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方言与文化

合集下载

广东茂名高州民俗文化

广东茂名高州民俗文化

高州八音锣鼓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乐。作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在明 末清初时期由福建传入,曲谱是口传的昆山腔和弋阳腔的牌子乐曲,至嘉 庆年间才用正线、反线的记调方式记载工尺谱作乐谱。
2013年11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高州八音锣鼓纳入为第五批广东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用茶、多、呈、得、叻、昔、O等简单文字和符号记载锣鼓谱。八音 锣鼓的演奏形式以“八音锣鼓亭(柜)”为中心道具,该亭(柜)用竹、 木制作而成,长1.3米、宽0.9米、高1.8米;亭(柜)用绣锦布或土花布 装饰;亭(柜)内可装载演奏用的打击乐(桶鼓、扁鼓、竹简、木鱼、文 锣钹、京锣、大钹、大奶钹、拱锣、高边锣、叮赞等),吹奏乐(长笛、 大笛、长筒、公笛、短筒等)、民乐(二胡、中胡、扬琴、秦琴、三弦、 椰胡、横箫等)。
历史的车轮转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州山歌曾盛极一时,在广东享 有“南有高州山歌、北有梅州山歌”的盛名,吸引了全省各地的文化部门 及文艺团体前来高州学习取经,名声远播南粤大地。
谢谢观看
广东茂名高州民俗文化
木偶戏(高州木偶戏),广东省高州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之一。
高州木偶戏,也称“傀戏”“傀仔戏”。高州木偶属杖头木偶,始于 明朝万历年间,是在福建布袋木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州木偶像头雕 刻精巧,表演技艺精湛,偶像可作眨眼、喷烟喷火、杀头等高难度动作; 木偶艺人集唱、做、念、打和奏乐于一身,是一门融会了雕刻、服装、表 演、剧本、音乐诸元素的民间戏曲艺术。
2006年,木偶戏(高州木偶戏)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5月20日,木偶戏(高州木偶戏)经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 Ⅳ-92。
高州木偶戏俗称傀仔戏,属仗头术偶为主、布袋木偶为辅类型。从明 朝发展至21世纪初,已具有400多年历史。

高州饮食风俗与文化

高州饮食风俗与文化

饮食风俗与文化——茂名高州姓名:陈湘莲学号:12250301105班级:2012级财政1班高州的地理优势:高州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西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毗邻,是由茂名市代管的省辖县级市,史称潘州,是古代粤西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高州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辛勤劳作。

高州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源地,“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高州木偶戏被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盛产岭南三大名水果——香蕉、龙眼、荔枝,被誉为“全国水果第一市(县)”。

高州风俗:民俗文化年例年例是高州地区乃至粤西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春节”的说法,也是茂名地区最具特色的一个节日。

年例古今光绪《高州县志·风俗》有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据了解,明、清时年例已记入粤西的地方志,民国初年至解放初期比较盛行,后来曾一度中断。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飞速发展,年例逐渐恢复。

年例活动1、“游神”活动游神队伍有彩旗、香炉、菩萨、道士、纸船、炮手、长喇叭、唢呐、锵、锣鼓等等。

彩旗上面写有与保佑、赐福等有关的话语,有的还注有此旗是由谁捐赠等。

彩旗队伍主要由小孩子组成,前面由一个成年人举着一面大旗带领,站在整个游神队伍的最前面。

有的地方还举有“出巡”、“回避”等等的牌子。

炮手沿路隔一定的时间就燃放一个炮头,冲天一响。

2、文艺汇演文艺表演的节目有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采茶戏、杂技、魔术表演、醒狮表演、烟花汇演等等,其中粤剧、木偶戏、采茶戏、杂技、魔术表演、醒狮表演分场分段由白天表演到晚上;电影、歌舞、烟花汇演一般安排在晚上至凌晨甚至通宵,烟花汇演一般安排在晚上晚饭后七至九点或夜间“间醮”时或凌晨三四点配合着当时震耳欲聋的鞭炮声进行烧船活动。

3、年例宴食高州地区将过过年例分为“睇年例”和“食年例”两个部分,宴食在年例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高州的客家语言

高州的客家语言

高州的客家语言编辑词条高州语言简介在高州,现在基本没有人说自己是客家人,其实,在高州地区居住着不少客家人呢。

因为高州没有“客家人”这讲法,只知道有讲“涯”话的,很少人知道讲“涯”话的为客家人。

“涯”话这一称谓流行于粤西及部分广西地区。

“涯”话实为客家话是稍有见识的人才知。

因此外人所知不详,可能对粤西客家方言的研究人较少,在这方面的有关报道就少啦。

高州客家话区别编辑本段客家各镇的口音及词汇都有一定区别的。

根子,新垌,云潭为较明显的三种口音,高州较流行的说法是以根子“涯”为正宗,新垌“涯”口音平和中正也认正宗,云潭口音因其声调与根子,新垌等区别较大一些,所以有一些自认正宗“涯”的人称为云潭人为云潭“子”,(同样的说法还有称电白黄岭人为黄岭“子”,云潭口音与黄岭口音较一致)带有少许对该口音的轻蔑意味。

三种口音中,笔者觉得云潭口音较为抑扬顿挫(类似英语升降调);新垌口音则较为平实(是介于根子,云潭口音之间,地理位置也是如此),典型的新垌口音的四声调值与普通话四声调较一样,较有代表性,在有些资料里面高州客家话也有以新垌“涯”话作为代表;根子口音则觉珠圆玉润,音色优美。

不过这三种口音并非绝对,三地接壤地区口音是向对方渐变的。

也由于这地区的人员的交往频繁彼此了解,三种口音交流还是十分顺畅的。

三镇口音字音相当一致,主要区别在音调上(各音调的调值高低不同),还有少量习惯用词不同。

A.云潭口音一些发h声母的字,新垌及根子口音发成x声母。

如:去,响,香,墟等B.习惯用词区别:吃晚饭,云潭—食晏;新垌—食晚。

由于周围为粤语地区,高州“涯”话人绝大多数都是能讲粤语的,对外通用粤语。

在高州通用粤语,就是在“涯”话地区,除了学前用到“涯”话,教学语言主要为普通话和粤语,所以客家话只限于口语。

因此我们小时对不少字只知用粤语和普通话的读法而不知“涯”话的读法,随着成长理解能力提高才知本来“涯”话中就有的一些字的读法,而对口语中没有的字只好跟白话或普通话的读法。

高州木偶戏

高州木偶戏

浅谈高州木偶戏高州木偶戏又称鬼子戏,是高州府(古高州包括现茂名所辖区县及吴川、廉江等周边县市)民间艺人在中原木偶戏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改造、发展而形成的一个新剧种,是汉俚文化融合的结晶。

1957年,高州木偶戏获民间艺术汇演优秀奖,已经扬名全国,1997年,高州被命名为广东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2003年又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

2006年5月,被誉为“百年古傀儡,时代新经典”的高州木偶戏经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源和发展木偶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是一门融汇了雕刻、服装、表演、剧本、音乐诸元素的民间戏曲艺术。

中国的木偶戏起源于汉代,宋代是木偶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木偶的制作工艺和操作技艺进一步成熟。

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木偶戏更为繁荣,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说。

清代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流行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声腔也日益多样化。

明朝万历年间传入高州,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400多年来,高州木偶戏广泛流传于高州的村村寨寨。

高州木偶戏的原始形态为小班(单人木偶戏),清末发展为中班(四人班)和大班(八人班)。

新中国成立后,高州木偶戏引起政府的重视。

茂名县(即今高州)于1954成立了木偶戏剧团,组织木偶戏老艺人整理传统剧目,并开展拜师授徒,培养木偶戏新人。

1957年10月,老艺人吴德文赴北京参与全国民间艺术汇演,演出《白蛇传》或优秀奖,使高州木偶戏获得较大发展,文化部还设有专人管理木偶戏演出。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高州木偶戏进入了鼎盛时期,木偶戏班发展到两千多班,年演出一万多场,成为广东演出单位中演出剧种最多的文艺团体,盛极一时。

但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高州木偶戏独领风骚的辉煌已一去不复返,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

为了传承这一艺术精品,高州加大扶持和指导的力度,确定“木偶真人化”的发展目标,多渠道开辟演出市场,让高州木偶戏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重放异彩。

茂名方言与荔枝文化

茂名方言与荔枝文化

正文:茂名方言与荔枝文化一、茂名方言茂名市的方言主要有茂名白话(属粤语)、涯话(属客家语)、雷话(又称黎话,属闽南语)、海话(属闽南语),还有少数地方说“旧时正话”(当地谑称“狗屎正”,归属不明)、思贺话和容县话。

方言的分布,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白话主要分布在鉴江及其支流罗江、陵江、曹江流域,涯话分布在东部、西部和东北部的边境山区,雷话和海话分布在南部沿海,黄华江流域为白话和涯话的混合区,袂花江流域为雷话和涯话混合区。

茂名方言中富有形象传神和动感特点的词汇,如:白翼(蝴蝶)以昆虫的翅膀的色彩命名;番蛮(不讲理)说明像番人那样蛮横;相睇(相亲);烧炮(放鞭炮);打牙铰(聊天)等词都描绘事情发生的过程,让人如临其境。

二、荔枝文化(一)荔枝介绍荔枝(学名 Litchi chinensis)是一种热带水果,果子是像葡萄一样一串一串挂在树上,一般是一寸左右的圆球形状,外边是薄薄的红色硬壳,里面包着白嫩透明的果肉,中心是深棕色的核。

(二)荔枝历史据史料查证,茂名荔枝已有两千多年的种植历史,成熟早、品质优。

从唐朝开始,茂名荔枝就成为历朝贡品。

唐朝诗人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就是当年高力士用八百里快骑日夜兼程送茂名荔枝入朝博得佳人一笑的故事。

今日,在高州根子镇柏桥村和茂港区禄段村还有当年采果进贡的老荔枝园,人们一直称之为“贡园”。

2000年2月19日,前国家领导人江泽民莅临茂名,兴致勃勃在荔枝生产基地亲植一棵优质荔枝“中华红”,让茂名荔枝更是蜚声海内外。

(三)荔枝种植目前,茂名荔枝种植面积已达170多万亩,约相当于中国以外世界荔枝主产国的荔枝种植面积之和,是世界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每年荔枝产量约50万吨,等于全世界荔枝产量的五分之一,故享有“中国荔乡”之称。

(四)荔枝品种1、桂味:果实为球形,中等大小,浅红色,壳薄脆,表皮的龟裂片峰尖锐刺手,有桂花香。

2、糯米糍:果实为扁心形,个头大,鲜红色,表面片峰平滑,果肩一边显著隆起,肉厚核小。

茂名白话与普通话的区别

茂名白话与普通话的区别

茂名白话与普通话的区别茂名是广东省辖下的一个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下辖2个市辖区(茂南区、电白区)、代管3个县级市(高州市、信宜市、化州市茂名市的方言主要有白话、客家话、雷话(又称黎话)、海话,还有少数地方说“旧时正”话(当地谑称“狗屎正”)、思贺话和容县话。

白话是粤方言的次方言,是茂名市分布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分布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70%,白话可在全市范围内通行。

本文主要分析茂名白话与普通话的区别。

与广州话相似,茂名白话中保留许多着古音,例如「我」和「饿」两字有舌根鼻音声母 ng-。

词汇方面,没有普通话所具有的卷舌音、儿化、轻声等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茂名白话中以“儿”为尾的词汇基本都是称谓词,且大都表示细小、可爱之类的动物、人、地方或物品,比如,牛儿(小牛)、狗儿(狗崽),仔儿(小男孩)、女儿(小女孩)、侬儿(小孩)褂儿(背心)、瓯儿(小饭碗)等;也有不表示细小而表示年长的称呼,如,老儿(汉子)、公儿(老头儿)、妈儿(老太太)等。

普通话多是双音节词,而茂名白话多用单音节词。

如:尾(尾巴)、耳(耳朵)、蚁(蚂蚁)、蔗(甘蔗)等。

与广州话相似,茂名白话中有些词语的语素位置与普通话词语的语素位置正好相反,如菜干(干菜)、鸡乸(母鸡)等。

普通话中表示否定的“不”、“没”,而茂名白话用“máo”。

如máo去(不去),máo 有(没有)。

茂名白话中不用“很”来表示程度,而用“好”。

茂名白话的某些量词搭配与普通话也不尽相同,如:一条(把)钥匙、一间(所)学校、一(只)人。

茂名白话有用“个”代替“的”形成“的”字结构短语现象,比如,“冇文化个(没文化的)”、“我个(我的)”、“我地个(我们的)”等。

茂名白话中动词可以重叠,也可以在动词间加“阿”音,如睇睇、睇阿睇(看一看)。

茂名白话中也有状语后置的现象,如:我走正(我先走)、你食正(你先吃)、我多过你(我比你多);而在比较句中,通常是状语前置,如搭车快过行路(搭车比走路快)、佢高过你(他比你高)。

'高州话'高州方言你知多少

'高州话'高州方言你知多少

'高州话'高州方言你知多少民生、团聚、快讯。

尽在微博@高凉生活微博:@高凉生活------------------------------------------加入高凉论坛,加入高州市民的生活资讯平台。

在这里,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是读者;人们也可以通过在这里发布团聚活动。

在这里,你可以找人一起自驾游,一起聚餐,一起打球,一起做任何你不想一个人做的事情。

赶紧加入我们的大家庭属于高州人的手机APP'高凉生活'马上要上线啦!!敬请期待吧!!------------------------------------------高州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史称潘州,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直到民国初年高州(旧称茂名)一直是粤西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中心。

顾名思义,高州话应该是高州地区使用的方言。

但事实上,高州方言包括高州白话和高州涯话。

高州白话,属于汉藏语系下的汉语族粤语支高阳片,因在市内使用人口多且分布较广,它就是现在要说的高州话。

在高州方言中,使用高州话的人口占了绝大多数,约110万,涯话、黎话只占很小一部分,约40多万。

很多时候,人们会误认为高州方言指的就是高州话。

历史由来高州话是古粤语之一,与广府话(广州话)同宗同源,秦朝时期和南越王赵佗时期,大量中原逃往广东,不少中原人散发到了高州一带,南越王赵佗称王时期,将高凉赐给冼氏,冼氏带领将士大举进入高凉,在俚人文化中原文化的碰撞下,赵佗与俚族进行了惨烈的战争,大量俚人逃亡海南,留下的俚人逐步被汉化。

中原移民、高州原始部落和俚人在共同生活与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高州白话的雏形。

梁朝末年,天下大乱,冼夫人与丈夫冯宝为保岭南安宁,领兵平叛乱,岭南夺取得以免除战乱之苦,岭南首领共奉冯冼为主,尊称冼夫人为“岭南圣母”,也使得冼夫人所辖高凉成为了众人躲避战争之地。

冼夫人一生征战沙场,所到之处都有不少追随者加入冼家军队,加上冼夫人多次领兵平定广州叛乱,使得高凉与广州交流更加紧密,广州历史上的多次叛乱,也使众多人口逃避到高凉。

广东高州粤语音系研究

广东高州粤语音系研究

一、高州市人文地理概况高州是广东省茂名市代管下的县级市。

其位于广东省西南部,东临南海,南临鉴江,西连广西,北靠高山,扼各市要冲,东连阳春,南接茂南区、北邻信宜市,西南与化州市、西北与广西北流市接壤。

南北相贯,南与鉴江合流,流石鼓经吴川出海。

高州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水稻及水果,被人誉为“粤西粮仓”。

高州的历史悠长。

早在上古时期,高州土著就迁徙到西瓯和骆越,发展成为两大部落。

他们组成了中国南方百越民族,被统称为南越。

战国时期,高州隶属于楚地。

后来,秦始皇在岭南地区设立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高州属桂林郡、象郡。

汉代,岭南地区重新分设为南海、交趾、合浦等七郡,高州属合浦郡。

汉灭南越国后,南越民族开始接受汉族文化,原南越民族则被称为俚族。

南朝,高州在俚人聚居地区中心成立了。

开皇时代,废电白郡为电白县,改务德县为良德县。

开皇十八年,茂名改属罗州。

大业三年,高州改为高凉郡。

唐贞观八年(634年),南宕州从定川徙治茂名,为纪念潘茂名,茂名更名潘州,茂名城称潘州城,高州治从西平迁至良德。

于是,在今天的高州县内,高州依然和潘州并存。

开元五年(717年),高州迁到保安,大历十一年(776年),又迁电白城。

宋代,地方行政区划中将潘州并入高州,良德县并入电白县。

元代,改州为路,高州即为高州路。

明代,改路为府,高州路为高州府。

洪武元年(1368年)高州府治迁至茂名县,茂名县城便称高州城。

成化三年(1467年),电白县治徙于电白县电城镇,原电白县西北部地域划入茂名县。

从此,原设于旧城的高州州治和电白县治逐渐荒废,演变为今天的旧城遗址。

清代沿明制,高州府治、茂名县治以及高州总兵机构同设于高州城。

民国时期,撤府留县。

茂名县先后隶属广东省高雷道、南路行政区、第七行政区、第十三行政区。

新中国成立后,茂名县先后隶属南路专区、高雷专区、粤西行政区、湛江专区。

1958年9耀10月,将茂名县南部的原公馆乡和袂花乡、鳌头乡的部分地域划入茂名市;将原小良乡划入电白县;将原石鼓乡的南盛、鳌头乡的兰石和龙首乡划入化州县。

茂名方言与茂名文化

茂名方言与茂名文化

2010年第14期总第268期前沿Forwa rd Positi on No 1142010Su m No 1268茂名方言与茂名文化丁世平(茂名学院,广东茂名 525000)[摘 要]粤西茂名地区是个多方言区域,有白话、客家话、闽语等方言,不同的方言之间,既有明显的方言差异和文化差异,也存在着文化的相互渗透。

本文从方言操作、风俗、词汇和地名等层面探讨茂名地区方言与文化的来源及发展变化,以及多样性、文化多层次性。

[关键词]方言;文化;变迁[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67(2010)14-0164-03[课题项目]本文系茂名学院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丁世平(1964)),女,黑龙江人,广东茂名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作为文化的载体,语言总是忠实地反映着使用该语言的社会的历史和文化,通行在一定地域的方言则是各种地域文化的最直接的体现。

一、茂名地区方言及来源概况茂名属粤西地区,辖茂名、高州、化州、信宜、电白五市县,设104个镇、乡和12个国营农林场,人口大约500万。

茂名地区的方言十分复杂,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1.白话(粤语)。

茂名白话是粤方言的次方言,分布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全市105个乡(镇)中,50个乡(镇)和25个乡(镇)的部分村庄说白话,主要分布在鉴江及支流罗江、陵江及曹江流域,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70%;320万人的母话是白话,白话可在全市内通行。

粤西地区古代是俚、僚、壮、瑶等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很少有汉人,后来闽人、客家人逐渐进入,促进了这一带的经济发展,也开始了这一带的汉化进程。

粤语居民来得比较晚,多从事商贸,一般在城镇中。

2.客家话(当地人称啀话)。

客家话是茂名第二大方言,使用人口约100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20%,主要分布在东西两侧的山区。

客家人入粤西自宋开始,止于明末清初。

来自中原的客家人流落到广东、江西、福建交界的山区里,与当地的畲族混居通婚,因此茂名的客家话也融入了少数民族语言和当地方言的成分。

广东高州市村居地名文化探析

广东高州市村居地名文化探析

广东高州市村居地名文化探析房山石经题记所见唐代涿州三县乡村考【摘要】通过对广东高州市451个行政村地名的穷尽性研究,发现这些地名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

高州市村居地名以双音节词为主;以偏正式地名最为常见;其通名具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地域特色;其命名理据充分反映了高州地域的地理特点和风土人情,这些都为我们进一步研究高州的地名文化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也有部分地名的命名理据有待进一步考证和研究。

【关键词】高州市;村居;地名;语言;文化高州市是由茂名市代管的县级市,地处广东省西南部、茂名市北部,东北与阳春县毗邻,西北与广西北流县接壤。

高州市原为茂名县,后改为高州县,由元代起高州府(路)治茂名县演变而来。

“高州”之名,源于“高凉”,《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高凉山,本名高梁,以群山森然、盛夏如秋,故名高凉。

” 西汉至南朝,高凉山下建立郡县,取名高凉郡(县)。

隋朝以前,高凉郡治所为今恩平、阳江一带;隋唐以来,逐渐向粤西发展,治所也随迁至今高州境内;至元明清,道、路、府、县治所均设置在茂名县城(今高州城),茂名县(今高州市)成为粤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高州市总面积3276平方公里,辖23个镇和5个街道,人口183万。

高州市境内主要有粤语和客家话两大方言,粤语是强势方言。

其中,根子镇以客家话为主;云潭、谢鸡、新垌、分界、泗水、马贵6个镇客家话和粤语兼用;其他镇和街道均使用粤语。

我们知道,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的地域所约定的专有名称,其数量庞大,但不是一盘散沙,而是包含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方位指称系统。

据调查,在高州市所辖的28个镇(街道)中,共有行政村(居委会)451个。

基于学界对高州市村居地名的研究几无涉足,本文试从文化语言学角度对高州市全部行政村(居委会)进行穷尽性研究。

一、高州市村居地名的词语特点个体地名一般是语言中的词或固定词组,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其他语词相同的共性,同样受构词规律的制约,有一定的结构方式。

高州的籺文化

高州的籺文化

高州的籺文化生于长于高州,是经常都可以吃到籺的。

离开家乡在外的人,往往会很想念家乡那种种美味的籺。

做籺吃籺是高州人们过冬至过春节最古老、最传统,也是必不可少的习俗。

籺已成为高州一种很有特色的民间食物,凝结着浓浓的乡土之情。

今年的寒假,在家里吃着妈妈做的籺,我感觉这就是莫大的幸福。

在这里,很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文字把家乡的美食介绍给更多的人知道。

“籺”的高州话发音相当于“@”的读音。

高州糯米籺式样很多,有煮汤籺、菜包籺、寿桃籺、水籺、糖心糍、糖板籺、槌挞籺、灰水籺、艾籺、糯米糍、发籺等。

各种籺都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吃法、不同的味道。

而且不同的节气会做不同的籺,冬至、春节、婚嫁等等多种场合都会做籺。

几乎每一种籺都有一个美妙的传说故事。

一般,每年在过年前几天,即腊月二十六、七的时候,便会兴起做籺的习俗,一个方面表示送旧迎新,另一个方面籺可以用于“摆年”(即将籺放在家中跨越新旧两年)和“敬神”,以祈求生活美好。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所熟知和喜欢的几种籺。

寿桃籺“寿桃籺”扎根高州已经有几百的历史。

这种籺是专门做来为老人祝寿的,寓意是祈祝老人延年益寿。

另外,人们办喜事总爱在“籺”上点上一个红点,以示吉利。

其做法是用糯米大米粉合搓成团,然后分出拳头一样大小,分别将小粉团压成薄片,并在薄片上放入预先备好的腌猪肉丝、虾米粒、炒花生粒、芝麻仁、椰丝或瓜丝配上些小香料。

但有个别地方的人喜欢用红豆、黄豆、眉豆或绿豆和韭菜做馅,这不过是地方习俗不同而已。

最后用薄片将馅包牢。

一切制作完毕,轮到最后一部工序——印籺,即是将包好的籺放入木雕“寿桃”形或方形的籺印(籺印是用木板雕成寿桃的形状,中间刻有个“寿”字)中铬一下,随即用蕉叶或者是菠萝叶垫好底部投至蒸锅里,蒸熟后取出凉一会儿便可上口了。

其味道别具一格,可谓是高州美食特色——籺中之王。

寿桃籺的民间传说“天增岁月人增寿”,新的一年开始,对老人来说是添寿。

为祈祝老人延年益寿,人们会做“寿桃籺”赠给老人。

高州风土人情

高州风土人情

高州--广东民族民间艺术(木偶)之乡。
故乡的山 故乡的水 故乡有我 幼年的足印 几度山花开 几度潮水平 以往的幻境 依然在梦中 他乡山也绿 他乡水也清 难锁我童年 一呀寸心 故乡的土 故乡的人 故乡有我一颗少年的心 几度风雨骤 几度雪飞春 以往的欢笑 依然在梦中 他乡人也亲 他乡土也好 难锁我少年 一呀寸心 故乡的爱 故乡的情 故乡有我青春的歌声 几度芳草绿 几度霜叶红 以往的同伴 依然在梦中 他乡也有情 他乡也有爱 我却常在梦里与呀乡行
其它美食:水煮籺、善氹莲蓬籺、糯米鸡、裹粽籺、 粮板籺、艾叶籺、艾酿(一种萝卜或深薯磨成糕状 加入虾米花生炊成的板籺)、寿桃籺、大爷叶包糕、 状元糕、杏仁酥和珠园饼、赖粉、咸湿鸡油饭、 何茂公什锦菜,簸箕炊和马拉糕,生菜包,薯包籺, 辣鸡沙煲粉,陈皮鸡翅,煎堆…
全国水果之乡
-- 高..
高州木偶戏又名鬼仔戏,是高州民间艺人不断吸收、改造、发展 而形成的一个新剧种。由一名艺人表演,集唱、做、吹、打于一身。 木偶表演的全部道具,用一担木偶箱则可全部装下。逢年过节 或农闲时,木偶艺人便肩挑着木偶箱,走村串巷,利用村中屋 旁的空地或在屋厅中央,摆放一张方桌,则可以架设成为木偶 表演舞台。高州木偶戏以杖头木偶为主,附加布袋木偶。木偶 造型十分精巧,它用坚韧的木料加工成型后,采用变形夸张的 手法,进行彩绘、装潢,使之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被誉为“百年古傀儡,时代新经典” 的具有400多年历史的高州木偶戏, 今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州单人木 偶曾赴法国、德国、港澳等地演出 ,备受欢迎。高州木偶戏从历史学、 社会学、民俗学、美学、戏剧等方 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舌尖上的高州-香蕉
高州香蕉栽培历史悠久,为广东四大香蕉优良品种之一。 最早产于曹江一带,古代民间《竹枝词》中曾有“郎君欲问 曹江路,只依蕉荫绿里行”的诗句。高州香蕉,形似弯月, 色腊黄,果大皮薄,肉质嫩滑,风味香甜,能清心火、降血压、 通便秘,富含蛋白质、脂肪、磷、钙等多种维生素营养物质, 深受消费者欢迎。

粤西高州方言,看到最后不笑的请举手

粤西高州方言,看到最后不笑的请举手

粤西高州方言,看到最后不笑的请举手我们祖国地大博,56个民族大团结,5000的华夏文明,出了多少能人异士,真的是兴不胜数呀。

单是语言方面就有近千种,为了更好的交流,国家推广普通话,为人民的交流提供了好大的帮助。

各个地方的方言各有各的特色,下面收集了粤西高州方言,看下多少人可以不笑看到最后一条的。

有一种厕所,叫粪坑。

有一种妇人,叫科乸。

有一种小孩,叫细侬。

有一种回家,叫回屋。

有一种叫你,叫L你。

有一种上学,叫回书房。

有一种吃午饭,叫食晏。

有一种吃晚饭,叫食晚。

有一种姑妈,叫杯奶。

有一种舅父,叫旧爹。

有一种舅母,叫旧奶。

有一种蜈蚣,叫白缩。

有一种完了的感叹,叫屙賀。

有一种眼镜蛇,叫饭铲头。

有一种抬头,叫颚高头。

有一种小偷,叫做白捻佬。

有一种傻人,叫憨佬。

有一种蜥蜴,叫雷公狗。

有一种壁虎,叫偷盐蛇。

有一种嚣张,叫串。

有一种犀利,叫劲抽。

有一种蜘蛛,叫琴劳。

有一种媒婆,叫唛婆。

有一种赶集,叫趁圩。

有一种中介,叫98佬。

有一种洗澡,叫冲凉。

有一种捉迷藏,叫庵鸡妈。

有一种新郎,叫新姑yeah。

有一种继母,叫后仔乸。

有一种凄凉,叫阴公。

有一种田鸡,叫青蛙.也叫噶乸。

有一种骂小孩的话,叫粪箕秧。

有一种亲嘴,叫嗲。

有一种讲大话,叫车大炮。

有一种肥肉,叫做谋啤。

有一种煎饼,叫锅那at.有一种医生,叫黄绿佬。

有一种杨桃,叫五捻。

有一种可怜,叫阴质。

有一种猪仔,叫猪花。

有一种猪肝,叫猪湿。

有一种罗非鱼,叫非州鲫。

有一种韭菜,叫快菜。

有一种姐姐,叫阿卜。

有一种腌制食物,叫油晏菜。

有一种耍赖,叫回屎。

有一种花生,叫番豆。

有一种摘,叫执。

有一种钱叫,银纸。

有一种水果,叫掘子。

有一种吐口水,叫呸口水。

有一种螃蟹,叫虾辣。

有一种公安,叫灰佬。

有一种骨牌,叫板九。

有一种小便,叫屙尿。

有一种男装摩托车,叫半公巷。

有一种日常用语,叫叼卡奶。

有一种螳螂叫马浪杠。

有一种毛毛虫叫鸡毛痴。

有一种三轮车叫三脚鸡。

有一种婴儿叫阿哈。

有一种大拇指叫手公头。

(转)关于高州方言

(转)关于高州方言

(转)关于⾼州⽅⾔⽅⾔:⾼州的主要⽅⾔为粤语⽅⾔,俗称⼴东话、⼴州话、⼴府话、⽩话,为汉语七⼤⽅⾔中语⾔现象复杂、保留古⾳特点和词语较多、融合了壮侗语系的语⾔⽽存在许多古越语底层语词、内部分歧较少的⼀种⽅⾔。

在⼴东省,粤语内部按其特点差异,可分为⼴府⽚、四⾢⽚、⾼阳⽚、勾漏⽚、吴化⽚等五个亚区,⾼州属于⾼阳⽚。

粤语⾼阳⽅⾔,⼀般有九调或⼗调,修饰语和被修饰语基本使⽤后置式,存在许多古越语底层语词,是古越语影响的结果。

专家认为⼴府民系⽤粤语最早在今⼴东封开、⼴西梧州等地区形成,是中原汉族和古越族融合⽽来,因⽽粤语保留古⾳特点和词语较多,也融合了壮侗语系的的语⾔。

但是我认为,⼴府民系形成的中⼼地带是冼夫⼈、冯⽒家族统治的粤西地区,包括⾼州、阳江、江门、佛⼭、⽟林等地区。

从现代粤语的覆盖中⼼区来看,也是与当年冯冼⽒等俚族集团统治的地区。

林语堂曾说:粤语以茂名(今⾼州)为中⼼(附有地图),并列举⾼州⽩话(粤语)⼤多数有⾳皆有字,⼴州话则往往有⾳⽆字,粤西⽩话“尚多保存隋唐古⾳”,“阳声韵及⼊声韵之韵尾与《⼴韵》系统相合。

林语堂的分析并不完全正确,恰恰相反,⽽是粤语虽然存在着与《⼴韵》系统相合的情形,但粤语应该与古越族的亲缘关系更多,粤语⽇常底层许多语词与壮语相同,其语⾔基础是“⼟著”的。

⾼州粤语特别是特有的⼝语词也有许多有⾳⽆字,⽽⼴州话由于地处中⼼城市,与外界的交往频繁,语⾳和语词则产⽣了更多的变异。

⾼州另外⼀个重要的⽅⾔是客家⽅⾔,⾼州的客家⼈分布在东部、东北部的东南部,⼈⼝⼤约有30万。

由于⾼州客家⼈与原来的⼴府⾼州⼈有⼀定程度上的交汇融合,⾼州客家⽅⾔与粤东客家⽅⾔有了⽐较⼤的区别,但70%还是可以相通的。

客家⽅⾔⼜称客家话、客话、⿇介话、新民话,⾼州⼈⼜称之哎话、或(⼈旁加厓,读ηai24)话。

专家⼀般认为,客家⽅⾔保留、沿⽤许多古语和中州⾳韵,同时⼜受到了粤语的影响。

不过从客家民系的⾎缘系统上看,他们仍然与古越民族有较⼤的⾎缘关系,另外还有瑶族的加⼊,其次才是中原汉族的融⼊,并⾮是传统的客家研究所认为的北⽅移民的结果。

茂名地区方言现状及其渊源

茂名地区方言现状及其渊源

茂名地区⽅⾔现状及其渊源在⼴东发展论坛看到⼀篇⽂章《茂名语⾔是民俗的宗根》,摘录部分于下: 按民俗学的内容分类,⽣产劳动以及⾐、⾷、住、⾏等为物质民俗,其余的语⾔、社团、年节、礼仪、信仰、艺术等为⾮物质民俗。

按⽂化决定论的观点,所有⼈的⾏为习惯、精神性格⾸先是⼀定的⽂化因素决定的,因⽽民俗也是特别的⽂化因素造就的。

⽂化中的语⾔是信息传播、意识交流⼯具,民族中的民俗,主要是通过⼈的语⾔,⼀代代地承传,推⾏的。

语⾔引领⼈的⾏为以及⼈的习俗延续,语⾔就是民俗的宗根。

要追寻古时某⼈类群体的社会⽂化状况,特别是某些缺乏明确记载的,如某⼀部落群体居留地,就可以借助语⾔分析——通常说的语⾔学⽅法去间接论证推断。

所以就认识民俗途径说,除了⽥野考察、分析史料等之外,认识其语⾔特⾊、追溯其母语渊源等亦是通途。

重视和珍惜⼀定民俗范围内的语⾔——具体说是其⽅⾔⽅⾳,除了可以认识这些民俗的渊源沿⾰和纠正⼀些历史常识、知识的谬误之外,还可以培育⼈们尤其正在延续推⾏这些民俗的群体尊重历史、亲近历史、爱⽂化、爱技术的⽂化素质,培育他们爱家、爱乡、爱国的优良品质,以及尊⼰、尊⼈、厚爱、宽容等的睦邻⼊世之道,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唐诗⼈贺知章30多岁时别乡为宦,80多岁时才回乡,乡⼈都不认识他,但因为他⼀⼝乡⾳不改,连⼩孩对他也很亲热。

所以同话同根,同根同⼼,有⼀定的道理。

茂名⽅⾔是⽩话、厓话(客家话)和黎话。

黎话区域是沿海乡镇,厓话区域是市⾥边远⼭区如⾼州东北⼭区和化州西北⼭区、信宜西北⼭区。

其余为⽩话区域。

黎话的母语是古时的俚语,操黎话的群落是俚⼈后代。

⽩话和厓话的母语是古时中原地区流⾏话,现在厓话明显与现代普通话同源同母。

秦汉以来,中原⼈不断过江南下,其中有南北朝和五代⼗国两次⼤南迁,他们中有举家带族⼀站站南移到岭南粤西⼭区⽴地⽣根,繁衍后代,⽩话⼈、厓话⼈在⽼屋⼤堂神台都写明北⽅籍贯的,如姓吴的写勃海郡、姓苏的写武功郡、姓邓的写南阳郡。

化州方言和高州方言语音接触研究r——以同庆山口为例

化州方言和高州方言语音接触研究r——以同庆山口为例

化州方言和高州方言语音接触研究r——以同庆山口为例曾春燕【摘要】化州同庆山口下江话受高州话的接触影响产生了一些与下江话不同的语音变异,包括古精组声母读成t礏、t礏h、很多古效摄一等豪韵字"u樖u"读成"礎u"、一些阳平字由升降调231读成低降调21.化州话和高州话的接触属于强弱相类的对等方言接触.【期刊名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27)002【总页数】4页(P15-17,21)【关键词】化州;高州;方言;语音;接触【作者】曾春燕【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 ,广东茂名5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1高州方言和化州方言同属粤方言的次方言区,高州属于高阳片,化州属于吴化片[1],两者在语音上有较大的不同。

在高州、茂名、化州的交界地带,出现了语音接触和交融现象。

化州市同庆镇的北边是高州话区,西北是化州上江话区,西面、南面均属化州下江话区。

山口村属于下江话区,因其处在上江话、下江话和高州话、茂名话的过渡地带,受方言接触影响,语音上产生了一些变异现象。

本文以同庆镇山口村为例,探讨化州话和高州话的接触和影响问题,讨论同庆山口的语音变异的情况。

1.1 声母(24个)® 包班边邦兵p 皮旁排败办ph 派配票铺片m 妈米貌网蚊f 花快挥兄血刀多灯丁堆t 驼台甜代稻th 取探拖他聚n 挪鸟女能捏西写秀嫂l 罗来老蓝立tʃ遮祖再尖曾tʃh 错才亲清杂偌入业日月ʃ赊书所生双j 野雨要一夜k 哥古加锯界kh 柯夸柜旧揭鹅研牙遇我h 河去开好向啊亚呕矮挨kw 滚骨怪挂乖kwh 裙拐跪屈窝乌回挖圆®、?是浊内爆音[2],主要来自古“帮、端”母字;声母p、t主要来自古“ 、定”母,配阳调;t还来自古“精”母,来自古“精”母的字配阴调[3];是舌尖清边擦音;kw、kwh为舌根音k、kh的圆唇化;tʃ、tʃh、ʃ是舌音,发音时因其后的元音不同而有舌叶或舌尖的位置变动。

高州人语言演变中的两个历史阶段的研究

高州人语言演变中的两个历史阶段的研究

⾼州⼈语⾔演变中的两个历史阶段的研究⾼州⼈语⾔演变中的两个历史阶段的研究汉、北宋两个相隔相隔千年的朝代⾼州(指旧时⾼州府,下同)⼈讲的是什么样的语⾔?对于语⾔的演变,符其武在《临⾼话声调⾥隐含的历史层次》可以通过对临⾼话⾥可以多读的借字⾳声调体系进⾏考察,离析出其中的A调群和B调群,并结合临⾼话本族语“底层”的⼟调群,论证了现今临⾼话的共时语⾳体系中存在着上中古、近古和近当代三个历史层次。

我对语⾔学可⼀窍不通,所以本⽂粗略地从历史学的⾓度,从地⽅的地理⼈⽂史料之中,寻找⾼州⼈语⾔演变过程的⼀些历史痕迹,也夹杂个⼈对粤语学的⼀些看法。

关于粤语的来源,潘悟云在《语⾔接触与汉语南⽅⽅⾔的形成》中描述了学界的两种不同观点:“⼀种观点认为这些⽅⾔形成的主体是汉⼈,汉⼈迁徙到南⽅以后,在当地⼟著语⾔的影响下,加上语⾔⾃⾝的变化,形成了新的汉语⽅⾔。

另⼀种观点,认为这些⽅⾔形成的主体是南⽅⼟著,他们在汉⽂化的影响下,学习汉语,形成⼀种带有本族母语特征的混合语,以后通过双语的中间阶段,逐渐放弃了⾃⼰的母语,这种混合语性质的汉语就是东南汉语⽅⾔”。

在语⾔归类上,粤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 壮(古越)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泰语⽀。

虽然粤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但是与汉语其他⽅⾔有着天壤之别,之间根本⽆法交流,我认为这种分类极不科学,是以民族来划分⽽不是以语⾔状况来划分,⽽且粤语是⼀种汉越混合语,归类上应有交叉。

“⽩话”它的字⾯意思,或许也是粤语⽅⾔研究的⼀个触发点。

我认为“⽩话”本⾝字⾯的意义应该是“通俗”的意思,是出⾃于古代岭南地区存在的⽂读⾳、⽩读⾳。

⽂读⾳是读书认字时所⽤的读⾳,⽽⽩话⾳(说话⾳)则是⽇常⽣活⽣产⼴泛使⽤的读⾳;⽂读⾳是⽤⽅⾔的⾳系模拟标准⾳,⽩读是⽅⾔⼟⾳;所以⽂⽩异读最普遍的特点是,⽂读⼀般⽐较接近官⽅标准语⾔。

当然⽂读⾳、⽩读⾳在古代中国各地都是普遍存在的,⽽最终只有粤语由⽩读⾳称为“⽩话”。

⽩话的演变形成,就是通俗易懂,能为本地⼈都⼴泛使⽤,却也混合了官话系统⽽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州方言
摘要:高州方言可能是来自古老的南越古汉语,也是保存得比较好的古语音。

高州方言不仅有有趣的语音现象,还有不同于广州的变调,不同的变调有不同的意义,更有特色的是语汇方面的趣味性。

关键词:语音语汇小称变调知道
高州位于广东省西部,高州方言属于粤语方言区中的高雷方言片,不仅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而且还具备较高的语言、文化研究价值,魅力丝毫不让地地道道的广州话。

下面,我们来慢慢探秘这条高州的方言之河。

一、有趣的语音现象
(一)不一样的“三”和“四”。

情景剧《外来媳妇本地郎》中的“阿娇”不仅以其夸张滑稽的形象为观众带来笑声,她的一口粤西话也给大家带了清新朴实的粤西方言气息。

最给人深刻印象的莫过于“死”、“三”、“四”、“想”等字了。

这些字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声母边擦音“|”。

“|”在国际音标辅音表中,处于“舌尖前、边擦、清”这一位置上,发音时,“舌头某部与齿龈接触,气流从舌头边上出来,在持阻阶段发声,可以延续。

”在汉语中属于不常用发音,仅在江浙、粤西一些地方使用。

因此,边擦音“|”成了我们粤西,尤为高州话的一个“语音身份验证码”;同时,因许多人不懂发这个音,“|”就成了语音上的“珍稀动物”,为人所津津乐道,纷纷模仿。

仅是阿娇一句“你都矛识死个”(你都不知道死字怎么写)就为大批粤语民众所记住并模仿了。

(二)有趣的语音变化“小称变调”。

在高州,带鼻音的“猪”字和不带鼻音的“猪”字的含义是不同的。

不带鼻音的“猪”是一般意义上的猪,而带鼻音的“猪”则是指小猪,有亲昵、怜爱之意。

又如,“花”、“瓜”、“鸭”、“车”等字也可以通过加鼻音而表示“小”、“可爱”的附加意思。

除了加鼻音,还有升高调的变化。

“猪”、“花”、“瓜”、“鸭”、“车”这类字都兼顾了加鼻音和升高调的语音变化。

也有只升高调不加鼻音的,如“女”、“猫”、“鞋”、“妈”、“爸”等字,也能表示亲昵怜爱的附加意义。

更有趣的是,声调变化的位置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

如“红红”,如果是前面的“红”升高调,则是说程度很高,该事物颜色“很红”;如果是后面的“红”升高调,则是程度低一些,“红得恰到好处”、“红得让人喜爱”。

高州方言的这种语音现象就是语言学上的“小称变调”。

从生理学解释,是由于“高频声调表示体型小”而起。

从语言学来分析,则与儿童语言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儿童喜欢把话语的声调说得很高,让人觉得很“嗲”、很天真可爱。

这种语言特性渗透到日常生活语言中来,具有了较为普遍的语言现象。

“小称变调”除了表示亲昵之外,还可以表示“往小、往低处说”。

例如,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组词里,我们通常会把“小学、初中、高中”三个词变调,但一般不会把“大学”变调。

因为“大学”是这组词里最高级的学习阶段,而“小学、初中、高中”都比“大学”低一些,我们可以把它们说得小、说得低。

又如,我们通常会把“学生”变调,但我们一般不会把“老师”变调,因为“老师”处于相对尊位,不应该往小、往低说,而“学生”应该去尊敬老师,且年龄上是晚辈,所以通过变调往小里说。

再有就是高州的语言,在于使用的语气高低声不同,其含义也不同。

比如用普通话一样来分高低5调,一调和五调所表示的物体体积绝对不一样了,若不是高州人,是分不出来的。

如一调说牛,五调说鸡,本土人就能分清说的是很大的成年牛和未成年的小鸡。

二、有趣的词汇现象
第一方面,标志性词语——矛和“三”、“四”的发音一样,“矛”也是高州方言的的一个“身份验证码”。

外地人一听到这个词就知道说话人是粤西人。

因为茂名市区的人少用“矛”而用广州话中的“硑”,所说“矛”的人可以缩小到高州、信宜、化州人。

“矛”等于现代汉语中的否定词“不”,可以直接从普通话译到高州话来。

例如,“我不喜欢”译为“我矛中意”,“去不去”可以译为“去矛去”。

而且,和广州话不一样,而和普通话有相似之处的是,高州话的“矛”可以后置。

例如普通话说“你去不?”,广州话说“你去唔去?”,高州话说“你去矛?”。

高州白话的标志性字——“冇”(音似“矛”)。

冇máo 广府粤语拼音maau (第一声)高州白话中解析为“无、没有、不、不是”,也可以解析广式粤语中的“唔”.
例句: 1.高州白话: 你冇嘢趴(你矛戆趴)!冇关我事。

广式粤语:你冇(无)嘢啩!唔关我事。

普通话:你没事吧!不关我事。

广式粤语读“无”,两者意思大致相同。

高州白话中的“冇”包含意思比广式粤语多,应用范围更广;客家话中也读 mao 但是声调与高州白话有所不同,意思也大致相同。

因为“冇”(音似“矛”)字在高州白话中使用甚广,所以“冇”字的高州音亦被作为判断是否高州白话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二方面“知道”的趣事。

高州方言的“知”字发音和英语的DAY相同,和普通话有非常大的不同。

其实,这与古代发音有一定的联系。

经专家研究,上古没有舌上音,就是说,古代没有翘舌音,即普通话中的zh、ch、sh声母。

上古的人这些音时多发舌尖中音,即今天普通话的d、t、n、l。

例如以前的人说“猪”,不是说zhu,而是说du。

现在,d这个声母的古代用法仅在少数方言里保留,潮汕话和粤西白话就是其中的两个。

高州话的“知”保留了d声母,反映了古代语音,是研究古语的有价值史料。

同时,“知”还可以反映古代语法。

古代语法以单音节词(字数为一个字的词)为主,今天的普通话多数用多音节词(字数为两个或以上的词)。

在粤语中单音节词则较多保留,如“食”。

作为粤方言的分支,高州方言同样保留了不少单音节词。

我们说“知不知道”,可以说“知矛知”,而普通话就不能说“知不知”。

第三方面,高州话的称呼有时是离谱的。

高州人叫的“爹”,北方人认为是父亲,而高州人却是用来称呼爷爷,吴川人说这真是爹爸不分。

高州的农村,早期有很多人对父母的称呼为“哥嫂”的,也有的把父亲称为“叔、伯、大倌”的。

对于这些称呼,我也曾经向一些高州学者请教过。

得到的答复是,因为高州人迷信,小孩子出生后都算一下“八字”,算命先生认为这个小孩子与父母相克,为了避免厄运,表面上就不能结成父子或母子关系,必须以其他关系形式存在,于是就有以上的称呼。

古代和现在北方人,称“爹”为父亲,但在现代高州白话中“爹”不是“爹”,父亲也不是“爹”。

那谁是“爹”呢?高州白话中的“爹”为父亲的兄长,即系大伯、伯父。

大伯父,大爹;二伯父,二爹。

父亲的弟弟则和广府粤语一样。

所以,有人开玩笑说,高州人不认爹(父亲)。

第四方面,高州的方言是买卖不分的,说高州人买卖不分不是说高州人不知道这些字的含义,高州人也知道买入卖出的意思,但发音就是分不开。

在茂名地区,能开分买卖的是可能只是茂名市区一带的人。

如果高州人说去买(卖)米,从口音上听,不知道他是去把米买回来还是拿米到市场去出售。

第五方面,北方人称少数民族为“胡”, 茂名人则称为“番”, 且用“番”构成许多与少数民族有关的词。

如番蛮(不讲理) 说明像番人那样蛮横(这里有贬义) , 番茄、番薯、番豆(花生) 都是学名, 其他地区一般不会在菜市场来称呼这些蔬菜, 但在当地直接称呼这些学名。

这大概是因为粤西地处偏僻地区, 当这些外来少数民族的东西被引进时不知道它们的俗名是什么, 只能称其学名。

以上几点现象仅是高州方言之河的几条小流。

高州方言精彩缤纷,例如语气词丰富,副词特别,保留古语词“晏”“朝”等现象,都记录着高州古往今来的风土人情,有丰富的文化、语言研究价值,是粤西方言的一个瑰宝。

我们应该热爱和保护本地方言,认真发掘其价值,才能为我国语言、文化注入新鲜而有活力的血液。

参考文献:《吴、粤小称变音与“儿”尾》邵慧君 1994
《前沿》茂名方言与茂名文化丁世平
《广州话正音字典》詹伯慧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