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短文两篇》说课稿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孟子》短文两篇;(2)能够分析并解读孟子见梁襄王弈秋的故事,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短文内容;(2)学会通过故事,领悟孟子的思想观点;(3)学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提升自身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品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精神,肩负起社会责任。
二、教学重点1. 短文两篇的内容理解和背诵;2. 孟子见梁襄王弈秋的故事解读,孟子思想观点的分析;3.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
三、教学难点1. 短文中古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2. 孟子思想观点的深度解读;3.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
1. 教师准备:对《孟子》短文两篇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孟子见梁襄王弈秋的故事背景,掌握孟子的思想观点;2. 学生准备:预习短文,对文中生僻词汇进行查阅,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孟子及其思想,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短文,理解故事内容,对文中不懂的词汇进行查阅。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孟子见梁襄王弈秋的故事,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深入解读孟子思想观点。
5. 案例分析教师举例分析孟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学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短文,深入思考孟子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并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资料大全-孟子二章说课稿 精品
孟子二章说课稿孟子二章说课稿一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之"、"于"等虚词的用法,懂得使动用法。
2认识孟子文章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智慧和论辩才能。
教学设想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政治、教育等方面提出过许多宝贵的思想、主张,值得我们借鉴。
孟子是一位雄辩家,他的文章自成风格,思想精辟,析理深透,纵横捭阖,气势充沛,其中有不少值得吸取的东西。
这两段文章的教学,先要讲明词义,句意。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理解各篇的论述特点,领会文中思想的光彩,了解孟子文章的特色。
逐句逐段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加强朗读、背诵练习。
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重点1本篇的实词和"之"、"而"、"以"等虚词,句意。
2论证结构总——分——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王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孟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指出环境对人的思想意识影响极大,"富岁,子弟多赖懒",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努力的决定性作用,"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有不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我们学习这两篇文章,先要懂得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文章的论述特点。
二、朗读课文1先叫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毕,酌情讲评。
注意字音"粟"ù"畔"à,通假"叛"2再让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齐读前提出"这篇主要谈的是哪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让同学在读中思考,读毕让同学作答,暂不作结。
《短文两篇》说课稿完美版
22、《短文两篇》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号说课人手,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短文两篇》,下面我将按照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学情、说教学方法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给大家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简介:《陋室铭》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短文,本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全文只有9句,81字,但以其立意鲜明,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脸炙人口,流传百世,显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易懂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二、说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目标: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
2、技能目标: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目标: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用时代眼光看待古代文化,客观评价古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依据:本文篇幅简短,语言优美,音韵铿锵,读起来充满音乐美,学生也会很爱读,因而我把多形式的朗读及当堂背诵定为教学重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一方面又可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我还把如何理解短文的寓意定为教学重点和难点,因为这对正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初二学生而言很有现实意义。
三、说学情我班是个学习成绩较好的班级,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对文言文的知识有一定的积累,也形成了较好的阅读习惯。
对古诗文的诵读训练以往也进行过,但学生掌握得不太好,因而加强朗读训练,形成良好的语感也就成为必要。
前一个单元刚学习完,学生对托物言志的写法的掌握估计不会太难,但需要巩固学习。
四、说教法学法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是:张扬师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重视学生感受,强调朗读品味,渗透学法指导,实行合作探究,加强能力培养。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孟子》短文两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词汇。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短文中的道德和哲学问题。
1.2 教学内容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孟子见梁襄王弈秋的故事情节和意义。
短文中的主要概念和思想。
1.3 教学方法采用教师中心稿,以讲解和解读为主。
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PPT和视频,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二章:短文内容概述2.1 短文一:《孟子见梁襄王弈秋》孟子见梁襄王的故事情节,包括孟子与梁襄王的对话。
孟子通过观察弈秋的棋局,领悟到了人生的道理和道德的重要性。
2.2 短文二:《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的故事情节,包括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
孟子通过观察梁惠王的言行,领悟到了君主的道德责任和治国之道。
第三章:短文阅读与解读3.1 短文一:《孟子见梁襄王弈秋》引导学生阅读短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解读短文中的道德和哲学问题,如人生的意义、道德的重要性等。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短文中的观点和思想。
3.2 短文二:《孟子见梁惠王》引导学生阅读短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解读短文中的道德和哲学问题,如君主的道德责任、治国之道等。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短文中的观点和思想。
第四章:短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4.1 短文一:《孟子见梁襄王弈秋》筛选出关键词汇,如“弈秋”、“道德”、“人生”等。
解释关键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分析并解释短文中的重要句子,如“人生如棋,一步错,满盘皆输”。
4.2 短文二:《孟子见梁惠王》筛选出关键词汇,如“君主”、“道德”、“治国”等。
解释关键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分析并解释短文中的重要句子,如“君主者,天下之表也”。
第五章:思考与讨论5.1 短文一:《孟子见梁襄王弈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短文中的道德和哲学问题,如人生的意义、道德的重要性等。
《短文两篇》教案(精选8篇)
《短文两篇》教案《短文两篇》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短文两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短文两篇》教案篇1教学目标: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1、导人新课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3、学生自读《谈读书》主要内容。
(1)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读书益处:①读书要与经验互补;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③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
(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作点拨补充)(2)自主、合作、探究①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②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老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一句式续写几句话。
)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4、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5、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7、拓展训练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竿充数”辩(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孟子》两章教案«孟子»两章教案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积聚白话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聚名言警句。
才干目的1.重复诵读,了解文意,培育先生白话文自学才干。
2.学习古人说实际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的1.了解〝天时〞天时〞〝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度安宁勾搭的政治局面的看法,2.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
并从中失掉教益,增强忧患看法,以失望的态度看待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论证思绪,掌握说理方法。
2.正确看法〝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时布置 2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窗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旧事«人民束缚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成功的缘由是什么?(先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
〞)明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求旗开失利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承袭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暴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以为兽性本善,强调养心、居心等外心修养的时间,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位置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位置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澎湃,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出于对事先执政者贪心残酷行径的气愤,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剧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哑口无言。
《孟子》两章说课稿
孟子》两章说课稿《孟子》两章说课稿从容说课(孟子)两章》选自《孟子· 公孙丑下》。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
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主旨十分明确,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
从战争谈起,最终归结到如何治国平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事,井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显得水到渠成。
教学两篇短文,应在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排比、对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学习文言文,重在古今对读,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第 1 页特点。
基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课堂教学应以诵读法为主,辅之以讨论点拨法、比较法、竞赛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译读、思读、背读、延读、品读,最终实现美读,让琅琅书声伴随整个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 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1.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2.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5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积累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4、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学习目标1、2、3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一、导入前些天,我们学习了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进一步了解主张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导学过程(一)、初读文章,把握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字音和节奏)1、教师范读文章,要读出气势(可找名家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大声),读准字音和节奏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看字音和节奏)(二)、译读全文,读出内容(再读读出内容)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
(可根据内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难度。
可分为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疑难词句2、学生质疑、解答,学生边读边翻译,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郭:外城环:围池:护城河是:这委:放弃去:离开域:限制固:使巩固畔:通叛,背叛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重点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3、理思路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学生思考讨论: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学生交流教师交流时边归纳: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要人和)域民固国(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孟子二章教案篇二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孟子两章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孟子两章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孟子两章》选自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该单元的主题是古代思想家的学说。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孟子》中的两章,分别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两篇文章都体现了孟子的思想和人生态度。
教材通过这两篇文章,旨在让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并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思想家的学说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文言字词和句式结构产生困惑。
此外,学生对于孟子思想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可能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孟子的思想,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和背诵两篇课文,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结构,了解孟子的思想和人生态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思想文化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准确地朗读和背诵两篇课文,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结构。
2.教学难点:理解孟子的思想和人生态度,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提问、讨论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如课件、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
4.讲解解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将孟子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观。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孟子》短文两篇;(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3)能够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短文内容;(2)通过对比分析,探讨孟子与其他思想家的观点异同;(3)通过案例分析,联系现实生活,体会孟子的思想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2)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短文两篇的主要内容及其内涵;2. 孟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3. 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短文中的文言文语句理解和翻译;2. 孟子思想的深入解读和联系现实;3. 短文内涵的拓展和延伸。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短文内容、重点句子和词语的解释、孟子的思想简介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及其地位;(2)引导学生关注短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短文,理解大意;(2)学生圈点勾画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3)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短文的内容和内涵,重点解析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2)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孟子与其他思想家的观点,探讨孟子的独特之处;(3)教师联系现实生活,讲解孟子的思想价值。
4. 课堂讨论:(1)学生分享自主学习的心得和问题;(2)学生就课堂讲解的内容进行讨论和提问;(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延伸。
5. 课堂小结:(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分享收获和感悟。
6.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短文;(3)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7. 课后反思: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九年级语文上《短文两篇》说课稿
人教九年级语文上《短文两篇》说课稿一、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三个方面:1.知识和能力目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讨论、探究,提高学生们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诵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情感。
2.教学难点:学习并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2.讨论法。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启发法。
通过问题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
4.情境法。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共鸣和情感体验。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一段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情境。
2.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图片或视频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吗?”引导学生回答:“是托物言志。
”3.引入本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文章——《短文两篇》。
”(二)新课学习1.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短文两篇》,并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试着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并给每个自然段划分层次并标注。
(提示:阅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词义,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合作探究: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讨论自己不能理解的地方,并尝试解决。
(提示:合作解决问题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要有集体荣誉感。
)3.班级展示:请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并鼓励其他同学提问或发表不同意见。
(提示:提问或发言时要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态度要落落大方。
)4.教师点评:老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同时介绍一些有用的阅读技巧和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根据语境推断句意等。
5.拓展延伸: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阅读经验,谈谈自己对托物言志这种写作手法的认识和理解。
(提示:可以从托物言志的作用、特点、应用等方面进行思考。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孟子》短文两篇;(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孟子的观点和思想;(3)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孟子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3)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热爱经典文学作品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
二、教学重点1. 《孟子》短文两篇的主要内容及其论证方法;2. 孟子的观点和思想,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 对孟子观点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课文原文、注释、译文等;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3.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子》及作者孟子;(2)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遇到问题可以组内讨论。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2)教师重点讲解孟子的观点和思想,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阐述。
4. 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问题;(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5.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与孟子观点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7. 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2)布置相关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短文两篇》优秀教案【优秀9篇】
《短文两篇》优秀教案【优秀9篇】教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9篇《短文两篇》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教学重点篇一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短文两篇》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1)名言警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背诵《孟子》短文两篇;(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3)能够运用文中的道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中的主旨;(2)学会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提炼文中的中心思想;(3)提高古典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2)培养学生诚信、宽容、尊重他人的品质;(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提高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准确理解并背诵《孟子》短文两篇;2. 分析并解读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3. 掌握文中的中心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难点:1. 文言文的准确理解与翻译;2. 文中深邃的哲理如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2)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要性。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中心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文中的中心思想。
4. 课堂拓展:(1)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谈谈对文中中心思想的理解和体会;(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文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感悟。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文中的中心思想及其现实意义;(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孟子的思想。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孟子》短文两篇;3. 选择一篇与《孟子》主题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和鉴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孟子》短文两篇的背诵情况;2. 学生对文中关键句子和中心思想的理解程度;3.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孟子的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孟子二章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4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积累文言知识;2、背诵课文;3、学习本文阐述道里的方法;4、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1、重点:积累文言知识;领会课文深刻道理。
2、难点:学习古代名家阐述道里的`方法。
紧扣文本,以学生自求探索、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1、导语。
2、释题。
(尝试让学生释题)二、朗读课文1、指名学生朗读。
2、正音:郭(guō)粟(sù)夫(fú)域(yù)畔(pàn)3、集体朗读。
三、自求探索:借助注释,尝试翻译全文。
(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在学习小组内讨论解决,也可以向老师提出质疑)1、学生自学、讨论、质疑。
2、检查自学效果。
着重要求学生掌握以下词句:⑴解释加点词①得道(施行仁政)②天时(有利于战争的天气、时令)③地利(有利于战争的地理条件)④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⑤郭(外城)⑥委(放弃)⑦是(这)⑧池(护城河)⑨域(限制)⑩畔(通“叛”,背叛)⑴翻译句子①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着攻打却不能取胜)②委而去之(弃城而逃)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缺少帮到了极点,连至亲骨肉也背叛)⑤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矣,战就一定胜利)四、合作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3、第四段由谈战争转为谈什么?从而得出一个什么结论?4、孟子认为实现“人和”的途径是什么?这正是他哪一种主张的具体表现?(程序:学生讨论-检查反馈-归纳总结)五、质疑六、小结(尝试让学生小结)七、背诵(分小组背诵)八、作业:以“‘人和’的现实意义”为话题,写一篇学习本文后的心得体会。
不少于500字,写在作文簿上。
孟子二章教案篇二1.学习文言实词虚词,加强基础积累。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受孟子酣畅淋漓、灵活而丰富多彩的论辩艺术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孟子生平。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孟子》短文两篇(孟子见梁襄王、弈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邓浩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1)、背诵。
(2)、复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巩固对《孟子》善于比喻说理特点的理解。
2.思想教育目标:(1)、培养目标专注、持之以恒的治学品格。
(2)、学习孟子为了追求理想而推行自己学说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3.能力培养目标:(1)、翻译《孟子》的重要章节。
(2)、解答具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检测题。
(3)、分析研讨《孟子》中的有关专题。
教学重点:巩固对《孟子》善于比喻说理特点的理解。
教学难点:解答具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检测题。
教学类型:鉴赏。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教学过程与步骤:一、学练方法选择1、背诵法。
背诵,一要突出语感,二要讲究技巧。
语言是有声的艺术,一篇古文佳作,其字里行间不仅渗透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也回荡着作者的声音。
因此,我们的背诵,一定要放开声音读出语气,读出情感和气势。
音随意转,气随声动,因情用气,以情带声,口诵心惟,追求最佳感受。
背诵的技巧主要是记忆的技巧,可用情节记忆法、逻辑记忆法、紧缩记忆法、提示记忆法、修辞记忆法等方法。
2、翻译法。
翻译练习应该经常进行,其方法一般归纳为六个字:留、换、补、删、调、贯。
留,指凡古代国朝年号、人地官名,以及器物、度量等专名之称,皆照留不动。
换,指单音换成多音或按解释翻译。
补,补充古代简练说法所隐含或省略的内容。
删,现代已无对应之词的文言虚词可删。
调,指调整文言特殊句式。
贯,文言修辞和曲故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还有人对翻译方法总结出一些口诀:古今汉语多通译,单音变双合文理。
实词翻译忠原文,虚词表达顺语气。
交待解释加衬句,专用名词不翻译。
通假之字用本字,特殊句式归位译。
3、语言积累法(谈谈虚词的学习)。
虚词的积累十分重要。
教材中要求熟读或背诵的篇目,都为学习文言虚词提供了感性的材料。
对这些课文,应该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比较各类虚词在上下文中所起的实际作用,体会各类虚词在句中所表达的感情、语气和情味,只有读多了,有了语感,才有可能触类旁通。
《短文两篇》说课稿
《短文两篇》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组××号考生,今天我的说课篇目是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短文两篇》。
下面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教师必须能够深入透彻地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才能引导学生更好的把握课文的重点。
《短文两篇》是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3课,本单元我们学习的文章或谈论读书求知,或探讨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或阐释美学观念,具有思想性兼艺术美。
阅读这些课文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迁移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
《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正确方法以及读书的重要作用,告诉人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读书,指出了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缺陷,激励人们认真读书、完善自我,对青少年读书学习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不求甚解》: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原话,揭示了其中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曲解“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否定。
在批驳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的正面主张。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教学提出了要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这首词自身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基于本单元的设计和结合本首词的特点,明确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短文两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孟子·短文两篇》,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说我的设计:
一、说教材
本文节选的两篇短文都属寓言,说明事理,富于形象,不但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富有生活气息。
基础知识目标:(1)、背诵。
(2)、复习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巩固对《孟子》善于比喻说理特点的理解。
思想教育目标:(1)、培养目标专注、持之以恒的治学品格。
(2)、学习孟子为了追求理想而推行自己学说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水平培养目标:(1)、翻译《孟子》的重要章节。
(2)、解答具有一定难度的文言检测题。
(3)、分析研讨《孟子》中的相关专题。
重难点:巩固对《孟子》善于比喻说理特点的理解。
课时:1课时
二、说教法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思想,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展示交流法、合作探究法、自主探究法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正所谓“授之以渔,则终身学习无穷”。
1、背诵法。
背诵,一要突出语感,二要讲究技巧。
语言是有声的艺术,一篇古文佳作,其字里行间
不但渗透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也回荡着作者的声音。
所以,我们的背诵,一定要放开声音读出语气,读出情感和气势。
音随意转,气随声动,因情用气,以情带声,口诵心惟,追求最佳感受2、翻译法。
3.小组讨论对文章质疑解答。
4、语言积累法
四、说过程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复述大意。
这两篇文言文短小浅易,学生结合注释,通过自读就能够疏通文意。
2、分析人物,使用成语,概括特征。
两篇短文共涉及四个主要人物,分别是齐人、齐人之妻和学弈的两人,要求学生在熟悉故事的前提下分析人物性格并尽量用成语概括。
四人的性格特征分别是——
齐人:恬不知耻妻子:知情达理
弈甲:专心致志弈乙:心有旁骛
3、重点注重,分析现象,探讨原因。
教师示范引导,可选择齐人做为分析和探讨对象。
①学生阅读并思考齐人恬不知耻有何表现?
能够概括为两点:一是在“妻妾”面前鼓吹“饮食”有“酒肉”,结交尽“富贵”,可谓既欺人更自欺;二是在“东郭墦间”先是“之祭者,乞其余”,后又“顾而之他”,可谓既无脸且无赖。
②小组讨论并探究齐人为什么会恬不知耻?
经过讨论、发言和汇总,我们认为:
齐人“人生无目标”“肩上无责任”“生活无尊严”“待人无诚心”“胸中无志向”“言行无廉耻”最终导致他的人生“无追求”“无价值”“无意义”。
(要求学生在发言中既要言之有理,还要言之有据,能结合课文内容对自己的观点作出充分和合理的解释说明。
)
4、围绕话题,使用论据、展开论证。
从第三步中,我们已经不难看出仅《齐人有一妻一妾》短文中的齐人故事就可作为论据使用到“目标”“责任”“尊严”“诚心”“志向”“廉耻”“追求”“价值”“意义”等话题中。
要求学生自选一个话题,按照一个模式(论据﹢论证),写成一个语段,然后在全班交流。
练习前教师做好指导,强调话题不同,论据引用和分析的着力点也应该不同。
5、拓展训练,发散思维,鼓励思考。
前面四步能够说是在搭台子、举例子、作引子,其实两篇短文在论据使用上我们能够看得更开阔,想得更高远,教师做适当点拨。
如齐人的恬不知耻和妻子的知情达理,弈甲的专心致志和弈乙的心有旁骛就是两组鲜明的对比,能够使用正反论证;又如在探讨齐人恬不知耻的问题上我们主要是在注重“为什么”,我们还能够在弈甲专心致志的问题上探讨“怎么样”——只有专心致志才能紧盯目标,注重过程,抵制诱惑,克服困难,走向成功,那么由此又衍生出了更多的话题。
拓展训练中能够不限制、不提示,让学生紧扣材料、打开思路、自由创作。
总结:这种教学设计,让学生既注重了课文,又积累了素材,既训练了思维,又美化了情操,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