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生命状况满意的程度。
它是人类普遍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主观幸福感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综述将介绍主观幸福感的定义、衡量方法、影响因素等内容,并对相关研究进行简要概述。
一、定义和衡量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对自己生命的感觉,包括情感、感知和认知方面。
其中,情感方面主要指人们对生活的感觉,包括快乐、满足、兴奋等;感知方面则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评价,包括健康、财富、年龄等;认知方面则是人们对自身的评价,包括自尊、自信、成就等。
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它可能受到日常经历和生活事件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的衡量通常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让被试者给自己的幸福感打分,常用的量表有生活满意度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正面情感量表等。
另外,也有研究采用自我报告方法,即让被试者自己描述自己的幸福感。
二、影响因素主观幸福感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1. 个体特征: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等方面。
研究表明,女性、年龄较大、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通常更容易体验到高的主观幸福感。
2. 生活环境:生活环境包括住房、工作、家庭、邻里关系等方面。
住房面积较大、职业稳定、家庭和邻里关系和睦的人通常更容易感受到高的主观幸福感。
3. 经济状况:经济状况包括收入、消费、失业等方面。
收入丰厚、不愁吃穿的人通常体验到高的主观幸福感。
4.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包括亲密关系、友谊、社交等方面。
亲密关系和良好的社交能力有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
5. 价值观:价值观包括自我认知、宗教信仰、道德观点等方面。
具有较高的自我认知和积极的价值观通常具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三、研究综述以往的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受到的影响因素是多样的,而且因为个体和环境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当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1. 幸福感的测量尺度:不同的测量尺度可能影响到研究结果,因此当前的研究关注于建立更准确的测量尺度。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幸福感是一个个体对于自身生活从各种层面上的评价和感受。
主观幸福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经历的生活状况的主观评价。
主观幸福感成为学术研究的对像,成为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的热点。
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于生活的一个整体评价,包括对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主观体验和感受,如个人成就感、人际关系、健康、收入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如何提升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 1950 年代,在那个时代,精神医学家认为幸福只是一种表现出来的情绪,是主观幸福感的状态下的表现。
在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兴起,学界逐渐从幸福的定义和测量方法入手,梳理了大量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
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方法也日趋丰富。
目前较为常用的测量方法有“幸福感量表”和“流程体验量表”两种。
其中,“幸福感量表”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测量主观幸福感的工具,它包括正向情绪、满意度、意义感、自主感、哲学自我等方面的测量。
“流程体验量表”则聚焦于具体的生活体验,可帮助采集与幸福感相关的精细数据,包括情感、行动、认知等各个方面的体验。
在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来源和影响因素方面,学界目前普遍认为,主观幸福感受人际关系、健康、经济收入、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其中,人们的人际关系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际关系的质量对幸福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健康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身体健康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正向情绪和幸福感。
与健康紧密相关的经济状况也会影响主观幸福感。
一定的经济收入水平对于维持行居安乐的生活质量有必要的保证。
除此之外,文化、教育水平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幸福的理解和感受不尽相同。
在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中,人们之所以会感到幸福和不幸的原因也不同。
教育水平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受过良好的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机会获得更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从而提升自我的主观幸福感。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评价和情感体验,它反映了个体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和积极情感的体验。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主观幸福感不仅关系到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还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深远影响。
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目前,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其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以及提升策略等方面。
由于主观幸福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当前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和争议,如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以及提升策略的实效性等。
本文旨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础进行综述,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建议。
通过回顾和总结相关文献,本文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推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深入发展。
同时,本文也期望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帮助大学生提升主观幸福感,促进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1. 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重要性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基础综述》一文中,我们首先需要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重要性进行探讨。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根据自己的内心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出的整体评价,包括认知评价和情感反应两个方面。
认知评价主要是指生活满意度,是对生活各个方面满意程度的整体评价情感反应则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个体在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对于大学生而言,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高主观幸福感的个体往往具有更积极的心态,更能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主观幸福感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自我成长。
主观幸福感还与大学生的社交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密切相关。
2024年工作与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2024年工作与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一、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工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谋生,更多的是追求工作的满足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作为评价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近年来,工作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对于理解工作与生活质量的内在联系,提升员工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工作特性与主观幸福感工作特性是影响员工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工作的自主性、挑战性、复杂性等特性能够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增强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例如,当员工能够在工作中自由发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完成任务时,他们更容易感受到工作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提高主观幸福感。
此外,工作的社会认同度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当工作被认为是社会所尊重和认可的职业时,员工会更容易获得满足感和自豪感。
三、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工作压力是工作环境中常见的心理现象,它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影响。
过度的压力会导致员工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降低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然而,适度的压力也能够激发员工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就感。
因此,如何平衡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成为研究的重点。
研究发现,个体的应对策略、社会支持以及组织的干预措施等因素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工作压力,提高主观幸福感。
四、工作与生活平衡工作与生活平衡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和职业竞争的加剧,许多员工面临着工作与生活失衡的问题。
长时间的工作、加班以及职业发展的压力使得员工很难兼顾家庭和个人生活,从而导致幸福感下降。
因此,实现工作与生活平衡对于提高员工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通过合理规划工作时间、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以及寻求家庭支持等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工作与生活平衡,提高员工的幸福感。
五、组织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组织支持是指组织为员工提供的工作资源、职业发展机会以及情感支持等。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研究是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综述近年来相关研究的主要发现和趋势。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评价,其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由此以来,该领域的研究逐渐增多。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心理实验和神经科学技术等。
问卷调查是最常用的测量方法,通过测量个体对幸福感的主观评价,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和社会支持等因素,从而评估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个体的生理健康、经济收入、社会关系、教育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与较好的生理健康状况、更高的经济收入、稳定的婚姻关系以及较高的教育水平等正相关。
人们在社会支持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经验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和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人们往往拥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关注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个体对于同一事件的评价因人而异,而不仅仅取决于事件本身。
具体而言,个体的价值观、心理特质和认知偏差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对事件的评价。
乐观的人更倾向于对事件做出积极评价,从而提升主观幸福感。
研究还发现主观幸福感对于个体的社会行为和决策有重要影响。
具有较高主观幸福感的人更加乐于助人,更有社会责任感。
主观幸福感还对个体的决策和风险倾向产生影响。
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与更加理性和谨慎的决策倾向相关。
最近的研究还探讨了主观幸福感的神经基础。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与脑内多个区域的活动有关,包括前额叶皮层、纹状体、杏仁核和海马等。
这些脑区参与了个体对于情绪状态和奖赏的感受和体验。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目标是帮助人们理解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从而指导幸福感的提升和心理健康的促进。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幸福感的测量方法和提高幸福感的干预策略等,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幸福需求。
主观幸福感研究及进展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及进展综述魏卿李瑛郭亚宁(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 纵观主观幸福感(S WB)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从S WB的影响因素来看,从单一因素逐步扩展。
而对不同群体S WB的研究则十分广泛。
同时,S WB作为一项可靠的预测指标正在应用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目前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涉及的具体领域有限,需要展开更深入更广泛的后续研究。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理论研究;影响因素;不同群体一、前言从最初关注心理疾病的预防到积极心理学兴起,使积极的情绪与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情绪与健康等研究受到关注。
主观幸福感(S WB)是积极情绪研究中一项重要内容。
D iener E(1984)定义S WB: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
并提出S WB3个基本特点:主观性、稳定性及整体性。
衡量S WB主要从三个维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生活满意感来进行,其中生活满意感作为一项认知因素,是S WB一项重要指标。
从此对于S WB的研究越来越多,从理论结构、测量手段的不断改进,影响因素的研究,到对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的人群进行测量,S WB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广泛。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S WB在应用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者们不断将理论逐渐深入到实际生活中。
不同学者将S WB与不同的应用领域相结合进行研究,表明S WB从最初的理论研究,逐步迈向实际研究,以能够更好的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S WB在影响因素,不同群体测量这两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指出目前在应用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
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情况1、人格因素基于大五人格理论,Co sta等(1982,1991)研究表明,五个因素全部与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其中经验的开放性同时与正、负性情感存在正相关,宜人性和严谨性与生活满意度及正性情感显著正相关,与负性情感显著负相关,因此可通过相关因素提高S WB。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人格心理学课程论文(2012)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摘要:从古至今,幸福都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但是究竟什么是幸福感,如何才能变得幸福等等这些问题,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通过研究综合国内外对幸福感的研究,从主观幸福感的角度来综述幸福感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最近研究方向等。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1.引言幸福,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向往的,但20世纪以前,对其描述通常只出现在文人、哲学家的著述中。
中国古代儒家宣扬的是“存天理,灭人欲”,以道德理性为幸福。
而一些文人骚客则向往恬淡、平静的田园式生活,认为这种随心所欲便是幸福。
当然也有那种积极入世,“与民同乐”的幸福观。
而在西方,对幸福感的认识则分成幸福的感性观和幸福感的感性观。
幸福感的理性观认为理性是人灵魂中最高贵的部分,只有理性地生活才是幸福之所在。
这种观点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为代表。
柏拉图曾经有这样一句名言“为着品德而去眷恋一个情人,总是一种很美的事”,这句话正体现了他对幸福(很美的事)观点中的道德成分,倾向于理性的评判标准。
而另一派则持幸福感的感性观,认为幸福感是一种主观感受。
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伊壁鸠鲁。
他曾说:“幸福是一种快乐的体验”,“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乃是得到快乐。
”20世纪以后,对幸福感的讨论和研究逐渐开始。
近代,佛洛依德对幸福的阐述可以说代表了近代人的观点。
佛洛依德的本能论中有对幸福的相关阐述。
他认为,人最大的幸福感来自本能,尤其是性本能的满足。
“本能的心理能量是幽闭在本我之中的,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心理能量不断聚集、增长,以致机体内部紧张度太高而不能忍受。
因此, 本我会要求能量的不断释放以减轻紧张度。
当能量释放时,紧张度下降,人随之体会到快乐感。
”[1]佛洛依德从人类本能出发对幸福做出了解释,但这现在并未被科学普遍认可。
随后,关于幸福感,有人提出生活满意度、心理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等概念。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幸福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而主观幸福感作为对个体幸福感的一种感知和评价,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各种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都为我们揭示了主观幸福感的内涵和影响因素。
本综述将从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影响因素和测量方法等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能够全面了解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主观感知和评价。
在心理学中,主观幸福感通常被称为幸福感或幸福感受,它是一个根植于个体主观心理状态的概念,反映了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和情感状态。
主观幸福感包括情感维度和认知维度两个方面,情感维度主要指个体对自己当下的情感状态的评价,认知维度主要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整体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的评价。
两者共同构成了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反映了个体的整体幸福感受。
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主观幸福感受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内部的心理状态和外部环境等。
心理学者根据已有研究,总结了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特质:个体的性格、情感状态、习惯和人格特质都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乐观的人更容易体验到幸福感,而情感不稳定的人可能更容易感受到负面情绪。
2. 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对主观幸福感也有重要影响。
包括物质条件、社会支持、人际关系等。
有研究表明,物质条件的改善可以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而社会支持和良好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幸福感也有积极影响。
3. 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背景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东方文化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认可,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体的实现和自我价值感。
这些文化差异对主观幸福感的体验和评价都会产生影响。
4. 生活事件:生活中的事件和经历也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婚姻、工作、家庭、健康等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幸福感的关注日益增加。
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概念,代表着个体对生活满意度和主观感受的评价。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主观幸福感,并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讨论。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是从个体层面进行研究,关注个体内心的满意度和感受;二是从社会层面进行研究,探讨社会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三是从文化层面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幸福感差异。
在个体层面的研究中,有很多研究关注个人特征对幸福感的影响。
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个人因素被认为与幸福感存在相关性。
研究发现,女性相对于男性更容易感到幸福。
年龄方面的研究表明,年轻人和年长人群在幸福感上存在差异,年轻人更容易感到幸福,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幸福感逐渐下降。
婚姻状况也被认为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已婚人群的幸福感普遍高于未婚人群。
在社会层面的研究中,很多学者关注社会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
社会支持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研究发现,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可以显著提高个体的幸福感。
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收入水平与幸福感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其对幸福感的影响逐渐减弱。
在文化层面的研究中,主要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幸福感差异。
研究发现,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对幸福感有不同的理解和价值观。
东方文化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体的自由和个人实现。
这种文化差异可能导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幸福感差异。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是如何准确测量主观幸福感,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和标准的测量方法。
二是幸福感的解释和理解还存在一定的争议,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从个体、社会和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探索,以期更全面地理解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_刘芳

p社会发展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刘芳李维青摘要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但2000年之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甚少,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发展较迅速。
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成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GDP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而国民幸福指数却先升后降,尽管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人们的幸福感却未持续增加。
¹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并不是单纯地追求物质生活,而是追求全面的幸福生活。
因此,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但2000年之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甚少,º进入新世纪以后,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发展较迅速。
本文将2000年之后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作一个简单的综述。
一、样本和方法本文所采用样本来源于中国知网(CNK I)期刊全文数据库,该数据库具有覆盖面广、收录期刊全、检索途径多等特点。
本研究以2000年至2007年为时间段,以/主观幸福感0或/生活满意度0为关键词,在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版的核心期刊检索到论文220篇,并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多次筛选,其中有45篇不属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内容,最终确定175篇论文作为此次研究的样本。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175篇论文进行统计分析。
内容分析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普遍使用的考察社会现实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研究者通过系统分析文献显性内容的特征,得到与之相关的潜在内容的特征的推论。
最初的内容分析主要是针对文字形式的报刊,后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中,逐渐成为社会科学中独树一帜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以现存文献内容为基础来研究社会的一种方法。
对文献内容的研究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方式,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对文献中所包含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通常将对文献的定量研究称为内容分析法。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度和幸福程度的主观评价。
主观幸福感包括情绪幸福和认知幸福两个维度。
情绪幸福指的是个体当前的情绪状态,通常通过问卷调查来测量;认知幸福则是个体对自己整体生活的评价,包括生活满意度、目标达成感等。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法,研究者们采用了多种研究工具。
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是主观幸福感问卷,包括正性和负性情绪定向量表、生活满意度问卷、SWLS问卷等。
一些研究通过生理指标如皮肤电阻、脑电波等来客观测量幸福感。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者们发现主观幸福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个体的基本生活条件如收入、教育水平、职业地位等对幸福感有一定的影响。
个体的个性特质如乐观、自尊等也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社会关系和社会支持也被证明对幸福感有积极作用。
关于幸福感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者们发现幸福感和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正向的关系。
幸福感不仅可以预测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水平,还与生活行为、免疫功能和寿命等健康指标相关。
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深入探讨幸福感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以及幸福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推动幸福感领域的发展,为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支持。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大学(1.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河j 生主观幸福感研白云莉1路明远2刘铭匕秦皇岛066004;2河北软件究综述思想政治枢1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071000)一、主观幸福藏的概念诠释及相关研究(一)主规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D i ene r,1984),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了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
它包括如生活满意,高兴、愉快这些积极的情绪体验并且相对缺乏如焦虑和抑郁这些消极不快的I袁绪。
㈡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国外现代科学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始20世纪60年代,以W i l s on(1967)撰写的第一篇综述伯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
D i en er(1997)在其论文住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在第一阶段,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其基本假设是人口统计变量和社会结构(诸如年龄、性别、收入和物质状况等)会影响主观幸福感。
在第二阶段,D i ener对主观幸福感领域早期的描述比较研究进行了概括总结,区分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外部与内部因素。
第三阶段的研究重心侧重主观幸福感测量技术发展。
形成以自陈量表为主体,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我国主观幸福感研究起步较晚,类比国外研究的进展:从描述性研究方面来看:90年代至本世纪初,池丽萍、辛自强(2001)对城市成年人幸语感与社会支持研究:王艳梅(2002)的初中生幸福感的研究,对大学生人群研究也逐渐开展。
从理论建设方面来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是理论综述,这方面的文章较多,如何瑛(1999)的住观幸福感概论>,吴明霞(2000)的《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丁新华、王极盛(2004)的情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荽p,等文献,涉及有关的幸福感的概念、相关因素研究、理论发展、理论模型、跨文化研究、幸福感测量等内容。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_李丛聿

新视角92 全国商情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李丛聿 吴晶晶 金彬珥(北京林业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重点已经从理论下放到了实证研究的阶段。
笔者在参考不同文献的基础上,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做一个界定,并总结出其不同的测量方法与研究的新趋势。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一、主观幸福感的概念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从人自身对幸福水平的评价出发,研究人们自身对于自己生活状态的的态度,包括对生活满意度、正面情绪评价、负面情绪的评价等三个方面。
目前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很多,综合各方意见。
笔者认为主观幸福感就是主体对自己生活现状满意度以及正面、负面情绪的感受。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研究现状研究者认同Diener提出的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标准对其整体生活质量做出综合判断。
对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其研究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二战后美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二是积极心理学的崛起。
从此之后,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性了解的越来越深,相关研究越来越多。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研究,这个阶段主要是简单描述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一些变量。
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这一阶段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
第三阶段为主观幸福感的测量、评估,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们开始运用主观幸福感的测量理论来整合各种方法,主要有纽芬兰纪念大学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和牛津幸福感问卷等著名量表。
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学术界开始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比较晚,最初的研究来自于心理学界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和分析。
而国外通用的一些主观幸福感调查量表,如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也被引入国内的研究之中。
2011年广州市总工会发布的《广州市农民工幸福感调研报告》显示农民工幸福感显著低于本地居民,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略低于传统农民工。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文献综述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具有个人评价的主观性,认知评价及情感评价的全面性以及跨时间跨情境的相对稳定性特点。
主观幸福感可以是对生活满意感等方面所作的概括性评定或对生活某一方面的特定评定;既涉及人的主观幸福感及主观不适感,又包含从极度绝望等消极状态到幸福完美等积极状态。
1.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概况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最多的为学生群体及教师群体,也有对城乡居民、社区老人及病残群体及医生护士等群体的研究,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或量表等手段收集数据;研究涉及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情感因素、认知方式、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及人口统计学因素、生活行为方式、生活事件、健康状况等因素的研究。
总体来讲国内在该领域研究中调查研究居多,干预研究相对较少;横断研究居多,纵贯研究相对较少,没能注重提出中国化的主观幸福感理论。
2.国外主观幸福感理论发展近五十年来,西方在主观幸福感领域研究较为深入,创建了许多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有些理论也遭到质疑与修正。
幸福感稳定论定值理论、动态平衡理论、适应理论都体现了幸福感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思想。
定值理论认为人的主观幸福感由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或某些生物学因素所决定,个体幸福感水平在成年后基本不会变化,具有恒定的点值;动态平衡理论认为在生活事件发生后,幸福感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上下波动,最终再恢复到原来的水平;适应理论认为个体适应生活事件后,重新生成新的幸福感或不幸感标准,幸福感处于动态的平衡。
该理论因不能解释生活事件引起的幸福感长期性改变及某些类型人幸福感水平的易变性等问题而受到质疑与批评。
认知比较论目标取向论、社会比较论都包含通过现实状况与自定标准间的认知判断与比较,产生幸福或不幸感,笔者都将其归于判断比较论。
目标取向理论认为人有不同的目标与价值取向,痛苦与幸福源自目标达成程度与设定目标间的比较:若向着实现自己期望、符合自己价值取向的方向进展,人们会有幸福感,否则痛苦;当外界提供的支持与帮助利于人的自我实现时,人会幸福;当问题或困难阻止目标实现时,人会痛苦。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以及对未来的乐观程度的评价。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者逐渐意识到主观幸福感对于个体健康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涉及到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综述。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是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基础。
一些经典的主观幸福感测量工具包括满意度生活面试(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测量量表等。
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基于大数据和社交媒体的主观幸福感测量方法,例如通过分析社交媒体上的文本数据或使用移动设备的感知数据等。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
个体特征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包括性别、年龄、教育水平、经济收入等。
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和更高的幸福感;年龄在幸福感中起着非线性的作用,中年人的幸福感相对较低,而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幸福感相对较高;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与幸福感正相关。
除了个体特征,社会环境也对主观幸福感起着重要影响。
社会支持、社会关系质量等都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文化背景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有些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个人成就,而有些文化则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关系,这些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对个体的幸福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近年来,研究者还开始探索主观幸福感背后的生物基础。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大脑中某些区域的激活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
前扣带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和颞叶前部(anterior temporal lobe)的激活与幸福感呈正相关。
遗传学研究也发现,主观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基因的调节。
主观幸福感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主观幸福感往往是个体主观评价的结果,因此结果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由于幸福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同的文化和时代会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跨文化研究和长期研究对于全面理解主观幸福感的本质非常重要。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主观幸福感是一个人对自身生活质量的认知和感受,是反映个人幸福状态的综合指标。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学者开始关注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了解这种心理状态的发展和影响因素。
本文将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做一综述。
一、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与测量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生活的整体评价和感受。
常用的测量方法有: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量表、积极负面情感量表等。
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1. 个体因素个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庭收入、教育程度等。
年龄与幸福感呈现U型曲线,中年时幸福感最低;女性的幸福感比男性低;家庭收入和幸福感的关系呈现正向相关,但仅到一定程度就不再增加;教育程度越高,幸福感越高。
2. 社会层面社会层面包括社会经济水平、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等。
社会经济水平与幸福感存在一定正相关,但这种关系不是非常明确;社会制度的公正性和社会文化的支持都会对个体幸福感产生影响。
3. 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包括家庭、朋友和同事等。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体幸福感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4. 健康健康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非常重要。
5. 其他其他因素包括信仰、社会参与和娱乐活动等。
主观幸福感不仅是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还与个体的生理、心理健康以及生产力和经济产出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1. 培养正向情感² 发现自己的快乐源泉;² 关注自己被别人所赞赏的特质;² 把注意力集中在美好和积极的信息上。
2. 培养意义感² 给自己定位,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² 创建自己的权威,内化道德标准和责任感;² 平衡内外环境的压力,以及寻找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² 培养真诚和长久的人际关系;² 意识到亲密关系在人类幸福中的重要性;² 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增加社会参与感。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及环境等变化,人们对于生活的幸福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的一种评价,是一个涵盖身体、心理、社会、经济及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性概念。
近年来,主观幸福感被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尤其是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
本文旨在综述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影响因素、测量工具以及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定义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总体评价,包括对于生活满足、幸福感、自我满足感及生活质量等的主观体验。
主观幸福感受到外界物质、社会、文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是一种具有多维性的概念。
主观幸福感的构成因素包括生活的物质水平、健康状况、人际关系、工作状态、文化素养等。
二、影响因素1.个体因素个体因素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态、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健康状况等。
在个体因素的影响下,女性、老年人、已婚人士、受过高等教育、收入较高、身体健康的人群更容易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很显著,社会支持、社会资本、社会比较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社会因素中的社会支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社会支持可以提高个体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安全感,从而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3.文化因素文化因素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化因素包括国家、民族、宗教等因素,这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
在西方文化中,金钱往往是衡量幸福感的关键因素,而在东方文化中,亲密关系、家庭、信仰等因素更容易关联到幸福感。
三、测量工具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有很多,包括常用的生命满意度问卷(Life Satisfaction Scale)、主观幸福感量表(Subjective Happiness Scale)、正向情感量表(Positive Affect Scale)和负向情感量表(Negative Affect Scale)等。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摘要: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是大学生生活质量的反映,对其身心健康及其发展都有积极影响,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综述对主观幸福感念、结构、特点及研究的回顾与发展等进行了梳理,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础进行了综合述评。
通过述评,一方面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进行综合评价,丰富和深化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另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对各生活领域的满意度,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塑造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 大学生; 主观幸福感; 综述目录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 (2)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 (2)三 (2)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 (3)五、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3)六、 (4)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概述主观幸福感研究大致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
这是Diener(1984)提出来的在心理学界得到公认的概念. 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绪(愉快、轻松等)和消极情绪(抑郁、焦虑、紧张等)两方面.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是SWB有三个特点。
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1.国外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展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综述《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
Die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 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 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的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陈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是一种情绪体验,是人们对自己整体
生活感到满意或高兴的心理状态。
主观幸福感被认为是一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直接
关系到个体的幸福和健康。
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已经成为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呈现出了其重要性和复杂性。
本文将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综述,从定义、影响因素、测量方法和幸福感与健康、人际关系、工作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更好地
理解主观幸福感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一、定义
主观幸福感通常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整体满意程度、快乐感受以及对未来的乐
观期许等主观感受。
主观幸福感不同于客观指标,比如收入、职业地位等,它更多地关注
个体的内在心理体验。
主观幸福感通常被测量为对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和积极情绪的体验
和评价。
主观幸福感也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人整体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和良好情绪状态的综
合表征。
二、影响因素
1. 个体因素
个体的性格特质、自我效能感、内心价值观和认知方式等都会影响其主观幸福感。
研
究发现,积极乐观、善于情绪调节和自我肯定的人更容易拥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个体的
社会关系网络、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质量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2. 物质条件
物质条件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收入水平、财富积累、住房条件等都会
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物质条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
一定程度上的物质条件提升对主观幸福感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但是当物质条件提升到一定
程度后,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会递减,甚至消失。
3.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重要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公共服务的
完善程度、社会文化氛围等都会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社会环境的稳
定和安全会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而社会紧张、不安全的环境则会抑制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4. 文化因素
文化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是值得重视的。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产生
着不同的影响。
东方文化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克己复礼”等价值观念与西方文
化强调的“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等价值观念会不同程度上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三、测量方法
测量主观幸福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目前常用的测量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形成主观幸福感问卷
形成主观幸福感问卷通常包括对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积极情绪等方面的评价。
通过
被试者对这些方面的评价,来测量被试者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2. 幸福感量表
3. 生活满意度量表
生活满意度量表通常以对个体生活各个方面的评价为主要内容,通过评价个体对家庭、工作、社交、健康等方面的满意程度来测量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以上这些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但目前还没有一种被广泛认可的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标准
方法。
在进行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测量方法的结果,才能更加全面地
把握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四、主观幸福感与健康
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与健康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高主观幸福感的人更容易拥有更好
的心理健康状态,更少患抑郁、焦虑等精神疾病。
高主观幸福感的人身体健康状况也更好,更少患心理和生理疾病。
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有望成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干预手段。
主观幸福感与人际关系之间也存在着密切联系。
一个人的社会支持程度、亲密关系的
质量以及社交活动的频率都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度越高、亲密
关系越好的人拥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工作对主观幸福感也有着重要影响。
一份令人满意的工作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有着显
著的促进作用。
而过重的工作压力、不公平的雇佣关系、职业发展的困难等都会抑制个体
的主观幸福感。
通过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满意度等方式,可以有效促进个体的主观幸
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