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生》中刘巧珍爱情悲剧的原因
评《人生》中的刘巧珍
评《人生》中的刘巧珍摘要:《人生》是一部在建设四化的历史新时期,为青年人探讨“人生”道路,“人生”要义的作品。
它描写了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一对男女青年的爱情悲剧故事[1](P502)。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着力塑造了刘巧珍这样一个“圆形人物”形象。
这个人物身上集聚了中国农村妇女的许多传统的美德,同时又充满着对于现代文明的向往。
而她与高加林的爱情悲剧则更多地汇聚了今天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矛盾的因素。
关键词:刘巧珍;艺术形象一、色调单纯的人刘巧珍生活的理想是希望与高加林在一起,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她细腻而果断,大胆而得体。
怀着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她不顾父亲的打骂和人们的嘲笑,主动帮助和鼓励失意落魄的高加林,使高加林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和勇气。
她终于用一颗火热的少女的心,征服了自己朝思暮想的人。
但是,她又面对着冷酷的现实:那么爱她的加林哥,在爱情和事业这个“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却决定牺牲掉她诚挚的爱情,转而与情趣相投的“城市女性”黄亚萍远走高飞。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她尽管忍不住流下了苦痛的泪水,但不象常人那样卑恭屈膝对这段感情加以挽回,她知道这是徒劳的;而是以顽强的意志力承受住了,自始至终保持着一个女人应有的尊严。
她深知自己与高加林因接受的教育程度不同而在文化水平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深刻理解这一场变故的社会的、思想的根源。
她意识到: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当她发现自己的理想只不过是无法实现的海市蜃楼时,她便毅然地选择了放弃,仍回到脚下的坚实的大地上来,接受了一个纯朴青年马拴的爱情。
在理想与现实矛盾面前。
刘巧珍与高加林不同,她出色地处理了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她虽然没有知识,文化素养也相当的贫乏,但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她却作出了切合实际的选择。
二、富有魅力的美的艺术形象在当代文学的女性画廊中,巧珍是一个非常富有魅力的美的艺术形象。
她美丽、善良、冰清玉洁。
她有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善良、纯真、谦让……,“她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感受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很强,因此精神方面的追求很不平常”,加上她那颗“金子般的心”,就“形成了她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2]。
浅析《人生》的爱情悲剧兼评高加林、刘巧珍的形象
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经历了种种考验,两人的感情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不断 加深。然而,最终他们的爱情却因为高加林的背叛而结束。在爱情遭到背叛的 情况下,两人的感情也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尽管他们曾经深爱着对方,但现实 的压力和观念的差异最终让他们无法走到一起。
重读《人生》,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高加林和刘巧珍爱情故事的唏嘘与无奈。 他们的爱情故事启示我们,不同阶层之间的爱情面临着现实的种种挑战。在这 些挑战面前,有时我们会感到无助和困惑,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然而,正是 这些挑战和差异,让爱情显得更加珍贵和美好。
基本内容
在路遥的《人生》中,高加林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我们的心灵。他是一个极具 复杂性的角色,既揭示了人性中的弱点,也展示了自尊自强的品质。他的人生 旅程正是自强自立的最好写照。
高加林是一个有着强烈自尊心的人。他从小就生活在贫困的家庭中,但他从不 因此感到自卑。相反,他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赢 得别人的尊重。他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成功,才能真正让自己得 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
基本内容
路遥的《人生》是一部描绘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知识青年高加林悲剧命运的小 说。高加林的性格深受矛盾心态的影响,呈现出双重人格的特点。本次演示将 从矛盾心态对双重人格的影响、双重人格对人物命运的影响等角度,深入分析 高加林性格的悲剧内涵。
矛盾心态对双重人格的影响
高加林身在农村,对于土地和家人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他同时向往着城市生活 的繁华与优渥。这种对立的情感构成了他内心的矛盾冲突,反映在他性格上的 双重人格。一方面,他热爱乡土,关心家人,尽职尽责;另一方面,他追求城 市生活的满足感,嫌弃农村生活的贫瘠。这种双重人格使他的人格分裂,进而 导致行为上的矛盾和误解。
刘巧珍是一个善良、美丽、温柔的农村女孩,她虽然没有文化,但她对生活充 满了热情。她对高加林的爱情是纯真而炽热的,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在 与高加林的接触中,刘巧珍意识到自己与他的差距,但她并不在意这些,而是 努力向高加林展示自己的美和善良。她用自己的方式维系着与高加林的感情, 最终打动了他的心。
[精品]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_ABC教育
[精品]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_ABC教育《人生》是一部以社会现实为背景的小说,主要讲述了在社会转型期间,小人物的人生经历。
本文要论述的是小说中的主角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故事情节概述高加林是一个初中毕业的农民工,他拼命工作只为给家里赚钱。
这时他遇到了刘巧珍,两人相爱并最终结为秦晋之好。
高加林曾许下娶刘巧珍为妻的誓言,但由于生活所迫,他离开了保定去北京打工,期间创立了自己的公司,成为了富翁,但是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恋情人刘巧珍。
然而,当高加林回到保定寻找刘巧珍时,却发现刘巧珍已经嫁给了别人。
初恋至此从他的生命中消失。
高加林感到十分孤独,随后和一名女子建立了家庭,但这段婚姻不幸的结束了。
他又去寻找刘巧珍,却发现她已经离世了。
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是受到了社会和个人因素的双重影响。
从社会方面看,高加林的贫穷和没有文化的背景,是他和刘巧珍无法在一起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女之间的配对必须考虑到家庭条件、地位和学历等方面,现实上社会阶层差距往往会限制人们的感情。
另一方面,个人因素对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也是有影响的。
高加林十分的孤独,缺少温暖的家庭和陪伴,这使他对刘巧珍的感情更加热烈,想要给她最好的一切。
但是,由于各自的处境,两人最终还是无法在一起,这使他们的爱情成为了悲剧。
结语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故事,是社会困境和人生际遇交织的缩影。
这样的故事在一个承载巨大的社会转型压力下,为大众所熟知,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面临的深刻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相遇的机会,并认真思考自己的变化和面对现实的方式,追求一个更加美好、富有和谐的人生。
解读路遥《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解读路遥《人生》中的爱情悲剧摘要中篇小说《人生》是路遥的代表作之一。
文章论述了路遥《人生》中男主角高加林形象,他代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新一代农村知识青年。
女主角巧珍,是一个内心近乎完美的,感情单纯性格执著的女孩子。
但是,高加林最终还是无情地离开巧珍,酿成了一场爱情悲剧。
通过对《人生》的解读,进一步去探讨其爱情悲剧的根源。
关键词《人生》;高加林形象;刘巧珍形象;爱情悲剧《人生》塑造了高加林、刘巧珍等很有光彩的农村青年形象,同时通过这些形象的生动描写,比较准确、深刻地反映了新时期农村生活的面貌。
《人生》浓墨重笔写出了加林与巧珍的爱情悲剧,作者不是单纯地从爱情道德角度来评判这场悲剧,而是着眼于社会生活中更深层的矛盾冲突,展现了转折时期城乡交叉的社会矛盾,揭示了重叠复杂的人生纠葛,把新一代农村知识青年的思索、追求、理想、奋争以及他们“先天不足”的弱点和“后天失调”的缺陷一一揭露出来,显现了当代青年崎岖不平然而又充满生气的人生道路,引起了相当广泛的影响。
一、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1.高加林、刘巧珍悲剧高加林是一个心高气傲的农村知识青年。
他虽然是农民的儿子,从来没有鄙视过任何农民,但又从来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
他渴望离开贫瘠落后的地方,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生活。
他一心向往现代文明生活,民办教师这个职业对他来说还是充满希望的。
几年后,通过考试他或许会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
在爱情与事业的天平上,高加林始终偏向于事业,所以一旦个人发展有了更好的可能性,他就会抛弃巧珍。
从文章一开始,他俩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
她毕竟是一个农村的文盲,只会讲母猪下崽,不会讲中东、石油能源问题,只会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加林需要,而不会在精神上理解加林,她对加林内心一无所知。
这种文化程度悬殊的差异,是他们之间很难逾越的鸿沟。
交流与共鸣的局限,以及思想认识的落差,最终宣告他们俩爱情故事的结束。
2.爱情悲剧的根源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时代背景下,旧的生活方式已无力限制当代青年新的追求。
论文答辩题
路遥《人生》中刘巧珍的人物形象分析答辩提问:一、你觉得刘巧珍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答:1、农村姑娘刘巧珍善良、美丽。
像高原上一棵挺拔的白杨树,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却对现代文明一点就透。
理解能力极强。
是村里完美女性的代表。
2、刘巧珍虽没有文化,却对文化知识极度的渴望,她真心真意的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曾对父亲没有送她上学表示抱怨,可是为时已晚。
她在文化人前自卑,也试图让巧玲教她识字改变自己没有文化的现实。
表现出她对现实的不满足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3、她的爱质朴纯真,对爱情勇敢执着大胆的追求,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
4、她对不正之风的无比凌视,对待父亲等人运用手段让高加林失去工作一事无比鄙视。
体现出她善良正直。
刘巧珍身上有着城市人的现代,又具有农村人的传统,因此刘巧珍是兼具贤妻良母式和时代新女性的农村知识女性形象。
二、《人生》这部小说中哪些方面表现出刘巧珍的传统,那些方面体现了她的现代?答:刘巧珍的传统表现在:1、高加林没有成为农民之前虽然深爱,却不敢雷池半步。
她的内心了深深地烙上这封建礼仪的这道枷锁——农民和文化人属于不同层次。
2当高加林进城成为记者之后,她再次意识到他们之间的鸿沟。
依然包容之心努力挽救,这是聪明的传统女性对待深爱男人才有的选择。
3、与加林分手后她屈服于社会现实,欣然接受与马栓的婚姻。
她甚至担心自己的爱情触犯了传统,害怕马栓因为她与加林的爱情不能接受她。
刘巧珍的现代表现在:1、她开放、热情勇敢追寻自己的爱情,顶着来自他人社会和伦理道德的巨大压力大胆的表达自己的爱,执着的追求自己的爱。
比如对于高加林的爱勇敢的表白,不矫揉造作。
2、追求高加林勇敢执着,毅然在村民和世俗的非议中大胆的表现出亲密。
比如刷牙风波和给井水以“卫生革命”。
3、对高加林的包容和大度母亲般的呵护超出了传统的界限。
比如买馍回村大桥上的表白让高加林措手不及。
比如夜里与加林约会说:“我还让你像在学校一样过周末,不会叫你受苦的。
浅论《人生》中的爱情悲剧
浅论《人生》中的爱情悲剧【摘要】爱情是永恒的母题,而大多数文学作品中的爱情都是以悲剧收尾。
在路遥的小说《人生》中,高加林、刘巧珍和黄亚萍三个年轻人的爱情纠葛最终成为了悲剧。
本文将从这三个青年不同的爱情观,高加林的“前途高于爱情”,刘巧珍的“依附式爱情”,黄亚萍的“爱情理想主义”来分析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例如性格、境遇变化、社会历史等原因。
而了解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既有助于我们对整部小说的解读,且对我们现在的青年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人生》;爱情观;悲剧路遥的《人生》发布于1982年,三十多年来依旧广受读者的喜爱,没有失去其独有的魅力,不仅是因为其特有的时代意义,在新的时代浪潮下,年轻人的奋斗与抉择,还是因为书中高、刘、黄三个人的爱情悲剧打动人心,也让许多读者产生共鸣与思考,分析《人生》中的爱情观与爱情悲剧,有利于我们深化认识小说的主题。
一、三人不同的爱情观(一)高加林的爱情观高加林出生在乡村,却想要离开农村,成为城市人,他有能力,有志向。
在未考上大学的情况下,他靠自己的能力成为了一名乡村教师,却被大队书记儿子三星的顶替,从教师变成了农民,他难堪、惆怅与痛苦。
从县城卖馍回来的路上,巧珍向加林表白,加林被动地接受了,但很快就后悔了,“他甚至觉得他匆忙地和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姑娘生这样的事,简直是一种堕落和消沉的表现;等于承认自己要一辈子甘心当农民了......要是和巧珍结合在一起,他无疑就要拴在土地上了。
”高加林后悔是因为他认为如果和巧珍恋爱,就得当一辈子农民,而他不愿意。
在加林看来,巧珍的爱只是在他落难时的安慰,对他的前途却没有助力,所以在后来也抛弃了巧珍。
之后加林去县城当宣传干事,亚萍强烈地追求他,并想让他跟她去南京工作时,“他反复考虑,觉得他不能为了巧珍的爱情,而贻误了自己生活道路上这个重要的转折――这也许是决定自己整个一生命运的转折!”他决定与巧珍分手,与亚萍在一起。
由此可见高加林的爱情观是“前途重于爱情”。
浅谈《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毕业论文题目:浅谈《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学号:姓名:教学院: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完成时间:2015年5 月10 日教务处制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业论文任务书注:本表一式一份,用于装订完整文本。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业论文学生诚信声明书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提交的毕业论文《浅谈<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研究、写作的成果,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论文中所引用他人的无论以何种方式发布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在论文中加以说明;对本文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如果存在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的情况,本人愿承担全部责任。
论文作者:(签字)时间:年月日指导教师:(签字)时间:年月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业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毕业论文《浅谈<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是本人在校期间所完成学业的组成部分,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属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本人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网页制作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毕业论文无论做何种处理,必须尊重本人的著作权,署明本人姓名。
未经指导教师和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同意,本人不擅自发表毕业论文相关研究内容或利用毕业论文从事开发和盈利性活动。
毕业后若发表毕业论文中的研究成果,需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作者第一单位署名应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成果发表时本人工作(学习)单位可以在备注中注明。
论文作者:(签字)时间:年月日指导教师:(签字)时间:年月日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引言 . (1)一、高加林与刘巧珍纯洁美好的爱情 (1)二、高加林与刘巧珍爱情悲剧的原因 (2)(一)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缺陷 (3)1. 高加林性格中存在的缺陷 (3)2. 刘巧珍的顺从和自卑 (4)(二)高加林与刘巧珍不同的价值观 (5)(三)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6)三、对高加林与刘巧珍爱情悲剧的反思 (8)(一)从高加林的角度看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8)(二)从刘巧珍的角度看要在爱情中保持个性和独立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浅谈《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作者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摘要:《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高加林在几年中身份的反复变化。
浅析《人生》中的刘巧珍
浅析《人生》中的刘巧珍在《人生》这部小说中,刘巧珍这一人物形象是路遥对于女性形象塑造的顶峰,是作者所着力颂扬的一个农村新女性,她是农村里最为完美最为神圣的代表。
刘巧珍对高加林的爱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婚姻观念的限制,她对高加林的爱,深沉而又纯洁,在传统的爱情道德上又折射出对具有文明表征的新生活的追求。
刘巧珍痴情地爱着高加林。
高加林提出分手时,对加林的行为给予体贴和理解,被人们称为是金子般珍贵的感情,而实质上所体现的乃是母性之爱的伟大。
她不是想通过高加林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是希望通过高加林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可以说,在精神上,她是富有而又贫乏的,她的纯真,善良的外表内也掩藏着一些简单和愚昧的东西,她的谦让和自卑实际上也是对自我价值和否定。
刘巧珍爱情追求虽然不成功,但也给后来者追求地久天长的爱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型的现实意义。
生活,除了物质生活,还有那不容忽视的男女双方与时俱进的精神生活。
路遥的《人生》问世后,刘巧珍这位家喻户晓的乡村少女,几乎成了中国农村妇女传统美德的代名词。
在路遥的小说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既渗透了作家内在情感的体验,表达了对人生的独特发现和深刻思考,又具有普遍的社会内涵,同时还寄寓着作家展超欲飞的幻想。
路遥对女性形象的塑造,除了一小部分涉及到她们的劳动、工作外,大多“镜头”放在了她们对爱情、婚姻的态度,以及围绕这一中心事件所采取的行动上。
刘巧珍这一人物形象是路遥对于女性形象塑造的顶峰,她身上几乎凝聚了传统女性的一切优秀特征,是作者心血之所聚,通过分析这一形象,我们可以清晰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
本文从刘巧珍身上所存在的背离和归顺传统两方面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一、刘巧珍的角色特征分析(一)传统意义上贤妻良母式刘巧珍承载着传统意义上贤妻良母式的女性美,成为无怨无悔、甘心奉献、自我牺牲的完美爱情主义者,对高加林“毫无保留”地打开心门,用爱情的甜蜜与幸福消融外人的讥笑和父母的打骂,煞费苦心地经营自己的爱情,坚守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成为痴女形象。
再读路遥《人生》浅析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
再读路遥《人生》,浅析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摘要]:人生,就是人们渴求幸福,追求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过程,人类生存至死亡所经历的过程。
路遥笔下的《人生》发表于1982年,它是一部洋溢着浓郁时代特征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是以改革时期的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故事的社会背景,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
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深入思索了在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做出人生选择的问题,也充分显示了高加林的性格悲剧。
接下来将从两个人性格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方面来分析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再次回味那段苦涩的爱情。
[关键词]:《人生》性格悲剧爱情悲剧路遥的爱情观源于陕北特有的社会环境、地理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他个人的情感经历,表现在作品中是对美好爱情的悲剧结局的表现,这就形成了路遥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互扭结的悲剧性爱情观,其实质上乃是作家对传统道德的留恋以及对现代文明的正视。
《人生》中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就是一曲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
高加林的悲剧并非偶然,在这令人痛惜、悲愤的故事背后也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和深思,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思想潮流和不同的意识氛围。
人,特别是刚刚在起点上迈步的年青人,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上总是懵懂而又单纯的。
当环境迁就了人,人往往成了悲剧,而当人顺应了环境,环境又往往成了悲剧。
在这纷繁芜杂的社会里,充满美与丑、善与恶、人与人,人与环境等种种不同的矛盾,他的失败就是因为他不太理解通往新生活的正确而又艰难的道路,从满足个人的欲望出发去研究生活,那么生活所给的往往是不幸的结局。
一、性格悲剧影响了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美好的爱情不仅建立在坚实的现实生活基础之上,而且也应该建立在相互了解,共同追求,彼此爱慕的基础之上。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高加林,他身上带着厚厚的黄土味,他的骨子里也有一种积极向上的血性的东西,也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他也同样渴望有物质为外套的爱情,我们不能否定他的向往与追求,也不能扼杀他内心的冲动。
刘巧珍人物鉴赏
刘巧珍是路遥中篇小说《人生》中的女主人公,她是路遥笔下传统美的化身,美丽、质朴、单纯,认真对待生活,执著面对爱情,但是却又在愚昧中、在旧观念旧道德的限制下,窒息了精神世界的发展,自我意识觉醒得不彻底,而且在爱情上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最终造成了她和高加林之间的爱情悲剧,以及与爱人相隔一方的人生悲剧。
巧珍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姑娘,追求具有文明特征的新的生活。
巧珍是勇敢的,渴望着现代文明,对自己挚爱的人敢于义无返顾地追求,勇敢地背叛了古老而守旧的乡村习俗,近乎狂热地追求自由恋爱,世俗的偏见根本无法动摇她的决心,她虽然没有文化,但却有着高加林所缺乏的另一方面的勇气:那是在辛勤劳动中铸造的一种可贵的勇气。
它比小知识分子的虚荣自卑要可贵的多。
但是巧珍的命运却是个悲剧,这与当时的社会与环境以及自身的个性缺陷和面对考验时所做的抉择有着紧密的关系,引发了我们进一步的思索。
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
变革时期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决定了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的发展水平,各人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各个时代、各个阶层的道德伦理和风俗习惯的评价和制约,但感情与伦理、与风俗之间是难以简单划上等号的。
而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当爱情与伦理之间对立的时候,往往是后者会占上风,这也造成了她的爱情人生悲剧。
巧珍对高加林并未真正了解,他们的爱情一开始便建筑在脆弱的基础上,他们的心灵并未真正沟通、交融,有一种若即若离的不稳定感。
高加林的应和也许是巧珍对他的打动,回村之后,他觉得目前的处境,不适合谈情说爱,甚至觉得匆忙地和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姑娘发生这样的事,简直是一种堕落和消沉的表现,等于承认自己要一辈子甘心当农民了,为悲剧埋下伏笔。
巧珍对待爱情是盲从的,她把自己禁锢在一个小圈子里,对待高加林更有一种痴迷的崇拜。
巧珍像信徒对神的崇拜一样仰慕着高加林,缺少一种自我意识,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在人格的独立上显然是有欠缺的。
在精神上,巧珍是富有的,但又是贫乏的,纯真善良的外表下也掩藏着一些简单、愚昧的东西,她的谦让和自卑实际上也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
刘巧珍和高加林的爱情悲剧
分析“刘巧珍和高加林的爱情悲剧”路遥的《人生》当中讲述了农村姑娘刘巧珍和知识分子高加林的爱情故事,最终以悲剧的告终的这段感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此种结局,可谓是意料之外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因为淳朴的农民对自己的爱情有了所谓自由的追求,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情理之中是因为两个不同思想和理念的人最终是不可能生活在一起的,除非忍气吞声,过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而作为有知识的高加林是不可能接受的。
关于刘巧珍和高加林的爱情悲剧首先是经济转型期,时代的悲剧。
在那个时期,爱情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组建家庭和哺育后代的事情,而是不同程度的掺杂了经济、利益和等级的因素。
纯粹的爱情似乎不存在了,高加林在面对爱情与事业,仕途和挚爱的时候,依然选择了与单纯的刘巧珍分手,跟随黄亚平去南京发展自己的事业。
在那个物欲开始萌芽的时期,这样的选择也不是完全不符合现实的。
高加林面对贫穷的生活,本想通过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家势单薄被别人代替了自己教书的工作,尽管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可依然比不上一个数学考零分,但有个小官官的爸爸好。
命运让他不得不用另外一种方式走出去,否则,就永远用拿笔的手去在黄土高坡上劳动,面朝黄土背朝天。
他的思想和时代的脚步是一致的,看到现实也随之改变自己的行为。
而刘巧珍在进步的时代还是保持着农村的传统,还是拥有着农村那种单纯的爱情观念,在这样的时代下,她注定要受到伤害,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其次,刘巧珍和高加林的爱情悲剧也是两个人的性格不同造成的。
刘巧珍是比较安于现状的农村妇女,没有什么文化,大字不识一个,在高加林被辞退教书的工作后,她就劝高加林说,其实农村也挺好的,有山有水,可以通过劳动养活自己。
当高面对挫折的时候依然不离不弃,并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他,比如帮高卖馒头,给高物质上的帮助等等。
虽然她一度也努力过,试图通过学习认字来弥补两者之间的鸿沟,可那鸿沟怎么能有几个字就填平呢?关于高加林,因为有知识的武装,对现实不满,对自己的人生规划绝不是停留在黄土高坡这样的地方,而是大城市,面对自己不幸的遭遇,萎靡不振,他的心压根就不在这里。
浅析《人生》中刘巧珍爱情悲剧的原因
浅析《人生》中刘巧珍爱情悲剧的原因作者:王宜楠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6年第24期摘要:《人生》中,巧珍无比热爱着高加林,无私奉献着自己的爱,但巧珍和高加林的爱还是变成了一场悲剧。
悲剧的产生有巧珍方面的原因、有她和高加林之间的差距,还有社会的原因。
关键词:《人生》;爱情悲剧;原因《人生》中描写了高加林和刘巧珍的令人惋惜、令人动容的爱情故事。
巧珍那么热烈地爱着高加林,无私地奉献着她对高加林的爱,可最终高加林还是把巧珍给抛弃了,在遭到高加林抛弃后,刘巧珍还是以水一样的大度包容了高加林,可这样,他们的爱情也只能是一场悲剧。
爱情本就是如此,爱一直就是两个人的事,离开了任何一方都不能称之为爱情,纵使你付出的太多,也最终以结束来收场。
在《人生》里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是以悲剧结束的,悲剧的原因,不仅仅因为高加林一人,有很多很多的原因,今天,我要谈谈我对巧珍爱情悲剧原因的主要看法:一、巧珍方面的原因我今天要谈的内部原因即主要是巧珍自己自身性格的原因,巧珍自身的性格是具有悲剧性的,她热爱着高加林,她爱高加林胜过了爱她自己,在高加林面前巧珍迷失了自己。
在高加林面前巧珍,永远是卑微的,她在爱情的位置里,一直处于低姿态的方面。
巧珍在高加林面前,是卑微的,是自卑的,她觉得高加林一直是美好的,她被高加林飘洒的风度、漂亮的体形和那处处表现都表现出来的大丈夫气质所吸引;她也单纯地爱着高加林一身本事,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会安电灯,会开拖拉机,还会给报纸写文章;她的内心深处高加林始终是这样的:衣服不管新旧,常穿得干干净净,浑身的香皂味。
而在现实生活中,她的自卑感常常使她没有走近高加林的勇气,她无时无刻都在想念着高加林,而她又怕见到他,她怕在高加林面前的她是不好的她,没有知识的她,这一切都是源于她的自卑感。
在巧珍和高加林在一起以后,巧珍也是一直被动地等待着高加林的回应。
被动地等待回应,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卑微的等待。
《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论《人生》中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摘要:没有谁的人生路是笔直、顺利的。
从出生到死亡,我们的心智、身体都由弱变强。
没有人从生下来就是无坚不摧的,面对周围的是结合自己的生活,没有人有绝对的自信。
路遥的《人生》是他的成名作,文章发表后曾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文章描写了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西北的一个普通高中毕业生高加林,从民办教师落马后变身成为农民,与同村的农民姑娘刘巧珍产生了爱情故事,可他不甘于农村的生活,想突破传统的束缚,飞向大山的另一边,去城里做有头有脸的人。
却因为各种原因他与巧珍的爱情以悲剧收了场。
本文试着从两人的爱情观和社会背景两方面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共同感受爱情的悲欢。
关键词:《人生》爱情观社会背景爱情悲剧悲剧的产生往往是从一点一滴的细节孕育而成。
小说开始:傍晚的阴云密布,沉寂的等待和低沉、连续不断的嗡嗡声,已经预示了这段爱情的不寻常。
高加林高中毕业当了乡村里的民办教师,好景不长就被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去了职务。
他的希望破灭了,又不得不走父辈的老路,当土地的主人。
正是这段时间造就了他与刘巧珍的爱情。
刘巧珍无私的爱稀释了他对生活的不满。
他曾经发泄般的去干活,他就是要做给别人看,他有多坚强,他有多与众不同。
刘巧珍的爱让他低沉的情绪慢慢改变,是巧珍的爱情才使他开始振作。
后来,高加林进城当上了县里的宣传干事,工作积极,才华横溢,又博得高中同学、县广播员黄亚萍的爱慕。
在城市生活,个人前途与新的情感诱惑下,高加林狠心地断绝了与巧珍的关系。
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是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一系列复杂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时代悲剧,爱情悲剧。
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一种悲剧。
假如当时高加林没有被顶去民办教师的位子,他不会回到农村,他还会和巧珍相爱吗?我想肯定是不会的。
任何事情的产生都会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
路遥作品里的生活有人称它为“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
高加林与刘巧珍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城乡结合的地方高家庄。
毕业论文:小说《人生》中人物分析
毕业论文路遥《人生》中刘巧珍的人物形象分析2008秋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内容提要:在《人生》这部小说中,刘巧珍这一人物形象是路遥对于女性形象塑造的顶峰,是作者所着力颂扬的一个农村新女性,她是农村里最为完美最为神圣的代表。
刘巧珍对高加林的爱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婚姻观念的限制,她对高加林的爱,深沉而又纯洁,在传统的爱情道德上又折射出对具有文明表征的新生活的追求。
刘巧珍痴情地爱着高加林。
高加林提出分手时,对加林的行为给予体贴和理解,被人们称为是金子般珍贵的感情,而实质上所体现的乃是母性之爱的伟大。
她不是想通过高加林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而是希望通过高加林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可以说,在精神上,她是富有而又贫乏的,她的纯真,善良的外表内也掩藏着一些简单和愚昧的东西,她的谦让和自卑实际上也是对自我价值和否定。
刘巧珍爱情追求虽然不成功,但也给后来者追求地久天长的爱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典型的现实意义。
生活,除了物质生活,还有那不容忽视的男女双方与时俱进的精神生活。
关键词:人生刘巧珍形象。
路遥《人生》中刘巧珍的人物形象分析路遥的《人生》问世后,刘巧珍这位家喻户晓的乡村少女,几乎成了中国农村妇女传统美德的代名词。
在路遥的小说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既渗透了作家内在情感的体验,表达了对人生的独特发现和深刻思考,又具有普遍的社会内涵,同时还寄寓着作家展翅欲飞的幻想。
路遥对女性形象的塑造,除了一小部分涉及到她们的劳动、工作外,大多“镜头”放在了她们对爱情、婚姻的态度,以及围绕这一中心事件所采取的行动上。
刘巧珍这一人物形象是路遥对于女性形象塑造的顶峰,她身上几乎凝聚了传统女性的一切优秀特征,是作者心血之所聚,通过分析这一形象,我们可以清晰地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
《人生》中女性形象及其命运探析
《人生》中女性形象及其命运探析本文以《人生》中传统与现代碰撞下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探讨女性形象的特质以及女性的悲剧命运,展现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以及生活状态,以引起读者对当代女性的社会地位、生命价值、文化特征等进行思考。
标签:《人生》;路遥;女性形象《人生》和路遥的大多数小说一样,都是以70年代的黄土高原作为故事的大背景,讲述了那个时期平凡真实却又动人心弦的故事。
通过阅读读者就不难发现里面充满着光辉的女性人物形象,在对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高加林的两位性格各异的恋人刘巧珍、黄亚萍,还有许多算不得主要角色的女性形象,譬如黄巧玲、黄巧英、高加林的母亲等等,但她们也是本书中的一道风景线。
《人生》以新旧交替的时代为背景,为读者展开了一幅传统与现代碰撞下的女性人物画卷.刘巧珍是一位典型的传统女性,纯朴柔顺又善良大方,有母性光辉又极具有牺牲精神并且同时又摒弃了传统女性身上的不良习性。
她是一个如此善良又大度的女性,让读者不禁为她叹息。
刘巧珍作为男主人公高加林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一位女性,她对其心灵的治愈、抚慰对当时正处于迷茫苦闷时期的高加林无疑是雪中送炭。
她会帮喊不出叫卖口号的高加林卖白面馍馍,给他买烟卷抽,为了他一天梳三次头,换三次衣裳,支持他想要做的一切事情。
如此富有同情心且善良的传统农村女性刘巧珍,正是那个处于新旧交换时期的典型代表。
黄亚萍是小说中现代女性的典型代表,对当时那个时代的现代女性也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黄亚萍是高加林的高中同学,从小生活在城市,在现代文明的熏染下长大,养尊处优,接受了知识文化教育,她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然也与生活在农村的女性不同,她热情大胆、自信独立。
正是擁有这样不同于传统女性的特质,才深深的吸引了男主人公高加林的目光。
他们所追寻的爱情太过理想化,在现实中终究是很难立住脚的。
黄亚萍就是这样一位典型的现代城市女性,她富有知识,热情大胆的追求着理想的爱情,向往着理想的甚至有点脱离生活实际的生活,这也正是她的不足所在。
试论《人生》中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
高加 林倔 强 、聪 敏 、 不安 现状 ,好 高骛 远 的虚 荣和 段朴实而又凄美的爱情悲剧,而这段悲剧之所以凄美,就是 因 为有 刘 巧珍 的存 在 。 巧 珍 在感 情 上 的付 出是 无 私 的 ,毫 无 保 留而 不求 回 报 ,
清 高 的性 格 是 悲剧 产 生 的主 要 原 因 《 生》 有不 同角色 的 男 性 :老谋 深 算 的高 明楼 , 自私 人
。臧 宗福
摘 要:路遥 的小说 人生》当中,高加林和 刘巧珍 的爱情是一 出悲剧。悲剧的发生与其 自身的个性缺陷和面对 考验时所做的选择有主要 关系,也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 高加林和刘巧珍 爱情悲剧打动 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也 引发 了我们 对 人生 的进 一 步思 索 。
关键词: 人生
高加林
刘巧珍
爱情悲剧
原因
《 人生 》 是路遥 的一 部 中篇 小说 ,发 表 于 18 年 ,它 以 92 条不 传统 的人 生之 路 :三 年 的高 中 生活 ,他 都 是在 县城 里 度
改革 时期 陕北 高 原 的城 乡 生活 为 背景 , 叙述 了高 中毕业 生 高
过 ,受过 城 市文 明的熏 陶 ,柏 油 马路 、 篮球 场 、 图书馆 、县 毕业 后 ,他 又 幸运 地 回乡 当 了 民办 教师 , 这就 是说 ,他 已经 告别 了铁 锨 、镢 头 ,是一 个 受人 尊敬 的 角 色 ,再加 上他 的勤
“ 者 ”,成 了城 里 引人 瞩 目的人 才 。事 实上 ,他确 实 也是 他 不坚 定 的信 念 ,在 价值 取 向上 的盲 目和 摇摆 不 定 。毋庸 置 记 相 当 出色 的 ,他勤 劳 、 朴实 ,他 勇 敢 、 自信 ,他 热 爱生 活 ,
《人生》中巧珍的爱情悲剧成因
鲍光君内容摘要:在《人生》所描写的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里,巧珍以火般的热情和水般的温柔包容高加林。
可她的爱情最终是一场悲剧,这悲剧的原因在于她和高加林之间爱情基础的薄弱、阶层差距,也在于她自身的悲剧性格。
关键词:《人生》刘巧珍爱情悲剧阶层悲剧性格路遥的《人生》描写了一段让人叹惋的爱情,高加林和巧珍的一段感情纠葛让人印象深刻。
小说塑造了一个像火也像水的善良女子———巧珍。
路遥是带着喜爱的笔触去写巧珍的,她“并不是那种简单的农村姑娘”、“精神方面的追求很不平常”。
路遥说:“她那火一样热烈和水一样温柔的爱。
”给了高加林温柔和安慰。
她以火一般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爱情中去;在被高加林无情抛弃后,她又以水一般的温柔包容了高加林。
然而,最终她的爱情也只是一声叹息。
一.火焰般的热烈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巧珍的“歌声甜美而嘹亮……带有一点野味”,她全身洋溢着一种生命的味道,带着一种生命的张力,让人忍不住一睹其容。
路遥让巧珍的出场给失意而沉闷的气氛带来一种生命的气息,一股破土而出的生机。
加林以为的偶然相遇,实际上是巧珍的刻意为之。
这个饱受相思之苦的姑娘曾经因为高加林的教师地位望而却步,可是在加林失意之时迫切地“想破开脸皮去安慰他一下”。
这样近乎直白的含蓄在加林赶集那一天显现得尤为明显。
加林被迫要放下矜持去赶集卖馍,觉得他“成了一个最无能的人”时,巧珍义无反顾地帮助了他,“我给你卖去!”,她“从他的胳膊上把篮子夺走了”。
对加林来说,难的是在在人群中张开嘴叫卖,可对于巧珍来说,难的却是走到加林的面前。
她被心中掩埋的感情逼得走投无路,“她要爆发了!否则,她觉得自己简直活不下去了!”她怕加林拒绝,甚至是抢过了篮子!这场偶遇她已等待多年,这是她追求幸福的一次冒险,她从阴影里走到加林的面前,迈入了一场爱的献祭。
巧珍在这场爱情里像一团火火,扑着加林而去,奋不顾身。
“她如果跟了加林这样的男人,就是跟上他跳了崖也值得!”她一往情深,哪怕付出一切也在所不惜。
试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试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作者:朱艳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6期摘要:路遥《人生》写的是一出悲剧,是关于高加林刘巧珍在“走出土地”和“回归土地”间的爱情悲剧。
高加林面对黄土地时无奈的守望、人生偶然际遇下坚决地离开和经历感情纠缠后落魄的回归是其故事主要内容。
高加林同刘巧珍、黄亚萍之间的爱情纠纷构成了高加林人生的矛盾与抉择,推动着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代表了当时青年一代渴望走出土地的共同心声和历程。
关键词:人生;土地;爱情悲剧[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01《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这构成了其故事构架。
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一、高加林的自身形象高加林是“可喜的农村新人形象”他继承了父辈们的吃苦耐劳的品质,同时他对城市文明的高度向往又体现了他农村因袭的传统生活方式不满。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加林是农村改革中的中坚力量。
高加林的人生一波三折:在遭受失去体面教师岗位的痛苦后,随着叔叔的升职,他进入了县最高权力机关,成为风光潇洒的记者而抛弃了纯洁善良的刘巧珍。
失去巧珍后他又因克南马妈的告发再次回到农村。
从个人发展与追求来看,高加林在人生路上的选择,固然有它充分的合理性,但是,他背叛了被农民视为神圣的伦理道德,用德顺老汉的话说,高加林“把良心给卖了”。
但他也有农村青年人生道路选择的复杂矛盾:一方面他留恋乡村的淳朴,更留恋与巧珍的感情;另一方面又厌倦农村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向往城市文明,希望能在那里生活和工作.这些都可以说高加林这一形象本身讲究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其典型形象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深刻性和复杂性。
二、刘巧珍的自身形象刘巧珍是中国当代文学中具有个性的新形象、新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生》中刘巧珍爱情悲剧的原因陕西电大高林[摘要]刘巧珍美丽、质朴、单纯。
她认真对待生活,执著面对爱情。
巧珍敢于冲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而追求自由恋爱,她的身上折射着新时代的光辉。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巧珍的爱情还是以悲剧而告终。
除了当时社会以及周遭环境对她的压抑和束缚之外,巧珍自身的内在因素也对这段感情的失败不无责任。
[关键词]刘巧珍;爱情;悲剧原因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在鲁迅看来,所谓悲剧冲突,是指“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要求不可能实现之间的矛盾”。
在小说《人生》当中,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就是一出悲剧。
刘巧珍,她有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她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感受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很强,因此精神方面的追求很不平常,就“形成了她极为丰富的内心世界”。
她敢于向古老而守旧的乡村习俗说不,近乎狂热地追求自由恋爱,不愿屈从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也不管什么门当户对。
那么被刘巧珍这样深深爱恋着的高加林是什么样的呢?他是农民的儿子,但他富于才华,很有抱负。
他向往着农村之外的广大世界,再也不愿照他的父辈们的生活方式“当一辈子土地的主人”了。
他憎恨农村中残存的封建积习,却又无力改变它,于是,他的行动集中在一个信念上,那就是:摆脱土地的束缚,改变自己的处境。
在他短暂而又曲折的一段人生旅程中,时而梦想变成现实,时而现实又化成泡影;他搅乱了许多人的生活,自己的生活也被搅得一塌糊涂。
由于社会和个人的种种复杂原因,他的追求以悲剧告一段落,他又回到了农村的那个起点。
巧珍的爱情以悲剧收场了,高加林在这里扮演了一个太不讨巧的“负心汉”角色,无数读者都在谴责他的自私和绝情,可是单从巧珍这方面来看,她的身上也隐含着一些导致悲剧的因素,所以说,这个结果也许是必然的。
一、巧珍对高加林并未真正了解,他们的爱情一开始便建筑在脆弱的基础上,他们的心灵并未真正沟通、交融,有一种若即若离的不稳定感。
高加林是在精神上处于极度痛苦的时候,获得了巧珍的爱情的。
高加林从没想过要爱一个农村的姑娘或者说不能给他想要的生活的姑娘。
但当时的他,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黄尘满面,平顶子老百姓一个”,他的教师工作被“顺理成章”地“拿下”了,当高加林提着一篮子蒸馍赶集的时候,他的心里升起了多少酸楚和感慨啊。
他刚走到县城时碰见了老同学,他可不允许让他们知道他现在成了一个进城赶集卖馍的农民,于是就顺嘴撒谎说是去亲戚家。
爱面子的高加林实在破不开脸皮去喊那一声“白蒸馍哎......”,他曾是讲台上挥洒自如的教书先生,是县城体育场里英姿勃发的运动健将,他这个骄傲自信又志向远大的人今天却穿插在各色人等间挎着一篮子蒸馍要卖,这个心理落差是可想而知的。
刘巧珍一直偷偷尾随在高加林之后,她看到心上人在人群里躲躲闪闪,一个馍也卖不了的为难样子时,她脸上的泪水也刷刷地淌着……巧珍鼓起勇气,在大马河桥等着高加林,她在这个美丽的黄昏,大胆地向她仰慕已久的加林哥吐露了心声。
于是,爱情,就在高加林没有一点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降临了。
他在人生处于低谷时收到了老天最好的恩赐,他有一点点头晕,他紧张到手足无措,但是看到面前巧珍那坚定可爱的脸庞,听到她娓娓道来的苦恋着他的经历,高加林被深深地打动了。
可是回村以后,高加林就开始懊悔自己的冲动,“似乎犯了一个错误”,他觉得自己目前的处境,根本不是谈情说爱的时候。
他甚至觉得他匆忙地和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姑娘发生这样的事,等于承认自己要一辈子甘心当农民了。
可见作为高加林来讲,他在和巧珍确立关系时是被动的,甚至是糊里糊涂的,他的应和也许是巧珍对他的打动。
他们的爱情虽然以那么原始、狂热、纯真的形式出现了,但是高加林事后的态度是犹疑的。
他从来也没有关注过这个如花般美貌的本村女子,是啊,高加林的心多高啊,怎么会找一个没文化的人作他的终生伴侣呢?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比较系统地阐述过马克思主义的爱情婚姻观念。
他认为“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当作高于其他一切的婚姻基础”,指出只有“以所爱者的互爱为前提”才是真正合乎道德的。
[2]可见,巧珍和高加林的感情一开始就是不平衡的,他们没有以“互爱为前提”,是高加林在紧张与感激当中接受了巧珍的一番赤诚。
纵然以后一段时间的发展是陶醉和美好的,但是一开始的根基根本就不牢固,有一种摇摇晃晃的不稳定感。
再者,巧珍看得见高加林的“一身本事”和回到土地后表现出来的无奈,但她却看不见高加林内心蠢蠢欲动的想冲破束缚去拥抱另一种他向往生活的激情,尽管他似乎是已经安分地在土地上劳作了,可是他何曾死心过?巧珍在尽一切可能关心高加林,爱护高加林;给予高加林所有的温柔和爱意;她愿意为高加林偷偷拿家里的好吃的,她愿意每天为加林哥换她漂亮的衣裳,她还宁愿顶着父亲的责骂和村里谣言的压力勇敢地和高加林在一起。
可是单纯的巧珍看不到,高加林是“身”在农村,可是心里从没放下那个十里之外的世界。
“有时候,当他偶尔看见骑自行车的县上和公社的干部们,从河对面公路上奔驰而过,雪白的的确良衫被风吹得飘飘忽忽的惬意身影时,他的心才又猛然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惆怅;一股苦涩的味道翻上心头,顿时就像吞了一口难咽的中药。
”还有,“在一种令人沉痛的寂静中,他突然会听见遥远的地平线那边,似乎隐隐约约有些隆隆的响声……是汽车?是火车?是飞机?不知为什么,他总觉得这声音好像是朝着他们村来的。
”他“惊喜地用眼睛和耳朵仔细搜索起远方的这些声音来。
”这种“幻觉”正是他心灵的回声。
而高加林的这些心思,巧珍是不了解的。
二、巧珍身上虽然有“新”的东西,但常常被旧的文化传统所束缚。
刘巧珍爱的不是村里的“高干子弟”,也不是有钱人,而是“穷得满窑里没一件值钱东西”的农民的儿子--高加林。
原因就是高加林是她认为“更有意思的人”。
“她爱他的飘洒的风度,漂亮的体型和那处处都表现出来的大丈夫气质……她同时也非常喜欢他的那一身本事:吹拉弹唱,样样在行;会安电灯,会开拖拉机,还会给报上写文章哩!再说,又爱讲卫生,衣服不管新旧,常穿得干干净净,浑身的香皂味!”可是就因为从小被耽误了上学,巧珍深深地感到自卑。
她每天望着高加林的身影暗自伤神,她想讲出来,可是又没有勇气。
真可谓是:“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不重家庭重个人、不重金钱重人品,巧珍的择偶标准就是在今天看来都不过时。
在80年代初的西北农村,有这样想法的人是少之又少的,何况是没有文化的农村姑娘,那就太难得了!难怪阎纲说路遥发现了一位多么可爱的女子啊!“她虽土而不俗,不知书却达理,自卑而不自贱。
”[3]巧珍的身上闪耀着新时代的光彩,她能勇敢地追求自由恋爱就是一个明证。
她的父亲是村里有钱的“二能人”,巧珍本身又有着“白杨树般苗条的身材”和可爱美丽的脸庞,而她的品行也是为全村老少所称道的。
就凭巧珍的条件,她找个干部、工人都没有问题,但是这些人都“不合她的心”。
她所要的,是一份和别人都不一样的、更加有意义的情感。
她的心里,部分女性个性解放、追求自己爱情的观念已经觉醒,她虽然不是“社会主义新人”,但她身上在某种程度上也有新的光辉在闪耀。
比如她坚决地站在高加林一边在村里闹“卫生革命”,两个人骑一辆自行车进城买漂白粉时引起的热闹作者是这样描述的,“村里立刻为这事轰动起来。
没出山的婆姨女子、老人娃娃,都纷纷出来看他们。
对面山坡和川道里锄地的庄稼人,也把家具撇下,来到地畔上,看村里这两个‘洋人’”。
可是巧珍不畏惧这一切,她是骄傲的,“让众人看看吧!她,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姑娘,正和一个多才多艺、强壮标志的‘先生’,相跟着去县城啰!”但是,旧文化旧道德又限制了巧珍精神世界的发展,她没有根本看清她自己和她所处的环境,她只是在懵懂地崇拜着加林哥,爱着加林哥。
在巧珍的爱情失败后,她决计嫁给邻村的马栓时,提出按照旧时风俗出嫁。
有人评论说这是作者以喜庆衬悲痛的表达手法,含蓄地表明了巧珍想通过婚姻向外突围的失败,隐喻性地表明传统的乡村、家园重新以其博大的胸怀宽厚地接收了曾欲弃它而去的女儿;还有人说这是说明“别无选择”的生活方式才是巧珍永远挣脱不了的,而她只有走这一条熟悉的路才是她回归土地、回归平常生活的最好的选择。
可我认为,巧珍选择用古老的风俗出嫁是她对束缚着她思想的、势力强大的封建传统的一种主动妥协。
她只是感觉到了时代的变化,并没有达到自己也投入到变革洪流中的地步,毕竟她不识字,缺少“文化”这个导师对她的正确指引,她找不到方向,她是盲目和软弱的。
而巧珍在高加林这里的失败,也使得她对爱情从此失去了信心,也许爱情的火焰在她的心里已经彻底熄灭、永不再燃了。
这时,她头脑里由来已久的传统的思想便主宰了她她认命了!她不再争取、不再追求,只要马栓不嫌她的“名誉不好”,她就愿意嫁给他去过平平常常的生活,千百年来农村妇女不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吗?巧珍对爱情的绝望是震撼人心的,像这样只有“丈夫”,没有“爱人”,才是刘巧珍真正的悲哀。
巧珍自身又被旧的观念所束缚,她在之前也用她微薄的力量自觉不自觉地抗争过,在这方面,她和高加林是“同道中人”;但是她缺少文化知识,缺少给予她指引的思想武器,她只是试探地努力后便没有了力量。
爱情失败了,巧珍的心又跌回到原先的起点上,于是她只好选择那条几千年来农村妇女走过的无耐而辛酸的老路去继续她的“人生”。
三、巧珍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她从没有想过开拓和发展自己,而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依赖和从属的位置上。
巧珍太自卑了,她有优裕的家庭环境和姣好的外貌,可是没有文化知识使她自卑到失去面对自己情感的勇气。
直到高加林高考失败回村子,她“高兴得几乎发了疯”,因为她想到加林成了农民就得在农村找一个媳妇了吧,而她又是这附近最俊的姑娘,她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啊。
可是加林又当了老师,巧珍又一次陷入痛苦,直到加林的教师职位被大队书记的儿子顶替掉,巧珍埋在心底的情感才真正地爆发。
试想,如果高加林的教师一直当下去,那么巧珍会向他表白吗?她会向“有希望进入商品粮世界”的高加林表白她压抑在内心好些年的炽烈情感吗?也许不会,因为在巧珍的心里,农民和“文化人”是有着天壤之别的。
她只在高加林无奈回归土地的两次时机中燃起心中爱情的火焰,只要高加林吃文化这口饭,她是不会去僭越这个横亘在他们之间的鸿沟的。
可能巧珍心里的爱情只能化为一座死火山,静静地永不喷发。
所以说,巧珍看到了她和高加林的差异,她却缺乏一种自立自强的精神,她没有想着前进一步去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而是等待着高加林退后一步来离她近一点。
“多情自古伤离别”,尽管巧珍为爱情投入了所有的真心与热情,但无情的事实还是摆到了她的面前加林哥有了新的决定。
当高加林在大马河桥跟巧珍作别的时候,善良的姑娘还不忘把她最真诚的关爱给这个“负心汉”,她说“加林哥,你去吧,我决不连累你!……你参加工作后我就想过不知多少次了,我尽管爱你爱得要命,但我知道配不上你了,……你走你的……到外面多操心,人生地疏,……加林哥,你不知道,我是怎样爱你……”“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