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练习 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5.2 土壤的形成同步练习(1)(解析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5.2 土壤的形成同步练习(1)(解析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f5ddff1f998fcc22bdd10df1.png)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下面为两个中国小朋友的通话内容,明明说:“我的家乡,冬季树叶都落了,看不到绿色,真没意思。”贝贝
说:“我的家乡,树木四季常绿,那就从我的家乡运些树苗去栽吧。”据此完成 1、2 题。
1.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的影响
B.河流的影响
C.纬度位置不同
【答案】D
【解析】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故其涉及的圈层有 4 个。
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 )
A.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子
B.生物是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
C.春季,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迅速
D.生物风化使有机残体归还多
归根,成为土壤的一部分,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并没有强调
B.湿热地区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C.冷湿环境不利于有机质积累,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多
D.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土壤的分布规律
【答案】C
【解析】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干旱、高温地区土壤环境有机质积累少。
4.四川盆地的有些地方,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这说明四川盆地紫色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1)土壤是自然地理圈层互相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图中①属于__________圈,②属于__________圈, ③属于__________圈,④属于________圈,⑤属于________圈。
(2)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________的一面“镜子”。例如,黄土高 原土地资源过度开垦,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也是造成________地区洪涝、风沙等灾害的重要原因。
()
A.气候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二节第1课时成土因素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二节第1课时成土因素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50308f8a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26.png)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达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能够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不同土层的特点及主要成因。
(地理实践力)2.能够辨别给定区域的土壤类型,归纳土壤的组成物质特点。
(区域认知)3.能够从地理环境各要索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土壤和其他要索的相互关系。
(综合思维)4.能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土壤形态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第1课时成土因素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一、土壤的概念及物质组成1.定义:陆地表面具有一定① 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② 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作用: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③ 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二、成土因素1.成土母质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④ 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的⑤ 破坏作用,称为⑥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使岩石⑦ 破碎,形成结构⑧ 疏松的风化物。
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⑨ 化学性质。
2.气候: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⑩ 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3.生物(1)生物是土壤⑪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⑫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
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⑬低于 (高于/低于)草地。
4.地形(1)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⑭垂直分化;(2)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⑮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3)在⑯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容易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5.时间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反映的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
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⑰长,土壤就越⑱成熟。
6.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大方面。
积极影响如我国南方地区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⑲水稻土(土壤类型)。
新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2节土壤的形成跟踪训练含答案
![新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2节土壤的形成跟踪训练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48dd5a10c22590102029df5.png)
湘教版必修一第五章地球上的土壤第二节土壤的形成跟踪训练一、单选题下图为美国部分农业专门化地区分布图。
完成下面小题。
1.从气候角度考虑,最适宜规模化种植水稻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2.与乙地相比,甲地土壤较贫瘠的主要原因有()①冬季气候较湿冷②以森林植被为主③第四纪冰川侵蚀④夏季降水量较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图示意祁连山黑河上游三种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关于土壤有机碳密度说法正确的是()A.随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下降很大B.相同土壤深度,高寒草甸的有机碳密度最大C.土壤有机碳密度呈现显著的表层聚集性D.表层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4.影响黑河上游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成土母质B.气候C.植被类型D.地形地势左图中Ⅰ、Ⅱ、Ⅲ分别表示土壤中固态、气态、液态成分的体积分数,①②③④表示四种土壤。
右图是理想土壤成分体积比例图。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最接近理想土壤的是()A.①B.②C.③D.④6.下列关于土壤形成及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正确的是()A.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B.灌溉改善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性C.气候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D.收获农作物剥夺土壤的部分有机质7.土壤是自然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又是植物扎根立足的场所。
我国东北地区是黑土地,成都平原分布着紫色土,江南丘陵分布着红壤。
据此回答下题。
成都平原的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说明( ) A.植物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B.矿物质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C.生物对土壤的形成影响巨大D.空气的氧化作用对土壤形成起重要作用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8.下列有关土壤说法错误的是()A.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B.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以反映环境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C.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不全是自然土壤D.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就是土壤9.关于土壤剖面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腐殖质层颜色较深,呈棕色或红棕色B.淋溶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C.淀积层有机质在此积累,含量高D.母质层为坚硬的岩石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课后习题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课后习题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fee8bc38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70.png)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
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
读图,完成第1~4题。
1.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关联密切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给土壤表层有机质多2.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中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3.关于气候与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B.在寒冷条件下,有机质分解缓慢C.从干燥的荒漠到热带雨林,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减弱D.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4.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D.地形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2.C3.C4.C牙刷草是铜矿的指示植物。
“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有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
据此完成第5~6题。
5.牙刷草生长所需的铜元素主要来自( )A.生物B.气候C.地形D.成土母质6.下列有关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候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C.陡峭的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D.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风化物逐渐加厚6.C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
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Ⅰ5.2土壤的形成习题及答案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Ⅰ5.2土壤的形成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f3fd17dd3383c4ba4cd24e.png)
湘教版(2020)高中地理课堂练习系列5.2 土壤的形成1. 下列各种气候类型下的土壤中,风化壳最深厚的是A.热带雨林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海洋性气候D.地中海气候2.下列土壤类型中,发育程度较好的是A.江南丘陵红壤B.青藏高原寒漠土C.西北地区的风沙土D.东北平原黑土3.下列成土因素中,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是A.地形B.气候C.生物D.成土母质4. 地处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生物多样的热带雨林景观,发育成砖红壤。
在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环境下发育而成的砖红壤应该具有的特征是A.有机质含量高B.多为黑褐色C.多呈碱性D.土层厚度大图5-4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5~7题。
图5-4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征6. 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A.是岩石的作用B.是气候的作用C.是生物的作用D.是地形的作用7. 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原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曾联合下文,投资10亿多元抢救三峡库区4000万米3沃土,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土地搬迁项目。
下列四幅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地点(均位于库区)土层深厚的是A.甲B.乙C.丙D.丁8.土壤的形成过程如图所示,读后填空.(1)其中A为________,①表示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③表示________穿插和________影响.(2)土壤的形成过程就是①矿物养分的积累过程②有机质的积累过程③保水性的形成过程④土壤颗粒的团聚过程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3)土壤的四种组成物质为[]A..岩石、矿物质、有机质、空气B.岩石、有机质、空气、水分C.岩石、矿物质、有机质、水D.矿物质、有机质、空气、水(4)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是[]A.矿物颗粒的大小B.透水能力的大小C.有机质含量的多少D.透气状况9.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问题。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2节土壤的形成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2节土壤的形成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a66a3854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32.png)
第五章第二节【A基础培优练】时间:40分钟总分:65分(知识点1:成土因素。
知识点2:土壤剖面)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知识点1](2022年河北省级联测联考)草炭土常由半分解或未分解的有机残体组成,其中有的还保持着植物根、茎、叶等的原形,颜色包含未分解的黄棕色、半分解的棕褐色甚至黑色,其有机质含量多在50%~87%,土质松软。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草炭土基地采用深层采挖、表土还原方式,根据不同需要研制出适用于草坪、花卉、育苗等的专用草炭土,并销往全国各地。
据此完成第1~2题。
1.草炭土保持大量半分解或未分解的有机残体的环境条件是( )A.春季风力大B.夏季光照强C.秋季湿度大D.冬季气温低2.家庭养花用草炭土,主要是因为( )A.矿物质多B.保水透气C.重量很轻D.不发病害【答案】1.D 2.B【解析】第1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生物在一定的温度、湿度下腐烂形成腐殖质,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夏季光照强,气温高,秋季湿度大,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会迅速被分解,不利于草炭土保持大量半分解或未分解的有机残体;春季风力大小对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影响甚微;黑龙江纬度高,冬季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慢,枯枝落叶不易腐烂变质,因此,草炭土保持大量半分解或未分解的有机残体。
第2题,根据材料“其有机质含量多在50%~87%”可知,草炭土含有机质多;“土质松软”,含“半分解或未分解的有机残体”,说明草炭土保水透气性好但重量较重;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土壤肥沃,花长得茁壮,不容易生病虫害,但不能避免病虫害。
[知识点1]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 )A.风化基岩B.气候C.地形D.生物4.图示区域(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答案】3.D 4.A【解析】第3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2021-2022学年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土壤的形成作业(解析版)
![2021-2022学年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五章第二节土壤的形成作业(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db3f2f58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0c.png)
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课后培优练(湘教版2019必修1)5.2土壤的形成(测试时间:3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问题。
1.自然发育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A.黑土B.红壤C.水稻土D.寒漠土2.在适宜的日照和温度条件下,岩石表面发育为“年幼”土壤的主要原因是()A.流水的沉积作用B.风力的侵蚀作用C.苔藓类生物活动D.高等植物的生长【答案】1.A 2.C【分析】1.选项中四种土壤分别分布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南方丘陵地区、南方水稻种植区和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区。
土壤有机质主要来自植物的枯枝落叶,高温多雨的气候会快速分解和淋失有机质,故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与植被覆盖率和气候有关。
我国东北地区和南方地区植被覆盖率都较高,土壤有机质来源较多,但南方地区与东北地区相比,气温高,降水多,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不如东北地区多。
故BC错,A正确;干旱严寒地区植被较少,土壤发育程度低,有机质含量少,D错。
所以本题选A。
2.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岩石发育为土壤需要经过外力的风化作用形成成土母质,并有生物提供有机质,从而排除A、B选项。
题中指出“年幼”土壤,主要指土壤发育的初期,土壤中的养分较少,肥力较低。
高等植物的生长要求的肥力条件较高,难以在岩石表面上直接生长,而苔藓类等低等生物生长对养分要求较不高,岩石表面及风化物中,只有少量的营养物质,只能满足苔藓类生物生长的需要,苔藓类的生物活动不仅会促进岩石的风化,还可以为成土母质提供一定的有机质,促进土壤向成熟方向发展,所以在岩石表面苔藓类等低等生物的出现是成土过程开始的标志,高等植物的生长,是成熟土壤形成的标志,故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
所以本题选C。
1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
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的形成练习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的形成练习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55d32c9c561252d381eb6e34.png)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限时15分钟分值 30分战报得分一、正误判断题(共5题,每题1分,共5分)1.陆地外表的疏松表层就是土壤。
(×)2.土壤处于大气圈与水圈紧密结合的地带,空气和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局部。
(×)3.冷湿环境下土壤的淋溶作用强。
(×)4.没有生物,就不可能形成土壤。
(√)5.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开展至关重要,其中土壤的腐殖质层尤其需要人类呵护。
(×)二、选择题(共7题,每题2分,共14分)土壤的形成和发育受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有机质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
据此完成1、2题。
1.自然发育的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是( )A.黑土B.红壤C.水稻土D.寒漠土2.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岩石外表发育为“年幼〞土壤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的堆积作用B.风力的侵蚀作用C.苔藓类生物活动D.高等植物的生长【解析】1选A,2选C。
第1题,黑土分布区年平均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速度慢,土壤中有机质积累多。
红壤分布区水热充分,淋溶作用强,土壤有机质流失严重,肥力较低。
水稻土属于耕作土壤,非自然发育而成。
高寒地区植被稀少,土壤发育程度较低,有机质含量少。
第2题,岩石发育为土壤需要经过风化作用形成成土母质,并有生物提供有机质。
高等植物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难以在成土母质上直接生长,而苔藓类等低等生物生命力较强,可以在成土母质上生长并提供有机质,岩石外表易发育为“年幼〞土壤。
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貌、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
以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
据此完成3~5题。
3.以下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关联密切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4.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根底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C.成土母质的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5.关于地貌与土壤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C.阳坡接收的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D.地貌是土壤发育比拟活泼的影响因素【解析】3选C,4选C,5选C。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的形成练习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的形成练习湘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191d5a4af18583d049645980.png)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的形成练习湘教版必修第一册1.下列成土因素中,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是( ) A.地形B.气候C.生物D.成土母质解析:气候中的水热条件直接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风化壳厚度,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形成。
缓坡接受沉积,陡坡以侵蚀为主,这影响着土壤厚度;迎风坡和背风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降水,阳坡和阴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光热条件,从而影响土壤中的水热状况,因此是间接作用于土壤。
答案:A地处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生物多样的热带雨林景观,发育成砖红壤。
据此完成下题。
2.在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环境下发育而成的砖红壤应该具有的特征是( )A.有机质含量高B.多为黑褐色C.多呈碱性D.土层厚度大解析: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含量低,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为砖红色,土层深厚,质地黏重,呈酸性至强酸性。
答案:D土壤的淋溶作用是指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随下渗水流向下淋洗转移的过程。
下表是某土壤剖面的四项营养元素指标。
读表,回答3~4题。
深度N(mg/kg) P(mg/kg) Na(mg/kg) Mg(mg/kg)0 128 340 30 1020 91 265 45 1050 84 283 56 83.A.N B.PC.Na D.Mg4.土壤淋溶作用的增强可能会导致( )A.地下水位下降B.水土流失加剧C.土壤肥力下降D.盐碱化加剧解析:第3题,由图中各个元素在不同深度的指标变化,N元素、P元素和Mg元素的表层含量比深层大,淋溶程度不太大;Na元素由表层到深层含量逐渐升高,说明由表层通过淋溶作用转移到深层的Na元素的程度最高。
第4题,在湿润地区的土壤剖面上部,由于长时间水分自地表向下淋溶,使上部土层中的可溶性物质和细微土粒遭到淋洗,并逐渐形成土色变浅、质地变粗、酸度加大、肥力较低的土层。
湘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湘教版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0ff5102d65ce050877321323.png)
读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为腐殖质层B.②为淋溶层C.③为底土层D.④为心土层2.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B.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解析】1选D,2选B。
第1题,①为有机质层、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心土层、⑤为底土层、⑥为母岩层。
第2题,②为腐殖质层,其特点是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地形、气候、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完成3、4题。
3.影响土壤质地的主要因素是( )A.生物B.气候C.成土母质D.人类活动4.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①成土母质的风化过程②有机物质的积累过程③水分含量的调节过程④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解析】3选C,4选B。
第3题,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影响土壤的质地。
第4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一是有机质生物积累过程,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
5.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有( )A.是四大圈层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B.对地表物质循环有一定作用,对能量转换作用不大C.为动物生存提供了立足的必要条件D.是海洋和陆地的过渡地带【解析】选A。
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在自然界中,土壤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并且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新思维·新考向】6.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7.材料下图为欧洲西部局部略图。
图中甲区域为欧洲西部著名的小麦产区,其典型土壤是棕色森林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
从成土母质、气候和生物三个方面,分析甲区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原因。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课堂练习: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课堂练习: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c6894dc0bb68a98270fefa45.png)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课时1 成土因素知/识/清/单1. 成土母质(1)成土母质:__________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
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__________,故称风化物为__________。
(2)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关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__________与__________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
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性质。
成土母质的__________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成土母质的__________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2.气候(1)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_________和土壤中________、__________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______,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________。
低温有利于土壤中________的保存。
________和________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3. 生物生物是土壤________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__________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4. 其他因素(1)地形对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_______分化;②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_______,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③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_______,成土母质容易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2)人类活动①积极影响:培育肥沃、高产的_______土壤。
②消极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壤_______,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3)时间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________。
课/时/速/练(限时8分钟)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精练:第五章第二节课时2土壤剖面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精练:第五章第二节课时2土壤剖面](https://img.taocdn.com/s3/m/e412b8ff33687e21ae45a910.png)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课时2 土壤剖面基/础/达/标(限时8分钟)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 5%。
图 1 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 2 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 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A. 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B. 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C. 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D.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2. 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A. 免耕直播B. 深耕改土C. 大棚温室D. 砾石压土仿生态水晶球盆景不是一般的盆景,而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在玻璃球的底部,铺着木炭、土壤和砂石各层,再种上不同种类的微型植物,在种好植物之后,就要浇水,以使植物能够扎根土壤。
读图完成3~4题。
3. 关于铺设木炭层、土壤层和砂石层的主要目的,叙述正确的是()A. 砂石层为植物提供养分B. 木炭层吸水保湿C. 土壤层吸附污染物D. 木炭层保持良好的透气性4. 不能调节土壤温度的是()A. 较封闭的球形玻璃盆B. 砂石层C. 疏松的土壤层D. 木炭层素/养/提/升(限时10分钟)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的形成受地球表面风化物、气候、生物、地形等多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如赤红壤主要分布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燥红土主要分布在热带干热地区。
下图示意海南岛土壤分布。
据此完成5~6题。
5. 海南岛的土壤分布()A. 深受季风洋流影响B. 受人类活动干扰强烈C. 呈明显的环状分布D. 与气候类型对应明显6. 推测海南岛水稻土分布区()A. 地形平坦,人口密集B. 河流落差大,蜿蜒曲折C. 雨热同期,温差较大D. 隧道比重大,公路较少7. 下图是“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D、E、G 四个地带中能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有_______(填写字母)地带;即使增加降水也很难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是_______(填写字母)地带。
2019-2020年新教材突破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练习: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年新教材突破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练习: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0af61a6d0d233d4b14e696f.png)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组成的。
土壤容重(ρb)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ρb=M s/V t=M s/(V s+V w+V a),其中M表示物质质量,V表示物质体积。
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
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
下图为土壤三相物质比例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1~3题。
1.土壤容重越大()A.有机质含量越低B.土壤孔隙度越高C.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轻D.越利于作物生长2.下列四种土壤中,土壤容重最小的是()A.东南丘陵的红壤B.松嫩平原的黑土C.三江平原的沼泽土D.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土3.下列措施不能降低土壤容重的是()A.引水灌溉B.秸秆还田C.深耕土地D.红壤掺沙1题,根据材料可知,土壤容重越大,有机质含量越低,土壤孔隙度越低,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重,越不利于作物生长,选A项。
第2题,根据材料,“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即土壤越肥沃,土壤容重越小,据此选B项。
第3题,秸秆还田、深耕土地、红壤掺沙都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而引水灌溉使得土壤物质紧实,可能会提高土壤容重,选A项。
2.B3.A下图中的P点表示我国某地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分数。
据此完成第4~6题。
4.据图可知()A.该土壤的水分较少,植物易枯萎B.该土壤通气透水,因而有机质含量不高C.该土壤此时保温性可能不够好D.该土壤呈酸性,可能为红壤5.该土壤分布地区的气候类型可能是()A.热带沙漠气候B.地中海气候C.极地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6.如果该土壤有时表层盐分升高,不利于作物生长,加剧这种现象的人类活动是()A.增施熟石灰B.不合理灌溉C.使用农药D.毁林开荒4题,理想土壤体积组成是固体颗粒约占50%(矿物质占45%,有机质占5%),余下的水分和空气大约各占一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
1.下列成土因素中,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是( ) A.地形B.气候
C.生物D.成土母质
解析:气候中的水热条件直接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风化壳厚度,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形成。
缓坡接受沉积,陡坡以侵蚀为主,这影响着土壤厚度;迎风坡和背风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降水,阳坡和阴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光热条件,从而影响土壤中的水热状况,因此是间接作用于土壤。
答案:A
地处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生物多样的热带雨林景观,发育成砖红壤。
据此完成下题。
2.在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环境下发育而成的砖红壤应该具有的特征是( )
A.有机质含量高B.多为黑褐色
C.多呈碱性D.土层厚度大
解析: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含量低,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为砖红色,土层深厚,质地黏重,呈酸性至强酸性。
答案:D
土壤的淋溶作用是指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随下渗水流向下淋洗转移的过程。
下表是某土壤剖面的四项营养元素指标。
读表,回答3~4题。
深度N(mg/kg) P(mg/kg) Na(mg/kg) Mg(mg/kg)
0 128 340 30 10
20 91 265 45 10
50 84 283 56 8
3.
A.N B.P
C.Na D.Mg
4.土壤淋溶作用的增强可能会导致( )
A.地下水位下降B.水土流失加剧
C.土壤肥力下降D.盐碱化加剧
解析:第3题,由图中各个元素在不同深度的指标变化,N元素、P元素和Mg元素的表层含量比深层大,淋溶程度不太大;Na元素由表层到深层含量逐渐升高,说明由表层通过淋
溶作用转移到深层的Na元素的程度最高。
第4题,在湿润地区的土壤剖面上部,由于长时间水分自地表向下淋溶,使上部土层中的可溶性物质和细微土粒遭到淋洗,并逐渐形成土色变浅、质地变粗、酸度加大、肥力较低的土层。
答案:3.C 4.C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
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
读图,回答5~6题。
5.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6.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A.免耕直播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D.砾石压土
解析:第5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影响,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多流水侵蚀作用。
第6题,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气候较为干旱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大棚温室是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
答案:5.C 6.B
土壤是一个复杂而多相的物质系统。
它由各种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各种不同分解程度的有机残体、腐殖质及生物活体、水分和空气等组成。
水分和空气两者的组成比例随外界气
候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此消彼长。
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特征变化图,完成7~8题。
[注] 牛肝地发育在以红层软岩为主的区域,是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
7.在该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
A.土壤厚度增大
B.土壤中空气含量减少
C.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D.土壤肥力提高
8.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气候变化
B.地表形态的变化
C.土壤肥力变化
D.过度的人类活动
解析:第7题,该地出现了牛肝地(红层荒漠),说明演化过程是由常绿阔叶林到荒漠的过程,因此土层厚度减小,土壤肥力降低;图示过程随着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的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不断下降;而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则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和空气含量增大了。
第8题,这种演替过程,直接表现的是地表植被的破坏,最可能的原因是过度的人类活动。
答案:7.C 8.D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阿尔梅里亚省位于西班牙南部,面积仅为8 774平方千米,山地较多,土质瘠薄。
自20世纪60年代末起,当地人民在山坡和沿海沙石滩上,将土壤改良成表层沙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系黏土的“三明治”结构,引水灌溉,建设塑料大棚生产蔬菜,成为“欧洲蔬菜之都”。
为了提高蔬菜产量,有的温室农业还使用了无土栽培法(即人工配制的营养液放在塑料袋内作为植物生长的“土壤”,俗称水栽农业),无土栽培消耗大量的水和排放大量的废物,导致土壤退化。
(1)分析阿尔梅里亚的气候对当地土壤的影响。
(2)“三明治”结构土壤能很好地调节水肥气热,请说明“三明治”土壤的优点。
(3)分析当地无土栽培导致土壤退化的原因。
解析:第(1)题,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土壤中水分、空气等有关。
据气候资料可知,该地全年降水较少,不利于植被的生长发育,地表植被覆盖率较小,导致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较贫瘠。
第(2)题,土壤的优缺点主要体现在土壤肥力的高低,分别分析“三明治”土壤的上层、中层和下层的特点及其对有机质、无机质、水分、空气的作用可得出优点。
第(3)题,结合无土栽培技术的生产特点分析回答。
答案: (1)当地年降水量小,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2)上层沙土透水、通气性好,可迅速接纳水肥,防止土壤水分很快蒸发,减少用水量;中间层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保持土壤水分,提升土壤肥力,利用作物根系生长;下层黏土,保水托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防止盐分上升。
(3)无土栽培法大量消耗该地区的地下水,进而使土壤盐分增高以至退化;造成大量废物和污染,尤其是化肥和杀虫剂的化学残余物,使土壤进一步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