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结构四大新特征
中国四大经济区域的城镇化发展特征与趋势比较_白志礼
《软科学 》2009年 1月 ·第 23卷 ·第 1期 (总第 109期 )
区域发展
重在下降 。 2004年 , 我国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之和 占城市总数的 7.63%, 大城市占 12.37%, 中等城市 和小城市所占比例分别为 35.1%和 44.8%。城市 规模结构接近金字塔型 , 逐步趋向合理 。
区域发展
《软科学 》2009年 1月 ·第 23卷 ·第 1期 (总第 109期 )
化水平增长缓慢 。 尽管如此 , 由于东北地区特殊的 经济社会背景和较雄厚的工业基础条件 , 其城镇化 率比全国同期水平仍高 12.16 个百分点 , 在我国四 大区域当中也是最高的 。
2.东部城镇化发展特征 改革开放以后 ,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非常迅速 , 对 人才 、资源 、技术以及资本吸引力大 , 产业集聚进一 步促进人口聚集 , 城镇化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中西部 地区 。 2005 年 , 东 部 地 区 城 镇 化 率 52.84%, 比 1990年增长 22.07个百分点 , 年均增长 1.47个百 分点 , 在四大区域中增长速度最快 。 东部地区内部 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 沿海城市已出现一种新 的城镇化发展形态 , 即郊区城镇化和城市郊区化 , 这 主要是由中心城市的功能转移和产业扩散带动起来
城镇化是由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化城市社会 转变的历史过程 , 是人口城镇化与城市现代化的统 一 。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 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 也是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 展的必要条件 , 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非常重 要的意义 。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 农业人口占总 人口的 70%左右 , 要实现社会 主义现代化 , 城镇化 健康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 。 本文立足于我国东部 、 中部 、西部 、东北四大经济区域 , 以省级区域为单元 , 揭示四大区域城镇化发展特征与趋势 , 分析城镇化 与经济发展关系 , 以促进区域城镇化健康发展 。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精)
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知识梳理】 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 阶段特征 形式 关系 成因 鸦片战争爆发到洋务运动兴起 开始出现半殖民地特征 封建自然经济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自然经济对外资经济抗拒力 外资经济对自然经济起瓦解作用 两次鸦片战争 部分主权丧失早期资本输出洋务运动兴起 到大革命失败 封建经济为主 四种经济形式并存 愈来愈深的半殖半封性 封建自然经济 外资经济洋务经济民资经济 洋务经济抵制外资经济诱导民资经济瓦解自然经济洋务运动兴起外资经济刺激 土地革命战争开始 到新中国成立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占统治地位 五种经济形式并存 官僚资本主义 封建自然经济 民族资本经济 外国资本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官僚资本是国民政府反动统治经济基础新民主主义经济是红色政权壮大和民主革命胜利的物质基础 南京政府建立 四大家族形成 国共对峙局面形成中共在苏区敌后区解放区措施 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的新五种经济形式并存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官僚资本以没收方式转化国营经济 民族资本和平赎买方式转变为国营经济 土改进行形成大量个体小农经济 合作化运动产生合作社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改造民族资本而形成三大改造完成 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单一公有制经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集体经济 片面追求公有化的规模与程度,主观认为公有化规模愈大就愈能促进产生力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 到中国十四大召开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国营经济集体经济 私营经济个体经济 合资企业独资企业 吸取建国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工作重心伟大转移,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二、中国社会各种经济成分的演变:1.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走向瓦解,但仍占主导地位;建国后日趋消亡(1952年土改)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壮大;由发展到消亡①19世纪40年代在东南五口通商地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多选题
三、多项选择题(共20题)1、我们党坚持不断推进自我革命,使党的()显著增强。
A、创造力B、凝聚力C、创新力D、战斗力答案:ABD【解析】参见《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19页2、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
A、政府B、社会C、国家D、民族答案:CD【解析】参见《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17页3、中国共产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体现在()。
A、在内忧外患中诞生B、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C、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D、在磨难挫折中成长答案:BC【解析】参见《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16-17页4、勇于自我革命使我们党形成了()、自我提高的能力和机制,确保党自身出了问题能坚决主动予以纠正。
A、自我净化B、自我反省C、自我完善D、自我革新答案:ACD【解析】参见《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18页5、共同的理想信念,让共产党人凝聚起来,(),愿意为之舍身奋斗。
A、勇往直前以赴之B、断头流血以从之C、实事求是以谋之D、殚精竭虑以成之答案:ABCD【解析】参见《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11页6、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产生了()影响。
A、全方位B、深层次C、惊人的D、历史性答案:AB【解析】参见《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20页7、马克思主义的()和()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
A、科学性B、实践性C、真理性D、普遍性答案:AC【解析】参见《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8页8、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A、立场B、观点C、方法D、措施答案:ABC【解析】参见《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7页9、中国共产党就是一个“无欲而刚强”的()政党。
A、纯洁性B、真理性C、积极性D、先进性答案:AD【解析】参见《时事报告大学生版》第19页10、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的认识,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
第10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鸦片战后,洋布大行,物美价廉,列强疯 狂掠夺中国原料,特别是生丝和茶叶,… …在 利润的驱使下,农民纷纷种茶,种桑养蚕,中 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供应地。
——曹中原
②沦为了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③出现了买办阶层
沪地百货阗集,中外贸易,惟凭通事一言, 顷刻之间,千金赤手可致。 晚清四大买办 ——王韬《瀛瑌杂志》
二、洋务运动
(三)代表人物:
(“自强”“求富”)
(五)评价:
三、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
这要从1876的除夕 说起。福贵到舅舅张老 汉家过年,吃完团圆饭 后,舅舅一家开始谋划 来年建一个纺纱厂。
(一)民族工业的产生 (19世纪70年代) 地主
张老大 (打理家族事务)
张老汉 (大地主)张老三 (嘉兴县令)源自(三)代表人物:中央:
奕訢
地方: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四)成就:
①创办军事工业
天津 1867年 天津机器制造局 崇厚
1861年 安庆内军械所 曾国藩
安庆
上海 1865年 江南制造总局 李鸿章
福州
1866年
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
②创办民用工业
天津
1890年 汉阳铁厂 张之洞
汉阳
1877年 开平煤矿 李鸿章
天津
贻来牟机器磨坊
上海
发昌机器厂
继昌隆缫丝厂
广东
(二)初步发展 (1895年—1912年)
1895年甲午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 条约》。为大清财政计,发布上谕,各地 方“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还设立商部,奖励工商。
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得到了 初步的发展原因?
(1)原因: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人民日报解构新常态四大特征
人民日报解构新常态四大特征早报记者陈月石发表于2014-08-09 08:02“从速度层面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说。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四个主要特征中高速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
优结构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城乡区域结构方面,城乡区域差距将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占比上升。
新动力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多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
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被寄予了在改革深水区探索前行的厚望。
8月7日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一文归纳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四个主要特征——“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
关于这4个关键词,8月4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曾刊发特别报道《新常态,新在哪?》,援引专家观点,加以系统阐释。
——中高速。
“从速度层面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说。
环顾世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1950年-1972年,日本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1973年-1990年期间回落至%,1991年-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1961年-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1997年-2012年期间仅为%;1952年-1994年期间,中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1995年-2013年期间下调至%。
“不少国家的经济增速都是从8%以上的‘高速挡’直接切换到4%左右的‘中速挡’,而中国经济有望在7%~8%的‘中高速挡’运行一段时间。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二、洋务运动
——清政府的自救运动
——中国近代化开端
洋务运动
材料分析: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 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 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 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 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1、从材料中找出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 2、从材料中找出洋务运动的目的?
官僚资本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统治者凭借国家政权的力 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但它并不代表中华民 族的利益,是政治不民主、经济不发达的产物,它依附于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
一 原因 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最主要和最直接) 、 ②国内市场不断扩大(前提) 自 然 洋纱输入,“纺”与“织”分离; 经 洋布输入,“织”与“耕”分离 (主要表现) 表现 济 丝、茶等农产品日趋商品化。 逐 步 ①客观上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积极:②动摇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 解 体 ③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市场 影响 和劳动力条件 中国逐步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消极:
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 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 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中 国 民 族 资 本 主 义 的 产 生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原因 ②洋务企业的诱导 ③外商企业的刺激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时间: 地点:东南沿海地区 代表企业: 上海_、天津_、南海_ 影响:
洋 务 运 动
破产标志: 甲午战败 根本原因: 不彻底改革封建制度 评价: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蛮好上课用
我们从材料中可以 中国民间洋布畅销,土布市场严重萎缩 获取哪些信息? (质量与价格对比)
庭民营纺织业和家纺织业严重衰落
材料四:《中国土特产产品出口统计表》 单位:吨/年平均 时间 1840年前 1845年 1851年 1853年 茶叶 5000 8010 9919 10122 生丝 5000 13220 23040 62896
材料八:到1898年,除“四大局(江南制造总局、金陵 机器局、福建船政局和天津机器局)”之外,还创办了 25个中央和地方政府主办的新式军事企业,共雇佣工人 一万余人,支出经费数千万两,引进西方技术与设备, 主要生产军用钢材、火药、轻武器、火炮、地雷、水雷 及船舰等。这些产品在数量和质量的总体上与当时世界 水平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思考11】民用工业发展有哪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
材料十一:奏请开 政府支持 除铁禁,暂免税厘。 复奏免炉饷,请准任 军事工业创办 便煽铸 。 的经验积累 材料十:出资入股的商人被排斥在经 营之外
资金少 材料十二:招股骤难足额 技术依赖 材料十三:此人的职业却是医生 、此 二人以前从未造过船
管理因素(腐败和低效)
材料十四:官营企业管理不善,效率 顽固派阻扰 极低,大多亏空 材料十五:自强运动年代恰好与外国 国家外部环境恶劣 帝国主义强化的时代相吻合 材料十六:被守旧派斥责为异端邪说
【思考1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 失败的原因。 资金少
技术依赖
管理因素(腐败和低效)
顽固派阻扰、满汉矛盾
材料二:战后短短几年,英国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 3.5倍,其中棉纺织品占总值的70%以上,增加了4.5倍 多。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 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 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 销”,“闽产之土布……不能出口。” 材料三: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棉布三分之一。吾村 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削减大 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理解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理解第一特征:承认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大特征是承认中国的特色。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这是中国特有的。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坚持传承和发扬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积极融合中外文化,形成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现代化模式。
中国式现代化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追求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现代化特点。
第二特征:以人为本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二大特征是以人为本。
中国历来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公平,将人民的福祉摆在首位。
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国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中国推行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政策,如健康保险、养老保险、住房保障等,为人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此外,中国还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普及率,提升人民的整体素质。
第三特征:和平崛起第四特征:可持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第四大特征是可持续发展。
中国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
中国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积极推广能源节约与环保技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同时加大对生态保护的投入。
中国还加强污染治理,推动工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第五特征:综合实力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五大特征是综合实力提升。
中国致力于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实现国家的强盛。
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注重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国家的科技水平。
中国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科研与产业融合,培育世界级的科技创新企业和领军人才。
此外,中国还致力于增强国家软实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推动中国的对外交往和文化交流。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以人为本,强调和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同时致力于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推动中国的崛起。
这五大特征体现了中国的独特性,也为世界带来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启示和借鉴。
3中国经济格局特征
中国经济格局特征首先总的概括中国经济格局特征:经济格局主要指各个地区间的经济实力的差异,从一些经济指标,例如GDP,产业布局等,我们基本可以看出东部经济较中部和西部实力更强,发展更快。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区域间经济基础,文化背景,资源禀赋差异都很大,造成了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1我国东部地区,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不同,我国的经济布局历史上就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人口最为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从基础设施到制造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有较好的基础、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
旧中国的现代工业几乎都在这一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产业投资和吸引外资加快了这一地区发展,逐步形成了东部地区以加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东部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海岸线长,交通和通讯等产业基础较好,科学文化发达,技术力量雄厚,经营管理水平高,人才济济,资金充裕,城市规模和城镇密度大,有利于各产业生产的协作配套,因而产业经济效益比较好。
东部地区靠海,产业发展有市场,信息和技术变化得快,吸引资本进行战略性产业投资的条件优越。
此外,靠海的能源开发利用,与国外进行交流的得天独厚条件都给东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九十年代以来,由于东部沿海一些地区产业类型以第二产为主,依靠我国丰富而又廉价的劳动力发展,并且依赖于海外市场,经济发展不稳定,容易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因此,东部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今后应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在新的发展要求下,国家先后批复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区域规划和文件,进一步深化了我国东部经济发展的前景。
(以下可根据时间情况简略说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上海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城市,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地区,特别是跨国资本正大举向长三角地区转移。
上海市正在发展成为大公司、大银行总部和研发中心的所在地,并加快朝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迈进。
专题六经济全球化经济结构
3.全面工业化(新中国成立后)
(1)探索阶段(1949-1977年) ①1949-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社会主 义现代化的基础。 ②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奠 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③1956-1957年,中共八大等进行了初步成功的探索。 ④1958-1960年,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如大跃进 等),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工业化进程受挫。 ⑤1960-1965年,由于一系列纠“左”的努力(如八字 方针和七千人大会),国民经济得到调整和恢复。 ⑥1966-1976年,文革使工业化进程遭到严重挫折。
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条件:①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②外商企业和洋务 企业的诱导。
(2)初步发展:19世纪末
——条件:①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②清政府放宽设厂 的限制。
(3)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
——条件:①辛亥革命的作用;②一战的影响;③群众 性的反帝爱国斗争;④“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从资金技术上看,难以与外资抗衡; ——从部门上看,主要是轻工业; ——从发展原因看,客观上是列强之间的矛盾为其提供了一 定的发展机会。
(2)民族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带有对中外反动势力 的依赖性,在政治上直接表现为革命性和软弱性并存, 这也决定了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缺陷和失败。
3、民族资本主义的三个影响
(6)改造转变:1953-1956年
——原因: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 同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方式: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通过赎买政策, 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其变为社会 主义公有制经济。
2、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中国全球化新布局的四大战略重点
中国全球化新布局的四大战略重点2014-08-12 13:54证券时报张茉楠字号: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孕育着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全球价值链革命正在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也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大势。
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内生于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变化。
未来,中国必须顺应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构筑新的全球化战略布局及重点。
第一大战略重点是应该以促进双向投资为重点的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
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与出口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是,以加工和组装为主导的出口产业会限制中国产品的附加值。
在长期看来,随着原材料价格与劳动力成本的继续走高以及来自其他低成本经济体竞争优势的日益加剧,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比较优势可能会削弱。
目前,全球出口增值的近一半来自服务部门,全球直接投资总存量的60%以上都流向了服务业。
这说明,服务要素已成为决定全球价值链利益分配的关键要素,提升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价值链条应该在这方面多花些气力。
为此,我们进一步放宽外商投资准入,推进服务领域的投资自由化,将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将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审批改为备案管理。
外资准入大门将进一步打开,将吸引更多的国外高级生产要素,如技术、人力资本等来到中国。
同时,2013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成为流出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境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使我国在国际产业转移中角色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产业转移承接国逐步转向资本双向流动的国家,进入了一个对外投资的新阶段。
从长远来看,凡是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均有较高的机会参与国际市场的政府采购。
因此,全球化红利并没有减少甚至消失,只要中国善于利用吸收全球创新资源和高级生产要素,不断地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攀升,它依然能够给中国带来新一轮红利。
高三历史 模块二 工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六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4.历史地位
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 方面 的进步 政治 方面 民族资本主义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
级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共的建立准备了
阶级条件
思想 民族资本主义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为西方资产阶 方面 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
【史论必记】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
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西装、西餐、欧式建筑以及轮船、
汽车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电报、电话、报刊、电 影也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 替,使中国的民俗风情发生了巨大变化。
[看高考怎么考] 1.(2012·安徽高考)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 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 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 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 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 ) 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解析:选 D 。A、C项未在材料中体现;材料主要说的是商人从上 海购买洋货,B项“中外贸易”范围太大。
2.(2012·江苏高考)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 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 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
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
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 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
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一个特点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
2014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第九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3.大众传媒的发展 (1)四大媒介: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 (2)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 富多彩;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使世界更紧密 地联系在一起。
(2)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中国第一次进行电 影放映、中国电影事业起步的标志、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 誉的影片、中国电视事业诞生的标志。 (3)互联网的兴起:诞生和普及的时间、中国互联网 的发展、网络媒介的优势、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 响。
(二)知识串联 1.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城市: ①衣:“断发易服”、西装、中山装、洋衣洋袜。 ②食:西餐、西式糖、烟、酒、饮料。 ③住:西式住宅。 ④行:随着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电车的引进,中国的 交通方式发生质的改变。 ⑤风俗习惯: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婚姻制度、社交礼仪 的变化。 (2)农村:落后、封闭。
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回扣提示 1.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背景、产生途径、著名企业、分 布地区。 2.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背景、成就(发展最快的行 业)、特点、结果。 3.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原因、概况、结果。 4.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概况、特点。
(二)知识串联 1.一个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不足:资金少、规模 小、技术力量薄弱;畸形:地区分布不合理,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 系)。 2.三大障碍:外国资本主义(最主要)、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 义。 3.五个阶段:“春”——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 期间的“短暂春天”;“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的较快发展;“秋”——抗日战争时期遭到沉重打击;“冬”—— 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了“新的春天”。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一)回扣提示 1.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原因、过程、影响。 2.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及影响。
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2.9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3)民族资本属于中小资本,具有一定的革命性,但由 于它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存在着难以隔绝 的联系,在经济上乃至政治上具有无法克服的软弱性,没有 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和力量,因而不可能引导中国走上独 立富强的道路。
问题4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影响
迷途指津 一、对图表类选择题审题不清 【典题剖析】 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 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问题3 近代中国的几种主要经济结构形式的发展演变 及相互关系 1.发展演变
注:①自然经济 ④官僚资本主义
②外国资本主义
③民族资本主义
2.相互关系
(1)外国资本不仅直接压迫民族资本,而且极力扶植为 其服务的封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从而阻碍中国生产力的 发展,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 (2)官僚资本作为官僚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是国家 垄断资本和买办资本的结合体,与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 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严重 地排斥和压迫民族资本,破坏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属于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打击对象。
答案:B
三、对逆向型选择存有思维“定势” 【典题剖析】 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 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解析:①在大量的正向思维选择中忽然出现一道逆向型 选择题,按正向思维推论中看到一项合乎正向思维的表述就 视为正确答案,表明了对思维转弯的不适应。②此题为逆向 选择题,C项显然不是该时期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 趋势的原因,它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逻辑。③克服此类错 误可标注题中的否定性关键词以引起自我注意。还可以先把 否定成分先搁臵一边,选出符合正向思维的选项并排除之, 剩下的就是正确的答案。
我国统一大市场的特点
我国统一大市场的特点我国统一大市场具有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和有序性四大特征。
其中,统一性是指市场的非分割、整体性特征;开放性是指市场的非封闭、与外界可交换能量的特征;竞争性是指市场的非垄断性、公平交易的特征;而有序性则是指市场在运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定性、规则性、重复性和因果关联性。
统一性的反面是分割性。
它表现为资源和要素的流动被某种力量或势力阻碍,市场关联性弱,经济效率差。
导致市场分割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
前者如气候、地理地貌特征等,后者如行政权力和企业市场势力等垄断因素。
前者主要构成市场运行中的物流成本,尤其是运输成本;后者则构成市场运行的交易成本,主要是由制度性摩擦引起的。
前者可以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等措施来缓和或解决,后者则需要进行制度性改革,尤其是要通过竞争法来限制各种垄断行为。
商品和要素在全国流动的障碍因素和摩擦成本,可以衡量国内市场的统一性程度和水平。
其中,“一价定律”的衡量方法最为简单。
在商品和要素可以自由流动的区域内,各地区间通常不可能存在除必要流通成本差异之外的价格差异;反过来,商品或要素在国内各行业、各地区间自由地、无障碍地流通和流动,必将降低地区间的价格差异。
因此,同一种商品或要素的地区间价格差异,可以被用来衡量市场的统一性程度,同类商品和要素的地区间价格差异越小,说明该类市场的摩擦程度越小,市场的统一性或一体化的程度越高。
开放性的反面是封闭性。
封闭性是指系统与作为环境的其他系统不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只有与其他系统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从外部获得的能量大于系统内部消耗散失的能量,系统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才能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向有序地不断优化和动态发展。
因此,市场体系的对外开放,是系统的生命活力所在。
尽快形成新发展格局,不是以利用内需为由反对市场开放,而是要以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对外循环,以国内市场潜力、吸引力为全球经济创造新机遇、新动力和新市场。
谈谈你对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形势的看法
《谈谈你对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形势的看法》近些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得益于经济的发展,科技、教育、民生等各种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
针对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央提出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并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从高速发展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转换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新常态被国际舆论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在于主动调整,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我国“新常态”则独具特色,可总结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四大特征。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主要指的是:不追求过高的GDP速度、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维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2014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
2014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0%。
初步测算,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比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高2.6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全国网上零售额27898亿元,增长49.7%,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37.7个百分点,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6%。
这些情况足以表明,我国经济总体向好、稳中有进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柔韧性得以增强。
“新常态”为今后的中国经济发展给出了新的战略定位,它意味着经济目标调整、决策目标调整,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也要随之调整。
所有的经济个体、组织,都要主动来适应这种“新常态”的到来。
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发展问题,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经济增速遭到影响,不能持续稳定发展,导致难以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中国具有两方面的巨大优势:一是大国优势,二是经济改革优势。
大国优势首先体现为大学入学规模,中国的大学在校生大概是三千万左右,每年600多万大学生毕业。
大国优势还体现为巨大的空间。
中国的国土面积超过欧洲,人口是欧洲的2.4倍,内部差异也要超过欧洲。
中等收入陷阱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发展动力不足,金融体系日渐脆弱,资产价格出现严重泡沫,劳动力增长缓慢,民主政治停滞不前,腐败不断蔓延,整个社会陷入混乱等,都是产生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
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5.民众的主力作用:前代农民战争推动后代新王 朝调整政策;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 如西汉、唐朝、清朝等。
6.良好的基础:每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以前 代经济发展为基础,并且为后世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如唐朝、清朝等。
7.科技条件:天文历法进步、科技著作问世、外 国先进技术和农作物的引进,古代科技发明对生产的 直接推动作用。
【答案】C
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特点、评价
材料一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 剜却心头肉。
——(唐)聂夷中《咏田家》 材料二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黄梅戏《天仙配》插曲
(1)从材料一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材料二中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 的?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材料一
材料二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 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 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非乐》 (1)材料一反映的耕作方式是什么?这一耕作方式 对我国农业有什么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影响:铁犁牛耕使精耕 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成熟。
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
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
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 子孙以偿责(债)者矣。”材料主要反映了小农经济的 哪一特点( )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脆弱性
中国经济特征
中国经济特征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搞商品市场,消费品市场以及生产资料市场迅速在各地普遍建立。
以市场竞争机制配置资源,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尊重资本、土地和劳动以及一切市场要素的权利和自由,并有健全的法制规范和保障这些权利和自由,使市场在资源流动和配置中居于基础甚至导向地位,这是世界上所有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
但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又有自己的特征。
■中国的市场经济与其他国家市场经济相比,有两个重要方面不同中国搞的市场经济与其他国家市场经济相比较,有两个重要方面的不同:一个是所有制基础不同;二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上不具有主导地位。
在所有制方面,中国搞的市场经济,一是土地尤其是农村土地没有搞私有化;二是涉及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行业,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矿产资源,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的行业和大企业没有搞私有化。
农村土地和涉及国计民生的行业和大企业没有搞私有化,是中国市场经济得以弹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这也可以称为中国市场经济转型、发展和稳定的保障机制。
这次金融危机,中国经济的表现就很说明问题。
最为根本的是调节和回旋余地大,国家投资、扩大内需、鼓励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一时缓解经济供求关系失调的问题。
这些措施可以及时和顺利出台,有赖于我国具有国家掌控的可以独立自主的金融和财税体制。
大量企业倒闭、劳务工的下岗没有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根本原因是有广大农村和自留地作为生存保障。
另外中国独特的以血缘关系构成的社会救助体系、重储蓄轻消费的生活习惯传统、对中央政策的认同和政府惠农政策等,也是在金融危机下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但最为根本的,农村和土地——中国式的农民保障制度体系,是中国农民的最大财富,也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
广大的农村和土地、国计民生的行业和大企业的国家控制,是我国市场经济应对市场失效特有的调节机制和稳定基础。
我有一个基本判断,只要涉及农民生存的根和涉及国计民生的行业和大企业真正掌握在代表人民利益的执政党和政府手中,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化波动就不会给我国惹来滔天大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济结构初显四大新特征“三季度7.3%的GDP增速,确实比去年有回落。
但1~9月份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人,提前完成目标任务。
物价指数1~9月份同比上涨2.1%,总体上是比较稳定的。
”近日,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分析说,从这些指标来看,经济增速虽略有放缓,但国民经济运行仍在合理区间,“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三期叠加压力不断加大情况下,经济实现平稳运行实属不易。
”同时,这位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认为更为不易的是,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已经开始出现了不少令人欣喜的新趋势,“经济结构在持续改善,增长的质量在提高,经济内生的新动力开始集聚,新经济成长速度加快,创新创业蔚然成风。
可以说,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预期比较强烈。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卢中原经过多次大量的一线企业调研发现,目前中国经济在适应新常态的过程中,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四方面趋势性新特征。
增长支撑出现转换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7%,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2.5个百分点;投资增速上,第二产业增长13.7%;第三产业增长17.4%,三产投资增速高于二产3.7个百分点。
从趋势性方向观察,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三产的比重在继续提高,服务业增加值速度快于工业,“这是继去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第一次超过工业以来,继续延续这样的趋势。
”不仅如此,工业内部结构调整也在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态势非常明显。
具体表现为,传统产业投资增速进一步放缓,上半年钢铁行业投资下降8.4%,粗钢、有色金属、水泥产量增长分别放缓至3%、5.4%和3.6%。
压缩过剩产能取得进展。
与此相反,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前8个月同比分别增长12%和11.1%,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工业8.5%的整体增速。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成良好态势。
新兴服务业继续领跑经济增长,1~8月,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26%,快递服务业业务量同比增长52.7%,信息消费增长18%。
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也迅猛发展。
为卢中原尤为关注的,则是在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新增就业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是增加了,且远超预期目标。
经济增长速度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为7.8%和7.7%,连续两年低于8%,但城镇新增就业不降反增,不但均超过900万人,而且分别超出目标360万人和410万人之多。
“过去我们说保‘8’是为了保就业,但那是过去老的体制、结构、思路、观念了。
”卢中原表示,新增就业比预期目标高出这么多,吸纳就业的显然不是第一和第二产业,而是第三产业。
在其看来,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表明服务业发展活跃,“非制造业PMI (采购经理指数)一直处于65%左右,即使在制造业下行的时候,服务业的PMI 也在50%~55%之间,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郑新立补充说,去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了2.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降低了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降低0.2个百分点,“如果保持这样的结构调整态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每年按2个百分点上升,5年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可以由现在的40%提高到50%,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需求结构日渐均衡今年以来,投资增速继续高位放缓,出口增速换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增强,一至三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48.5%,比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高7个百分点左右,经济再平衡的态势比较明显。
“这是中国多年来一直努力的方向,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的态势开始出现。
”对于需求结构发生的变化,卢中原认为,这是多年求之不得的新变化。
过去的经济增长,投资和出口所占比重很大,中国经济一度被贴上了出口依赖或是投资依赖的标签。
卢中原进一步解释说,经济增长主要由内需驱动,而且在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需中,目前我国消费的内需已经超过了投资的内需,“年度经济增长能否稳定,关键看动力来源是否稳定、协调。
现在我们发现,2009年以来这三大需求关系越来越趋于合理。
”比如,48.5%的消费贡献率,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7个百分点。
这也与城乡居民收入密切相关。
前三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527元,同比名义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
远高于7.4%的GDP增速。
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44元,同比名义增长9.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
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59,比上年同期缩小0.05。
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除此之外,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和土地流转后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将最终助推低收入群体“有钱花和有钱敢花”,实现对经济增长最稳定的支撑。
进一步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乃是未来的政策方向。
全国人大财经委原副主任委员、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需要进一步落实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措施,“只有把中小微企业的困难解决了,促进其发展了,就业才会真正增加,居民收入才能真正提高。
”在贺铿看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真正的“马车”是居民消费和进出口,“投资是根据消费增长和出口增长而配套的生产规模,如果一味把投资当做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就会严重扭曲分配结构。
”区域结构呈现协调新局面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5%,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加值同比增长8.0%,中部地区增长8.5%,西部地区增长10.6%。
西部增长速度快于中部,中部又快于东部。
固定资产投资也呈现相同势头,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14.9%,中部地区增长17.8%,西部地区增长17.9%。
总体上看,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增强,东部地区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中西部地区在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后发优势继续得到发挥。
从区域内部结构变化看,卢中原注意到,尽管经济增速在放缓,但东部地区的PMI活跃度高于投资增速更高的中西部地区,“正是由于发展的压力,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条件正在东部地区生成。
”在此过程中,东部地区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加速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变革、发展民营经济、鼓励产业迁移等,由此也带来了增长模式、盈利模式、商业模式、体制机制的变革。
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也逐渐在摆脱长期依靠资源密集优势、高能耗、高排放的粗放增长模式。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就在9月初的一次会议上表示,“调结构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科技革命、科技创新驱动的新趋势推动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按产品的生命链条,上中下游集聚形成一体化发展。
”权威人士更是以亮点纷呈来描述当前的区域发展态势。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将大大拓宽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也将实现沿线国家的合作共赢。
以长江经济带建设为例,国务院已经提出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四大战略定位。
国际收支平衡正在改善而且,中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和出口结构也出现了趋势性的正向调整。
“从短期看,我们今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经常账户的顺差和资本账户的逆差同时出现了。
这意味着国际收支平衡可以改善。
”卢中原说。
在此之前,中国面临的通常是经常账目和资本账目双顺差,带来大量外汇储备的增加,同时也带来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的压力。
比如,“资本项下出现逆差,说明我们走出去投资的能力增强了。
走出去的多于引进来的,自然就出现了逆差。
而经常项下还是顺差,说明我们的出口竞争力还是比较强的。
”卢中原为《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解释说。
与此相关,中国经常项目贸易顺差占GDP比重在下降。
以往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达5.9%,并在2007年一度升至10%以上。
近年来占比逐年下降,2010年回落至4%,2011年降至2.8%,2012年进一步降至2.6%,2013年进一步下降到2.1%。
已经连续三年低于欧盟定的3%的国际标准。
“2007年我们贸易顺差占GDP高达10%的时候,国际上说我们依赖出口,我们确实有短儿让人家拿住了,这是不能回避的。
短短几年间,从10%调到3%以下,这是我们转型的成果。
”卢中原指出,国内为此淘汰落后产能、关停落后企业、不少农民工返回原籍,也的确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贸易结构也因此出现了积极变化,出口结构明显改善。
目前,一般贸易比重由最低时的43%上升到53%,上升了10个百分点。
加工贸易的比重由57%降到47%。
受访专家指出,过去西方一些国家总在压迫人民币升值,但在加工贸易比重很高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转型难以发挥作用,“原因在于,加工贸易是用外币计价,然后直接出口到国外市场,人民币币值不能在加工贸易上体现。
促进中国经济转型,首先还得靠内部的结构调整、体制变革、政策和理念的转变等。
”“多年来,中国一直期望着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现在加工贸易比重终于降低了。
在一般贸易比重越来越大时,人民币币值变化对中国经济调整的影响就越来越大。
”卢中原最后告诉本刊记者,适应新的变化,政策思路相应也需要调整。
但不管怎样,国际收支平衡正在改善,出口结构的改善是中国经济转型取得实质进展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