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化学元素及机械性能

合集下载

金属材料成分

金属材料成分
2.00~3.00
430
≤0.12
≤0.75
≤1.00
≤0.040
≤0.030
≤0.60
16.00~18.00
-
430A
≤0.06
≤0.50
≤0.50
≤0.030
≤0.50
≤0.25
14.00~17.00
-
钢种
化学成分
特性
KT
AISI
SUS
C
Si
Mn
P
S
Ni
Cr
其他
高强度
K302
302
302
0.15MAX
SUS304L
STS304L
02Cr18Ni11
304L
S30403
304L
-
304L
9
0Cr19Ni19N
304N1
SUS304N1
STS304N1
-
304N
S30451
-
-
-
10
0Cr19Ni10NbN
304N2
SUS304N2
STS304N2
-
XM21
S30452
-
-
-
11
00Cr18Ni10N
6
Y1Cr18Ni9Se
303Se
SUS303Se
STS303Se
-
303Se
S30323
303Se
303Se
-
7
0Cr19Ni19
(0Cr18Ni19)
304
SUS304
STS304
07Cr18Ni9
304
304H
S30400
304

(完整版)常用金属材料中各种化学成分对性能的影响

(完整版)常用金属材料中各种化学成分对性能的影响

常用金属材料中各种化学成分对性能的影响1.生铁:生铁中除铁外,还含有碳、硅、锰、磷和硫等元素。

这些元素对生铁的性能均有一定的影响。

碳(C):在生铁中以两种形态存在,一种是游离碳(石墨),主要存在于铸造生铁中,另一种是化合碳(碳化铁),主要存在于炼钢生铁中,碳化铁硬而脆,塑性低,含量适当可提高生铁的强度和硬度,含量过多,则使生铁难于削切加工,这就是炼钢生铁切削性能差的原因。

石墨很软,强度低,它的存在能增加生铁的铸造性能。

硅(Si):能促使生铁中所含的碳分离为石墨状,能去氧,还能减少铸件的气眼,能提高熔化生铁的流动性,降低铸件的收缩量,但含硅过多,也会使生铁变硬变脆。

锰(Mn):能溶于铁素体和渗碳体。

在高炉炼制生铁时,含锰量适当,可提高生铁的铸造性能和削切性能,在高炉里锰还可以和有害杂质硫形成硫化锰,进入炉渣。

磷(P):属于有害元素,但磷可使铁水的流动性增加,这是因为硫减低了生铁熔点,所以在有的制品内往往含磷量较高。

然而磷的存在又使铁增加硬脆性,优良的生铁含磷量应少,有时为了要增加流动性,含磷量可达1.2%。

硫(S):在生铁中是有害元素,它促使铁与碳的结合,使铁硬脆,并与铁化合成低熔点的硫化铁,使生铁产生热脆性和减低铁液的流动性,顾含硫高的生铁不适于铸造细件。

铸造生铁中硫的含量规定最多不得超过0.06%(车轮生铁除外)。

2.钢:2.1元素在钢中的作用2.1.1 常存杂质元素对钢材性能的影响钢除含碳以外,还含有少量锰(Mn)、硅(Si)、硫(S)、磷(P)、氧(O)、氮(N)和氢(H)等元素。

这些元素并非为改善钢材质量有意加入的,而是由矿石及冶炼过程中带入的,故称为杂质元素。

这些杂质对钢性能是有一定影响,为了保证钢材的质量,在国家标准中对各类钢的化学成分都作了严格的规定。

1)硫硫来源于炼钢的矿石与燃料焦炭。

它是钢中的一种有害元素。

硫以硫化铁(FeS)的形态存在于钢中,FeS和 Fe 形成低熔点(985℃)化合物。

金属材料学

金属材料学

名词解释合金元素:特别添加到钢中为了保证获得所要求的组织结构从而得到一定的物理、化学或机械性能的化学元素。

(常用Me表示)微合金元素:有些合金元素如V,Nb,Ti, Zr和B等,当其含量只在0.1%左右(如B 0.001%,V 0.2 %)时,会显著地影响钢的组织与性能,将这种化学元素称为微合金元素。

奥氏体形成元素:在γ-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稳定γ-Fe的元素C,N,Cu,Mn,Ni,Co,W等铁素体形成元素:在α-Fe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且能α-Fe稳定的元素Cr,V,Si,Al,Ti,Mo等原位析出:指在回火过程中,合金渗碳体转变为特殊碳化物。

碳化物形成元素向渗碳体富集,当其浓度超过在合金渗碳体中的溶解度时, 合金渗碳体就在原位转变成特殊碳化物。

如Cr钢碳化物转变异位析出:含强碳化物形成元素的钢,在回火过程中直接从过饱和α相中析出特殊碳化物,同时伴随着渗碳体的溶解,如V,Nb,Ti。

(W和Mo既有原味析出又有异位析出)网状碳化物:热加工的钢材冷却后,沿奥氏体晶界析出的过剩碳化物(过共析钢)或铁素体(亚共析钢)形成的网状碳化物。

水韧处理:高锰钢铸态组织中沿晶界析出的网状碳化物显著降低钢的强度、韧性和抗磨性。

将高锰钢加热到单相奥氏体温度范围,使碳化物完全溶入奥氏体,然后在水中快冷,使碳化物来不及析出,从而获得获得单相奥氏体组织。

(水韧后不再回火)超高强度钢:用回火M或下B作为其使用组织,经过热处理后抗拉强度大于1400 MPa (或屈服强度大于1250MPa)的中碳钢,均可称为超高强度钢。

晶间腐蚀:沿金属晶界进行的腐蚀(已发生晶间腐蚀的金属在外形上无任何变化,但实际金属已丧失强度)n/8规律:随着Cr含量的提高,钢的的电极电呈跳跃式增高。

即当Cr的含量达到1/8,2/8,3/8,……原子比时,Fe的电极电位就跳跃式显著提高,腐蚀也跳跃式显著下降。

这个定律叫做n/8规律。

黄铜: Cu与Zn组成的铜合金青铜: Cu与Zn、Ni以外的其它元素组成的铜合金白铜: Cu与Ni组成的铜合金灰口铸铁:灰口铸铁中碳全部或大部分以片状石墨形式存在,其断口呈暗灰色。

材料中的化学元素对热处理的影响

材料中的化学元素对热处理的影响

钢性, 化学元素钢材中都含‎有各种各样‎的杂质,杂志含量的‎多寡,直接影响到‎钢材的物理‎化学性质%26mda‎s h;%26mda‎s h;1、碳(C):钢中含碳量‎增加,屈服点和抗‎拉强度升高‎,但塑性和冲‎击性降低,当含碳量超过0.23%时,钢的焊接性‎能变坏,因此用于焊‎接的低合金‎结构钢,含碳量一般‎不超过0.20%。

碳量高还会‎降低钢的耐‎大气腐蚀能‎力,在露天料场‎的高碳钢就‎易锈蚀;此外,碳能增加钢‎的冷脆性和时效敏‎感性。

2、硅(Si):在炼钢过程‎中加硅作为‎还原剂和脱‎氧剂,所以镇静钢‎含有0.15-0.30%的硅。

如果钢中含‎硅量超过0‎.50-0.60%,硅就算合金‎元素。

硅能显著提‎高钢的弹性‎极限,屈服点和抗拉强度,故广泛用于‎作弹簧钢。

在调质结构‎钢中加入1‎.0-1.2%的硅,强度可提高‎15-20%。

硅和钼、钨、铬等结合,有提高抗腐‎蚀性和抗氧‎化的作用,可制造耐热‎钢。

含硅1-4%的低碳钢,具有极高的‎导磁率,用于电器工‎业做矽钢片‎。

硅量增加,会降低钢的‎焊接性能。

3、锰(Mn):在炼钢过程‎中,锰是良好的‎脱氧剂和脱‎硫剂,一般钢中含‎锰0.30-.50%。

在碳素钢中‎加入0.70%以上时就算‎%26ldq‎u o;锰钢%26rdq‎u o;,较一般钢量‎的钢不但有‎足够的韧性‎,且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提高钢的淬‎性,改善钢的热‎加工性能,如16Mn‎钢比A3屈‎服点高40‎%。

含锰11-14%的钢有极高的‎耐磨性,用于挖土机‎铲斗,球磨机衬板‎等。

锰增高,减弱钢的抗‎腐蚀能力,降低焊接性能。

4、磷(P):在一般情况‎下,磷是钢中有‎害元素,增加钢的冷‎脆性,使焊接性能‎变坏,降低塑性,使冷弯性能‎变坏。

因此通常要‎求钢中含磷‎量小于0.045%,优质钢要求‎更低些。

5、硫(S):硫在通常情‎况下也是有‎害元素。

使钢产生热‎脆性,降低钢的延‎展性和韧性‎,在锻造和轧‎制时造成裂‎纹。

机械材料分类

机械材料分类

机械材料分类机械材料分类是机械工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不同的性质和用途,机械材料可以分为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三大类。

一、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是指由金属元素或金属化合物组成的材料。

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机械性能,广泛应用于机械工程中。

根据金属的化学性质和组织结构,金属材料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1 铁素体材料铁素体材料是由铁与碳组成的合金,主要包括普通碳素钢和合金钢。

普通碳素钢具有良好的可焊性和加工性能,适用于制造机械零件;合金钢通过添加合金元素来改善钢的性能,如增加硬度、耐磨性等。

1.2 铸铁材料铸铁材料是由铁与碳、硅等元素组成的合金,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和低成本,广泛应用于制造大型机械零件。

根据组织结构的不同,铸铁可以分为灰铸铁、球墨铸铁和白口铸铁等。

1.3 有色金属材料有色金属材料包括铜、铝、镁、锌、铅等金属及其合金。

有色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耐腐蚀性,适用于制造电气设备、航空航天器件等。

二、非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是指除金属材料以外的材料,主要包括塑料、橡胶、陶瓷和复合材料等。

2.1 塑料材料塑料材料是由聚合物组成的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绝缘性和机械性能。

根据聚合物的来源和性质,塑料材料可以分为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两大类。

2.2 橡胶材料橡胶是一种高分子弹性体,具有良好的弹性和耐磨性。

根据橡胶的来源和性质,橡胶材料可以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两大类。

2.3 陶瓷材料陶瓷材料是由非金属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等组成的材料,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和耐腐蚀性,广泛应用于制造高温器件和耐酸碱介质的部件。

三、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组合而成的材料,具有多种材料的优点。

根据复合材料的组成和结构,可以分为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层合复合材料等。

3.1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颗粒增强复合材料是将颗粒状的增强材料嵌入到基体材料中形成的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耐冲击性,适用于制造摩擦零件和冲击负荷较大的部件。

WPHY系列材质及机械性能列表

WPHY系列材质及机械性能列表

415-655
240
30 40 40 40
温度-46℃冲击试验三次冲击平均值大于17.6焦耳(J) 样品尺寸10x10x55mm 温度-130℃冲击试验三次冲击平均值大于31焦耳(J) 样品尺寸10x10x55mm 温度-130℃冲击试验三次冲击平均值大于31焦耳(J) 样品尺寸10x10x55mm 温度-130℃冲击试验三次冲击平均值大于31焦耳(J) 样品尺寸10x10x55mm
Ti
0.22 1.00-1.50 0.030 0.010 0.15-0.4 0.30 0.25 0.50 A860 WPHY52 0.22 1.00-1.50 0.030 0.010 0.15-0.4 0.30 0.25 0.50 A860 WPHY60 0.22 1.00-1.50 0.030 0.010 0.15-0.4 0.30 0.25 0.50 A860 WPHY65 0.22 1.00-1.50 0.030 0.010 0.15-0.4 0.30 0.25 0.50 A860 WPHY70 0.12-0.2 1.2-1.6 <0.045 <0.045 0.2-0.55 0.42 16Mn 0.18 1.0-1.6 0.025 0.025 0.2-0.55 0.42 16MnR 0.2 0.5-1.3 0.020 0.015 0.15-0.4 0.30 0.12 0.40 A420 WPL6 0.08 2.00 0.045 0.030 1.00 17.0-19.0 9.0-12.0 A403 WP321 2.00 0.045 0.030 1.00 16.0-18.0 2.00-3.00 10.0-14.0 A403 WP316L 0.030 2.00 0.045 0.030 1.00 18.0-20.0 8.0-12.0 A403 WP304L 0.030 说明:对于 MSS SP-75 WPHY系列材质 Mn含量为1.0-1.6, C含量最大为0.3

常用金属材料的一般知识

常用金属材料的一般知识

式中 Ak——冲击吸收功,J;
F——试验前试样刻槽处的横截面积,cm2;
ak——冲击值,J/cm2。
4.硬度
金属材料抵抗表面变形的能力。
常用的硬度有布氏硬度HB、洛氏硬度HR、维氏硬度HV三种。
(三)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
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是指承受各种冷热加工的能力。
第三节 常用金属材料的一般知识
一、金属材料的性能
金属材料的性能通常包括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等。
(一)金属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
1.密度
物质单位体积所具有的质量称为密度,用符号P表示。利用密度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如计算毛坯的重量,鉴别金属材料等。常用金属材料的密度如下:铸钢为7.8g/cm3,灰铸铁为7.2g/cm3,钢为8.9g/cm3,黄铜为8.63g/cm3,铝为2.7g/cm3。
C5
2.合金结构钢的编号
合金结构钢的钢号由三部分组成:数字+化学元素符号+数字。前面的两位数字表示平均碳含量的万分之几,合金元素以汉字或化学元素符号表示,合金元素后面的数字,表示合金元素的百分含量。当元素的平均含量<1.5%时,则钢号中只标出元素符号而不标注含量;其合金元素的平均含量≥1.5%、≥2.5%、≥3.5%……时,则在元素后面相应标出2、3、4、……如“16Mn”钢,从钢号可知:其平均含碳量为0.16%,平均含锰量为<1.5%。
(2)抗拉强度 金属材料在破坏前所承受的最大拉应力,以σb表示。σb值越大金属材料抵抗断裂的能力越大,强度越高。
强度的单位是MPa(兆帕)。
2.塑性
塑性是指金属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塑性变形的能力。表示金属材料塑性性能有伸长率、断面收缩率及冷弯角等。

机械方面常用机械材料

机械方面常用机械材料

机械方面常用机械材料1. 引言在机械设计和制造中,选择适合的材料对于产品的性能和寿命具有重要影响。

机械材料需要具备一定的力学性能、热性能、化学性能和耐磨性能,以满足不同工况和使用要求。

本文将介绍一些机械方面常用的机械材料,包括金属材料、塑料材料和复合材料。

2. 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是最常用的机械材料,其具有高强度、高刚度和良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

常用的金属材料包括钢材、铝合金、铜合金等。

2.1 钢材钢材是最常见的金属材料之一,其主要成分为铁和碳,同时添加少量的合金元素来改变其性能。

常见的钢材包括碳素结构钢、合金结构钢和不锈钢。

碳素结构钢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机械性能,在机械制造中广泛应用。

合金结构钢通过添加合金元素如铬、钼等来提高其耐磨性和耐腐蚀性。

不锈钢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常用于制造耐酸、耐碱的零件。

2.2 铝合金铝合金具有良好的强度和轻质特性,常用于制造飞机、汽车等需要重量轻的产品。

铝合金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可以有效散热,同时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耐腐蚀性能。

2.3 铜合金铜合金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常用于制造电气设备和导热元件。

铜合金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磨性,适用于制造摩擦零件。

3. 塑料材料塑料材料是一种具有可塑性的合成材料,其主要成分为高分子化合物。

塑料材料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耐腐蚀性能和减震性能,常用于制造各种零件和外壳。

聚乙烯是最常见的塑料材料之一,具有良好的韧性和抗冲击性能。

聚乙烯适用于制造容器、管道和绝缘材料。

3.2 聚氯乙烯(PVC)聚氯乙烯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耐腐蚀性能,常用于制造电线、电缆和管道。

聚氯乙烯还可以通过添加不同的添加剂来改变其性能,如增塑剂可以增强其柔韧性。

聚丙烯具有较高的熔融温度和良好的刚性,常用于制造容器、管道和模具。

聚丙烯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能和化学稳定性。

4. 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多种不同材料组合而成的材料,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

复合材料常用于制造高强度、低密度的零件和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G25 HT250 C Si Mn P S(參考)%HardnessHB 30 - ≥250 - 180-225GG20 HT200 C Si Mn P S(參考)~~~1≤≤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 - ≥200 - -ASTM A126B C Si Mn P S Cr Ni Mo - - - ≤≤- - -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 - ≥214 - -GGG40 EN-GJS-400-15 EN-JS1030 GB/T 1348 QT400-15 C Si Mn P S(參考)~~3 ≤≤≤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250 ≥400 ≥15 130~180EN-GJS-400-18 EN-JS1025 GB/T 1348 QT400-18 C Si Mn P S(參考)~~≤≤≤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250 ≥400 ≥18 130~180ASTM A536 65-45-12C Si Mn P S(參考)%HardnessHB 30≥310 ≥448 ≥12 -ASTM A536 60-40-18 C Si Mn P S(參考)~~≤≤≤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 ≥275 ≥414 ≥18 -ASTM A395 65-45-15C Si Mn P S Cr Ni Mo≥3≤-≤----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310 ≥450 ≥15 156~20165Mn GB/T 711 C Si Mn P S Cr Ni Cu ~~~≤≤≤≤≤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430 ≥735 ≥9 ≤229Q235A C Si Mn P S Cr Ni Mo ~≤~≤≤-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Reduc.Area %≥235 375~500 26 -閥門常用材料標準ASTM A216WCAGB12229-05 ZG205-415 C Si Mn P S Cr Ni Mo ≤≤≤≤≤- - -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Reduc.Area %≥205 415~585 ≥24 ≥35ASTM A216WCBGB12229-05 ZG250-485 C Si Mn P S Cr Ni Mo ≤≤≤1 ≤≤- - -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Reduc.Area %≥250 485~655 ≥22 ≥35ASTM A216WCCGB12229-05 ZG275-485 C Si Mn P S Cr Ni Mo ≤≤≤≤≤---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Reduc.Area %≥275 485~655 ≥22 ≥3535 GB/T 711 C Si Mn P S Cr Ni Cu ~~~≤≤≤≤≤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315 ≥530 ≥20 ≤19745 GB/T 711 C Si Mn P S Cr Ni Cu~~~≤≤≤≤≤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355 ≥600 ≥16 ≤1970Cr18Ni9 ≤≤1 ≤2 ≤≤17~19 8~11 -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205 ≥520 ≥40 ≤187304C Si Mn P S Cr Ni Mo ≤≤≤2 ≤≤18~20 8~-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Reduc.Area %≥205 ≥515 ≥40 ≥50C Si Mn P S Cr Ni Mo ≤≤1 ≤2 ≤≤17~19 ~11 -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185 500~700 ≥50 130~18000Cr19Ni10 C Si Mn P S Cr Ni Cu ≤≤1≤2≤≤17~198~11-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177 ≥480 ≥40 ≤187304L ≤≤≤2≤≤18~208~12-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Reduc.Area %≥170 ≥480 ≥40 ≥50C Si Mn P S Cr Ni Mo ≤≤1 ≤2 ≤≤17~19~-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270 550~750 ≥40 140~2000Cr17Ni12Mo2 C Si Mn P S Cr Ni Mo ≤≤1 ≤2 ≤≤16~10~142~3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205 ≥520 ≥40 ≤187316 C Si Mn P S Cr Ni Mo ≤≤≤2 ≤≤16~18 10~14 2~3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Reduc.Area %≥170 ≥480 ≥40 ≥50C Si Mn P S Cr Ni Mo ≤≤1 ≤2 ≤≤~11~14 2~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225 500~750 ≥40 130~19000Cr17Ni14Mo2 C Si Mn P S Cr Ni Mo ≤≤1≤2≤≤16~1812~152~3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177 ≥480 ≥40 ≤187316LC Si Mn P S Cr Ni Mo ≤≤≤2≤≤16~1810~142~3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Reduc.Area %≥170 ≥480 ≥40 ≥50C Si Mn P S Cr Ni Mo ≤≤1 ≤2 ≤≤~11~142~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195 450~700 ≥45 140~200C Si Mn P S Cr Ni Mo ≤≤1 ≤2 ≤≤~~2~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225 500~750 ≥40 150~2101Cr13 C Si Mn P S Cr Ni Mo≤≤1 ≤1 ≤≤~13 ≤-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Reduc.Area % ≥345 ≥540 ≥25 ≥159 ≥55`410 C Si Mn P S Cr Ni Mo≤≤1 ≤1 ≤≤~≤-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Reduc.Area % ≥275 ≥480 ≥20 ≥159 ≥45`Y1Cr13 416 C Si Mn P S Cr Ni Mo≤≤1≤≤≥12~14--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Reduc.Area % ≥343 ≥540 ≥25 ≥159 ≥55`2Cr13 C Si Mn P S Cr Ni Mo~≤1≤1≤≤12~14--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Reduc.Area % ≥440 ≥635 ≥20 ≥192 ≥55`420 C Si Mn P S Cr Ni Mo ≥≤1 ≤1 ≤≤12~14--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345 ≥655 - ≤2411Cr17Ni2 C Si Mn P S Cr Ni Mo ~≤≤≤≤16~18~-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 - ≥1080 ≥10 ≤285431 C Si Mn P S Cr Ni Mo≤≤1 ≤1 ≤≤15~17 ~-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Reduc.Area % ≥589 ≥785 ≥15 ≤285 ≥40`0Cr17Ni4 Cu4Nb C Si Mn P S Cr Ni Cu≤≤1 ≤1 ≤≤~3~5 3~5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Reduc.Area %≥725 ≥930 ≥16 ≥277 ≥50`17-4PH C Si Mn P S Cr Ni Mo≤≤1≤1≤≤~3~53~5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Reduc.Area %≥726 ≥933 ≥13 ≥277 ≥45ZG0Cr18Ni9 C Si Mn P S Cr Ni Mo ≤≤~2≤≤17~208~11-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Reduc.Area %≥200 ≥450 ≥25 ≥32CF8 C Si Mn P S Cr Ni Mo≤≤2 ≤≤≤18~218~11-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205 ≥485 ≥35 -C Si Mn P S Cr Ni Mo≤≤2 ≤≤≤18~209~11- 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Reduc.Area % ≥175 440~640 ≥20 130~200 ≥60ZG00Cr18 Ni10 C Si Mn P S Cr Ni Mo ≤≤~2 ≤≤17~20 8~12 -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180 ≥400 ≥25 ≥32CF3 C Si Mn P S Cr Ni Cu≤≤2 ≤≤≤17~21 8~12 -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Reduc.Area % ≥195 ≥485 ≥35 - -ZG0Cr18 Ni12Mo2Ti C Si Mn P S Cr Ni Mo ≤≤~2≤≤16~1911~132~3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Reduc.Area %≥220 ≥500 ≥30 ≥30CF8M C Si Mn P S Cr Ni Mo≤≤≤≤≤18~219~122~3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Reduc.Area %≥205 ≥485 ≥30 -C Si Mn P S Cr Ni Mo≤≤≤≤≤18~20~2~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Reduc.Area %≥185 440~640 ≥20 130~200 ≥35C Si Mn P S Cr Ni Mo≤≤≤≤≤18~20~2~3 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Reduc.Area %≥185 440~640 ≥20 130~200 ≥60CF3M C Si Mn P S Cr Ni Mo ≤≤≤≤≤17~21 9~13 2~3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205 ≥485 ≥30 -C Si Mn P S Cr Ni Mo ≤≤≤≤≤17~20 10~13 2~3 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185 440~640 ≥25 130~200ASTM B148 C95400Cu Al Fe Mn Ni - - - ≥83 10~3~5≤≤- - -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 ≥205 ≥515 ≥12 ≥150CuAl10Fe% Reduc. Area %≥180 ≥500 ≥15 ≥115ASTM B148 C95800 Cu Al Fe Mn Ni - - -≥78 ~~~4~5 --- 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 ≥240 ≥585 ≥15 -CuAl10Ni%Hardness HB 30≥270 ≥600 ≥12 ≥145ASTM A494 M35-1Ni Cu Fe Mn C Si P S balance 26~33 ≤≤≤≤≤≤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170 ≥450 ≥25 -ASTM B865N05500 Monel K500Ni Cu Fe Mn C Si P S 63~70 27~33 ≤2 ≤≤≤- ≤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690 ≥965 ≥20 ≥265ASTM B164 N04400 Monel 400 Ni Cu Fe Mn C Si P S ≥6328~34≤≤2≤≤-≤0,2%.N/mm2Tensile-Str.N/mm2ElongationA5 %HardnessHB 30≥170 ≥480 ≥3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