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与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与对策

回顾建国60年来经济发展的道路,屡屡受到结构失衡的困扰,调整经济结构多次被列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文革期间的“抓革命促生产”,70年代后期的“洋跃进”, 80和90年代经济过热中,都伴随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经济运行难以为继,不得不开展调整或整顿。十四大后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结构性矛盾一度缓解。但加入WTO后,我国在全球化冲击下,以内外需失衡为代表的经济结构问题再次凸现。可见,结构失衡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顽症之一,必须从体制机制上研究治本之策。

一、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基本特征

结构失衡与结构矮化是我国经济60年来的常态。当前的经济结构失衡,带有进入全球化时代的特征:在国内生产能力总量过剩的情况下,内需不足,外需下滑。既有工业内部的失衡,也有产品结构的失衡;既有存量失衡,也有区域间的失衡。

1、低水平产能过剩与高技术产品短缺并存

目前,我国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并可能导致基础设施部分能力闲置。不仅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倾向。2009年6月,钢铁行业过剩产能达到1.6亿吨,生产能力利用率仅为73.1%。但一批钢铁项目未批先建或违规建设。中央电视台2009年9月6日《经济半小时》报道,上半年全国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已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倘若这些产能全部实现,相当于全球多晶硅年需求量的两倍以上。与此同时,我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特种钢材;多晶硅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国外大企业手中,在整个光伏产业链中,国内企业扮演的仅仅是赚取“加工费”的角色。

2、资源不足与廉价使用并存

人均份额少是中国资源的基本国情。截止2005年,我国人均水平与世界人均水平相比,人均耕地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3%,淡水为27%,森林为14%,草地为32%,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1%、4.5%,铁、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储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6、1/6、1/9。但在我国资源遭粗放使用很严重,长期依靠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扩张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有相当部分GDP以资源过度使用为代价而取得。资源价格不能反映其稀缺程度,资源开发使用中造成的外部负效用不能被补偿。土地、水资源被廉价甚至无偿使用,地下水被过度开采,煤炭被滥采滥挖,稀土金属被无序肆意开采。

3、环境容量超限与“两高一资”项目增加并存

人口密度大、环境承载力弱对我国发展形成严重制约。目前,我国GDP占全世界的4%~5%左右,但原煤、钢材、水泥的消耗量分别占全世界消耗量的31%、30%和40%,石油、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分别达到40%、6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

放量已经超出环境容量。在全球144 个国家和地区“环境可持续指数”排名中,中国位居第133位。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2006年9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 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 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05%。实行积极财政政策过程中,水泥、钢铁等“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重化工项目借机出笼。

4、政府大量投资与民间资金蛰伏并存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超过40%,远高于多数国家20%左右的水平。即使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战后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时期,其投资率也远没有达到中国目前的水平。如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其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峰值也从未超过GDP的34%。2009年上半年,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投资增速长25%,全年将增长32%以上。同时,约46万亿民间资金处于观望状态。其中浙江民间资金仅增长8%。

5、行业垄断与过度竞争并存

电力、石化、民航、铁路等传统基础行业被国有资本垄断,近年的新兴产业如证券、通讯等产业民间资金也很难进入,国有资本利用在这些行业的垄断地位取得高利润和高收入,发展活力不足,严重损害了竞争积极性,损害了消费者利益。而纺织、钢铁、奶业等又因规划偏迟偏弱难以正常引导,过度竞争,造成资源浪费,产业升级缓慢。

6、自主创新不足与科研经费低效使用并存

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巨大差距,自主创新能力低下,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创造大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与结构升级缺乏支撑能力。但在我国科研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却同时存在经费使用低效的现象。我国科研体制基本上沿用计划经济下的模式,科研主体和大部分的人力、物力集中在国立研究机构和高校等事业单位,主要由国家财政支持;而企业对技术开发的投入比例小,就职于企业从事研发工作的高级科研人员不足,导致绝大部分企业的研发能力不强。

二、经济结构长期失衡的深层次原因

我国经济长期存在失衡问题,有发展战略方面的原因,但根本在于传统体制引起。短期的供给过剩是市场机制“试错”的客观要求,否则就没有优胜劣汰,就没有技术进步与发明创造,而3年以上的失衡,尤其是60年的失衡,与计划体制和经济转轨未完成密切相关。

1、经济发展战略调整滞后,是结构失衡的首要原因

(1)长期实行赶超发展战略的负面效应。作为发展中大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具有历史必然性,实行赶超发展战略在干部群众中具有深厚的

思想基础。我国建国后不久提出“超英赶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改革开放以来,“大跨越”,“跳跃式发展”等词汇经常成为地方政府文件中的高频关键词。实行投资导向型经济增长方式,重投资、轻消费,重总量、轻结构,重规模、轻升级,实行生产要素低价格政策,低工资、低利率和低资源成本。赶超发展战略长期运行的结果,累积了产能过剩、消费需求不足等结构失衡问题,至今依然存在巨大惯性。

(2)不均衡发展战略的配套政策不完善。产业发展中,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曾经实施“以钢为纲”、“以粮为纲”的发展战略,人为造成农、轻、重之间及其内部结构的失衡。近年来,第二产业生产能力提升很快,我国成为制造大国,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在区域发展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由沿海到内地梯级递进的开放步骤,又分阶段采取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这些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地区间你追我赶的发展竞争,加快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但由于均等化公共服务的配套政策措施没跟上,在累积了巨大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同时,也扩大了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进而造成地区间的发展能力差异过大,引发国内需求的结构性失衡。

(3)出口导向发展战略调整滞后。我国出口导向政策实施30年来,通过压汇率、出口补贴和退税政策,刺激出口,换取急需的技术装备,提高了我国的产品竞争能力,发挥了后发优势。但在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全球化进程明显加速,顺差增长迅速,汇率调整缓慢引发升值压力,热钱大量涌入,外汇储备大量增加。由于过分重视出口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出口导向政策调整比较缓慢,导致外汇储备的大量累积。大量外汇投资于美国国债市场,等于大量资源供美国廉价使用,面临美元不断贬值的风险,不利于产业升级,加重了内外经济结构失衡。

2、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作用不充分

我国大部分产品价格已经由市场决定,但一部分重要生产要素的价格还被政府控制,不能反映其稀缺程度。如政府仍控制着利率、汇率、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的形成,一方面资本、土地、水资源等被廉价开采和使用,另一方面污染排放权等未能通过竞争方式形成价格,市场通过价格竞争配置资源的能力受到制约。从市场运行的法治环境看,社会保障的城乡差异,内外资优惠政策不一致,地方保护主义,城乡同命不同价,司法部门给予本地企业更多保护,资源在国际流动比国内流动更容易等,都不利于市场功能的发挥。

3、市场主体建设滞后

市场主体间的充分平等竞争,是实现经济均衡的基础性条件。我国政府拥有大量居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一部分国有企业虽经过股份制改造,但“一股独大”使其治理结构不完善。政府控制着国有企业领导的任命,给予特殊关照,控制着相关行业的进入门槛,客观上使其可以不注重科技进步、产品创新而求发展,甚至通过浪费资源、低水平建设挤压民营活力和空间。近年来,证券等新兴产业出现大量新的政府控股企业,一些竞争性行业“国进民退”,国资背景的企业容易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市场主体地位的差异,成为结构失衡的基础性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