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答案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返校联考语文答案

2024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返校联考高三语文参考答案及解析1.【答案】D【解析】“与诗歌脱离了关系”错,于文无据,无中生有。
2.【答案】A【解析】强加因果关系。
3.【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信息论证。
用学生学过的杜甫诗歌,感悟“诗史”一词,至少包含了可与历史著作记载相互参照的用意。
D项是作者25岁登临泰山抒发的情感,与历史著作没有什么联系。
A项诗人通过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祸乱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B项安史之乱的消息尚未传到长安,然而诗人在长安往奉先县途中的见闻和感受,已经显示出社会动乱的端倪。
C项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跋武。
4.【答案】①关系时事之作并非“诗史”的唯一条件,②“诗史”之号中还寓有尊崇之意。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5.【答案】人们的做法不正确。
①不参考与之相关的其他资料而得出的结论是孤立无援的、因而也是难以成立的。
②出于对杜甫的崇信,犯了主观主义错误。
③子孙夸耀其祖宗,乃人情所然,杜甫何尝不会染上此俗!(每点3分,满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人们的做法正确。
①杜甫诗中的记述,主要来自于直接的身受和虽间接却相对亲近的见闻,同时性的因素无疑使其记述更接近于事实本身。
②宋人涉及较多的一个话题是和王珪相关的一个女性的事例,杜甫在《送重表侄王砾评事使南海》中记录非常详实,史书无法相比。
③出于对杜甫的崇信。
(每点3分,满分为止,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6.【答案】A【解析】理解正确。
B“作者希望把毛主席故居装修得更加漂亮”理解错误。
C“墓地是不易设置景点的,让人不安”无中生有。
D“表达作者盼望韶山人都能过上幸福生活”理解错误。
7.【答案】A【解析】运用“补叙”的手法,理解错误。
应该是“插叙”。
语文丨湖北省部分学校(金太阳百校大联考)2025届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三语文考试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简称ERV)是数百万年前远古病毒入侵并整合到人类基因组的遗迹——“古病毒化石”。
这些被宿主细胞俘获的ERV遗传信息,在漫长的岁月中经过突变、缺失等变异,逐渐演化成人类基因组中的“暗物质”之一,并作为重要的基因记忆被保留下来,占据了整个人类基因组序列的8%左右。
因此,在生命的孕育及演化过程中,远古病毒呈现出一种貌似与人类和谐共生的景象。
这种古病毒和衰老有什么关系呢?衰老是机体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结构和功能的衰退过程,是许多人类慢性疾病发生的最大风险因素。
细胞衰老是机体衰老及各种衰老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表观遗传的程序化改变被认为是决定细胞衰老进程的关键因素。
人类基因组中潜藏着诸多“老化信号”,这些信息流通常受到表观遗传的严密调控而处于沉默状态。
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这些“老化信号”会因表观遗传失序而逃离管控,进而激活细胞内的一系列衰老程序。
而占据人类基因组序列较大比例、如“死火山”般沉寂的ERV古病毒元件,是否会挣脱“封印”再次苏醒,并参与衰老的程序化调控?这仍未可知。
因此,深入解析ERV在细胞衰老中的变化、作用和机制,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衰老、评估衰老、干预衰老,进而为有效防治衰老相关疾病,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新思路。
我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人类早衰症间充质干细胞衰老研究模型,以模拟儿童早衰症和成年早衰症。
基于上述模型,通过绘制多维表观基因组及转录组图谱,我们发现细胞衰老过程中表观基因组的“熵增”会伴随着一系列基因的异常表达,其中,以ERV的激活最引人注目。
借助单分子RNA(核糖核酸)荧光原位杂交、免疫荧光及电镜实验,我们在这些衰老细胞中检测到了ERV转录本、蛋白及病毒样颗粒的显著增加。
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高三语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经过这次事件,他变得更加成熟了。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C.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值得一读。
D. 他的演讲,不仅打动了听众,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答案:D解析:A项中“经过”应改为“经历”;B项中关联词“不仅”应放在“他”之后;C项中“值得一读”前应加上“非常”。
2.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D.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答案:A解析:A项中的“春风”赋予了春风以人的行为,使其具有了“绿”的动作,是拟人手法。
其他选项均未使用拟人。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是:A. 他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B.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果实成熟了,秋天的落叶飘零了。
C. 他既聪明又勤奋,既善良又正直。
D.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源泉。
答案:A解析:A项中“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使用了三个并列的短语,构成排比。
其他选项中B使用了排比,但不是三个并列短语;C使用了并列,但不是排比;D使用了比喻,不是排比。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设问修辞手法的是:A.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B. 这样做对吗?C. 这样做值得吗?D.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答案:B解析:B项中的“这样做对吗?”是一个设问句,即提出问题,不期待回答。
其他选项均不是设问。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是:A. 他的心像石头一样坚硬。
B. 他的心像水一样柔软。
C. 他的心像火一样热情。
D. 他的心像风一样自由。
答案:ABCD解析:ABCD项均使用了比喻,将“心”分别比喻为“石头”、“水”、“火”和“风”,形象地表达了不同的心情。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词人苏轼的《________》。
2024新高考高三语文期末试卷及详细答案

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语文(新高考Ⅰ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阅读理解
1.(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本文主要介绍了……
2.(10分)阅读短文,判断正误. 正确(√)错误(×)…
3.(10分)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
4.(10分)简答题详细回答……
二、写作
1.(20分)作文题目题目:……
2.(10分)修改句子错误原句:…… 修改后:……
三、诗词赏析
1.(15分)阅读以下诗句,回答问题。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问题:……
2.(15分)鉴赏以下古文句子,理解其意义。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四、答案
1.阅读理解答案:
1.答案
2.答案
3.答案
4.答案
2.写作答案:
1.答案
2.答案
3.诗词赏析答案:
1.答案
2.答案
以上是高三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希望同学们认真答题,祝你们取得优异成绩!。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只要能够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时间阅读,无论是“浓缩书”还是原著,都是有益的。
但是,我们需要意识到,“浓缩书”只是一种辅助阅读工具,不能替代原著的阅读体验。
虽然“浓缩书”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书籍的主要内容,但是它无法替代我们亲自阅读原著所带来的阅读乐趣和思考体验。
因此,在选择阅读方式时,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来决定是否选择“浓缩书”。
二)夹叙夹议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国古代有一位名叫张衡的科学家,他在地震、测量等领域做出了很多贡献。
但是,他最为人所知的成就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
这个器具可以感知地震的方向和大小,是古代科学技术的杰出代表。
张衡的地动仪是如何工作的呢?它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利用了重力和惯性的作用。
地动仪由一个圆形青铜器和八个青铜龙组成,龙的口中吐出一颗铜球。
当地震发生时,地面会产生震动,铜球就会从龙口中掉落,掉落的方向和位置就可以反映出地震的方向和大小。
虽然张衡的地动仪在当时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但是它的精度并不高。
由于当时的工艺水平限制,地动仪的制作难度很大,而且只能在平稳的地面上使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震仪器的制作和使用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现代的地震仪器不仅精度更高,而且可以在各种地形和环境下使用,为人类提供了更加准确的地震预警和监测服务。
三)议论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越来越依赖网络购物。
但是,网络购物中的售后服务却成为了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有些商家售后服务不到位,甚至拒绝退换货,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网络购物售后服务的监管,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网络购物售后服务的监管力度。
制定相关法规和规定,加大对商家的处罚力度,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同时,加强对售后服务质量的监督和检查,对于售后服务不到位的商家,应该及时予以惩罚,以起到警示作用。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文章节选:(此处省略具体文章内容,模拟考试题目)1. 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什么?2. 文章中提到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有哪些主要的不同点?3. 作者认为如何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二、古诗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4-5题。
古诗文节选:(此处省略具体古诗文内容,模拟考试题目)4. 请解释文中“”一词的含义。
5. 这首诗(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三、语言知识运用(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6. 请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空白处。
- 他虽然年过花甲,但精神矍铄,______(A. 精神焕发 B. 精神饱满 C. 精神抖擞 D. 精神焕发)。
7. 请指出下列句子中使用不当的成语,并说明原因。
- 他们为了这次活动,真是“煞费苦心”,准备了整整一个月。
8. 请根据所给材料,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 这篇文章的论点清晰,论据充分,论证严密,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9.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写作(50分)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材料:(此处省略具体材料内容,模拟考试题目)- 要求:请以“*”为题,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试题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 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对“传统文化”持肯定和尊重的态度,认为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2. 文章中提到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主要不同点在于,现代文化更加注重创新和变革,而传统文化则强调传承和稳定。
3. 作者认为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应采取开放的态度,既要保护和传承,也要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古诗文阅读4. “”一词在文中指的是(具体解释根据节选内容而定)。
2025届鄂东南联盟高三11月联考语文答案

2024年秋季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学校期中联考高三语文参考答案1.D 【解析】“禁止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错,应是“约束无人驾驶汽车的‘任性’行为”。
2.A 【解析】“必然”错,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冲撞了传统产业”。
3.B 【解析】A 项,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现在还不很成熟,也不会很快就全面取代传统的出租车。
C 项,“已经”错,把“未然”说成“已然”。
D 项,“不会引发任何社会风险”错,说法过于绝对。
4.(4分)①要保持开放..态度,允许“先行先试”,为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支持。
②要抓紧完善相关规则,加强监管..,确保无人驾驶汽车在公共交通领域里规范地发挥作用,避免“裸奔”现象。
③政策制定应兼顾传统行业的利益诉求,引导..其与无人车行业深度合作,实现共赢。
(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意思相近即可酌情给分。
)5.(6分)示例:①“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意味着科技在带来巨大进步和便利的同时,也伴随着挑战和风险。
(2分)②“萝卜快跑”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提升了交通效率、降低了出行成本,安全,便捷;另一方面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出租车行业,可能引发就业担忧和其他社会风险。
(2分)③因此,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需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要通过政策引导、法律规制和社会支持,确保科技健康发展,实现科技与社会的和谐共生,造福于人类。
(2分)(每点2分。
意思相近即可酌情给分。
)6.C 【解析】只有“温一壶月光下酒”兼有风趣和性灵。
7.C 【解析】“天女散花”的记载,不是“用弟子结习未尽反衬菩萨修行之深”,而是通过菩萨与弟子沾不沾花的对比,表明结习尽与不尽的不同境界,从而彰显了酒喝到极处几可达荣辱皆忘的性灵之境。
8.(4分)这一句用拟人和比喻的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岁月的步履从不停歇以及生命的虚幻与无常(2分),提醒我们要着眼当下,珍惜当下(1分)。
_语文丨河北省沧州市2023届高三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现代文阅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读。
材料一:王昌龄《出塞》(其一),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它的后面两句,把豪情直截了当地抒发出来了。
意境艺术最忌直接抒发,一旦直接抒发出来,把话说明了,意境就消解了,或者转化为另一种境界了。
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另一种艺术境界,至今我国的诗学还没有给它一个命名,使之成为一种范畴,它不以意境的含蓄隽永、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为特点,它的特点不是意境式的温情,而是激情,其想象如天马行空,不可羁勒。
关键在于其直接抒发的情感与理性拉开了距离,17世纪的诗话家将之总结为“无理而妙”。
中国诗中直接抒发的杰作也比比皆是。
但是,直接抒发容易流于直白,也就是流于“议论”。
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之所以引起争议,就是因为其多少有点抽象。
但是,并不是所有类似议论的诗句都是命中注定流于抽象的,如李白的“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又如白居易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等。
我国古典诗话曾经把这个问题提到理论上来总结,最早是清代贺裳在《载酒园诗话》卷一中说:“诗又有以无理而妙者,如李益‘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此可以理求乎?然自是为语。
至如义山‘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李商隐《瑶池》),则又无理之理,要进一层。
总之诗不可执一而论。
”这里说的“无理而妙”,“理”是与人情对立的,与一般的物理、事理之“理”有根本的不同,主要是与情相对立的“实用理性”。
明代钟惺、谭元春读李益《江南词》中的“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以为其好处是“荒唐之想,写怨情却真切”,“翻得奇,又是至理”,就隐约提出了理论上的“情”与“理”的关系:于情“真切”,乃为“至理”,但又是“荒唐”之想;“无理而妙”,超越通常的“理”,才是“妙语”,结论是“无理之理”。
2025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5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一个具有高度干扰性和沉重信息负担的环境中,我们往往会感觉到备受影响而无法集中精神。
其实,令我们觉得注意力难以集中的一个可能的原因,与需求和能力之间的差异有关。
换句话说,我们所感知到的只是一个“相对的”注意力缺陷。
信息应激。
为了使我们的心智功能得到开发,我们有没有必要无条件地接收信息洪流呢?不,没这个必要。
我们必须时常提醒自己,我们在接受信息的尺度方面总是有极限的。
当要求超越了我们的能力时会发生什么,边开车边打电话所造成的事故就是最实在的警示。
另一个告诉我们在拥抱汹涌的信息洪流时应该有所保留的因素,就是它与应激之间的关联。
我们对于应激的了解在近些年得到了深化,无数的研究证明,高水平的应激激素会损害心脏、血管、免疫系统等我们身体几乎所有的部分,包括大脑。
对大脑而言,加剧的应激与工作记忆受损和长时记忆受损都有密切的联系。
科学家证明,应激,尤其是特定的几种类型,例如创伤后的应激,能够影响海马,这是一个对在长时记忆中储存信息非常重要的脑部结构。
但这只是对于长期的、高水平的应激而言,中度或暂时性的应激可能是有益处的,如对唤醒具有最佳效果。
应激激素与信息量之间也没有任何简单的联系。
在《为什么斑马不会得溃疡》一书中,萨波斯基综述了他与其他人在应激方面,以及与之有关的深层原因的研究。
应激水平与情境相关,并受到我们对自身所处状况的解读的影响。
“可控感”是一个很关键的概念。
应激,或者说压力,主要与我们感觉到或认识到自己无法掌控的事态有关。
美国心理学家奇克森特米哈伊提出过关于“心流”的概念,它指的是那种彻底专注并沉浸在所进行的事件之中的感觉。
一位艺术家正在绘制一幅画作,他忘我地投入到创作中,甚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这就是一种心流的状态。
当一位外科医生在进行一项需要他投入全部心力和技巧才能成功的非常困难的手术时,也可以达到心流的境界。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考试高三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仅仅凭历史学家在研究工作中离不开时间这一事实,还不足以断言历史学就是时间的科学。
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不论在历史学者身上,还是在历史研究的对象、方法和手段上,时间在历史研究过程中无处不在的时候,历史学才真正称得上是时间的科学。
社会中的任何存在都是历史性的存在,这为历史研究规定了时间界限。
历史学研究人类文明的演变,文明有起源,仅就此而言,历史必然有一个时间上的开端。
同时,自有人类以来,世界上有无数的文明起起落落,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列举了21个具有文明发展过程的社会,而在他那个时代,已知的原始社会的数量已经超过了650个。
因此,凡历史性的存在,都有一个时间的终点。
不论是文明,还是更加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进程,在时间上都有开端和终结,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意味着时间。
所以,历史年代学就成为历史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辅助学科,它的作用就是把历史事件根据一定的时间顺序排列起来。
目前流行的公元纪年方法,是在中世纪到近代初期逐渐地创立、完善和推广的。
有了这样一种方法,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都可以井井有条地被安放在这条可以向前和向后无限伸展的时间之线上。
而且,世界上不同地方在其曾经使用过的各种纪年法上的历史事件,都可以转换到这一线性的时序中。
这种以数字标记的线性时间,看起来客观、中性,其实不然。
虽然每个以数字表现出来的年代,原本并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当历史学家在这些年代上开始编排历史事件的时候,这些年代就被赋予一定的意义。
例如,476年,是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年,这在西方的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这一年被认为对近代历史发展有深远意义。
这种被赋予了重要意义的年代,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几乎到处存在。
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选择和倾向性,使一些数字化的时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东城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东城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检测高三语文答案及评分参考2024.1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1.D2.C3.C4.B5.答案要点:要学习借鉴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
要运用大数据和计算分析方法。
在开发数字人文工具时,将人文研究的经验融入数学建模的实施过程。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6.B7.A8.C9.B10.答案要点:勤学好问②积累善思③亲近贤者,结交益友11.(1)①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赞许善者,同情无能的人(2)答案示例:示例一: 我认同这一观点。
“择友”强调交朋友应有一定的标准,材料②中孔子认为与正直、信实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而与谄媚奉承、背后毁谤和夸夸其谈的人交友是有害的,说明朋友的品行对人的影响很大,交友应当有选择。
示例二: 我不认同这一观点。
“广交”是一种“泛爱众”的交友方式,材料③中子张说君子交友既要尊重贤人,又要接纳普通人,说明君子可以广泛地接纳朋友,这正是一个人道德水平高的表现。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12.B13.C14.答案示例:“临水驿,空山驿;临水驿,空山驿”,描绘了一幅山重水复、长路漫漫、居无定所的行旅图。
作者想象友人在羁旅途中的寂寞和凄凉,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心体贴,以及此刻分别的不忍。
“梦咫尺,勤书尺;梦咫尺,勤书尺”,描绘了一幅临别之际反复嘱托的感人画面。
尽管此后相距千里,但彼此会在梦中相聚,醒后通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宽慰,以及对彼此友谊的坚定信念。
15.(1)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或: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无边落木萧萧下但见悲鸟号古木东南形胜三吴都会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16.B17.C18.答案要点:内涵:①“昏暗的甬道”和“巨大的白炽灯”喻指被浓雾笼罩下的峡谷和光芒覆盖了整个峡谷的太阳。
“峡谷醒了”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阳光照耀下的峡谷里的山、水、崖一下子变得明亮辉煌起来。
高三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高三语文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恣意妄为揠苗助长脍灸人口B. 栩栩如生明察秋毫一鼓作气C. 一诺千金锲而不舍明察秋毫D. 心旷神怡心无旁鹜脍炙人口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高尚。
B.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的团队精神得到了提升。
C.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值得一读。
D. 他的演讲很精彩,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3.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春风又绿江南岸。
B. 他像一头猛虎一样冲向了敌人。
C. 月光如水,洒满了大地。
D. 她的声音如同夜莺般悦耳。
4.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优异。
B. 春天的花开了,夏天的果实熟了,秋天的树叶黄了,冬天的雪花飘了。
C. 他喜欢读书,喜欢旅游,喜欢音乐。
D. 他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5.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夸张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他一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得跳了起来。
B. 他一口气跑完了全程,累得气喘吁吁。
C. 他的心像被刀割一样痛。
D. 他一天之内读完了整本书。
答案:1. B 2. C 3. D 4. B 5. 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离骚》,作者是______。
2.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通灵宝玉上刻有的四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
4.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其中“婵娟”指的是______。
5.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诗经》中的名句,出自《诗经·卫风·淇奥》。
答案:1. 屈原 2. 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3. 范仲淹 4. 月亮 5. 《诗经·卫风·淇奥》三、阅读理解(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几千年并不断发展和丰富。
这种思想方法的核心是主张从实际材料中获得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以实践效果来检验认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突出了思想认识的来源及其真理性的检验问题。
中国早期文化典籍中已经包含着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萌芽,如《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目就是来自民间生活的原始资料,或者是对这些原始资料的提升。
这表明,在萌生时期,中华文化就有注重采集实际资料的传统,注重从实际资料中抽象和提炼出反映社会生活或政治实践的经验和思想。
这种自发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是中华先人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宝贵思想财富。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都高度重视言与行、思想与实际、理论与功用的关系,强调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言论必须来源于生活实际,必须具有现实功用,形成了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早期形态。
《论语》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这就是强调,人的思想和认识不能固执于个人的主观意志,而必须符合实际;人们在思想和行动的过程中,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行不一、言过于行都是不合理的。
《荀子》提出“验符论”的思想,“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凡论者,贵其有辩合、有符验”。
这就是强调,人们的言论一定要有事实根据,一定要能够经得起实际验证。
《韩非子》强调,言论必须注重事实和功用,若无事实基础和切实功用,则均为妄言虚语。
这些早期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在日后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
汉代大儒王充提出“实知”“效验”思想,强调必须从事实出发,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得出符合实际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
在他看来,思想和言论“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就是强调从事实中获得认识,以感性经验和亲身实践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大全电子版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大全电子版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大全电子版包含了多种题型和答案解析,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复习和掌握高考语文的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典型试题及答案的示例:# 一、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蹊跷(qī qiào)徇私(xùn sī)踌躇(chóu chú)B. 恣意(zì yì)箴言(zhēn yán)翩跹(piān xiān)C. 踯躅(zhí zhú)踌躇(chóu chú)翩跹(piān xiān)D. 恣意(zì yì)箴言(zhēn yán)蹊跷(qī qiào)答案:C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对环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B.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人品也好,深受同学们的喜欢。
C. 这篇文章的论点鲜明,论据充分,结构严谨,是一篇好文章。
D. 我们不能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努力,而应该继续坚持。
答案:C# 二、填空题1. 请填写下列古文名句的下一句。
-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下一句是:“__________。
”- 答案: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2. 请根据题目所给的语境,填写合适的成语。
- 他做事总是________,从不拖泥带水。
- 答案:雷厉风行# 三、阅读理解题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滕王阁序》节选: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1. 请解释“物华天宝”的含义。
答案:指自然界的美景和珍贵之物。
2. 根据节选内容,分析作者对洪都的描写手法。
答案:作者运用了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通过对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描写,展现了洪都的壮丽和繁荣。
# 四、作文题请以“我眼中的传统文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2023年全国新高考卷Ⅱ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详解 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3年全国新高考卷Ⅱ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详解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新高考卷Ⅱ)语文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典籍译本绝大多数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作者帮助下完成的。
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者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
此外,中国古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触及中华文化的内核。
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
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
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
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
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摘编自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材料二: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行更客观的评价。
从霍克思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大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弃“意”的态度。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电子版

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电子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日三省吾身(反省)B. 举世皆浊我独清(污浊)C. 学而不思则罔(迷惑)D. 温故而知新(复习)答案:B(举世皆浊我独清中的“浊”应解释为“混浊不清”,而非“污浊”。
)2. 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D.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答案:C(C选项没有使用明显的修辞手法,而其他选项分别使用了设问、对偶和拟人。
)3-10. 略(根据实际题目内容,设置相应的问题和选项。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出自《诗经》中的哪一篇?答案:《诗经·郑风·子衿》2.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哪位历史人物的名言?答案:范仲淹3-10. 略(根据实际题目内容,设置相应的填空题。
)三、阅读理解(每题10分,共40分)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文章内容略)问题:文章中提到的“他”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了哪些品质?答案:文章中的“他”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了坚韧不拔、勇于探索和乐观向上的品质。
2-4. 略(根据实际文章内容,设置相应的阅读理解问题和答案。
)四、作文(30分)题目:《我眼中的传统文化》要求:结合个人经历,谈谈你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不少于800字。
作文示例: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它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民族精神。
在我的眼中,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生活中的点滴体现。
记得小时候,每逢春节,家里都会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这些习俗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些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它们不仅仅是庆祝新年的方式,更是对家庭团圆和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许。
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节奏加快,但传统文化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高三语文语文参考答案

张掖市2022—2023学年第一次全市联考语文参考答案1.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表现在地理距离和血缘关系上”错误。
由原文“与人伦秩序上所存在的‘差序格局’相一致,在地理上也存在着以与王畿的距离远近所确立起来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差等性结构”可知,选项以偏概全,这种差等性不仅表现在地理距离和血缘关系上,也表现在权利义务关系上等。
故选B。
2.A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及其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错误。
文章并未论述天下观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故选A。
3.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中亚和印度等地区”错误。
由原文“限于先秦时期的古人对于‘世界’地理的认识,天下往往与‘中国’重合,有时候也包括围绕着‘中国’的‘四夷’”可知,先秦文献中地理上的“天下”并不包括中亚和印度等地区。
C.“夷夏观念是由于中原民族和周边民族的生物性差异而形成的”错误,于文无据。
D.“由于地理的距离导致教化存在先后”错误。
由原文“强调夷夏是从教化的‘次序’即基于地理上的远近,先近而后远;基于血缘上的远近,先亲亲,后一般”可知,“内外”还指血缘关系上的远近造成教化的先后次序。
故选B。
4.C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冰雪运动相关品类商品成为热销产品”错。
材料三说的是“冰雪运动相关品类的商品成为春节热销产品”,可见,选项中少了“春节”一词;“实现价格上涨和销量增加”错。
原文是“滑雪圈、冰刀鞋、滑雪服等运动装备销量同比增长两倍以上。
“冷资源”催生“热经济”,国内各大雪场总销量较去年翻番、冰雪、滑雪景区门票订单同比增长近40%”,可见,原文只是说销量增加,并没有说价格上涨。
故选C。
5.A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尤其重视‘绿色办奥’”错。
材料一说的是“‘绿色办奥’让全社会环保意识不断提升”,可见,原文说的是“绿色办奥”让全社会环保意识不断提升,并没有说尤其重视“绿色办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C
2.A
3.D
4.A
5.③②①⑤④
6. ①外界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引起感觉,保留下来的痕迹就是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加以注
意,就转入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理解和复习,就形成长时记忆。
②1.经过注意的瞬时记忆;2.长时记忆中被编码、储存起来的信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提取到短时记忆。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㈠7. A.(B.“药物就不会产生消极预期”错;C.必须要有一个前提,就是“不告知受试者”;D.倒数第二段最后一句,要注意原文的“检测”和“或”字)
8. D(“头部和腿部进行扫描检测”错,正确应是头部,腿部只是安装刺激装置)
9.人的心理作用会对身体机能产生显着的影响(1分)。
材料中人物出现的的状况,都属于心理的消极影响,属于反安慰剂效应(2分)。
10. 人生(生命)希望
11.①菅芒花和雪有相似之处,都有季节性,都可以预约。
②这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在整个生命历程中,虽然我们对“常”时时向往,但生活中的
变化我们是无法阻止和抵挡的,因为生命的大部分是不可预知的。
12. 从构思上看,作者用“可以预约的雪”作标题,反衬并突出了人生是不可预约的;
从主旨上看,“可以预约的雪”是作者心中希望的象征,暗示了主旨;
从语言上看,“可以预约的雪”富有诗意,清新雅致,和文章风格一致。
13. ①祝福生命的恒常,宽容生命的变化;
②对“变”中短暂的“常”要持欣赏的态度;
③对不可预约的“变”永存预约的希望。
14.B拔:攻取
15.A而:表转折(B乃:于是,就∕才,只C且:暂且尚且D以:因为∕用,乘) 16.B 孙权赏识陆逊有气量,顾大局;陆逊试探虚实,麻痹敌人,稳操胜券(A逊任职经历;逊关注民生C权关心下属;逊治军有方D权委以重任;逊终于使将领们佩服) 17.D (文中没有“化解将领仇恨”的意思)
18.又此诸将或任腹心,或堪爪牙,或是功臣,皆国家所当与共克定大事者。
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
19.⑴如果我又毁谤他来扰乱君王听闻,这样风气不可滋长。
⑵丢失夷陵不仅是丢失一郡的土地,而是整个荆州都使人担忧。
【译文】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县人。
孙权任将军时,陆逊二十一岁,开始做将军府的幕僚,历任东西曹令史,外出任海昌县屯田都尉,并兼管县里事务。
海昌连年大旱,陆逊开仓取谷,赈济贫苦百姓,又勉励督促百姓种田养蚕,百姓因此得到利益。
会籍太守淳于式上表章告发陆逊向百姓不合理地收取钱财,造成百姓的忧虑不安。
后来陆逊去都城,言谈间,称赞淳于式是好官员,孙权说:“淳于式告你的状,你却称赞他,这是为什么呢?”陆逊回答说:“淳于式本意是想使百姓得到休养,因此状告我。
如果我又毁谤他来扰乱君王听闻,这样风气不可滋长。
”孙权说:“这确实只有厚道的人能够做到,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军进犯东吴的西部边界,孙权任命陆逊为的都督,带领五万兵马抵御刘备。
刘备从巫峡、连平连营直至夷陵,筑起几十个营寨。
东吴将领们都想迎战,陆逊说:“其中必有诡诈,暂且观察一下再说。
”将领们不理解,认为陆逊胆怯,心里都很不平。
刘备知道他的计谋未能得逞,就把埋伏在山谷中八千兵马撤出来。
陆逊向孙权上疏说:“夷陵地处
要害,是国家的边关门户,虽说是要收复容易,但是要丢失也容易。
丢失夷陵不仅是丢失一郡的土地,而是整个荆州都使人担忧。
今日与刘备争夺这个地方,一定要马到成功。
开始担心他会水陆两路并进,如今他反而弃船登陆,步步为营,分散兵力,观察他的兵力部署,不会出现其它变动。
望您高枕无忧,不要为此挂念。
”于是先攻打一座营寨,未能取胜。
将领们都说:“白白地让士兵去送死罢了。
”陆逊说:“我已经找到打败他们的方法了。
”就告诫士兵们各拿一把茅草,用火攻方法攻取营寨。
一下子造成了有利的战机,陆逊率军全面出击,攻下了四十几座营寨。
在抵御刘备时,将领们有的是孙策原来的部下,有的是王室亲族,个个骄傲自负,不听从调遣。
陆逊手握剑柄,严肃地说:“刘备天下有名,连曹操都怕他,如今来侵犯我边界,这是个强敌。
大家蒙受国君恩惠,应当团结协作,一起消灭敌寇,报答国君恩德。
如果不服从指挥调遣,那就不是我希望看到的。
我虽是书生,但是接受的是主上命令。
国家所以委屈大家来听从我的指挥,是因为有一点值得称道的长处,就是能够忍辱负重。
希望大家各司其职,不再推卸责任!军令为军中常制,任何人不得违犯。
”等到打败刘备,知道破敌的计谋大都出自陆逊,众将才心悦诚服。
孙权听到这件事后,说:“你当时为什么不把众将不受约束、不听指挥的情形告诉我呢?”陆逊说:“我身受大恩,任职超过了自己的才能。
再说这些将领有的是你左右亲随,有的堪称国家武卫,有的是有功之臣,都是国家能与他们共商大事、完成统一大业的人。
我虽然才疏学浅,懦弱无能,但内心思慕蔺相如、寇恂那种甘居下风、暂时忍辱的道德行为,来共成大事。
”孙权听了一边大笑,一边说好,又加封陆逊辅国将军,兼任荆州太守。
评论:刘备天下称雄,举世危惧他,陆逊年纪正轻,威名并不显着,挫败战胜他,无不随心所欲。
我既惊奇陆逊的谋略,又赞叹孙权的善识人才,这就是他所以能成就大事的原因。
20这首诗前两句当中“匀”“弄”两字形象传神,运用拟人的手法,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
//“丛丛”与“叶叶”二词用叠字,增添了音乐性,琅琅上口,余味无穷。
2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思乡之情。
主要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来表现,诗歌前三句写景,全无秋的萧瑟之气,写出了闽中景物色彩明丽、意境开阔的特点;最后一句两个“堪”
字,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解思乡之苦,诗人乡思愈浓。
//主要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前三句极写闽中景物色彩明丽、意境开阔的特点,写出了第四句前半句“堪图画”的美;但一个“只”和“不”就构成了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但不能解思乡之苦,诗人乡思愈浓。
22.因材施教中庸之道
23.没有更好,只有因材施教的方法才是好的方法。
如果说“虎妈”和“猫爸”互换方法,他们还能成功吗?我们更应提倡在教育方法中贯穿“中庸之道”的思想,就如孔子对待冉求和子路一样,因人而异,刚柔相济,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
24.(6分(1)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迷花倚石忽已暝栗深林兮惊层巅。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5)竟无语凝噎暮霭沉沉楚天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