patent statistics as economic indicators survey
[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7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