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典故
成语典故:高山流水
成语典故:高山流水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高山流水的意思及故事
高山流水的意思及故事本文是关于高山流水的意思及故事,感谢您的阅读!【成语】:高山流水【拼音】:[gāoshānliúshuǐ]【解释】:“高山流水”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觅、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
【出处】:《列子·汤问》版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⑴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⑴之。
【举例造句】:这种高山流水之乐,真是人间难得几回闻。
【成语典故】:当时的楚国有个读书人,姓伯,名牙。
他很喜欢弹琴,从小跟一位名叫连城的先生学琴。
伯牙天资聪颖,琴艺大进,但却很难捕捉到乐曲的神韵。
一日,老师对伯牙说:“我带你去寻一个仙师点化点化,好吗?伯牙一口答应,高高兴兴地背着琴随老师乘船来到东海蓬莱山,老师让他坐地休息,自己去找老师去了。
伯牙在这巍峨苍郁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见老师归来,便沿一条山路寻去。
绕过一个山头之后,不想却有一幅奇景挂在眼前:真是云中飞瀑,雾中清泉,水花四溅如珍珠,激音回荡如仙乐。
伯牙顿感天眼大开,灵感涌起,便席地而坐,抚琴而成妙曲。
突然,他的身后传来老师的声音:“哈哈,哈哈……仙师被你找到了。
”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所说的仙师就是大自然啊。
相传《水仙操》和《高山流水》这两首古琴曲都是伯牙当时成就的。
从此,他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知音。
后来,伯牙到晋国做了大夫。
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国。
因遇大风,只好在汉阳江口停留。
待风平之后,一轮仲秋之月便从浮云中漫步而出。
伯牙站立船头,仰视明月,俯视江面水波,琴兴大发,便抚琴而弹。
一曲即终,忽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来,此人对伯牙的琴艺赞叹不已。
伯牙大惊,便问道:“你会听琴,你能识琴之优劣吗?”樵夫接琴观之,答道:“此琴叫瑶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树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
高山流水的历史典故
高山流水的历史典故导读:高山流水,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难遇,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自(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历史典故】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高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从此以后,琴艺精进。
不久,老师见他已经学成,便让他自行离去。
于是,俞伯牙开始四处游历。
一天晚上,俞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心中有所感受,便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俞伯牙闻声望去,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
他暗自吃惊,想不到一个樵夫竟有如此高的欣赏能力。
他故意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他又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于是,两人成了心心相印的挚友,并约好明年中秋十五在此相约赏中秋。
没想到第二年中秋钟子期却死了。
俞伯牙到他的.坟前去祭奠,奏了一首哀伤的曲子后,便将琴摔碎了,发誓从此以后不再抚琴。
【成长心语】琴音好弹,知音难觅,这就是在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摔琴不弹的原因。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行为在社会上是需要回应的。
一个人弹琴弹得好,还得有人能够欣赏,如果没有人能够欣赏,则无异于对牛弹琴。
人有时候确实是为别人而活着的,为知己而活。
知己,能彼此读懂对方的每一个眼神,能明白对方每句话的含义;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语言;他们无须花言巧语,也无须朝夕相处;他们不在乎对方的相貌,也不在乎对方的贫陋;他们从来都不刻意隐瞒自己,因为在知己面前自己无所遁形。
古代典故20个小故事
古代典故20个小故事古代典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精神财富,它们蕴含着数千年中华民族的智慧、历史、文化和民俗,继承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明。
在古代典故之中,有些是较为知名的,也有一些则更为冷门。
本文收集了20个小故事,旨在让读者了解更多的古代典故。
一、高山流水高山流水,出自北宋爱国词人苏轼的《赤壁怀古》,据史料记载,太守到访,苏轼请其听曲,拨起琴来弹奏了一曲古琴:“高山流水”。
曲罢众人反复纳闷:“苏子久不归,何以今日而至此?” 苏轼淡淡笑道:“吾闻此山乃名山,有高山流水之胜景,在此一晤,使余忘归。
便今晚赖此而宿。
”二、盲人摸象“盲人摸象”出自《庄子·外物》。
庄子的故事说,一天,盲人手摸大象,一个人握住大象的腿,认为是棕榈树,抱住它的耳朵,认为是团扇,抚摸大象的鼻子,更以为是口袋,他们彼此争执不下。
这则典故寓意认知和经验的局限性、相对性的重要性。
三、三位求学者“三位求学者”是唐朝人李群威的故事,讲述了三个人争相留在墓碑上,以寻求墓主人的教诲(因为那里埋葬了一位贤士)。
墓主人的妻子出现并告知三人:“有徐子陵在,何必尔等扰我的恳思?”四、追风逐电朱自清《背影》中的“追风逐电”,原意是形容母亲迅速离开的样子。
在这个故事里,母亲离家时告诉儿子:“向南走,到人家问路,到吉庆街十字路口买饭吃。
”从此留下了对儿子一生的影响和成长。
五、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之意不在酒”是唐朝诗人陈陶所写的,描绘一个好饮酒的老人,借酒消愁,有时喜欢在山林间游荡、写诗作画,也许失意形如醉醺,但他的精神境界却很高尚。
六、“蒿庵训徒”著名文学大家刘复的《蒿庵训徒》讲述了一名武生到隐者处学艺,但隐者只教他了“文艺”,而不是武艺,这让武生很困惑,但他在奋斗中最终悟出了很多道理,从而成为了一名有远见的艺术家。
七、牛郎织女“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之一,讲述了七仙女化身为织女,遇到了牛郎,并相爱了。
他们结合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世人,并成为中国古代的重要的爱情传说。
成语典故高山流水
成语典故:高山流水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高山流水典故
高山流水典故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于《列子·汤反问》。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迷人。
成语拼音:gāo shān liú shuǐ成语用法:并作宾语;比喻乐曲谨严。
实用性:常用感情色彩:中性词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年代:古代成语解释: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难遇。
也比喻乐曲高妙。
成语来源:战国·郑·列于御寇《列子·汤反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圣子,峨峨兮但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圣子,洋洋兮若江河。
’”成语造句:曹禺《纪念易卜生诞辰周年》:“易卜生是戏剧创作天地中的高山流水,人们的知音。
”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
有次,伯牙走进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忽然碰到了暴雨,只好撤离在岩石之下,心里孤独伤感,便掏出随身带的古琴弹头了出来。
高山流水的典故
高山流水的典故丰富的语言文化造就了典故语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
典故语的多样性同时还表现在口语性、变异性、高雅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等特征。
这里为大家带来高山流水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典故介绍高山流水是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历史故事来源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俞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俞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俞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成语典故之高山流水
成语典故之高山流水春秋时期,有一位名叫俞伯牙的人,是当时著名的琴师,精通音律,琴艺高超。
伯牙不仅弹琴技艺出众,他对自然万物的感知也极为敏锐,总能通过琴声表达内心的情感。
然而,尽管他的琴声高妙,却始终未能遇到真正理解他琴艺的人。
有一天,伯牙乘船游览。
夜色宁静,明月高悬,清风徐来,湖面波光粼粼,景色美不胜收。
此情此景令他心生感慨,于是他忍不住拨动琴弦,弹起了赞美自然的曲调。
琴声悠扬,旋律时而如高山巍峨,时而如流水奔腾,仿佛天地间的声音在琴弦间流淌。
伯牙弹得正入神,忽然听见岸上传来一声赞叹。
原来,岸边有一位樵夫正听着他的琴声,发出由衷的感慨。
伯牙闻声停下琴声,十分惊讶,心想这荒山野岭之中竟有人能听懂他的琴音。
他走出船舱,见到一位质朴的樵夫站在岸边,面带微笑。
伯牙没有轻视樵夫的身份,反而觉得他能在这夜晚听懂自己的琴声,必定是个懂音律的人。
于是,伯牙礼貌地邀请樵夫上船,二人席地而坐,伯牙重新调整琴弦,兴致勃勃地为这位樵夫演奏一曲。
这次,他弹奏的是一首描绘高山的曲子。
琴音铿锵有力,曲调沉稳壮丽,仿佛山峦起伏、巍峨高耸。
樵夫听后,沉思片刻,随即赞叹道:“这琴声,雄壮而庄重,犹如泰山一般高耸入云。
”伯牙大为惊喜,心中暗自佩服这位樵夫的见识。
接着,他换了曲调,弹奏了一首表现江河流水的曲子。
琴音如潺潺溪水,又如滚滚江河,时而轻快,时而激昂,仿佛大自然的万物都在这流水中奔涌前行。
樵夫再一次闭目倾听,随后说道:“这琴声宽广浩荡,仿佛无边无际的大海波涛,令人心生敬畏。
”伯牙听完,内心激动万分。
他从未遇到过如此能真正理解自己琴声的人,便感慨道:“你真是我的知音啊!我平日里弹琴,虽有不少人夸赞我的技艺高超,但从未有人能像你这样,直接听出我内心的意境。
”伯牙感慨万千,认为眼前的樵夫钟子期是自己真正的知己。
从此,俞伯牙和钟子期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每当伯牙有新的曲调创作时,总会想到邀请钟子期一起欣赏。
钟子期也总是能准确地捕捉到琴音中传递的情感与意境,两人因此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高山流水的典故
高山流水的典故
【词目】:高山流水
【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示例】:孔圣人尚学琴于师襄,一操便知其为文王。
~,得遇知音。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六回
【典故】: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伯牙举目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成语故事高山流水
成语故事高山流水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具有数量庞大、言简意赅等特点,是汉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瑰宝。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成语故事高山流水,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成语故事高山流水的主人公简介钟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
一说是楚乐尹钟建之后。
在楚国境内当樵夫。
一日晋臣俞伯牙在汉江弹琴,钟子期听到声音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
”两人结为金兰,相约翌年中秋节再见。
届时,俞伯牙依期赴约,但钟子期已去世。
俞伯牙得知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间再无知音,一生不再鼓琴。
今有钟子期墓在武汉市蔡甸区新农镇马鞍山南凤凰嘴上。
成语故事高山流水的典故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
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心里寂寞忧伤,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
刚开始,他弹奏了反映连绵大雨的琴曲;接着,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乐音。
恰在此时,樵夫钟子期忍不住在临近的一丛野菊后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在一旁早已聆听多时了,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
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荡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惊喜异常。
他放下了琴,叹息着说:“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
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
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高山流水是什么意思
高山流水是什么意思高山流水(拼音:gāoshān liúshuǐ)是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列子·汤问》。
[2]“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在句中一般充当宾语伯牙善鼓琴,锺[8] 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锺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cù)逢暴雨,正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锺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列子·汤问》)[2]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提炼出“高山流水”这个成语。
春秋时代,有一个著名的琴师叫伯牙,姓俞,他精通音律,琴艺高超。
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很高的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有一次伯牙回楚国探亲,中途乘船来到汉阳江口停下来休息。
正值八月十五中秋夜,面对清风明月,伯牙不由得思绪万千,于是独自在船舱中弹奏起来。
琴声悠扬,渐入佳境时,忽听得岸上有人叫好。
伯牙循声望去,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背着扁担,手拿板斧。
伯牙暗自吃惊,不相信一个樵夫竟能听懂他的琴声,便请他进船舱细谈。
那樵夫也不推辞,只是脱掉身上蓑衣斗笠,露出里面的一身青衫,走上船来。
伯牙命人另取一张琴来,放在樵夫面前,开始和他探讨琴理。
伯牙本意是要考考樵夫,想不到他竟然对答如流,不论是琴理还是乐理都十分精通。
伯牙唯恐他只是装腔作势,就故意弹奏起赞美高山的曲调。
一曲弹罢,樵夫赞叹说:“弹得真好!我仿佛看到了巍峨的泰山!”伯牙凝神思索一阵,又换了一曲,这次是表现奔腾澎湃的流水。
樵夫听后说:“真妙!我好像看到了滚滚而来的河水!”只这两句,伯牙认定这个樵夫是自己千载难逢的知音。
他激动地站起身来,说:“先生真是我的知音啊!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还没问先生大名?”樵夫也站起来,告诉伯牙他叫锺子期。
成语高山流水的典故
成语高山流水的典故成语高山流水的典故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成语高山流水的典故,欢迎阅读。
高山流水【拼音】:gāo shān liú shuǐ【解释】: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高山流水的故事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
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
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
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
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
忽听岸上有人叫绝。
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
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
”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
人物简介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
经考证,伯牙原本就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史书》与《荀子》、《琴操》、《列子》等书中均为“伯牙”。
东汉高诱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现代的《辞源》也注曰:“伯姓牙名”。
伯在古代是个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时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王时擅长相马的伯乐等。
传统文化典故
1、高山流水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
”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2、庄周梦蝶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
《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
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
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3、倾国倾城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
“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4、凌波微步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
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
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用此典。
(典见曹植《洛神赋》)。
5、破镜重圆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
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
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
未几,陈果为隋所灭。
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
高山流水成语故事
高山流水的故事
高山流水是一个成语,它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比喻知己或者知音,第二层意思则是比喻乐曲高妙。
高山流水既然是一个成语,自然也与大多成语一样,有典故,有出处。
高山流水的典故最早是出自《列子·汤问》,其主人翁为俞伯牙和钟子期。
俞伯牙和钟子期两个人都是音律大家,其中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而钟子期的本事则是听音辩意,也就是能够听出音律中所蕴涵的意思和情绪。
话说有一次,俞伯牙来到了泰山北面游玩,但是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暴雨,无奈的俞伯牙只好在一座岩石下避雨。
任谁遇见这样的情况,心情也不会太好,俞伯牙也一样,因此将随身携带的琴弦拿了出来,开始以琴声抒发自己内心的落寞。
俞伯牙先是弹奏了连绵大雨的情景,又弹奏了山崩似的音乐。
正值此时,山野樵夫钟子期到达,听到俞伯牙的琴声,不禁大为赞叹,说道,“真是一首好曲子。
”
俞伯牙听到钟子期的赞叹之语,心情瞬间好了一半,于是继续弹奏了起来,先是凝神于高山,赋意其中,而后又沉思于流水,隐在旋律之外。
令俞伯牙没有想到的是,钟子期虽然只是一个樵夫,却对曲中之意了如指掌,完全能够听得出俞伯牙所弹奏的内容和情趣。
俞伯牙见状,顿时兴高采烈,放下琴赞叹钟子期对琴声的理解竟然有如此高的造诣。
但到了第二年,钟子期却未能如约而至,原来是不久前,钟子期因病离世了。
俞伯牙知道后,顿时心中痛苦,难以抒发自己内心悲伤的情绪,于是摔破了自己的琴,从此以后不再弹琴,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这就是高山流水的故事,俞伯牙与钟子期虽然仅仅见过一次,但就是这一次,便引为知己,成为了万古流传的佳话。
关于友情的成语典故50个字
关于友情的成语典故,以下是一些经典的例子:1.高山流水(gāo shān liú shuǐ):出自《列子·汤问》。
这个典
故讲述了古代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的故事。
伯牙擅长弹琴,一次他在山中弹奏,曲意表达的是登高山或流水之意,虽然他未明言,但钟子期却能准确领悟其意,赞叹他的琴声如同巍峨的泰山和奔腾的江河。
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便摔琴断弦,誓言不再弹奏。
这个故事寓意了朋友之间心意相通、互相理解的最高境界。
2.管鲍之交(guǎn bào zhī jiāo):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历史人物管
仲与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谊。
他们年轻时就是好朋友,尽管在事业上曾有过利益冲突和不同立场,但鲍叔牙始终对管仲深信不疑,甚至在齐桓公欲杀管仲以报旧怨时极力举荐管仲为相,成就了管仲的一番伟业。
这个典故象征着朋友间无私的支持和信任。
3.刎颈之交(wěn jǐng zhī jiāo):指可以生死与共的朋友关系。
最早记载于《史记》,如战国时期的廉颇和蔺相如就因为共同维护赵国利益而结成了深厚的友谊,愿意为对方牺牲生命。
4.八拜之交:通常用来形容异姓兄弟或极亲密的朋友关系,源自
古人的结拜礼仪,需要行八拜之礼。
不过,“八拜”并不是特指某一个典故,而是对多个古代结义故事的概括,例如羊角哀与左伯桃、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等。
这些成语都生动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友情的不同层面的理解和赞美,体现了忠诚、理解和患难与共的价值观。
高山流水的典故
高山流水的典故高山流水,是一个古老的典故,源于中国的文化传统。
它起源于《庄子》,是一种哲学思想的表达,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和境界的象征。
高山和流水都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景观之一,它们在中国的文化中一直有着重要的地位。
高山代表了崇高和坚定,而流水则代表了柔弱和变化。
高山流水的典故就是通过这两种不同的自然元素,来表达人们对于人生和人际关系的理解和追求。
高山是高大、险峻而雄伟的,它代表着人生中的坚定和崇高。
高山强调的是人们心中的追求和向往,是一个人对于理想和目标的追求。
无论是在仕途上,还是在学业、事业等方面,人们都希望能够像高山一样高远和坚定。
高山的高度给人们以鼓舞和勉励,让人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前行。
而流水则是柔弱而变化多端的,它代表了人生中的变幻和流动。
流水强调的是灵活和变通,是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流水的柔韧性和流动性是人们在人际交往和处理复杂问题时所需要的品质,它让人们能够灵活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以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高山流水的典故通过高山和流水的对比,告诉人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时又要具备灵活变通的能力。
人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追求,同时又要有适应变化的能力和智慧。
高山流水这个典故在中国的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被广泛运用于文学、艺术和教育领域,成为人们对于理想和行为准则的追求。
在古代文人的诗歌中,高山流水常常被用来表达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对于人生境界的向往。
同时,高山流水也是中国画中常用的题材之一,艺术家通过画高山流水,表达自己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独特理解。
在教育领域,高山流水也被广泛应用。
一些学校将高山流水作为校训,鼓励学生要有坚定的目标和追求,并且要灵活适应各种环境和变化。
通过高山流水的典故,学生们能够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和智慧,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山流水的典故不仅仅是一个象征,更是一种境界和精神的追求。
它告诉人们要有崇高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同时又要具备灵活变通的能力和智慧。
高山流水比喻什么或什么意思
高山流水比喻什么或什么意思
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出自《列子·汤问》。
高山:高峻的山,亦比喻崇高的德行。
流水:流动的水,比喻接连不断。
高山流水比喻什么或什么意思
“高山流水”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觅、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后用“高山
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山流水典故
当时的楚国有个读书人,姓伯,名牙。
他很喜欢弹琴,从小跟一位名叫连城的先生学琴。
伯牙天资聪颖,琴艺大进,但却很难捕捉到乐曲的神韵。
一日,老师对伯牙说:“我带你去寻一个仙师点化点化,好吗?
伯牙一口答应,高高兴兴地背着琴随老师乘船来到东海蓬莱山,老师让他坐地休息,自己去找老师去了。
伯牙在这巍峨苍郁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见老师归来,便沿一条山路寻去。
绕过一个山头之后,不想却有一幅奇景挂在眼前:真是云中飞瀑,雾中清泉,水花四溅如珍珠,激音回荡如仙乐。
伯牙顿感天眼大开,灵感涌起,便席地而坐,抚琴而成妙曲。
突然,他的身后传来老师的声音:“哈哈,哈哈……仙师被你找到了。
”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所说的仙师就是大自然啊。
相传《水仙操》和《高山流水》这两首古琴曲都是伯牙当时成就的。
从此,他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知音。
后来,伯牙到晋国做了大夫。
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国。
因遇大风,只好在汉阳江口停留。
待风平之后,一轮仲秋之月便从浮云中漫步而出。
伯牙站立船头,仰视明月,俯视江面水波,琴兴大发,便抚琴而弹。
一曲即终,忽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来,此人对伯牙的琴艺赞叹不已。
伯牙大惊,便问道:“你会听琴,你能识琴之优劣吗?”
樵夫接琴观之,答道:“此琴叫瑶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树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
其树必高三丈三尺,截为三段,上段声音太清,下段声音太浊,只有中段,清浊相济,轻重相兼。
后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择吉日良时,凿成乐器。
最初,此琴有五条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内按宫、商、角、徵、羽。
后来,周文王添弦一根,称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称为武弦。
因此,这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
伯牙听罢,心悦诚服,便又调弦抚琴,时而雄壮、高亢,时而舒畅、流利。
樵夫时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
”时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礼而问道:“天下贤士,请教高名雅姓?”樵夫还礼,说:“在下姓钟,贱字子期。
”伯牙叹曰:“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即命童子焚香,燃烛,与子期结为兄弟。
并相约来年中秋再在此地相会。
第二年中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谁料想此时已是与好友阴阳相隔,子期已离他而去。
伯牙在子期的坟前,抚琴而哭,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以刀断弦。
并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说毕,琴击祭台,琴破弦绝。
后人感其事,就在汉阳龟山尾部,月湖侧畔筑一琴台,以资纪念。
据记载,伯牙台建于北宋,清代重修,后破败,解放后修复。
碑廊门额上有“琴台”二字,相传为北宋书法家手笔。
今天,历经风雨的伯牙台已成为汉阳的一个重要风景点,殿堂里金碧辉煌,殿堂前是相传为伯牙抚琴的汉白玉筑成的琴台。
当你在稍远处驻足默立的时候,在那湖光山色,浓荫繁花当中,你会看到碑廊门额上的那四个字:高山流水。
它成了一个召唤,永远回响在我们的耳边!
琴曲释义。
古代琴曲。
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故亦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
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
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
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
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
至来分高
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
”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著名的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