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责任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分析

合集下载

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合同已经成为现代经济交易的主要形式。

然而,由于合同参与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分配问题的存在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原因,合同违约事件频繁发生。

如果当事人在合同履行中存在违约行为,就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进而影响到经济发展的稳定。

为了维护合同的权利和利益,加强违约责任的规范与司法保护,以有利于推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有必要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围绕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原则与分类。

介绍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和原则,分析其分类及适用条件等基本问题。

2.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框架。

全面掌握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包括《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相关法律的规定以及相关司法实践。

3.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适用。

探讨违约当事人如何证明精神损害以及如何确定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内容。

4.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优化路径。

探讨如何优化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增强其效力和适用性,以达到更好地维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研究方法将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归纳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究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从而提出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对策和建议。

三、论文预期成果和创新点本文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期望能够达到以下预期成果和创新点:1.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做出全面、客观、深刻的分析,探索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发展路径。

2.提出完善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具体建议,有力地推动合同履行水平的提高。

3.针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提升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适用性。

4.为有关法律、司法解释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建议,对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国合同法律制度,提升法治水平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范文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范文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对个人权益的日益重视,精神损害赔偿问题逐渐成为法律领域的重要议题。

在合同违约的情境中,当一方因对方违约而遭受精神损害时,其是否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以及如何计算和确定赔偿数额,成为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问题,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法理基础1. 理论基础: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法理基础源于合同法中的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当一方因对方违约而遭受精神损害时,应当得到合理的赔偿,以维护合同的公平性和双方的合法权益。

2. 法律条款解读:我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中,虽然没有明确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内容,但通过解释和应用相关条款,可以推导出对精神损害赔偿的认可和保护。

三、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1. 主体要件:即违约方和受损方应符合法律规定的相关条件,如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等。

2. 行为要件:指违约方存在明显的违约行为,且该行为与受损方的精神损害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3. 损害结果:受损方因违约方的行为而遭受了实际的精神损害,如心理压力、精神痛苦等。

4. 主观过错:违约方在实施违约行为时存在主观过错,即故意或过失导致对方遭受精神损害。

四、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认定与计算1. 认定标准:在认定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时,应综合考虑受损方的实际损害程度、违约方的过错程度、因果关系等因素。

2. 计算方法: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计算,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上,考虑受害人的痛苦程度、生活质量的降低等因素;定量上,可参考相关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结合案件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五、实践中的问题与挑战1. 证据收集困难:由于精神损害具有主观性,其证据收集往往较为困难。

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有效证明受损方的精神损害成为了一大难题。

2. 赔偿标准不统一: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和统一的司法解释,不同地区、不同法院在处理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案件时,往往存在赔偿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论旅游合同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论旅游合同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论旅游合同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摘要:根据传统民法理论,精神损害赔偿只能因侵权责任提起请求,而不能成为违约责任的一种救济方式。

本文试从旅游的本质及特点入手,结合现有的民事基本法律的相关规定及解释,浅析这一特殊合同关系中出现的因违约责任而提出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关键词:旅游合同;违约责任;精神损害赔偿一.旅游的本质及特点旅游的本质是人们为追求精神愉悦和享受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消费行为。

旅游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究其法律基础关系仍是民法中的合同关系,即旅游业经营者提供旅游服务,旅游者支付旅游费用的合同。

笔者根据学界内对旅游产品特征的研究总结了一些旅游的主要特征,一是产品的无形化,即旅游合同中的标的物是由旅游业经营者提供的无形服务;二是生产与消费一体化,即旅游服务一经生产即被消费,二者同时产生同时结束;三是评价标准的主观化。

由此可见,旅游合同纠纷相对于普通的民事纠纷有其特殊的诉求。

二.旅游合同违约责任中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提出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唯一的目的即获得休闲、放松、愉悦的内心感受,但由于旅游业经营者的任意转团、压缩景点、降低服务标准、强迫定点消费等一系列违约行为导致旅游者期待落空,不仅未能尽兴享受,反而遭受极大的痛苦与不便,往往这种内心痛苦有一定的持续性,带给旅游者确确实实的精神损害。

王利明教授对违约责任的研究中提到霍尔姆斯的一些主张,即在普通法中,信守合同的义务意味着一种推断,即如果你不信守合同,必须赔偿损害,正如你侵权必须赔偿损害一样,仅此而已。

[1]鉴于此,即使未构成侵权的违约行为造成的精神损害问题,也应当得到救济与赔偿,这也是合乎一般道德理性的。

三.旅游合同违约责任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违约责任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1.违约是否会产生精神损害。

刘云生和宋宗宇在其主编的《民法学》一书中对精神损害的定义是指“对民事主体精神活动的损害。

精神及精神利益固然是抽象的、无形的,但当受害人受到精神损害时,表现形式各种各样的,而且是客观存在的,这种损害为肉体的疼痛,或为心理的障碍,也可能表现为社会价值的贬损。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适用研究《民法典》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适用研究《民法典》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适用研究《民法典》内容提要:民法典颁布前,按照我国规定,侵权诉讼中当事人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但对于是否可以主张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我国并没有明确规定。

理论上对此问题尚无定论,不少事务界的看法仍采取保守态度,即认为精神损害赔偿不包括在违约责任范围内,当事人若要主张只能以超出合同所预见范围的精神损害为主要理由,通过侵权诉讼来主张。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纯粹以精神利益为目的的契约的出现,在违约的情况下也可能导致精神上的损害,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

《民法典》第九百九十六条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提供法律依据,突破了不能将传统违约责任与精神损害赔偿一并主张的原则,是《民法典》的一大亮点。

但该条款在适用法律方面仍有不明确之处。

为保证法律的有效使用,对第九百九十六条的规定作出合理解释。

本文将运用民法解释方法,在该条款所规定的违约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性质、适用问题、意思自治问题几个方面对该法条做出解释和思考。

一、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性质目前学界对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性质的研究论断比较有新意:一种观点认为本条中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是对现有违约请求权的一种创新,另一种观点认为这种请求权性质为人格权请求权,是基于对人格利益保护的理解。

通过阅读梁慧星教授的著作,可以从目的解释的方向进行分析:第九百九十六条旨在解决的法律问题之成因在于违约责任中不包括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所以很多人认为该权利为违约请求权。

但我们从法条本身观察,通过进行文义解释,“被损害方选择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的,不影响被损害方请求精神损害赔偿”,其传达的是这样一种规则:即使被损害方在主张其享有的(所有种类)违约请求权后,也不影响其继续主张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如果被损害方选择请求其承担理解这种规则可以显而易见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法条中违约责任与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分属于不同的责任体系,其所依据的请求权性质是不同的。

故其性质并非违约请求权。

考虑到第九百九十六条是置于人格编中,保护的是受侵害的精神利益,因此有观点认为,该法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权性质为人格权请求权。

无名合同中的违约责任及损害赔偿分析

无名合同中的违约责任及损害赔偿分析

无名合同中的违约责任及损害赔偿分析概述无名合同,也被称为口头合同或简单合同,是指双方当事人之间并未明确书面约定的合同。

在商业和日常生活中,很多交易和协议都是通过口头约定完成的,这些口头约定构成了无名合同。

然而,当一方未能履行合同义务时,我们需要了解无名合同中的违约责任和损害赔偿的相关规定。

一、无名合同的约定和效力无名合同的约定方式并不像书面合同那样清晰明确,但根据法律规定,无名合同仍然具有合同效力。

我国《合同法》第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也可以使用其他形式订立合同。

”这意味着无名合同同样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应该遵守其约定。

二、无名合同的违约责任无名合同中一方未能履行合同义务构成违约。

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否则就要承担违约责任。

违约责任可以包括违反约定的具体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损害对方利益等。

尽管无名合同的约定和证明难度较大,但双方仍然应该尽可能地对合同进行约定,并在合同发生纠纷时提供相关证据支持。

三、无名合同的损害赔偿无名合同中的违约行为可能会给另一方带来经济损失。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一百四十九条的规定,损害赔偿应当包括实际损失和合理支出的费用。

实际损失是指违约行为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比如未按时交付货物导致的库存积压或者合同违约款的损失。

而合理支出的费用则是违约方因追究违约责任所需支付的费用,比如催告费、仲裁费等。

另外,在违约方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情况下,受害方还可以要求支付适当的精神损害赔偿。

四、无名合同中的证明困难无名合同的约定和证明常常较为困难,因为双方并没有书面的证据。

在合同纠纷中,双方如果不能提供明确的证据来证明合同的存在和约定,那么法院会根据合同性质和双方的行为予以认定。

因此,为了避免日后的争议,当事人在进行无名合同时应尽量保留相关的书面证据,如短信、邮件、通信记录等。

五、如何规避无名合同纠纷为了规避无名合同纠纷,当事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尽量书面化:尽量将口头约定转化为书面形式,通过邮件、合同书等方式进行确认,并保留相关的证据。

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

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

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摘要:传统理论认为精神损害只能通过侵权责任获得救济,精神损害赔偿属于侵权法范畴,不能扩展到违约责任中。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许多关于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案件。

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国外许多国家、国际性立法文件均肯定了在特定情形下对违约行为所致精神损害的赔偿,然而我国立法却没有明确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本文首先介绍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确定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规则,最后对我国施行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违约责任侵权责任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一、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首先,违约之损害赔偿,是指债务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时依法赔偿债权人所受损失的责任。

其中,损害可分为财产损害和非财产损害,非财产损害又包括人身损害和精神损害。

合同一旦生效将在当事人之间产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完全地、严格地履行合同义务,任何一方当事人因违反有效合同所规定的义务,都要承担违约责任,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违约所导致的精神损害予以赔偿的责任①。

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规则和限制主张建立我国的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并不意味着要广泛承认合同责任上的精神损害赔偿。

对违约精神损害的赔偿必须严格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对一般的违约行为造成的精神损害不予赔偿,否则精神损害赔偿扩及整个合同法领域,大大加重债务人和法院的负担。

因此,我们必须对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加以限制:1、合同类型的限制按合同的目的不同,可以分为:商业合同和非商业合同。

一般认为,商业合同是以纯粹的商业目的为基准的,对商业合同的违反是商业风险的必然产物,对此造成的精神损害,受害一方当事人不宜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相反对以实现私人利益、社会利益和家庭利益为主要目的的非商业合同中,在合同订立之时,合同当事人就对合同实现有极高的期待,期盼通过实现合同目的来获得既定的精神享受,一旦合同不成立将会给受害人带来极大损失包括精神损失。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财产 损害 是指 权利 人在 财产 上所 发 生 的损害 .凡 一
切财 产上 不利益 的变动 均在 其 中 。它不 但包 括财 产
的积 极减 少 . 且包 括财 产的 消极不 增加 。 而 非财 产损
害是 指权 利人 在财 产之 外所 受 到 的损害 .包 括精 神 指 导 的立法之 下 .合 同关 系 中 的债权 人 向债务 人提
首先 .有 损 害必 有救 济 ”这一 理 念是 民法 理论 “
及 民法 实践不 断完 善 、 断进 步 的重要 信条 。 于这 不 基

思 想 . 民法 中形成 了较 为完善 的责任体 系 而违 在
[ 作者 简介 ] 红 玲 (9 6 )女 , 东 费县人 , 京 - 大 学 文 法 学 院 民商 法 专 业 2 0 孙 18 一 , 山 北 f L 0 8级 硕 士研 究 生 。
损 害和身体 损 害 身体 损 害会衍 生 出精 神损 害及 医 疗 费等 财产 损 害 [。毫无 疑 问 . ” 在合 同关 系 中 , 务 债
人 的违 约行 为会 对债 权 人造 成 财产益 受 到 一 定 的损 害 .
北 京 : 律 出版 社 . 0 . 1. 法 2 7p 1) 0 3
1 2
北 京 化 工 大 学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域 的精神损 害赔 偿 一直 持怀 疑 和否定 态 度 。但是 现

( ) 约精 神损 害赔 偿请 求 符合 法律 的基 本原 一 违
笔 者 认 为 . 种 “ 教 旨主 义 ” 这 原 的思 潮 不 符 合 民
法 、 同法 的基 本原 理 。 合
实生 活 中在许 多情 况下 仅仅 赔偿 违 约 的财产 损 害不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现今的法治社会中,合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一方违反合同约定,给另一方造成损失时,赔偿问题便成为双方争议的焦点。

其中,精神损害赔偿作为赔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适用范围及具体操作方式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围绕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界定、认定原则、认定依据以及司法实践中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

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界定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因一方违约导致另一方遭受精神损害,由违约方对受害方进行的经济赔偿。

这种赔偿不同于物质损失赔偿,它主要是针对因违约行为导致的心理创伤和精神痛苦。

然而,精神损害的认定及赔偿标准较为复杂,需要在具体案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三、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认定原则1. 可预见性原则:在认定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时,应考虑违约方在订立合同时是否能够预见到可能给对方造成的精神损害。

如果损害结果超出了违约方的预见范围,则不应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2. 实际损失原则:精神损害赔偿应基于受害方实际遭受的精神损失进行赔偿,不得随意扩大赔偿范围。

3. 公平原则:在认定精神损害赔偿时,应综合考虑合同双方的实际情况、违约方的过错程度以及社会影响等因素,确保赔偿结果公平合理。

四、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认定依据1. 法律法规:我国《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为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提供了法律依据。

2. 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等相关部门发布的司法解释为认定精神损害赔偿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标准。

3. 案例参考:各地法院审理的类似案例为今后处理同类案件提供了参考依据。

五、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 认定标准不统一:由于各地法院对精神损害的认定标准不统一,导致同样性质的案件在不同地区得到的判决结果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建议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统一认定标准。

2. 举证难度大:受害方在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时,往往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

然而,精神损害的证据往往难以收集和保存,导致举证难度较大。

合同违约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研究

合同违约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研究

合同违约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研究合同是一种法律关系,它是由双方当事人签署的、约定了相互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文件。

当其中一方没有履行自己的义务,就涉及到了合同违约问题。

在合同违约中,受害方很可能会遭受到直接财产损失,但同时也会遭受到精神上的伤害,这时我们就需要讨论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

一、精神损害的概念精神损害指因受害人受到侵权行为而导致其精神上的伤害,包括精神扭曲、情感痛苦、羞辱、丧失自尊等,这些情况都会对受害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合同违约中,精神损害是指受害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由于对方当事人的违约行为,导致他受到了精神上的损害,比如因未能按合同履行的约定获得预期的收益而产生的精神压力等等。

回顾具体案例,小A在通过网络平台预订了一家酒店,但是到了酒店却发现房间条件很差,甚至无法入住。

他向酒店方申请更换房间,并且要求退款,但是酒店方不肯退款。

这时,小A因为无法按照预定计划行程,并且遭受到预期利益的影响,产生了精神损害。

所以,这时的精神损害是指因未能按合同履行获得预期的收益而产生的精神压力。

二、精神损害的赔偿条件1、有主观上的痛苦。

精神损害赔偿是针对受害人主观上的心理痛苦进行赔偿。

当受害人因为合同违约的行为而感到愤怒、羞辱、不安等情绪,影响到他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这时,就可以认为受害人遭受到了精神上的损害。

2、精神损害与合同违约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合同违约导致精神损害的情况下,需要对精神损害和违约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和判断。

只有当受害人能够证明自己的精神损害是由对方违约行为所致,才能在精神损害赔偿中予以支持。

精神损害赔偿在我国法律中暂无固定的标准可循。

通常情况下,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判断精神上的损害情况,并进行额定赔偿。

在判断具体的赔偿金额时,法院往往会考虑到以下因素:不同程度的精神损害,赔偿金额也会有所差异。

例如,有些受害人可能会因为违约行为而产生短暂的恼怒情绪,而另一些受害人可能会因为遭受到羞辱、嘲笑、甚至丧失自尊,导致长时间的情感困扰。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范文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范文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治的完善,精神损害赔偿逐渐成为法律领域内的重要议题。

在合同违约的情境中,当一方的违约行为导致另一方遭受精神损害时,如何进行精神损害赔偿的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问题,分析其理论基础、现实需求及实际操作中的困境,以期为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基础1. 法律定义与性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因一方违约导致另一方遭受精神损害,由违约方对受害方进行的经济赔偿。

这种赔偿旨在弥补受害方因违约行为所遭受的精神痛苦和情感损失。

2. 理论基础分析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合同法的一般原则和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

在合同关系中,当事人应当信守承诺,如一方违反合同约定,导致对方遭受损失,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而精神损害赔偿则是基于对人格尊严和情感价值的尊重,对受害方进行的经济补偿。

三、现实需求与案例分析1. 现实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因合同违约导致精神损害的情况屡见不鲜。

如婚姻关系中的一方违反忠诚义务,导致另一方遭受严重的精神痛苦;医疗服务合同中,医疗机构因过失导致患者遭受身体和精神上的损害等。

这些情况都需要对精神损害进行赔偿,以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 案例分析以婚姻关系中的精神损害赔偿为例,当一方因过错导致另一方遭受严重的精神痛苦时,受害方可以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向违约方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会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双方的过错程度、损害后果等因素,判决违约方承担相应的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四、实际操作中的困境与挑战1. 认定标准与证据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认定精神损害的认定标准及证据问题是一大挑战。

由于精神损害具有主观性和隐匿性,如何客观地认定精神损害的程度及因果关系成为司法实践中的难点。

此外,受害方在提供证据时往往面临举证难度大、证据不足等问题,导致精神损害赔偿请求难以得到支持。

《2024年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范文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现今的法治社会中,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法律议题。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对于合同关系中因违约行为导致的精神损害赔偿需求日益增长。

本文旨在探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内涵、适用条件、赔偿标准及限制等问题,以期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内涵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在合同关系中,因一方违约导致另一方遭受精神损害,由违约方对受损方进行的经济赔偿。

这种赔偿旨在弥补受损方因违约行为所遭受的精神痛苦、心理压力等非物质性损失。

三、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条件1. 存在有效的合同关系:受损方与违约方之间必须存在有效的合同关系,这是适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前提条件。

2. 违约行为导致精神损害:违约方的行为必须导致受损方遭受精神损害,如恐惧、焦虑、抑郁等。

3. 精神损害与违约行为存在因果关系:受损方的精神损害必须与违约行为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

4. 法律规定的其他要件:根据不同国家的法律规定,可能还存在其他适用条件,如损害的可预见性、损失的可量化等。

四、赔偿标准及限制1. 赔偿标准: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因国家、地区而异。

一般来说,赔偿金额应与受损方所遭受的精神损害程度相匹配,并考虑违约方的过错程度、受损方的预期利益等因素。

2. 限制:虽然精神损害赔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受损方的损失,但并非所有精神损害都可以获得赔偿。

例如,轻微的、短暂的精神痛苦可能不被视为可赔偿的损失。

此外,赔偿金额也受到一定限制,以防止过度索赔和滥用诉讼。

五、国内外立法及实践比较1. 国内立法及实践:我国在《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中规定了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内容。

在实践中,法院在审理相关案件时,会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并确定具体的赔偿金额。

2. 国外立法及实践: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及实践存在差异。

一些国家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了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条件和标准,而另一些国家则相对保守。

合同之诉中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合同之诉中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合同之诉中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司法实践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因违约而引起的精神损害赔偿诉讼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笔者现立足于我国目前的立法、司法现状,通过比较分析世界各国的关于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规定,并对我国的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立法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

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违约中是否应该适用精神损害赔偿。

第二,各国目前法律学说以及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

第三,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必要性。

关键字: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一违约中是否应该适用精神损害赔偿一直以来,关于是否在违约中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众说纷纭,大部分学者认为,违约中并不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因为在合同之诉中的一方当事人发生违约后所要求承担的主要责任是赔偿实际物质利益损失,对于给另一当事人精神上所受到的损失则不予考虑,同时精神损害可以通过侵权之诉来获得赔偿,又在违约之中规定精神损害赔偿,有赘述之嫌疑。

通说认为,违约责任中不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原因是在合同中受害方因为违约而造成人身伤害和死亡所产生以及精神损害在违约方订立合同时是不可预见的,如果强行使违约方承担不可预见的责任,则会严重影响交易的正常进行。

笔者认为,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应当包括合同违约之诉。

二各国目前法律学说与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一)英美法系1.英国根据英国判例上比较典型的阿迪斯诉格兰冯公司案,英国合同法对于违约造成的精神损害原则上是不予赔偿的。

因为英国合同法旨在救济而非处罚。

尽管大部分学者认为非金钱损失在合同法中不能得到赔偿,但在以后越来越多的案件中,凸显了法律的不公平性。

因此,英国法律规定了三个例外原则,即在此在三种情况下因违约造成的精神损害可以得到赔偿。

第一,合同的目的就是提供安宁和快乐的享受。

第二,合同的目的为解除痛苦和烦恼。

第三,违反合同造成的不便和烦恼。

由此可知,英国法对于”合同目的”的案件是支持精神损害赔偿的,因为违约造成的精神损害都是可以预见的。

《2024年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范文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法律保护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其中,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作为法律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对于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解和运用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和困难。

因此,本文将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进行研究,旨在深入理解其概念、特征及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概述1. 定义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因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导致另一方当事人遭受精神损害时,依法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

其核心在于以金钱方式对受害人因违约行为而遭受的精神损害进行补偿。

2. 特征(1)侵权行为的特定性: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是基于合同关系而产生的赔偿责任。

(2)损害的特殊性:主要是指精神损害,包括但不限于痛苦、恐惧、失望等心理感受。

(3)赔偿的补偿性:目的是以金钱方式对受害人的精神损害进行补偿。

三、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依据及适用条件1. 法律依据我国《合同法》、《侵权责任法》等法律法规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做出了相关规定。

其中,《合同法》规定了违约方应当承担的违约责任,包括赔偿责任;《侵权责任法》则规定了侵权行为造成他人精神损害时,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2. 适用条件(1)存在有效的合同关系:即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合法有效的合同关系。

(2)一方当事人违反合同约定:即违约方存在违反合同约定的行为。

(3)受害人遭受精神损害:即因违约行为导致受害人遭受了精神损害。

(4)精神损害与违约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受害人的精神损害是由违约行为直接导致的。

四、司法实践中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困境与挑战1. 认定标准不统一: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和认定标准,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对违约精神损害的认定存在较大差异。

2. 举证难度大:受害人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精神损害是由违约行为直接导致的,这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3. 赔偿金额难以确定:由于精神损害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在确定赔偿金额时存在较大难度。

违约责任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之探讨

违约责任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之探讨
21 年 O 月 1 00 1 5日第 1
违约责任适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之探讨
口李盛 杰
(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市 2 0 3 ) 0 4 8
摘 要: 我国现 民法理论对于违约责任是 否可以适用精 神损 害赔偿的 问题至今未能形成共识 , 并且主 流论调 的立场对此持慎重的态度 .然而 , 放 眼各 国的司法 实践, 个案的突破有 力的推动 了民法学说对违约责任下适用精神损 害赔偿制度确认的进程。 作为未来发展 的趋势 , 违约责任下精神
2.


大 督确 征 程 合 。 监 ,保 收 序 法
院 政 专 27 硕 研 生研 方 :政 与 政 讼 行 法 业0 级 士 究 ,究 向行 法 行 诉 法 0
2 0 1 5 第1 0 年O月1 日 期 1
商 品与质 量
理 研 论
了违 约 的精神 损 害 。 中原 告携 妻子 乘 船到 国外 度假 , 案 因被 告( 海 关) 忽致 行李 箱运 达迟 延 , 其夫 妻二 人 在旅 途 中不能 正 常地 更 疏 致 换衣物 。原告 诉至 法 院 , 求海 关赔 偿 由此遭 受 的损 害 。法 院认 要 为, 原告 支付 1 0 马 克购 买 的是海 上 旅游休 憩的愉 悦 享受 ,由于 80 被告 的疏忽 , 原告 的休 憩因无 法 正常 更换 衣物 而遭 受严 重损 害 , 致
损 害赔 偿 制 度 以其 理 论 上 的 正 当性 和 与 合 同正 义 的 关联 性 决 定 了该 制度 存 在之 合 理 性 。 关键 词: 约责任 精神 损害 合 理性 违
传 统 民法 理论认 为 , 神损害 赔偿只 能适用于 侵权 案件之 中 。 精 然而 , 着市场 经济 的发展 , 民的财产权 与人身 权之 间的联 系 日 随 公 益密切 , 出现 了精 神利 益财产 化 的趋 势 , 们愈来 愈注 重对个 体价 人 值 和尊 严的追 求 。而合 同作 为社会 关系 的一个 经常 性载体 , 来 越 越 多地 涉及 到 了精 神利 益 。

多元责任解析:产品责任、加害给付、请求权竞合、违约责任与精神损害赔偿

多元责任解析:产品责任、加害给付、请求权竞合、违约责任与精神损害赔偿

多元责任解析:产品责任、加害给付、请求权竞合、违约责任与精神损害赔偿举例:甲在A商店购买B公司洗衣机,使用时因技术缺陷爆炸,叶轮飞出击伤甲并损坏衣物。

一、具体分析1.合同法的适用违约责任: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A商店作为销售者,有义务向消费者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商品。

洗衣机因技术缺陷导致爆炸,显然违反了商品的质量保证义务,因此A商店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甲可以要求A商店更换洗衣机、退货,并赔偿因此造成的衣物损失和人身损害。

责任竞合:根据《合同法》第122条,当事人一方的违约行为侵害对方人身、财产权益的,受损害方有权选择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

因此,甲既可以要求A商店承担违约责任,也可以要求B公司(生产者)按侵权责任进行赔偿。

2.侵权法的适用产品责任: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被侵权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请求赔偿。

在此例中,洗衣机因技术缺陷导致爆炸,造成了甲的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B公司作为生产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甲可以向B公司索赔,也可以向A商店索赔。

赔偿范围:赔偿范围包括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

物质损害包括衣物损失和医疗费用、护理费用等因人身损害产生的费用。

精神损害方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自然人因健康权受到非法侵害的,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3.如何主张赔偿向B公司(生产者)请求赔偿:根据《产品质量法》和《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因此,甲可以直接向B公司(生产者)请求赔偿。

向A商店(销售者)请求赔偿:同样依据上述法律,被侵权人也有权向产品的销售者请求赔偿。

A商店作为销售者,如果其销售的产品存在缺陷并导致了损害,甲也可以向其请求赔偿。

同时向B公司和A商店请求赔偿:法律上并没有禁止甲同时向生产者和销售者请求赔偿。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可能会导致责任竞合和重复赔偿的问题。

合同违约引起的精神损害赔偿

合同违约引起的精神损害赔偿
● ● ● ● ● ● ● ●
2 精 神损 害赔偿 的 范围不 断扩 大。 、 精 神损害赔 偿经 历 了一 个 从不承认 到承认 、从 只承认 侵害人 身权 的精神损 害赔偿 到承认 侵害财 产权 的精神 损害赔 偿 、 由侵 再 权 的精神 损害赔偿 到违 约中 的精神损 害赔偿这 样一 个漫长而 曲折 的发展过 程 。2 0 年 3 01 月最 高人 民法 院颁布 的 《 关于 确立 民事侵 权精 神损 害赔偿责 任若干 问题 的解 释》 该 《 法解释 》 , 司 明文规 定 了 精神 损害赔 偿制度 , 并扩大 了精 神损害赔 偿 的范围 , 次将侵 害身 首 体权 、亲权 和具有 人格象 征意 义的特 定纪念 物 品纳入 了精神损 害 赔偿 的范 围 , 另外 该 《 司法 解释》 1 第 2 还规 定 了” 第 条 款 其它 人格 利益 ” 的兜 底条款 , 该弹 性条款 可 以随时将 需要保 护而法 律却 未明
保 护 成 为 一种 可 能 。
关键词: 合同违从以下 几方面 分析违约 使用精 神损害 赔偿 的必要性 :
l 合 同法保护 利益 范围不 断扩张 。 、 早期合 同法 的保护范 围被 限制在合 同标 的物 的范围之 内 , 但 合 同法的利益 保护 范 围显 然与 以前相 比 已经 明显扩 大 了, 时常 它
超 出原来合 同法 的保 护范 围 。 英美 法 国家 通过 案例对 合 同法 还提 出 了合同之 附随义 务 以及默 示条 款的广 泛运用 、附保 护第三 人利 益 的合同 、 期待 利益和 信赖利 益 的合 同法 保护等 理论 。性质 上原 本 应是 合 同当事人约定 才受法律 保护 的利益 , 了今天 , 受到现 到 却 代 合 同法的 明确保护 。在合 同法保 护范 围的这 一扩张 当 中,当然 不应排 除精神损 害赔偿 的适 用 。

《2024年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范文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探讨了违约行为导致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对精神损害赔偿的定义、特征及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我国现行法律和司法实践,对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认定标准和赔偿额度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本文旨在为完善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

在合同关系中,当一方违约导致另一方遭受精神损害时,如何进行精神损害赔偿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定义、特征及理论基础,结合我国现行法律和司法实践,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精神损害赔偿的定义与特征1. 定义: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因违约行为导致的一方当事人遭受的精神痛苦、情感伤害等非物质性损失,由违约方对受损方进行的经济赔偿。

2. 特征:精神损害赔偿具有非物质性、主观性、不可计量性和补偿性等特征。

它主要针对的是因违约行为导致的心理层面的伤害,而非物质损失。

三、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基础1. 合同法原理:根据合同法原理,违约方应承担因违约行为给守约方造成的损失。

当这种损失包括精神损害时,守约方有权要求违约方进行精神损害赔偿。

2. 侵权责任法原理:在特定情况下,违约行为可能同时构成侵权行为,守约方可以依据侵权责任法原理要求违约方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

四、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规定与司法实践1. 法律规定:我国《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对精神损害赔偿做了一定的规定,但关于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尚不完善。

2. 司法实践: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在审理合同纠纷案件时,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认定和判决存在一定的差异。

五、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及认定标准1. 适用范围: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主要适用于因违约行为导致守约方遭受严重精神痛苦、情感伤害等非物质性损失的情况。

如婚姻、家庭、亲子关系等合同中出现的违约行为,可能导致一方的情感和心理健康受到严重伤害。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范文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范文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法治的完善,人们对于权益的维护越来越重视,特别是在合同违约后所引发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已经成为了司法实践中的重要议题。

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主要是指因一方违反合同约定而给另一方造成精神上的痛苦、压力或心理困扰,需要对其进行一定的经济赔偿。

本文将围绕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定义、特点、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定义及特点1. 定义: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因一方违约行为导致另一方在精神上遭受的损失,通过法律程序进行认定并由违约方给予经济赔偿。

2. 特点:(1)主观性:精神损害的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需要综合考虑受害人的主观感受。

(2)难以量化:精神损害往往难以用货币进行量化,需要通过专业机构进行评估。

(3)赔偿目的:旨在弥补受害人的精神损失,恢复其心理平衡。

三、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现有问题1. 立法不完善:目前,我国在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方面的法律规定尚不完善,缺乏具体的操作标准和认定依据。

2. 认定难度大:由于精神损害具有主观性和难以量化的特点,导致在司法实践中认定难度较大。

3. 赔偿标准不统一:不同地区、不同法院在处理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案件时,往往存在赔偿标准不统一的情况。

四、解决违约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途径1. 完善立法: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明确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认定依据和赔偿标准等,为司法实践提供法律依据。

2. 强化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可以通过发布指导性案例、司法解释等方式,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认定和赔偿标准进行明确和规范。

3. 建立专业评估机构:建立专业的精神损害评估机构,对受害人的精神损失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为司法实践提供准确的依据。

4. 提高法官素质:加强法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案件的审理水平和认定能力,确保案件的公正、公平处理。

5. 引入心理鉴定:在审理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案件时,可以引入心理鉴定程序,对受害人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为认定精神损害提供科学依据。

合同违约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研究

合同违约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研究

合同违约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研究
近年来,精神损害赔偿在合同违约中日益受到重视。

精神损害赔偿指受害人由于一方
违约而受到不诉补偿的精神情感上的损害,在我国民法中主要体现为违约责任损害赔偿领
域的赔偿原则,即受害方有权寻求精神损害赔偿。

现实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是因为合同一方违约而损害了另一方的精神健康而触发的赔
偿行为。

以前,一般会被认为损害另一方的金钱财产有限,然而,精神损害是无可限量的。

例如,受害方因违约后产生了抑郁症或焦虑症,在拒绝全额赔偿时,就可能难以要求到赔偿。

另外,鉴于精神损害赔偿的特殊性,即违约一方并不是直接造成受害方精神损害的原因,因此受害方要获得精神损害赔偿也比较困难,例如违约方拖欠薪水,使受害方不得不
当街乞讨,产生了精神损害,但却很难证明拖欠薪水和精神损害之间的关系。

对于精神损害赔偿,中国民法第474条规定,“违约责任损害赔偿包括经济损失和精
神损害赔偿。

”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民事纠纷案件中侵害人身权利赔偿金额
确定的若干民事诉讼法解释(九)》第一款第三项要求,“确定精神损害赔偿金额时,要
根据案件的实际情况,受害人的个性,生活环境,因残疾造成的损失、受害人精神支持所
受的费用、护理、应有的心理调解等情况分别计发赔偿金”。

因此,从理论上讲,中国法
律对精神损害损害赔偿的认可和谅解已显示出明显的进步。

总之,如果受害方因合同一方违约而受到精神损害,一般可以在人身权利损害赔偿基
础上寻求精神损害赔偿,但也应考虑其它因素,如受害人个性、生活环境、残废、护理等,在此基础上分类处理,以充分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违约责任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的分析
摘要:传统的民法理论对于损害赔偿问题一般认为,违约责任作为一种财产责任,该制度的主要功能是补偿,而精神损害赔偿只能运用于具有惩罚性的侵权法领域,因此违约责任不应有精神损害赔偿。

然而对于有一些带有特殊的合同,如婚庆合同、摄影摄像合同等,乙方一旦出现违约,不仅给对方造成了一定的物质损害,同时也造成了受损失方精神上的伤害。

如过违约责任不保护精神损害,那么将会与民法的公平原则相悖。

本文旨在对违约责任的精神损害形成的条件进行分析,并对违约责任下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违约责任;精神损害赔偿
一、违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现状及必要性分析
(一)违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中国立法现状
1、违约赔偿制度概述
违约责任,是指违约方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而给对方造成损失,依法或者合同规定应当向对方承担的民事责任。

而违约损害赔偿是指违约方因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而给对方造成损失,依法或者根据合同规定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它是合同责任中最重要最常见的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也是充分保护受害人利益的一种补救方式。

2、违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现状
迄今为止,我国学术界对违约的精神损害赔偿通说仍持否定态
度。

我国立法对精神损害赔偿也是极其有限的。

如关于人身权等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中有关于精神损害的赔偿规定。

在目前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中确定,侵害人格性利益的权利时,如: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隐私权、其他人格利益,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

可以看出,违约责任中没有明确的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

(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因违约责任导致的精神损害是客观存在的
精神损害的最终表现形式,它可以来自生理的损害,也可来自于精神、心理的损害,亦可来自于精神利益的丧生或减损。

虽然精神损害具有无形性的特点,对精神损害作一个令人信服的认定是困难的,但现代医学的发展已使得该项工作变得更科学。

随着时代的进步,对精神损害的诊断和评定必将取得更大的突破。

既然合同法上精神损害是客观存在,这就为合同法对精神损害进行的救济提供了坚实的事实依据。

因此,合同法仅仅对财产上的损害是多么过分狭窄。

因违约而导致的精神损害,亦属于因违约而产生的后果,当事人自应可寻求合同法的救济。

人们长期以来只注意到财产利益受到的损失,却忽视了精神利益方面所受到的损失,应予以纠正。

2、违约精神损害具有可补偿性
既然精神损害客观存在,就需要对其进行补偿,不然,就违背了有损害就应有补偿的原则。

精神损害赔偿不同于财产的赔偿,因为
精神损害是受害人的主观性感受,所以不能直接恢复原状,所以更多地采用金钱赔偿的方法。

德国法学家基尔克认为,”金钱赔偿在这种情况下是民法唯一可采用的给受害人以满足的方法。

”法国法学家斯罗达也认为,金钱作为价值和权利的一般尺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受害人精神的损害,使自己的精神的损害得到最大程度的愈合。

因此,在诸多不得以之情况下,金钱赔偿仍有其存在价值,不过所扮演之角色乃充加害人向被害人致表歉意之方式,即抚慰作用。

二、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立法的局限性
我国民事立法虽然确立了对精神损害的金钱赔偿的原则,但实践中仍然是一种限制性精神损害行为法,法律对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赔偿标准等问题还缺少明确统一的规定,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比,法律有明显滞后性。

从目前立法实践看,我国对于精神损害赔偿范围仍不是很全面,我国的精神损害行为法对人身权的保护仍然是不完备的,保护力度也不够,立法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过于狭窄
法律本身并没有”精神损害”的含义进行具体的说明或详细的
解释。

”精神损害赔偿”这一术语本身是在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出现和使用的。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20条的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仅限人格权受损害的情况下,而对于违约之诉并没有相关的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

(二)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上范围有限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有权提出精神损害赔偿的,限于受侵害的公民和法人。

那么,其它组织和社会团体等的人身权受侵害能否主张权利,死亡公民的人格受到侵害,其近亲属能否主张权利,对此法律未作规定,这给司法实践带来了不少困惑。

(三)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和标准不能确定
精神损害赔偿和财产损害赔偿不同,财产损失价值易于计算和衡量,而精神损害是无形损害,无法对财产标准直接加以衡量。

由于法律没有规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各地司法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没有一个明确具体的尺度,其赔偿数额难以把握。

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形成类同个案之间判决结果悬殊的尴尬局面。

三、违约责任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构建的几点建议
在精神损害赔偿中,由于精神损害不同于物质损害,它具有无形性、不可估价性,所以精神损害赔偿不能适用有形的物质损害的全部赔偿原则,这就需要法律另行制订精神损害赔偿的标准和精神损害赔偿人身权的法律体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笔者认为,要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明确精神损害概念和从立法上确认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我国《民法通则》第120条的规定被理论界和司法界认为是确定精神损害及其赔偿制度的依据。

但该法条对精神损害及精神损害赔偿并没有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尤其是”赔偿损失”之说更是含糊其词,究竟是赔偿财产损失,还是非财产损失,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笔者认为,要完善精神损害行为法,首先必须明确”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

这不仅是制度体系本身的需要,即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是整个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一个基本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该制度有效地调节、规范社会生活的需要。

同时必须明确精神损害的内容,确认精神损害乃是一种非财产损害,因精神损害而获得的赔偿,称之为精神抚慰金,从立法上肯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二)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应进一步拓宽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仅限于公民的人身权受到侵害的情形。

显然,这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实践的需要是不相符合的。

笔者认为,应该扩大对一般人身权和人格权的保护范围。

不仅应当通过立法扩大对公民的有关权益的保护,而且应该通过立法确认对法人的非财产损失的精神损害赔偿。

(三)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应放宽条件限制
笔者认为,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主体应该既包括直接受害人,也应该包括间接受害人。

如某人因交通肇事受伤导致植物人状态或是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缺陷,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必需尽快修改完善我国的精神损害行为法,建立全面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民事主体数额的计算方法,以免司法实践无所适从,各行其是。

虽然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中对影响精神损害赔偿数额
的因素作出了一些规定,但笔者认为,仍应该通过立法来加以明确。

参考文献:
[1]王以岭:《精神损害赔偿的条件和数额标准》,载《法制日报》1998年6月24日第3版。

[2]莫凌侠:《论精神损害赔偿的若干问题》,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3]王利明主编:《民法、侵权行为法》,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作者简介:易京京(1974.10-),女,汉族,湖南湘阴人,陕西三原县人民法院,书记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