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阿波罗飞船是如何返回地球的
登月返回舱工作原理
登月返回舱工作原理
登月返回舱是一种用于将宇航员从月球表面送回地球的航天器。
其工作原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动力、导航、制动和再入大气层等。
首先,登月返回舱需要一定的动力来离开月球并进入地球轨道。
通常使用化学燃料火箭发动机,如阿波罗登月舱所使用的LMDE (Lunar Module Descent Engine)引擎。
此外,还需要使用导航系统和节流阀来控制火箭推力,确保正确的方向和速度。
其次,登月返回舱需要在进入地球轨道后进行制动,以减速并使其进入大气层。
制动通常通过火箭发动机或气动制动器实现。
火箭发动机会消耗大量燃料,因此通常会优先考虑气动制动器,如阿波罗登月舱使用的抛物线形状来增加阻力和减速。
最后,登月返回舱需要在再入大气层时减速并降落。
这通常通过使用降落伞或滑翔翼等系统来实现。
在降落过程中,还需要控制姿态和方向,以确保舱内人员的安全和着陆准确性。
以上是登月返回舱的主要工作原理。
为了确保任务的成功,需要对各个系统进行严格测试和验证,以及对各种意外情况进行充分的准备和处理方案。
- 1 -。
美国阿波罗计划
照片一、Apollo-11 Neil Armstrong和Buzz Aldrin在月球表面的照片,相机的位置是在登月舱的顶部。Aldrin的 身体投影A比Armstrong的过长,而月球上的光只有来源于太阳,不可能出现这种不和谐 的身体投影。
日光照在Buzz Aldrin的左肩。虽 然他的右侧在阴影切觠但人们可 以清楚地看到他的宇航服的右侧 B,这个部位应该非常暗的,因 为在月球上光的明暗度比较是非 常强的。
理查德·戈尔登(阿波罗十二号,原定在阿波罗十八 号再次 执行任务,但被取消)
杰克·斯威格特(阿波罗十三号)
弗兰德·海斯(阿波罗十三号,原定在阿波罗十九号 再次执行任务,但被取消)
斯图尔特·罗萨(阿波罗十四号,原定在阿波罗二十 号再次执行任务,但被取消)
阿尔弗莱德·沃尔登(阿波罗十五号)
肯·马丁利(阿波罗十六号)
罗纳德·埃万斯(阿波罗十七号)
阿波罗11号与玉兔的故事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飞船的月球着陆舱完 成了所有检测程序,正在接近月球表面。在这短暂 的等待中,休斯敦的地面指挥中心开始向宇航员柯 斯林介绍媒体对人类历史上首次登月的报道。
“在今天各大媒体有关阿波罗登月的头条报道 中,有一条要求你注意寻找一位美丽女士和她的宠 物,一只可爱的兔子,中国一则古老传说中,一位 叫嫦娥的姑娘在4000年前就已经从地球飞向了月球, 从那以后就一直生活在那里--她唯一的伴侣是兔子, 这只兔子的名字还不得而知,不过应该不难发现, 这只兔子很大,而且一直生活在一棵月桂树下。”
阿波罗1号飞船的任务是测试“发射操作、地面追踪及控制设施, 及阿波罗-土星的表现”——但任务未能进行,三名宇航员没能进入 太空,在地面试验就因为火灾丧失了生命。 此次事故让NASA信心遭 受了打击,并最终决定放缓登月计划,先进行无人试验。
阿波罗11号
CHINA 阿波罗11号登月资料|目录阿波罗11号 (3)阿波罗11号登月十大发现 (3)阿波罗11号登月的故事(图) (6)任务介绍 (9)任务成员 (9)替补成员 (9)支持团队成员 (9)任务介绍 (10)发射与登月 (10)踏上月球 (11)返回地球阿波罗计划 (11)回复: (11)回复: (18)伟大的人类.神奇的宇宙================== (18)※来源: 青岛新闻网-青青岛社区发表于:10-10 22:54 (18)阿波罗11号“阿波罗”号飞船由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3个部分组成。
1.指挥舱——宇航员在飞行中生活和工作的座舱,也是全飞船的控制中心。
指挥舱为圆锥形,高3.2米,重约6吨。
指挥舱分前舱、宇航员舱和后舱3部分。
前舱内放置着陆部件、回收设备和姿态控制发动机等。
宇航员舱为密封舱,存有供宇航员生活14天的必需品和救生设备。
后舱内装有10台姿态控制发动机,各种仪器和贮箱,还有姿态控制、制导导航系统以及船载计算机和无线电分系统等。
2.服务舱——前端与指挥舱对接,后端有推进系统主发动机喷管。
舱体为圆筒形,高6。
7米,直径4米,重约25吨。
主发动机用于轨道转移和变轨机动。
姿态控制系统由16台火箭发动机组成,它们还用于飞船与第三级火箭分离、登月舱与指挥舱对接和指挥舱与服务舱分离等。
3.登月舱——由下降级和上升级组成,地面起飞时重14.7吨,宽 4.3米,最大高度约7米。
①下降级:由着陆发动机、4条着陆腿和4个仪器舱组成。
②上升级:为登月舱主体。
宇航员完成月面活动后驾驶上升级返回环月轨道与指挥舱会合。
上升级由宇航员座舱、返回发动机、推进剂贮箱、仪器舱和控制系统组成。
宇航员座;舱可容纳2名宇航员(但无座椅),有导航、控制、通信、生命保障和电源等设备。
4.登月飞行——"阿波罗"11号飞船于1969年7月20-21日首次实现人登上月球的理想。
此后,美国又相继6次发射"阿波罗"号飞船,其中5次成功。
《阿波罗13号》太空任务剧情简介
《阿波罗13号》太空任务剧情简介1970 年 4 月 11 日,美国休斯敦时间 13 时 13 分,阿波罗 13 号飞船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此次任务原本计划是人类第三次登月之旅,指令长吉姆·洛威尔、指令舱驾驶员杰克·斯威格特和登月舱驾驶员弗莱德·海斯满怀信心地踏上征程。
发射后的前两天,一切都看似进展顺利。
然而,就在飞船距离地球约 32 万公里的时候,灾难突然降临。
在一次例行的液氧罐搅动操作中,液氧罐发生了爆炸。
这一爆炸瞬间破坏了飞船的电力系统和氧气供应系统,使得阿波罗 13 号陷入了极度危险的境地。
指令舱内的警报声此起彼伏,各种指示灯闪烁不停,宇航员们的表情瞬间变得凝重起来。
爆炸发生后,指令长洛威尔迅速向地面控制中心报告:“休斯敦,我们出问题了!”地面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们立刻紧张起来,一场惊心动魄的太空救援行动就此拉开序幕。
由于爆炸的破坏,指令舱失去了大部分功能,无法继续支持宇航员们完成登月任务并返回地球。
幸运的是,登月舱在设计上具备一定的独立生存能力,于是宇航员们决定转移到登月舱中,利用登月舱的有限资源来维持生命,并寻找返回地球的方法。
然而,登月舱原本只是为在月球表面短暂停留而设计的,其氧气、水和电力等资源都十分有限。
为了节省能源,宇航员们不得不关闭了大部分非必要的设备,在寒冷和黑暗中艰难地等待着地面控制中心的救援方案。
地面控制中心的工程师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想出办法,利用登月舱有限的资源和设备,重新规划一条返回地球的轨道。
经过紧张的计算和模拟,他们终于制定出了一个看似可行的方案。
在太空中,宇航员们按照地面控制中心的指示,一步步地执行着各种复杂的操作。
他们小心翼翼地控制着飞船的姿态和速度,不断调整着轨道,以确保能够准确地返回地球。
在这个过程中,宇航员们不仅要面对物资匮乏和设备故障的困难,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成功返回地球,不知道是否还能再次见到家人和朋友。
阿波罗计划
阿波罗计划阿波罗计划,又称阿波罗工程,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于1961年至1975年期间实施的一项太空探索计划,旨在将人类送上月球并让他们安全返回地球。
该计划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人类进入太空并踏足月球的壮举。
阿波罗计划是美国在冷战时期为了超越苏联而展开的重要项目。
在当时,苏联正在太空领域获得优势,特别是在人类进入太空方面。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需要一项明确且引人注目的项目,以充分利用其国家的科学技术实力和产业基础,同时向世界展示美国的科技实力和领导地位。
因此,美国政府认为在人类第一次登月能达到这样的目标。
阿波罗计划是由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于1961年5月25日提出的,他在一次向国会致辞中说,美国的目标是在10年内将人类登上月球并让他们安全返回地球。
这个目标虽然看起来不太实际,但在当时,美国需要一个大胆而明确的计划来增强国家的士气和民众的信心。
在1960年代初期,美国的太空技术只处于起步阶段,NASA在推进它的太空探索计划方面还面临着许多困难。
阿波罗计划为美国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在这种可能性下,美国的太空技术水平得到了急速的提高,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太空探索的目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参与这个计划的人和机构有很多。
NASA负责整个任务的规划和实施。
同时,美国航空航天局在太空探索的历程中得到了许多科学、工程和技术领域的支持。
NASA成千上万的工作人员在计划的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阿波罗计划也得到了许多私营公司和研究机构的支持。
这些公司和机构提供了许多技术和产品,以支持火箭设计、航天器制造、太空衣和设备等必需品的制造。
为了实现人类首次登月的目标, NASA实施了一系列重要任务。
尽管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困难,但NASA最终还是成功地完成了这一目标。
以下是阿波罗计划的主要任务列表:阿波罗1次航天任务阿波罗1次任务在1967年1月27日启动,是阿波罗计划的第一次航天探索任务。
该任务目的是取得一些关于地球轨道太空航天飞行器的数据和实践经验。
人类登月阶段介绍
在六十年代的世界载人航天活动中,最为辉煌的成就莫过于阿波罗载人登月飞行。
早在六十年代初,美国宇航局提出了“阿波罗登月计划”。
经过八年的艰苦努力,连续发射10艘不载人的阿波罗飞船之后,终于在1969年7月16日发射成功载人登月的阿波罗11号飞船。
在载人登月的探索过程中,阿波罗1号至10号进行了多次不载人、载人的近地轨道飞行试验或登月预演。
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飞船经过长途跋涉,进入月球轨道,人类首次登月行动开始了。
船长阿姆斯特朗首先走上舱门平台,面对陌生的月球世界凝视几分钟后,挪动右脚,一步三停地爬下扶梯。
5米高的9级台阶,他整整花了3分钟!随后,他的左脚小心翼翼地触及月面,而右脚仍然停留在台阶上。
当他发现左脚陷入月面很少时,才鼓起勇气将右脚踏上月面。
这时的阿姆斯特朗感慨万千:“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一个飞跃!”18分钟后,宇航员奥尔德林也踏上月面,他俩穿着宇航服在月面上幽灵似的“游动”、跳跃,拍摄月面景色、收集月岩和月壤、安装仪器、进行实验和向地面控制中心发回探测信息。
活动结束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上登月舱飞离月面,升入月球轨道,与由科林斯驾驶的、在月球轨道上等候的指挥舱会合对接。
3名宇航员共乘指挥舱返回地球,在太平洋溅落。
整个飞行历时8天3小时18分钟,在月面停留21小时18分钟。
时间虽然短暂,却是一次历史性的壮举。
从1969年至1972年底,美国共发射了七艘载人飞船进行登月飞行。
其中1970年4月11日发射的阿波罗13号飞船,途中由于服务舱氧气箱爆炸遇险,宇航员依靠登月舱的动力装置,并借助绕月飞行的助力,于17日平安返回地球,三名宇航员安然无恙。
这次登月飞行被认为是一次成功的失败。
其他六艘阿波罗号飞船,乘载18名宇航员参加登月活动,共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在月面开展了一系列实地考察工作。
包括采集月球土壤和岩石标本,在月面建立核动力科学站,驾驶月球车试验等。
阿波罗的登月计划
阿波罗的登月计划阿波罗的登月计划是世界航天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开创了人类登月的先河。
该计划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在1961年提出并实施的,旨在将宇航员送往月球表面并将他们安全地带回地球。
整个计划涉及多次载人航天飞行、太空舱开发、月球勘测和登陆模块的设计以及运载火箭的发射等一系列复杂的科技任务。
阿波罗的登月计划持续了近十年时间,从1961年至1972年间,共有六次载人登月任务成功实施。
1961年5月25日,美国总统约翰·F·肯尼迪在国会上发表演讲,宣布了阿波罗登月计划。
他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即在20世纪末之前将美国宇航员送往月球,并将他们安全带回地球。
这一目标的设立,极大地激发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热情和科学家们的创造力,开启了美国航天事业的黄金时代。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分为多个阶段。
首先,要进行多次载人飞行,熟悉太空环境。
随后,进行一系列的无人飞行任务,验证各项技术并实施月球勘测。
其中,阿波罗10号和阿波罗11号任务是重要的里程碑。
阿波罗10号在1970年成功地进行了月球轨道飞行,在舱外活动中进行了对月球的摄影和勘测,为后续的登月任务提供了重要数据。
而阿波罗11号则是第一个成功登月的任务。
1969年7月20日,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一同登上了月球,在月球表面漫步了近三个小时,并收集了大量的月球岩石和土壤样品。
这一历史性的时刻被全世界的人们铭记着,成为了人类航天史上的巅峰时刻。
为了实现登月计划,NASA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
他们开发了阿波罗飞船,包括指令舱、服务舱和登陆舱。
指令舱是宇航员返回地球的舱段,服务舱用于提供电力和其他支持功能,而登陆舱则负责将宇航员送往月球表面。
这三个舱段需要在太空中进行自由组合,并在关键时刻分离和再次组合。
这对工程师们的设计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同时,NASA还开发了一系列的火箭运载工具,如土星五号运载火箭,用于将阿波罗飞船送入太空。
划时代的“阿波罗计划”
接飞 往月球 ;火 箭在月球 降落 ,任务 登 月 完成 之 后 ,登 月 舱 重 新 起 飞 , 与
完成 后 再 次 起飞 ,飞 回地 球 。
指 令 /月艮务 舱 在 月 球 轨 道 集 合 ,并 返
地 球 轨 道 集 合 :此计划 需要两 回地 球。
艘 只 有 土 星 5号 一 半 大 小 的 小 型 火 箭
个 较 大 的 航 天器 ,称 为指 令 /服 务 舱 , 携带载人的登月航天器 ,称 为登月舱。
在 登 月 成 为 主要 目标 后 ,阿波 罗 指 令 /月畏务 舱 携 带 从 地 球 到 月 球 并 返
计划 的决策者们开始 面临如何 才能 尽 回的燃料和 生活必需 品,以及进 入地
可 能安全、经济 、简单地 将航天 员送 球 大 气 层 所 需 要 的 隔 热 板 。进 入 月 球
试飞阶段
1966_-1968年 进 行 了 3次 不 载 人 飞 行 试 验 ,在 近 地 轨 道 上 测 试 飞船 的指令舱 、服 务舱 和登 月舱 , 考验登月舱 的动力装置。
1968— 1969年 , 发 射 了 “阿 波 罗 ” 7、8、9号 飞 船 ,进 行 载 人 飞 行 试 验 。 主 要 作 环 绕 地 球 、月 球 飞 行 和 登 月 舱 脱 离 环 月 轨 道 的 降 落 模拟试 验、轨道机 动飞行 和模拟会 合、模拟登 月舱与 指令舱 的分离 和 对接。按登 月所需 时间进 行 了持续 1 1天的飞行 ,检验飞船 的可靠性。
多次发射 失败 。
照 片,获得 1000多张 小 比例 尺高
② 勘 测 者 号 探 测 器 计 划 清晰度的月面照片 ,据此选 出约 10
(1965— 1968年 ):共发射 7个探 个预计 的登 月点 。4、5号探测器在
阿波罗登月计划
星 9 号”火箭点火升空。在 6=< 亿马力的巨大推动力下,火箭开 始慢慢升空,但是很快,火箭的速度就远远超过音速而从人们的 视野中消失了。 在绕地球飞行半圈的时间内,阿姆斯特朗等 5 名宇航员对飞 船的一切情况进行了检查,并且确认飞船飞行正常。一分 钟 后 , 第三节火箭再次点火,飞船的飞行速度立刻达到每小时 5<<88 公 里,从而冲破地球引力对其的控制,开始朝月球方向飞去。 为了避免阳光集中曝晒对飞船造成的影响,飞船在进入轨道
・一 生 的 读 书 计 划・
!"#
一生要读知的
+’,-./!01*23,+*-
100 件 世界大事
! " # $ " %"$&’ ( " % " ) *$’("
返回地球,历时 4 天 5 小时。
6747 年 68 月, “阿波罗 68 号”飞船在月球轨道上试验了登
月舱和母船的脱离。当飞船围绕月球飞行时,两个宇航员进入登 月舱后降到了离月球仅有 69 公里的地方,并多次以每小时 4888 公里的速度掠过月球。虽然当登月舱第二次掠过月面时发生了一 个小事故,但是最后登月舱还是飞了回来,再次与母船对接。 至此,美国的宇航专家们已经收集了有关月面的必要的资 料,并测试了月面的强度。他们认为月球的表面足以承受登月舱 着陆系统的重量。他们确信,阿波罗登月计划中最为关键的行动 的时机已经来临。
,. 日,宇航员怀特、格理索姆和查费在 “阿波罗 ) 号”进行模拟发射试验
时,模拟舱内的纯氧座舱突然起火,熊熊烈火马上就吞没了狭小的指令 舱。只有 / 分钟的时间,等地面人员赶来救援时,这 / 个宇航员就遇难身 亡了。于是, “阿波罗计划”被迫推迟。
阿波罗计划
阿波罗12-17号飞船
“阿波罗登月”真假分析综述
由来
质疑
依据
反驳
登月第一人计划简介
航天员名单 牺牲航天员
登月航天员
未登月但接近月球航天员
计划由来
登月方案 四个方案
直接起飞
地球轨道集合
月球表面集合
月球轨道集合
辅助计划
运载火箭
试验飞行
“阿波罗”号飞船 指挥舱
月球轨道集合
这个方案由约翰·C·霍博尔特的团队提出。这种方案是一艘较大的航天器,称为指令/服务舱,携带一艘装载宇航员的登月航天器,称为登月舱。指令/服务舱携带从地球到月球并返回的燃料和生活必需品,以及进入地球大气层所需要的隔热板。进入月球轨道之后,登月舱与指令/服务舱分离,并降落在月球表面;指令/服务舱留在月球轨道。3名宇航员中的1名留在指令/服务舱中。登月完成之后,登月舱重新起飞,与指令/服务舱在月球轨道集合,并返回地球。 与其他几个方案不同,月球轨道集合只需要一艘很小的航天器降落在月球表面,使返回时在月球上起飞航天器的质量大大减小。通过将登月舱的一部分留在月球上,登月舱起飞质量得以再次减小。 登月舱本身分为两部分,包括降落部分和起飞部分,前者用于在登月时降落,后者在任务完成后起飞与指令/服务舱会合并返回地球。由于航天器质量减轻,一次任务只需要一次单独的火箭发射。当时的顾虑是次数较多的对接和分离所提出的技术难度。 包括论证飞船登月飞行轨道和确定载人飞船总体布局。从“阿波罗”号飞船的4种飞行方案中选定月球轨道集合方案,相应地确定由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组成飞船的总体布局方案。
百科名片
阿波罗计划阿波罗计划引(Apollo Project),又称阿波罗工程,是美国从1961年到1972年从事的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组织实施的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在工程高峰时期,参加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
“阿波罗登月计划”
“阿波罗登月计划”1959年,美国提出了“奔月”的设想,即“阿波罗登月计划”。
1961年5月,美国总统肯尼迪批准了“阿波罗”计划。
在1961年4月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飞出了地球的43天之后,美国总统肯尼迪正式宣布:“美国要在10年内,把一个美国人送上月球,并使他重新返回地面。
”这就是著名的“阿波罗计划”。
阿波罗计划主要是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水星计划”,即将宇航员送上太空,以测试人在太空中的活动能力。
这项计划很快就成功了。
1963年5月15日“水星1号”载人发射,飞行了34小时,绕地球21圈,宣告“水星计划”结束。
第二步,是“双子星座计划”。
这个计划有二个目的,一是测试人在太空中长时间停留可能引起的生理问题,一是将两个航天器在太空中对接,从而奠定登月技术的基础。
该项计划实施得也比较顺利。
1965年,“双子星座3号”飞船做了变轨实验;同年,“双子星座7号”和“双子星座6号”做了太空会合实验,双子星座号在太空中飞行了14天,宇航员的身体安然无恙。
第三步,是“土星计划”,即制造能将载人飞船送出地球进入月球轨道的大动力火箭,最终完成登月计划。
1965年4月,在冯·布朗领导下,研制出了“土星5号”火箭,它总长85米,竖起来有30层楼那么高,其第一级推力达3 500吨。
“土星5号”是“阿波罗计划”中最关键的一环,它的出现标志着在运载火箭技术方面,美国已经超过了苏联。
“阿波罗计划”终于可以实施了。
阿波罗飞船由指令舱、服务舱和登月舱三部分组成。
指令舱是飞船的核心部分,而且最终由它将宇航员送回地球;服务舱主要装燃料和宇航员的生活资料,包括氧气、食物和水;登月舱在登月时与母舱分离,宇航员由此登月。
在美国宇航局组织下,动员了2万多家厂商,120多个高等院校和科研所,400多万人参加,开发项目1 300多个,共耗资250亿美元,历时9年,整个系统共使用300多万个零部件。
1967年,因火箭发射台起火,3名宇航员死亡。
阿波罗计划
阿波罗计划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阿波罗计划(Project Apollo )或作阿波罗工程,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从1961年到1972年从事的一系列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在60年代的十年中主要致力于完成载人登月和安全返回的目标。
在1969年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达成了这个目标,尼尔·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踏上月球表面的人类。
为了进一步执行在月球的科学探测,阿波罗计划一直延续到1970年代早期。
总共耗资约240亿美元,因此有人认为,资金是美国能领先一步登月的最大因素。
阿波罗计划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执行的迄今为止最庞大的月球探测计划,“阿波罗”飞船的任务包括为载人登月飞行作准备和实现载人登月飞行,已于1972年底结束。
迄今(2010年)为止还没有过其他的载人航天器离开过地球轨道。
阿波罗计划详细地揭示了月球表面特性、物质化学成份、光学特性并探测了月球重力、磁场、月震等。
后来的天空实验室计划和美国、苏联联合的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也使用了原来为阿波罗建造的设备,也就经常被认为是阿波罗计划的一部分。
阿波罗计划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计划中也有过几次严重的危机,包括阿波罗1号测试时的大火造成维吉尔·格里森、爱德华·怀特、罗杰·查菲的死亡;阿波罗13号的氧气罐爆炸以及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返回大气层时排放的有毒气体都几乎使执行任务的宇航员丧命。
背景阿波罗计划徽标 目录1 背景2 选择任务模式3 航天器 3.1 指令/服务舱 3.2 登月舱4 各次任务 4.1 阿波罗1号 4.2 阿波罗7号 4.3 阿波罗8号 4.4 阿波罗9号 4.5 阿波罗10号 4.6 阿波罗11号 4.7 阿波罗12号 4.8 阿波罗13号 4.9 阿波罗14号 4.10 阿波罗15号 4.11 阿波罗16号 4.12 阿波罗17号5 宇航员6 返回标本7 争议8 其它9 参见 10 注释 11 外部链接阿波罗计划于六十年代早期在艾森豪威尔执政时被提出,作为水星计划的后续计划。
“阿波罗”11号的准备到登月全过程
“阿波罗”11号的准备到登月全过程“阿波罗”计划1961年5月美国宣布:“在60年代结束之前人类将登上月球,并且能平安返回地球。
”于是便产生了登月的“阿波罗计划”。
“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掌管诗歌和音乐的太阳神,它和月亮神是双胞胎姐妹,“阿波罗计划”是姐妹相会的计划。
在10年时间里美国耗资约250亿美元,先后参加这项工作的有400多万人,1200多名专家、工程师和两万多家工厂、120所大学,制造了推力强大的土星-5号火箭,先进的阿波罗飞船,6次将12名宇航员成功地送上了月球。
准备阶段把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这是一件十分严肃的大事,尽管在阿波罗计划之前已经施实了徘徊者计划、勘测者计划,但仍需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
因此在载人登月以前发射了自“阿波罗1号”-“阿波罗10号”10艘试验飞船。
从阿波罗7号开始进行载人飞行。
1968年10月11号,“阿波罗7号”在环绕地球的轨道上作改变轨道的试验飞行;1968年12月21日“阿波罗8号”进入距月面100千米高的绕月轨道进行试验飞行,1968年12月27日安全返航;1969年3月3日在绕月轨道上“阿波罗9号”的登月舱与母船成功地进行了分离、对接试验;同年5月18日“阿波罗10号”的登月舱与母船分离后降至距月面15千米的高度。
在准备过程中出现过不少问题,甚至是巨大的牺牲,1967年1月27日在进行发射试验时,飞船内突然失火,仅几秒种三名年青的宇航员便被大火烧死,原来阿波罗的舱内不是普通空气,而是氧气,偏偏舱内又出现了电火花,于是酿成了这场悲剧。
接受了这次教训,飞船装备又作了重大改进,整个计划推迟了一年。
振奋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3、2、1、0,发射1969年7月16日,在肯尼迪空间中心的发射场上,巨大的土星5号矗立在发射架上,阿波罗傲然挺立在火箭尖端。
发射前8小时15分钟为火箭灌注燃料,这项工作进行了5小时,三名宇航员告别了朋友,提前2小时进入飞船,离发射还有40分钟、20分钟、5分钟……准备工作紧张地进行着,现在开始以秒倒计时,10、9,点火,8、7,第一级火箭向下喷出红色火焰,6、5、4火焰变成桔黄色,3、2、1、0发射!随着震耳欲聋的巨响,土星5号离开地面,徐徐升空。
阿波罗13号
任务成员
1
正式成员
2
替补成员
3
备份机组
4
成员变更
5
飞控主任
正式成员
吉姆·洛威尔
吉姆·洛威尔 小詹姆斯·亚瑟·洛威尔(James 'Jim' Arthur Lovell, Jr. ),昵称“吉姆”,阿波罗13号指令 长,美国海军飞行员、试飞员、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宇航员。1928年3月25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 1952年以海军少尉军衔从美国海军学院毕业,1954年加入美国海军航空兵部队,担任F-2H战斗机的驾驶员。 1958年1月,洛威尔在海军飞行测试中心(Naval Air Test Center,现美国海军试飞员学校,U.S. Naval Test Pilot School)接受为期六个月的训练,并以班级第一的成绩毕业,在帕图森河海军基地担任试飞员。同一年, 洛威尔与其他109名试飞员一同参与水星计划的航天员选拔,但遗憾的是当时洛威尔胆红素偏高,没能胜出。 1962年,洛威尔申请加入第二组宇航员选拔,这一次他成功晋级,担任双子星4号的替补驾驶员。1965年12月, 洛 威 尔 作 为 飞 行 员 搭 乘 双 子 星 7 号 升 空 , 在 轨 时 间 1 4 天 。 之 后 , 由 于 双 子 星 9 号 宇 航 员 埃 利 奥 特 ·希 和 查 尔 斯 ·巴 塞 特因坠机事故不幸罹难,洛威尔成为了双子星9A号的替补指令长。1966年11月,洛威尔作为指令长与后来大名 鼎 鼎 的 登 月 第 二 人 — — 巴 兹 ·奥 尔 德 林 搭 乘 双 子 星 1 2 号 再 度 升 空 。
返回
航天器受损使原定在弗拉·毛罗高地的登月任务被迫取消。指挥中心有人提议立刻让航天器掉头并加速返回 地球。但是整个航天器上唯一有直接掉头所需推力的服务推进系统(SPS)位于发生事故的服务舱尾部,由于损坏 状况不明,点燃推进系统有再次引起爆炸的风险,为了安全考量,指挥中心决定不使用推进系统。他们选择利用 月球引力返航,绕过月球背面再让航天器进入自由返航轨道。为了进入自由返航轨道,必须校正一次飞行轨道; 正常情况下会使用服务推进系统来校正轨道,但由于事故影响,在工程师团队长时间研究后,指挥中心决定使用 登月舱的降落火箭。绕过月球后,登月舱降落火箭被点燃,进行PC+2(PeriCynthion,近月点+2小时)燃烧,以 加速返回地球。返回地球途中登月舱降落火箭再次点燃,以完成一次简单的轨道校正。
阿波罗13号
令人惊讶的是,阿波罗13号飞船在离营救船只只有5.5公里的水面上降落,以往的阿波罗飞船降落时,从来没有离营救船这么近。海峡
登月舱救命
在即将瘫痪的主控舱里,宇航员们开始了艰苦的工作。同时,在登月舱内,正确的坐标被输入到空中航行计算机中,生活保障系统便呼呼作响地进入了工作状态,仪器盘也随之运转起来。宇航员们尽可能快地认真操作着,这时任何一点差错都是致命的。
转移到了登月舱,就解决了一个最直接的问题,他们暂时可以活了下来。到了这个时候斯威格特认为:最重要的是保持正确的飞行航线。于是爆炸5个小时后,洛弗尔用30秒钟的时间启动了登月舱的发动机,使飞船围着月球飞行,这样可以尽快返回地球。
4月17日,飞船进入了返回地球大气层的轨道。在进入大气层前,航天员启动4个姿态控制火箭,使登月舱推着服务舱向前加速飞行。随后,点燃分离爆炸螺栓,将服务舱分离。紧接着又启动反推火箭,使登月舱离开服务舱一段距离。
然后,登月舱的两名航天员回到指令舱,关闭两舱通道,点燃分离爆炸螺栓,将登月舱抛掉。
飞船上的电源出问题,使得登月已经不可能,而且航天员也处于极端危险之中。
经过飞控中心科学家、工程师们艰苦细致的分析,休斯敦飞控中心果断地决定:中止登月飞行,利用完好的登月舱,立即返回地球。当时飞船离地球已经38万公里,已经越过地球引力界面,飞船正在月球引力下往月球飞去。如果要返航,必须有足够大的火箭推力来克服月球吸引力。登月舱显然难于胜任。
休斯敦飞控中心科学家们经过周密计算,并让地面航天员进入登月舱模拟,最后得出了一个最省燃料的返回轨道:飞船继续飞行,绕过月球,再启动登月舱发动机,以进入返回轨道。
由于氢氧燃料电池的贮氧箱还担负着飞船生命保障系统氧气和水的供应,因此航天员面临着电能不足、供水供氧困难、环境温度下降的处境。但3名航天员在地面飞控中心的指挥下,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强烈的求生欲望,战胜了恐惧、寒冷、黑暗、疲劳等困难,和地面飞控中心人员密切配合,积极稳妥地实施着地面制定的救生方案。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继续往月球飞去空瘫痪
阿波罗登月计划
阿波罗登月计划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向国会宣布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在十年内将美国宇航员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球。
这一宣言标志着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启动,也开启了人类航天史上的新篇章。
阿波罗登月计划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于1961年至1972年期间实施的一项宇宙探索计划。
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将宇航员送往月球表面,并将他们安全带回地球。
这一计划的背后是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太空竞赛,双方都希望在太空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在阿波罗登月计划期间,美国共进行了17次载人航天任务,其中有6次成功登陆月球。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任务成功将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送上了月球表面,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月球上行走的宇航员。
这一壮举被全世界观众所见证,也成为了人类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成功离不开NASA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辛勤努力。
他们在航天器设计、火箭发射、宇航员培训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这一计划也促进了许多科学技术的发展,如太空服、月球车、月球着陆舱等设备的研发,为后续的太空探索奠定了基础。
除了科技上的成就,阿波罗登月计划也对全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激励了无数人投身于航天事业,激发了人们对未知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同时,阿波罗登月计划也向世人展示了人类的勇气和毅力,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段重要记忆。
然而,阿波罗登月计划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争议。
有人质疑美国政府在太空竞赛中的政治意图,认为这一计划是政治目的的工具。
同时,也有人对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成本提出质疑,认为这些资金应该用于解决地球上的问题。
此外,还有人怀疑阿波罗登月计划的真实性,认为登月事件是一场骗局。
无论是支持还是质疑,阿波罗登月计划都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
它不仅向世人展示了人类的勇气和智慧,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探索宇宙的梦想铺平了道路。
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成功,将永远被铭记在人类航天史上,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光辉篇章。
阿波罗13号事故45周年: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很多美国航天业内人士对于导演朗·霍华德(Ron Howard)拍摄的电影《阿波罗13号》常常怀有一种又爱又恨的矛盾心理。
这部电影对美国宇航局的阿波罗计划进行了可说是极为精准的描述,并且大体上对阿波罗13号意外事件的处理进行了正面的展现。
同时在这部影片中也表现了美国宇航局当年在处理阿波罗13号危机的7天时间里在救援工程方面所做的海量工作,并将这一危机事件的应对提升到了接近“神话”的高度。
很多美国航天业内人士对于导演朗·霍华德(Ron Howard)拍摄的电影《阿波罗13号》常常怀有一种又爱又恨的矛盾心理分离后即将坠落大气层的阿波罗13号服务舱,可以看到由于液氧罐发生爆炸导致的严重破损阿波罗13号的三名宇航员:登月舱驾驶员弗雷德·海思(Fred Haise),指令舱驾驶员杰克·斯威格特(Jack Swigert)以及任务指令长吉姆·罗威尔(Jim Lovell)但在另一方面,《阿波罗13号》这部电影毕竟仍然逃不过好莱坞的那一套——无限制地聚焦和放大各个角色人物之间的关系话题。
当飞船处于月球背面时,宇航员吉姆·罗威尔(Jim Lovell),杰克·斯威格特(Jack Swigert)以及弗雷德·海思(Fred Haise)互相之间实际上从未大声说话甚至相互吼叫,没有任何人怀疑过斯威格特的驾驶技巧。
而同样的,在地面上的替补宇航员肯·马丁里(Ken Mattingly)也从未像影片中表现的那样将自己锁在一个模拟仓中亲自为阿波罗13号的动力故障设计排障方案。
在影片中,人类的第三次登月行动已经显得非常平淡无奇:1960年代肯尼迪总统提出的要将一个美国人送上月球并安全送回来的非凡挑战已经达成,而公众对于登月的壮举也已经开始逐渐失去最初的那种兴奋,甚至电视台也已经不再对登月进行直播。
但就在此次任务执行到第三天的时候——1970年4月13日,一件意外事件的发生,重新将全世界人们关注的目光吸引到了这艘小小的飞船和它上面3名美国宇航员的身上——一次常规的检查程序却导致了飞船氧气舱的爆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年阿波罗飞船是如何返回地球的?
前面,我们不厌其烦地讲解了飞行器返回地球的两种方式,一是扛住高温直接冲过大气层,二是通过“打水漂”来减速降温。
那么,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之后,阿姆斯特朗他们是如何回到地球的呢?他们乘坐的“指令舱”是通过直接冲过大气层返回地球,还是通过“打水漂”回到地球的呢?
2011年8月11日,美国“猎鹰”HTV-2飞机在加州范登堡空军基地成功发射升空,在独自飞行并返回地球时失去联系,实验失败,其后,美国取消了这个项目,这意味着迄今为止,美国人还没有成功掌握高超音速飞行器“太空打水漂”的全部技术。
所以,1969年7月24日,“阿波罗11号”的指令舱,没有采用“打水漂”来减速降温,换句话说,当年美国人更不可能掌握太空“打水漂”的技术。
所以,当年“阿波罗11号”是挟雷霆万钧的第二宇宙速度,以大无畏的精神冲进了大气层,依靠天顶星一般神奇完美的抗烧蚀技术穿过大气层,安全返回地球,溅落到了太平洋中。
三个宇航员自己脱掉宇航服,自己爬出指令舱进入救生船,那副悠闲自得的神态,哪里像是在无重力状态中度过了8天又13个小时,倒像是在加勒比海上垂钓度假。
问题这就来了,美国早在1969年就拥有了抵抗五千度高温的能力吗?
我们来看看美国航天飞机进入大气层后是如何对付高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