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概述(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广播电视的发展进程
世界广播电视发展史→(技术发展史+传播发展史)
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
广播电视发展进程中的基本规律
一、世界广播电视发展史
1、有线通信技术:
广播电视的技术基础最早源于电子通信技术的出现。

广播是在现代电子技术特别是有线电声技术和无线电通讯技术发明的基础上发明和产生的。

1876年,美国人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发明了有线电话,实现了通过有线电传送声音。

1893年,匈牙利人西奥多•普斯卡把布达佩斯市700多条电话线连接起来,定时报告新闻,被称为“电话报纸”,有线广播从此诞生。

2、无线电通讯技术:
无线电通讯技术的发明。

麦克斯威尔以及赫兹的贡献。

为无线电通讯进入实用阶段作出重要贡献的俄国物理学家波波夫和意大利发明家马可尼,1895年,他们几乎同时分别完成了无线电收发报的发明。

3、无线电声音广播:
1906年12月25日晚上8点左右,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并任西屋电气公司工程师的费森登成功实现了第一次实验性广播,无线电声音广播从此诞生。

4、第一家电台:
随着广播发送与接收技术的发展与改进,从1909年开始,美国就相继出现了各类不同性质的实验性广播电台。

1920年11月2日,美国西屋电气公司开办的匹兹堡KDKA广播电台正式开始播音。

由于它是第一个取得营业执照的商业广播电台,所以它就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座正式的广播电台,也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家正式的广播电台。

5、功率最强电台:
1922年夏,前苏联在莫斯科建立了世界上功率最强的广播电台,并于11月开始播音。

6、广播事业兴盛发展:20世纪30年代
就世界范围来讲,20世纪20年代是广播事业的开创时期,30年代广播事业蓬勃兴盛发展起来。

(1)美国:
美国的广播事业的发展较为突出:1、基础:美国政府制定了最早的广播管理法规,192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广播法案》,规定电波频率资源属官方所有。

允许私人企业办台,但经营者必须向政府领取经营执照,并保证为公众利益服务。

政府给各台规定频率,并规定若干准则。

同时,设置了一个联邦广播委员会,复负责法案的执行。

2、影响:新兴广播在与报纸、通讯社的抗争中,赢得了历史性的独立地位。

美国各广播电台特别是大都市的广播电台,开始自行派记者实地采访新闻,还筹办自己的广播通讯社。

3、广播网逐渐形成,1926年6月,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成立,1927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成立,1943年,美国广播公司(ABC)建立。

(2)其他国家
世界其他主要国家广播事业的建立
①法国:1922年2月,法国邮电部正式成立巴黎广播电台。

1923年6月制订了《广播法》,宣布广播事业为国家专有。

②英国:1922年12月,英国广播公司成立,1926年,根据英王颁发的《皇家约章》,该公司解散。

1927年1月1日,新的英国广播公司(BBC)成立。

③日本:1924年11月,日本在邮政省监督下成立了中央放送局,并在东京等地设立广播电台,1925年3月22日正式开播后改为日本广播协会(NHK),为国家经营的非赢利组织。

1928年11月建成全国广播网。

④荷兰:1927年荷兰为维护殖民统治,开始用荷兰语向其海外殖民地广播,成为世界上最早开办对外广播的国家。

到1930年,无线电广播几乎遍及世界。

1930年-1970年是世界广播事业的发展成熟期。

7、广播事业发展成熟期:1930—1970
(1)体制:综合起来看世界广播体制大致分成三种:
①国有:国家所有,由国家拨款或政府预算经营;
②公共:作为公共事业机构独立经营;
③商营: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机构。

8、广播事业受到挑战:19世纪70年代
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由于电视的逐渐普及,广播受到了挑战。

从此时起,该如何在电视的竞争压力下把广播办好,保持广播的活力就成为了各国广播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电视的发明与发展
1、发明基础:
(1)1817年,瑞典科学家希尔兹列斯发现了化学元素硒。

(2)1865年,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梅发现硒元素有光电作用的特性。

(即光线照射到含有硒的物体上,硒会产生电子流。

照射的光线越强,电子流就越强;光线越弱,电子流也就越弱。

)1873年,约瑟夫•梅正式发表了关于硒元素光电效应的报告。

硒的光电作用使人们有可能把光的变化变成电信号传送出去,从而在理论上揭示出,任何表现物体的影像都可以通过电子信号予以传播。

从而为电视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3)1884年,德国工程师保罗•尼普科发明了机械式光电扫描圆盘(机械扫描技术)并取得专利。

(4)1923年,俄裔美国物理学家弗拉基米尔•兹沃里金发明光电发射管(电子扫描技术)并获专利。

2、发明过程:
(1)1925年10月,英国科学家约翰•洛吉•贝尔德利用尼普科发明的扫描盘成功地完成了播送和接收电视画面的实验。

(2)1926年1月,贝尔德在伦敦举行了第一次电视的公开表演,向外界展示了他的这种“电视”新科技成果。

(3)1927年,贝尔德从英国格拉斯哥到伦敦的电视图像传送获得成功。

1928年,他又完成了从伦敦到纽约的电视图像传送。

贝尔德的突出贡献使他获得了“电视之父”的称号。

3、电视台: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以北的亚历山大宫建立了英国第一座公共电视台,11月2日正式播放电视节目。

这也就成为了世界电视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世界电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4、电视制式:
(1)1953年11月17日,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批准“点描制”为美国彩色电视的制式标准,称为NTSC制。

(2)1954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采用NTSC制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开办彩色电视的国家。

(3)1956年,法国发明了“塞康”(SECAM)制的彩色电视制式。

1963年,德国研制成“帕尔”(PAL)制的彩色电视制式。

它们和美国的NTSC制就成为日后世界彩色电视制式鼎立的三种标准。

5、磁带录像机:1956年,磁带录像机问世,这使电视节目的制作发生了重大变化。

6、信号洲际传送:1962年7月,美国发射了“电星1号”卫星,第一次通过卫星实现了电视信号洲际传送。

二、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
1、民国前:
中国的无线电广播事业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

(1)1923年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5年,日本在其占领下的台湾、大连也建立了广播电台。

(2)1926年10月1日,中国早期无线电专家刘翰在奉系军阀当局的支持下,建立了我国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

(官办性质)→资金来源、播出内容是受奉系军阀约束。

(3)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私营商业广播电台是1927年3月创办的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

→欲推动电视机的销售。

(4)1928年8月1日,国民党政府在南京建立了“中央广播电台”并开始播音。

2、内战期:人民广播事业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广播事业开始于抗日战争期间。

(1)1940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建立了第一座人民广播电台,即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1940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日。

(2)延安新华广播电台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曾经进行了四次大转移,最后在1949年3月25日进入北平,并改名为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成为具有中央台性质的广播电台。

1949年12月5日,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3、平稳期:总体而言,从1949年到1966年这段时间内,中国广播事业是稳步健康发展的。

4、文革后:文革结束后,中国的广播事业发展恢复了正常状况。

(1)1978年5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国外广播部即“北京电台”被正式命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

(2)1983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着重讨论了改革广播电视工作和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此次会议还制定了“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

这以后,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1、文革前:中共领导下,*****时间不一样。

中国的电视事业起步于1958年。

1958年5月
1日,我国的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建立并开始试播。

9月2日正式播出。

到“文革”前夕,全国共有13座电视台。

2、文革期:“文革”期间,中国电视事业的发展:
(1)录像设备的使用;
(2)微波电视网的扩大;
(3)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的过渡,1973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试播彩色电视节目,10月转为正式播出,从1977年5月开始,第一套节目全部改成彩色电视信号播出,从而完成了我国电视从黑白向彩色的过渡。

3、文革后:
(1)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改名为中央电视台。

(2)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的有线电视开始大规模发展。

(3)中国也非常重视卫星广播电视的发展。

1982年,中国确定了采取广播电视卫星覆盖全国的方针。

5、世界发展趋势:
世界广播发展趋势介绍
(1)多元化趋势:开放商业型广播,使得广播体制多元化。

优点:为听众提供多元化的选择和多样化的服务。

缺点:
(2)网络化趋势:不是指互联网,而是广播网;是结构的网,而非信息传播技术网。

优点:A、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降低成本,扩大覆盖网;B、广告经营可以共同扩展市场,做到更加企业化。

缺点:网络中的各个电台因为联系多了、共享多了,会出现雷同信息。

(3)类型化趋势:在之前专业化的基础上,更专业化,更多更细。

划分不仅根据内容,也会根据性质、年龄等。

优点:满足受众日益多样的需求。

缺点:大量的信息可能会局限于某一方面,偏向一方。

(4)数字化趋势:意味着频率和频道的丰富,不再用电线而是用光纤传播。

e.g.DAB接收机/收音机
(5)商业化趋势:广播体制的变化,广播商业化的发展趋势。

优点:重视受众的信息需求。

缺点:过于注重商业效益,不注重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

(6)规模化趋势:规模竞争、特色竞争、人才竞争。

指传媒尽可能扩大自己的规模。

(7)全球化趋势:现有优势是发达国家,大的传媒集团。

优点:先进文化更具有传播优势。

6、共同做法:
世界广播业发展的一些共同做法
(1)基础:结合本国实际,采取切实措施,从多方面给予支持。

(2)动力:以先进信息技术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动力。

(3)目的:扬长避短,捕捉已有市场的空白点和薄弱点,并开发占领新市场。

(4)方式:集团化管理,多样化经营。

(5)内容:加强节目的专业化、个性化和受众的参与性。

7、功能优势:
广播的功能与优势表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1)自身:是一种伴随强、动态收听的媒介。

看似随意,其实信息得到了有效的传播。

e.g. 车载收音机。

适用时代变化、社会变革和生活方式。

(2)受众:贴近受众的情感化媒介。

(3)制作者:属于一种低投入高回报的媒介。

(近年来,广播广告的增长率一直呈现上升趋势)
广播广告想对电视广告较少,也具有一定创意。

大多数商业广告属于盈利的状态,投资回报时间较短;电视投入大,回报较慢。

8、中国当代广播发展策略
中国当代广播发展的困境(国情):①覆盖率有待提高。

②媒介(电视、网络)的竞争压力大,收益较好,但市场份额少。

(1)分层发展策略(中国国情相适应)
①发展传统广播节目。

②广播和电视。

③广播和网络。

(成本、投入、回报)
自己制作(原创)←广播VS电视→购买
(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广播市场)
(经验学习,借鉴欧美,车载收音)
城市发展层面→广视、网络:发展快、成熟,东部沿海接近西方。

城乡差异:
农村发展层面→经济发展相适应节目的民族文化→注意使用广播
(2)广播传播的体系建设
①中国当代社会广播的定位
②频率专业化的推进
③节目精品化
PS:①发展传统广播节目。

②实现广播和电视的嫁接,对电视覆盖不到的地方可以用广播=>适应①需求。

③广播与网络的嫁接,e.g. 联合国在斯里兰卡把广播作为中介,实现听众与网络信息的连接。

9、中国广播改革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
(1)目的:媒体功能(由上而下,喉舌功能)正由信息告知向民意代言方向发展。

广播节目中“民意代言”(与舆论监督联系在一起)的变化从某一方面体现了人文意识的强化。

与服务型转变类似,强调从下主上,表达老百姓的想法。

广播:民意。

e.g.社会责任感,新闻热线
(2)内容:媒体报道正由传达概念向全息报道方向转化。

所谓全息报道,是指伴随事件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通过过程来展示最后结果的报道方式。

e.g.北京申奥成功报道,纪实性节目,过程展示
具体的制作手法问题客观简练(此前排斥信息,认为很多信息都是冗余)
强调现场(音效)+主持人/记者
让观众体会到现场感,在电视(画面+声音更适用)e.g.凤凰卫视
(3)方式:媒体供给正由单边辐射(需多角度。

以前的做法:应对、评奖、单一作业)向多边散射方向过渡。

主要就是指尽可能地从多视点向听众提供多方面信息。

(关于社会热点的报道)
(4)方向:媒体创新正由节目突破向品牌建设方向前进。

这主要是指广播的频率专业化建设以及节目栏目化的发展。

PS:触觉、嗅觉等的联想,使人感观得到延伸,视觉感受的唤起,利用声音焕发视觉塑型(与生活中的常识和经验有关系)。

e.g.现场声的保留→视觉感受→再现(**)。

声音的象征意义:经验发展,很多符号成了声音化的效果。

附:
1、广播的声音传播属性
2、广播话语分析
3、族群(Group)传播趋势
1、广播的声音传播属性
(1)目的:不断追逐流逝意象的大众媒介文本
特点:①非影像化,传播不到位,传播失败后几率更大;②不确定性,广播在某些领域需思考是否合适。

解决方法:①人及语言,交流状态的报述;②重复电台、节目、主持人;③需要不断在节目中确认节目内容。

(2)作用:唤起综合感觉的大众媒介文本
(3)优点:适配受众多层次注意力的大众媒介文本
原因:适配特点的来源:①信息不断重复;②声音口语化,伴随性(受众是伴随来听的)(4)特点:弹性、通融性大众媒介文本
原因:弹性:收听随意,宽容度大,节目多元化,适合不同人。

e.g.收音机小,随身携带
2、广播话语分析
(1)广播话语的言说方式:口语化,标准口音,模拟交际语境。

(2)广播话语的功能类别
①指称功能:强调客观性和准确性。

e.g.天气报道,新闻报道
②情感功能:话语中的情感倾向。

e.g.访谈类节目,音乐类节目(用说话方式进行情感交流)
③意动功能:用声音去鼓动,说服,有比较强的宣传意味。

e.g.非典预防(不是简单的文字预防,也有音色)
④美学功能:语言,说话的方式,承担的功能,说话艺术。

(3)广播话语与性别
e.g.在早期BBC播音中,不采用女性播音,理由是女性的声音不适合播报严肃的社会
新闻,会使可信度下降。

据调查,严肃类节目适合采用音低的男性声音,理由是音调高的声音会缺乏自信;而喜剧类节目适合采用音高的声音。

因此,西方新闻纪实类声音的特点:音调比较低;具有男性声音特点;相对比较精炼。

(4)广播话语与禁忌:
①前提:文化差异;
②内容:不仅包括文化上的,也包括人的交往过程中的。

③注意:▲要注意广播话语的伤害性和破坏性,不能简单追求表现的丰富性;▲要注意话语的信息过载(在一段时间说了非常多或非常深奥的话),尽量简洁易懂。

3、族群(Group)传播趋势
(1)族群(Group)传播理念:蜂房结构,其中的小蜂房即小众化传播体。

虚拟空间中“族群(Group)”传播形态→“族群”是网络与广播的结合体。

网络媒体的特点:①兴趣一致;②平等对话;③有信息过滤功能(对某些信息熟视无睹)
(2)类型:
①网络即时通讯建构的“族群”:QQ、MSN;
②网络论坛:摄影论坛;
③网络游戏:玩家人族群;
④个人网络出版:博客。

(3)当代广播“族群(Group)”传播理念应用
①社区电台:偏向于传播范围小,英国80年代出现,是族群传播最明显的表现。

大学校园电台类似。

②类型电台:专业频道(根据内容划分):根据社会阶层、年龄、民族、种族、性别等也可以划分。

③综合电台:更注重与听众的交流,会播放听众的感受。

第四章电视文化
第一节关于电视文化
1、电视文化
(1)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充分体现了“工业社会”的特点。

显著表现之一就是电视传播形成了模式化、复制化的快餐文化,并以流行的形式深深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

(2)构成:电视文化在构成上包含两个层次的涵义。

①作为“形象文化”的电视文化;
②作为“消费文化”的电视文化。

(在工业社会背景下)
作为“消费文化”的电视文化,则包含在观众全部的接受过程中。

(3)内容:作为文本的电视文化包括了三方面的内容:
①电视声画的组织方式、文本形态;
②经济基础和社会机构在电视中的反映;
③电视所创造的虚构世界与真实世界的关系。

(4)定义:
有关电视文化的一个简短定义:电视文化是当代人类在电视传播的高度参与下所形成的新型的群体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

(5)关注点:
由此定义出发,作者认为研究电视文化主要应关注这么一些方面:
①电视人文环境的形成及其形成机制;
②电视对于现代人类行为模式的影响以及造成这种影响的机制;
③电视对于现代人类社会的影响及其影响机制。

PS:
①意识形态→行为方式;文化工业→类似于制造商品。

②形象→表现形态上的特征(电视节目类型)具体呈现出的样子→消费在工业社会背景之
下来看电视,偏向于电视和外部世界的关联,受众心理→与消费有关。

③人类行为模式的影响;人类社会的影响。

(6)从属:
电视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社会化过程。

在人类社会化发展过程中,文化可以被划分出不同的类型(高雅文化:强调独创性,对接受者素质的要求,纯粹的艺术创作;通俗文化:偏向于普通民众;大众文化:与媒介联系的文化;电视文化到大众文化的历史较短)。

电视文化应该属于大众文化。

PS:
①独创性艺术更有价值,但现在,一大批的大众文化产品被大量复制,无独创性。

②大众文化,内涵较少,也会用到一些历史文化因素,从一些成熟的文化吸取养分,但没有回报,没有对传统文化产生影响(美术、绘画等也无)。

③山歌,心情情绪的表达,与利润没有联系。

大众文化要考虑效果→利润。

④信息不复杂,大白话,直接,浅显甚至肤浅。

2、关于大众文化
(1)负面效果:大众文化的性质在很多方面被认为是具有负面效果的。

如:
①大众文化的兴盛可能意味着文化产品不再具有独创性而是被大量而廉价地复制,以满足市场需求(赝品之所以价格低是因为其失去独创性)
②大众文化源自传统文化艺术,从中吸取养分,但极少反过来为传统文化艺术补充养分;
③大众文化有通俗文化的一面,但通俗文化是民间日常生活的产物,而大众文化却是商业机构向民间推广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取利润;
④大众文化产品标准化、规格化,多数是满足感官需要而设计的肤浅内容,消费者不需要什么思考,这一方面可能会损害高雅文化的发展,一方面也会对接受者产生不良影响。

e.g.网络文学,跟帖,留言。

采用不规范的语言,缺乏思维的缜密。

(2)大众文化的相关效应(电视文化功能也可以套用)文化与社会发生关系式可能带来的效应
①负面:“同质化”功能(the homogenizing effects)
内容:大众媒介传播的内容信息大同小异,为了吸引更多的受众,尽量使内容被尽可能的接受,做到“家庭共赏”。

影响:受众在长期接受同类信息后,会被“同质化”,行为、思维模式趋同=>偏向于负面的效应(个人是不同的,有独立性)
②负面:“显摆心态的消费”功能(conspicuous consumption)
e.g.大众媒介多传播富人,有权势人的生活,受众会刻意模仿经营生活,促进不合理的消费行为。

社会至今有阶层差别。

e.g.精英阶层(社会地位高,在大众媒介中的精英分子的状态等)是为了一种炫耀,但面对广大普通群众→导致刻意的模仿、攀比生活必需品→广告效果不是很好。

心态→消费行为
③中性:“社会整合”功能(social integration)
通过大众媒介整合社会(大众传播的信息功能),以此使大众的观念思想趋于稳定。

④“动员”功能(mobilizing)
宣传中央政策,尽量在社会遭遇重大变故时,大众媒介可以直接诉求告知民众采取什么
样的行为。

e.g.地震,台风。

(战争时期→动员功能)和平→消费
(3)影响因素:
①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可能决定大众媒介和大众文化是否具有某种功能,是正面功能还是负面功能;
②此外,功能也会随着社会情境变迁而发生改变。

电视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具有大众文化的特点。

→轻松娱乐
3、电视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
(1)当代文化是一种信息文化。

而电视正是伴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而产生的。

电视是推动当代信息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网络之前,并不表示信息文化不发展,基于信息文化的特征。

报纸、卫星电视、电视直播)
(2)电视使当代文化具有了时空同步的特点。

e.g.美国登月,911事件
(3)当代文化是一种全球性文化。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电视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倾向于传播哪方面的信息=>信息发展(主导文化是西方文化)=>文化的发展
(4)当代文化的主体是大众文化。

电视在文化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文化的特点在电视文化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或者其实可以说由于电视文化的兴盛,才塑造了当代文化的这些特征。

→(辩证解释两者关系)现在看来,电视的影响相对较大。

第二节电视文化理论研究
1、趋势:电视研究出现多学科综合的趋势。

(与媒介的文化类型有关)
2、因素:推动电视文化理论研究发展的基本因素是电视的社会化进程。

(电视与文化的相关性)
3、方向:西方电视文化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了解就行)
(1)电视的经验社会学研究(电视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微观方面)→(内容分析,效果研究,侧重于定量研究)
(2)电视的文化政治学研究(电视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微观方面)→(意识形态,批判性研究,侧重于电视与社会关系)
(3)电视的政治经济学研究
一、法兰克福学派有关电视文化的理论(批判意识形态去看待文化)
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是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

PS:媒体外的政治、文化研究称为外部研究;媒体自身的研究称为内部研究。

宏观方面,公共领域关系,国家体系,民向之外。

e.g. 西方媒体报道中国=>意识形态方面
法兰克福学派对于电视媒介的批判理论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科学技术批判(e.g.摄影技术,电视技术),二是对电视媒介本身的批判(意识形态和政治)
1、阿多诺(1903——1969)
对“文化工业(带资本主义色彩)”(culture industry)进行了批判。

(1)内容:
文化工业不仅成为整个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还履行着现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职能。

(2)作品:
在《电视与大众文化模式》一文中,阿多诺(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一步考察了大众文化工业产品的性质。

(更多的是谈到西方娱乐方向)
(人们对电视的反应不是自由主体那种独立反思性的反应,而是下意识,群众化的反应。

现在大众文化的重复性、雷同性的特点无处不在,倾向于削弱个体力量,抵抗力量减弱。

)2、本雅明(1892——1940)
也对影像文化进行了批判。

(1)作品:其代表作是《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机械时代,文化可以被批量复制)。

(1936)(从摄影技术说起→电影的阐述)
(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电视目的为了告诫观众(含蓄的形式表达)=>让观众采取与现实统一的态度。


(2)内容:
①他认为,随着技术复制时代的到来,艺术品(引申为文化)的意义发生了变化。

e.g. 摄影,一张底片可以被大量复制。

摄影不像以前的艺术创作要求的比较高,艺术创作的门槛低,文化意义发生变化。

文化高雅的光环消失了。

(大众文化时代,艺术更多是一种交流手段,而以前是高尚、神圣的=>膜拜价值(卢浮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