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糖尿病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糖尿病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12-07-19T16:53:14.6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0期供稿作者:谢平颜勤思代欢[导读] 引发血管内皮细胞的机能障碍,促进血栓形成及LDL的氧化,也通过改变细胞内信息传递,增强MCP-1等附着因子,引起糖尿病的血管机能障碍。

谢平颜勤思代欢(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人民医院 261021)【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0-0408-02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

糖尿病是由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其患病人数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迅速增加。

越来越多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表明,高血糖状况下,因多元醇代谢的亢进,葡萄糖的自身氧化,氧化磷酸化等引起活性氧自由基过量产生,引发氧化压力状态,损伤生物大分子,改变细胞内信息传递,损伤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引发血管内皮细胞的机能障碍,促进血栓形成及LDL的氧化,也通过改变细胞内信息传递,增强MCP-1等附着因子,引起糖尿病的血管机能障碍。

近年来,我科接收的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多,年龄上有较年轻化的趋势,有数例15岁以下青少年就已患有糖尿病,家长很着急;有许多患者一听说患了糖尿病,精神负担加重,不知所措。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告知患者糖尿病相关知识。针对本病,除了正确的治疗外,必要的健康教育,对患者也是至关重要的。

1 心理指导

首先要使患者正确认识本病,不要过于紧张。耐心解释本病的发病原因、诱发因素、疾病的临床表现、转归、预后等情况,并配发一些相关知识的小册子,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数,知道糖尿病并不是不治之症,只要有信心、有毅力,很好地配合治疗护理工作,疾病会得到很好的控制。

2 饮食指导

饮食治疗是基础治疗措施,能降低血糖、减轻胰岛细胞的负担,部分患者经饮食治疗以后,血糖完全恢复正常;帮助患者制定饮食计划,多食初制米面和一定的杂粮,蔬菜应选含糖较少的白菜、油菜、萝卜、空心菜;烹调应用植物油,并根据病情、生活习惯、配合药物治疗需要进行安排,三大营养物质所占比例为蛋白质占12%~15%、脂肪占30%~35%、碳水化合物占50%~60%,每日三餐可按1/5、2/5、2/5或1/3、1/3、1/3比例进餐。低盐饮食。

3 运动指导

让患者了解体育锻炼的具体方法。根据年龄、体力、病情等不同条件,循序渐进和长期坚持,对1型糖尿病患者,体育锻炼宜在餐后进行,量不宜过大、过长,可餐前在腹壁下注射胰岛素,使运动时不会过多的增加胰岛素吸收速度,避免引起低血糖反应;2型糖尿病(尤其肥胖者),适当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代谢紊乱。

4 胰岛素的应用指导

4.1 给患者讲解注射胰岛素的必要性有许多患者不愿意接受胰岛素治疗,原因是怕疼痛、不方便,怕产生依赖,故应耐心向患者解释,如果口服降糖药仍不能控制血糖,应及早使用胰岛素,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介绍方便携带使用、痛苦较小的诺和笔,并耐心教会患者使用;如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可采用一次性注射器,但必须掌握无菌技术,做到剂量准确,以免影响药物疗效。

4.2 胰岛素应用的注意事项 (1)注射应在餐前30min,选择手臂三角肌、腹部及大腿等部位,有计划有秩序更换注射部位。(2)当长效胰岛素和短效胰岛素混合使用时,应先抽短效、后抽长效,以免长效中的鱼精蛋白锌与瓶中的短效胰岛素发生反应。(3)胰岛素应放在冰箱(4℃)中冷藏。(4)自测尿糖,每日4次,于三餐前、睡前,尿糖(+),增加胰岛素4u,尿糖(++)、增加胰岛素4~8u,尿糖(+++)增加胰岛素8~12u。

5 出院指导

(1)避免感染,因其可导致病情恶化,故应保持全身及局部清洁,特别是下肢、口腔、阴道卫生,有呼吸道感染,痈疖及外伤及早治疗。(2)进行运动治疗、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期间,应随身携带糖类食品,如出现冷汗、恶心等低血糖表现,应立即口服。(3)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者,均要调整饮食结构,定期健康检查,预防或早期发现糖尿病。(4)定期随访,2~3个月查糖化血红蛋白,以了解疾病控制情况,及时调整用药剂量。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