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拥有健康心理我们要做些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长会亲子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我们要做些什么?
单位:霍城县第四中学授课教师:雷建江时间:2012.11.18 尊敬的各位家长:你们好!
各位的到来让我深切的体会到,你们对孩子深切的关爱,专门挤出时间来参加此次家长会,用实际行动来表达你们关心儿女是排除万难的,对你们的到来我深表感谢!
今天在这里相聚主要是谈一谈我们教育孩子过程中,孩子会产生怎样的心理反应,做出怎样的举动,及我们怎样改善教育行为,帮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借助今天的话题《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心理我们要做些什么》来表达“关注孩子心理健康与重视孩子身体健康同等重要”的观点。
假设我只从孩子表现不好的方面来看待你们的孩子,我可以说“你们是不合格的家长,没有尽到父母的义务和责任”。你们肯定不同意我这样的观点,心里肯定要产生一些想法,或许还会举例来反驳我太偏激,你们我不同的意见,在我看来就属于逆反心理。现在我们转换一下角色,当您说您孩子不对时,他有时也不认同您观点的,在您看来他的行为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激起孩子逆反心理的原因是我们在指责、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时,没有兑现答应孩子的事情食言时,我们的行为让孩子缺失幸福感,他们脸上的写满失望和心中不平衡时引起的。现在回头看看孩子冲我们发火、跟我们吵架、顶嘴、不听我们的话等等这些不尊重我们的行为举止就不奇怪了。还有一个情况容易让我们处于被动:就是当我们教育孩子、指出孩子不对时,因为方法不当让孩子受委屈了,就不好再往下说什么了,往往在这个时候家长与孩子的教育角色会发生反转,我们的教育行为被迫停止,我们担心孩子会利用角色反转滋生发泄胡闹的情绪,我们也会强制孩子听从我们的意愿,保证自己的教育主动权。但这样尴尬的教育行为值得我们反思。先来看看我们不好的教育行为会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心理反应:□唠叨。新帐老帐一件事总是反反复复说个没完。
○这样的教育行为在孩子心理上的反应是:厌烦、缺乏幸福感。
□要求太多,总是要求孩子做这做那,必须达到什么程度。
○这样的教育行为在孩子心理上的反应是:感觉父母没事找事瞎管闲事,满足自己的控制欲望。
□喜欢诉苦,总是喜欢用自己的付出当条件让孩子听自己的话。
○这样的教育行为在孩子心理上的反应是:心里感觉愧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却难以接受这样的说教。
□指责孩子缺点多,优点鼓励夸赞少。
○这样的教育行为在孩子心理上的反应是:失去快乐、忧虑、不自信。
□对孩子猜疑多,信任少。不能冷静分析/判断孩子做事对错的原因。
○这样的教育行为在孩子心理上的反应是:怕错怪自己爱解释、少与人交谈,沉默寡言。
中国自古至今是一个非常重视“尊师重道”、“百善孝为先”的国家,是五千年文化积淀并传递的传统美德。“孝”为先让孩子不能反驳父母的观点,哪怕是错误的,“尊师”让学生不能反驳老师的教诲,也许有偏颇的地方,这样的客观条件形成了我们以“家长为中心”的家教,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教育,让孩子听从家长、老师的话成为我们一直坚持的教育原则。而倡导“以人为本”理念下的“以孩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却难以顺利的得到发扬和改善。我们与孩子经历了长期没有结果的“艰苦斗争”,应该能静下心来想想孩子怎样做才是孝,自己怎样做才像孩子的父母,要不要还沉浸在一厢情愿的坚持“孩子只
要听自己的话,就是成功家教”的幸福里,继续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已经认识到迅速发展的社会让丰富的网络信息、铺天盖地的新闻播报、热点社会事件等大量媒体信息涌入孩子的脑海,孩子们在增长年龄的同时,也在追求自由、独立、平等、被我们尊重,“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他们慢慢成熟的思想不断冲击、挑战着家长、老师的教育能力和心理承受力。我们虽然是教育的主导者,但以我的实际经验来讲,做一个学习型的家长已势在必行。做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相关的知识才行,我们的脑袋里要装些教育思想,不能再盲目的去教育孩子了,只有学习才能让我们摆脱教育孩子的困局。
其实,以“家长、教师为中心”和以“孩子、学生为中心”两个并不矛盾的教育视角却因为教育对象是未成年人,我们是监护人而失去了平衡,让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严重缺课,导致发生了很多问题,从而使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重新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引起了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爱用常理来管教孩子,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实事:就是您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您家的孩子和别家的孩子是不一样的。每个家庭的孩子不可能有相同的成长经历,相同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因此不能简单的看待或跟着别人的想法走。我们来看看失败家教在心理上带给孩子怎样的负面教育效果:
棍棒底下的孩子:自卑、懦弱、孤僻、压抑、不爱与人交往,说谎、逆反倔强、对抗父母、攻击他人。
娇生惯养:过分信赖他人、恐惧、胆小、自私、自我中心、神经质。
“‘在中国,没有人培训家长怎样教育孩子。’他说,‘这是一个悲剧。’”这句话,本来是湖南省湘潭县第二中学语文考试中的一道“标点符号判断题”,但高二男孩谷超却被这句话深深地震撼了。有感而发的谷超,投书国务院信访部门,呼吁国家除了办“师范”,还要办“家范”,要高度重视培训家长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教育孩子。谷超在建议书中指出,当今家长教育孩子,存在三大弊端:一是简单粗暴,二是爱得没有原则,三则是望子成龙盲目“填鸭”。
根据中日韩美四国4000多名学生调查比较显示,中国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中国学生最反对父母讽刺打骂。○中国学生最少和父母聊天。
○四成中国父母不了解孩子在校生活。
调查结果说明家长是孩子的关心者、期望者、鼓励者。孩子之所以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往往是因为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心。家长对孩子恰当的热切的真诚的期望,会让孩子充满希望,特别是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原则上期望不要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奢求,要符合孩子的成长适时的发展的特点,取得孩子的认同。孩子需要鼓励,家长是他进步的催化剂,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分析,一定不要向孩子的错误行为妥协,不要无意中处罚了良好的行为。
这方面做的好的家长要继续保持,如果做的不够的家长,我们今后要多注意关心自己的孩子。我们根据以下方面判断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
◎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性格健全、人格完整。◎善于控制情绪。◎智力正常。
◎意志品质较强。◎人际关系和谐。◎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我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别人眼中不好的孩子和学生,在他们缺乏是非观念的时候,我们的引导至关重要,要想孩子心理健康成为受大家欢迎的人,家教的重点应放在塑造孩子良好品行和良好性格上,也可以用“好习惯决定好人生”来诠释。因此积极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修正教育行为给孩子正面的心理影响,不要让孩子将来走向社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或者成为领导眼中没有办法用的人。
我们再来看看心理健康受欢迎的学生根据调查结果有怎样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