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与对策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原因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原因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原因我国经济结构失衡原因内容摘要:我国内部经济结构失衡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难题,解决经济结构失衡对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本文结合国际一般经验和国内经济发展现状,首先分析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然后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经济部门市场化改革以及相关制度体制建设方面对我国内部经济失衡的原因进行深层次剖析;最后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结构失衡战略调整制度改革我国经济结构失衡表现(一)储蓄与消费长期不均衡我国储蓄率在世界各国中长期位居前列,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是东西方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即东方文化崇尚节俭而西方文化鼓励消费。
虽然东亚的经验事实(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儒家文化圈的国家,都(曾)是高储蓄的主要发生国)为这种观点提供了部分支撑,但是,这种观点却无法解释日本储蓄率近期的逐年下降以及其他有着类似文化基础的亚洲国家“正常”的储蓄率。
相对于我国一直居高不下的储蓄率,我国的消费率近年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从1994年的57.4%上升到2000年的61.1%后,以后各年出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到2006年降至47.7%的低点。
横向比较,虽然近几十年来和我国一样走出口拉动型经济发展道路的东亚国家和一些地区在相应阶段的消费率也不高,但却远远没有低到我国这种程度。
(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资源超限矛盾日益突出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资源占有量更是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与我国有限的环境资源容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
首先,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仍然偏低,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2008年,中国每万美元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是美国的4倍、德国的4.4倍、日本的8倍、英国的5.7倍、巴西的两倍;其次,从生态环境看,中国已经成为主要污染物排放最大的国家,2010年主要水污染物化学耗氧量(COD)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1238.1万吨和120.3万吨,居世界第一,超过环境容量近90%。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与对策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与对策回顾建国60年来经济发展的道路,屡屡受到结构失衡的困扰,调整经济结构多次被列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文革期间的“抓革命促生产”,70年代后期的“洋跃进”, 80和90年代经济过热中,都伴随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经济运行难以为继,不得不开展调整或整顿。
十四大后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结构性矛盾一度缓解。
但加入WTO后,我国在全球化冲击下,以内外需失衡为代表的经济结构问题再次凸现。
可见,结构失衡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顽症之一,必须从体制机制上研究治本之策。
一、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基本特征结构失衡与结构矮化是我国经济60年来的常态。
当前的经济结构失衡,带有进入全球化时代的特征:在国内生产能力总量过剩的情况下,内需不足,外需下滑。
既有工业内部的失衡,也有产品结构的失衡;既有存量失衡,也有区域间的失衡。
1、低水平产能过剩与高技术产品短缺并存目前,我国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并可能导致基础设施部分能力闲置。
不仅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倾向。
2009年6月,钢铁行业过剩产能达到1.6亿吨,生产能力利用率仅为73.1%。
但一批钢铁项目未批先建或违规建设。
中央电视台2009年9月6日《经济半小时》报道,上半年全国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已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倘若这些产能全部实现,相当于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两倍以上。
与此同时,我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特种钢材;多晶硅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国外大企业手中,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国内企业扮演的仅仅是赚取“加工费”的角色。
2、资源不足与廉价使用并存人均份额少是中国资源的基本国情。
截止2005年,我国人均水平与世界人均水平相比,人均耕地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3%,淡水为27%,森林为14%,草地为32%,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1%、4.5%,铁、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储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6、1/6、1/9。
中国经济不平衡发展及调控
中国经济不平衡发展及调控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这种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原因,并分析相应的调控措施。
一、不平衡发展的原因1. 地区差异: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欠发达。
这种地区差异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 产业结构: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传统产业在东部地区集中,而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在中西部地区发展较慢,导致了不平衡的经济发展。
3. 收入分配:在中国,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这也是导致经济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市居民的收入普遍较高,而农村居民的收入则相对较低。
二、调控措施1. 扩大内需:中国政府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战略,旨在通过消费、投资和减税等手段,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从而实现经济的平衡发展。
2. 促进创新:中国正在加大创新力度,鼓励中西部地区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科研经费的投入,为创新提供支持。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政府致力于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通讯和能源等方面的基础设施水平,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支持。
4. 收入分配改革:中国政府正在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减少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5. 优化金融体系:中国政府正在推动金融体系改革,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农民工等经济薄弱群体的金融支持,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总结中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调控措施,扩大内需、促进创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收入分配和优化金融体系,可以实现中国经济的平衡发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增长。
中国政府将继续致力于调控经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及其解决方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不平衡问题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不仅存在于国家间,也存在于各个地区和不同经济体之间。
本文将深入探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1. 地区差异:在许多国家,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通常,一些发达城市和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远远快于内陆和欠发达地区。
这种不平衡发展导致资源和福利的分配不均,加剧了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2. 收入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财富日益积累,但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扩大。
高收入群体的财富累积越来越多,而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改善缓慢。
这种不平衡现象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社会矛盾的加剧。
3. 产业结构不均衡: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仍然依赖传统产业,而高技术和先进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产业结构的不均衡使得经济发展缺乏可持续性,也使得经济面临外部风险和不确定性。
二、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方案1. 区域协调发展:政府应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投资和优化政策环境等措施,推动内陆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减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2. 收入分配调整:政府应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支持,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和加强教育等措施,改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
同时,要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减少收入差距。
3. 促进产业升级:政府应加大对高技术和先进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通过减少对传统产业的补贴和提供对新兴产业的扶持,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三、案例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及解决方案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一个突出的挑战。
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一些发达城市,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1.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政府于2000年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旨在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经济失衡的原因与经济政策
经济失衡的原因与经济政策经济失衡是指经济发展中某些领域的增长速度快于或慢于其他领域,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态。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失衡趋势时,很容易引发一系列负面影响,如收入分配不均、社会不稳定、资源浪费等问题。
因此,理解经济失衡的原因与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是非常重要的。
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资源分配失衡。
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往往存在某些领域资源过度集中而导致其他领域资源短缺的情况。
例如,某些地方过度发展旅游业,导致当地环境遭到破坏,而其他领域却缺少资源。
这种情况也会导致当地的居民在经济上失衡,而政府需要采取相应的经济政策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
除了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另一个经济失衡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失衡。
这是指某些行业或领域过度发展而导致部分行业或领域的生产力下降的情况。
例如,过度发展高科技产业会导致其他传统产业的生产力下降,这些产业将失去竞争力并无法满足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这种情况也需要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来平衡不同行业和领域的生产力。
此外,国际贸易的影响也是导致经济失衡的原因之一。
许多国家依赖进口来满足其资源和能源需求,这意味着如果国际贸易出现问题,这些国家可能会出现经济失衡。
例如,能源进口国在能源价格上涨时可能会出现经济困难,而出口国在出口市场不稳定时可能会出现同样的问题。
因此,国际贸易政策在维护经济平衡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政府选取适当的经济政策以促进经济均衡发展时,可以采取多种手段。
一种是通过税收政策来调整资源和生产力,例如对资源过度集中的领域征收高额税收,以促进资源的均衡分配;对生产力过度发展的领域适当减免企业税收,以鼓励传统产业创新和发展。
同样,为了维护对国际市场的稳定和促进经济平衡发展,政府可以采取关税对进口和出口进行管理,出口优惠措施和出口配额等手段来确保国际贸易的平衡和稳定发展。
与此同时,为了弥补经济失衡的影响,政府也可以通过出台各种财政计划来直接扶持那些处于困难中的行业或领域。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
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分析与政策建议中国国际收支失衡是指中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以净出口为主的经济结构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
而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主要有外需不稳定、投资过度、产业结构不合理和金融政策不当等方面。
针对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应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引导出口转型、推动消费升级、调整产业结构、采取适度紧缩的金融政策等。
首先,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之一是外需不稳定。
中国出口主要依赖于发达国家市场,而这些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如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都会影响中国的出口。
因此,政府应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方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高端产品的出口比重。
同时,开拓新的市场,加强与新兴经济体的经贸合作,减少对传统市场的依赖,以稳定出口方向。
其次,投资过度也是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之一、过度依赖政府和企业投资带来的增长,长期以来导致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推动消费升级,鼓励居民消费,提高消费者购买力,并提供更多优质的消费品和服务。
此外,通过培育发展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鼓励企业对外投资,提高企业海外收益,平衡国际收支。
再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也是造成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之一、中国传统产业过度发展,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与国际间产业分工和合作的趋势不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加大对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新兴产业,减少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加高端产品出口。
最后,金融政策不当也是导致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之一、在过去,中国过度扩张信贷,引发了不良贷款问题,导致金融系统风险加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采取适度紧缩的金融政策,压缩信贷供给,控制流动性泛滥,加强金融监管,减少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
同时,还应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融资的通道和效率,促进企业创新和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结构性失衡如何解决与推进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结构性失衡如何解决与推进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
这种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在资源配置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等方面。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并推进经济发展。
首先,中国需要调整资源配置,实现有效利用和保护。
当前,中国仍然面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应该优先考虑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型产业,并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
此外,还应加强对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中国应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对薄弱。
为了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中国应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的淘汰和优化升级。
同时,还应加快培育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
另外,中国需要推进经济增长动力转换。
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投资和出口,内需拉动力不足。
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中国应该加大对消费的支持力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推动居民消费升级。
在扩大内需的同时,还应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另外,中国应该加强区域发展均衡。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欠发达。
为了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中国应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推动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同时,还应加强区域合作,加强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的互动和协同发展。
在解决结构性失衡的同时,中国还应加强对外开放,推动经济的国际化发展。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和挑战,中国应该抓住机遇,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通过开展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中国可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结构性失衡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推进经济发展,中国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调整资源配置、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加强区域发展均衡和加强对外开放等。
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与策略透析
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与策略透析经济结构失衡是指经济发展中部门间、地区间和国际间的比重和协调程度出现不合理的现象,其中特别是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例失衡。
经济结构失衡会导致一系列问题,例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失业率升高、土地资源短缺等诸多经济问题,影响国家的长远发展。
本文将详细分析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和应对策略。
一、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1、历史原因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是以制造业出口为主要发展战略,形成了以出口导向的产业结构体系。
这种结构体系虽然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也导致经济结构的失衡,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
2、投资误区19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投资占比逐渐升高,而消费占比逐渐降低,投资误区和反向选择导致了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比失衡状况。
3、资源组织问题中国现有资源结构偏向第一产业,加上人口巨大,导致土地和资源过度开采,引发了环境问题,同时也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4、制度问题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的制度问题是引起经济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导致了人口流动不畅,工业化进程卡壳,劳动力市场缺乏灵活性,资本成本过高等诸多问题。
二、经济结构失衡的应对策略1、调整国民经济结构,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应该采取产业结构升级的策略,通过消费促进内需,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从出口导向到内需拉动的转变。
加强第三产业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城市化进程,优化资源配置,采取新技术和新产业促进产业升级。
2、推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采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加强地方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实现不同产业协调发展,加强财政调控,加大环保治理力度,提高资源效益,减少排放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3、改革方案中国可以通过重大改革方案来推进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例如改革信贷体系,优化金融服务,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和对新型产业的投资,优化资源配置,用限制污染的手段,以修复环境为主,控制环境污染。
经济失衡的成因及其对策
经济失衡的成因及其对策近年来,经济失衡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所谓经济失衡,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某些方面的发展偏差,导致整体经济不能保持稳定的增长。
那么,在经济失衡的形成过程中,有哪些成因呢?又应该如何对策才能够避免经济失衡的发生呢?下面,我们将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成因分析1.经济结构失衡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整体经济中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分配比例,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
当一个地区对某些产业的过度依赖,或者某些产业规模过小,就可能导致经济结构失衡。
同时,不同产业间的协作机制不畅,也会导致经济失衡。
2.财政收支失衡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政收入不能够覆盖其支出时,就会发生财政收支失衡。
这时,政府通常会采取借贷、印钞等方式来弥补差额,导致通货膨胀等问题。
此外,政府在制定预算时,如果目标定得过高,而真实的收入却无法达到预算目标,也会导致财政收支失衡。
3.外部环境失衡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如国际贸易形势、外汇市场变动等,也可能导致经济失衡。
例如,一个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市场需求量骤减,而其它生产性行业不能够及时补足,这将会导致经济困境。
此外,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某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导致经济失衡。
二、对策探讨1.经济结构调整针对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必须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政府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合作,加快转型升级。
例如,鼓励创新产业的发展,加大制造业的力度,提高服务业的质量和水平,并加强各个经济体的协同作用。
2.财政收支平衡针对财政收支失衡的问题,要加强财政管理,控制财政支出,减少财政浪费,提高税收收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财政管理也越来越数字化。
政府可以采用财政大数据分析工具,提高财政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
3.引入多层次的外部参与国际贸易和外汇市场的变化是难以预测的,因此需要充分考虑外部环境,采用多层次的外部参与方式,多方面地开拓市场。
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表现、原因及对策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表现:1. 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工业发达,而西部地区则相对落后;2. 城镇与乡村差距大:城市居民收入高、生活水平好,农村居民则收入偏低,生活水平相对较差;3. 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不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4. 经济结构不够优化:仍以传统制造业和低附加值产业为主,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5. 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等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原因:1. 政府投资导向不正确:过多地投资于重工业和基础建设,而不注重社会服务领域的发展;2. 改革不彻底:官员腐败、国企垄断等问题制约了经济发展的全面性;3. 教育水平和人才素质不高: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短缺,制约了科技和创新领域的发展;4. 资源分配不均:国内贫富差距过大,土地、资源、财富等基础资源的分配不公;5. 全球经济变化:经济全球化和外部环境不稳定,也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影响。
中国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对策:1. 加强社会服务建设:提高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水平,减少城乡、地区之间的差距;2.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深化国企改革,推进市场化改革,加强法治建设,打击腐败;3. 提高人才素质: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4. 改善资源分配机制:制定公正合理的分配机制,加强财富调节和税收政策,加强土地、资源、环境保护;5. 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加大对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持,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全面、平衡、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产业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中国经济政策取向偏重工业规模扩大和工业总量提高,忽视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主要依靠高积累、高投资支撑,由此造成了一系列问题:第一,生产结构不合理。
现有生产供给结构不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变化,一方面表现为低水平下的结构性、地区性生产过剩,另一方面表现为低素质下的高消耗、高成本和低效益。
第二,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目前中国各类产业普遍分散程度高,集中度低,企业追求“大而全”和“小而全”,大中小企业之间缺乏有效分工合作,现有加工制造能力未能有效优化组合。
第三,产业技术结构不合理。
中国长期重复依靠政府拨款进行科研转化为生产力的道路,缺少真正投资主体,投资活动的成本约束和效益激励,导致科研与产业分离,技术商业化能力低下,产业技术进步缓慢,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
(二)地区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趋同化在现行经济体制下,地方政府追求工业自成体系,造成重复投资、重复引进、重复生产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各地区之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分工协作程度弱化。
产业结构趋同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突出问题: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造成低技术生产能力过剩、高技术产品生产能力又十分不足;由于地方利益竞争强化,为保护地方经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贸易与要素流动壁垒,扭曲了资源配置,降低了生产效率,削弱了产业集中度和整体竞争能力,阻碍了地区优势发挥,加剧了地区间发展差距,破坏了生态环境。
(三)城镇化水平偏低目前中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按照生产结构、劳动力配置结构和城乡人口结构分布三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中国城镇化水平并没有达到国际城市化35%的水平。
城镇化水平过低,不仅影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更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不利于扩大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还加大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影响社会稳定。
中国经济不平衡问题与结构调整
中国经济不平衡问题与结构调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经济结构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结构调整措施,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问题的来源中国经济不平衡问题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配置不合理:中国是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但不平衡的资源配置使得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明显,而其他地区则相对滞后。
2.产业结构不合理: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经济主要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这导致了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发展迅猛,而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较为滞后。
3.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地理和自然条件等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发展相对较快,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
二、结构调整的策略为了解决经济不平衡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结构调整策略,包括:1.实施新型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破除户籍制度限制、促进农田和城市土地流转等措施,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2.加快推进产业升级:鼓励发展高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减少传统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3.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格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加大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整治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减少环境污染。
4.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对中西部地区的特殊支持政策,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三、取得的成效中国政府通过上述的结构调整措施,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包括:1.城乡发展差距缩小:随着新型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水平逐渐拉近,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得到有效缩小。
2.产业结构升级:高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少,中国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和升级。
3.环境状况改善: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取得了显著成效,空气、水质等环境指标出现好转,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提升。
4.区域发展均衡:中西部地区得到了特殊支持,经济发展加快,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逐渐减小。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一、引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指各个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明显差距,表现为一些地区经济增长迅速,而另一些地区则相对滞后。
这种不平衡对于全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挑战。
本文将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原因分析1.历史因素历史上,我国各地区受到政治、文化、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地区发展的差距。
例如,沿海地区由于交通便利、资源丰富以及外资的引入,发展迅速,而内陆地区则受限于交通条件和资源禀赋,经济增长相对较慢。
2.资源因素不同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不同,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更便于发展。
而另一些地区则资源匮乏,发展受到限制。
3.产业结构我国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也是不平衡发展的重要原因。
沿海地区以制造业和出口为主,比较具有竞争优势;而内陆地区的发展则更多依靠农业和基本工业,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
4.政策因素不同地方的政策环境和政策优惠亦导致了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情况。
一些地方通过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政策吸引了大量资源和资本,而其他地方则由于政策限制受到了制约。
三、对策建议1.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和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对于资源丰富的地区,应加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发展相关产业;而对于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则应优化产业结构,采取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竞争力。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各地区的基础条件。
完善交通网络、电力供应和通信设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3.创新驱动发展通过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发展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提高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和经济增长潜力。
4.加强政策协调与整合建立跨地区间的政策协调机制,加强政策整合和配合,确保各地区享有公平的发展机会和政策支持。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及对策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及对策中国经济结构失衡是指经济中各个部门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出现一些部门过度发展而导致其他部门相对滞后的现象。
这种失衡问题不仅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而且也可能带来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成因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首先,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外需不平衡。
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基础建设、房地产和制造业等领域过度发展,致使资源配置不均衡。
同时,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导致外需依赖过强,对内需的发展相对滞后。
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不断下降,而高技术、研发密集型产业相对滞后。
此外,由于短期利益驱使,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得到了过度发展,使得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三是城乡发展不平衡。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均衡。
城市经济相对发达,人才、资源集中,而农村地区的经济仍然相对落后,人口流失严重,导致城乡差距扩大。
针对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来解决:一是推进产业升级。
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加大对高技术产业的扶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加大环保产业的投入,推动绿色发展。
二是优化内外需平衡。
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加强消费能力,减少对外需的依赖。
此外,加强对外贸易的多元化发展,积极拓展新兴市场,降低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减少外部风险。
三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减少城乡差距。
同时,通过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并提供更好的职业培训和岗位机会,解决城市人口过剩和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最后,需要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应当加强宏观调控,合理引导资源配置,调整税收和金融政策,鼓励投资和创业。
同时,加强对产业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及其对策建议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及其对策建议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
经济结构失衡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农业与非农产业结构的失衡。
产业结构失衡体现在产业间的比重不合理,重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和服务业比重相对较小;区域结构失衡表现为东部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农业与非农产业结构失衡则是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下降。
这种经济结构失衡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
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对策来解决这一问题。
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较为复杂。
首先,历史原因是经济结构失衡的根源之一、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主要靠着重工业来发展经济,农业和轻工业相对落后。
这种发展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并没有得到有效纠正,导致结构失衡的问题。
其次,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也是造成结构失衡的原因之一、过去,我国依靠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来推动经济增长,而忽视了消费需求的发展。
这种模式导致了重工业的比重过大,轻工业和服务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此外,政府在区域发展上的偏向也是导致结构失衡的原因之一、许多资源和政策倾向于东部地区,导致了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进而影响了整体经济结构的平衡。
针对经济结构失衡问题,我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对策。
首先,应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通过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提高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和绿色化水平,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环境要求。
同时,应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发展高科技产业、新能源产业等,以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和服务化方向转变。
其次,应坚持区域发展的统筹协调原则,加强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就业等方面的投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同时,要鼓励东部地区的发达地区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援和合作,形成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最后,应加强农业发展的支持和调控,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通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农民就业创业和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发展与现代城市化发展的协调,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及其对策建议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原因及其对策建议当前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的重要症结,已经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标的实现,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需求结构不合理。
主要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失衡。
一是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
中国长期主要依赖投资、外需拉动经济增长。
在投资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最终消费占GDP 的比例持续下滑,据统计,中国的资本形成率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32%左右上升到2009年的46.8%,最终消费率则由同期的67%左右下降到48.6%。
二是高投资形成的巨大产能直接导致对外过度依赖。
中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在较大程度上依赖国际市场,到2008年中国外贸依存度已高达70%。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与产业内部失衡并存的特征愈加凸显。
农业基础薄弱,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
截至2009年,中国第三产业比重仅为42.6%,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是低水平重复建设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长期并存。
一方面,部分行业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
另一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企业制度改革滞后,企业缺乏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高新技术产品严重短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明显滞后。
(三)城乡、区域结构不合理。
主要是城镇化发展滞后、中西部地区发展滞后、城乡和区域之间生活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
中国经济规模发展空间结构失衡,城乡差距仍在持续扩大,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由1980年的1.05∶1扩大到2009年的2.2∶1。
(四)要素结构不合理。
主要是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出。
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偏低,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70%的铜矿石、90%的铬铁矿石等都依靠进口。
从生态环境看,中国“高消耗、高污染、资源型”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在投资增长中呈现继续强化之势。
浅析我国宏观经济外部失衡的原因及应对之策
浅析我国宏观经济外部失衡的原因及应对之策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就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相对落后,对我国的物价水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物价不稳定的条件下,宽松的货币政策难以有效的扩大内需。
在此种情况下,应当积极采取相关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来减轻人民币值的压力,缓解宏观经济外部失衡的问题,维护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宏观经济外部失衡的原因1.直接原因多年来,我国片面强调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这是导致外部失衡的直接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出口也为弥补我国外汇缺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整体国力的不断增强,原来过度依赖外需发展经济的策略并没有及时得到调整。
同时,在外需模式导向下,出口创汇规模就自然演变成地方政府业缋考核的一个标准,扩大出口成了某些地方政府追求的政绩工程。
由此,造成了地方保护、市场分割,以及人为地阻碍资源与商品在不同地区间的自由流动等。
而在国际市场上,各地方为了争抢客户,出口商之间相互杀价、恶性竞争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一些出口商品的价格低于出口换汇成本,国际市场价格低于国内市场价格。
2.根本原因长期以来,国内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粗放式的投资来推动,国内消费市场的培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扩大内需往往只被作为一种权宜之计,因而也加重了对出口的依赖。
在我国,投资率很高,但消费率却很低。
除了因目前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人们被迫储蓄外,我国储蓄率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形势的发展,金融机构效率极低,不能按市场机制配置有限的资金。
众所周知,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间接金融占有绝对的支配地位,而间接金融又以国有银行为主,在贷款融资方面,对广大的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存在歧视。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与对策随着近年来全球经济的不稳定,以及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和自身结构问题的逐渐凸显,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学家、政府官员、企业家、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在此背景下,文章将从三方面探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问题与对策。
一、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中国经济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实现了高速发展,但这种发展方式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1. 经济增长方式单一: 以投资为主导,把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利用起来为主的发展方式已经导致了投资需求增长不足和产能过剩,进而导致了经济增长缓慢和产能利用率低下。
2. 依赖资源投入: 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以资源投入为主,在较长的时间内依靠资源的投入维系着经济发展。
这种方式不仅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恶化,而且难以久远。
3. 大规模的信贷化过度带来的风险: 近年来,由于国内企业大规模的借款和信贷化过度,导致银行业信贷表外化和“影子银行”的出现,从而带来了金融安全风险。
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对策针对以上问题,需要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发展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经济方式除了走向以技术创新和服务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式之外,中国还应加强基础研究,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在自主创新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2. 改变依赖资源消耗的发展方式发展服务产业是促进经济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发展旅游、康体、文化、医疗等服务业,提高以消费为导向的质量和消费品质量。
3. 大力发展“新经济”新经济是指在新兴产业、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业等领域打造的全新产业模式和生态。
如,互联网+、智能家居、共享经济等。
在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新产业上加大投入,从而扩大内需,改变经济结构。
4. 控制金融领域的风险对于当前出现的金融隐患,未来管控风险则尤为关键。
建设符合国外经验的所有权管理学机构,实行资产托管制度,降低杠杆率,并且坚决控制“影子银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我国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的表现和原因
我国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的表现和原因一、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的表现1.1 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失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过快,且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重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现代服务业比重较小。
1.2 外贸顺差与国际收支失衡我国长期以来保持着较大规模的外贸顺差,但国际收支仍然存在逆差,主要体现在服务贸易逆差较大、投资收益逆差等方面。
1.3 投资与消费不平衡我国投资过度依赖固定资产投资,消费能力不足,居民消费支出偏低。
1.4 地区发展差异显著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先进,而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地区发展差距较大。
1.5 资源、环境与经济失衡我国资源环境承受能力已经达到了极限,但依然存在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二、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的原因2.1 结构性因素我国经济历史上长期以来国民经济投入约束与价值规律制约,区域经济分工体制不合理。
2.2 制度因素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彻底,市场机制不完善,宏观经济调控力度不够,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2.3 国际因素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冲击,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加剧,国际环境不利于我国宏观经济平衡。
2.4 认识误区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宏观经济失衡还与我国对宏观经济的认识误区有关,政府和企业管理者对宏观经济的认识不足、不够科学,导致了宏观经济的内外失衡。
2.5 社会因素城乡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宏观经济内外失衡。
三、对策建议3.1 调整产业结构要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业对GDP 增长的贡献度,降低重工业比重。
3.2 改善国际收支加强服务业对外开放和转变出口方式,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增加技术含量,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
3.3 促进消费升级鼓励居民消费,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大对消费升级的政策支持力度,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3.4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积极的地区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3.5 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实施资源环境税改革,鼓励绿色生产和消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原因与政策建议
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原因与政策建议当前我国经济的诸多问题和矛盾都与外贸顺差过快增长有关。
外贸顺差过快增长,导致了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从而导致人民银行被动地向社会投放过多的基础货币,于是国内货币政策操作越来越陷入困境,物价指数节节攀升,资产价格更是疯涨;而我国与欧美国家的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主要贸易伙伴国纷纷要求人民币加快升值步伐。
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中国经济内外失衡。
一、消费不足的原因是居民收入比重下降为什么中国经济会内外失衡?从宏观经济恒等式看,GDP=投资+消费+净出口,目前投资已经偏热,也就是说投资在GDP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已经偏高。
那么,出口过快增长应该与消费增长不足有关了。
消费与储蓄是一个巴掌的两面,消费不足肯定是储蓄过度导致的。
统计数据也反映了这样的推论:2005年中国国内储蓄占GDP比率为48.1%,国内投资占GDP比率为42.6%,自然就形成了占GDP5.5%的净出口。
2007年,净出口约占GDP的10%。
因此,最近几年经常账户顺差占GDP的比率连续上升与国内储蓄率上升有密切关系。
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储蓄率在国际范围内的确已经处于较高水平。
因此,学术界和决策层基本上形成了共识:应该将降低国内储蓄率视为缩小经常账户顺差,进而缓解流动性过剩、遏制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上扬的根本途径。
但问题并非那么简单。
虽然中国的储蓄率一直较高,但中国经济在2001年前并没有出现失衡,这说明我国的储蓄率是最近几年才上升的。
统计结果也支持该观点,2001年以前的储蓄率一直在40%左右,但2001年以后增加到了43%以上。
该结论与老百姓的感受似乎有很大差异,从微观上来说,如果储蓄率增加,那么居民的生活应该越来越轻松才对,但实际上显然与此不符,原因何在?世界银行经济学家Kuijs对此做出了开创性努力。
一国的部门储蓄包括居民储蓄、政府储蓄和企业储蓄。
值得重视的是,各部门储蓄的定义是迥然相异的。
居民储蓄等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减去居民消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与对策回顾建国60年来经济发展的道路,屡屡受到结构失衡的困扰,调整经济结构多次被列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文革期间的“抓革命促生产”,70年代后期的“洋跃进”, 80和90年代经济过热中,都伴随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经济运行难以为继,不得不开展调整或整顿。
十四大后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结构性矛盾一度缓解。
但加入WTO后,我国在全球化冲击下,以内外需失衡为代表的经济结构问题再次凸现。
可见,结构失衡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顽症之一,必须从体制机制上研究治本之策。
一、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基本特征结构失衡与结构矮化是我国经济60年来的常态。
当前的经济结构失衡,带有进入全球化时代的特征:在国内生产能力总量过剩的情况下,内需不足,外需下滑。
既有工业内部的失衡,也有产品结构的失衡;既有存量失衡,也有区域间的失衡。
1、低水平产能过剩与高技术产品短缺并存目前,我国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并可能导致基础设施部分能力闲置。
不仅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倾向。
2009年6月,钢铁行业过剩产能达到1.6亿吨,生产能力利用率仅为73.1%。
但一批钢铁项目未批先建或违规建设。
中央电视台2009年9月6日《经济半小时》报道,上半年全国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已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
倘若这些产能全部实现,相当于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两倍以上。
与此同时,我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特种钢材;多晶硅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国外大企业手中,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国内企业扮演的仅仅是赚取“加工费”的角色。
2、资源不足与廉价使用并存人均份额少是中国资源的基本国情。
截止2005年,我国人均水平与世界人均水平相比,人均耕地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3%,淡水为27%,森林为14%,草地为32%,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1%、4.5%,铁、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储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6、1/6、1/9。
但在我国资源遭粗放使用很严重,长期依靠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扩张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有相当部分GDP以资源过度使用为代价而取得。
资源价格不能反映其稀缺程度,资源开发使用中造成的外部负效用不能被补偿。
土地、水资源被廉价甚至无偿使用,地下水被过度开采,煤炭被滥采滥挖,稀土金属被无序肆意开采。
3、环境容量超限与“两高一资”项目增加并存人口密度大、环境承载力弱对我国发展形成严重制约。
目前,我国GDP占全世界的4%~5%左右,但原煤、钢材、水泥的消耗量分别占全世界消耗量的31%、30%和40%,石油、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分别达到40%、6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经超出环境容量。
在全球144 个国家和地区“环境可持续指数”排名中,中国位居第133位。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6年9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 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 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05%。
实行积极财政政策过程中,水泥、钢铁等“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重化工项目借机出笼。
4、政府大量投资与民间资金蛰伏并存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超过40%,远高于多数国家20%左右的水平。
即使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战后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时期,其投资率也远没有达到中国目前的水平。
如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其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峰值也从未超过GDP的34%。
2009年上半年,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投资增速长25%,全年将增长32%以上。
同时,约46万亿民间资金处于观望状态。
其中浙江民间资金仅增长8%。
5、行业垄断与过度竞争并存电力、石化、民航、铁路等传统基础行业被国有资本垄断,近年的新兴产业如证券、通讯等产业民间资金也很难进入,国有资本利用在这些行业的垄断地位取得高利润和高收入,发展活力不足,严重损害了竞争积极性,损害了消费者利益。
而纺织、钢铁、奶业等又因规划偏迟偏弱难以正常引导,过度竞争,造成资源浪费,产业升级缓慢。
6、自主创新不足与科研经费低效使用并存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巨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低下,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创造大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与结构升级缺乏支撑能力。
但在我国科研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却同时存在经费使用低效的现象。
我国科研体制基本上沿用计划经济下的模式,科研主体和大部分的人力、物力集中在国立研究机构和高校等事业单位,主要由国家财政支持;而企业对技术开发的投入比例小,就职于企业从事研发工作的高级科研人员不足,导致绝大部分企业的研发能力不强。
二、经济结构长期失衡的深层次原因我国经济长期存在失衡问题,有发展战略方面的原因,但根本在于传统体制引起。
短期的供给过剩是市场机制“试错”的客观要求,否则就没有优胜劣汰,就没有技术进步与发明创造,而3年以上的失衡,尤其是60年的失衡,与计划体制和经济转轨未完成密切相关。
1、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滞后,是结构失衡的首要原因(1)长期实行赶超发展战略的负面效应。
作为发展中大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具有历史必然性,实行赶超发展战略在干部群众中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
我国建国后不久提出“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改革开放以来,“大跨越”,“跳跃式发展”等词汇经常成为地方政府文件中的高频关键词。
实行投资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重投资、轻消费,重总量、轻结构,重规模、轻升级,实行生产要素低价格政策,低工资、低利率和低资源成本。
赶超发展战略长期运行的结果,累积了产能过剩、消费需求不足等结构失衡问题,至今依然存在巨大惯性。
(2)不均衡发展战略的配套政策不完善。
产业发展中,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曾经实施“以钢为纲”、“以粮为纲”的发展战略,人为造成农、轻、重之间及其内部结构的失衡。
近年来,第二产业生产能力提升很快,我国成为制造大国,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在区域发展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由沿海到内地梯级递进的开放步骤,又分阶段采取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
这些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地区间你追我赶的发展竞争,加快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但由于均等化公共服务的配套政策措施没跟上,在累积了巨大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同时,也扩大了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进而造成地区间的发展能力差异过大,引发国内需求的结构性失衡。
(3)出口导向发展战略调整滞后。
我国出口导向政策实施30年来,通过压汇率、出口补贴和退税政策,刺激出口,换取急需的技术装备,提高了我国的产品竞争能力,发挥了后发优势。
但在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全球化进程明显加速,顺差增长迅速,汇率调整缓慢引发升值压力,热钱大量涌入,外汇储备大量增加。
由于过分重视出口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出口导向政策调整比较缓慢,导致外汇储备的大量累积。
大量外汇投资于美国国债市场,等于大量资源供美国廉价使用,面临美元不断贬值的风险,不利于产业升级,加重了内外经济结构失衡。
2、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作用不充分我国大部分产品价格已经由市场决定,但一部分重要生产要素的价格还被政府控制,不能反映其稀缺程度。
如政府仍控制着利率、汇率、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的形成,一方面资本、土地、水资源等被廉价开采和使用,另一方面污染排放权等未能通过竞争方式形成价格,市场通过价格竞争配置资源的能力受到制约。
从市场运行的法治环境看,社会保障的城乡差异,内外资优惠政策不一致,地方保护主义,城乡同命不同价,司法部门给予本地企业更多保护,资源在国际流动比国内流动更容易等,都不利于市场功能的发挥。
3、市场主体建设滞后市场主体间的充分平等竞争,是实现经济均衡的基础性条件。
我国政府拥有大量居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一部分国有企业虽经过股份制改造,但“一股独大”使其治理结构不完善。
政府控制着国有企业领导的任命,给予特殊关照,控制着相关行业的进入门槛,客观上使其可以不注重科技进步、产品创新而求发展,甚至通过浪费资源、低水平建设挤压民营活力和空间。
近年来,证券等新兴产业出现大量新的政府控股企业,一些竞争性行业“国进民退”,国资背景的企业容易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
市场主体地位的差异,成为结构失衡的基础性原因。
4、现有科技体制不能充分助力产业升级政府支持科技研发,促进产业升级,是解决结构失衡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多年来我国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进行了大量投入,但科技管理体制与市场竞争过程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
在科研项目立项、评估中由少数人、少数单位说了算的情况突出,科研方向和科研成果与生产脱节。
部分科研项目的审批、研究、评奖、结项在行政部门和教育、科研机构循环,脱离生产环节,耗费大量经费的科技成果市场应用价值低,专利产品转化率低。
5、经济政策碎片化计划体制下,经济干预微观化,计划审批是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
在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政府对土地、资源、利率、汇率等价格的形成具有主导作用,对产业准入等有大量的管制措施。
但政府规划约束力弱,我国产业结构现状与“十一五”规划的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写得科学,干得不科学”。
从国家宏观战略规划到主要产业规划,执行主体责任不够明确,检查督办制度约束力不强。
某些经济政策执行中流于碎片化,脱离原来的政策目标,甚至受强势利益集团左右。
如中央早就对地方政府建设廉租房问题提出明确要求,但地方在落实政策时进展缓慢,甚至借机发展高档房地产,或为本部门牟利。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防止结构失衡,实现可持续协调发展防止结构失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政府效能提高、市场运行优化、科技体制改善等方面入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
1、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1)变赶超战略为要素禀赋优势发展战略。
在赶超战略下,容易走向不顾当地条件、不惜代价的增长方式,在实现部分发展目标的同时,带来资源的浪费,持续发展的条件遭到破坏。
实行要素禀赋优势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各地发展基础和条件,充分运用市场价格竞争机制配置资源,通过主体功能区建设,发挥不同地区的要素禀赋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
(2)变不平衡发展战略为和谐发展战略。
改变过分片面强调增加生产能力的发展方式,促进三个产业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之初的经济调整中,通过政策刺激改善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
1979年和1980年,国家陆续提高了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如粮食统购价格平均提高20%,超购部分再加价50%。
全国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这两年分别提高了22.1%、71%。
当前我国实行的“家电下乡”、“汽车下乡”政策,通过财政补贴政策提高农民消费能力,推动农村商业网络体系建设,提升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我国区域差异较大,在完善公平竞争市场机制的同时,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机制,保持各地具有参与竞争与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是防止结构失衡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