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综述提纲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幸福感研究综述

专业学前教育姓名裴丽学号20110406003

内容提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多研究学者对于幸福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推动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幸福感是一个有意义的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幸福感所为一种主观心理感受,在儿童身上是如何体现的呢?他们是否能够感到幸福,因为什么感到幸福呢?如何能让儿童觉得更加幸福?研究幼儿的幸福感,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另一个方面能够为帮助儿童开始美好的一生打下根基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和资料。在查阅了相关研究后,我发现对于儿童幸福感的研究还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在参照关于幸福感研究的成果上,我列出了自认为对于儿童幸福感的研究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些文献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幸福感理论测量儿童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探讨主要来自生活质量、心理健康和社会老年学三个学科领域。由于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加入幸福感研究的行列,幸福感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得到了更多的揭示。

一、内涵

(一)定义及构成

1.在《幸福感及其测评研究述评》一文中,将幸福感依照哲学基础的不同划分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y well-being).其哲学基础分别是快乐论和实现论。邢占军指出,上述两种不同取向的主观幸福感研究所追求的具体目标是不同的。生活质量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力图找到一种能够用以评价特定社会主观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其着眼点在于社会群体体验。而心理健康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力图找到一种对人们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的标准,其着眼点在于处于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个体体验1。

2.. 美国学者Diener(1984)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对我国学者的影响十分重大,他1984年提出:主观幸福感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2现在大多数研究者比较认同的是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何瑛也认为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以己,它是以行动者自己界定的标

准,对其生活质量的主观的整体评价。对于幸福的定义可以归纳为三种:

(1)以外界标准界定的幸福:这种标准认为幸福是建立在观察者的价值体系和标准之上,而不是被观察者的自我判断。

(2) 以内在情绪体验界定的幸福:这种标准认为幸福等于各种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的简单相加(Bvudburn,1969)。

(3) 以个体自我评价界定的幸福:这种标准认为幸福是依据行动者自己界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一种整体评价(Shin和Johuson,1978)。

Ruff&Singer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引申并探索了幸福感背景问题——人的生活空间发展理论。他们批评了主观幸福感研究对情感的过度关注,认为幸福

感不能等同于快乐,因为情感的评估不能够明确地回答主观幸福的涵义,幸福感应该定义为“努力表现完美的真实的潜力”。

3.许卓娅在《幼儿幸福感的成长》中以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视角出发,认为幸福感是人在自身需要得到满足,进而又对自身满足的情况进行了有意识的反省后,体验到的一种特殊的积极感受3。

4.在《城乡小学生幸福感成分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存在状况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其构成成分有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4。

综上所述,由于幼儿还处于一个不是很成熟的社会化阶段,幼儿幸福感主要侧重于儿童心理幸福感的体验。即以内在情绪体验界定的,幼儿对于自身存在状况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幼儿对于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并对自身满足情况进行反省之后体验到的一种特殊的积极感受。

(二)特点

1. 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有三个明显特点:

(1)主观性,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他人标准来评估。每个人的评价指标是主观的,评价结果可能相同,但一系列的评价过程、所依据的评价指标及评价中各方面的衡量却不尽相同。

(2)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并不随时间的流逝或环境的一般性改变而发生重大变化。

(3)整体性,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

就主观幸福感本身来说,它主要涉及生活满意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方面变量。积极情感包括合群、乐观、自尊、愉快等情感体验,消极情感包括悲伤、焦虑、愤怒等情感体验。幸福感的认知成分常被称为生活满意度,指的是个体对生活的整体认知评价。目前,有一种新的观点,把积极情感和

消极情感两个维度合并成一个维度——情感平衡度:指与消极情感体验相比较占相对优势的积极情感体验。另有研究者则认为还应加入外在准则和自我体验两项内容,前者属于认知方面,后者则属于情感方面。

2. Ruff等根据人的发展理论提出幸福感的多维模型,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心理幸福感的6个不同的维度:自我接受、良好关系、情境把握、生活目的、独立自主、个人成长,区分了心理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并从理论和操作两个方面定义幸福感,认为心理幸福感能够促进心理和生理健康。

(三)发展阶段

《幸福感及其测评研究述评》中指出,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幸福感研究以WannerWilson(1967)撰写的《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近二、三十年西方对幸福感有了较系统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取得了丰硕的成果。Diener(1997)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发展阶段。而国内的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起步较晚,研究相对比较薄弱。国内早期的幸福感研究大多是对国外幸福感的研究历程及研究成果的介绍,同时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大量本土化的实证研究工作,其中大部分的幸福感研究都是采用主观幸福感的定义系统。近年来,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都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已经进入幸福感的测量实证阶段。

从整体上来看,关于儿童幸福感的研究目前并不多见,这主要是由于关于幸福感的研究系统尚未健全。国内关于幸福感的研究正在不断的深入发展阶段。《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述评》中指出,从我国研究主观幸福感的数量看,涉及到主观幸福感涵义的论文共52篇。另外,在64篇采用了测量方式研究主观幸福感的论文中,我国学者的研究对象比较丰富,把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占55. 6%。如下表

徐维东认为,当前幸福感研究大多集中于探讨影响幸福感的可能因素,即在研究中将幸福感作为因变量。如研究者探讨性别(Diener,snadvik,&Laarsen,1955)、年龄(Diener&S汕,1998)、社会比较(几ylor&Lobel,1989;张兴贵,2004)、归因(KennonMSheldonetal,2001;郑雪,2003)、人格(Diener&Larson,19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