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总结最新5篇精选
高二通用地理会考知识点
高二通用地理会考知识点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2. 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经纬度地球自转和公转导致地球表面的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
地理经纬度作为测量地球表面位置的基本系统。
二、自然地理环境1.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一定时期内某地区的天气状况统计特征,包括温度、降水量、湿度等。
气象是研究气候的科学。
2. 植被与土壤植被是指一定地区生长的植物总体。
土壤是由岩石经过风化、侵蚀和剥蚀形成的上地壳固体颗粒堆积体。
三、人文地理环境1. 人口与城市化人口是指某一地区居住的人的总数。
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
2. 区域分化与城市群区域分化指不同地区之间发展水平和条件的差异化。
城市群是多个城市及其周边地区构成的连片区域。
四、资源与可持续发展1. 能源与非能源矿产资源能源是指人类可以利用的各种能量资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
非能源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等。
2. 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水资源是指地球上的水体资源,包括江河、湖泊、地下水等。
水环境问题涉及水污染、水资源缺乏等方面。
五、地理与可持续发展1. 自然灾害与减灾自然灾害是指地球自然力量引发的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减灾是指通过各种措施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2. 国际合作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是指各国之间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包括资源共享、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
六、地理调查与地理信息技术1. 地理调查方法地理调查是指通过实地勘察和数据采集等方法获取地理信息的过程。
2.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进行地理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以上是高二通用地理会考的主要知识点,掌握并理解这些知识将有助于你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保持对地理科目的兴趣,并注重实践与应用,相信你能在地理学习中取得进步!。
高二地理会考必考知识点2023
高二地理会考必考知识点2023地理学科作为中学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科目,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大学入学考试至关重要。
随着高二学业的深入,对于地理学科的认识和掌握也必然会有更高的要求。
为此,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二地理会考的必考知识点,帮助学生全面复习、提高应试能力。
一、自然地理部分1. 地球和地理环境地球的形状、各自转动、倾斜度、季节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等内容是高二地理会考的重点。
学生需要了解地球的各种性质以及地球自转带来的白昼黑夜交替、地球倾斜带来的季节变化等现象。
2. 大气层和气候大气层的组成、气压和气压系统、气候带与气候要素等内容是高二地理会考中必考的知识点。
学生需要理解大气层的构成和气压系统对气候形成的影响,掌握气候带和气候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
3. 水文和水资源水文和水资源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也是高二地理会考的核心内容之一。
学生需要了解水的循环、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关系以及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等知识点。
4. 土地利用和农业土地利用和农业是地理学中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部分。
高二地理会考将重点考察土地利用方式、农业区划和农业发展等知识。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农业发展趋势,掌握不同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二、人文地理部分1. 人口与城市人口与城市是人文地理学中的核心内容,也是高二地理会考的重点。
学生需要了解人口分布、人口问题和城市发展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城市化进程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2. 经济地理经济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与经济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也是高二地理会考的重要考点。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理解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制约。
3. 城市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和工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高二地理会考的考察重点之一。
学生需要了解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状况和问题,理解城市化和工业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挑战。
4. 交通与交流交通与交流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高二地理会考的考察内容之一。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精选归纳大全五篇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精选归纳大全五篇在世界的进步中,起作用的不是我们的才能,而是我们如何运用才能。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11东北地区的位置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一个自然地域单元完整的地区,对其位置的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①经纬度位置。
该区的最北部是我国纬度的地方,最东部也是我国位置的最东部(135 deg;E多)。
②海陆位置。
东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我国最偏东地区,位置显著地向海洋突出,它的南面临近渤海、黄海,东面临近日本海。
③政治地理位置。
它的东面、北面、西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相邻,与俄罗斯有漫长的边境线。
④地缘经济区位。
东北地区已成为东北亚地区的地缘中心,与周边国家贸易活跃。
图4.2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该图揭示了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长季节等。
东北地区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热量和水分配合得协调,基本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这就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气温较高的4—10月,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同时农作物适应环境多为喜温凉品种,如甜菜等。
(2)地形、土壤条件:①形一型一营: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关系到农业多种经营。
②壤一养一量: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直接供给作物养分,肥沃的土壤上作物生长比较旺盛,单位面积产量高。
2、东北地区的地形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
西、北、东三面分别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所环绕,山地有着丰富的森林,成为我国三大林区之首。
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组成的东北平原,面积达35万平方千米,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
(3)社会、经济条件:东北地区是我国传统重工业基地、商品粮基地和木材基地,其区域内工业、商业、交通和人口对东北农业发展的影响图解如下:3、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
高二会考的地理知识点精选
高二会考的地理知识点精选高二会考的地理知识点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1、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2、交通运输方式不仅日益网络化(电和线交织)而且朝着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发展。
二、交通运输布局1、交通运输网中的点和线是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要素。
2、影响交通布局的因素:自然因素(地貌、气候、水文等)、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根本原因)、技术因素(根本保证)三、交通线点的区位选择:1、铁路线(京九线)的区位分析:①合理布局交通网;②促进沿线经济发展;③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发展;④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⑤建设京九的意义在于激活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经济。
2、公路选线一般方法:①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路段;②山区路线受地形影响,一般沿等高线修筑成"之"字形;③平原地区要处理好与耕地、村镇、水利设施的关系;④公路选线应尽量在交通量、占用耕地最少之间寻求平衡。
3、港口的主要区位因素: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要大一些;②港口腹地是重要的经济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港口的性质,是港口兴衰的基础;③城市依托:城市与港口是相互依托的。
4、汽车站的区位要求:①有良好的自然条件,有平坦开阔的地形;②既保证城市与交通的联系,又要注意保护城市环境,一般布置在城市边缘;③要与内干道和其他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应布置在城市交通干线的两侧或靠近火车站的地区,方便换乘和集散。
5、航空港的区位要求:①地面开阔,利于跑道建设,与飞机起飞净空条件;②机场有适当坡度,地势高,保证排水和散雾;③良好的地质条件,地基稳定;④跑道依盛行风向修建(迎风起降);⑤机场占地面积大,噪音大,应处理好机场与城区的关系,并与快速交通干道连接。
6、城市交通运输的特点:①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②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③属典型的混合交通;④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占用大量的城市面积和空间,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点归纳【5篇】
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点归纳【5篇】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1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2.三低(发达国家,欧洲美国,中国).〝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底和高的分界值:0.1%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3.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21.目前世界上有_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2.从陆地面积看,的是俄罗斯,中国位居世界第三位.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4.一些还没有获得独立的殖民地和属地,叫做〝地区〞.目前世界上有30多个地区.5.国界主要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来划分.6.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总称领土.7.目前,世界上有_多个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亚洲的日本也是发达国家8.目前,世界上有_0多个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是二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9.在国际上,习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商谈称为〝南北对话〞;把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南〞——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北〞——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数分布在南半球._.目前,世界上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正式成立于_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3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⑵形成⑶主要表现⑷影响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范围2.地貌特点: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4马六甲海峡: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之间;沟通南海—印度洋的安达里海.太平洋—印度洋航运的咽喉要道,被称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霍尔木兹海峡:伊朗—阿拉伯半岛之间,沟通波斯湾—阿拉伯海.波斯湾通往阿拉伯海的咽喉,世界的〝石油海峡〞.白令海峡:楚科奇半岛―阿拉斯加半岛;沟通北冰洋―太平洋.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太平洋和北冰洋间通道.曼德海峡:阿拉伯半岛—非洲大陆之间;沟通红海—印度洋.沟通红海.地中海和印度洋的要道.土耳其海峡:黑海―爱琴海.地中海之间.黑海出地中海的门户,亚欧分界线. 直布罗陀海峡:伊比利亚半岛——非洲大陆;沟通地中海——大西洋.地中海出大西洋的门户,亚欧航线必经的要道.英吉利海峡:大不列颠岛—欧洲大陆;沟通北海—比斯开湾.北海—大西洋航运要道,世界货运最繁忙.通过船只最多的海峡.麦哲伦海峡:南美大陆—火地岛之间;沟通南大西洋—南太平洋.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大型轮船和航运要道.德雷克海峡:南美洲—南极半岛之间;沟通大西洋—南太平洋.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各国科考队赴南极考察必经之道.莫桑比克海峡:非洲大陆—马达加斯加岛之间.沟通南北印度洋,世界上最长的海峡.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5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学习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之后,理应关注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一方面要对区域的自然条件进行改造,另一方面要开发利用区域的自然资源.因为区域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状况影响着区域的发展方向,对自然条件的适度改造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事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章就区域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展开探讨.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类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的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通常包括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就其自然属性而言)等.陆地自然资源中有一部分为人类提供能源,我们称之为能源资源.能源资源的采掘加工是能源工业的主要任务.能源工业的产品包括直接来自于自然界没有经过加工的一次能源,如煤炭.石油等;还有对一次能源进行加工和转换的二次能源,如电力.煤气等.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能源工业的发展不断提出更新.更强.更高的要求.我国能源的生产与消费结构,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能源资源条件密切相关.首先从能源的产销分布看,我国的能源资源丰富.但是分布不均.能源资源主要分布在中部与西部地区,而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能源产销的地区分布不平衡性客观上形成了〝北煤南运.西电东送〞的基本格局,这种格局还将长期存在.它不仅加重了我国交通运输的压力,同时也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次从能源分布的类型来看,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且煤炭开采比较方便,多年来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构成中一直占主导地位,为此我们必须对煤炭生产.销售.运输情况有所了解.在初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我国煤炭总储量.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及主要的煤炭基地分布,本章教材从另一角度使学生了解能源资源(以煤炭资源为例)基地开发建设的地理背景,为更好地建设我国能源基地提供理论依据.江河不仅给人类提供水源,便利航运,而且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在能源利用领域中颇具潜力,且我国理论蕴藏量与实际已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相差悬殊,为此须大力发展水能利用.当前水能资源的利用中最主要的方式是建水库,修大坝,而此类工程建设须进行多方论证其科学性.安全性.实用性.从整个世界范围来看,河流上修建水库的案例很多,在短期内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但亦暴露出不少弊端.为了使我国大江大河的开发整治尽量少走弯路,需借鉴世界上成功案例的经验,为此教材选取了田纳西河的综合开发.能源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能源基地建设.河流梯级开发是区域能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两个重要部分,这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本章共选取了两个案例分析:第一节讲述山西省煤炭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重点是学习能源资源的开发条件及综合利用的途径;第二节以田纳西河为例,了解流域开发所依托的地理背景,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重点是把握流域开发的地理背景及综合治理的对策.两节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图表.数据来说明问题,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好这些图表资料,提高学生读图的兴趣,关注图表资料的分析及处理方法的点拨,提高图表处理的能力,养成图文结合.转换.加工的良好地理学科习惯,真正学好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高二地理会考复习知识点归纳【5篇】。
会考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二
会考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二地理是一门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的教学内容广泛且深入。
高中地理课程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对于学生来说,做好知识点的总结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高二地理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备考。
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体的形状,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球分为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等。
2. 地球的运动地球具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导致日夜交替,公转导致季节变化。
3. 地图的制图要素地图由地图投影、比例尺和图例等要素构成。
不同的投影方式能够呈现不同的地图形象。
二、自然地理1.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长期气象状态的统计,而气象则是短期的天气现象。
了解气候类型和气候现象对于认识地球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2. 水资源与水循环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水循环是地球上水分的持续循环。
3. 土地利用与保护合理的土地利用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需要保护土地资源不被破坏。
4. 植被与动物资源植被与动物资源是地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植被与动物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很重要。
5. 地质灾害与防灾减灾地震、火山爆发、洪水等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巨大的损失,了解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以及防灾减灾的重要性非常必要。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人口是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城市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2. 农业与农村发展农业是人类最主要的生产活动之一,了解农业发展与农村变化对于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很重要。
3. 工业与城市发展工业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工业发展与城市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4. 交通与通信交通和通信对于促进地区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便利化起着重要作用。
5. 旅游与地域形象旅游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和文化交流方式,地域形象是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高二地理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与地图、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方面的内容。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五篇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大全五篇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1海洋资的开发和利用。
(1)海洋资的类型及人类开发和利用状况。
1)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主要有:海洋化学资、海洋生物资、海底矿产资和海洋能四种类型。
2)开发和利用。
①海洋化学资。
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
目前,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
②海洋生物资。
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包括16000多种鱼类。
海洋中由鱼、虾、贝、藻等组成的海洋生物资,除了直接捕捞供食用和药用外,通过养殖、增殖等途径还可实现可持续利用。
③海底矿产资。
在大陆架浅海海底,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
在近岸带的海滨砂矿中,富集着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在多数海盆中,广泛分布着深海锰结核,它们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的金属矿资。
④海洋能资。
海水中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们属于可再生能,而且没有污染。
现在,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
(2)海洋空间利用:海洋空间利用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大到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等诸多领域。
(3)海洋对交通运输和通信的影响。
1)海洋交通运输方面包括海港码头、海上船舶、航海运河、海底隧道、海上桥梁、海上机场、海底管道等。
海洋运输从近海到远海,人类开辟了世界大洋重要的航道,人类已经能够将船舶驶入世界任何海域。
2)海洋通信通过海底电缆可以联系世界各大洲的国家和地区。
(4)围海造陆:在近岸浅海水域用砂石、泥土和废料建造陆地,通过海堤、栈桥或海底隧道与海岸连接,形成人工岛。
世界上一些沿海发达国家如:日本、XX、法国、荷兰等都已建造了人工岛。
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
(1)海洋污染: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来自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在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它们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时往往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施入农田的杀虫剂随雨水流进河流,或者随土壤颗粒在河口附近淤积,最终进入海洋;偶发性的海上石油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造成海洋污染。
2023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2023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我们了解和认识世界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高二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地理的基本知识点,以便在地理会考中取得好成绩。
下面是对2023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的总结。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1. 地球与地球运动-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黄赤交角和四季变化- 地球的经度和纬度2. 大气与气候- 气候要素和气候区划- 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 气候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3. 水文与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和重要性- 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关系-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4. 地貌与地质灾害- 陆地地貌类型和形成过程- 河流、湖泊和海洋地貌特征- 地震、火山和台风等地质灾害的原因和预防第二部分: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 城市化过程和城市规划- 城市发展与可持续性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类型和农业现代化- 工业布局和工业区划- 农工业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3. 交通与通讯- 交通方式和交通网络- 信息通讯技术与全球化- 交通和通讯对国民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4. 区域与国际合作- 区域发展差异和区域规划- 经济合作组织和国际交流- 区域合作对促进共同发展的意义第三部分:地理实践1. 地理观察和测量- 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地理测量方法和仪器- 地图符号和地图阅读技巧2. GIS技术和遥感应用- GIS在地理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GIS和遥感对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意义3. 地理调查和实验设计- 地理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 地理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通过对以上的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对地理学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能够在地理会考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实力。
同时,地理知识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面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地理问题,为未来的发展和生活做好准备。
(注:以上内容旨在提供地理知识点总结的参考,具体内容和格式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修改。
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整理5篇分享
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整理5篇分享学习高二地理知识点的时候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高二地理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1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区域界线有的是明确的,有的具有过渡性质。
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2、区域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3、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1)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2)异:①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也是雨热同期,但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4、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一年两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一年一熟。
5、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6、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高二地理知识点会考梳理整合五篇
2025届自贡市重点中学生物高三上期末调研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下图为生物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过程示意图,数字表示过程。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烟草花叶病毒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与上图表示的过程是相同的B.②、③过程中的碱基配对方式是相同的C.参与①和②过程的酶相同D.图示③的生理过程完全可能发生在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2.某科研小组的工作人员通过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对大蒜(二倍体)鳞茎生长点进行不同时间的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大蒜根尖细胞染色体加倍率(某一分裂组织或细胞群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细胞所占的百分数)的影响,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秋水仙素处理后的根尖细胞均为四倍体细胞B.染色体加倍率与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长短有关C.当秋水仙素浓度为0.03%时,处理时间越长加倍率越高D.本实验中的自变量为秋水仙素浓度,无关变量为处理时间3.下表中人体不同细胞的寿命和分裂能力不同,以下说法错误..的是细胞种类寿命能否分裂小肠上皮细胞1~2天能癌细胞无限增殖能红细胞120天不能白细胞5~7天大多数不能A.吞噬细胞的寿命比红细胞短,这与其吞噬病原体有关B.癌细胞的无限增殖是因为正常基因突变为原癌基因C.通常情况下,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细胞分裂能力越弱D.小肠上皮细胞寿命最短,与基因控制的衰老和凋亡有关4.发酵食品是中国传统食品中一个重要的类别,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请结合所学发酵知识和生活经验,指出下列未经发酵的商品是()A.泡菜B.食醋C.豆腐D.酸奶5.下列不属于生物多样性的是A.基因多样性B.细胞多样性C.物种多样性D.生态系统多样性6.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图中的N2B.N3是生产者用于生长和繁殖的能量C.蜣螂所利用的能量N6属于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D.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N5/N2×100%7.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及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盐酸在“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和“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的作用相同②经健那绿染液处理,可以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蓝绿色③用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能鉴定乳酸菌细胞呼吸的产物④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作用的专一性时,可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进行鉴定⑤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将母本去雄的目的是防止自花传粉⑥以人的成熟红细胞为观察材料可以诊断镰刀型细胞贫血症⑦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可用作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材料⑧调查血友病的遗传方式,可在学校内对同学进行随机抽样调查⑨最好用淀粉酶催化淀粉的实验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A.两项B.三项C.四项D.五项8.(10分)图表示山羊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及种群密度B.c~d时间内,山羊种群的种群数量逐渐增加C.b~c时间段内,该山羊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D.图中d点时的山羊种群年龄组成为稳定型二、非选择题9.(10分)新型冠状病毒英文缩写为COVID-19,是一种RNA病毒。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五篇分享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归纳五篇分享学习任何一门科目都离不开对知识点的总结,尤其是同学们在学习地理时,更要总结各个知识点,这样也方便同学们日后的复习。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1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大致可以分为哪两类。
一个地区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确定。
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承转)在这方面,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比较突出,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看看。
1.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包括哪些省和自治区。
总结: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纬度高、跨度大。
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些特点在气候上的表现(CAI出示图4.1、中国季风区干湿区地图)。
结论:纬度高──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
跨度大──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
无霜期180天~80天。
年降水量300~1000毫米。
我们只有遵循自然条件,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
因为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难改造的自然条件。
此处可以叫学生对比地形和土壤等条件来说明。
1.讨论东北大米与气候的关系。
引导学生从日照、光照、低温等方面考虑问题。
提示: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使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的称号。
2.针对现代生活,考虑东北农村农业生产情况。
提示:季节性强,有利于农忙时节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节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
3.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举例,教师参与讨论。
提示:劣势有热量要求、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等。
优势有光照、温差、土壤肥力、积雪融化缓解春旱等。
讨论不局限于以上几点。
由以上讨论可以直接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地形和土壤条件。
由学生指出东北地区主要地形的位置和名称,以及可以从事的农业生产类型。
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分享五篇
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分享五篇在学习新学问的同时还要复习以前的旧学问,确定会累,所以要留意劳逸结合。
只有充足的精力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二会考地理学问点,盼望能协助到大家!高二会考地理学问点11.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匀称,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四周却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极四周却是一块陆地(南极洲)2.地球外表71%是海洋,29%是陆地。
3.半岛是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局部;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4.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5.海陆变迁的缘由: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缘由,人类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改变。
6.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的假说。
7.20世纪60年头,地球科学探究说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8.六大板块示意图参看课本第37页。
9.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拟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拟活泼,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带。
高二会考地理学问点2西北地区概况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⑴地形特征:东部是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⑴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
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⑴内局部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⑴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潮湿地区的土地退化。
⑴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我国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⑴缘由:自然因素:①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②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人为因素:①根本缘由: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②干脆缘由: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立不留意环保。
2024年高二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模板
2024年高二年级地理知识点总结模板地理知识点总结模板(2024年高二年级)
一、地球与地图
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2. 经纬度和地理坐标
3. 地图投影和地图比例尺
4.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二、自然地理
1.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
2. 大气层和气候带
3. 地球的水资源和水循环
4. 地球的地貌和地质结构
5.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三、人文地理
1. 人口与人口分布
2. 城市化和城市规划
3. 农业与农业区划
4. 工业与工业区划
5. 文化地理和文化景观
四、经济地理
1. 面积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2. 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
3. 资源利用与环境问题
4. 区域差异与经济一体化
5. 可持续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
五、城市规划与交通
1. 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
2. 交通网络与交通规划
3. 快速轨道交通系统
4. 交通拥堵与交通管理
5. 交通与环境的关系
六、全球化与地球村
1. 全球化的定义与特征
2.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
3. 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的地缘经济战略
4. 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
5. 地球村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七、地理实践与生活
1. 实地考察和地理调查研究方法
2. 地理学对生活的影响和意义
3. 地理环境与健康生活
4. 地理灾害与风险管理
5.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以上就是2024年高二年级地理知识点的总结模板,具体内容可以根据教材和课堂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拓展和细化。
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大全(1)复种制度,即复种。
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一年内种植作物一次以上,重复种植的制度。
一年种植作物两次或三次的复种,称为一年两熟或三熟,两年内种植作物三次的复种,称为两年三熟。
复种次数的多少受各地的自然条件,特别是热量条件、各地的积温数及生产条件制约。
我国的积温数北方少而南方多,比如,东部季风区自北向南积温逐渐增加,东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积温在1600℃~3400℃,为一年一熟;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积温为3400℃~4500℃,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秦岭一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积温为8000℃,为一年两熟或三熟;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南部及云南南部积温为8000℃以上.为一年三熟。
一年种植四次以上的复种,主要用于蔬菜栽培。
(2)复种指数全年内作物的播种面积为20__亩,耕地面积为1000亩,复种指数为200%,说明该生产单位种植农作物平均能达到一年两熟。
耕作制度也叫“农作制度”,是耕种土地、栽培作物的总方式。
它是为了在农业生产中,不断地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而采取的一整套农业技术措施。
(3)耕作制度由作物布局、轮作制度、复种、间作、混作、套种、土壤耕作、施肥和灌溉制度以及防除杂草等几个环节构成,其中以轮作制度和作物布局为中心环节。
通常以各地区的作物复种轮作方式来表示该地区的耕作制度。
例如,我国长江流域一般以水稻和冬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的主要种植方式,来代表这一地区的耕作制度。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1.大气受热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2.热力环流(最简单的大气运动)海陆热力环流: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因为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3.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202X年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2X年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学科。
对于学习者来说,掌握地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参加高考时也是必考科目之一。
以下是202X年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的总结。
一、地球与地理坐标: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组成;2. 地理坐标系:了解经纬度的概念,经度是指通过地球两个极点的大圆上的任意一点到本初子午线所连原点的弧长,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任意一点的纬圈与地球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3. 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公转是指地球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旋转一周的运动。
二、自然地理:1. 大气环境:了解大气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包括大气层的分层、大气循环、气候与季风等;2. 水文地理:包括地球上水的分布、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3. 地貌与土壤: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和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地形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地形地貌与土壤的相互关系等;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 生物地理:了解物种分布的规律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包括生物圈、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平衡等。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了解人口的分布、迁移和变化;城市的发展和特征,包括城市化、城市规划和城市环境等;2. 农业与工业:了解农业发展和农业区划、工业发展和工业布局,包括农业生产方式、工业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等;3. 交通与通讯:了解交通运输和通信网络的发展和作用,包括陆上交通、水上交通、航空交通以及电信、互联网等通讯手段;4. 区域与区域发展:了解区域的概念和区域特征,包括区域间的联系与区域发展的差异等。
四、地理实践:1. 地理观测与测量:了解地理观测与测量的方法和工具,包括地图的制作与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等;2. 地理调查与研究:了解地理调查和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包括野外实地调查、统计分析等;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了解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包括环境保护的原则、方法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023年文综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最新
2023年文综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最新高二年级有两大特点:一、教学进度快。
一年要完成二年的课程。
二、高一的新鲜过了,距离高考尚远,最容易玩的疯、走的远的时候。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1一、太阳辐射与地球1、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2、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的能量3、太阳辐射能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4、太阳辐射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50%的能量集中于可见光。
5、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生物生长离不开太阳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本身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能源为生产生活提供煤、石油等能源二、太阳活动与地球1、太阳外部结构的分层由里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2、太阳活动:黑子(温度比其他区域低)、耀斑、日珥和太阳风(光球层、周期11年)(色球层)(日冕层)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影响气候;扰动电离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两极地区产生美丽的极光;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
高二地理会考知识点21.能源分类⑴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②市场广阔:一是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二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
3.能源基地建设:⑴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总结最新5篇精
选
这是一个只承认强者的时代,而学习正是赋予了我们做强者的原始资本。
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学好知识。
过程一定是苦的,可真正的强者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煎熬,抗得住压力。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1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共同决定的。
[记忆
]
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XX/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
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 人口增长模式由、(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
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
口诀:欧(北)美摩登全“现代”,亚非拉发展忙“过渡”,发展中国家占多数,世界只好先“过渡”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世界人口迁移口诀:二战前,旧到新,一去不返乡二战后,发展到发达,打工挣钱回故乡
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和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因素:[理解记忆]古代:主要是战乱(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其次为开疆拓土、流放、戍边等。
近几十年:主要是国家政策、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个人需求等。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所能容纳的人口数)
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1)国际社会倡导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城市形态的概念: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有着特定的外部轮廓形态。
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
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分区明显;
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
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OA商业付租能力AB住宅付租能力BC工业付租能力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
(1)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2)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3)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4)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后期: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数目多,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数目少,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3)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城市等级体系: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姐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
(德国南部为例)
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2
1、地震
(1)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分布范围广;频率高,强度大;震源浅,危害大。
(2)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处于地壳活跃地带
2、泥石流和滑坡灾害
(1)泥石流:定义: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类型:
①暴雨泥石流:西部和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过渡带
②冰川泥石流:102°E以西的高原
(3)泥石流发生的条件:
①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
②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③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④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
(4)泥石流分布地区:
以燕山、太行山、龙门山、邛崃山、大凉山和乌蒙山一线为界;以西:呈带状或片状;以东:呈零星分布
(5)滑坡
①定义: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②我国滑坡的分布:
空间分布: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稀疏;西部:密集
时间分布:6-8月
高二会考地理知识点3
0°经线:
穿过的点:伦敦、直布罗陀海峡东侧、几内亚湾。
附近的地理事物有伦敦、巴黎(0°东侧)、地中海、撒哈拉沙漠、几内亚湾等。
东经30°:
穿过的点:摩尔曼斯克港、土耳其海峡东侧、开罗(尼罗河)。
附近的地理事物有摩尔曼斯克(30°东侧)、莫斯科(30°东侧)、东欧平原和波德平原交界处、黑海、小亚细亚半岛(西侧)、地中海、开罗、尼罗河、东非高原(西侧)、南非高原(东侧)等。
东经60°:
穿过的点:乌拉尔山脉、咸海、霍尔木兹海峡东侧。
附近的地理事物有乌拉尔山脉、咸海、伊郎高原、阿拉伯半岛东侧、阿拉伯海等。
东经90°:
穿过的点:叶尼塞河、阿尔泰山、恒河三角洲。
附近的地理事物有叶尼塞河(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中西伯利亚高原界河)、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恒河三角洲、孟加拉湾等。
东经120°:
穿过的点:大兴安岭、渤海、杭州、台湾西岸、菲律宾群岛、澳大利亚西部。
附近的地理事物有勒拿河(东侧)、大兴安岭(东侧)、北京(西侧)、山东半岛、辽东湾、上海杭州(东侧)、菲律宾群岛、马来群岛、澳大利亚西部。
东经150°:
穿过的点:东西伯利亚山地、堪培拉(悉尼)。
附近的地理事物有东西伯利亚山地、千岛群岛、大分水岭、堪培拉、悉尼等。
180°:
即国际日期变更线,穿过太平洋中部。
附近的地理事物有白令海、阿留申群岛、新西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