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弦乐小夜曲 配器分析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配器分析
![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配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9cd5bca89eb172ded63b7f0.png)
望的述说 , 也会有略带暗淡、 忧 郁 的情 怀 。 也许 柴科 夫 斯 基 以 上 的 这 种 色 彩 性 的 配器 恰 好 能表 现 这 种 情 怀
二 、声 部 的 点缀 与 交接 在 保 持 音 乐的 流 动 性 的情 况 下 . 加 以色 彩 性 的点 缀 与 交 接 .
在柴《 六》 第二乐章中 , 我 们 可 以看 到 这 样 的 配 器 , 如 下谱 例 1 :
能 使 音 乐 更 富 有趣 味性
如 谱 例 2:
C A )
vI I
第2 6小 节 开 始 的木 管组 中 . 很 明显 可 以 看 到旋 律 声 部 由双
所谓声部 色彩 的“ 分” 与“ 合” . 是 说 配 器 中 比 较 突 出 的 色 彩
乐器声部 ( 一般 担任旋 律声部 ) , 这 个 声 部 的 色 彩 明 显 与 其 他 同
组声部是 “ 分” 离的: 而 其 他 同组 乐 器 声 部 对 这 个 色 彩 乐器 声 部 进 行 染 色 与 点 缀 的 处理 , 使得其音色达到更为融“ 合” 的效果。
讨 柴科 夫斯 基 独 特 的 配 器 法 则 。
关键词 : 柴科夫斯基
《 第 六 交响 曲》 配 器技 法
八 度 叠 加 的染 色会 相 对 更加 融合 单 簧 管 也 是 在 中 低 音 区 来 演
柴 科 夫 斯 基 在 为《 第 六 交 响 曲》 ( 以下简称柴《 六》 ) 配 器 时 做 了许 多 新 的 尝 试 。在 柴 《 六》 中, 有许 多地 方 的配 器 与 传 统 的配 器
簧 管 来担 任 其 他 声 部 作 中低 音 区 的配 器 如 果 按 传 统 配 器 技 法 来讲 . 为了保守起见 。 这 个 地 方 的 旋 律 声 部 我 们 会 首选 长 笛 来 担 任. 其 他 声 部作 中 低 音 区 的填 充 。 然 而 柴 科 夫 斯 基 却 不 这 么做 , 双 簧 管 的 这 个 音 域 属于 高 中 音 区 . 音色高亢嘹亮且具有穿透 力, 这 个 地 方 双 簧 管 的 色彩 显得 十 分 突 出 .在 弦 乐 的衬 托 下 也 显 得 有点孤立 , 这时双簧管的色彩与其他声部是 “ 分” 离 的 。而 长 笛 的 音 区 却 是 中低 音 区 , 这 个 音 区 的长 笛 音 色 比 较 暗 淡 、 冷漠 ( 一 般 很少用 ) . 这 个 时 候 长 笛 的 加 入 却 能 使 双 簧 管 的音 色显 得 稍 微 柔 和 些 而 且 长 笛 相 对 于 双 簧 管 是 一 个 低 八度 的 变 化 重 复 , 这 样 的
柴可夫斯基弦乐小夜曲OP.48
![柴可夫斯基弦乐小夜曲OP.48](https://img.taocdn.com/s3/m/09bd07b0f524ccbff12184be.png)
柴可夫斯基弦乐小夜曲配器分析柴可夫斯基出生于儒略历的1840年4月25日或者格里历的5月7日,在沃特金斯克,一个现在乌德穆尔特共和国的小镇子。
柴可夫斯基从五岁开始学钢琴,早年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后于法院工作。
二十二岁时柴可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
毕业后,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该曲创作于1880年冬天,1881年完成。
题献给莫斯科音乐学院总管兼大提琴演奏家康斯坦丁.阿尔布列希特,这首弦乐小夜曲是柴科夫斯基为此类体裁而创作的唯一作品。
本来,作曲家是想把它写成一部交响曲或者弦乐五重奏的,作品完成大半时,柴科夫斯基曾将它称为《弦乐组曲》,直到作品全部脱稿时,它才正式被命名为《弦乐小夜曲》,而事实上,它的确是一部大编制和大规模的弦乐组曲。
于1880年 12 月 3 日由莫斯科音乐学院师生共同演奏,出演获得极大成功。
这部作品的编制为弦乐五重奏,其中包括第一小提,第二小提,中提琴,大提琴和倍低音提琴,在整部作品中,每部分的乐器分工明确,音与音,句语句,段与段之间的配合可谓是天衣无缝,老柴善于利用弦乐的各种特质,将整部作品表现的淋漓尽致,更使这几样乐器得到充分的展示,接下来,我将就柴科夫斯基的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进行简单的配器分析:这首乐曲的第一乐章为省略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在引子的开头便给人一种气势恢宏的感觉,五部弦乐奏出七个音,使这五部弦乐尽显风采,在八小节的呈示完毕后,大提和Bass在同一音高上奏出上行的音阶,此后上方三个声部者作为伴奏织体,旋律由前八小节的整体合作转为,由大提琴和BASS奏出,15小节集体的强奏结束后,只留下第一小提,以强奏的上行音阶,将和声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第一主题即庄重有力有充满着内在的活力,这一主题不断重复,流畅而略带幽怨,为划分引子与正部主题,老柴在段落之间稍作停顿,后转入较为活泼的第二主题。
进入第二主题后,除BASS其他声部皆为双音演奏,使和声显得更加浑厚饱满,其音乐情绪也与引子相统一。
柴可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二乐章配器研究
![柴可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二乐章配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4fb2e8ffd0a79563c1e7268.png)
柴可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二乐章配器研究一、呈示与再现1 、简明清晰的呈示呼应这个单纯乐队编制、淳朴的呈示结构,这首圆舞曲开始部分的音乐写法也是最为普通的主调音乐织体的呈现方式,织体的各个层次都十分简洁明了。
柴科夫斯基这位具有精湛配器技术的作曲家,在为这种简单的织体配器时,也只是运用了与该音乐写法相对应的质朴的配器手段,使主题清晰而夺目,起到了开宗明义的作用。
作者在此相应地选择了弦乐队的基本分配方式,即Vl.I 演奏旋律,Vl.II 与Vla. 共同演奏内声部柱式和弦节奏型,Vc.与Cb.担任八度低音。
熟悉这首作品的人们都知道,乐曲最初的处理使音乐的呈示显得清新而自然。
2 、同一音区多个不同因素的同步陈述再现段的整个织体呈现出繁复交织的特点,因此它的配器也是整个乐章中非常丰富的一个部分。
再现段的主要旋律被扩展为八度,内声部伴奏音型穿插在这个八度旋律之中。
在这样的条件下,同时还并存一个音域宽达三个八度的对比旋律与主要旋律融合在一起。
可以想象,在弦乐队这个单一音色的组别里,同一音区出现了这么多个织体因素,要通过配器将这些不同的因素清晰地区分出来是作曲家首要考虑的问题。
在此处,作者把主要主题的八度奏安排给了Vl.II 与Vc.,Vla. 与Vl.I 互为对比旋律和内声部,低音则自然安排给了Cb.。
伴奏中内声部的乐器安排与对比旋律的乐器安排形成了横向与纵向的互换,内声部和声与对比旋律的音区也正符合Vl.I 与Vla.这两种乐器。
很显然,作者此举是为了丰富音色而刻意为之的乐器转接,也是由于声部数量的限制而不得不做的取舍。
上述这些非常规的乐器安排是乐队写作中所特有的手法,是钢琴这一多声部乐器也都无法胜任的难题。
由此窥见,管弦乐队作为多声部音乐所兼具的独立化和功能化的优势:一方面管弦乐队中的各个声部能够在互不干扰的情况下独立地运用音色处理、声部数量的多寡、演奏法等方式进行音乐形象的塑造;另一方面管弦乐队中的多个声部又能在同一时间巧妙地容纳于同一音区中,服务于整个音乐。
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旋律
![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旋律](https://img.taocdn.com/s3/m/dfddcc79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81.png)
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旋律引言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由俄国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于1878年创作。
这首协奏曲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激情澎湃的表现力而闻名于世。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的旋律特点、结构和表演技巧等方面内容。
旋律特点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的旋律充满了激情和浪漫情怀,给人一种深深的情感冲击。
旋律曲线优美流畅,富有个性和韵律变化。
协奏曲的第一乐章开头的小提琴独奏以其高亢激昂的旋律引起了听众的注意。
随后,乐队的伴奏渐入佳境,与小提琴独奏呈现出精彩的对话。
柴可夫斯基善于运用音乐表达情绪,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即为一段优美的慢板。
旋律简洁明了,充满了深情的情感。
这段旋律仿佛在述说一个动人的故事,让人陶醉其中。
第三乐章则回归了较快的节奏,旋律充满了活力和欢快。
与第一乐章相比,第三乐章中的旋律更加明亮、轻快,展现出了柴可夫斯基独特的风格。
结构分析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分为三个乐章,旋律在不同乐章之间相互呼应和发展。
下面将对协奏曲的结构进行详细分析。
第一乐章:序奏•引子:小提琴独奏的悠扬旋律吸引着听众的注意力;•主题发展:小提琴和乐队进行精彩的对话,展现出强烈的矛盾与冲突;•高潮部分:达到高潮的时候,小提琴独奏和乐队合奏出富有力量感的旋律;•结尾部分:以宁静而祥和的氛围作为过渡,为第二乐章的到来做准备。
第二乐章:慢板•引子:乐队以柔和的音色奏出低沉的旋律,为小提琴独奏的出现做铺垫;•主题发展:小提琴以其深情的演奏展示出旋律的美妙;•高潮部分:小提琴和乐队呈现出精彩的和声对位,将情感推向高潮;•结尾部分:以柔和而渐弱的音色结束,为第三乐章的到来做准备。
第三乐章:终曲•引子:乐队以欢快的节奏奏出明亮的旋律,为小提琴独奏的出现做铺垫;•主题发展:小提琴独奏和乐队形成欢乐和谐的画面,展现出活力与快乐;•高潮部分:小提琴独奏和乐队的对话越来越激烈,达到最高潮;•结尾部分:最后以宏大的音乐画面作为结束,带给听众一种强烈的冲击。
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及音乐演奏分析
![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及音乐演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ef229e2ee06eff9aff8070c.png)
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及音乐演奏分析一.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演奏创作及作品简明综述除了一首小提琴协奏曲,这位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还创作了5首由钢琴或乐队伴奏的小提琴演奏曲目。
他的第一首小提琴演奏作品是献给Ⅱ奥埃尔的《忧郁小夜曲》(1875)。
那时人们在这首作品中看到与芭蕾舞剧《天鹅湖》音乐的某种共同之处,发现了其艺术形象的相似性。
这种艺术形象充满着若有所思的悲伤、幻想和憂郁的心境。
第二部小提琴演奏作品是献给M.科捷克的《圆舞曲一谐谑曲》(1877)。
这是一首卓越的小提琴作品,也是小提琴最难演奏的曲目之一。
其中可以找到独特的连顿弓弓法的使用、技艺高超的乐句和典雅的节奏。
乐曲的中间部分是激情高亢的抒情旋律的顶峰。
俄罗斯著名的小提琴家B.B.别泽基尔斯基还根据这首乐曲创作了《圆舞曲一谐谑曲》改编曲。
柴可夫斯基还有由三首不同性质的乐曲组成的一部作品,被作曲家称作《回忆一个可爱的地方》。
这些乐曲是作曲家在布赖洛夫的H.中.冯·梅克的庄园于1878年夏天创作的。
他自己承认,在庄园的那些日子是他生命中最幸福的时光。
第一首乐曲——《沉思》,起初是用来作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的,但是这首乐曲规模太大。
最终,柴可夫斯基则为协奏曲写了一首坎佐内塔,作为二乐章。
第二首乐曲——《旋律》,室内乐风格的作品,高亢且充满抒情意味,带有忧郁的色彩。
这是抒情文艺作品体裁的范例。
第三首乐曲——《谐谑曲》,和前一首乐曲诗意的描写相比更加高亢鲜明。
演奏此曲要求技术高超,自由掌握弓法,来变换动感强劲的色调。
另外还应当提到柴可夫斯基的室内乐作品。
这些室内乐作品就像真正的音乐剧一样充满着深刻的哲学内涵。
这些曲目分别是三首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以及由两把小提琴、两把中提琴和两把大提琴合奏的六重奏《佛罗伦萨回忆》。
第一首弦乐四重奏创作于1871年,第二首1874年,第三首1876年(为纪念.劳步而作)。
所有的四重奏都是古典主义风格的四段结构。
柴可夫斯基《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配器分析
![柴可夫斯基《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配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f72d892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c6.png)
柴可夫斯基《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配器分析庞礴【摘要】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19世纪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揭示了当时广大知识阶层的内心矛盾,是社会最真实写照。
《弦乐小夜曲》创作于1880年,作者运用弦乐队的形式进行创作。
在作曲的形式上没有改变具有交响性的创作思维。
本文以“曲式结构”为线索,以"织体”与“配器”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力图将柴可夫斯基《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的配器技术进行较为细致的解剖,进而可以清楚的认识一个音乐作品的“本质是什么”、“织体有什么特点”、“配器怎么配”、“为什么这样配”。
在此过程中也分析完成了对一部音乐作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落实到实际感觉的辩证思考过程。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7页(P6-12)【关键词】本质;织体;配器【作者】庞礴【作者单位】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正文语种】中文柴科夫斯基的《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是无展开的奏鸣曲式。
由呈示部,连接部和副部三大部分组成,由于本乐章使用的是无展开的奏鸣曲式结构,因此在主部(单二部曲式构成),副部(带扩充单二部曲式构成)每一个主题陈述之后,即获得相应的展开。
副部调性终止在主调属方向G大调上,再现时回归了C自然大调,符合传统奏鸣曲式主、副部由主调至属调相同,再现回归主调的原则。
下面是乐曲的结构图式(图表附后)(一)引子的主题特点柴可夫斯基《弦乐小夜曲》第1至36小节的引子部分由四个乐句以及向主部过渡的乐句组成。
四个乐句音乐的写法都是以下行级进为核心动机构成了主题(a),其中也包含向上(b)、向下(c)的小跳音程。
除第二句以外其它的三个乐句都是在大调旋律的框架上配以平行小调的和声,他们的和声节奏基本相同。
例1例2 (四、五声部本质缩谱)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二)引子的织体特点柴科夫斯基《弦乐小夜曲》引子部分的织体是来源于四声部的合唱式织体。
柴可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配器分析
![柴可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配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cebfa16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7f.png)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柴可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配器分析孙 婕(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1)【摘要】弦乐小夜曲最初是男子向情人倾诉爱意的曲子,后来用途渐渐扩大,演变成一种夜晚时于室外演奏的乐曲。
柴可夫斯基将这首C大调小夜曲用弦乐四重奏的形式进行创作,弦乐组优美、华丽的音色将小夜曲的美好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们要想学习乐队作品的写作,无论是大型乐队演奏的交响乐还是小型乐队编制的弦乐四重奏,都需要首先掌握熟练的作曲技法,并深入了解各声部间的配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配器法”。
本文笔者从配器的角度对柴可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乐曲的第一乐章进行分析,以达到对配器法实例分析的学习。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配器分析【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6-0100-02【本文著录格式】孙婕.柴可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配器分析[J].北方音乐,2020,08(16):100-101.引言柴可夫斯基是浪漫主义时期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擅于通过音乐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情感态度。
他的一生创作了无数的作品,如《四季》《胡桃夹子》等。
他的弦乐四重奏作品《C大调弦乐小夜曲》共四个乐章,本文笔者分析该作品的第一乐章中作曲家配器的使用,主要对弦乐组性能及其表现力在实际作品中的运用进行浅析。
一、作曲家及作品简介柴可夫斯基(1840—1897),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他创作的优秀作品与其一生的情感经历密不可分,他的曲子织体饱满,旋律优美,情感丰富。
“小夜曲”最早是一种男士在心仪者窗外弹奏,向情人倾诉爱意的曲子。
后来用途渐渐扩大,演变成一种夜晚于室外演奏的乐曲,以在晚餐时增加气氛。
这种深情款款的“情歌式”音乐,最适合的诠释者就是音色细腻的弦乐家族,柴可夫斯基所作的《C大调弦乐小夜曲》便是完全由弦乐组演奏的作品。
这首作品作于1880年,从结构上看,与莫扎特《弦乐小夜曲》相似,也有四个乐章。
柴可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第四乐章的配器分析
![柴可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第四乐章的配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9fb9f96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ac.png)
作为柴可夫斯基的唯一的一首弦乐队作品,《C 大调弦乐小夜曲》(Serenade for Strings in C major,Op.48)创作于1880年,并于1881年10月在彼得堡俄罗斯音乐协会的演奏会上正式公开演出取得极大成功。
《弦乐小夜曲》共分为四个乐章,第四乐章为快板乐章,主题材料高度集中又不失美感,织体形态丰富多变,充分发挥了弦乐器的性能。
本文以第四乐章为研究对象,以音乐结构为线索,从音乐材料、织体等方面入手,来探究柴可夫斯基弦乐队的写作手法与配器技术。
一、曲式结构柴可夫斯基的《弦乐小夜曲》第四乐章为奏鸣曲式,引子在G 大调上陈述,它的起始音源于第三乐章的结束音,它的结尾被用作第四乐章主部主题材料,因此引子部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尾声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首尾呼应的艺术效果,尾声的开始处再现了第一乐章引子的音乐段落,随后以第四乐章主部主题的材料结束全曲。
该乐章的曲式结构图如下(引子、尾声略):柴可夫斯基《C 大调弦乐小夜曲》第四乐章的配器分析■苑方兵在这个长达400多小节快速演奏的乐章中,柴可夫斯基仅仅用了主部与副部的主题动机贯穿全曲,音乐材料相当集中。
二、织体与配器分析本乐章主要运用了旋律与伴奏织体以及复调织体。
1.呈示部主部主题在C 大调上陈述,以八小节为单位连续出现四次,但每一次的陈述都有所不同,如图所示:例2-1-1(第1-8小节)例2-1可以看出,主部主题的第一乐句是很规整的旋律与伴奏的织体,其和声本质为四声部,下方的三个伴奏声部为柱式和弦,仅仅对低音进行了八度的重复。
配器方面,弦乐组的五个声部顺次排列,由Vl.Ⅰ奏旋律,Vl.Ⅱ与Vla.奏内声部,Vc.与Cb.奏八度低音,符合了弦乐组的基本分配方法,有着自然的音响效果。
例2-1-2(第9-16小节)主部主题的第二次陈述有了很大的改变,在听觉上似乎还是主调的音响,实则运用了复调的方式。
在前半句中,伴奏声部运用了主部主题中的音型,以对位的方式与主题旋律形成了多声部结构。
音乐配器分析范文
![音乐配器分析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0502728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e5.png)
音乐配器分析范文
音乐配器的作用是使旋律得到完美呈现和表达。
本文将对一首著名歌曲的配器进行分析。
这首歌曲采用了弦乐四重奏的配器形式。
弦乐四重奏是一个很常见的配器形式,它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组成。
这四种弦乐器的音色都比较温和,能很好地支持和衬托主旋律。
在曲子的开头,只有第一小提琴奏出简单的主题旋律。
其余三个弦乐器保持较轻的重复节奏,起到衬托作用。
这样简单的开头很容易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在主题旋律进展到第二个小节时,第二小提琴加入重复主题旋律的补奏,使音乐更饱满。
之后中提琴和大提琴也加入重复补奏,形成一个完整的弦乐四重奏声部。
四个声部紧密组合在一起,使主题表达得更清晰流畅。
在曲子的中后段,弦乐四重奏中的各个声部开始交换主题旋律和补奏,形成轮流吟唱的效果。
这种轮流配器法增加了音乐的层次感和变化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弦乐四重奏的配器为这首歌曲营造出了温和优美的音乐氛围,很好地展现和传达了主题内容。
它通过声部的交替和组合,使主题得以完整有序地展开,同时增加了音乐的变化性,达到了完美的音乐表现效果。
初中音乐_G大调弦乐小夜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音乐_G大调弦乐小夜曲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69429527c1cfad6185fa724.png)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分析《G大调弦乐小夜曲》出自于人民音乐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二段元“乐海泛舟”的作品。
该曲子的作曲家为音乐神童莫扎特,该乐曲为G大调,音乐体裁为室内交响乐,本课为作品的第一乐章选材,寄托了作者对于心爱的人的深切表达。
《G大调弦乐小夜曲》是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中颇具影响力的一首代表性作品。
在整个学期的音乐课程内容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首先,这首乐曲带有明显的清新典雅、乐观向上的音乐情绪,作品结构严谨,艺术手法简洁、洗练,这些特点对于学生认识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来说,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再者,它不仅在世界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今天人们的音乐生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2、教学目标:情感目标:培养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内容及文化内涵,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拓宽音乐文化视野,培养终身爱好音乐的态度和感情。
能力目标:欣赏弦乐合奏《G大调弦乐小夜曲》,记住乐曲的主要音乐主题,感受、体验室内乐的特点,初步认识维也纳古典乐派。
知识目标:认识小夜曲、室内乐、奏鸣曲式的知识;了解作曲家莫扎特的生平及贡献。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欣赏弦乐合奏《G大调弦乐小夜曲》,了解维也纳古典乐派乐曲的基本风格及莫扎特的创作与生平。
教学难点:乐曲中4个主题的感知、记忆与分辨。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串铃等二、学情分析该年龄段的孩子们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已经具备一定的成熟度,特别是从小学到初中以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能力和音乐表达能力,对于高雅音乐的欣赏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能力,他们在课堂上已经具备一定的参与度与表现能力,能够跟着音乐进行肢体律动、声势律动的教学。
八年级的孩子们,在平常日常生活中会与家长去一些高雅音乐场所聆听交响曲,也在网络、电视上接触过这样一类作品,对于《G大调弦乐小夜曲》的主题部分旋律有所耳闻,能够吸引住他们的眼球,更好的实现课堂参与度。
三、教学设计课前情境设置:听着音乐看着古典图画走进教室。
柴可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Op.48
![柴可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Op.48](https://img.taocdn.com/s3/m/d7ea7ccb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6f.png)
这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经典圆舞曲。主题旋律轻盈舒展,典雅柔美,充满青春的活力。 你会不禁联想起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中圆舞曲场面。该乐章用复三段式写成。第一大段的音乐 以抒情歌唱性的旋律,表现出一种真挚亲切的感情。波状起伏的旋律线 和旋转舞的律动,对于 圆舞曲是有典型意义的。第一大段分三个小段落,开始部分直入主题,热情奔放;第二小段,抒 情流畅;第三小段 是第一小段的反复,但增加了新的流动声部,其中包含着一个跳荡的节奏型。 以这个节奏型为基础,第二大段的音乐重复第一大段主 题旋律加以变化。 第三大段是仍然是重 复第一大段主题的变化反复,最后加上一个尾声,音乐由强而弱,渐渐消失。 第三乐章,悲歌(Elegie)。采用突出中间部分的三部曲式,D大调,速度稍慢,3/4拍子。
第二主题的结构是三段式,第二主题旋律在三个阶段中变化反复发展,充满极为细腻流畅 舒展的诗意。接着是奏鸣曲式的展开部。在展开部中,先发展第一主题,再把第一主题和第二 主题结合起来发展,然后再用模仿复调的手 法发展第一主题。所谓模仿复调,就是一个旋律先 由一件乐器演奏 出来,然后隔开一定的距离,先后由第二件乐器和第三件乐器 依次模仿这个旋 律。(在呈示部中,第一主题在C大调上,第二主题在降E大调上)。到了再现部,两个主题都在C 大调上出现,并且增加了一个结 束部,也就是补充第二主题的部分。最后是尾声,雄健有力的 尾声,以强全曲在节日欢 庆一般的热烈气氛中结束。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35)音乐分析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35)音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04f44e4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37.png)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35)音乐分析柴可夫斯基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於1878年。
是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與貝多芬的D大調、孟德爾頌e小調、布拉姆斯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並稱?世界四大小提琴協奏曲。
這首樂曲的特色不但充分發揮了主奏小提琴絢爛的近代演奏技巧,展開了色彩豐富的管弦樂,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協奏曲更新鮮的韻味,而且用他含有俄國民謠的地方色彩,獨特的充滿哀愁的優美旋律,作成了格調新穎、獨特的作品。
由於這首樂曲是柴科夫斯基受到了拉羅作曲的《西班牙交響曲》的激發而作的,所以可以看出,兩者之間有著共通的構想。
1878年,柴可夫斯基来到瑞士日内瓦做短期的休养,那里清新温馨的春天气息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就在异国他乡完成了《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作品完成后,柴可夫斯即把它题献给匈牙利小提琴大师利奥波德·奥尔。
奥尔感动之余表示要对作品进行修改,却迟迟不肯动工。
两年过去了,柴可夫斯基深感失望,抱着他呕心沥血的作品却接连碰壁。
终于,俄国小提琴家勃罗茨基在维也纳的音乐会上首演了这部作品,尽管舆论对它的评价不一,但勃罗茨基仍一往情深地将它带到欧洲各地,为他争取到了更多的知音。
因此柴可夫斯基将这部作品改赠给了自己的这位“患难之交”。
当时的维也纳乐评家汉斯利克是这么形容《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有那么一阵子这首协奏曲还算是音乐,比例恰当,而且不无才华。
但很快地,野蛮占了上风并一致支配乐器直到第一乐章结束。
小提琴不再是演奏出来的,它被硬生生地拉扯,被撕裂粉碎,被击打的伤痕累累……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使我们第一次产生了这样可怕的想法,就是音乐也可能玷污人的耳朵。
” 柴科夫斯基一向很注意自己作品的社会反响,他读了汉斯立克的评论心情如何我们已经无从知道,他把这篇语意刻毒的文字保留在手边很长时间。
柴科夫斯基经过这一次磨历,终生再也没有碰过小提琴协奏曲。
在浪漫主义音乐发展鼎盛的时期,为小提琴这件浪漫的乐器写协奏曲的确不易。
c大调弦乐小夜曲赏析
![c大调弦乐小夜曲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97d486f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df.png)
《C大调弦乐小夜曲》是一首充满浪漫气息和丰富情感的音乐作品,以下是对它的赏析:
曲式结构:这首小夜曲采用了奏鸣曲式,由四个乐章组成。
每个乐章都有各自的主题和情感表达,通过音乐旋律和和声的变奏,展现了曲子的内涵和韵律。
旋律:整首曲子的旋律优美、流畅,富有感染力。
特别是第二、第三乐章的旋律最为著名,常常被单独演出。
舒伯特以抒情的旋律开头,给人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感觉,整个乐章充满了浪漫气息,音乐情感丰富,旋律在乐队中回旋,交相呼应。
和声:这首小夜曲在和声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通过运用不同的和弦和音阶,以及变奏手法,营造出丰富的音乐层次和情感氛围。
第三乐章是一段悠扬的和声变奏,主题在整个乐章中不断变奏,旋律曲调圆润且富有表现力,音乐情感丰富。
节奏:这首小夜曲的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
在表现舞曲韵律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音乐的动感和流畅性。
特别是在第二乐章的华尔兹舞曲部分,通过交替的音乐对话和变奏,展示了舞曲的韵律和动感。
表现力:整首曲子在表现力方面非常出色。
通过不同的乐器组合和演奏手法,将音乐情感和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欢乐还是悲伤,都可以从音乐中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共
鸣。
总的来说,《C大调弦乐小夜曲》是一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和丰富情感的音乐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适合手小但很有力量弹的高考钢琴曲
![适合手小但很有力量弹的高考钢琴曲](https://img.taocdn.com/s3/m/9eb2bcae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3b.png)
适合手小但很有力量弹的高考钢琴曲 高考钢琴曲是指在高级中学音乐专业考试中的钢琴演奏曲目。
在高考钢琴曲中,能够展现出音乐学习者的技巧水平和音乐表达能力。
对于手小却希望展现出强大力量的学生来说,选择适合的曲目非常重要。
本文将通过分析和举例,介绍几首适合手小但很有力量弹奏的高考钢琴曲。
一、《舒伯特即兴曲》 《舒伯特即兴曲》是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创作的一首钢琴曲。
该曲以其丰富的旋律和极富表现力的演奏技巧而闻名。
对于手小的学生来说,不同于其他重奏的曲目,《舒伯特即兴曲》的手指跨度相对较小,更适合手小但很有力量弹奏。
通过练习这首曲目,学生可以培养出手指的力量和爆发力。
二、《柴可夫斯基弦乐小夜曲》 《柴可夫斯基弦乐小夜曲》是俄国作曲家彼得·柴可夫斯基创作的一首钢琴曲。
该曲具有悠扬的旋律和柔美的音乐情感,同时也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来演奏。
对于手小但希望展现力量的学生来说,这首曲目可以通过加强手指力量和灵活性的练习来实现。
透过技巧训练和感情的投入,学生能够以小手却展现出强大的音乐表达力。
三、《肖邦降E大调波尔卡》 《肖邦降E大调波尔卡》是波兰作曲家弗雷德里克·肖邦创作的一首钢琴曲。
这首波尔卡快节奏、欢快活泼,展示了肖邦独特的旋律构思和饱满的音乐表达。
对于手小且有力量的学生来说,这首曲目具有挑战性,既要求灵活的手指技巧,又需要表现力和力度的掌控。
通过反复练习和针对性的练习方法,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手小但有力量的优势。
四、《莫扎特D大调奏鸣曲》 《莫扎特D大调奏鸣曲》是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一首钢琴曲。
这首曲目以其美妙的旋律和复杂的技巧而闻名。
对于手小但有力量的学生,通过练习这首曲目,可以培养出手指的准确性和力度的掌控。
同时,通过对曲目的深入理解和音乐表达的投入,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个性融入到演奏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对于手小但很有力量弹奏的高考钢琴曲,选择合适的曲目至关重要。
通过选择适合手小的曲目,并运用针对性的练习方法,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手指的力量和爆发力。
抒情律动的浓彩作曲,催人心动的素描配器以柴科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三乐章为例
![抒情律动的浓彩作曲,催人心动的素描配器以柴科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三乐章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a2050a26f1aff00bed51eae.png)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抒情律动的浓彩作曲,催人心动的素描配器——以柴科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三乐章为例李逸男(中央音乐学院,北京 100031)【摘要】柴科夫斯基,于1880年创作的弦乐队作品《C大调弦乐小夜曲》一经上演便大获成功。
这部作品巧妙地运用了管弦乐多声部的创作手法,并保持了柴科夫斯基一贯的音乐风格,情感真挚而细腻,将感性与理性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常被奉为“教科书”式的精品之作。
其中,第三乐章“悲歌”与其它乐章相比,整体意境凝重而深远,没有过多的渲染,却极具张力。
笔者以这个乐章的结构为线索,从材料、和声、织体以及配器等方面,探究它独特的魅力所在,进而学习多声部创作手法是如何在弦乐队中运用的。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C大调弦乐小夜曲》;结构;乐队织体;配器;音色【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柴科夫斯基的《C大调弦乐小夜曲》(Serenade in C for Strings,Op.48)是一部采用交响性思维进行创作的弦乐队作品。
全曲共有四个乐章,每个乐章都附有标题,第一乐章:小奏鸣曲式的小品(Pezzo in forma di Sonatina);第二乐章:圆舞曲(Walzer);第三乐章:悲歌(Élégie);第四乐章:终曲(Finale)。
其中第二乐章与第三乐章最为流行,常常被作为独立曲目在世界各地的音乐会上演奏。
笔者就乐队织体及其配器方式而言,对第三乐章“悲歌”尤为感兴趣,它并不像其它乐章那样“鸿篇巨制”,更像是一首情感自然流露、平静而不失情趣的音乐小品。
笔者将以第三乐章“悲歌”的配器作为研究中心,通过分析,研究其音乐创作的主要特点,探究多声部音乐创作如何在弦乐队中体现。
相对于管弦乐的其他乐器组来说,弦乐组由于乐器构造相同、演奏法一致,音色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作为外在发音的乐器,各种弦乐器无论是在什么样的音区,均可以毫无困难地在任何力度条件下长时间的演奏。
甜美而又悲情帕尔曼演奏柴可夫斯基《忧郁小夜曲》附小提琴谱
![甜美而又悲情帕尔曼演奏柴可夫斯基《忧郁小夜曲》附小提琴谱](https://img.taocdn.com/s3/m/3680b3d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fa.png)
甜美⽽⼜悲情帕尔曼演奏柴可夫斯基《忧郁⼩夜曲》附⼩提琴谱柴可夫斯基的有⼀⾸著名的以“忧郁”命名的⼩夜曲, Op.26。
此曲作于1875年,⼩提琴独奏,管弦乐伴奏的乐曲(在演奏会上,通常以钢琴伴奏演出),1876年⾸演于莫斯科。
本曲具有浓厚的俄罗斯民族⾳乐⾊彩,既有悲痛的情调,⼜有甜美的韵味,是通俗演奏会常选的曲⽬。
⼀般来说,器乐上的⼩夜曲都是⼀些象轻快的组曲⼀样的为情⼈⽽唱的歌曲,但在这⾸乐曲⾥,柴科夫斯基却把它解释为像声乐的⼩夜曲⼀样的为情⼈⽽唱的歌曲。
帕尔曼演奏柴可夫斯基《忧郁⼩夜曲》或许也可以说是⼀⾸“给⽆情⼈之歌”了。
乐曲为⾏板,降b⼩调,后⼜转为降a⼩调,3/4拍⼦。
⼩提琴独奏的主题在G弦上展开,如长吁短叹般甜美⽽⼜充满悲情,饱含着抑郁的⾊彩。
乐曲开始,随者长笛、双簧管、⼤提琴和单簧管演奏引⼦的牵引下,⼩提琴在G弦上⽤降b⼩调独奏出“形象鲜明的俄罗斯风格”忧郁主题,主题旋律委婉与缠绵,如长吁短叹般甜美⽽⼜充满悲情,饱含着抑郁的⾊彩。
该主题旋律重复⼀遍后,进⼊了⼀段明亮⾊彩的第⼆主题,与第⼀主题有明显的对⽐作⽤,刚才的忧郁⼼情⼀下⼦变得“晴空万⾥”。
好似在痛苦中暂时找到了⼀些安慰。
可是不久,愁云⼜笼罩着作者的⼼房,第⼆主题转转为b⼩调重复后进⼊⼀段⾃由带半⾳变化华彩,⾼⼋度带出忧郁主题旋律。
乐曲的中间段落的展开部,先转为降e⼩调,⼩提琴在弦乐和管乐的低声附和下奏出了有点激动但略受压抑的旋律,带些舞曲的性质,好象是在思索。
但是,痛苦仍然折磨着作者。
这时,调性转为F⼤调,该旋律情绪⼀路上扬,之后运⽤的⼋度双⾳像是对命运的⼤声呐喊。
他与命运的抗争并没有取得胜利,于是,愁云再次向他袭来。
经过⼀段烦躁不安的⾳乐过渡,第⼀段主题再现,接着G弦上的忧郁主题再次出现(再现部),回到第⼀段落的第⼀主题和第⼆主题。
似乎进⼊了某种⾼潮但随之不久就冷却下来。
乐曲表达的正是这种感情。
接下去,⼩提琴⽤变奏的形式来表现痛苦的挣扎,结果仍然是失望。
柴可夫斯基夜曲op10no1曲式分析
![柴可夫斯基夜曲op10no1曲式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e82054e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ba.png)
柴可夫斯基夜曲op10no1曲式分析
柴可夫斯基夜曲 op10no1曲式分析
柴可夫斯基夜曲 op10no1曲式分析,全曲共五个部分:引子、第一部分、中段、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这首夜曲的节奏鲜明强烈,形象丰富多变,旋律婉转优美。
《夜曲》是柴科夫斯基为钢琴与乐队而写作的。
它于1838年10月在意大利威尼斯首演,立即获得成功。
从此便在世界上流行起来了。
由四个主题组成的乐曲按照展开、再现及对比等方法安排,同时还穿插有独白、呼唤、回忆、幻想等片断性内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夜曲 Op.10 No.1也称为“抒情小夜曲”或“意大利小夜曲”,是“小夜曲”系列的开始曲,也是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中最出色的一首,因其充满浪漫气息的唯美风格受到广泛的欢迎。
引子:是一个不太长的乐句,开头短暂的引子后进入正文部分。
第一部分(主题一):曲调平缓、宽广,像是远处传来的幽怨的歌声;中间有两次主要的呈示,描绘出歌唱家低沉柔弱的声线,犹如歌声悠扬,回荡在深邃的夜空之中。
第二部分(主题二):通过中速、活泼的音乐把听众带入轻快的舞蹈场面,表现出一种急切向往,渴望与恋人相见的情绪。
这里有些与第一部分主题相似,但更显柔和。
曲调以A- B- A- C- D 的顺序循环反复,好像隐约看到了朦胧的月光,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思。
- 1 -。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小提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小提琴协奏曲](https://img.taocdn.com/s3/m/0e225a1e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fa.png)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小提琴协奏曲是柴可夫斯基创作的著名音乐作品之一,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协奏曲充分展现了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才华和对音乐的深刻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元素、历史背景以及对音乐世界的影响。
一、音乐元素的分析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元素非常丰富。
我们可以从曲目的结构来分析。
这首协奏曲通常分为三个乐章:快板、慢板和快板。
快板部分富有活力,展现了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天赋和对旋律的巧妙运用;慢板部分则展现了柴可夫斯基对旋律优美和情感深沉的追求;最后一个快板部分则将前两个乐章的特点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完整而动人的音乐形象。
我们可以从曲调和节奏来分析。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小提琴协奏曲的曲调优美动人,旋律流畅,节奏明快而有力,给人以强烈的音乐冲击力。
这些音乐元素的运用,使得这首协奏曲成为了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中的经典之作。
二、历史背景的分析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也非常令人感兴趣。
这首协奏曲是柴可夫斯基在19世纪末创作的,当时正值俄国音乐发展的鼎盛时期。
柴可夫斯基受到了俄国民族音乐和欧洲古典音乐的双重影响,在这首协奏曲中融合了东西方音乐的精髓,展现出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力。
三、音乐作品的影响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小提琴协奏曲在音乐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首协奏曲成为了柴可夫斯基音乐创作中的代表作,为他赢得了无数的赞誉和爱戴。
这首协奏曲也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作曲家受到了这首协奏曲的启发,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就我个人而言,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部充满魅力和感染力的音乐作品。
它融合了东西方音乐的精髓,展现出了柴可夫斯基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独特创作风格。
通过对这首协奏曲的深入研究和领悟,我对音乐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柴可夫斯基的音乐才华和创作成就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对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小提琴协奏曲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从音乐元素、历史背景到音乐作品的影响,全方位地展现了这部音乐作品的魅力和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可夫斯基弦乐小夜曲配器分析
Op.48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儒略历的1840年4月25日或者格里历的5月7日,在沃特金斯克,一个现在乌德穆尔特共和国的一个小镇子,该曲作于1880年,同年12月3日由莫斯科音乐学院师生共同演奏,出演获得极大成功。
1891年他受邀至美国指挥自己的作品,在那他演出了自己的这部弦乐小夜曲,并大受好评!
这部作品的编制是弦乐五重奏,包括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还有一把倍大提琴。
在整部作品中,五把提琴分工明确,音与音之间配合默契,柴可夫斯基充分利用了弦乐组的特性,使整部作品张弛有度。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柴可夫斯基是如何为他的这部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配器的。
第一乐章的曲式为小奏鸣曲,引子部分一开始,就是一个辉煌明亮丰满的和声,张力极强,严格的8小节进行后,和声的张力开始被削弱,但是音量一直在持续上涨。
在第16小节处,一提琴的独奏音阶将和声推向一个高潮,与此同时,倍大提琴停止,和声效果在此刻非常的清亮,仿佛一轮明月高高升起。
进入主题后,每一个声部除了倍大提琴,都采用双音的演奏方式,使和声更加浑厚丰满,音乐情绪与引子部分统一。
庄重有力,充满内在情绪。
使用了若干8度重叠和同度重叠。
在B句,一提二提和中提都在柔和的陈述着主题,倍大提琴也在以拨弦的方式配合着主题,而大提却以十分微弱的声音演奏者非常密集的节奏,形成了这个变化主题的影子,是曲子的情绪在渐渐的激昂起来。
与A句形成了异质性结构,形象上的对比使曲子更加富有可听性。
在C句,小提中提大提交错的演奏,柴可夫斯基将旋律线通过乐器不同的特性最大化的拉长展开了,一人一句,像水流一般,将B句中的最有特点的大提琴拆分开来,分别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来演奏,与B句形成了同质性结构。
进入D句,在D句中,一提琴和中提琴延续了B句中大提琴的演奏方式,不同的是音高上涨,和声加厚,而大提琴和倍大提琴又延续了旋律的部分,是整个曲子到这里后听起来比B句更加丰满。
在D句中的第8小节处,第二小提琴也耐不住寂寞,参与了一提琴和中提琴的节奏型。
大提琴和倍大提琴一直保持8度重叠,使旋律线浓厚且辉煌。
进入E句后,主题部分由中提琴和大提琴负责,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分别遥相呼应,就像是发生激烈的争吵,节奏线条十分紧密,也为后面的高潮奠定了基础,并与前一句形成了同质性结构。
进入F句,F句与E句是同质性结构,这里的倍大提琴停止了,和声效果上涨,在后4个小节中,倍大提琴的进入增强了和声的紧张感,为高潮进行铺垫。
在G句,音乐形象基本维持之前的状态,紧密的节奏型依然保持着,但是五把提琴都分别变成了双音,使听者很清晰的明白这里的音乐将推向高潮。
在G句的末尾,第一乐章达到了高潮,音域十分宽广,由倍大提琴负责的大字组g音到由第一小提琴负责的小字三组的g音,横跨五个八度,张力极强,和声浑厚丰满。
进入H句,这里是再现主题的部分,和声方面的安排和布局基本没有变化,属于严格再现,并形成同质性结构,直至尾声之前,无论是从弓法,配器安排,力度等等方面都与再现前段相同,也体现出柴可夫斯基对于传统作曲技法掌握的炉火纯青。
进入尾声段,与引子部分一致,不过尾声段一开始的6个音都统一是下弓,重音。
使全曲的气势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也为进入第二乐章做好了准备,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随后,音量依旧持续上涨,结束音停的非常庄严且富有张力!全曲使用的最多的技法是音型化进行,使整首曲子可以一直保持激动地情绪并且收放自如,全曲的和声无论从纵向或是横向来说都十分
严谨且经得起推敲,柴可夫斯基对于每个乐器的音域了如指掌,让全曲的每一个音都发挥出了他最大的功效,使全曲的无论从融合性还是可听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也使听众在听这首曲子的的时候心情激动。
对于第一乐章的配器分析大致就是这样,由于鄙人能力浅薄且没有钢缩谱,所以一定有很多地方没有讲到或者讲透,希望老师海涵。
高凌俊
作曲系
20090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