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带动致富故事

合集下载

农民创业励志故事

农民创业励志故事

农民创业励志故事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三个因素,眼光、胸怀和实力。

看看那些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下面跟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励志创业故事吧!三个农民工回乡创业的财富故事侯大伟肖勇杨龙凤就在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忙着在城市各大就业服务中心和劳动力市场找工作时,四川省岳池县三个农民工却选择了回乡创业。

他们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生意越来越红火……“回家大展身手的时候到了”主人公:四川省岳池县朝阳乡秦家店村6组农民胡立山务工经历:养殖场当过小工、民营企业做过财务财富项目:租地56亩种油菜养鸭子财富故事:走进朝阳乡秦家店村,只见成群的鸭子正在水中嬉戏。

该村回乡创业的胡立山高兴地说:“我这批养了6000多只,去年还卖了两批,一只鸭子赚5元,轻轻松松就净赚5万多元!春节期间,鸭子供不应求,南充、广安、岳池的鸭贩子天天要货,把我的成鸭一扫而光,今年我计划养到4万只鸭子。

”胡立山,今年36岁;他在外打工期间管过财务,当过经理,还常利用周末到城市周边的养殖企业和种植企业里打散工,一边干活,一边向别人虚心学习种植养殖技术。

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他所务工的企业不景气了,2008年8月底回到了家。

胡立山说:“当时我们心里反而踏实了,回家大展身手的时候到了。

”在朝阳乡政府的帮助下,他投资20万元,租地56亩,搞起了养鸭场和种植场。

“我这大棚是享受岳池县委、县政府的优惠政策修建的。

”胡立山说,“这还不算,县农业局、畜牧局还定期为我们做技术指导呢!”“我这一大片就是种的40多亩油菜,是在朝阳乡政府的联系下与成都一家公司签的订单,保底价是每斤2.5元,按亩产400斤计算,油菜收入一年就可突破3万元。

”胡立山得意地告诉记者。

推开一扇大棚门,绿油油的海椒秧有10多厘米高;红彤彤的西红柿挂在支架上,长势喜人,大棚里春意盎然。

现在,长期在他那打工的农民就有十多个,农民在家门口就可挣到钱。

关于青年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故事

关于青年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故事
在向平东的老家,也有村民与他合作。宜都市松木坪镇杨树坪村村民王长玉介绍,村里100多农户中,目前有30多家与向平东合作养黑猪,他家已经养了15头黑猪。
记者在向平东拍摄的黑猪放养视频中看到,签约农户将猪驱赶至山坡上,将玉米、红薯、菜叶等撒在地上,黑猪立刻围成一团,互相拱着抢食。向平东介绍,每天,农户们都会拍下一段当日放养情况的视频发给他,虽然身在武汉,但他时刻掌握着黑猪的成长状况。
父亲听到儿子的想法后急了:“好不容易培养个研究生,做点体面工作不行?你瞎折腾个什么呢!”向平东耐心解释:“研究生养猪不是什么丑事,我要养和别人不一样的猪——用粗粮蔬菜喂养的黑猪。”
向平东来到宜昌秭归大山里,与人合伙养起了黑猪。
红薯菜叶古法养猪
向平东养猪的方式是与农户合作,养殖基地将猪仔养到两个月大时,交给农户养殖,七八个月后,再将猪回收到基地。别人的猪用饲料喂,4个月就能出?栏;他的猪是圈养加放养,吃的全是玉米、红薯、菜叶等,10个半月才能长到200斤,达到出栏标准。“我给我的黑猪定义是‘古法养猪,自然之道’。就是遵?循千百年来农民自然养猪之道,养绿色、健康的猪。”向平东说。
放弃都市白领工作回农村?创业之初大学生挫折连连
出生于1989年的翁杰是个地道的农家男孩,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我没有其他优势,唯一的优点就是能吃苦。”这是翁杰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翁杰的出生地是缙云县新建镇丹址村,这是缙云县西部的一个小山村,务农收入低,村民多外出谋生。乡亲们为生计四处奔波的情形,暗暗在翁杰心中种下了“为村民们做点什么”的种子。2012年6月,当时的杭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向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线路运输专业的翁杰伸出了橄榄枝。面对一份专业对口的高薪白领工作,翁杰心中纠结万分。回农村:四年的专业知识相当于白读;留在大城市:房子、车子重压下,最初的梦想何去何从?综合权衡下,翁杰还是选择听从内心的声音,回到农村创业。

大学生返乡农村成功创业故事

大学生返乡农村成功创业故事
亢希坤:当时天天有人来这里拉这个青年鸟,一天要走一二十万只,就琢磨着他天天来拉大的,小的肯定好卖,就想着去孵鹌鹑。
孵化鹌鹑要比养鹌鹑投资大、技术要求也高,为了赶上这发财快车,亢希坤把全部家底拿出来建起了自己的孵化室。
亢希坤:结果呢,出了一批不成,出了一批不成,7、8批都不成功,当时的损失大概要有2万多。
亢希坤:疾病该怎么防治,规模多大,我都认真的进行现场指导,淇县养殖户都成功了。
随后的几个月里,亢希坤往返于淇县和武陟之间,帮助淇县人养鹌鹑,并且把村里没有销路的鹌鹑苗拉到那里销售,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
亢希坤:因为数量相"-3大,一只鸟虽说赚不了多少钱,但是他们一家一家都是万把只,这大概有两三月,把我那个外债还清了。这算是我第二次起步。并且,这正没出路的东西咱把它卖出去了,当时村里边人对咱评价相当不错。
爱拼才会赢,凭着一股子冲劲儿,亢希坤赢得了市场,打过交道的客户都成了回头客。但分散的养殖户鹌鹑蛋往哪里销,生产期过后该淘汰的鹌鹑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不解决,自己的生意还是做不大。这时候,亢希坤就想着把发展起来的养殖户和自己建立的销售网络进行资源整合,从供应种苗,供应饲料,组织防疫,到回收鹌鹑蛋,再到组织青年鸟和淘汰鸟外销,他在养殖户和市场之间搞起了一条龙服务。
“济源市大学生村官创业联盟”,2013年8月15日筹建,它联合全市村官及农村创业项目产品,利用网络营销为平台,为全市大学生村官提供创业产品展示、创业策划、网络宣传及销售,并提供技能培训和专业知识讲座,在挖掘、整理、包装之后,面向全国推介。联盟以集团公司化运营模式运营,已辐射带动了16个镇办900余名农民朋友走上了创业致富之路。
这人,真的是来借东风、筹资金的中小企业主,只不过,相对于那些从基层做起、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他还有个身份,就是大学生村官。有创业者的激情,又有大学生的质朴,才使得他显得“与众不同”。

返乡创业捐资助学人物故事

返乡创业捐资助学人物故事

返乡创业捐资助学人物故事以下是 6 条返乡创业捐资助学人物故事:故事一:老张啊,那可是我们村里的传奇人物!他以前在外闯荡多年,积累了不少财富和经验。

有一天他突然就回到家乡了。

别人都好奇地问他:“老张,你咋回来了?”他笑着说:“咱这家乡多好啊,我要回来干一番大事业!”老张说干就干,办起了养殖场。

这养殖场办得那叫一个红火啊,不仅让自己赚了钱,还带动了村里好多人就业。

而且啊,老张还特别关心村里孩子们的教育,每年都拿出不少钱来捐资助学。

有一次我问他:“老张,你自己挣钱也不容易,咋还这么大方捐钱呢?”他一拍大腿说:“哎呀,咱小时候没读好书,可不能让孩子们也这样啊!我这是为家乡的未来投资啊!”老张,真牛!我觉得他就是我们的榜样,返乡创业带动家乡发展,还心系孩子们的未来,了不起!故事二:李姐,那可是个厉害的人物!她在外面打拼了好多年,终于闯出了点名堂。

突然有一天,她回到了咱们这个小地方。

大家都很惊讶,问她:“李姐,你咋回来啦?”李姐温柔地说:“这里是我的根呀,我想为家乡做点事。

”之后啊,她开了一家手工艺品店,做得有声有色的。

不仅如此,李姐还特别重视教育,定期给学校捐资助学。

记得有一次开家长会,她对家长们说:“孩子们就是咱们的希望啊,咱们不支持他们读书怎么行呢?”真的,李姐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家乡孩子的求学路。

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返乡创业也可以很精彩,捐资助学更是大爱的体现!她真的好棒啊!故事三:咱村的小王,以前那也是在大城市混得风生水起的啊!可没想到啊,他竟然选择了回来。

大家都说:“小王,你在城里呆得好好的,回来干啥?”小王嘿嘿一笑说:“这里有我的牵挂啊!”他回来干起了电商,把咱家乡的特产卖到了全国各地。

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故事

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故事

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故事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创业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活跃起来。

今天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故事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大学毕业生回乡创业故事1:唐山留学生回乡创业库存5万公斤鲜肉待销留学韩国回乡创业的乐亭县庞各庄乡大学生刘凯,带领乐亭县牧康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102户社员搞野猪养殖,几年来效益一直不错。

去年,他们饲养野猪的规模、产量都有所提升,但猪肉销量却不如往年。

眼看快过年了,望着存放在冷库里的5万公斤鲜野猪肉,刘凯很是着急。

1月29日上午,记者在位于庞各庄乡王庄子村的乐亭县牧康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场看到,占地24亩的9个养殖大棚依次排开,大棚里面,是用钢筋围成的一个个约12平方米的野猪圈,机灵可爱的小乳猪、健康活泼的保育猪、肥头大耳的育肥猪,有的在欢快地吃食,有的在睡觉,有的在喝水解渴。

刘凯介绍,这些猪都是长白山原始森林的纯种野猪与中国原生态母猪杂交的二代产品。

2007年,刘凯从韩国忠北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毕业。

2008年,刘凯与河北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妻子结婚。

2009年,养猪市场瘦肉精添加严重,刘凯经吉林延边朋友介绍,买来长白山奔跑野猪饲养,家人和朋友吃过野猪肉后,都认为肥肉肥而不腻,瘦肉瘦而不柴。

从此,刘凯便萌生了养殖野猪的想法,他以每头1万元的价格引进108头长白山奔跑野猪,饲料为玉米、大豆、甜玉米芯,生长周期为1年半左右。

该项目作为乐亭县畜牧行业的龙头,也得到了该县相关部门的帮扶和支持。

经唐山市畜牧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检验,按照农业部相关规定,其养殖的野猪磺胺类、金霉素、土霉素等12项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

6年来,他们已经投资1600万元,仅去年一年就投入400万元,用于猪舍改造、聘请畜牧专家、青储1000多吨甜玉米芯发酵饲料及猪场日常管理经营。

2014年,刘凯带领102户村民建起乐亭县牧康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

往年野猪产量在2万公斤左右,销售不成问题,去年野猪养殖规模、产量都有所提升,现有存栏野猪2600头。

5位山西籍回乡创业创新的青年故事

5位山西籍回乡创业创新的青年故事

5位山西籍回乡创业创新的青年故事读书是为了什么?为了就业,为了开阔眼界,为了走出去,可是有人却用行动表明自己的目的-读书是为了改变家乡。

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5位山西籍回乡创业创新的青年故事,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返乡创业的故事李路飞三年创业之旅,从北大校园到山西,从金融到文化,李路飞的创业路程,有着创新与传统的结合、共赢共享的成功在长治90后李路飞的身上,有着诸多头衔。

三年创业之旅,从北大校园到山西,从金融到文化,李路飞的创业路程,有着创新与传统的结合、共赢共享的成功,但他认为更重要的是给创业者的鼓励与启迪。

响应号召回乡创业2014年10月,在北京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李路飞和3位北大校友加入双创浪潮——创立一塔湖图资产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专注于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文化创业服务和战略投资。

在公司快速发展的同时,2015年,李路飞积极响应山西省委、省政府晋商晋才回乡创业的号召,从北京回到家乡,成立了山西一塔湖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并先后成功运营九牛寨乳业、长治市左右为你众创空间等多家企业。

其中,客旺鑫来连锁便利店就是左右为你众创空间孵化的38家企业之一。

“如果不是一塔湖图,我的创业计划就是一场梦。

”这是来自客旺鑫来连锁便利店创始人平华鹏发出的心声。

平华鹏一直想创业,却苦于找不到方向。

于是,他找到李路飞为他的项目“把脉问诊”“对症出方”。

仅仅数月时间,平华鹏逐步确定了项目的市场定位、发展方向,并借助一塔湖图的平台融到资金180万元。

2016年7月9日,客旺鑫来旗下1号店在壶关常平凤凰城开业。

“预计一年内可达到100家,直接或间接解决就业300多人。

”“投资的不只是金钱,更多的是一种价值观的认同,一份精神共鸣的支持,一起同舟共济的信心。

”平华鹏的话,道出了众多创客的感受。

也正是因为如此,平华鹏信心满满地期待着自己下一步梦想的实现。

开设创业大讲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李路飞在工作之余还开设了“路飞创业大讲堂”,引导了长治一批创客。

农民工返乡创业事迹

农民工返乡创业事迹

农民工返乡创业事迹老李啊,咱们村里头那个老实巴交的汉子,去年春节一回来,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以前,他总是在外头打工,一年到头就盼着过年能回家看看老婆孩子,还有那年迈的老母亲。

可今年,他带着一股子不一样的劲儿,说是要在家乡干出一番事业来。

村里人一开始啊,都以为老李这是在外面挣了点钱,想回来享享清福呢。

谁成想,他直接找上了村长,说要承包村后的那片荒地,打算种点啥新鲜玩意儿。

大伙儿一听,都愣住了,那片地啊,杂草丛生,雨水少的时候旱得跟啥似的,能种出啥好东西来?可老李呢,一脸坚定,眼里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说是他在外面这些年,学到了不少新东西,知道怎么让这荒地变废为宝。

说干就干,老李先是自掏腰包,请了几个乡亲帮忙清理荒地。

大伙儿看着他那股子认真劲儿,也都来了劲,纷纷加入,一块儿挖沟、施肥、浇水。

那场面,热闹得跟过年似的。

老李还从网上买了些种子,说是新品种,产量高,还耐旱。

村里人没见过这些个稀奇玩意儿,都围着他问东问西,老李呢,也不藏着掖着,乐呵呵地给大家讲解。

时间一晃,几个月过去了。

那片荒地啊,真就变了样。

绿油油的苗子长得老高,看着就让人心里舒坦。

老李还琢磨出了一套科学的种植方法,用上了滴灌技术,节水又高效。

村里人见了,都夸老李有能耐,说他是咱村里的“农业专家”。

到了收获的季节,老李的农作物大丰收,那产量,比大伙儿想象的还要高。

他也没忘了乡亲们,把一部分收成拿出来,按劳分配,让大伙儿都尝到了甜头。

他还联系了城里的商家,搞起了网络销售,把咱村的农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

这下子,老李的名字算是彻底在村里传开了,大伙儿都说他是返乡创业的典范。

老李啊,不仅自己富了,还带动了整个村子的经济发展。

他建了个合作社,把村里的闲置劳动力都吸纳进来,一块儿搞种植、搞养殖,还搞起了乡村旅游。

村里头啊,是越来越热闹了,大家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现在啊,你再看老李,那笑容啊,比春天的花儿还要灿烂。

他说啊,以前总想着往外跑,现在才知道,家乡才是最好的归宿。

返乡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

返乡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

返乡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创业在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在世界各国,创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看看那些返乡创业的故事,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

那么下面是店铺分享的返乡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返乡创业成功人士的故事一:邵阳黄鳝养殖第一人的黄鳝养殖致富经邵阳县:特色养殖梅子院鳝鱼生态养殖在邵阳县塘渡口镇梅子院村有一个天子湖生态水鱼养殖合作社,那里养殖的可不是一般的水产鱼,而是有着水中蛟龙之称的黄鳝,合作社的负责人张红桃,用了两年的时间,成为邵阳县黄鳝特色养殖成功的第一人。

眼前这位正在打电话的男士叫张红桃,他就是生态鳝鱼养殖基地的负责人,当我们来到基地时,他正在和涟源市的一家鲢鱼养殖基地互通电话,这鳝鱼养殖和鲢鱼又有什么关系,通过交谈,张红桃告诉小编,这鲢鱼是用来喂养黄鳝的,这让小编我是大惑不解。

正说着的时候一辆水产运输车驶进了养殖场。

张红桃告诉小编,买的这些鲢鱼全都是用来喂食黄鳝的,为了保鲜,过称之后一筐筐鲢鱼被立马装进了大冰柜。

话说这黄鳝为热带及暖温带鱼类,营底栖生活的鱼类,适应能力强,在河道、湖泊、沟渠及稻田中都能生存。

日间喜在多腐植质淤泥中钻洞或在堤岸有水的石隙中穴居,白天很少活动,夜间出穴觅食。

张红桃的养殖场采用的是网箱养殖,这种养殖方式具有投资较小、方便在鱼塘开展黄鳝养殖、规模可大可小、操作管理比较简便、水温容易控制、养殖成活率高等优点。

制作网箱所选用的材料一般为聚乙烯网布,网箱一般制作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底面积以不大于20平方米为宜,张红桃的网箱每个都在6平方米,箱体深度为?1.2-1.5米。

网箱上缘四周翻卷同时缝入小指粗的尼龙绳和留出绳头便于捆绑到木桩或支架上。

塘水位不深可打桩安放固定式网箱,水位较深的塘安放浮式网箱。

静水池塘设立网箱总面积不超过池塘总面积的30%,有流动水的池塘其网箱面积可达池塘总面积的50%。

返乡创业的人物事迹

返乡创业的人物事迹

返乡创业的人物事迹赵杰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创业者,在他的故乡安徽一个小镇上,他创办了一家名为“阳光农庄”的农业科技公司,致力于推广现代化耕作技术和农产品加工处理。

他的创业故事充满了艰辛和奋斗,但也展示出了返乡创业的巨大潜力。

在大城市打拼了几年后,赵杰意识到返乡创业的机会。

他看到农村地区面临的转型发展挑战和发展潜力,并决心为家乡做出贡献。

于是,他用从城市工作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带领团队回到家乡,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

返乡创业并不容易。

起初,赵杰面临了很多困难。

当地农民对新技术缺乏接受意识,很多人还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上。

而且,初创企业面临着资金不足、市场推广困难等问题。

然而,赵杰没有放弃,他用坚持和智慧克服了这些困难。

第一步,赵杰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和推广活动,向当地农民介绍现代化耕作技术。

他亲自示范新的耕作方式,解释种植技巧和优势。

他还邀请农技专家组织讲座,提供专业指导。

通过这些举措,赵杰成功地引起了农民的兴趣,并促使他们开始尝试新的种植方式。

第二步,赵杰开始寻找市场渠道,推广他的农产品。

他与当地超市和餐厅建立了合作关系,确保他们采购“阳光农庄”的农产品。

此外,他还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电商渠道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通过多样化市场渠道,赵杰的农产品逐渐被认可和接受,销售额不断增长。

随着业务的发展,赵杰开始拓展公司的规模和影响力。

他了解到农产品加工处理对市场竞争至关重要,因此他决定投资建立农产品加工厂。

他购买了先进的加工设备,并聘请了专业团队进行产品研发和加工。

通过农产品加工,他不仅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也为当地带来了就业机会。

除了经济上的影响,赵杰还积极参与当地社区建设和公益事业。

他组织了一些农业科普活动,向农民解释环保耕作和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关的农业咨询服务。

他还捐资修建了一所农村小学,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通过这些社会贡献,赵杰赢得了当地人民的赞誉和尊重。

如今,赵杰的“阳光农庄”已成为当地的知名企业,不仅对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也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大学生回农村创业典型故事

大学生回农村创业典型故事

大学生回农村创业典型故事大学生返乡创业越来越受重视,进城回乡一直是困扰大学生比较重要问题。

今天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大学生回农村创业典型故事,欢迎阅读。

大学生回农村创业典型故事一进城?还是回乡?面对今年并不太好的就业形势,对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到底该做出怎样的选择?在廊坊永清县,一个由大学毕业生创办的"农家院",红红火火的经营现状,也许能给大学毕业生们在就业创业上以新的启示。

一个乡村游创业样本地道乡村特色快乐城里人从电大毕业到回到家乡自主创业,经过几年的努力和付出,李春明在永清县杨家营村开的“大丰收”农家院以浓浓的农家“味道”令不少城里人流连忘返。

李春明,廊坊永清县杨家营村人,2000年廊坊电大毕业。

先前在廊坊、北京从事设计工作,2004年终究还是选择回乡,目前办了个次接待能力200多人的“大丰收”农家院,经营得十分红火。

从电大毕业到回家乡自主创业,李春明的4年在城市里工作的经历催生萌发了他回乡创业的梦想。

“2004年,我在北京家具设计公司工作,那时一个月工资四五千元吧,还不错。

”李春明说,当年从廊坊电大毕业之后,就业形势也好,在廊坊、北京奋斗了4年,虽然收入还说得过去,但心里还是觉得尽管自己努力工作,但那事业不是自己的。

一天,李春明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刘老根》,突然觉得那里边的无公害蔬菜什么的跟老家很像,一下子,他的心里豁然开朗了。

他回家考察了老家那刚刚有的七八家农家游院落,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在自己老家做“龙泉山庄”一样的餐饮、住宿、采摘旅游项目。

随即,他辞了职。

经过几年的努力和付出,李春明在永清县杨家营村开的“大丰收”农家院已是小有名气了。

今年春节,在还未进院的地方就已经整齐的排放着各种豪华轿车了,李春明则正忙前忙后地接待着各地游客,脸上笑开了花。

说起生意的红火,李春明说语中透着喜悦,“去年欧美大使馆的人也来过。

”农家院在旅游的高峰时,日接待量在200人次以上,日均收益超过5000元。

返乡人才事迹材料

返乡人才事迹材料

返乡人才事迹材料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返乡创业。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些返乡人才的事迹,看看他们是如何在乡村中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1. 张华,毕业于北京某大学,曾在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

然而,他深感城市生活的压力和竞争的激烈,决定回到家乡开展农业产业。

他发现家乡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某种特色农产品,于是他投资购买了几十亩土地,开始了种植和销售工作。

通过与当地农民的合作,他将现代农业技术引入到农田中,通过精细管理和市场营销,他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得到了广泛认可,实现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2. 王明,毕业于一所知名高校,曾在一家外企担任高级经理。

然而,他觉得在城市的工作并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满足感,于是他选择回到家乡,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

他发现家乡的学校条件落后,师资力量不足,于是他筹集资金,修建了一所现代化的学校,并聘请了一批优秀的教师。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们在乡村也能享受到城市学校的资源。

他的学校逐渐成为当地的示范学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

3. 李峰,毕业于一所农业大学,曾在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工作。

他深知家乡农产品的优势和潜力,于是他选择回到家乡,创办了一家农产品加工厂。

他引进了先进的加工设备,改进了传统的加工工艺,生产出了一系列高品质的农产品。

他还与当地农民合作,帮助他们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他的农产品迅速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4. 张雷,毕业于一所艺术学院,曾在城市从事艺术创作工作。

然而,他发现城市的艺术市场竞争激烈,艺术创作的自由度受到一定的限制。

于是他选择回到家乡,开设了一家艺术工作室,致力于传承和发展传统乡村文化艺术。

他组织了许多艺术展览和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他还带领一批年轻的艺术家在乡村进行创作,使乡村成为了艺术的热土。

5. 王磊,毕业于一所农业大学,曾在一家农产品贸易公司工作。

返乡创业的典型案例

返乡创业的典型案例

返乡创业的典型案例返乡创业近年来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为家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活力。

以下是十个返乡创业的典型案例,展示了不同领域和行业的成功创业故事。

1. 农业创业:李明是一位年轻的农民,他回到家乡开始种植有机蔬菜。

他利用当地的优质土壤和气候条件,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生产出了高品质、无污染的有机蔬菜。

他将产品销售给城市居民和餐馆,取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并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农场规模。

2. 乡村旅游创业:王晓是一个热爱乡村生活的年轻人,他回到家乡开办了一家乡村民宿。

他精心设计了独特的民宿风格,提供了丰富的农家饭菜和乡村体验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他的民宿成为了当地乡村旅游的热门景点,为家乡带来了更多的游客和经济收入。

3. 文化创业:杨华是一位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人,他回到家乡开设了一家传统手工艺品店。

他购买了当地传统手工艺品,重新设计和包装,推广给更多的人。

他还举办了传统手工艺品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家乡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 互联网创业:刘明是一位IT行业的技术专家,他回到家乡开办了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

他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为当地企业提供网上销售和营销服务。

他的公司帮助了许多小企业扩大了销售渠道和市场份额,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5. 教育创业:张红是一位教育行业的专业人士,她回到家乡创办了一所特色教育机构。

她通过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供优质的教育培训服务。

她的机构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认可,为家乡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6. 创意设计创业:李磊是一位设计师,他回到家乡开设了一家创意设计工作室。

他设计了一系列独特的产品和品牌,通过网络和线下渠道销售。

他的创意设计受到了消费者的喜爱,为家乡的创意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7. 健康养生创业:王丽是一位健康养生爱好者,她回到家乡开办了一家健康养生馆。

她提供了各种养生服务和产品,如按摩、养生食品等。

她的养生馆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欢迎,为家乡的健康产业带来了新的商机。

中国成功创业人物事迹典型事例

中国成功创业人物事迹典型事例

中国成功创业人物事迹典型事例对于创业来说,新的路可能在别人不敢走的地方,也可能在别人不愿走的地方。

看看那些创业人物的事迹,找到自己的创业道路。

那么下面是店铺分享的中国创业人物事迹,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中国创业人物事迹一一个女人为何能带动近千户致富还意外收获爱情?被人拐骗、种植西瓜血本无归,阆中市文成镇白庙村村民何俊华在创业路上屡次受挫。

2011年,不服输的她再次回乡创业,创办起俊华畜牧养殖场,靠养殖小尾寒羊,走上了致富之路。

她还意外收获了爱情。

作为四川第一个成功养殖小尾寒羊的养殖户,她的养殖场经过5年多的建设,现已建成集种羊培育、肉羊养殖、羊肉汤锅,年产值近千万元的综合养殖专业合作社。

辐射带动周边10个县区、110个乡镇,近千农户共同发“羊”财。

2月19日,华西城市读本记者走进何俊华的小尾寒羊养殖场,探访她背后的财富故事。

首次养羊:因被“诱骗”接触养羊“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2月19日中午,何俊华的养殖场中,广播里响着悦耳动听的音乐。

占地1000多平米的俊华养殖场,小尾寒羊按照大小圈养在不同的圈舍中,个头最大的接近一头牛,个头小的也比本地山羊大。

为何会要给羊播放音乐?“刚隔奶的小羊,由于想要吃奶,就会叫个不停,小羊一叫,大羊会跟着叫。

”何俊华说,播放音乐可以减少小尾寒羊的躁动,增加它们的进食量。

“这也是一次偶然中发现的。

”何俊华说,有一次她在圈舍中检查小羊长势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个电话,当电话铃音响起时,原本躁动不安的小羊,突然安静了起来。

从那以后,养殖场就开始播放音乐。

“主要是一些轻音乐,不能放一些高亢激昂的,会引起羊群躁动。

”同时,羊子怕黑,养殖场还会通宵开着电灯。

说着说着,何俊华就像抱孩子一样,随手抱起一只小尾寒羊,给大家介绍起她养殖场的情况。

何俊华16岁那年,被同村村民“诱骗”至河北保定。

“拐骗我的那个人说,在外面打工每个月可挣到300元人民币,而当时在单位上班的工人每个月才赚45元。

新农人返乡事迹

新农人返乡事迹

新农人返乡事迹在城市化浪潮的推进中,许多新农人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投身于农业领域。

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推动家乡农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本文将介绍一位新农人返乡的事迹,从返乡动因、农业技术应用、带动村民致富、创新农业经营模式、绿色农业实践、传承乡土文化、提升农业品牌影响力、抗击自然灾害、政府支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返乡动因新农人小张,在外地工作多年后,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

他的返乡动因主要是出于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农业的热爱。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乡农业的传统生产模式,带领村民走向富裕的道路。

二、农业技术应用小张在返乡后,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如智能灌溉、精准施肥等,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他还通过网络平台,学习各种农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在实践中,他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三、带动村民致富小张的农业技术应用取得了成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收入,还带动了村民致富。

他无偿向村民传授技术,帮助他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

在他的带动下,村民的收入逐年增长,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四、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小张意识到,单靠传统农业生产无法实现乡村振兴。

因此,他积极探索新的农业经营模式,如“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

通过与企业和合作社合作,村民可以参与到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中来,拓宽了增收渠道。

五、绿色农业实践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小张积极倡导绿色农业。

他采用有机肥料代替化肥,减少农药使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同时,他还开展生态旅游、农家乐等业务,让游客体验绿色农业的魅力。

放弃铁饭碗返乡创业的故事,

放弃铁饭碗返乡创业的故事,

放弃铁饭碗返乡创业的故事,2003年,石法永从安徽滁州师专(现滁州学院)体育系毕业,作为一名优秀党员毕业生,原本可以轻松留在滁州当教师的他,选择放弃城市户口和做一名教师的机会,回到家乡安徽滁州定远县西卅店镇南阳村,开办了一家饲料厂,做起了饲料加工、销售生意。

随后的13年里,石法永养猪、养鸡、养虾蟹……这个一米八个头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致富能人。

滁州80后放弃铁饭碗返乡创业,扎根农村创业13年成致富能人 13年来,石法永扎根农村,用知识的力量提高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了增收致富,也用勇于突破的新思维,打造了自己的农业创业项目,广阔的农村成了他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放弃“铁饭碗”,他的创业脚步不停歇金秋时节的南阳村,满眼是收获的金黄,村民们晾晒的稻子堆成了垛,黄橙橙的柿子压弯了枝,暖暖的阳光洒满了这个宁静的小村庄。

在村西南角的水塘里,石法永穿着皮衩在凉凉的水里走着,一边给龙虾、螃蟹喂食,一边查看着那些慵懒晒太阳的,哧溜穿过脚边的,还有拼命想爬上岸的虾蟹的长势。

2003年,石法永还是滁州师专体育系的一名优秀毕业生,一边是城市户口、稳定安逸的教师工作,一边是自谋出路,从小在乡村长大的石法永没有多想,跟老师打了个招呼,背着行李就回到了村子里。

在石法永的心里,家乡的青山绿水和脚下的土地都是自然的财富,“当时村里好多人家都搞养殖,我觉得做饲料生意也没什么不好,就想自己试试,在家门口也能发家致富。

”豆粕、麸皮、米糠……每一天,石法永穿着大褂子,与这些人们觉得脏兮兮、臭烘烘的原材料打交道,学习调配饲料;打包、扛包、送货……石法永开着小货车,穿梭在这个村子那条小路。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石法永的小饲料厂生意一直红红火火,随后他又不断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养猪、养鸡,成为了村里小有名气的养殖“达人”,十余年里实现利润收入超过百万元。

别人觉得辛苦的活,石法永每一天默默在做;村里一些抛荒的农田,经过他的精心改造成了可以蓄水灌溉的水塘;没有养殖经验,他四处取经,成了颇为专业的养殖能手。

创业案例农业创业故事种果树带领乡亲同致富

创业案例农业创业故事种果树带领乡亲同致富

农业创业故事种果树带领乡亲同致富成功要用理想去引路,要用创造力去开拓,要用汗水去浇灌。

下面分享成功的创业故事。

重庆市潼南县古溪镇返乡农民工李勇辉承包的100亩果园,近几年几乎每年都能获得20万元的经济收入。

他致富不忘乡亲,无偿传授果树栽培技术,带动邻近的八十多户村民种果树走上致富路,受到人们的好评。

想挣大钱去打工八年归来两手空李勇辉家住古溪镇三庵村,1988年7月,年仅16岁的李勇辉中考落榜,他怀揣“挣大钱,当老板”的梦想,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旅。

他先是在成都肉联厂当工人,杀了3年猪,接着又到云南一家建筑工地做泥瓦匠,砍了1年“砖砣儿”,后来又到深圳一家电子工厂当一线操作员。

李勇辉8年跳了3次槽,由于不懂技术,1995年回家过年的时候两手空空。

以前“挣大钱,当老板”的梦想,如今化成了泡影,李勇辉感到迷茫。

相亲相中矮株梨荒山变成小银行那一年,李勇辉去女朋友家相亲时,发现她家里房前屋后都是梨树,而且有的梨树只有一棵番茄植株那么高,上面竟然果实累累,需要弯腰才能采摘,李勇辉感到非常新奇。

他的准岳父是一家果业技术站精通果树栽培技术的技术员。

看到未来的女婿相中了他的女儿又相中了他的梨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他告诉李勇辉:“这叫‘矮株蜜梨’,是果树专家新近培育出来的优良品种,管理方便,产量很高。

结出的果子清脆甘甜,肉质细腻,口感极佳,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根据市场的行情,每亩每年可以获得两千元左右的经济收入,如果种上几十亩,不出三五年,保你成为富裕户。

”李勇辉眼睛一亮,当即决定返乡务农,将自家的5亩承包地全都种上了矮株蜜梨。

他的父母说他在“瞎胡闹”,哪晓得第二年儿子便获得了1.2万元的卖梨收入。

2003年,李勇辉以每年1.3万元的承包费,承包了自家屋后的50亩荒地,种上了梨、脐橙、枇杷等果树,每年都能获得十多万元的收入。

与此同时,他还大搞林下经济,在果园里间作西瓜、豆类、蔬菜等经济作物,这些也给他带来了一笔不小的收入。

关于返乡创业的励志故事

关于返乡创业的励志故事
人生一个乐事就是创业有成,但创业成功并非易事。看看那些返乡创业的故事,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那么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返乡创业的励志故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关于返乡创业的励志故事一
湖南郴州“泥鳅大王”的科技路
桂阳县有个 “泥鳅大王”,叫李经武。最近,他遇到了一件大喜事:他正在申报的一项发明专利,被江苏省一名客商看重,开了很大的价钱。究竟是什么 “准专利”值这么多钱?近日,笔者来到该县鹿峰街道新澄村采访了李经武。
“目前,合作社蟑螂饲养面积是600平方米。”王卫祥介绍说,蟑螂的价格要高一些,基本在每公斤90元以上。差不多一年能达到20万左右的利润。
无偿传授技术带领村民致富
在自己致富的同时,王卫祥还把技术无偿向周边村民传授,只要哪家有养殖土元的想法,随时可以上门讨教。
记者采访当天,正好遇到一位来自潍坊地区的村民来到王卫祥的养殖基地学习。这位村民一直在关注土元、蟑螂的养殖技术,但是苦于没有养殖经验,这次他来找王卫祥就是求教如何建造饲养池。得知这位村民的来意后,王卫祥接着就询问起对方家里的面积,并拿出笔来记录着详细的尺寸。
多种经营拉长链条
土元的收益挺可观,但王卫祥并不满足这种单一的养殖模式。“再赚钱的东西你也不能保证它没有价格跌入低谷的时候,咱得把它发展成一个致富链条,才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为了拓展经营品种,王卫祥又把主意打到了蟑螂身上。在王卫祥的青岛天上土元养殖场里,封闭昏暗的养殖室内整齐地排列着数架夹板,夹板之间呈三角形,数千万只蟑螂就住在这样的百叶“蟑螂屋”里。
2007年起,李经武承包了3亩水塘养殖泥鳅。几年来,买鳅苗卖泥鳅,效益平平。在该县科技特派员唐高云的指导下,他的思路豁然开朗,从2009年开始钻研泥鳅催产、人工受精等孵化技术,经过10多次失败,当年攻克了孵化难关,掌握了先进的孵化、育苗技术。

创业案例大学生返乡创业案例

创业案例大学生返乡创业案例

大学生返乡创业案例大学生返乡创业案例:主人公名叫朱建荣,乐安县湖溪乡东堆村人,毕业于江西省畜牧水产养殖学校的特种养殖专业,因为为人踏实和善,大家都喜欢叫他小朱,2011年返乡创业,创办了乐安珍野特种养殖场。

以下就是整理的大学生返乡创业案例,一起来看看吧!小山村开出“致富屏”——返乡大学生朱建荣的创业故事小朱从小生活在农村,对动物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2000年大学毕业后和大多数人一样去了深圳闯荡,由于专业不对口,小朱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再加上老家的父母年事已高,需要子女近身照顾,多方因素考虑之下,小朱决定回家创业。

小朱在外务工期间,曾在广州、深圳的农贸野味市场进行过详尽的市场调查,发现特种养殖业的市场潜力巨大,以野鸭为例,一只野鸭的市场利润是家鸭的好几倍但饲养起来却不会比家鸭困难多少。

再加上自己本身就是养殖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支持,给了小朱创办养殖场的信心。

小朱的养殖场位于湖溪乡东堆村中格田组,以养殖大雁、孔雀、野鸭、天鹅、贵妃鸡、野鸡、鸵鸟等特色品种为再找不到病因,这批山鸡苗将损失殆尽,到时将给养殖场造成致命的打击,小朱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也和同行们沟通过,最后还咨询了相关的专家,最终确定山鸡是感染了一种混合疾病,可是这时500羽山鸡苗已近乎全军覆没,只幸存了几十羽。

小朱没有时间伤心,他要保住这最后的山鸡苗,发现病因之后,小朱奋力治疗补救:每天按时对鸡舍清洗消毒;对山鸡苗定时注射治病药物,不眠不休的关注山鸡苗的健康状况;将病鸡进行隔离治疗,病死和重症山鸡及时清理,并撒上石灰深埋。

考虑到幸存的山鸡抵抗力弱,小朱还在饲料里加入治病的药物并使用大灯进行保温,采用网床饲养减少山鸡与带菌粪便的接触,由于措施得当,病菌终于得到了有效控制,减轻了损失。

2013年,小朱通过和其他养殖户沟通养殖经验和实地调研发现孔雀养殖在我县还是一片空白,市场需求巨大,且孔雀养殖难度小但利润巨大,只要做好孔雀苗的保暖工作,养殖起来甚至比饲养家禽还要容易,所以这一次他又购买了100只孔雀进行养殖,积累了前几次的经验和教训,小朱小心翼翼的呵护着这批孔雀的幼苗,充分做好了幼苗保温、防病害和舍棚清洁等各项措施,养殖孔雀的效果很好,甚至还开发了孔雀的附加产品如孔雀扇、孔雀蛋、孔雀标本的经营业务。

退伍军人回乡创业事迹

退伍军人回乡创业事迹
当过兵的杨永刚是一个工作狂,按他的话来说,每天除了睡觉,就是在工作。无论刮风下雨,都会隔三差五走走2小时山路去茶场,当兵训练时不慎摔伤的膝盖常常疼痛难忍,也没能阻挡他去茶山的脚步。
凭借着这份不认输的韧劲,杨永刚的茶产业蒸蒸日上。近几年,杨永刚多次开展退伍军人及茶农种植、加工、生产的技术培训。银柜山及湄江镇兰江村共发展茶园近6000亩。带领银柜山片区1000多户农民走上了致富和创业之路,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的村民如今实现4000多元收入。
“怀感恩之心,做良心茶。”杨永刚说,这些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茶企业和个人种茶都有相当多的优惠政策,县委县政府还多次带领当地茶商到省外观摩调研并进行品牌宣传。在省市县科技部门的指导帮助下,银柜山研发了十多项专利,其中有3项属于发明专利……这些都让他有了继续向前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杨永刚正着手打造有机茶。“按照今后市场的需求,我的茶叶要从做名优茶转向中低端茶叶加工,让更多的人品味到‘银柜山’的魅力。”
紧接着,杨永刚又自掏腰包20万元为双河组修通了5公里的石子路,以前兰江村村民卖茶靠背篼背,路修通了,10吨以内的货车可以直接开到村民家门口。2011年,当地政府得知此事后,又投资70万元支持杨永刚,将原先3米宽的道路拓宽至4.5米,当地百姓拍手称快。
“真是要感谢‘银柜山’哟,为我们修了路,家家户户还通了电,这几年我们村32户村民们有收入进账,从以前的木房住进了如今的砖房。”兰江村双河组村民夏中文高兴地说,自己靠卖茶收入最好的时候一年能挣5万余元。
然而,挫折并没有打败军人出身的杨永刚,经过认真思索,他决定先到一家茶叶企业里找活干,重新熟悉茶叶行业。通过一年的学习观察,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做大茶叶产业,就必须有自己的企业、品牌、基地,否则永远都只能帮别人打工。
说干就干,为了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茶山,杨永刚先后到过洗马乡灯龙山、马山镇清江茶山、余庆县的构皮滩以及凤冈县的一些产茶区,历时几个月跋涉,终于在兴隆镇庙塘村银柜山上找到适合的茶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返乡创业带动致富故事张冬梅:大山深处养泥鳅年入百万若不是回乡看到老家变化不大,她也许不会选择农村创业。

她说,或许一家人还继续留在外地,一家四口还继续着聚少离多的生活。

创业期间,为了流转土地,她独自一人上成都,下重庆,奔赴云南昭通,辗转贵州毕节,行程数千公里,签下了19份土地流转合同。

目前,她养殖的泥鳅已经销售了60多万元,预计全年销售额可达120万余元。

122亩的泥鳅养殖基地,只有她和她的父母在管理和经营。

她就是在南溪区仙临镇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冬梅。

回乡创业张冬梅今年29岁,是南溪区仙临镇合众村七组人,早年家贫,4岁那年,父母迫于生计举家外迁,成为打工一族。

特别是她大学的时光,一家四口长期三地分居。

渴望能一家团聚的她,却因为现实而无法实现这个愿望。

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张冬梅上大学后一直都在做兼职。

手机促销、发传单、餐馆服务员等等,基本上能合法挣到钱的兼职,张冬梅都愿意去尝试。

从大二开始,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她再也没有问过家里要一分钱。

张冬梅粗略了算了一下,一年能为家里省6000多元。

2021年,张冬梅从山东经济学院毕业后,在当地做了一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每月工资几千元。

2021年,她又到重庆做财务管理,与此同时,她的父母正辗转新疆、青海等地工作。

一直想创业的张冬梅开始有些不甘平庸的生活。

转折出现在2021年,张冬梅一家回乡省亲。

难得团聚的一家人有说不完的话,回到合众村时,看到家乡的样貌和20多年前没有太大的区别,张冬梅的心里萌发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她把这个事情和父亲一提,两人一拍即合,准备在家乡大干一场。

“爸爸懂得泥鳅的养殖,我们这里山清水秀,还比较适合养殖。

”张冬梅说,泥鳅的养殖效益短、平、快,寸苗成鱼出水需要3—5个月,2000—3000斤/亩,每亩的收益在2.4—3.6万元之间,一年可以收两次,收入在4.8万元到7.2万元之间。

市场前景也比较看好,说干就干,父女两人当即决定回原单位办理离职手续,回乡创业。

百亩基地2021年下半年,张冬梅和父亲张修定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家乡,父女共同出资80万元开始创业路程。

当时,父女遇到的一个难题便是土地流转,由于当地村民外出打工者较多,再加上对土地流转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一家人陷入资金、技术到位,而场地未落实的尴尬境地。

就在这时,张冬梅接到几个电话,告知她可到对方所在地进行泥鳅养殖,可流转300—500亩土地,每年每亩的单价只需要80元,租赁时间由张冬梅定。

甚至还有免费出场地,让张冬梅一家技术入股,年底五五分成。

面对“诱惑”,张冬梅并未动摇回乡创业的决心。

既然有村民不愿意,那她就一家家的跑,和对方谈合作。

当年,张冬梅开始搜集外出打工人员的地址、电话等信息,只身一人前往成都、重庆、云南昭通、贵州毕节等地,说服他们签订土地流转合作协议。

她一个个地找,一遍遍地查,历时26天,行程数千公里,终于签下了19份土地租赁意向协议,共租赁土地122亩,每亩585元。

土地问题解决了,张冬梅便和父亲开始着手养殖场的修建,从平场到挖坑等基础活路,张冬梅都亲力亲为。

养殖场办起后,父女进行了分工,张修定负责技术管理,张冬梅负责养殖场运营。

“如果按照新疆当地给我们的土地租金计算,我们可以节约100多万元的成本。

”说起为何坚持留在家乡创业,张冬梅说,他父亲当年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一来是想“羔羊跪乳”来报答乡亲的恩情,二来是想通过养殖带动家乡人民致富。

年入百万由于张修定掌握着一套熟练的泥鳅育苗、出苗、养殖技术,加上张冬梅一直在努力学习经营,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办起后,生意还不错。

截止目前,她家销售水花、存苗、成鱼的营业额已有60万元。

目前,该合作社主要从事泥鳅苗孵化、商品泥鳅养殖工作。

在技术上,张冬梅一家还突破了传统“静水自然交配”孵化模式,将泥鳅的受精率提高到了95%以上。

“目前,我们自助研发的活水孵化器‘U’型培育池技术正在申报发明专利。

”张冬梅说,这个技术的创新,使泥鳅的成活率基本提高了40%左右。

“我们生产水花的能力在1000万尾/次、寸苗100万尾/次,成鱼年出水6—8万吨,年收入可达到120万元左右。

”张冬梅说,按照目前养殖场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每年的投入大概在30万元左右除去一家三口的工资,一年的纯利润在90万元左右。

如此一来,她家今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到2021年就开始挣纯利。

张冬梅算了一笔账,稻田和泥鳅种养配套,一亩可以产成鱼1500斤左右,按照12元/斤计算,一年都要增收近2万元。

目前,已有20多户农户已经和她达成了意向性合作协议,准备进行泥鳅饲养。

另外,张冬梅还准备新流转200亩土地,配套种植梅花和特色水果,新建农家乐等,准备发展观光农业和体验农庄,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海归回国种田从卖大米做起加拿大海归回国种田刚刚过去的十一国庆长假,31岁的加拿大海归谭静远依旧忙个不停,虽说是长假,但因为创业,地里新种的一季稻米即将收割,她要忙着对接、推广,把最新鲜的粮食送到预订的客人手中。

因为长期在户外待着,谭静远的皮肤晒成了健康的小麦色,鼻子上有最时髦的鼻钉,手上涂着鲜亮的甲油。

她生在成都,15岁那年随母亲到加拿大留学,一路从本科到硕士,毕业后回国工作。

去年,她加入广州的社会企业天地人禾消费合作社。

“我留学时的加拿大,不像现在有那么多中国移民,如果你在街上听到有人讲普通话,会惊讶地回头。

亲朋好友也会告诉你,未来要关心的是如何更好地留在加拿大生活。

”她笑称自己的职业路径“有些奇葩”,“不像家里其他同龄人选择金融等商科专业,在加国就业或是回国当白领”,她选择在中国南方的乡村做农人。

谭静远说,自己想“体验不一样的生活,为世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

去年她刚刚加入的天地人禾,是一家致力于生态保护和土地永续耕作的初创企业。

她和团队在广州附近的清远市连山县向阳村,承包了100亩地,与当地18位村民签订协议,用稻鸭共生的传统方式种植。

他们负责将产出的有机作物推销出去,保证并提高村民的收入,同时邀请消费者家庭走进稻田,体验插秧和收割等农活,让农民与消费者共受益。

在公益圈人眼中,天地人禾是名副其实的社会企业——谭静远和她的团队用商业的手段解决食品安全、农村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让城里人和农村人共同参与到乡村社区建设中来。

作为社会企业,天地人禾的资金一部分来自商业收入,一部分来自公益资助。

商业收入用于日常生产运营,公益资助则投入公益项目,例如乡村建设。

她说自己目前的状态“挺不错,因为是自己喜欢的工作,所以做起来非常专注,生活上也能很好地平衡,空闲时间还能做喜欢的事情,对绘画、健身、阅读都有接触”。

“如果跟身边人比,我身上最明显的一点可能是没有太多的焦虑情绪,偶尔工作上会有一点,但属于正常,我会尽量处理好。

”谭静远告诉《青年参考》记者。

乡村支教经历改变人生轨迹谭静远来自“高知家庭”,爷爷毕业于同济大学,外公毕业于清华大学,父母都从事物理研究工作。

她15岁到了加拿大,后来在多伦多大学念分子生物专业。

“说出来可能有些抽象,但从高中起我就抱有一个理想,未来要做些对社会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事情,特别是做那些别人不愿意做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科研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已过而立之年,但看上去还像20岁刚出头样子的姑娘对《青年参考》记者说。

在加拿大搞科研,为何要跑回中国乡村“务农”?这一戏剧性的转折得回溯到她在大学时的回国下乡经历。

2021年大三的暑假,谭静远申请到江西景德镇下面的一个农村实习,开展推广阅读和捐书的活动。

从加拿大辗转到中国农村,他们一路的热情被当地村干部的一番话浇灭了,“你们来回一万多的路费,可能比过来推广读书的价值要大”。

读研期间,谭静远又申请去了一次江西的抚州,再次选择当支教志愿者。

前后两次下乡,让谭静远了解到了祖国农村的现状。

“孩子们能看的书只有课本,有图书室就算奢侈,医疗条件很落后,很多大点儿的孩子甚至没听过加拿大。

还有一位五年级的小女孩,因为家庭环境,不得不辍学跟姐姐去广州打工……”2021年硕士毕业后,经过一番慎重考虑,她放弃钻研多年的分子生物学,回到祖国从事公益事业。

她先加入北京“多背一公斤”公益旅游项目,负责产品研发,2021年又随团队迁到广州,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天地人禾的创始人刘尚文。

“其实在加拿大读书时,我就很关注弱势群体,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当时看到电视上播的非洲或是东南亚百姓生活的场景,就萌生了以后要在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的想法。

”谭静远说,“现在的生活状态满足了我那时的愿望。

”从2021年到2021年,10年间谭静远走访了不下30个中国乡村学校。

加入天地人禾团队后,她主要负责品牌策略、产品开发和食农教育等内容。

今年,她成为天地人禾的CEO,统领团队业务。

想要达成的目标并非卖大米这么简单在跟土地接触、跟农民打交道的一年多里,谭静远每每感觉“自己就属于那里”。

现在,她隔一段时间就到向阳村插秧、割苗,同老乡们唠嗑,她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未来同中国乡村绑在一起。

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让这位加拿大海归姑娘感受到了自己所做事业的意义。

“当时我们马上要启动下一轮的种植计划,很多村民跑来说他们愿意加入我们的组织,想跟我们签订协议,那个时候我觉得很满足,一直努力的事情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谭静远说。

在小谭眼中,他们的团队虽然推广的是稻米,但想要达成的目标并非卖米这么简单。

“我们的长期使命是推广对农村环境有正面影响的农产品生产与生活消费模式,从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农民权益及健康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她说,下一步,团队还将建立一个生态社区,同时成立中国第一个面向4~14岁孩子的食农教育体系。

“这个项目现在已展开,我们希望小朋友来乡村体验多样的文化,观察田间地头的萤火虫、青蛙、猫头鹰等各种动物昆虫以及植物景观,增加农耕知识,同时培养环保意识。

”谭静远告诉《青年参考》记者。

“归结为一点,我们想做些乡村建设的工作。

”在她看来,中国乡村有很大的魅力,只是现在处于一种衰落状态——村子里的人往外走,很少有人去建设它,学校也撤了,没有青年文化,失去了生机和朝气。

但它有很大的潜力,农村是几千年来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中国人世世代代在其中生存,发展出了很多宝贵的农耕智慧。

“究竟在新的世代下,乡村能跟外部社会有怎样一种好的对接,以恢复新的活力?通过改良农作物的品质,还是发展观光旅游?这些都是很大的课题,我们在做其中一种尝试。

”小谭说,“最近公司招募新员工,我还意外收到一封邮件,对方说自己是向阳村的村民,想跟我们一起建设他的家乡……这是新近收获的一份感动,团队的努力被认可,真的很难得。

”理想诞生自内疚去年,谭静远的朋友偶然间问起她,为何会对中国乡村的发展那么关注,她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是因为内疚。

“一切的原点,是我第一次到乡村支教时,碰到的那位改变我世界观的五年级女孩,我在那个年龄段时已经跟父母在加拿大生活了,有机会得到很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包括后来的自学设计、旅行、上大学以及做科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