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2024. 01本试卷共10页,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也是《楚辞》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长的抒情诗,是理解屈原人生境界和价值观最重要的资料。

屈原在《离骚》开篇提到,他的父亲以“正则”为他命名,说明父亲希望他把“公正无私”作为自己的处世原则,《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也说屈原“正道直行”。

正道直行首先是正直,正直就是处事公正,不苟且,不徇私,不自私自利和投机取巧。

《离骚》也恰恰展示了一个正直的君子在蒙受不白之冤后勇敢的抗争过程,“正”“直”二字多次出现其中,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作为一个正道直行的人,屈原对自己的才德充满自信,也对楚王任用群小的现实强烈不满。

他认为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有一个“选贤与能”“举直而错诸枉”(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的公正的社会运行机制,他希望在楚国有公平和正义,那些正道直行的人受重视,而枉道邪行的人被抛弃;但是楚国的现实政治正好相反,小人当道,奸佞得志,这引起了屈原的强烈不满。

屈原在《离骚》中将批判的矛头对准了把楚国带上歧路的当权者。

屈原把爱国与自己价值受到尊重结合起来,通过对自己命运的不平之鸣,体现他的爱国情怀。

这种爱国主义建立在“正道直行”的基础上,因而具有极强的正义性。

《离骚》中体现的屈原的精神品质,还表现为九死不悔的底线意识。

《离骚》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对于屈原来说,受重用则正道直行,追求理想;被放流则严守底线,毫不动摇。

坚守底线,归根结底,就是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善人,做一个诚实的人。

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安徽高三(上)期末质量检测语文(答案在最后)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小说情节的发展,常常如江河奔流,有时平缓,有时湍急。

《红楼梦》也是如此,故事往往在平缓发展中突然紧张起来,其后又归于平缓。

以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为例,这一回写到了好几个比较大的情节单元:一是周瑞家的与宝钗闲聊,引出“冷香丸”的来由;二是周瑞家的从薛姨妈那里拿到十二枝宫花,分别送到各姐妹处;三是凤姐带宝玉到尤氏处闲话,宝玉因此结识秦钟,并约定日后一起读书。

这三个情节单元的发展本来比较徐缓,但行文至此回最后部分,凤姐准备带宝玉回荣国府时,却发生了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书中写道:“尤氏问:‘派了谁送去?’媳妇们回说:‘外头派了焦大。

谁知焦大醉了,又骂呢。

’”于是,故事在此处横生波澜,引入了焦大这个人物,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后面焦大的醉话中,读者们又从侧面了解到了宁国府中一些不为人知的龌龊事,书中在此处写焦大之言语道:“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

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焦大所说的贾府丑事皆为礼教大妨,若是他自说自话也就罢了,作者在此处更添一笔,以宝玉和凤姐的对答来了个火上浇油:宝玉在车上,见这般醉闹倒也有趣,因问凤姐焦大说的是什么意思。

凤姐听了,连忙立眉瞋目断喝道:“少胡说!那是醉汉嘴里混唚,你是什么样的人,不说没听见,还倒细问!”焦大说得言之凿凿,那自然是确有其事;凤姐反应这么大,那说明她也是知道大致情况的。

2024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解析版)

2024届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 (解析版)
元朝四年(1267年),在金代琼华岛离宫的基础上开始建造元朝的都城。先在积水潭东北岸设置中心台,再由中心台引一条正南正北的直线作为全城的中轴线。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扩建外罗城,修建永定门。至此,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约7.8千米全部竣工。
中轴线是中国传统思想在城市建筑上的反映,是古都北京的文化脊梁。“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中国自古有北极崇拜的居中观,明代北京城扩展南城之后,紫禁城处于全城居中靠北的位置,符合“坐北朝南”“南面而王”的理念。“象天法地”,将都城位置与天象中的北辰相对,中轴线及两侧建筑群的排布以星辰排布为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信仰。“左祖右社”,宫殿的左边(东)是皇家太庙,右边(西)是社稷坛,这体现了古代礼制中重祖先、敬土地的思想。
A.启动钟鼓楼的文物修缮和展示提升工程。
B.实施正阳门箭楼景观周边环境整治项目
C.加大老城区的住户腾退和街区改造力度。
D.策划北京中轴线周末亲子公益徒步活动。
3.材料二提到的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特展,设置了主题为“我在中轴线上”的展项。根据材料一,下列展品不适合在该展项展出的一项是( )
A.绘有北京鼓楼雨燕的明信片
(取材于刘海红、张璐、李祺瑶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思成称贯穿中国古代城市建筑群的线为中轴线。
B.元朝都城中轴线上有琼华岛、积水潭、永定门等。
C.将都城位置与北辰相对,符合“南面而王”理念。
D.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的位置关于中轴线对称。
2.根据材料二,下列做法不符合《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原则的一项是( )
2023年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大赛延续“传承中轴文脉,传播古都文化”主题,设置创意中轴、数字中轴等五大赛道,在2022年大赛基础上,增加了以北京中轴线为题材的音乐创作、文学创作、服装服饰设计等板块,旨在多角度、立体化挖掘中轴线的文化魅力。大赛激发了全民参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热情,促进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个性化创意的结合。

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届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届高三(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北京朝阳高三(上)期末语文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 -5题。

材料一2020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重启发掘。

创新的考古发掘研究模式,给三星堆研究带来了巨大收获。

在三星堆祭祀区考古发掘现场,四个巨大的考古方舱最引人注目。

它们将六个新发现的祭祀坑罩住,,来自不同科研单位的专业人员穿着防护服在其中开展野外考古。

发掘队相关负责人介绍,文物在地下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出土后周围环境发生巨变,如果保护不及时,会造成毁灭性伤害,如彩绘变色、有机物碳化等。

如今,这种由多学科专家设计建造的密闭的考古发掘舱,可以严格控制发掘现场的温度、湿度,避免外界尘土、细菌等污染因素的干扰,为出土文物提供及时有效的现场保护。

野外工作结束后,出土文物的室内整理、保护和修复成为重点工作。

三星堆的文物出土时脆度较高,采用传统的实物拼对的方式修复容易造成伤害。

文保团队采用了三维模型数字拼接的方式:对文物进行全方位扫描,建立三维模型;利用AI技术提取碎片的几何特征信息,计算彼此的匹配度;分析受力数据,验证不同拼接组合的可能.性...无需触碰实物,研究人员可以在数字空间进行模拟拼对和复原,充分验证各种可行性方案, 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修复过程中对文物的伤害。

三星堆遗址祭祀坑的形成年代一直没有明确的结论。

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碳十四年代研究团队经过研究,初步判断三星堆的几个祭祀坑形成于商代晚期,形成时间大致相当。

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团队首次深入揭示了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丝织品的组织结构和织造工艺之谜。

河南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团队研发出了适用饱水糟朽象牙文物的保护材料及相关保护工艺,实现了考古出土饱水糟朽象牙整根完整保护“零的突破”....众多考古学难题,正在各方研究团队的努力下,一一被攻克。

(取材于李凯旋、童芳等的相关文章)材料二2023年7月,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正式开放。

为了让观众们更好地了解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根据文物和考古工作特色,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在展陈上落实了很多有创意的设计。

2023-2024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3-2024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在2023年10月的一场科学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向观众展示了利用特殊材料实现的“隐身术”。

只见工作人员手持一块面板,将其旋转90度后,褚院士的下半身“消失不见了”!褚院士表示:“未来,哈利·波特的隐身斗篷将成为衣柜里的日常用品。

”想知道隐身斗篷是如何隐身的,就要先了解人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光会在物体的表面发生反射,人眼看到了反射光,从而意识到这里有一个物体。

如果物体的反射光与环境的反射光有很大差别,人们就能通过反射光进一步判断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假如能够减小物体反射光与环境反射光之间的差别,或者使得观察者不能接收到反射光,那么这个物体就可以实现隐身。

过去,研究者用摄像机加上显示屏来创造隐身效果,但它只能做到对某个方向隐身,而且需要耗费许多能量,实用性低。

今天,超构材料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

科学家把介质里微小的人工结构进行有序排列,从而改变了介质的宏观性质。

这些经过人工排序的微结构组成的介质,就叫作超构材料。

那么,超构材料是如何实现隐身的呢?办法是在材料表面制备纳米尺度的金属天线。

当光照射到覆盖在物体上的超构材料时,会发生一种特殊的“折射”,使得所有方向入射的光完全在上述超构材料中无损耗地沿原方向继续传播,从而达到隐身效果。

除隐身外,超构材料还可以将发散的光线会聚起来,无需介质承载就能在空气中成像。

结合空间定位等交互控制技术,可实现人与空气中的影像直接交互。

这样的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医院无接触式自助挂号机以及地铁自助售票终端上。

患者或乘客看到悬浮在空气中的屏幕显示画面,直接在空气中点击,就能完成挂号或购票,而不需要触摸仪器。

(取材于张兴华等的文章)材料二:从《西游记》中的隐身术到《哈利·波特》中的隐身斗篷,实现隐身一直是人类的梦想。

狭义的隐身即无法被肉眼看见,而广义的隐身还包括无法被雷达、声呐等手段探测到。

西城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西城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高三语文答案及评分参考2024.1一、(18分)1.(3分)D5.(6分)2.(3分)C3.(3分)B4.(3分)A【答案示例】①时代新韵②文化的脊梁③新手段④中轴线贯穿北京城南北,两翼对称⑤在社稷坛南建造人民大会堂,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也可以举国旗杆、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等例子,并阐释其内涵。

)【评分参考】①-④每点1分;第⑤点2分。

意思对即可。

二、(28分)6.(3分)A7.(3分)C8.(3分)A9.(3分)B10.(6分)【答案要点】(1)行安民之政,使民心归服。

(2)给三个邻国的亡国之君封地,并以重礼结交各国,使齐国号令始行于天下。

(3)出兵保护宋、郑,进一步稳固了在中原的地位。

(4)讨伐四方,九次会集诸侯,扫除了称霸的最后障碍。

(5)齐国由国内而国外、从邻国到中原到四方,一步步成就霸业。

【评分参考】要点五2分,其它要点每点1分;要点五若答出“由行礼而列兵”等,言之成理亦可;没有单独答出要点五,但其意思含在前四个要点中,亦可得2分。

11. (10分)(1)①嘉:赞赏(2)②;①(3)【答案示例】②矜;怜悯①两人个性不同:子夏为人宽和,所以孔子教导他要学会拒绝;子张个性褊狭,所以孔子教导他要接纳普通人。

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②两说适用的学习阶段不同:子夏所教门人为初学者,因此要明辨是非,结交贤者;子张讨论的是君子大贤的交友之道,因此提倡博爱,无论贤愚都要结交。

这体现了儒家提倡学习要循序渐进、不蹴等的思想,【评分参考】每点3分,分析材料2分,教育思想1分。

有其它理解可视其合理程度给分三、(20分)12 . (3分)D13.(3分) B14.(6分)【答案要点】(1)“树”代表了小园风光,体现了诗人对小园景致的喜爱。

(2)“树”代表了诗人在凤翔的生活,寄托了诗人对在此度过的美好时光的留恋。

(3)“树”代表了诗人的功业,暗含诗人对自己政绩的自信。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卷(含答案)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卷(含答案)

浙江省宁波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历史是人类精神的基本构造,是人类的思维形式,离开了历史就不会有人类的思维。

历史是对过去的讲述,无比巨大、混沌一团的过去中被赋予了秩序和意义并且被讲述出来的那很小很小的一部分,才是我们所说的历史。

从过去中选择原料、组织模型和生产历史,是人类最古老、最基本的智力活动,而对历史的生成、演变、发展和应用这个过程进行考察的学科就是历史学。

既然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历史,对所使用的历史本身进行考察,确保历史知识的正确与准确,适当地使用而不是滥用或错用历史,就关乎人类的精神健康与心智发育,这正是历史学家的职责。

确保这一职责得以履行的,就是历史学家的美德。

什么是历史学家的美德?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求真”。

然而求真不是美德,求真是历史的本性。

没有人会说他讲述的历史不够真实,所有人在使用历史时都深信或至少宣称这个历史是真实的。

这是由历史在人类精神活动中的本质属性决定的,讲述真实的过去、忠诚于事实,是历史唯一的特性。

当然,许多曾经被认为真实的历史,后来逐渐被排除在历史之外,而归入神话、伪史或编造。

历史学的历史表明,太多的历史都已被剔除在历史之外,过去的许多历史知识现在已经被归入神话或伪史。

各个文化、各个时代的大多数历史学家都秉持求真的职业精神,然而他们还是会自觉不自觉地制造神话与伪史。

求真几乎可以等同于历史学的职业本身,还不能说是一种品德。

那么什么是历史学家的美德呢?历史学家有三大美德:批判、怀疑和想象力。

因为历史如此有用,生产伪史、篡改历史、制造遗忘,以及滥用或错用历史,就是历史应用的基本形态之一。

过去当然是确定无疑的、已经发生的、唯一的,但事实上人们总是因眼前的需要而把过去那个“唯一”改写为“多种”。

我们所知道的过去就是多种多样的、非常复杂的,充满了可能性,是基于一代又一代、一群又一群人的需要而反复改写的结果。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含答案

潍坊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2024.1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说到书法,你一定不陌生,它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在中国历史上,每个读书人都是书法的创作者,他们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字如其人”说的不是人的外表,而是性情、修养、审美这些无形的东西,其中性情又是最主要的。

所谓性情,性是个性,情是情绪。

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有一本用草书写的理论著作《书谱》,他在书中提出,书法艺术本质上就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也就是说,书法作品是用来传达一个人的个性和情绪的,这才是书法艺术的灵魂。

每个人的书写笔迹都是有个性的,所以才会有“笔迹学”这个学科。

语文老师批改作文,只看笔迹,就差不多猜出是谁写的。

字的个性背后,是人的个性,艺术风格是作者个性的流露。

欧阳修曾经评价颜真卿的楷书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个性通常是比较长期的、恒定的,情绪则跟某个当下的时刻有关。

情绪的出现,往往都是基于某个机缘、某件事,是外在的条件激发了人的情绪。

在情绪影响之下,书写往往会跟常态有所不同。

比如王羲之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环境中,与大家一起欢聚在兰亭,品酒吟诗。

在这种氛围里,王羲之兴致极高,心手双畅,写出书法名篇《兰亭集序》。

性情对书法艺术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构成了书法世界非常重要的一维——书法的灵魂。

字写得中规中矩,符合法则,只是基础。

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出题范围: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

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

中和之美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主体德性精神的强调,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视,都有独到之处。

特别是对高尚人格的极力推崇,对艺术生命的高度重视,对艺道合一的不渝追求,都表明了中和之美是一种重德尚情、崇艺重生、强调和谐的普遍的和谐观,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性质和素朴的辩证精神。

作为一种思想原则、方法论原则和普遍和谐的人文精神,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它仍可能在某些方面提供极为宝贵的启示。

尤其在21世纪,人类面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谐原则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

从当今世界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对我们的启示是,重视人自身的人文教化和塑造,重视高尚人格和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仍然是现实人生价值取向的目标。

从当今世界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来看,传统的审美和谐观也可以启示我们,在现实的入世精神与欢快、和谐、悦乐的心理状态之间保持和谐统一,在审美世界和功利世界之间保持协调统一。

从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来看,人与万物是同类、同体,是平等的,更应该建立一种和谐关系。

从当今世界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也有助于西方当代文化矫正自己逻格斯中心主义【注】的弊端,同时也有助于中国人走出单纯的西学东渐的心理惯性,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给以现代的解读,从而使世界文化可以分享我们的民族智慧。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中和之美作为古典主义的思想体系,作为美学观毕竟有偏狭的一面。

它过于单调、平淡,过多地将人的情感束缚于理性之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情感节制,使得古典艺术缺乏大悲大喜的情感宣泄和最尖锐的对抗冲突。

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房山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三语文本试卷共12页,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一个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撞而契合的产物,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将“意”和“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和“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

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在艺术欣赏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

“意象”作为一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

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作品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

“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

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取材于雷江红的相关文章)材料二意境为什么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首先在于它含有生动的形象。

昌平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高三语文试卷及答案

昌平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高三语文试卷及答案

昌平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质量抽测语文试卷2024.1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随着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一部分信息服务平台为了迎合用户的兴趣,在信息整合的过程中使用算法技术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

个性化信息服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需求,改善了用户的体验,但是也可能引发用户信息来源片面、价值观念极化等社会问题。

信息技术促进了信息服务平台的发展,但是长期依赖算法技术推送用户喜好的信息,很可能导致用户形成信息茧房,严重影响用户的行为和决策,从长期看不利于信息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信息茧房”是美国学者桑斯坦对现代互联网环境的描述,指的是个人或群体被包含在一个信息壁垒内,自主或不自主地把信息选择行为固定在对特定类型信息的选择之内,进而在思想和情感方面产生对这一类信息的亲近和对其他类信息的排斥,久而久之,人们在信息选择上愈发局限。

信息茧房恰当地描述了信息如同“蚕茧”一般,包围着人们,让人们无法以不同的态度与视角认识社会。

依照桑斯坦的观点,信息茧房的前置条件是“回音室效应”。

“回音室效应”指的是在信息受众成提供了条件。

茧房内部自然充斥着用户个人兴趣倾向的信息内容,而不符合用户个人兴趣的信息就会被排斥于茧房外部,长此以往,用户会固化认知,甚至产生偏见。

“群体极化”是信息茧房可能产生的一个后果,它指的是在茧房真正形成并已经影响到人的思想与精神的时候,可能出现由于茧房之间信息差异而导致人与人的争端和纠纷,也就是说,信息茧房最终可能导致非理性行为。

同一茧房中的人往往三观一致,各自形成的信息茧房也基本大同小异,由此信息茧房中同质化内容的反复传播,会使群体中每个人都对自己的观念深信不疑,进而产生群体极化。

此外,信息茧房内部的信息完全是根据个人喜好而定的。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苏州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卷高三语文注意:本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调研时间150分钟。

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情感腹语”:为什么自己杯里的咖啡更香浓?①为什么人们会对与自己相关的产品产生不同的反应呢?也许,这与“自我优先效应”有关。

牛津大学的心理学家最近发现,不具有实质含义的任意视觉符号刺激(如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一旦与我们自身联系在一起,就会具有特殊的意义。

②在一项典型研究中,研究人员设置了两个任意刺激,一个与自我有关,而另一个则与朋友或其他人有关。

研究人员要求坐在实验室里的参与者在看到与自己有关的刺激时尽快按下一个按钮(可能是蓝色三角形),在看到与别人相关的刺激时(可能是黄色正方形或红色圆形),就按下另一个按钮。

许多此类研究的结果表明,与自我相关的对象会很快被优先化:即比起那些与他人相关的刺激,你会更早看到它们并更快做出反应。

换句话说,它们变得更加突出,因为它们与你相关,或者在某种意义上“属于”你。

③我怀疑,当消费者看到写有他们名字的一次性咖啡杯或可乐瓶时,类似的现象也很有可能发生。

出于同样的原因,寿星大概也会觉得端上桌的生日蛋糕味道更好。

④你会特别钟爱哪个杯子吗?我最喜欢的是一只一侧画着卡通猪、一侧画着小鸡的橙色杯子,每天早上我都会用它来给自己做一杯卡布奇诺。

如果我发现它还躺在洗碗机里,就会很生气。

当然,无论用什么杯子喝咖啡,咖啡都是一样的。

但不知何故,用我最钟爱的杯子喝咖啡的体验让我感觉不一样,连带着这杯咖啡的味道都不同了。

⑤在某种程度上,“自我优先效应”也许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用你最喜欢的杯子喝饮料时味道总是更好。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感觉移情”,有时也被称为“情感腹语”,这一概念是半个多世纪前由北美传奇商人路易斯·切斯金首次提出的。

丰台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丰台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丰台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语文答案及评分参考2024.1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1.(3分)C2.(3分)A3.(3分)C4.(3分)①正道直行的人生态度②九死不悔的底线意识③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5.(6分)答案要点:①选贤与能。

屈原追求美政,称颂举贤任能,希望社会公平、正义;孔子认为选贤能、远小人,“举直错诸枉”,方可政治清明,人心安顺。

②诚信为本。

屈原主张为政以诚,不可反复无常、不守承诺;孔子认为要做到忠实诚信,方可行事通达。

③严守底线。

屈原坚守底线,被流放也毫不动摇,九死不悔;孔子赞美柳下惠能坚持“直道而事人”的原则,被“三黜”也不屈从现实。

【评分参考】6分。

每个要点2分;各两个得分点,概括1分,说明1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6.(3分)A(改变)7.(3分)A(A取独;B连词,表因果/连词,表并列;C副词,大概/代词,那些;D副词,就是/连词,表转折)8.(3分)C(孙武在兵法上用来教诲人的可称是完备的了)9.(3分)C(旨在说明兵法应灵活运用)10.(共6分)(1)(2分)核心思想:不墨守兵法,且能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生成自己的作战方略。

(2)(4分)①首先引述事例,借霍去病作战“顾方略”的精辟见解,引出话题。

②其次直接阐述自己对兵法运用的见解:用兵之道的精髓在于以法为用。

③接着运用唐太宗等人和赵括的事例,对比论证,说明兵无定法,“用之”“犯之”取决于战争形势的变化,不可墨守。

④最后引用孙武的话,指出作战形势千变万化,制胜法则难以先传,从而得出结论:善学兵法的人应探求自己的方略。

【评分参考】6分。

(1)两个要点,每点1分,(2)每点1分。

意思对即可。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11.(3分)B(“在京城时每天都能听到莺声”错。

)12.(3分)D13.(6分)答案要点:《闻早莺》:①用大量笔墨回忆了京城为近臣时的生活,可见诗人的留恋之意;②故作旷达语,反倒流露出了身在天涯、想要回京的愿望。

东城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东城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高三语文试题答案

东城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一检测高三语文答案及评分参考2024.1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1.D2.C3.C4.B5.答案要点:要学习借鉴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

要运用大数据和计算分析方法。

在开发数字人文工具时,将人文研究的经验融入数学建模的实施过程。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8分)6.B7.A8.C9.B10.答案要点:勤学好问②积累善思③亲近贤者,结交益友11.(1)①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赞许善者,同情无能的人(2)答案示例:示例一: 我认同这一观点。

“择友”强调交朋友应有一定的标准,材料②中孔子认为与正直、信实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而与谄媚奉承、背后毁谤和夸夸其谈的人交友是有害的,说明朋友的品行对人的影响很大,交友应当有选择。

示例二: 我不认同这一观点。

“广交”是一种“泛爱众”的交友方式,材料③中子张说君子交友既要尊重贤人,又要接纳普通人,说明君子可以广泛地接纳朋友,这正是一个人道德水平高的表现。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12.B13.C14.答案示例:“临水驿,空山驿;临水驿,空山驿”,描绘了一幅山重水复、长路漫漫、居无定所的行旅图。

作者想象友人在羁旅途中的寂寞和凄凉,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心体贴,以及此刻分别的不忍。

“梦咫尺,勤书尺;梦咫尺,勤书尺”,描绘了一幅临别之际反复嘱托的感人画面。

尽管此后相距千里,但彼此会在梦中相聚,醒后通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宽慰,以及对彼此友谊的坚定信念。

15.(1)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或: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无边落木萧萧下但见悲鸟号古木东南形胜三吴都会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16.B17.C18.答案要点:内涵:①“昏暗的甬道”和“巨大的白炽灯”喻指被浓雾笼罩下的峡谷和光芒覆盖了整个峡谷的太阳。

“峡谷醒了”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阳光照耀下的峡谷里的山、水、崖一下子变得明亮辉煌起来。

2023-2024学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2023-2024学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附答案

2023-2024学年上海市普陀区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卷一、名篇名句默写1.按要求填空。

(1),以手抚膺坐长叹。

(李白《蜀道难》)(2)《国风》好色而不淫,。

(《屈原列传》)(3)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课文《〈老子〉四章》中也讨论“知人”和“知己”关系的句子是“,”。

二、语言文字运用2.按要求选择。

(1)下列情形中不属于乡土中国特点的一项是()A.未婚男女必须征得双方家长同意才可以结婚。

B.与年长者在一起,必须保持恭敬有礼的态度。

C.认为打官司丢人现眼,往往选择私了的方式。

D.为了避免双方利益纠纷,找一个熟人做证人。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流浪地球2》定位于在超越民族性的跨文化认同中,去建构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

对于包括郭帆等在内的当下新一代中国电影人而言,______。

在此过程中,科学与艺术融合的理念,已然渗透于新一代中国电影人的创作与表达之中。

①在这样一种场域中,电影的视听表达,不再只是对经验世界的再现②而是融合了经验视觉与超经验视觉的表达策略③电影不仅仅只是一种艺术形式,一种文化商品④进行一种蕴含探索性与实验性的艺术创造⑤更是一种具有能动性的思想实验的场域A.③④⑤②①B.④①②③⑤C.③⑤①②④D.④⑤③②①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一般来说,阅读是和文字相关联的。

当然人们有时也会把欣赏一幅好画说成“读画”。

用在这里的“读”,强调的是欣赏的深度了,就此也微妙地点出了看画与读画间的差异。

但是,在网络时代,在网页挤占书页、读“屏”多于读书、纸和笔逊位于光和电、机器的规则代替着汉字的规范、数字的操作颠覆了铅字的权威、“输入”代替着书写的潮流中,在“拇指文化”无限深入人群的今天,在消费的欲望热烈拥抱大众的背景下,“读”和“看”的界限似乎日渐模糊起来。

入“网”者众,正如一位著名诗人的著名短诗:“生活——网。

”技术的战车把新媒介——数码技术送进人间,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圣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和碾轧。

河北省保定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河北省保定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23小题,满分150 分。

考试用时 150 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贴条形码区”。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河北梆子形成于清道光年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06 年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戏曲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性剧种,被河北人民亲切地称为“家乡戏”。

河北梆子唱腔高亢、激越、慷慨、悲忍,听来使人有热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因而深受河北人民喜爱并广为传唱。

河北梆子由流入河北的山陕梆子蜕变而成,几经改革完善之后,河北梆子几乎遍布河北各地,成为其他剧种无法匹敌的地方剧种,牢牢地在河北农村扎下了脚跟。

但是,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河北梆子逐渐走向衰落,这种衰落首先从北平、天津等大都市开始,然后蔓延到保定、沧州等中、小城市。

开始时在农村衰落的速度还算是比较慢,然而到了1949 年解放前夕,在农村河北梆子也势头甚微,衰败不堪,清脆的梆子声很少响起了,代之而响起的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侵华的马蹄声。

河北农村的河北梆子班社纷纷解体,艺人云散,名气较大、造谐较深、条件较好的河北梆子艺人,大多进入城市改习京剧或评剧。

条件较差、无力改戏种的,多陷于穷困潦倒境地。

2023-2024济南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济南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3-2024济南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渗透中国人的生活,就觉得儒家是宗教。

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儒家并不比柏拉图或里亚士多德的学说更像宗教。

“四书”诚然曾经是中国人的“圣经”,但是“四书”里没有创世纪,也没有讲天堂、地狱。

当然,哲学、宗教都是多义的名词。

对于不同的人,哲学、宗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义。

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宗教也和人生有关系。

每种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种哲学。

事实上,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所说的宗教。

若照这种含义来理解,就可以看出,不能认为儒家是宗教。

人们习惯于说中国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我们已经看出,儒家不是宗教。

至于道家,它是一个哲学的学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区别。

道家与道教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

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

举例来说,照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

但是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

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对中国科学史有兴趣的人,可以从道士的著作中找到许多资料。

作为哲学的佛学与作为宗教的佛教,也有区别。

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佛学比对佛教感兴趣得多。

中国的丧祭,和尚和道士一齐参加,这是很常见的。

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

现在许多西方人都知道,与别国人相比,中国人一向是最不关心宗教的。

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河北省唐山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唐山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中亚位处亚欧大陆的中部,古往今来都是联通东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的交通枢纽。

早在魏晋之际,中亚粟特人便进入我国中原地区从事商贸活动,几乎垄断了陆上丝绸之路的贸易。

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大约在我国唐朝时期达到顶峰。

在东来西往中,唐朝文化也被带进了古代中亚,进而影响中亚文化的发展。

②唐朝建立之初,即有中亚康、安、石、曹等国来献方物,主动与唐王朝取得联系。

太宗贞观十六年,又有史国来朝献。

中亚诸国在唐初的朝贡主要是出于商业目的,政治上他们是臣属于西突厥的。

高宗显庆二年,唐军灭西突厥。

此后,葱岭以东的西域、葱岭以西中亚至波斯的大量政权纷纷归附唐王朝。

显庆三年,唐朝设置安西四镇,进一步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理。

③调露元年(679年),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对安西发起军事行动,被裴行俭挫败。

事毕裴行俭留安西都护王方翼镇守,使其修筑碎叶城以巩固对西域的防卫。

根据《新唐书》记载,新修的城池“立四面十二门,皆屈曲作隐伏出没之状”。

这种“四面十二门”的构造是中国古代城镇建筑的典型特征,即方形围城,基本仿照长安城的建制。

当时“西域诸胡竞来观之,因献方物”。

宏伟的碎叶城想必给了他们很强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随着参观的外族人增多,唐朝的建筑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来访国城镇的修建。

④中亚地区受游牧民族文化影响较深,多使用金银器具。

大食兴起后,逐步控制中亚地区,伊斯兰教不允许使用金银器,陶瓷制品于是大范围流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很多地方凡是有地位的人是不愿做保长的,传统的绅士为了他在政治结构中的特殊作用不能进入行政机构。

他一旦走了进去,唯一的自下而上的轨道就淤塞了。

保长对于县长是下属对上司,他的责任是执行命令,不能讨价还价。

为了维持这传统方式,当保长的常是社会没有声望的人,等于以前的乡约。

可是事实上保长和乡约是不同的,乡约是没有权力的,而保长却有权力。

以并不代表地方利益的人来握住地方的权力,而且他是合法的地方公务执行者,他有权来管理地方的公款,这变化在地方上引起的迷惑是深刻的。

结果是地方上有地位的人和保长处在对立的地位而没有桥梁可通。

乡村里有声望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放弃地方立场加入行政系统,较为合算。

他当了保长之后还是可以支配地方自治事务。

但是事实上,他的地位改变了,因为他不能拒绝上级命令,不能动用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这类地方也就完全成了下情不能上达的政治死角。

保甲制度不但在区位上破坏了原有的社区单位,使许多民生所关的事无法进行,而且在政治结构上破坏了传统的专制安全阀,把基层的社会逼入了政治死角。

而事实上新的机构并不能有效地去接收原有的自治机构来推行地方公务,旧的机构却失去了合法地位,无从正式活动。

基层政务就这样僵持了,表现出来的是基层行政的没有效率。

中央延长自上而下的政治轨道,目的是在有效促进政令。

中央的政令是容易下达了,可是地方的公务却僵持了。

中央下达的政令中,除了要钱要人之外,凡是要在地方上建设的事,好比增产等等,却因为地方社会结构的紊乱和机构的僵持,公文停留在保公所里,走不出来。

在这种情形下,不论才能有多高,绝没有施展的机会。

材料二:改朝换代之际,地方纷乱,士家大族败亡,盗贼横行,灾害频发,传统的儒家纲常伦理和礼治秩序遭到破坏,张履祥的家乡也在所难免。

张履祥以士人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一直以儒者肩负的时代使命来思考民生,关注社会问题,将学问与乡土社会生活相联系。

他认为:“士为四民之首……既然整衣冠,挟书册,号为民首之人,当思言民首之言,行民首之行,处不愧为士君子,出不愧为士大夫,使人敬而爱之,则而效之。

”张履祥说“王道本乎乡人”,“道”在乡人的日用之间。

“乡”的积累构成国家,小“乡”是天下的前提,所以一乡之事即等同于天下、国家之事,张履祥在乡间推行礼治就是维持国家社会秩序。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

”张履祥认为,“礼”不仅关涉到个人为人处世之修行,而且是治国平天下的一大关键,他在乡间提出各种应对社会问题的方案,致力于乡村社会的治理。

天下乱象纷呈,人民流离失所,导致民间教化不行,礼仪之事不复存在。

乱世之际,许多世家大族选择避地自保,黄宗羲在《海市赋》中描述了自己在动荡岁月里的避地行为与心情:“二十年兮,无年不避,避不一地,念迁播之未定兮。

”避地迁徙是人们在社会动荡时期无奈的选择,是士人不得不去想的一些自救方案。

张履祥结合家乡情况,提出一个地方自保的方策,即“保聚”之法。

保聚之法的具体内容为:“严保甲,每十户为一甲,甲有长,十甲为一保,保有长。

有约副一人,皆以众推。

十保为乡,乡有约正,有约副二人,十乡为聚,聚有都约正,有约副四人,皆以众推。

凡一户有事,一甲举之;一甲有事,一保举之;一保有事,一乡举之;一乡有事,一聚举之。

”甲长、保长、约正、约副皆由众人推选,由当地有名望的精英担任,组织乡民为维护地方安全进行自发防御活动。

张履祥提出的“保聚”制度同官府主张和实施的“保甲”制度非常接近。

保聚的目的是“家与家相保,人与人相聚也……宗族邻里如故,皆保聚之力”。

保聚之法实际上是以保甲制为基础,在甲、保、乡的基础上更好地汇聚地方社会力量以随时应对变乱,在被兵火摧残后能维系乡间基本的生活。

“保聚”之法,不仅能够聚合人心,还能发挥改革风俗的作用,张履祥在保聚之法中倡导恢复明初的礼治、乡约,目的是实现化民成俗、乡风淳朴,以礼为手段来约束、调节、规范民众的生活,以儒家德治教化来维护乡村的社会秩序。

“用礼来规范基层社会,通过教化治理宗族,移风易俗,化同姓之亲以美天下之俗,从伦理层面来维护基层社会秩序。

”事实上,在基层社会行保聚之法也是复兴古礼的一种方式,礼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乡村以礼入教化,以礼维持基层秩序,能使社会趋于有序,和谐安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基于自身在政治结构中特殊作用的考量,地方凡有地位的人是不会去担任保甲制度下的保长之类职务的。

B.保甲制度既干扰了许多民生事务,又让上令不得下达,影响了中央集权,是基层行政僵化的重要推手。

C.因为传统的乡土社会能有效地应付人民的生活问题,所以张履祥才得以在乡村社会实施礼治,维持乡村秩序。

D.保聚之法和避地迁徙都是在社会动荡时期的自保的做法,但是前者更加积极有为,后者多少有些无奈。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央政权通过保甲制度,试图延长自上而下的政治轨道,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政令有效实施,但事实证明这个做法并不算成功。

B.不愿意去当保甲制度下的“保长”一类职务的地方乡贤,或许有可能愿意担任“保聚”之法下的甲长、保长等,护佑一方平安。

C.在天下混乱、人民流离、教化不行、礼仪不复之际,张履祥肩负时代使命,推行保聚之法,用礼来维护乡村社会秩序。

D.张履祥在保聚之法中复兴古礼,是因为明初的礼治、乡约是化民成俗,使乡风淳朴,从而规范民众生活的最佳选择。

3.下列选项,和材料二张履祥的观念最不相符的一项是()A.北宋大儒张载,世称横渠先生,一生主张“实学”,强调经世致用,提出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B.明代王守仁本有“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的思想。

泰州学派王艮进一步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认为圣人之道,就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C.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州县衙门附近和广大乡里地区设置申明亭,进行以“申明法令”为内容的法律宣传和教化,强调使民知法守法,“此为先务不可后也。

”D.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行为规范的力量是“传统”,“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效力更大”。

4.张履祥提出的“保聚之法”和费孝通提到的“保甲制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2020年5月,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加强党对法治乡村建设的领导,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要求。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理念。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处理好“法治”和“礼治”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见解。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信陵君之归信陵君回国了!一别十年,魏王——虽然和信陵君生了十年的嫌隙,现在看见异母同父的兄弟赴难而来,也不禁欢喜。

这时秦兵已出函谷,溯黄河,逼大梁,国势危急,人心惶惶;但大家有一个希望,就是亡命邯郸十年的信陵君归国,与魏王重新合作,同救国难。

大家都记得,十年之前,信陵君与魏王同心合力,精诚无间的时候,不但却秦、安魏,使魏国臻于富强,为诸侯所敬服,而且存韩、救赵,系天下之安危,成为列国的和平重心。

现在信陵君接受魏王的邀请,回国了。

随同信陵君回国的,除开始跟着他逃亡了十年的三千食客,后车还载着两位白发老人:隐于“博”的毛公和隐于“酒”的薛公。

这两人,是促成信陵君归国的重要人物。

魏王的使者到了邯郸,天天去求见信陵君,请他回魏救难。

信陵君很犹疑:谁能断定魏王不记旧恨了呢?信陵君的门下也都这样想:盗窃兵符,矫杀大将,这不是使魏王冲冠大怒吗?就因为这,信陵君才留赵十年不能回国的啊。

谁也不敢怂恿信陵君回国,因为谁也不能够担保魏王——这有名的固执与褊狭的□□□□□□,能真正忘怀过去,与信陵君释嫌修好。

这时候,毛公和薛公去见信陵君。

他们是信陵君在赵国日夕与游的好朋友。

信陵君为了和这两个平民处士结交,还给姊夫平原君/取笑一场。

“公子准备回国了吗?”毛公说。

“我们特来给公子道贺,并且送行的。

”薛公提着两瓶好酒递给信陵君。

“不,不。

”信陵君接住酒,却皱起眉头。

“我觉得我还是不回去好。

”“不回去?”两人十分惊讶,“公子不知道魏国有难吗?”“是啊,听说秦兵已经出了函谷关了。

”薛公这样补充。

“可是魏王一定还记着旧恨。

我在赵国很安全:赵王把鄗城的赋税给我,也够我生活了。

我何必回国去自找苦吃呢?”“公子的意见不对。

”毛公薛公同声说。

“不,我的意见是对的:我在赵国受一切人敬重,我回到魏国,却难免呕魏王的气。

虽然他是我的长兄,但是他是一个专制主义者。

”信陵君一面说,一面拔开瓶塞,似乎想喝个痛快。

“可是您知道我们赵国为什么敬重您,而公子为什么名闻诸侯吗?”“因为我十年前夺了晋鄙的兵,杀退秦兵,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

”“不!是因您是魏国的公子,有魏国在,看重魏国的所以也看重公子。

现在魏国遭逢急难,而公子坐视不救,一旦秦兵灭亡魏国,夷先王的宗庙为平地,不但公子再无面目立于天下,天下恐怕再也不会看重公子了。

”“没有国家的自由,也就不会有个人的自由。

”毛公薛公的话还没有说完,信陵君脸色大变,立刻放下酒杯,叫佣人们打铺盖卷,套车,准备回大梁。

信陵君的车马回大梁的一天,城门口挤满了人,争着看这两位说出“世界最伟大言语”的老人。

信陵君去见魏王。

信陵君满面风尘,似乎老了许多,而魏王却更老了,颧骨高耸,双眼棱棱,三十年前兄弟对弈时的活泼英俊的气概,已从他脸上消逝了,现在有的是严峻与阴郁。

魏王握住信陵君的手,露出稀有的笑容,彼此都感觉一种愧悔。

无名的伤感,同时掠过两人的心头,而眼中掉出了热泪。

十年间的仇恨,现在在两人中消失了,他们回复到十年以前的和好。

信陵君从朝堂出来,带着一颗上将军的印绶;这印绶,就是他十年之前,在邺城从晋鄙那夺过一次的,也就是他和魏王分裂的一个起点。

因此想起十年前的旧事来:为了抗秦救赵,他和魏王发生冲突,魏王主张对秦国采取绥靖政策,坐观秦赵相争,而信陵君却同情弱小,反对侵略。

信陵君的主张,得到多数国人的拥护;而他的门下,经常聚着数千个信仰他的食客与平民,这一点,更触犯了魏王的大忌。

魏王知道,□□□□□□□□□□□□□□□□□□□□;□□□□□□□□□□□□□□□,所以他决定在救赵拒秦这个问题上,必须坚持自己的主张,以削弱信陵君在群众中的威信。

赵公子赵胜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姊姊,赵王以亲戚名分要求魏王出兵相救。

魏王派遣了十万大军,以他的嫡系将领晋鄙统率出师;但是私自吩咐晋鄙:屯军邺城,不许轻进。

邯郸一天天危急,赵国的使节和赵王亲笔所写要求魏王进兵的信,络绎不断,而魏兵却毫无动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