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
集含答案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
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
二、相关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忧外患
三、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问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对比论证。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年代顺序。

(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


7、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举例论证
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
第一段论述的六个历史名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
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

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
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
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

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心理、身体、生活境遇。

(生活、思想、行为)
是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
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为下段写如何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内容做铺垫。

13、“人恒过……国恒亡。

”段内部层次是:
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人处困境易激发斗志。

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运用对比论证,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
第三段进一步论述如何使人的内心收到震撼,性格收到坚忍。

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

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
增长经验,磨砺性情,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17、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

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
死于安乐。

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
不能。

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谈自己的看法。

20、文中“举”“发”有何异同
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异:“发”是“起”的意思,指被任用;“举”是被的意思,指举用,被选拔之意。

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人,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明主知遇,故用举。

2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排比。

增强气势,有力地论证了患难出人才的道理,也引出下文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议论
23、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由第(1)段的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归纳出第二段的结论。

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

24、第2段中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25、本文列举六个贤人,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用事实证明了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26、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一个遇到困难并不可怕,用它可以激励人们勤奋,发愤;而人们贪图享乐倒是可怕的,因为它会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国家灭亡。

28.作者说‘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
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29.‘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
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30.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
什么作用请你简要加以分析。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

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推出这个结论
独句成段,即深化主题,也更鲜明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1.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32.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其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

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3.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处安思危
34.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5.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
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36.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但你身处逆境时你
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回答时语言要生动,并适当的采用一定的修辞方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

像一个遭遇风暴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咸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

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

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

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

短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
1、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答:共同点:①都是出身卑微②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道理: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答:排比。

增强行文气势,意在引出下文议论。

3、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的是什么人
答:“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使命。

“是人”既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4、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他们必须经历哪些磨砺(原文)答: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心理、身体、生活)
5、一个人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什么(原文)
答: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第2段是从个人(正面论证“生于忧患”)和国家(反面论证“死于安乐”)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对比论证(论证方法)。

7、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一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答: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②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

③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文中论述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答: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在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具体地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10、请写出三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答: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1、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答:居安思危
12、许多震慑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都是在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请例举几个这样的事例。

答: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

贝多芬双耳失聪仍然坚持音乐创作。

仲尼厄而作《春秋》。

《同步》练习题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舜发于畎亩之中(起,指被任用)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逸)
C.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 D.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曾,同“增”)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对此句理解有误的项是()
A.全文只有此句是用来论证“死于安乐”的。

B.此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C.此句是针对国君治国而言,告诫国君要居安思危,否则死于安乐。

D.此句是从正面论证受磨炼的益处。

二.填空题:
①全文的中心句是。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用课文词语回答)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出古代位圣君贤相为例,说明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经受过艰苦环境的磨炼,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文章以此为根据,说明了。

④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二是;得出的结论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⑤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只有这样,才能“ ”;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


⑥短文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的论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在选文第一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请根据你平时的阅读积累,写出两条与之意思相近的名言警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