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纸的发明第一课时人教部编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纸的发明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一、单元解读

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統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4篇课文,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古诗三首》描绘了春节、清明和重阳节里人们过节时的情景;《纸的发明》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告诉人们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少和文化的发限;《赵州桥》重点介绍了桥的坚固,同时还介绍了桥的美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具体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梁热闹的街市,再现了古都的风貌和当时人们的生活情景。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在三年级上册曾学习过“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三年级上册主要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提出的,这个单元主要是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出的。本单元在精读课《赵州桥》、略读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都凸显了语文要素的学习。《纸的发明》第4段,用一系列动作,将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步骤写清楚。

本单元的的第二个语文要素是“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本单元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习“收集、整理资料”。

二、课后习题解读

课后习题第一题,是一个横轴型表格,从左往右按照按纸发展的时间顺序编排。回顾本单元语文要素“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这个表格承载着教会学生整理所收集的资料的任务,也承载着教会学生“写一写过节的过程”要按顺序,教师在学生完成表格之后要加以点拨。

要完成表格,需要学生在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同桌交流,明白每个时间段纸的不同发展特点,并提取相关信息,重组后填写在表格内。在填写过程中,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并理清表格前后、上下信息的关联,能明白这是一条以时间为线索的横向联系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初步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

第二题是“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学生需要关注第4点,找到蔡伦所改进的造纸术的优点,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同时,该习题还承载着教会学生“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

写清楚的。”要把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写清楚,除了写怎么改进的,还可以写这样改进的好处是什么。

三、课文解读

(一)关于内容

《纸的发明》是第三单元“中华传统文化”主题下的一篇科学小品文,课文围绕“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发明造纸术的几个阶段:造纸术发明以前,西汉时代,东汉时代。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写了发明造纸术的重要意义。最后一个自然段与第1自然段相呼应,再次点明了造纸术的意义。第2至第4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具体介绍了记载文字的载体的发展历程:从龟甲、兽骨(或青铜器),竹片、木片,帛,丝绵,用麻做的“纸”,再到蔡伦发明的纸。因为蔡伦造的纸既轻便又好用,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术就传承了下来。

(二)关于表达

《纸的发明》属于材料的收集和汇总,从写作的范式看,是全新的样式。它直接指向教学目标之一“收集和整理资料”。文章共5个自然段,叙述条理清楚,用词准确,表达严密,用简洁的语言将纸的发明过程有序地介绍清楚,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第2自然段作者用了“后来”“再后来”介绍几千年前记录文字的变化,语言简洁明了。引用成语“学富五车”说明竹片很重,阅读、携带、保存都不方便。“帛比竹片、木片轻便,但是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一句,用了对比的方法说明帛的缺点。文中还三处运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复句,例如:“这些竹片、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但是,这种书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这些表示转折关系的句子强调了把字刻在竹片、木片上或写在帛上的不足,以及用麻来造纸的缺点,层层深人地记述了人们不断改进记录文字的材料的过程。

此外,课文对数字的运用十分严述,比如“两千多前”“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因为造纸术的发明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没有确切的历史年代记载,所以课文使用了约数。

第四自然围绕“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意思,用剪碎、切断、浸、捣、捞、晒等动

词将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清晰、具体地写出来,是学生练习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一段话的范本,

【学情分析】

1.学生在三年级上册曾学习过“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三年级上册主要是从理解内容的角度提出的,这个单元主要是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提出的,就是从应用信息能力的角度提出的,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写的角度学习课文。

2.三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能自主读懂课文意思,概括段意只停留在抓住典型的关键词,不具备概括全文内容的能力,需要教师分不同的部分教授概括段意的方法,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解释与整合能力。

2.经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分析和推论的能力。本课在学生提取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实践继续培养学生分析和推论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默读课文,借助图表梳理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整理资料。

2.能联系青铜器、木片、帛、麻等材料的缺点,说出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解我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3.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默读课文,借助图表梳理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整理资料。

2.能联系青铜器、木片、帛、麻等材料的缺点,说出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解我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教学要点

1.默读课文,借助图表梳理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整理资料。

2.围绕第二自然段,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其中四大发明就是世界闻名的。有谁知道是哪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今天,我们就要了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齐读课题)

2.让我们带着自豪之情,穿越到几千年前,再去经历这个伟大贡献的诞生之路。【设计意图:以四大发明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顺利进入第1自然段的学习,奠定整节课的基调。】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初步感知

1.自由读文

自读要求:大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你了解到了什么?

2.汇报了解内容,句子检测。

预设1:我了解到人们把文字刻在竹片上和木片上,但是很笨重。点评:这是人们对记录文字的改进。你是从哪个句子了解到的?(PPT出示: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这些竹片、木片用绳子穿起来,

就成了一册书。但是,这种书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

点评:三个句子都读好了。读读这个句子,看看你知道了什么?

(PPT出示:人们用蚕茧制作丝绵时发现,盛放蚕茧的篾席上,会留下一层薄片,可用于书写。)

预设3:我了解到人们会再薄片上书写。点评:你也发现了记录文字的进步。这三个句子很多生字,老师还想请一个同学读。都读好了。这个句子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PPT出示: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

预设4:我了解到了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点评:一个很重要的改进者。

解释多音字。

【设计意图:对于文章的整体感知,难度有点大。本环节采用谈谈你了解到什么以减缓坡度,同时,穿插难读的句子,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

三、点拨方法,梳理发明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