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个人化写作_的意义与失重
论“个人化写作”叙事立场及其审美风格
作者简介 : 陈璐 (9 8一)女 , , 17 , 汉 湖北武汉人 , 文学博士 , 现任职 于深圳信 息职 业技 术学院 , 事 中国现 当代 从 文学研 究。
击, 表达了 自身的文 学理 想和纯 粹 的创作 观 , 追求 自 即
由、 独立 、 美和真实的理想主义写作 。断裂 巳成 为新生代
关键词 :个 人化 写作 ”叙事 立场 ; “ ; 还原 生活 ; 美风格 审
中图分 类号 : 2 6 7 I 0 . 文 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号 : 7 5 1 ( 0 0 一 2 0 2 o 1 4— 3 0 2 1 ) 0 — 0 9一 4 6
2 0世纪 9 o年代 中国社会的内在变革异常剧 烈 : 国家
式的 客观 呈现 来剌 穿“ 常人 ” 的坚 硬外 壳 , 达了 对经验 遮蔽 下 人类 生 存的 哲 理化 追 问 。但是 在 日渐 强 势的 消 费 文 表
化影 响下 , “ 标榜 忠于 自我 ” “ 人化 写作 ” 的 个 为我 们呈 现出 的却是 一种 几乎无 可避 免的欲望 化奇 观 。
展 , 大地 激活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 与效率 , 极 同时 我在每~篇小说 中都渗 透着我 在某一阶 段的 人生态 度 、 也把适者生存的原则带 进了社 会生 活。“ 这将 是一个 被 心理状态 。 _ 在陈染看来 , 传统 的表现方式 所 表现的 ”2 按 物欲所驱使的年代 , 它的疯狂如我们已经看到 的那样 , 丝 不过是公共的人 , 而未能或难以表现 的却是私人或个 人。 毫不亚于 l 0余年 前那个被 政治 空想所驱 使 的时代 。在 陈染对那种公共的人颇 多鄙夷 : 在个性 的层面 上 , 恰 “ 恰 这 个 时 代 , 物 的 名 义 , 们 可 以 畅 所 欲 言 、 所 欲 是这些 ‘ 以 人 为 公共的人 ’ 才是被抑 制了个 人特性 的人 , 因而她 为——物将成 为这 个时 代的《 圣经》 ” “ 。 … 脱贫 致富 ” 便 才是残缺的 , 不完整 的, 局限 性的 人。 的确 , ” 传统 文学 是这种世俗精神的实现 目标和实践形 式。正是基于这样 所表现的意识形态化 的 自我 往往是 某种话 语构成 物 , 为
介入现实与意义失重——以余华、苏童、刘震云近年创作为例
《第七天》 中余华悉心构建了一个亡灵世界, 与现实世界的冷漠、残酷相比,这个亡灵世界在作 者笔下展现了现实世界匮乏的诸多温情。在余华的 叙事策略中,鬼魂世界和现实世界是互为镜像存在 的。作者企图建立一个迥异于现实的“彼岸世 界”,借助这种镜像关系达到对于现实的介入、批 判。然而,这种叙事的危险性在于:稍有不慎,对 于彼岸的描绘就会变成一种虚妄的空想,严肃的 “形而上”思考就会变成如同童话般的“心灵鸡 汤”。怎样使文本有效地介入现实?如何直面文学 与现实的关系?又该如何处理真实事件和文学虚构 之间的关系?在这些事关文本合法性的问题上, 《第七天》 似乎并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样的写作姿态是否终致文本介入现实的意义失重? 当创作者们开始无力把握文本的意义功能,终将导 致文学只关注于呈现自身而缺乏终极关怀的指向, 这种“失重”通过文本深切反映出作者的写作姿 态:一种面对现实时的避重就轻和无处着力的茫然 无措。
当时代赋予“先锋”的合法性日渐消散,当代 作家的写作姿态便深陷一种意义泛散的困境。这种 困境或许来自于“感时忧国”文学传统与作者自我 意识对于处境体认的龃龉。当“时代落差”和“个 人际遇”不足以转化为“深刻的精神体验”从而成 为写作的驱动力,意义失重就指向创作的分裂过 程:行为与目的、构型与意义的错位与剥离。如何 融合这一分裂现实,不仅关乎作家的自我意识也关 乎当下文学所处的困境。“灵魂的骚动和精神探求 的不安、痛苦已趋止息,代之而起的是在新的环境
关键词:余华;苏童;刘震云Fra bibliotek介入现实在处理和现实的关系上,在创作介入现实方 面,当代文学似乎始终存在一种犬儒主义的倾向。 先锋文学曾以激进的形式实验来抵抗现实主义传 统,借叙事革命抵抗庸俗叙事隐含的普世价值。而 如今,极端个人化的写作已经走至穷途,形式实验 溃散之后,曾经放弃启蒙与人性表达的那一代作 家,开始重新认识、思考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如何 表征现实、如何介入现实便成为其题中之义。最近 几年的长篇小说在这方面取得的实绩尤其明显,余 华、苏童、阎连科、贾平凹、刘震云、马原、韩少 功等都做出了开拓性的努力。在这一创作脉络中, 作家对叙事策略的选择不单体现着本人的创作风 格,也反映了作家在面对后现代中国意义泛散局面 时采用的写作姿态,以及对后革命时代中国文学意 义重建的思考。不过对于叙事策略的执意创新,是 否也意味着对于文学现实意义避重就轻的可能?这
论个人化写作的特质
[ yw rs er n i dwin ; euai tn ot ugo i; rai t n cl qilagae Ke od ]p s a z rig sclr a o ;p t b rei e ubnz i ; o oua ln g ol e t zi yo s ao l u
t n nt otn r n ;h p廿 o rei e t n nwin bet; eubnzt nt n nwin r do ecnet o wi g t e h sf t i e” e ybugos ” r do rigoj s t ra i i edo r g i e t c h ao r i t
第2 7卷
第 3期
21 0 0年 6月
黄石理工学 院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 版) Junl f unsintueo eh o g ( u aie n oi cec ) ora o agh I i t f cnl y H m nt s dSca Sine H st T o i a l
现 的 一道 亮 丽 的 文 学 景 观 , 是 一 种 新 的 写 作 方 式 。 也
作 为 一 种 文 学 写 作 现 象 , 今 学 术 界 对 它 的 界 定 是 人 当
言人 殊 , 它 以其 对 于个 体 感 觉 和 欲 望 的 张扬 构 成 了 但 自己独 特 的精 神 风 貌 。它 是现 代 世 界 的精 神 表 征 , 是 现代 哲 学 思想 的产 物 , 中 国 2 是 0世 纪 9 0年 代文 学 活 动精 神 状况 的 必然 表 现 。个 人 化 写 作 成 就 了 人 们 个
个人化写作的名词解释
个人化写作的名词解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个人化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趋势。
无论是在购物、社交媒体还是信息获取方面,个人化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崇。
然而,个人化写作这一概念相对较新,并且仍然在不断发展之中。
个人化写作是指将写作过程和内容与个人的特长、兴趣和需求相结合,以创造独特、个性化的作品。
与传统的写作方式不同,个人化写作强调将作者的个性和独特之处融入到作品中,以提升作品的品质和吸引力。
首先,个人化写作注重作者的个性创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而个人化写作允许作者将这些个人元素融入到作品中去。
例如,在写一篇个人旅行笔记时,作者可以通过描绘自己对于某个景点的感受、思考和感悟,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作者的旅行经历和背后的故事。
这不仅能够增强作品的独特性,还能够吸引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参与。
其次,个人化写作关注读者的需求和兴趣。
传统写作往往忽视了读者的反馈和需求,而个人化写作则着眼于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兴趣。
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读者的需求,作者可以通过市场调研、用户反馈和数据分析等方法来获取信息。
例如,在写一篇关于健康饮食的文章时,作者可以根据读者的偏好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此外,个人化写作还强调创新和创造力。
作为一种创作过程,个人化写作鼓励作者挖掘自己的潜力,尝试新的表达方式和创作手法,以呈现独特的作品。
例如,在写一篇小说时,作者可以运用各种创新的叙事手法、结构安排和文学元素,以提供独特的阅读体验。
这种创新和创造力的体现不仅能够使作品更丰富多样,还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和想象力。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个人化写作还有许多其他的特点和应用。
例如,个人化写作可以应用于个人品牌建设。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个人品牌已经成为了一个成功个人发展的关键因素。
通过个人化写作,作者可以塑造自己的独特形象和声音,以吸引目标受众和建立自己的专业和个人信誉。
文学社会作用的两个重要维度
分类号:B F22光明日报/2001年/02月/14日/第B02版/文艺观察文学社会作用的两个重要维度姜文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道德理想建设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指标。
建构具有当代特色、符合当代社会历史发展的道德理想,文学艺术责无旁贷。
因此,在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探索过程中,教育与审美的相互包容性关系仍然是应该重视的问题。
但是,长期以来,对于文学如何表现道德生活、实现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的问题,人们在不同的文艺观念的指导下,常常有各种模糊的、片面的认识,这主要体现于在“教育”与“审美”的两极摇摆上──人们或者过多地强调了“教育”这一极,或者更多地强调了“审美”这一极。
这两种看法,实际上都是将教育与审美看成是互不兼容的二元对立因素,是违反辩证法的“非此即彼”思维模式的必然发展结果。
我国传统文论从“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观念出发,较早地形成了重视文学教化作用的传统,大体上是向“教育”这一极倾斜。
这种传统直接影响了我国近现代的文学创作和理论。
清末民初梁启超提出“小说界革命”,从根本上是出于“改良群众”、“新民”的目的,强调小说对于“国民性”的改造。
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文艺观,也是希望通过创造“人的文学”,进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启蒙,反抗封建道德、封建礼法、封建秩序,以获得“人的解放”。
建国后,不少以说教为主、图解政治与政策的作品的出现,不能说与这种传统没有关系。
在这样的作品中,文学完全成了政治、道德的附庸,失去了其应有的独立的审美品格,最终导致其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向缺失。
与片面强调文学艺术的教化作用的文艺观念相反,在东西方近现代文论中,也存在着另一种走向极端的理论。
自康德提出“审美无关利害”、“美在形式”的观念以来,西方逐渐形成了一种较为强大的形式主义理论潮流,从唯美主义一直到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在理论上或者片面强调文艺的独立的审美特质,或者片面强调形式的本体地位,都疏离乃至割裂了文学艺术同现实人生、社会生活的巨大联系,只强调文学艺术的审美愉悦、心理补偿等价值,对文学艺术对于现实人生的巨大影响视而不见,从根本上不承认文学艺术的道德教化作用。
个人化写作的文学定位
众共 同拥 有 、 讨论 之 物 。 “ 学 在 市 民公 共领 域 中 的地位 明确 之 文 后 , 其 作 用应 该 说 也就 很 自明 了 ,用 哈 贝 马斯 的话 来 说 ,就 是 培 养 和 训 练 公 众 , 使个 体 ( 私人 )通 过 阅 读和 讨 论 进 入 文 化 共 同体 。” 就 此 而言 ,我 们 可 以通 过 文学 在 确 立 自我 主体 性 的 同 时 ,构建 一 种大 众 共 同拥 有 的领 域 ,通 过文 学 认识 文 化共 同体 下 的社 会现 状 、 时代 精神 与 塑造 自我与 他者 之 间 的关 系 。2 世 纪9 O O 年代 以前 的中 国新 时 期文 学 ,尤 为 明显 的体 现 了文 学 的社 会 中 介 功能 。 新时 期 中 国文学 ( 从上 世 纪7 年 代末 N 9 年代 以前 的文 学 ) O 0 的叙 述者 多 是站 在 启 蒙者 的立 场 上与 文 学 的接 受者 ( 大众 )进行 对 话 。此 时 对话 的生发 有共 同的 话语 、 思潮 的 支配 。文学 书 写 中 的 “ ”是 群众 、人 民或 公众 的代 言 者 。 随着经 济 个 人主 义 与人 我 文个 人主 义 的确 立 ,个 人逐 渐 地 一种 传统 的、 固有 的 文化 共 同体 中脱 离 出来 ,市 场经 济 、 商 品经 济 的到来 改 变 了文 学叙 述 者 的话 语方 式 ,文 学接 收者 也 以 “ 化 消费 ”的实 际行 动 证 实 了 “ 学 文 文 公共领 域 ”的 “ 私人 化 ” 。文 学作 为 公共 话语 遭 到 了冷 落 ,而 个 人化 写作 却在9 年代 以来 的 中国文坛 红利身体欲望等事物的叙述正是当下个人写作的主流内容这些私人话语能否承担起文学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就需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来定位个人化写作其实对个人化写作一味呈现出批判的态势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对其定位模糊不清
2023高考作文押题----“小我”与“大我”;“有意思”与“有意义”;立身处世,笃行致远
2023高考作文押题----“小我”与“大我”;“有意思”与“有意义”;立身处世,笃行致远01“小我”与“大我”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林巧稚被称为“万婴之母”,她是中国妇产科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她一生未婚未育,却把5万多条新生命迎接到这个世界。
她不仅凭借高明的医术教助病患,还拿出钱财接济生活上有困难的人,甚至在去世后,还把遗体和所有的存款全都捐了出去。
她看淡荣誉,一心系于病患、产房。
洗涤名利心,报效国与民。
如林巧稚一般,把“小我”的生命融入为国为民的“大我”当中,我们定能活出最有价值的人生。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某方面(或总体)的深刻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1.抱“小我”之境界,成“大我”之功业。
2.“小我”之中,凸显强大的自我。
3.崇尚“无我”,成就“大我”。
4.以“有我”之心,成就“无我”之功。
优秀作文潮头登高我击桨,不计名利助国兴风泱泱,潮滂滂,鹏展翅,鲲腾翔。
夤夜青灯,朝暾夕月,人生百年路漫漫,上下求索中国梦。
昔日林巧稚,“无我”成“大我”。
今日新时代,我辈新青年,未来征途远,我辈建功名。
功成有我辛勤力,功成无我争功名。
秉持奉献投身时代,莫为得失建功立业,由“小我”走向“大我”,潮头登高我击桨,不计名利助国兴。
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功成必定有我,未来路上,以我之凌云志勇担当奋斗强。
你看那,以卓越功勋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为强国,功成有我立下“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誓言;你看那,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的华罗庚,为科研,功成有我抱定“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信念;你看那,擦亮北斗“国家名片”的谢军,为圆梦,功成有我实现“三年一腾飞,十年一跨越”。
我辈青年以前辈为榜样,萤烛之光增日月,微尘之力崇峻极,微光照华夏,己力助国家。
写作的目的写作对个人与社会的意义
写作的目的写作对个人与社会的意义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为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哪些意义?写作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书写文字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记录历史,启发灵感,促进交流和理解。
本文旨在探讨写作的目的以及其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
一、写作的目的1. 表达思想和感情:通过写作,我们可以将内心的想法、情感和观点通过文字表达出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想法和情感。
2. 传递信息和知识:写作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和知识传播方式。
无论是新闻报道、科学论文,还是散文小说,都可以通过文字传递信息,使人们了解世界、了解事物。
3. 记录历史与文化:写作可以记录个人和社会的历史与文化。
历史书籍、回忆录、文学作品等都是通过文字记录下来,成为后人了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参考。
4. 启发灵感和提供娱乐: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可以给人们带来灵感和思考,使人们享受美的享受,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二、写作对个人的意义1. 帮助个人表达思想与情感:通过写作,个人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得到情感的宣泄和思想的净化。
2. 培养个人思考能力:写作需要对思考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通过整理思绪、梳理逻辑,个人的思考能力可以得到锻炼和提升。
3. 提升个人文字表达能力:通过不断的写作练习和反思,个人的文字表达能力可以得到提升。
领悟到合适的词语搭配,使文章更具有表达力与吸引力。
4. 增强个人自信心:通过写作,个人的作品得到认可和赞赏,个人的自信心可以得到增强,从而在其他方面表现更加出色。
三、写作对社会的意义1. 促进思想交流和社会进步:写作作为一种思想和文化的交流方式,可以促进社会各界的交流与探讨,推动知识的传播和社会的进步。
2. 传递正能量与促进社会稳定:优秀的作品可以传递正能量,影响人们的心灵。
通过文字,可以传递出正向的价值观念,推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鼓励创新与推动社会发展:写作可以激发人们的创新思维,推动科技、文化和艺术的发展。
创新作品的产生会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个人化”写作与市场消费
( stt o irue C ieeA ae yo c l c ne,Bin 0 32 hn ) I tue f ta r, hns cdm f oi i c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e i 107 ,C ia n i Le t S aSe jg
Al —n : “ esn le ”wr igi h e P ro ai d z in stek ywodi i rtr f19 s I t r nleaueo 9 0 t tme n r a a rt nfo a g eo id vd a i p t fc l a sg e t ra i r m n l f n ii u l n s i o o - n o e
2O 年 第 3期 O9 ( 第 25 ) 总 1期
才 论 怂
1 HE NORTHERN DRUM F
N .,2O o3 O9
Toa tlNo. 5 21
“ 人 "写作 与市场 消费 个 化
江 腊 生
( 中国社会 科学 院 文学 所博 士后 流 动站 ,北京 103) 072
“ 人 化 写 作 ” 产 生 的 语 境 是 : “ 分 明 带 有 一 系 个 它
由 于 强 大 的 意 识 形 态 理 念 的 统 摄 ,2 0世 纪 中 国文 学 始 终 处 于 反 叛 的 紧 张 和 焦 虑 之 中 。 无 论
五 四 新 文 学 的 反 对 旧 传 统 写 作 ,还 是 新 时 期 文 学
gc ・ r e
脚
w rs r iac ; ac sm;cnu pi ;“ es azd r n od : e s n nri i ste ss osm tn Pr nle”wi g o o i i t
论女性“个人化”写作之衰落
论女 性 “ 个人 化 ” 写作之 衰 落
20 0 9年 第 4期
家机 构 、 文学 刊物 和评 奖 之外 , 除任何 可能变 异 文 等因素共同促成了“ 摒 个人化” 写作的兴起。 学创 作 的利 益驱 动并 把它 边缘 化 等等 。4 _
在评论界 , 对它的态度上论者们一直各执一词 , 在部分评论家和作家对 “ 个人化” 肯定和赞扬 的同
人生活》 、 白( 一个人 的战争》 、 )林 《 ) 海男 ( 我的情 《
之后 , 陈染在 《 花城 》 发表 一 系列有 关 “ 个人 化 ” 人们》 、 ) 徐小斌( 羽蛇》 , 《 ) 男作家如韩东 ( 西安故 《 写作 的论文 , 她认 为 : 个 人 化 ” “ 写作 应 该是 摆 脱 过 事》 、 )朱文 ( 我爱美元》 等 等。作家韩东 和朱文 《 ) 去 的那 种公 共 叙 事 , 回一 直 被 遮 蔽 的 私 人 生 活 。 试 图在 用一 种 批 判 否 定 的 角度 来 讨 论 “ 人 化 ” 返 个 写
20 0 9年 1 2月
广 东女 性职 业教 育论 坛
F r m n Gu n d n o n’ oye h i E u ain o u o a g o g W me s P lt c n c d c t o
De . 0 9 c20 Vo . No 4 1 7, .
目标 的飘移 状态 ”之 前 文 学 中 的 “ , 反抗 与挑 战 的 姿 和通 俗性而 被视 为低 下 的文学 品类 , 它在被 男性 写作
态 已经荡然无存 , 而代之的是 彻底 的零度写作” 所不 屑一顾 的 同时与女性 的书 写发生 的天然 的契合 , 取 , 作家“ 真正以随波逐流 的方式逃脱 了文学 由来 已久 让女性获得以言说的空隙。正如玛丽 ・ 伊格尔顿在阐 的启蒙主义梦魇 。 丁帆 , ” 王世城等人则有不同的 述 西方小说兴起 的历史 时指 出的 :小 说 是一种不具男 “ 看法 , 他们认为“ 个人化” 写作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文 性权威长久历史的形式, 其内容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 学在 9 0年代 缺乏 共 同 的 文 化 记 忆 。6在 “ 人 化 ” 被认 为适合于妇女 的形式 。I _ 个 ”9
关于“个人化”写作
关于“个人化”写作
佚名
【期刊名称】《文艺理论研究》
【年(卷),期】1997()2
【总页数】1页(P60-60)
【关键词】“个人化”;个人化写作;生命体验;时代精神;时代特色;文化体验;创作思潮;生活体验;存在的理由;女作家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
【相关文献】
1.中国当代女性书写的新径——林白个人化写作向社会化写作的转换 [J], 颜琳
2.论"个人化写作"、"民间写作"与"自我写作"--一个关于现实主义的新阐释 [J], 周飞伶
3.个人化诗歌写作与"非个人化"诗学理论 [J], 杨晓云
4.基于维客(wiki)的协作式写作和个人化写作对比实证研究——以议论文体为例[J], 刘欧
5.非个人化境遇中的个人化写作 [J], 李林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染研究述评
研究述评需要与研究对象拉开一定的距离 , 等待关于对象 的认识具有足够系统和丰硕的研究成果
之后 , 后来学者在进入这一课题时 , 针对既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搜集整理 , 评述前人的研究得失, 并进一步 确立 自己的研究角度。 目前陈染研究 的尴尬境地在于学界都意识到 了其 独特价值 , 但是还没有研究专
二、 孤独意识 早在 19 94年, 汪政、 晓华即将陈染小说的主题界定为孤独。他们采用存在 主义的理论介入这个陈
・
6 8・
染前期作品中的核心概念 , 认为“ 孤独存在于关系之中, 只有在个体与社会 与他人的交往之 中才体现出 来, 当个体无法或不愿进入社会和他者 , 而社会和他人也无法进入个体生活和内心世界时 , 孤独便产生 了。陈染的小说正是通过个体与社会 、 他人的多种关系的描绘来揭示个体 的孤独的。 C] ”1 接着作者又将 O 陈染笔下那个忧郁奇绝的文学世界中的个人与社会 、 个人与他人的关 系以及个人主体 内心的精神状态 条分缕析一番 , 并进一步分析 出陈染正是因为将 自己的生存体验汇入 了作品之中, 所以这种孤独也是 陈 染 自 的写作方式。 身 蒋丽认为这种弥漫在陈染作品中的孤独气氛同时也是她笔下系列人物的精神状态 , 这些女性人物 在家庭 、 情爱 、 两性中遭遇 了挫折与不满 , 另一方面转 向个人内心 , 开始心灵的远游 , 回忆 、 臆想、 梦魇成 为她们主要的意识活动 , 虚无感和幻灭意识也随之如影随形 。陈菡蓉捕捉住 陈染 由于这种孤独所形成 的独特思维方式和叙事动力 ,倾 听 自我是陈染独具的写作姿态 , “ 一种孤绝的倾 听化作 了奇特诡异 的想 象和茫然无告的追忆 , 构成 了心灵文本的肌理。重要的不仅是 自我讲述的内容 , 而是倾听和回忆的方式 和情态。 H 也有学者分析陈染作 品中孤独意识 的成 因, ” 吴红光、 熊华勇的《 陈染孤独之原因论析》 从 ¨ 外在个人心路和身路历程和内在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来进行分析 。并认为陈染 的这种孤独是必然的。
“80后”写作的意义与困境 ——以颜歌、张悦然为例
“80后”写作的意义与困境——以颜歌、张悦然为例王冰1999年伊始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是80后作家集体诞生的起始性事件,但80后作家写作在开始之初就同时就被赋予了叛逆的大旗,连同它的市场化和明星化被扩大了。
这种扩大化的原因当然不是文学的问题,而是与当时的社会问题有关,所以80后作家的写作依旧是借助文学的表象表达非文学的意愿的现象,《萌芽》主编赵长天就曾明确澄清“新概念作文大赛”只是对现行教育模式的纠偏,他说:“这点与70后作家的文学诸多的争论又很大不同,80后写作最初的初衷似乎在更大程度上是现行教育模式下被迫做出的一种逃离,一开始就不是为了文学,而是为了表达,甚至是有控诉的味道。
”白烨也认为:“80后”的写作率先登陆市场,还没有登陆文坛。
但80后作家写作中蕴藏着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潜质,当80后作家当努力走向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的时候,我们必须去关注、理解、研究,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写作的需要,也是是中国当代文学传承的需要。
我始终认为,对于“80后”写作,不管我们的观点和态度如何,我们还是有必要进入他们写作的话语空间,放在文学内部来认识,而不是在文学之外去讨论,否则都是在隔靴搔痒。
因此既然我们要引入到文学的领域来,我们就要以文学的普适性的标准来加以衡量和研究,我们在关注“80后”写作时,要警惕一种错误的态度或倾向,就是将“80后”写作只是定义为青春话语的抒写。
我们应该从““80后”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化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承继关系来分析,否则对于它文学意义的分析就变得没有丝毫的必要了。
当然如果我们刻意地将80后作家写作的叛逆性、市场化、明星化扩大,或者80后作家自愿将自己排除在文学之外,拒绝文学领域的认定与讨论,就另当别论了。
80后作家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叙说青春期焦虑;另一类就是奇幻小说。
其中,周嘉宁的作品以细腻见长,蒋锋的真实和思索是突出的,马中才的作品比较流畅,还有步非烟、李海洋的武侠小说已经呈现成熟的景象,春树、刘卫东的作品铺展陈述,才气横溢。
女性写作
“当隐私被消费,当性话语泛滥,我们的想象空间也就所剩无几了”雪米莉之后,出版商们似乎渐渐找到了“生长点”,于是各种版本的美女作家丛书爬上了书架。
开始是很淑女的,只有黑压压的文字,后来便有了玉照,但还算端庄,后来的后来,随着明星写真集的走俏,这玉照也日渐前卫,总的基调是,胆子一天天大起来,衣服一天天小起来,文字一天天轻起来。
这只是个羞答答的过渡期。
很快,新新人类横空出世,美女作家乳燕试飞,其代表人物自然是上海滩的卫慧。
开始,人家阿慧小姐还含蓄了一把,说是“用身体写作”。
大约愚钝如我辈者还有一批,也就听得云里雾里。
于是,阿慧又出来作补充,说是“用器官写作”。
到了这份上,我硬是还没听懂:写作用的是心和脑,还有手,当然是用器官写作啦!及至后来,阿慧号召我们都要像她那样疯狂,并大谈性高潮的奥秘,我这才终于闹明白她所谓的器官所在地。
对话:当代诗歌创作中的“身体写作”(吴思敬西渡等)关于“身体写作”的历史与概念吴思敬:“身体写作”可以链接的现象有很多,在20世纪90年代它既可以涉及小说,也可以涉及诗歌。
作为来自西方的一种批评话语,“身体写作”无疑是与西方女性主义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但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却是早就存在的。
今天我们主要探讨的是“当代诗歌创作中的‘身体写作’”问题。
我认为“身体写作”这个术语虽是由西方引进的,但它既然来到我们的文化语境下,就势必要为我们的文化所渗透,那么,我们中国学界应该为中国的“身体写作”赋予什么样的一种内涵。
我个人以为“身体写作”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基于本能、原欲的写作,跟它相对的,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灵的写作”,如大家所熟知的海子的写作。
那么,“身体写作”和“灵的写作”这二者究竟处于一种什么关系,真正的诗歌写作是不是应当是灵肉统一的写作,这些问题都值得进行深入的讨论。
另外,我们又应当如何看待当前诗歌创作中的“身体写作”,“身体写作”是不是文学的世俗化、文学的倒退或者是精神匮乏的象征,都是非常值得讨论的。
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1、学者散文:是八九十年代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现象,一种被人称为“学者散文”或“文化散文”的形态。
这些散文的作者大都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一些融会了学术知识、理性思考和个人的感性表达的文章并不特别注重散文的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
余秋雨、陈平原是代表作家。
2、个人化写作:私人化写作是90年代中期以后在文坛上出现的一个现象,也是一种新的写作方式,一般认为以陈染、林白、徐小斌等女性作家的写作为代表,又有人称之为"新状态文学"、"晚生代文学"、"个人化写作"。
私人化写作表达的是一种私人经验、私人意识与无意识,特别是被社会公共的道德规范与普遍伦理法则抑制、排斥、遮蔽的私人经验。
大多采用了"新回忆录"或"新传记式"叙述。
3、新写实小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
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表现了一种所谓还原生活的零度叙述的方式。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了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范小青、苏童、叶兆言、刘恒、王安忆、李锐、李晓、杨争光、赵本夫、周梅森、朱苏进、迟子。
4、先锋小说:是指在中国文坛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反映中国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质追求和底层人们生活的合理性小说。
与以前的小说相比,先锋小说更趋向于人本主义的描写,追求人格平等。
浅论后新时期的“个人化”写作
学创作活动都是个人性的 , 都是个人的精神创造产物 。 文革时期盛行 的什么“ 创作组” 那都只是欺骗性 的假 ,
象和文学作 品的异 化。这里所指 的“ 个人化” 相对 是 “ 共同性” 而言 , 故有其特定、 独特的含义。被称为“ 个
创作整体格调 、 没有文学轰动的整体效应的变异年代 。 鉴于此 , 有评论家从文学史的角度提出: 中国当代文学
涵、 思潮特征。两相权衡 , 我还是选 择 了“ 后新时期 ”
这 一语 词 。很 可 能 , 一 概 念 会 显 示 出它 所 具 有 的前 这 瞻性 。 )
在 中国的文学长河 中, 古代女性作家真是凤毛麟角 , 象 李清照、 蔡文姬等 , 屈指可数 , 她们或是大家闺秀 , 或是 青楼名妓。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 虽先有冰心、 庐隐等 , 后有丁玲、 张爱 玲等 , 但这些 “ 新女性” 作家们似乎未 能成“ ” 群 。到 了新 时期 , 从张 洁、 张欣 到王安忆 、 铁
亮丽的风景线。她们的创作无疑勾勒出中国女性人性
收 稿 日期 :0 1—1 0 21 1— 2
作。 只是恐怕他们 自己当时也未 意识到 : 当用 “ 人 个 化” 写作来指认这些 女性作家 的创作 时 , 他们 指出 的
解放、 个性解 放 的轨 迹 。也勾 勒 出 中华 民族人 性解 放 、
思潮 史 的视角 来看 , 这是 一 个没 有 文学 主导 潮 流、 没有
说” 甚至那些仍 以启蒙意识、 , 精英姿态为特征 的知识 份子写作 , 也因“ 被边缘化 ” 而不得不 “ 在边缘处叙述”
评躯体写作
评躯体写作摘要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个人化的“躯体写作”占据了女性文学的主流,它脱离了“民族”、“国家”、“阶级”、“理性”等宏大叙事,转而关注女性的私人经验,尤其是性经验。
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自身的脉络,反映了身体的社会功能乃至身体观念的变迁。
自它出现,就成为文学界的焦点,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它的存在有着一定的原因和条件,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学背景,从“躯体写作”的经济目的以及文学意义着手,我们可以挖掘出它的创作动机,同时发现其存在的局限性。
以此协助“躯体写作”回归康庄大道。
关键词躯体写作;原因;文学意义“躯体写作”是西方女性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该理论从西方开始传入我国,变异出各种样态,如个人化写作,私欲化写作,超性别写作等。
这种新写实主义的日常叙事和私人化的写作以女性的真实体验为基础,从独特的女性视角叙述表达着女性对自身的认识,后来这种个人化写作成为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的主流。
“躯体写作”突破传统的“精英文化”,放弃了发掘“宏伟意义”,转而走向女性的个人密闭空间,凸显出“个性化”,正是这种从宏伟叙事走向个人化的书写,自它出现,就成为文学的“焦点”。
谈及八九十年代的文学,尤其是女性文学,“躯体写作”是一道不容错过的“风景”,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不同时代的文学也正是不同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同样如此,各种形态文学的产生必定有其滋生的特定温床。
“躯体写作”也不例外,它并不是“无源之水”,它的特殊性的存在有着特有的原因和条件。
盛行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躯体写作”,究其源头,应该首先归于与女权运动有着紧密联系的西方女性主义的影响。
而当时我国特殊的时代背景和文学背景又为其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拘谨的年代诞生单一性,统一化的文学,开放的年代产生多样化兼具个性化的文学。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人们沉浸在宽松的社会环境当中,自由开放的文学观念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平等意识的增强,再加上商品经济的冲击和快速消费观念的推波助澜等等因素的作用,“躯体写作”产生了,并在从未停止的争议中“茁壮成长”,进而成为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的主流,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个人写作的定义
个人化写作是目前文学创作的趋势所在。
但不少人对“个人化写作”持一种非议的态度,事实上个人化写作在本质上并不是一种庸俗的创作倾向,相反,它在强调叙事回归自我生命内在状态、发掘创作主体自身的生命体验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60年代与70年代的作家基本上都可以归类于个人化写作这面大旗下面。
他们以个人性的生活经验看待宏大历史,通过个人性的记忆书写时代的声音,可能这种声音比较微弱,不再像从前作家背负沉重的历史创伤所发出的惊天呐喊。
然而个人化写作由于过分地关注创作主体自身的亲历性体验,又使得作家们对这一叙事资源的利用走向了某种极端和褊狭,陷入到一种自我经验的迷津之中,不仅导致了一些作家在创作中不断地自我复制某种生命形态甚至叙事情节,而且暴露出明显的自恋倾向。
AI写作的教育意义
AI写作的教育意义随着人工智能(AI)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AI写作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AI写作是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生成文章、作文等文本内容。
虽然AI写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写作效率和质量,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教育上的讨论与思考。
首先,AI写作为教育带来了便利。
传统上,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批改学生的作文和论文,而AI写作可以辅助教师完成这一工作。
AI写作可以快速检查文法错误、标点符号以及语言不通顺等问题,从而减轻教师的负担,使他们能够更专注于学生的思想、观点和逻辑展开。
此外,AI写作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即时的反馈和建议,使他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写作问题,进而改进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其次,AI写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对于许多学生而言,写作往往是一项乏味又枯燥的任务。
然而,通过AI写作技术的应用,学生可以通过与智能程序的交互来提高写作技能,从而使写作过程更加有趣和有成就感。
比如,学生可以通过与AI写作工具的互动合作,学习如何运用丰富的词汇、语法结构和逻辑论证,使他们的写作作品更加丰富和有说服力。
这种与AI的互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AI写作在教育中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和限制。
首先,AI写作不能完全取代人类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尽管AI可以模拟大量的写作样式和技巧,但它缺乏情感、经验和人类独有的思考能力。
因此,教育中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提供个人化、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其次,AI写作的广泛使用可能导致学生依赖AI工具而忽略了自己的思考和写作能力。
因此,教育者需要正确引导学生使用AI写作工具,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创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AI写作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潜力。
它可以提高写作效率和质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辅助工具。
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AI写作技术的局限性,不能完全依赖于AI工具,而是要将其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1月 Vol. 27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5──────────收稿日期:2004-10-28作者简介:姜文振(1967-),男,河北大名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
- 11 -“个人化写作”的意义与失重姜文振,张爱武(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个人化写作”一方面促成了当代文坛多元文学并存与对话的发展格局,显现了文学在多种关系中的多重价值,另一方面也由于一些作家向个人的无限倾斜和对文学的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的主动放逐而导致了文学价值上的失重现象,提示我们在寻求文学价值的多重构建的过程中,需要较好地处理个人化写作与作家的社会责任感的关系问题。
关键词:“个人化写作”;文学价值;社会责任感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1-0011-04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政治取向为中心的狭隘的功利主义文学价值观的消解,当代文学在多元化的探索中形成了对文学价值的多向度的开掘与发现,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当代社会文学发展的多元价值取向,正体现了文学价值的多元立体构成与多重价值的互补共存,从而凸显了中国文论现代性的建构在文学价值问题上的新的理论突破与创新。
当代文学创作多元价值取向的一个鲜明特征,是“个人化”写作的凸显。
近百年来的文学创作,始终是以一种“社会化写作”占据主流位置,这是“一种站在社会立场、承当社会责任与道义的写作,甚至是一种社会代言式的写作。
它不只意味着文学直面现实生活,关注社会问题,而且也意味着如萨特所说的,文学以特有的方式介入现实,旨在实现某种社会启蒙,使人们在社会化活动的自由选择中,能够意识到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1]从五四时代的“为人生”的文学,到后来的“为政治服务”的文学,再到80年代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乃至寻根文学等等,都体现出这样的“社会化写作”的特征,它一方面体现了文学与社会人生的深刻联系,在中国社会文化的现代变革中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另一方面又赋予了文学过多的社会与道义职责,忽略或挤压了文学的多元价值,而对文学的政治功能与价值的过分强调则带给了文学太多的“不可承受之重”,从而造成了文学在政治一元价值取向上的封闭。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与各种思想禁锢的消除,文学创作开始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格局,文学的主体性和自由创造精神开始以不同于80年代的另一种方式得以凸显,在不否认文学的社会审美文化价值的前提下,对于文学创作的个人化给予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充分认可和支持。
毫无疑问,文学的写作是通过作家的个人写作得以完成的,其中凝结着作家创作个性与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与把握,是作家个体生命活动的存在方式和价值体现。
但是这一点在中国文论的现代发展中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承认。
随着文学理论探索的深入与文学创作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以追求个体生命体验的审美传达和个人情感与审美理想的寄托的个人化写作并非否认文学的人文精神与社会意义,文学艺术中的人文精神与社会意义只有通过个人化的写作中个体生命体验的升华与个体意义的深度扩展延伸,方可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
这就在理论上确认了“个人化写作”的合法性与社会审美文化价值,从而促成了19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思潮流派的多元景观:既有“新写实”、“新体验”、“新状态”写作所展现的新现实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流派,也有不同形态的现实主义和“后先锋”写作,还有各种女性主义的个人化、私人化写作所追求的“后现代”现象,更有通俗小说、影像艺术等大众审美文化充斥文坛的新浪潮,形成了多元文化、文学并存与对话的发展格局,从多个层面彰显了文学的多元价值取向。
总的来看,“个人化写作”一方面促成了当代第27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 - 12 -文坛多元文学并存与对话的发展格局,显现了文学在多种关系中的多重价值;另一方面也由于一些作家向个人的无限倾斜和对文学的社会意义与审美价值的主动放逐而导致了文学价值上的失重现象。
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讨论:首先,某些作家把“个人化写作”偏狭地理解为个人价值取向的无限随意性,放大了文学创作“外在目的”中的个人功利取向,将文学写作作为个人谋取商业利润与价值的手段,因而完全按照商业化原则进入文学写作,使文学写作完全变成了一种商业活动。
这样的写作一方面凸显了文学在商品交换关系中的商品属性,另一方面却没有看到文学作为精神产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审美关系之中,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审美价值是其根本价值所在。
因此,如果能够协调文学的不同关系领域,在追求文学的商业价值时,不违背文学生产的审美规律与文学的本性,仍可获得文学审美价值与商业价值双赢的良好结果。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并非所有的文学写作都是在写作状态结束之后才考虑如何将作品推向市场,相当多的作家在未进入写作状态之前就开始进行最后如何赢利的谋划——并不是说作家在创作之先不可以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程度,实际情况是有些作家往往低估了读者的欣赏水平与审美期待,常常是以“迎合”而不是以使读者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基础上获得审美的提升为首要取向,这就必然导致文学写作的市场取向遮蔽审美取向,从而损害文学创作的审美质量、降低文学社会文化意义的可能空间。
其次,是“女性写作”由“个人化写作”向“私人化写作”的偏移。
新时期以来的女性文学写作既有对五四女性文学主题的回归、延续,表现了女性解放同社会解放、历史发展的密切联系;又有在传统基础上的更新,表现了女性对自身性别意义的深刻关注和对男性中心文化秩序的怀疑——我们从王安忆、陆星儿、张辛欣、张洁的创作可以见到这种新的取向在不同层次与深度上的表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深受西方女权主义的影响的女性文学写作“或从以往的社会批判转向以反讽、调侃的策略,去揭穿知识分子(特别是男性)在社会转型中的尴尬处境;或以‘我写我身’的私人化‘话语’去反叛公众经验的‘话语’,以叙写女性自我的真实空间。
前者以徐坤为代表,后者以陈染的作品最具典型性”。
[2]陈染的《私人生活》、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等小说,以及后来卫慧、棉棉等女性作家更为“私人化”的作品和一些冠之以“小女人(写作)”、专注于女性生活琐事的女性诗歌、散文作品,将笔触深入到被社会群体经验(包括道德规范和理性法则)所压抑与遮蔽的独特的女性心理与个人生活空间,如女性的变态心理、自恋情结,体现了对于文学巨型叙事的解构、对于个体生命意识的重视,因而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这种“私人化”写作既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其价值取向与五四以来个性主义、个性解放的诉求也大相径庭。
因为五四以来的个性主义并没有割裂个性解放与社会的联系,而是将个人的解放同民族的解放、社会的变革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对现实人生的密切关注。
而“私人化”写作完全打破了一般的社会道德规范,实际上是对一己的道德的无限度的扩张,从而在一种对于个人经验的过分迷恋中走向追求享乐主义的感官刺激和以“肉身”叙事媚俗的反审美歧途。
这种“私人化”写作“必然是以牺牲平民本位立场和批判精神为代价的文本叙述,它是以个人道德的无限扩张来消解公众道德的普泛性原则”。
[3]因此,它虽然宣称“远离道德”,但实际上却是以一种更狭隘的道德来抵制普遍的真善美的一般法则。
从正面的意义看,这样的文学艺术作品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参与到对“文革”及其以前的文化高度政治化、公式化、非人化的反叛的行列,成为满足人们精神饥渴、获得某种精神慰藉的实现方式之一;从负面意义看,它的出现表明某些作家艺术家放弃了对社会人生的全方位的真善美的观照与省察,意味着对美与真善的机械割裂,最终违背了文学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
再次,是文学创作中越来越突出的世俗化倾向。
这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文学现象,需要我们做一些更为系统辩证的分析。
中国古典文学具有深厚的世俗化传统。
与西方传统的宗教文化将人类的现世生活的一切意义都指向彼岸世界的神性价值取向不同,中国传统的以儒家文化为主脉的文化立足于世俗人生建立其宇宙观和本体论,具有对世俗生活持认同态度的“此岸”价值取向。
不过,尽管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将人生的意义定位于“现世”,但同时又发展了建立在道德理性与伦理规范基础上的“独善”与“兼济”相互补充的人格理想,加之后来宋明道学更为严格的“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理性与伦理规范的形成,都显示了专注于“此岸”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天”、“人”关系上的矛盾。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存在一种文化的自省态度,这可以体现在魏晋之际嵇康、阮籍等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唐代刘禹锡的“人理”高于“天理”的姜文振,张爱武:“个人化写作”的意义与失重- 13 -思想、明代李贽对于人的私欲(不是自私自利)和现实生活的肯定以及明清之际王船山、戴震等人对宋明道学把“天理”与“人欲”绝对对立起来的观点的激烈批判等相互联系的历史过程中。
[4]这一理论上的世俗化取向实际上是对儒家文化在伦理道德规范上对于“现世”的人近乎“神性”的要求的挑战。
反映在文学创作上,则表现为许多诗歌、小说不仅表现了上层士大夫的风流情趣、宴饮狎妓、纵情声色和衣食住行等方面享受的强烈欲求,而且反映了下层市民在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环境中追求现世享受、渴望得到财富、获得肉体的满足等生活欲望。
这种世俗价值取向虽然总是处于被主流意识形态压抑的状态,但总是以其对于“现世”人生欲求的高度关注和与道学、礼教的对抗而获得了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四以来,在“救亡”与“启蒙”的变奏中,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一方面打破了儒家文化的古典的“世俗精神”与“理性精神”的束缚而致力于新的理性精神的建构;另一方面又因为“救亡”任务之迫切而较多地关注“国民性”的改塑和“革命”人格理想的建立,从而使得文化的现代构建在实现对传统的突破以后,对人的“现世”生活仍然缺乏足够的关怀,而常常将人的生活意义与生存价值引向某个终极目标,把人的幸福预约给此生无从见到的将来,例如,20世纪50年代对于“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的批判和对文学表现无产阶级先进典型人物的要求,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对于理想人格塑造的文化想像;到60、70年代更是发展了一种远离人的实际生活的“神性”文化与“神性”文学,人们常常将文学的“神圣性”与文学的“世俗性”对立起来强调一端,以“无比正确”的“革命性”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取代了人性的丰富内涵,无论在现实生活领域还是在文学领域,人对世俗生活的追求都被看成是中了“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