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7545]新加坡联合培养博士谈科研经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人硕博连读,从硕士转为博士,离着毕业尚早,有点感悟不深,做了两年课题,写过几篇文章,申请过国内外发明专利,撰写过一些基金申请书,逢国家公派项目,恰出国联合培养,偶拾他山之石,以求为我所用,一腔心里话,不吐不快,与硕士、博士同学畅谈心曲,抒发共鸣。不敢为强者立言,愧称向智者论道。

下面所谈的观点和经验,来自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培养期间,对研究方法课程的学习,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交流和讨论,所参加的各类学术报告,以及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受。特别是和一些国际知名期刊的编辑进行交流,感触深刻,收获颇多。在此就博士的话题略谈一二,两个目的:一是抛砖引玉,促进大家思考;二是希望所言所表不仅仅是一块砖。

一、博士的课题研究

纵观博士的课题研究,无外乎下面八个环节,这些环节又可以归纳为对IDEA的不同处理阶段。IDEA是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创新性构想,包含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以及预期的科学假说(即预期结论)。课题研究主要围绕IDEA进行,即:

1.科技文献的检索,即相关领域现有IDEA的检索(检);

2.科技文献的阅读,即相关领域现有IDEA的学习(读);

3.选题与创新点的构思,即原创IDEA的形成(想);

4.课题的研究工作,即原创IDEA的验证和实现(做);

5.科技论文的撰写,即原创IDEA的书面表达(写);

6.目标期刊选择与投稿,即原创IDEA发表载体的选择(投);

7.文章的修回,即原创IDEA的补充、修正及其表达的修改(改);

8.研究成果的转化,即原创IDEA的推广和应用(用)。

博士的课题研究就是以上8个环节的顺序和反复执行,其中就科研方法特别是科技论文的写作环节需要很多规律性的技巧和经验。掌握科研中的各种经验,可以在付诸努力的前提下事半功倍。但就本质而言,科研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活动,要求实践者孜孜以求,坚韧不拔。没有充足的经验,可以在实践中摸索和积累,但走进崇尚经验的误区缺乏实干,最终也是竹篮打水。科研上的苦,只有亲自尝过的人才深有体会,这是任何经验都不能替代的。

很多国际知名大学,关于科研方法和论文写作的课程相对国内要系统和集中,都有Research Method相关的课程为研究生开设,一般内容涉及科技文献的阅读,科学实验的设计和分析方法,科学研究的道德和伦理以及科技论文的撰写等。这是自出国以来我感受到的一点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差异,国外更强调直接对如何从事科研方法的教育和指导;

国内则相对更加重视实践,很多实用经验都来源于实验室内同学之间的口传心授。

在这里,我介绍一些自己联合培养至今学习和积累的微薄经验,特别结合一些与国内相区别的情况,希望对大家的课题研究有所促进和帮助。

1. 文献检索的重要性。检索甚至比阅读更重要。只有深入全面的检索才能找到最有价值的文献,使阅读后的收获最大。传统的做学问讲究博闻强识,强调把知识牢记在脑海里,厚积博发。如今面临纷至沓来的大量信息和知识,应当提倡“博检强索”,一个有知识的人不再是单纯牢记知识本身,而是懂得如何最快、最准地去获得有用信息。推而广之,利用Google和Baidu等通用搜索引擎中获得有用信息,解决各种问题也是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文献检索应该贯穿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开题时检索的查新结论,在结题时可能已经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了。研究过程中的跟踪检索可以利用数据库中的Alert功能实现。

2. 文献检索与阅读的误区。文献读得越多,似乎收获应该越大。但实际上我们阅读文献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因此,文件检索应该力求在“查得全”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准确定位重要文献,而不是简单地“查得多”。检索时应该时刻保持高度注意力,认真阅读引文信息,确定该文献是否需要下载和阅读全文。不加分析和判断地大量下载文献,可能导致机械下载的坏习惯而不能自拔。文献是用来阅读的,不是用来下载和存储的。在自己计算机中大量存储网络中存在的资源而不及时利用,实在不是聪明之举。

3. 阅读文献的几种境界。

一头雾水:对文章的基本内容还不能全面理解,处在刚刚进入课题的学习阶段。这个阶段应该以阅读经典论文和综述、专著为主,积累该研究方向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研究方法。

望洋兴叹: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对其研究目标的选择和研究方法的实现不由得发出赞叹,觉得难以望其项背,还不能做出自己对文章研究工作的全面评价,这个阶段应该集中精力精读关于具体研究方法的文献。

豁然开朗:自己形成了一些相对朦胧的IDEA,发现文献详细报道了相关方面的工作,这说明你已经具备了独立创新的能力,可以着手构思自己的IDEA。

捶胸顿足:自己已经形成了明确的IDEA,研究工作即将或已经开始,检索到的最新文献已经对该IDEA进行了报道,自己的研究工作被同行超前完成,课题研究的遗憾莫过于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际学术竞争的“残酷性”:有时候,学术竞争就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只能另辟蹊径。学术竞争,只有冠军,没有亚军。国外很多博士研究生具有很强的学术竞争意识,非常重视争先报道自己的研究工作。

灵光一闪:读别人的文献,知其不足,突发奇想,或移花接木……终于形成了原创的IDEA,这种兴奋足以持续整个研究过程,直至在IDEA的实现中遇到棘手的问题……

4. 精读文献,寻找突破。对关键文献应该进行多次和反复的精读,温故而知新,多次精读的目标也应该渐进变化:精读全文,分析仿真和实验细节,掌握研究方法;精读

理论,分析文章的假设和近似前提,确定其结论的适用条件;精读实验结果和理论解释,寻找文章研究的不足之处和存在问题,如没有被研究的特殊情况和没有被充分解释的特殊现象,凝练自己的IDEA;最后通读语言,积累好的英语词句和表达方式。

5. 泛读文献,积累知识,激发灵感。对相关研究方向文献的泛读应当成为一种科研习惯,长期坚持。在泛读过程中,心情相对放松,思维发散性受到的限制较小,一些相关领域的研究思路会激发灵感,一旦有了灵感,可以首先不考虑实际的技术限制,尽可能深化积极思考的深度,任凭发散的思维信马由缰,让智慧的洪流一泻千里,并注意随时记录思考的火花。待火热的发散思维冷却以后,再踏踏实实地分析IDEA的可行性。根据自己思维的状态做最应该做的事情,往往事半功倍。此外,泛读过程中还应该有意识地强化记忆一些新的概念和研究方法(在文字形式上主要是名词性短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主观技术判断能力,既不经过文献检索,初步判断一个课题是否被研究过,有几种研究方法等等。

6. 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和信息资源为选题提供参考。选题过程中,应当尤其重视文摘数据库(如ISI Web of Science和Scopus等)的统计和分析功能,在刚刚进入一个课题的时候,它可以给选题提供某一方向研究热点,主要研究机构,知名研究人员和相关学术期刊、会议等重要信息。此外,各国的科学基金项目,往往都是经过充分论证,切实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也可以为选题提供借鉴和指导。同时,世界知名大学和学者的网站都包含在研项目的详细介绍,经常浏览这些信息也是了解国际范围内学科发展前沿的重要方式。

7. 参考文献的引用要全面严谨,滴水不漏。国际知名期刊主编在交流中指出很多中国学生的文章中引用参考文献不够严谨。参考文献的引用应该全面反映相关领域内所有研究人员的工作,文献综述的公允可以作为对作者在本领域学术权威性,甚至是对其工作独创性的重要证明。不论因为故意还是大意遗漏对重要文献的引用,都会使编辑和审稿人主观上对作者工作的创新性和严谨性产生怀疑。

8. 参考文献的引用在全面的基础上可以有所选择。报道某项工作的文献不只一篇时,作为非论据性质的引用文献(即用以报道研究现状,而非直接支持文中内容),除应该选择最新文献以外,还应当选择影响因子较高期刊的论文。参考文献的平均影响因子,最好高于投稿目标期刊的影响因子。

9. 论文撰写、投稿中的学术信用问题。国际学术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和处罚日趋严格和严厉。一旦界定为一镐多投或剽窃等不端行为,期刊的出版机构会将文章作者甚至所在研究机构的直属部门列入不良记录的数据库(俗称黑名单),会在学术界造成恶劣影响。国外的很多高校非常重视对博士研究生学术信用方面的教育、指导和监督。虽然目前已经有检验论文独创性的应用软件,我们还是应当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对待,避免由于重视不够或者处理不当所造成的“非故意”学术不端行为。非常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很多同学认为只有“引而不注”才是剽窃,只要标注参考文献,就可以完全避免剽窃。事实上,引用他人论文内容必须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复述,不用引号直接引用他人(甚至自己)出版论文的词句,也会被认定是剽窃行为。

10. 论文撰写、投稿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在论文中需要引用他人文章的图表等不能修改或复述的内容,除了须征得原作者(通常是通讯作者)的书面同意以外,还应当得到引用文献出版发行机构的授权,通常该方面的联系工作可以由投稿期刊的出版发行部门协助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