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五)整理解析

合集下载

唐诗赏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原文译文赏析

唐诗赏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原文|译文|赏析'《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第五首《咏怀古迹五首·其五》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所以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唐代: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译文诸葛亮的大名永远留在天地间,他的遗像清高让人肃然起敬。

为了三分天下周密地筹划策略,万代好像鸾凤高翔,独步青云。

伊尹、吕尚难分伯仲,不相上下,指挥军队作战镇定从容,让萧何曹参都为之失色。

汉朝帝位转移是因为运气,诸葛亮也难以复兴,但他意志坚决,因军务繁忙而鞠躬尽瘁。

注释⑴宗臣:后人崇拜的大臣。

⑵羽毛:指鸾凤。

⑶身歼:身灭。

“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读者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

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

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诗人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

“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

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诗人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纡,屈的意思。

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

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个“纡”字,突出诸葛亮委屈地处在偏僻的地方,经世怀抱只能算“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也只不过是“雄凤一羽”罢了。

“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是议论中高于其他诗人之处。

诗人联想起诸葛亮超人的才智和胆略,如同见到了他那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

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

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精选7篇)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精选7篇)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精选7篇)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篇1作者:杜甫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翻译: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注释: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②明妃:指王昭君。

③去:离开。

④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⑦省识:略识。

⑧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篇2【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解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

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韵译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评析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咏怀古迹·其五》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咏怀古迹·其五》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咏怀古迹·其五》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咏怀古迹·其五》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咏怀古迹·其五》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作者进谒武侯祠而追怀诸葛亮。

全诗以议论为主,称颂诸葛亮的英才挺出,惋惜其志不成。

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深入,荡人胸襟、动尔情怀。

但其中把汉室不能恢复归咎于气运,却是宿命观点。

诗以议论入之,诸葛功绩名垂天地流芳千古,首句已经定下了调子。

接着自然是面对“宗臣”遗像肃然起敬了。

颔联评价诸葛才能功绩,颈联赞美诸葛堪比伊尹、吕尚,使萧何、曹参黯然失色。

这一赞美,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对后世影响深远。

尾联表达对如此杰出人物竟因为汉运已终而难酬壮志,最后鞠躬尽瘁积劳成疾而死的一种深惋长叹。

除第二句描写自己的心情外,其他句皆以议论入诗,却能议论高妙,情韵流畅,并不给人板滞苦涩之感。

作品原文咏怀古迹·其五作者: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作品注解1、垂:流传。

2、宗臣:世所宗尚的重臣。

3、肃清高:为其清高而肃然起敬。

4、三分割据:指魏蜀吴鼎立。

5、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

纡[yū]:弯曲,屈。

筹策:谋略。

6、云霄一羽毛:凌霄的飞鸟,比喻诸葛亮绝世独立的智慧和品德。

7、伯仲之间: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是说不相上下,也即当于伊吕间求之之意。

伊、吕,商代伊尹,周代吕尚,皆辅佐贤主的开国名相。

8、指挥若定:言诸葛亮治政用兵从容镇定。

9、失萧曹:意谓萧、曹虽也是宗臣,比之诸葛亮未免不及。

10、祚:帝位。

作品韵译诸葛亮的英名永垂人世,千士流芳;世人所尊崇的重臣遗像,肃穆清高。

天下三分的局势,是经他策划运筹;千百年来,他才能象鸾凤振羽云霄。

他辅佐刘备,同伊尹吕尚难分上下;指挥从容镇定,萧何曹参不能比超。

时运不好,东汉帝业实在难于复兴;心志虽坚,终因军务繁艰死于积劳。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通用5篇)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通用5篇)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通用5篇)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通用5篇)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篇1【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解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

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韵译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评析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信然。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篇2原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译文:诸葛亮的大名永远留在天地间,他的遗像清高让人肃然起敬。

为了三分天下周密地筹划策略,万代好像鸾凤高翔,独步青云。

伊尹、吕尚难分伯仲,不相上下,指挥军队作战镇定从容,让萧何曹参都为之失色。

《咏怀古迹》(其五)1

《咏怀古迹》(其五)1

拓展延伸 学会迁移 古今多少事——怀古咏史诗
• • • • • • ②怀人伤己(着眼点在“己”) 仰慕先贤之敬意 壮志未酬之怅惘 怀才不遇之感伤 建功立业之渴望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拓展延伸 学会迁移 古今多少事——怀古咏史诗
• • • • • • • • • • ③借古伤今、吊古讽今(着眼点在“今”) 昔盛今衰之感慨 物是人非之惆怅 沧海桑田之慨叹 人民疾苦之同情 国运衰微之担忧 骄奢淫逸之抨击 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知人论世
解读标题
• 创作背景 作者于公元766年(唐代宗大历元年)
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 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 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 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 解读标题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怀古咏史诗, 每首各咏一人(一古迹),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 的身世之感、家国之愁。 • 后人评价 明人王嗣奭【shì 】《杜臆》:“怀 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 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 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归结全诗
• • • • •
知人论世
探究主题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结合全诗塑造的人物形象,回顾诗人的人生经历和 个性特征,思考:诗人在赞赏、叹惋诸葛亮之余, 有没有一些个人的情怀? • 诗人瞻仰武侯祠,衷心敬慕,以激情昂扬的笔触, 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又 叹惋不已!而此时的诗人恰有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 身世之感,因而此诗便以诸葛亮自比,借他人之酒 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抒发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却又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阅读理解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阅读理解

咏怀古迹其五杜甫阅读理解《咏怀古迹其五》是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下面为你提供阅读理解。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其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而著称。

《咏怀古迹其五》是杜甫在游览古迹时所写的一首诗,通过描绘古迹的壮丽景象和对历史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之情。

下面是《咏怀古迹其五》的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中的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描绘大自然景色的壮丽,传达出宏伟壮丽的气势。

白日依山尽,意味着太阳落山,天色渐暗,给人一种无限广阔的感觉。

黄河入海流,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也象征着历史的长河。

这两句描绘出壮丽的自然景色,使人感叹自然之大、历史之长。

而诗中的第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世事的思考。

诗人说,“欲穷千里目”,意思是想要看尽整个世界,了解万事万物。

这里的“千里目”可以理解为眼力的极限。

然而,诗人并不满足于此,他说“更上一层楼”,意味着要继续向前,不断追求更高更深的境界。

通过这句话,诗人表达了他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对历史的思考,展示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思索。

诗中的山、河、楼等形象不仅具有美感,也寓意着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

杜甫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将个人的感慨与时代的变迁相结合,使诗歌具有普遍的意义。

在阅读《咏怀古迹其五》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1.自然景色的描绘:诗中通过描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景象,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和广阔,给人以宏伟之感。

2.历史与时光的思考:诗人借助山、河、楼等形象,表达了对历史长河和时光流转的思考。

他希望能够了解更多的事物,追求更高的境界。

3.个人情感与社会关怀:虽然诗歌中没有直接表达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但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对历史的思考,诗人所抒发的感慨与人生的苦乐以及社会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

4.诗歌的意义与价值:杜甫通过深入思考和对自然、历史的观察,以及对人生的感慨,将个人的情感与普世的主题相结合,使诗歌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价值。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诗词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诗词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唐代: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万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无比敬仰。

垂:流传。

宇宙:兼指天下古今。

宗臣:为后世所敬仰的大臣。

肃清高:为诸葛亮的清风亮节而肃然起敬。

三分割据纡(yū)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筹划的结果,他犹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鸾凤。

三分割据:指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

纡:屈,指不得施展。

筹策:谋略。

云霄一羽毛:凌霄的飞鸟,比喻诸葛亮绝世独立的智慧和品德。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才华超绝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指挥千军万马非曹参萧何能比。

伊吕:指伊尹、吕尚。

萧曹:指萧何、曹参。

运移汉祚(zuò)终难复,志决身歼(jiān)军务劳。

汉朝的气运已经衰落难以恢复,他意志坚决终因军务繁忙殉职。

身歼:身灭。

运:运数。

祚:帝位。

复:恢复,挽回。

志决:志向坚定。

身歼:身死。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

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

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

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

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

“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

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到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纡,屈也。

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

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纡”字,突出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

“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自是议论中高于人之处。

想及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胆略,使人如见其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

咏怀古迹其五诗歌鉴赏

咏怀古迹其五诗歌鉴赏

咏怀古迹其五诗歌鉴赏
哎呀呀,咱来聊聊这首诗哈!你看那“诸葛大名垂宇宙”,哇塞,这
诸葛亮的大名那可真是响当当啊!就好像夜空中最亮的星,谁不知道
他呀!“宗臣遗像肃清高”,他的遗像让人一看就心生敬畏,仿佛能感
受到他那清高的气质呢。

你想想啊,他在历史的长河中那可是闪闪发
光的存在呀!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这说的不就是他那神机妙算
的谋略嘛,就好像下棋一样,每一步都算计得那么精准,把天下分割
得妥妥当当。

他就如同那在万古云霄中翱翔的羽毛,轻盈却又那么独特。

这是多么厉害的人物呀!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这诸葛亮简直可以和伊尹、
吕尚相媲美了呀,他指挥作战时那镇定自若的样子,连萧何、曹参都
要逊色几分呢。

这得有多大的本事呀!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唉,可惜呀可惜,汉朝的命
运终究难以挽回,但他那坚定的志向和为军务操劳的精神真的让人敬
佩不已。

咱再仔细琢磨琢磨这首诗,杜甫写它不就是为了表达对诸葛亮的敬
仰和惋惜嘛。

他用这么精炼的语言,把诸葛亮的伟大和无奈都写出来了。

这诗就像是一幅画,把诸葛亮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咱读这首诗的时候,不就像在和杜甫一起感慨诸葛亮的一生嘛!这诗真的是太有韵味了,太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啦!
我觉得呀,就是一首能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历史魅力的好诗。

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传奇人物的辉煌与落寞,也让我们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呀,能让我们跨越时空,和古人对话呢!你说是不是呀?。

古诗咏怀古迹·其五翻译赏析

古诗咏怀古迹·其五翻译赏析

古诗咏怀古迹·其五翻译赏析《咏怀古迹·其五》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

古诗全文如下: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前言】《咏怀古迹五首·其五》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组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注释】⑴垂:流传。

⑵宗臣:为后世所敬仰的大臣。

肃清高:为诸葛亮的清风亮节而肃然起敬。

⑶三分割据:指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

纡:屈,指不得施展。

筹策:谋略。

⑷云霄一羽毛:凌霄的飞鸟,比喻诸葛亮绝世独立的智慧和品德。

⑸伊吕:指伊尹、吕尚。

⑹萧曹:指萧何、曹参。

【翻译】诸葛亮大名永远流传天地间,他的清高品德令人肃然起敬。

三分天下建立蜀国尽心运筹,千秋万代他像大鹏翱翔云空。

与伊尹吕尚相比分不出上下,指挥若定萧何曹参也显失色。

可惜汉室国运不济终难复兴,但他依然坚决献身竭尽忠心。

【赏析】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

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

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

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

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

“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

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到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咏怀古迹(其五)整理解析

咏怀古迹(其五)整理解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一,原作呈现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二,相关训练习题阅读杜甫《咏怀古迹》(之五),完成两道题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①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一二句写诸葛亮“万世不朽”的英名和作者面对遗像的感受。

B、三四句概括诸葛亮的功业,赞扬他如鸾风高翔,独步云霄。

C、五六句认为诸葛亮的才能与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相比,也不相上下。

D、七八句慨叹诸葛亮难以改变汉朝灭亡的命运,赞扬他“鞠躬尽瘁”的精神。

②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宗臣”即世所尊祟、敬仰的名臣;“宗臣”二字有总领全篇的作用。

B.全诗由进武侯祠,观遗迹(遗像等)起笔,自然地引入对人物业绩的评述。

C.全诗既有对诸葛亮雄才大略的赞扬,又有对其壮志未遂的叹惋。

D.全诗描写生动,形象鲜明,使人如见诸葛亮“羽扇纶巾”、“指挥若定”的形象。

答案①C②D (“失萧曹”的意思是相形之下使萧曹失色。

) (本诗除遗像可算描写外,其余均为议论,没有描写诸葛亮的形象。

)三,总体概述《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四,典故释疑兵家鼻祖——吕尚吕尚就是姜子牙,东海海滨人。

他的祖先曾经辅佐禹治理水土,因功封于吕,所以以吕为氏,而他的姓则是姜。

中国古代的姓是母系氏族的产物,所以“姓”即“女生”,后来在一个姓中又以男性为主有了氏,到春秋战国以后,氏越来越多,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就是现在所说的姓氏。

赏析古诗《咏怀古迹 其五》唐 杜甫

赏析古诗《咏怀古迹 其五》唐 杜甫
赏析古诗《咏怀古迹 其五》唐 杜甫
演讲人目录Biblioteka 《咏怀古迹 其五》的创作背景
01
《咏怀古迹 其五》的诗词解析
02
《咏怀古迹 其五》的艺术特色
03
《咏怀古迹 其五》的现代解读与启示
04
《咏怀古迹 其五》的创作背景
杜甫的人生经历
出生背景:杜甫生于唐代,他的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
成长经历:杜甫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对文学和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
01
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赏析诗词,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自信
02
启迪人生哲理: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可以启迪读者的思考和成长
03
提高审美能力:诗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可以提高读者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04
诗词的现实意义
4
3
诗歌的审美价值:展示了唐朝诗歌的艺术风格与技巧
诗词的教育意义:启示我们要珍惜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
1
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繁荣与衰落
诗人的情感表达:抒发了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
02
情感:诗人通过描绘历史遗迹和古代英雄的形象,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抒发了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之情。
01
主题:《咏怀古迹 其五》是杜甫的一首五言古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缅怀和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之情。
04
用词:诗人在诗词中使用了许多富有象征意义的词语,如“古迹”、“英雄”、“山河”等,这些词语既表达了诗人的情感,也增强了诗词的艺术效果。
03
修辞手法:使用了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04
意境营造: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营造出深远的意境,引发读者的共鸣与想象

咏怀古迹其五杜甫翻译

咏怀古迹其五杜甫翻译

咏怀古迹其五杜甫翻译咏怀古迹·其五唐·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字词解释:垂:流传。

宇宙:兼指天下古今。

宗臣:为后世所敬仰的大臣。

肃清高:为诸葛亮的清风亮节而肃然起敬。

三分割据:指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

纡(yū):屈,指不得施展。

筹策:谋略。

云霄一羽毛:凌霄的飞鸟,比喻诸葛亮绝世独立的智慧和品德。

伊吕:指伊尹、吕尚。

萧曹:指萧何、曹参。

运:运数。

祚(zuò):帝位。

复:恢复,挽回。

运移汉祚终难复:一作“福移汉祚难恢复”。

志决:志向坚定,指诸葛亮《出师表》所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身歼:身死。

参考翻译: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万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无比敬仰。

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筹划的结果,他犹如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鸾凤。

才华超绝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指挥千军万马非曹参萧何能比。

汉朝的气运已经衰落难以恢复,他意志坚决终因军务繁忙殉职。

背景:《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

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全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这首是第五首。

作者简介: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咏怀古迹(五)》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杜甫《咏怀古迹(五)》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

杜甫《咏怀古迹(五)》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

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

天宝十载(751)正月,玄宗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乃于九载冬预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十四载,授河西尉,不就,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杜甫困守长安期间,尝居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因称“杜少陵”。

安史乱起,曾陷贼中。

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行在,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旋因疏救房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后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所谓“漂泊西南天地间”。

其间曾卜居成都浣花溪畔,人又称“杜浣花”。

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两《唐书》有传。

杜甫生当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向被誉为“诗史”。

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律切精深,沉郁顿挫,后世尊为“诗圣”。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盛赞其“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现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工部集》行世。

【原文】咏怀古迹(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28] 。

三分割据纡筹策 [29] ,万古云霄一羽毛 [30] 。

伯仲之间见伊吕 [31] ,指挥若定失萧曹 [32] 。

运移汉祚终难复 [33] ,志决身歼军务劳 [34] 。

【注释】[28]宗臣:宗庙社稷之重臣。

《汉书•萧何曹参传赞》:“二人同心,遂安海内。

淮阴、黥布等已灭,唯何、参擅功名,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为一代之宗臣。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唐·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古诗译文:诸葛亮的大名永远留在天地间他的遗像清高让人肃然起敬。

为了三分天下周密地筹划策略,万代好像鸾凤高翔,独步青云。

他与伊尹、吕尚难分伯仲,不相上下,指挥军队作战镇定从容,让萧何曹参都为之失色。

汉朝帝位转移是因为运气,诸葛亮也难以复兴,但他意志坚决,因军务繁忙而鞠躬尽瘁。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河南府巩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全文赏析:诗的前四句称颂诸葛大名永垂不朽。

起句有雷霆万钧之力,吐尽胸中仰慕之情。

大名鼎鼎,万世流传,宇宙无穷,名亦不朽。

第二句写瞻仰孔明的遗像,令人肃然起敬。

一代重臣,万世宗师的诸葛武侯,其清正廉明,高风亮节,将永存天地之间。

“肃清高”描绘了诸葛亮的格调丰神,栩栩如生,乃诗中之画。

“三分”句盛赞诸葛亮的政见和政绩。

未出茅庐,已定三分天下;及事刘备,运筹帷幄之中。

象诸葛亮这样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亘古未有,恰如鸾凤高翔,独步云霄,无与为匹。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羽扇纶巾的潇洒风度,简直超然物外,飘飘欲仙,令人高山仰止。

“一羽毛”正和“肃清高”相承,比喻含蓄。

后四句痛惜诸葛亮大功未成。

“伯仲”一联紧接上联,以烘云托月之法,突出诸葛亮的大智奇才。

诸葛亮可跟辅佐商汤的伊尹和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建立开国大业的吕尚媲美,所谓“伯仲之间”;至于汉高祖的谋臣萧何、曹参,在胸有成竹、从容指挥上都逊孔明一筹。

两句对仗,一扬一抑,诸葛亮的形象更加高大。

然而汉朝的气数已尽,再也不能恢复。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及翻译咏怀古迹杜甫原文及翻译(通用5篇)《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在夔州(治所在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咏怀古迹杜甫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咏怀古迹杜甫原文及翻译篇1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翻译: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注释: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②明妃:指王昭君。

③去:离开。

④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⑦省识:略识。

⑧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及翻译篇2杜甫《咏怀古迹·其四》原文蜀主征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注解1、蜀主:指刘备。

2、征吴:对吴有企图。

3、幸:旧称皇帝踪迹所至曰“幸”。

4、翠华: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帜。

5、武侯句:诸葛亮曾封武乡侯,其祠在先主庙西。

常:一作“长”。

6、一体句:正因他们君臣一体,情分特密,故也一同祭祀。

顾宸所谓“平日抱一体之诚,千秋享一体之报。

”译文当年刘备谋攻东吴曾到达三峡;他驾崩时也在白帝城的永安宫。

想象里仪仗旌旗仍在空山飘扬;白玉殿在荒郊野寺中难寻影踪。

古庙的松杉树上水鹤筑巢栖息;每年三伏腊月跑来祭祀的村翁。

诸葛武侯祠庙长年在附近为邻;生前君臣一体死后的祭祀相同。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其五》全诗翻译赏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其五》全诗翻译赏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全诗翻译赏咏怀古迹五首其五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诗文解释:诸葛亮的大名永远留在天地间,他的遗像清高让人肃然起敬。

为了三分天下周密地筹划策略,万代好像鸾凤高翔,独步青云。

伊尹、吕尚难分伯仲,不相上下,指挥军队作战镇定从容,让萧何曹参都为之失色。

汉朝帝位转移是因为运气,诸葛亮也难以复兴,但他意志坚决,因军务繁忙而鞠躬尽瘁。

其五:诸葛亮大名永远流传天地间,他的清高品德令人肃然起敬。

三分天下建立蜀国尽心运筹,千秋万代他像大鹏翱翔云空。

与伊尹吕尚相比分不出上下,指挥若定萧何曹参也显失色。

可惜汉室国运不济终难复兴,但他依然坚决献身竭尽忠心。

词语解释:宗臣:后人崇拜的大臣。

羽毛:指鸾凤。

身歼:身灭。

⒂垂:流传。

⒃宗臣:为后世所敬仰的大臣。

肃清高:为诸葛亮的清风亮节而肃然起敬。

⒄三分割据:指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

纡:屈,指不得施展。

筹策:谋略。

⒅云霄一羽毛:凌霄的飞鸟,比喻诸葛亮绝世独立的智慧和品德。

⒆伊吕:指伊尹、吕尚。

⒇萧曹:指萧何、曹参。

赏析:《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七六六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

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

诗人赞颂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和他崇高的人品及他鞠躬尽瘁的精神。

全诗议论高妙,颇有情韵。

层次分明,动人肺腑。

这是《咏怀古迹》中的最末一篇。

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

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

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

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

杜甫《咏怀古迹 其五》阅读训练及答案

杜甫《咏怀古迹 其五》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①,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②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①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

②祚:帝位。

15.下列对这首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时空共说,笔力雄放,凸显诸葛亮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形象。

B.颔联概括了诸葛亮的才能、功绩,赞扬他如鸾凤高翔,独步云霄。

C.颈联用典,通过与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等功臣比较,来盛赞诸葛亮的才能。

D.全诗除“遗像”句是咏古迹外,余句皆以抒情为主,情感跌宕起伏。

16.有人认为此诗尾句“志决身歼军务劳”是全诗的最强音,请从情感角度加以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5. D(余句皆以议论为主)
16. 尾句诸葛亮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未能实现复汉大业。

(2分,能大致描述尾句句意即可得分)尾句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叹,(2分)也是对他虽有恢复汉朝大业的决心,但未遂平生之志的深切哀惋。

(2分),所以是全诗的最强音。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杜甫《咏怀古迹(其五)》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咏怀古迹五首(其五)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筹策,万古云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

当时诗人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

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

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

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

“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

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像,到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筹策,万古云一羽毛。

”,屈也。

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

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字,突出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

“万古云”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自是议论中高于人之处。

想及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胆略,使人如见其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

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

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

这,一则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

刘克庄曰:“卧龙没已千载,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许之。

此诗之伊吕伯仲间,而以萧曹为不足道,此论皆自子美发之。

”黄生曰:此论出,“区区以成败持评者,皆可废矣。

”可见诗人这一论断的深远影响。

最后,“运移汉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杜甫: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咏怀古迹·其五
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和文化
内涵。

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描写了古代的历史名胜和文化古迹,其中就包括了《咏怀古迹·其五》这首诗。

本文将从文学史的视角来分析这首诗的内涵和价值。

诗歌背景
《咏怀古迹·其五》是杜甫于唐中宗景龙年间所作,全诗共五十句。

诗的主题是描绘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的故事,以及他的墓址和纪念碑。

张飞是因其英勇抗敌,在三国时期备受尊敬和瞩目的杰出人物。

这首诗是杜甫参加了会昌之变后重新入仕后所作,表达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忧
虑和疾苦,通过对古代名将和历史古迹的赞美,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鼓励人们共同致力于振兴国家和社会。

诗歌分析
第一部分:前两句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杜甫通过这两句诗,勾勒出民族历史的长河,道出了千古兴衰的沧桑感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一,原作呈现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二,相关训练习题
阅读杜甫《咏怀古迹》(之五),完成两道题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①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诸葛亮“万世不朽”的英名和作者面对遗像的感受。

B、三四句概括诸葛亮的功业,赞扬他如鸾风高翔,独步云霄。

C、五六句认为诸葛亮的才能与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相比,也不相上下。

D、七八句慨叹诸葛亮难以改变汉朝灭亡的命运,赞扬他“鞠躬尽瘁”的精神。

②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宗臣”即世所尊祟、敬仰的名臣;“宗臣”二字有总领全篇的作用。

B.全诗由进武侯祠,观遗迹(遗像等)起笔,自然地引入对人物业绩的评述。

C.全诗既有对诸葛亮雄才大略的赞扬,又有对其壮志未遂的叹惋。

D.全诗描写生动,形象鲜明,使人如见诸葛亮“羽扇纶巾”、“指挥若定”的形象。

答案①C②D (“失萧曹”的意思是相形之下使萧曹失色。

) (本诗除遗像可算描写外,其余均为议论,没有描写诸葛亮的形象。

)
三,总体概述
《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

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
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
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四,典故释疑
兵家鼻祖——吕尚
吕尚就是姜子牙,东海海滨人。

他的祖先曾经辅佐禹治理水土,因功封于吕,所以以吕为氏,而他的姓则是姜。

中国古代的姓是母系氏族的产物,所以“姓”即“女生”,后来在一个姓中又以男性为主有了氏,到春秋战国以后,氏越来越多,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就是现在所说的姓氏。

吕尚因为在周初做过太师,尊称“师尚父”,因而得名“吕尚”。

因为《封神演义》的影响,我们还是喜欢称他为姜子牙。

渭水垂钓、文王访贤吕尚曾经非常穷困,年纪很大了,还常到渭水之滨垂钓。

一天。

文王将出外狩猎,占卜得到:“捕获的不是龙、不是虎,也不是罴,而是独霸天下的辅臣。

”于是,文王西出狩猎,果然遇吕尚于小溪之上。

两人谈论之后,文王大喜,说:“我的祖先曾经预言说:…将来会有圣人到达周邦,帮助周国振兴。

‟难道说的就是您吗?我的祖先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

”于是称吕尚为“太公望”,立为周之国师。

不久,商纣王怀疑周文王欲图谋商之天下。

遂将周文王拘捕在都城的监狱里。

于是吕尚、散宜生广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宝,献给纣王,赎出了文王。

文王归国,便与吕尚暗地里谋划如何倾覆商朝政权。

为此,吕尚策划出许多兵家谋略和新奇妙计,由于这个原因,后人言及兵家权谋都首推吕尚,他便成了兵家的始祖,或称鼻祖。

中国古代的兵论、兵法、兵书、战策、战术等一整套的军事理论学说,就其最早发端、形成体系、构成学说来说,都始自齐国,源自太公,所以说太公为兵家宗师、齐国兵圣、中国武祖是当之无愧的。

可以说,没有太公理论及其所建立的齐国兵家,则不会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谋高超、理论完整、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影响巨大的中国兵学理论学说。

中国古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习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太公的文韬武略被当今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管理、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所借鉴。

[4]
姜子牙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

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

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历代评价
孔子:“许由,独善其身者也;太公,兼利天下者也。


司马迁:“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在唐宋以前,姜子牙被历代皇帝封为武圣,唐肃宗封姜子牙为武成王,宋真宗时,又封姜子牙为昭烈武成王。

到了元朝时期,民间对姜子牙增加了一些神话传说。

到明代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了《封神演义》小说,从此,姜子牙由人变成了神,并且为民间广为信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