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云南瑞丽的人口流动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云南瑞丽的人口流动与 艾滋病毒/艾滋病报告

加拿大国际开发署

中国云南瑞丽的人口流动与

艾滋病毒/艾滋病报告

作者:雅克·迪·盖尔尼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顾问

徐丽娜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东南亚艾滋病毒与发展项目经理

曹红

社区卫生项目经理

英国救助儿童会中国项目

培养抵御艾滋病毒的区域能力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东南亚艾滋病毒与发展项目

2003年8月

本文表述的观点及使用的术语并不代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执行局成员国或本文提到的联合国系统各机构的观点或术语。本文使用的名称及术语以及材料的编写方式并不表示联合国对任何国家、领土、城市或地区,或其政府、边境或国界的法律地位发表任何意见。

前 言

瑞丽是中国最早发现艾滋病毒的城市之一。瑞丽的情况表明了艾滋病毒/艾滋病的流行的复杂性。瑞丽位于中国西南部,与中缅边境相邻。艾滋病毒在这一地区出现,说明人口流动及其背后的深层发展因素在起作用。在制定艾滋病毒干预策略时,必须考虑这些关键因素。

从表面看,在瑞丽这样的城市解决艾滋病毒/艾滋病问题,似乎轻而易举。应对艾滋病毒的传统保健措施主要针对娱乐业从业人员及注射吸毒者等高危人群,通过正规的卫生保健体系来实施。这些措施看起来适用,但事实比表面现象要复杂得多。频繁的人口流动与贫困、地理位置以及繁荣的经贸活动等深层因素相互作用,使得这一流行病趋于复杂。人口流动加剧了艾滋病的流行,艾滋病毒随着流动人口进出瑞丽及其周边地区。

瑞丽现象恰好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要应对艾滋病毒的流行,不能仅仅依靠当地的力量,必须综合考虑瑞丽在更广泛的区域性艾滋病毒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瑞丽现象还表明,要想为艾滋病毒的流行找到行之有效的长期解决方案,必须研究造成病毒传播的直接因素、人口流动以及长期发展因素。此外,瑞丽现象还进一步说明,要想制定出有效的艾滋病毒/滋病防治政策,必须采取多部门协作的方法。这就需要区域内各国之间紧密合作,因为人口流动及与之有关的发展因素已经超越了部门之间和国家之间的界线。

徐丽娜

项目经理

培养抵御艾滋病毒的区域能力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东南亚艾滋病与发展项目

目 录

前言 (iii)

I. 简介 (1)

II. 瑞丽的背景资料 (1)

III. 瑞丽的重要性 (3)

IV. 人口流动与艾滋病毒/艾滋病: 瑞丽模型 (3)

娱乐业从业人员 (4)

其他外来务工人员 (4)

国内及国际商人 (5)

瑞丽居民 (5)

V. 艾滋病毒感染情况 (5)

其他外来务工人员 (6)

国内及国际商人 (6)

永久居民 (7)

VI. 瑞丽模型:局部系统 (7)

VII. 需要考虑的问题 (10)

VIII. 结论 (12)

I. 简 介

要想有效地评估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东南亚艾滋病毒与发展项目资助的在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瑞丽进行的项目,就必须弄清人口流动的主要情况,人口流动一方面受到发展的推动,另一方面也加剧了艾滋病毒的传播。此次评估是在对项目文件进行审查并与瑞丽政府部门及项目组成员进行访谈的基础上进行的1.

关于东南亚地区人口流动及艾滋病毒/艾滋病调查工作大部分还停留在宏观层面2,比如,人口流出地区、人口流入地区和过境地区之间的比较,或对主要公路沿线的“热点地区”的分析。本文聚焦在瑞丽这样一个较小的地方,分析该市的人口流动情况,作为对其它宏观调查工作的补充,对瑞丽情况进行的评估值得关注。

本文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i)本文分析了人口流动及其对艾滋病毒预防政策和方案的意义,而没有侧重研究传统

的“高危人群”(吸毒者、年轻人、性工作者等);

ii)弄清人口流动的模式不是将艾滋病的流行归咎于流动人口。因为决定人口流动模式的主要因素是人口流出地区与人口流入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iii)此次研究旨在找出能够降低因发展而产生的易感染性并增强疾病应对能力的政策及方案,没有就高危人群的传统预防活动提出其它替代方案。

II. 瑞丽的背景资料

瑞丽位于云南西部延伸至缅甸的亚热带河谷地带,三面与缅甸接壤,有公路与中国内地相连,从缅甸经过几处过境点,也可由陆路直达瑞丽3。

瑞丽现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主要居民有傣族、僳僳族、景颇族、汉族以及缅甸外来务工人员。2002年瑞丽全县人口估计为13万(见表1),包括约5万外来务工人员,其中有3万未

1《瑞丽全面防治与保健的报告:对第一阶段的审查与建议》,雅克·迪·盖尔尼,2002年10月。

2参阅R.斯凯尔登撰写的论文,《东南亚人口流动与艾滋病毒易感性:评估及分析》(1999年11月),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东南亚艾滋病毒与发展项目出版,可在以下网站查阅: http://www.hiv-development. org/publications/ sea_publications_papers.asp , G. 雨果撰写的论文,《印度尼西亚人口流动与艾滋病毒/艾滋病》(2001年11月),可在以下网站查阅:/publications/Contract%20Workers.htm,另见刊登于同一网站的有关情况分析的论文:《对中国广西人口流动与艾滋病毒易感性的分析》,/ publications/Guangxi.htm, (英文版),/publications/Guangxi_cn.htm(中文版),《对东南亚人口流动与艾滋病毒易感性的情况分析的影响》,http://www.hiv-development. org/publications/mapping.htm(英文版),/publications/ impacts-cn.htm, (中文版)。

3本节资料主要采用英国救助儿童会中国项目组于2002年6月为提交给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东南亚艾滋病毒与发展项目的2002至2004年项目建议第二阶段所做的形势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