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作文“登高”1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登高考试知识点讲解

登高考试知识点讲解

登高考试知识点讲解随着年份的更替,高考已经成为了每年都会进行的一项盛事。

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对高考充满了期待和压力。

登高考试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文化,在高考的时候,登高考试知识点的掌握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带你了解一些高考常见的知识点,希望有助于你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一、语文知识点语文作为高考的一门必考科目,贯穿于整个高中学习过程中。

对于语文的掌握,首先要熟悉课文内容和理解题意。

在阅读理解题中,我们需要注意语句间的逻辑关系,关注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同时,在作文中,要注重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

切忌拖泥带水,要言之有物。

二、数学知识点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学科。

其中,函数与方程是高考数学中重点考察的内容。

对于函数,需要掌握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

在解方程中,要熟练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注意区分实数根和复数根。

此外,概率与统计也是高考数学中的重要内容,需要掌握基本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英语知识点英语作为一门普及度很高的外语,对于大部分高中生来说,是一门必修课程。

在高考中,英语的听力、阅读、完形填空和写作是四个主要的考察方面。

在听力方面,我们需要提高自己的听力理解能力,注意听取关键词。

在阅读方面,要注重对文章中重点信息的理解和归纳总结。

完形填空要善于根据语境进行推断,填入适当的词语。

写作要注意提前准备,扩充自己的词汇量和句型结构。

四、物理与化学知识点物理与化学是高考理科的两门重要科目。

在物理方面,要熟悉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注重掌握物理计算的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化学方面,要熟悉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和溶液的配制计算。

五、生物与地理知识点生物和地理是高考文科的两门重要科目。

在生物方面,要掌握生物的基本知识,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和运行机制。

在地理方面,要熟悉地球的构造和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历史与政治知识点历史和政治是高考文科的两门重要科目。

高中语文说课稿:《登高》5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登高》5篇

高中语文说课稿:《登高》高中语文说课稿:《登高》精选5篇(一)登高是唐代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思考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政治动荡时期,诗人借登山之喻,娓娓道出了自己对社会现状的痛苦与忧虑,同时展现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诗的结构和意境。

整首诗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二、四节分别描写了作者在登高途中所见所感,第三节是诗人的自述和自我反省。

整体结构排列严密,白描一股登山的过程,既具有逻辑性又有层次感。

在第一节中,诗人用亲近的词语描绘了登山的过程,达到了吸引读者的效果。

通过描写眼前美景的方式,诗人在给读者展示这个诗中的登高活动,这是与社会的现状和理想有关的。

第二节则描绘了山中景色的迷人之处,景物的描写与诗人能够达到的最理想的境界相对应,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追求。

在第三节中,诗人表达了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省,也让读者对诗人的心路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最后一节是诗人对当下和未来的反思,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痛苦和对理想追求的坚定。

诗中的意境主要通过描写山水的方式进行构建,以唤起读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通过描绘登高过程中的风景和感受,使读者产生了被大自然环抱的感觉。

这种感受与诗人对社会的观察和对理想的追求相比较,使诗中意境更加丰富和深入。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诗中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用景物描写来抒发内心情感的手法。

诗中诗人通过描绘登山的场景来抒发内心的苦闷与追求,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心境。

另外,在诗中也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篇通顺流畅。

诗人在诗中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描写山上群芳,山下人烟的对比,突显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

另外,在诗的结尾,也形成了呼应,前面景物的描写和治国理念的陈述相互呼应,给人以思考与警醒。

最后,我们来评价一下这首诗的艺术成就。

《登高》以登山活动为载体,展示了诗人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通过山水描写和反思自我等手法,既表达了对国家社会的忧虑和痛苦,又展现了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登高》cl剖析知识讲解

《登高》cl剖析知识讲解

2、情景交融
这首诗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
“渚清沙白”这样的静_态_描__写__描写,也有“鸟飞 回”这样动态的描写_____描写,整句属于动_静__结_合_____的写
法。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
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寓_情_于__景___写法。 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秋风_扫__落_叶_的_声__态____
• 渚清沙白鸟飞回。
使人感到非 常冷。既有 身体的,又 有心灵的。 更主要是心 的。
显得天 底下的 人很渺 小,很 孤单。
使人听到它 的叫声感到 悲凉。
这不是一 只快乐的 鸟,是一 只孤独痛 苦的鸟。
意境:雄浑高远而凄凉
孤独无依 漂泊痛苦
首联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用六个特写镜头:
品语言,悟感情
• 作者“悲”什么?因何而“悲”?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 • 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 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你能 读出几层意思来?
宋代罗大经 曾说颈联的 十四个字中 含有八层意 思: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 对偶又极精确。
这些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只 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 人的心头。
“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 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俄 别林斯基
品艺术
• 1、对仗工整 • 明确:此诗八句皆对。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

《登高》课文解读

《登高》课文解读

《登高》课文解读风急①天高猿啸哀②,渚③清沙白鸟飞回④。

(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翱翔低空飛回。

①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②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

当地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③渚:水中的小洲。

④飞回:回旋地飞。

)无边落木①萧萧②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然无边无际,萧萧索索纷纷而下;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滔滔奔腾而来。

①落木:落叶。

②萧萧: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身在万里作客悲秋,常年到处漂泊;年过五旬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

“万里”两句含意丰厚,概括了杜甫一生的坎坷遭际。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多病,用今天的医学知识分析,杜甫当时患有肺病、风湿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艰难苦恨繁霜鬓①,潦倒②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鬢如霜白;困頓潦倒精神衰頹,无奈戒酒停杯。

①繁霜鬓:白发日多。

②潦倒:衰颓、失意。

)这首诗的前两联写登高所见所闻,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勾画出一幅清秋君临天下的动人图景,融会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诗起笔择取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描摹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暗示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描绘出一幅惨烈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

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些细节,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在“天高风急”的秋天,万物惶然无主,仿佛就是国难当头之时,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深深地浸透着诗人长年飘泊,居无定所的悲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登高类”作文命题的分析和范例

“登高类”作文命题的分析和范例

“登高类”材料作文一、作文命题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登上高处,眺望远方。

视角的变换常常能给人带来丰富的感受。

王之涣登鹳雀楼,极力攀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安石登飞来峰,豪情满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因此,视界决定了你的世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选择以下一个任务进行写作。

【任务一】根据自己登高的经历,写一篇记叙性文章;【任务二】提炼观点,展开论述,写一篇議论性文章;【任务三】发挥联想及想象,进行文学创作。

二、命题分析这是一道“登高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列举了王之涣、王安石的登高经历,正是由于登高望远,他们才有所思、有所悟,创作出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最后引出“视界决定了你的世界”的论点。

值得注意的是,王之涣诗中一字“更”,王安石诗中一字“最”,从过程、结果两个角度,将高度、视界、世界巧妙地串联在一起。

也就是说,高度不同,视角不同;高度达不到,视界受限制;视角所不及,高度也有视野死角,视界同样受限。

考生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起来,思维结构、思辨逻辑素养都得到了一种提升。

拓宽视界是一种向上的姿态,也是一种智力、情感追求的过程;改变视界意味着位置、境界的改变,更意味着意志的坚持。

所以,这既是克服外部的困难,更是战胜内在的自我。

大至国家、民族,小至个人、自我,无不在攀登中表现“自我”。

记叙文写作,可以叙述自己某一次登山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在所感,要具有如上所说的启示性、深刻性,需要有真实的生活体验。

若选择议论文写作,于登高的话题,一般使用的是攀登的比喻意义,比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写出从过程中所悟出的道理;也可以从视界的角度,阐述审视人生的不同高度。

当前同学们写议论文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论据,特别是有着自己独特生活体验的实践论据的缺乏。

三、构思建议⒈从登高的结果来写:勇于攀登才能成功,止步不前只能失败。

⒉从登高的过程来写:侧重登高过程中体会到的乐趣、努力攀登的过程等。

⒊从改变视界、拓宽视界是一种积极的探索角度来写,适当援引论据,联系实际进行论述。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之“登高自卑,踏实追梦”作文导写及范文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之“登高自卑,踏实追梦”作文导写及范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从自卑亭往上走》一文在开头引用《中庸》句云:“君子之道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

”意思是说君子修身立德,好比长途跋涉,必须由近及远;又好比登临高山,必须自下而上。

以上内容引发了你的哪些联想和思考,请结合你的生活或阅读体验,以“登高必自卑”为主题作文。

1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命题作文题。

材料中的“譬如远行,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就是我们常说的“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它和老子所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讲的只是日常生活中修身立德的道理,但其中有着深刻的寓意,我们应由此联想到做学问、追求梦想等。

它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必须有一个远大而确定的目标,但实际做起来,必须脚踏实地,从眼前开始,从脚下开始,从基础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不可操之过急。

否则,欲速则不达,适得其反。

引申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就是要发扬一种求实务实的科学精神,就是做学问切忌华而不实的作风。

既要紧盯学科领域里的理论最前沿,密切关注社会、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最深刻的问题,又要从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开始,扎扎实实,打好基本功。

要把远大的目标和务实的行动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切忌好高骛远。

建议写议论文。

先写个人做事要务实,脚踏实地,紧盯目标步步为营;再写企业、国家也是这样;或者写不同领域的工作都需要这样的精神,比如航天团队,女排崛起,做学问等等。

考生也可以思考一下当前有哪些人、哪些做法属于反其道的,采用对比论证更能突出当前时代需要这样的务实精神,青年要想成才更需要这样的品质。

2立意1.行远必自迩,追求无止境。

2.以梦为马,行远自迩。

3.登高自卑,踏实追梦。

3范文登高必自卑西汉戴圣在《礼记·中庸》写道:“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必须有一个远大而确定的目标,但实际做起来,必须脚踏实地,从眼前开始,从脚下开始,从基础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不可操之过急。

命题作文“登高望远”写作指导和优秀例文赏析

命题作文“登高望远”写作指导和优秀例文赏析

命题作文登高望远写作指导和优秀例文赏析命题作文登高望远写作指导和优秀例文赏析题目请以登高望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读题登高望远,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留下过无数名篇绝唱。

有范仲淹登岳阳楼,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陈子昂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有杜甫的登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柳永的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的思念,有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牵挂;有陶渊明的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的悠闲,有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豪情;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喟叹,有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的孤寂;有登山始觉天高广,到海方知浪渺茫的人生感悟,有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的家国情怀……【审题突破也可从此开始!】审题指导1、从作文题目的内涵上看,这道题属于寓意型命题,即登高与望远既有表面的意义,也有其比喻、象征等隐含意义。

针对寓意型命题,则要理解清楚题目的寓意是什么,它可以比喻什么或象征什么。

2、从作文题目的结构上看,这道题属于关系型命题,即登高与望远是两个概念,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依存关系。

针对关系型命题,首先要理解清楚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因果,还是条件?是目的,还是互补?明确1:登高望远,表面的含义为:登上高处,看得更远。

但立意肯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含义,而要去挖掘题目的隐含意义。

题目中的登高可以理解为知识、能力、思想、认识、修养、道德、人格等上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望远则可以理解为由此带来的更高的理想、目标、思想境界,更宽广的胸怀、抱负和人生境界。

结合古往今来名人登高望远的事例,来写自己的人生经历、今天的社会现实,写出因登高而望远的独特生活体验和生命感悟。

【以上寓意在立意时,任意确立若干组即可,如登上知识的高处,我们可以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明确2:登高与望远之间,可以理解为条件关系:只有登高,才能望远,或者要想望得更远,必须登得更高。

高中“登高”作文讲评 PPT课件

高中“登高”作文讲评 PPT课件
阜宁县明达中学 邵亚利
王之涣的登高望见了远方美丽的风景,收获了喜悦和 感悟;陈子昂登高望见了远去的贤君,留下了失落和哀伤; 杜子美登高望见了滚滚长江,浩渺洞庭,洒下了千古悲悯 的痛苦老泪。 杜子美的《登高》之所以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的旷世之作,不只是因为杜老先生给我们展现出了秋天苍 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景象,也是因为杜老先生给我们 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感怆。杜老先生 的登高不只是登高处、高山、高楼,而是让自己的生命登 上责任的高度,把一腔悲悯淋漓尽致得以呈现,是对国泰 民安理想境界的追求。他一生都在践行这样的登高,终其 一生努力追求“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治国救民理 想。这他的《登岳阳楼》的诗歌又一次得以体现。“亲朋 无一字”他没有流泪,“老病有孤舟”他也没有流泪,而 益想到“戎马关山北”的时候,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悲 悯,只能“凭轩涕泗流”了。
思考
• 1、本文在表达方式上运用了什么 手法? • 2、描写手法上有什么特色?
阜宁县明达中学 邵亚利
写记叙文 ,就要像记叙文: (1)要以记叙、描写为主,尤其要注意细节描 写 ,其分量不得少于三分之二。 (2)记事要实实在在,情节要完整曲折,要力图 有小说笔法。 (3)要有针对清晰的一两个人物,要力图做到个 性明显、突出,性格鲜活、生动。 (4)不仅要有两三个片断或画面,而且必须是不 同的侧面,使之具有立体感。 (5)如果有议论,一定要少而精,点到为止。
阜宁县明达中学 邵亚利
思考:
• 1、论点怎样提出比较好? • 2、论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 3、论点与论点之间的关系?
阜宁县明达中学 邵亚利
写议论文,必须是标准的议论文: (1)必须有一个合乎题意的中心论点 ,并尽快 地将它表述出来,做到旗帜鲜明、简明扼要。 (2)中心论点要分解出两三个小论点,决不能眉 毛胡子搅在一起。 (3)必须进行分析,也就是必须分解中心论点, 剖析相关论据。 (4)小论点之间的关系,最好采用“递进式”, 尽量回避“并列式”,避免平铺直叙。 (5)必须以说理为主。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3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3篇)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八课登高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3篇)《登高》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课前阅读准备1.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712~770)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壹五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

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

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

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涉世不深)(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

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

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

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忧国忧民)(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

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

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

高中语文必修课登高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必修课登高课文解读

高中语文必修课《登高》课文解读讲义《登高》课文解读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谢立凡风急①天高猿啸哀②,渚③清沙白鸟飞回④。

(天高风急秋气肃煞,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翱翔低空飛回。

①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②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

当地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③渚:水中的小洲。

④飞回:回旋地飞。

)无边落木①萧萧②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然无边无际,萧萧索索纷纷而下;无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滔滔奔腾而来。

①落木:落叶。

②萧萧:秋风吹动树叶的声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身在万里作客悲秋,常年到处漂泊;年过五旬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

“万里”两句含意丰厚,概括了杜甫一生的坎坷遭际。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

”多病,用今天的医学知识分析,杜甫当时患有肺病、风湿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

)艰难苦恨繁霜鬓①,潦倒②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常恨鬢如霜白;困頓潦倒精神衰頹,无奈戒酒停杯。

①繁霜鬓:白发日多。

②潦倒:衰颓、失意。

)这首诗的前两联写登高所见所闻,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勾画出一幅清秋君临天下的动人图景,融会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诗起笔择取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描摹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暗示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描绘出一幅惨烈的画面,映照出诗人心上的凄凉。

特别是“猿啸哀”和“鸟飞回”这些细节,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在“天高风急”的秋天,万物惶然无主,仿佛就是国难当头之时,包括诗人在内的千千万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深深地浸透着诗人长年飘泊,居无定所的悲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讲解

登高讲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 作、联想品味 的手法,重构 诗歌,体味诗 人情感,自主 生成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帮助学生走进老年 杜甫的情感世界, 领略杜甫世事艰辛, 家愁国难,万里悲 秋,老病孤舟,独 特的审美情趣,丰 富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 重 点 难
品味语言, 探究艺术手 法,感受诗 人深沉的苦
体会诗人 深沉的苦 痛与忧思

痛与忧思
教学思路与方法
激趣导入
品味创作
合作探究
拓展小结
手法生成
召唤体悟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
3分钟
1
品读创作
2
8分钟
自主 引导 合作 探究
3
5
拓展小结
5分钟
4
情感把握,手
法理解15分钟
合作探究12分钟
我们的眼睛看到了什么,我们的 心灵感受到了什么,无论是快乐, 还是痛苦,都是我们心灵没有办法 磨灭的感受,而我们古代的诗歌更 是将人与景色想融合。 请听音乐,默读《登高》,并且将 它用散文的形式描写出来。
苦恨:“苦”:极度;“恨”: 遗憾。杜甫此时年事已高,疾病 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
新停:刚刚放下。
尾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①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 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②苦,是什么意思? 苦,“极度”,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由于 年老多病而无法实现。从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 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 “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地白了双鬓, 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心有余而力不足)

“登高”作文讲评ppt课件

“登高”作文讲评ppt课件
2、思维不开阔,局限于实指的“登高”“登 山”,没能从“知识、能力、认识、道德、 人格”等的更上一层次比喻义上去构思。
3、文体四不像。
6
7
有目的的阅读欣赏
• 1、前六节运用了什么手法来突显主题的? • 2、红色的词语在表现力上有何作用? • 3、看完前六节,对于写作,你有什么收获?
8
那天一大早,我就从钢琴考试会馆连蹦带跳地飞奔出来了。
练才能得以强化。
28
• 5.辩证是法宝。 • 虽不是每道题都一定要辩证分析,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如果你掌 握辩证法宝,进行了辩证分析,那你 的文章就一定会进发出智慧的火花, 洋溢着真知灼见。如果你没用辩证法 宝,就不能审视和辨析出来。
14
15
思考:
• 1、论点怎样提出比较好? • 2、论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 3、论点与论点之间的关系?
16
登高
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 知地之厚也。”登高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态度,更 是一种追求。因为,只有登高,你才能望见更多更远 的风景;只有登高,你才能延伸出更长更远的思绪; 只有登高,你才能品味出生命更重更远的价值。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奋斗永无止境,我们 要不断地登高,登高,再登高……
简评:本文立意新颖,构思独特,以小见大。
写得有起伏,自己钢琴考过8级后的洋洋得意与
爸妈冷淡、冷静形成对比。而后来在剧院听高
手的弹奏,“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学习永无
止境,要不断登高”的主题自然显现,有四两
拨千斤之妙。
12
思考
• 1、本文在表达方式上运用了什么 手法?
生活告诉我们,只有登高才能望远。位置可以 影响到目光,目光更能决定位置。一个生命的意义, 需要一个好的位置去实现;一个社会的进步,需要 更多的人把目光放得更远。

北师大版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二单元登高知识点

北师大版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二单元登高知识点

北师大版高二年级语文下学期二单元登高知识点登高,意思是升至高处。

出自《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那么同学们赶快一起来看看登高知识点!【原文欣赏】《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翻译: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简介:《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字词:⑴登高: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历来有登高的习俗。

⑵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

《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⑶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⑸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部编版必修上册8.2《登高》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含解析)

部编版必修上册8.2《登高》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含解析)

部编版必修上册8.2《登高》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含解析)《登高》知识点汇总+专项练习知识点汇总原文登高杜甫〔唐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课下解释: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猿啸哀:猿凄厉的叫声。

《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重阳登高,按惯例应当喝酒。

可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赏析: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

06教考一体:《登高》的关键点

06教考一体:《登高》的关键点

06教考一体:《登高》的关键点【艺术手法】《登高》中“悲”“独”的内涵是什么?全诗如何抒发这种情怀?示例:“悲”指自然之悲(秋)、人生之艰难(霜鬓)。

自然之悲体现在诗的前四句,人生之艰难体现在诗的后四句。

“独”指诗人独知人生之悲怆、独自承担苦难的情怀。

全诗将风急、猿啸、鸟飞、叶落与滚滚江水,描写成天地同悲的宏大意境,再引出自己悲苦、孤独的情怀。

全诗既流畅浑厚,又高歌激越,气势磅礴,情景交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被赞为七言律诗第一。

(言之有理即可)【思想情感】请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分析探究作者“悲”之根本。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动荡不安之时,诗人在这首诗中透视出来的情怀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了让天下寒士能住上广厦,诗人自己“庐破”“受冻”“身死”,也觉得满足。

当茅屋为秋风所破后,诗人由自己凄风苦雨之后的彻夜难眠,想到了全天下万千流离失所的百姓的命运。

诗人将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使一己之悲有了广阔而深远的社会内涵,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诗人的“悲”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社会、悲国家,相对于国家的风雨飘摇,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风萧瑟,只不过是文本的表层罢了。

【命题示例】阅读《登高》,完成 6 ~ 8 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有人称赞此诗为“ 杜集七言律第一” 、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历来被推为律诗中的杰作,千百年来为世人传诵。

试就其对仗工整做简要分析。

答:2.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感情基调如何?答:3.“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不尽”二词能否删去?为什么?答: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抓住“猿”“鸟”等意象描写夔州秋天典型特征的两个名句是“ ,”。

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六单元登高知识点

沪教版高一年级语文下学期六单元登高知识点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小编给同学们整理了登高知识点,同学们赶快一起来阅读吧!【原文欣赏】《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翻译: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简介:《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

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

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

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背景: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字词: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命题作文“登高”写作指导【作文题目】:请以“登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写作指导】: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留下过无数名篇绝唱。

有范仲淹登岳阳楼,“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陈子昂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有杜甫的登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柳永的“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的思念,有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牵挂;有陶渊明的“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的悠闲,有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豪情;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喟叹,有“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的孤寂;有“登山始觉天高广,到海方知浪渺茫”的人生感悟,有“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的家国情怀……从作文题目的内涵上看,这道题属于寓意型命题,即“登高”既有表面的意义,也有其比喻、象征等隐含意义。

针对寓意型命题,则要理解清楚题目的寓意是什么,它可以比喻什么或象征什么。

表面的含义为:登上高处。

但立意肯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含义,而要去挖掘题目的隐含意义。

题目中的“登高”可以理解为知识、能力、思想、认识、修养、道德、人格等上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结合古往今来名人“登高”的事例,来写自己的人生经历、今天的社会现实,写出因“登高”而“望远”的独特生活体验和生命感悟。

【论点或分论点拟写示例】第一组立意: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四面湖山收眼底,一腔豪情砺壮志。

第二组立意:1、登上群峰的高处,我们可以极目远望;2、登上修养的高处,我们可以至诚至善;3、登上人生的高处,我们可以高瞻远瞩。

第三组立意:1、只有登高,你才能欣赏到更多更远的风景;2、只有登高,你才能延伸出更长更远的思绪;3、只有登高,你才能品味出生命更重更远的价值。

第四组立意:1、凌生活之顶,鸟瞰世间苦乐,感受超脱的幸福;2、凌人生之峰,俯看巨细得失,感受淡然的幸福;3、凌命运之巅,睥睨否泰变迁,感受恒定的幸福。

第五组立意:1、登高望远是一种态度,给予我们蔑视困难的信心;2、登高望远是一种动力,给予我们进取奋进的力量;3、登高望远是一种追求,给予我们迈向成功的阶梯。

精品文档第六组立意:1、登高望远,突破云遮雾障,极目无限风光;2、登高望远,历经艰难困苦,方显英雄本色;3、登高望远,收获成败得失,成就美丽人生。

第七组立意:1、登上信念的高峰,我们希望“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2、登上成功的高峰,我们希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3、登上生命的高峰,我们希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精彩例文】:登高登高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登高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高远,登高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开阔。

做学问如同登高,一步一阶,终能心境坦荡,学有所得。

登高的态度,是匡衡凿壁借光的执着,是孙敬囊萤映雪的坚持,是祖狄闻鸡起舞的勤奋。

学问之山,险者乱石林立,峻者直插云霄,正如李白所言,难于上青天。

然而,没有走过荆棘丛生的山路,没有攀登过冰冷的铁索,没有越过路途的顽石,又怎能登上学问的顶峰?只有怀着一颗“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壮志,只有秉持一份无所畏惧的勇敢,只有怀着登高应有的执着与坚持,才能凌绝顶,摘辰星。

登高的境界,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是“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理智,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独创。

学问是云峰上迎风屹立的松柏,它矗立在最高远的地方,然能触摸它的,亦是最孤独的人。

陶渊明躬耕南亩,杜子美漂沦流落,苏东坡泛舟江湖,他们是孤独的,世人的浮夸与谄媚怎能体会这种“天地之间,惟我一人”的境界?登高者终是孤独的,他的同伴早已不知所踪,曾经的信誓旦旦或早已湮没在荆棘与泥泞中,或稍有所成辄畏葸不前。

攀登学问高峰的路途是孤独的,愚人对你不甚理解,懦夫对你敬而远之,你却在孤独的路上披荆斩棘,终能到达一个令人仰望的高度。

登高的胸怀,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包容,是“四面湖山尽收眼底”的广阔,孔圣人学富五车,却依然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以做学问的博大胸襟去接纳他人的观点;白居易诗成必先诵于妪孺,听取建议,而后增删调换。

登高绝非易事,登高者会经历或好或坏的事情,遭遇或有益或无益的路人,用开阔的心胸接纳他人,接纳周遭的批评建议,才能保持心境开明,学有大成。

做学问即是登高,以登高者自居,以登高精神激流勇进,方能开拓新境界。

登高我们都喜欢登临高处,因为高处有风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赏心悦目;还因为登高可以望远,极目远眺,天高地阔,视野和心胸得到充分地扩展。

沐浴在金子般的阳光和秋水一样明净的风里,朋友,你可曾想到,其实,我们的心灵也可以登临高处,俯瞰人生。

让心灵登高,因为高处的心灵澄澈透明,保持着童心一般的晶莹纯净;高处的心灵襟怀坦荡,不斤斤计较于恩怨得失,不蝇营狗苟于猥琐卑劣;高处的心灵操守高洁,从不与污泥浊流为伍;高处的心灵无视风雨,不惧痛苦;高处的心灵千锤百炼,优秀杰出。

脱离低级趣味,追求品质优雅纯净的人生是心灵登高的人生。

心灵登高,需要确立一个人格的坐标,延伸自己心灵的长度和宽度。

心灵登高,是向着阳光攀登;心灵登高,是自我净化和提升的跋涉。

心灵登高,不是排斥、逃避俗世的生活,而是要以出世的精神去过入世的生活,在入世的生活里不放弃对心灵高处的仰望和向往。

在五色杂陈的纷繁世相面前,不怀古伤今;泥沙俱下浊浪滚滚时,不神伤心黯。

让自己的心灵始终站立在高处,有静观花开花落的闲适,有笑看云卷云舒的坦然,有承受逆境挫折的气度,有迎接悲苦惨淡的情怀。

人在旅途,有时如蚌藏珍珠,是桎梏,也是一种培育;是磨炼,也是一种成全。

这时候你就只有擦亮心灵的眼睛,努力朝高处攀登,向远处眺望。

就像冰心所说的,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心灵登高,无异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当人生追求、人格力量、道德境界滑坡与淡化时,需要一以贯之的坚守和努力;当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声光色味的感官享受时,需要与之保持距离,守卫自己的心灵高地;当污浊的泥流溅到身上时,要经常擦拭洗涤自己的心灵污渍,在自我省察中获得提升。

心灵登高,是为了让心灵达到更净洁清爽的境界。

在心灵的高处,沐浴的是阳光般华贵的善良情怀,是秋水般明净的美德懿行;在心灵的高处,目光是透明的,心灵是透明的。

登临高处,可以开阔视野;心灵登高,可以为灵魂扩容。

与善良同行,与美德同行,登临高处的心灵不会寂寞。

摆脱了苦闷,摆脱了忧伤,登临高处的心灵不会黯淡。

心灵登高的终极意义在于修身养性以求人格高尚,独善其身以求心灵纯净,经风历雨养成如云的悲悯,从而珍视自己热爱生命,最终爱己及人以求灵魂高远。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一生碰壁无数,始终不忘教化。

只有让心灵登临高处,生命才会熠熠生辉。

登高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登高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追求。

因为,只有登高,你才能望见更多更远的风景;只有登高,你才能延伸出更长更远的思绪;只有登高,你才能品味出生命更重更远的价值。

盛唐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的高处看到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奇异风景,那种壮观、大气与往日颇有不同。

那种新奇的体验让他兴奋不已,让他豪气迸发,他的灵感和才情喷薄而出,留下了耐人寻味的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如果没有王之涣的登高,他能看到不同寻常的独特风景吗?如果没有远方独特风景的洗涤,他的灵感和才情会被碰撞出如此璀璨绚丽的火花吗?还会有王之涣的千古名句吗?如果说王之涣的登高还只是一种旅游览胜的行为的话,那么陈子昂的登高则是一种追思怀古的态度。

陈子昂满怀失意的心思登上燕昭王为求士而筑的金台——幽州台,想起燕昭王招揽天下贤人,燕国得以兴盛的情形,留下了让后人反复吟诵,常常感慨唏嘘的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有报国为民的远大志向,他想登上生命的高台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

可惜时不遂人愿,他虽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很少被采用用。

他虽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但又因忤上而被降职。

他的生命一直在低处徘徊。

失意人生并没有让他低头,也没有让他放弃对人生高远理想的瞭望,所以他才会去登幽州台。

登幽州台,他不是旅游,也不是为了览胜,而是为了借古抒怀,为了表明自己的一种人生态度——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虽然自己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但在他冰冷的泪水中让人们感受他那颗渴望被重用的心的温度。

王之涣的登高望见了远方美丽的风景,收获了喜悦和感悟;陈子昂登高望见了远去的贤君,留下了失落和哀伤;杜子美登高望见了滚滚长江,浩渺洞庭,洒下了千古悲悯的痛苦老泪。

杜子美的《登高》之所以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不只是因为杜老先生给我们展现出了秋天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景象,也是因为杜老先生给我们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感怆。

杜老先生的登高不只是登高处、高山、高楼,而是让自己的生命登上责任的高度,把一腔悲悯淋漓尽致得以呈现,是对国泰民安理想境界的追求。

他一生都在践行这样的登高,终其一生努力追求“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治国救民理想。

这他的《登岳阳楼》的诗歌又一次得以体现。

“亲朋无一字”他没有流泪,“老病有孤舟”他也没有流泪,而益想到“戎马关山北”的时候,就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悲悯,只能“凭轩涕泗流”了。

一生都在攀登生命高度,一生都在遥望自己的理想,他是一个把国家百姓置于头顶的诗人。

可以说,他的生命因为登高有了让人仰视的高度,他的诗歌因为望远而有了沉郁厚重美丽,他当之无愧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诗圣”。

王之涣、陈子昂、杜子美是一座座让我们仰止的高山,我们也许永远也登不上他们的高度,但我们可以经常遥望,可以一点一点靠近,给生命高远的激励和滋养,让生命不断茁壮成长。

登高唐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再上一层楼,可以见得更远,视野更为开阔。

站在一个山顶,你的目光所能达到的地方很远,站在山脚,你的目光只能触及山脚的那一点地方。

不远处就是天地之界,处的位置不同,目光的范围也就不同,既然位置能决定目光的所见,你何不选择一个更高的位置?此时,高处的寒冷不会被目之极的美丽风景驱除吗?当你站在一个高度时,会不会因为这个高度有蜂拥而至的人群而迈上更高的高度呢?我想,你会,因为人类就是在不断攀登中取得社会进步的。

牛顿说:“如果说我能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如果牛顿站在与巨人相同的地面上,会有他的三定律吗?当然,牛顿的这句话更多地是赞扬前人的努力,但我们也不难看出登高而望的牛顿,他的目光比别人看得更远。

你的位置会影响你的目光,目光也会决定你的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