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无常思想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凤平高春璐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重庆400044)

摘要:感叹人生无常是中日两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主题。无常意味着灾难,它所导致的结果就是生离死别。中日两国古典文学对于/灾难0的起因和/生死0的看法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用儒家思想来解释/灾难0的原因,即无常是社会的各种弊端造成的,而后者则用佛教思想来解释/灾难0的原因,即灾难是无常世界本身造成的。对于/生死0,中国古代文人/忧生0,日本古代文人/崇死0。

关键词:中日古典文学;人生无常;佛教;儒教;生死观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839(2007)03-0138-04

Differences bet ween the Ideas of Inconstancy in

Chi nese and Japanese L iterary Classics

SANG Feng-p ing GAO Chun-l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ongqing Universit y,Chongqing400044,P.R.Chi n a) Abstract:I nconsta ncy of life is the consta nt the m e i n Chi nese and Japanese literary classics.I nc onstancy

is the cause of disaster,wh i ch results i n separati on and death.As to the ori g i n of i nc onstancy and att-i

tudes to war ds it,t here are differe nt ideas i n Chi nese and Japanese literary classics.I n the for m er,the or-

i g i n of t he i nconsta ncy of life i s explai ned in ter m s of Conf uci anis m,whereas i n the latter,it is e xplai ned

i n ter m s of Buddhis m,belie v i ng that disasters are cause d by the inconstant worl d.W ith regar d to"life

and death",ancie nt Chi nese w riters"car e more about life",whereas Japa nese w riters"worsh i p death".

K ey wor ds:Chi nese and Japanese literar y classics;inc onstancy of life;Buddh i s m and Confuci anis m;att-i

tudes to ward life a nd deat h

无常一词出于中国古典和佛经当中,包含三种意思:一是诸行无常,即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中,世上没有恒常不变的事物;二是五蕴无常,即认识到万物都在不断变化的主体本身也是无常的;三是世上没有/无常0,也没有/有常0,当超越有无的对立到达涅槃时,才能够形成真正的无常观,即一切皆空的思想。在这三种意思中,与日本文学有关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日本人精神生活的为诸行无常。[1](第144页)无常的痛苦,自古以来就折磨着一代代人。无数的哲人志士、英雄豪杰,面对无常之苦的逼迫,都不免感叹哀伤。而对无常思想的抒发,则是古今中外文学的永恒主题。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屈原在其代表作《离骚》中写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0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无常的悲切之感,体现了一种哀怨之美,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吟咏无常的诗句。[2](第235页)日本最古老的和歌集)))《万叶集》(约公元八世纪后半叶)第19卷也咏道:/天地N遠-始a h世N中O常無-b N H語j続-0(远从天地始,世间即无常),抒发了对世间无常的感叹。

收稿日期:2006-12-26

作者简介:桑凤平(1960-),女,辽宁大连人,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日本语言文化与日本文学翻译。

138

中日古典文学作品中无常思想的差异

自它们以后,感叹无常便成了中日两国古典文学作品绵绵不衰的主题。同样是感叹无常,但中日两国的古代文人却有着不同的认识和态度。

中国早在佛教传入之前,已形成完备的、主导社会的哲学思想体系,如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等。佛教的传入,只可能使社会意识发生某种程度变化,而不可能成为社会意识的主宰。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专家铃木修次指出:/在文学领域,中国原有的无常思想与佛教的无常观产生关联,是在四世纪以后的事情。那以前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所感叹的无常,是与佛教无关的。0[2](第235页)由此可知,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古代文人已有无常思想,且已牢固地形成了一套关于无常的认识体系。

日本在公元6世纪开始接受佛教思想。在佛教传入日本时,日本正处在古坟文化时期,经济和政治形态都比较落后,汉字和儒家经典刚刚传入,文化尚不发达,自身原有的意识形态只是祖先崇拜和泛神论下的神灵信仰。/在理性精神尚不发达的(日本)古代,(日本)民族宗教本无教义,当然也就没有相当于经典的东西。0[3](第26页)思想理论的匮乏,使佛教的传入在日本取得了主导权。随着佛教的传入,无常思想得以形成。另外,日本人崇拜自然。在他们看来,自然总是变化无常的,无论多美的东西最终都会消失。对自然的这种认识加之佛教思想的影响,日本人很容易产生对佛教无常观的认同心理。所以,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无常思想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

中国古代文人多集文学家和政治家于一身,以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0作为人生价值的体现和生命存在的意义。他们在意气勃发、仕途顺利或处于盛世时期之时,就积极入世,为天下人谋福利;反之,他们在无法实现/三不朽0的理想、遭遇坎坷或处于日益衰落的朝代时,就感到人生无常、生命短暂。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无常,要么是以积极的态度/及时行乐0,要么是将无常的原因归结于政治的腐朽。如杜甫的《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0此诗写于代宗广德元年吐蕃大举入侵之时。诗人感叹国家多灾多难,世事变化无常,同时仍坚定地认为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以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并且袒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志向。

日本《源氏物语》由女作家紫式部创作于11世纪初。全书54回,前44回写源氏伴随着感情纠葛的一生,后10回写源氏之子薰(实为三公主和柏木大将的私生子)与宇治山庄女子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情故事。江户后期最著名的国文学者本居宣长指出,《源氏物语》的核心就是/物哀0精神,而这一精神正是日本文学的本质。/物哀0是一种直接发自内心的感动,是/见到或听到、接触到某一事物时,因受感动而发出的叹息或感叹。0[4](第72页)而/物哀0这种审美意向,主要来自无常这一佛学思想。《源氏物语》中的女性要么走入坟墓一了百了,要么落发为尼斩断尘缘,要么独守空闺虽生犹死。她们多灾多难的命运和源氏一生的经历一样,均反映了紫式部感物而哀的审美特征。在紫式部看来,人生就是苦海,摆脱苦海的最佳途径就是皈依佛门。紫式部在这里宣扬的无常的、一切皆苦的思想,表现了她在佛教思想影响下的人生观、世界观。

无常思想体现了人们对灾难和生死问题的不同认识。佛教的无常观认为人生痛苦多于快乐,源于它所看到的人生充满了痛苦和灾难。中国古代文人对于无常的态度则比较积极。他们认为,既然人生无常,就要及时行乐。由此可以看出,中日无常思想具有不同的来源,即中国是自有的,日本是外来的(源自佛教)。

中日两国古典文学作品对人生无常问题有着不同的解释,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揭示出的无常起因,更多与现实社会的政治弊病、个人的不如意相关联,日本古典文学揭示出的无常起因,多源于生命无常本身的悲剧性,而较少与现实社会的政治、个人的遭遇相联系。如中国的《三国演义》在小说开篇曰:/滚滚长江东

1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