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梁思成的故事》教案2007文档
《梁思成的故事》教学设计1

《梁思成的故事》教学设计(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梁思成的故事》以高超的写作手法、散文化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梁思成事迹的诗意抒情与智慧评价,文章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结合。
在人类的建筑艺术的结晶面前,梁思成表现出的高于个人、民族情感的高度历史责任感让人钦佩。
文章饱含感情又有智性深度,高度赞扬了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
特别是在叙述中不时穿插抒情性的描写,赞赏拥有“建筑的灵魂”、富有胆识、执著保护文化遗产的梁思成的精神思想,肯定了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时代,感叹该时代在保护文化遗产上仍存有的遗憾。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梁思成属于这个世纪”的具体含义。
2.体会本文情智交融的写作方法。
3.理解本文智性而有深度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1.理解梁思成作为建筑学家深邃的精神境界。
2.体味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1.品味本文诗意、凝练而生动的语言。
2.理解本文语言在有智性思考基础上的激性抒发。
【教学建议】梁思成的故事(第1课时)1.预习字词。
自读课文,标出自己认为难读难懂的字词句,理解重点字词的意义。
有感情朗读课文一些段落。
熟悉内容。
其中重要段落,应反复读几遍,并用记号标出。
2.激情导入。
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曾感慨地说:“近年来,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受到的摧残。
主要城市已拆改逾半,纯中国式之秀美或壮伟的旧市容,或破坏无遗,可仅余大略。
如甘肃某县为扩宽街道,‘整顿'市容,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国人多熟视无睹。
”梁思成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学习这篇课文,看看现实中的梁思成是如何在主动保护古建筑的。
3.整体感知。
通过学生自读,理清课文思路。
学生概述课文介绍了哪些关于梁思成的事件。
明确:a.勘测山西应县辽代木塔;b.说服美军,使日本古都奈良免遭轰炸和破坏;c.保护北京城里故宫等名胜古迹。
让学生再一次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案《梁思成的故事》

教案《梁思成的故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梁思成的生平背景和主要成就;(2)掌握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3)学会与人沟通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梁思成的人格魅力和爱国情怀;(2)认识到了解历史人物的重要性,培养对国家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3)激发学生追求卓越、传承优秀文化的信念。
二、教学内容1. 教材内容:本节课以《梁思成的故事》为教材,通过讲述梁思成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这位杰出的建筑师、历史学家和教育家的一生,感受其人格魅力和爱国情怀。
2. 教学拓展:(1)介绍梁思成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我国近现代建筑事业的发展;(2)分析梁思成在建筑、历史、教育领域的贡献,引导学生学习其优秀品质;(3)探讨梁思成的故事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梁思成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2)梁思成在建筑、历史、教育领域的贡献;(3)梁思成的故事对学生的启示。
2. 教学难点:(1)梁思成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2)从文本中提炼出梁思成的优秀品质;(3)将梁思成的故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找到其对学生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梁思成的生平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梁思成的生平事迹;(2)针对文本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梁思成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成就;(2)分析梁思成在建筑、历史、教育领域的贡献;(3)引导学生从梁思成的故事中汲取优秀品质,激发学生追求卓越的信念。
4. 案例分析:(1)让学生举例说明梁思成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感悟;(3)总结梁思成的故事对学生的启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
教案《梁思成的故事》

教案《梁思成的故事》教案编写者:[你的名字]教学目标:1. 了解梁思成的生平背景和重要成就。
2. 掌握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学和文化保护方面的主要贡献。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4. 提高学生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教学时间:2课时(90分钟)教学资源:1. 教材或相关阅读材料关于梁思成的故事。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图片或照片资料展现梁思成的工作和成就。
第一章:梁思成的生平背景1.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北京故宫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古建筑的价值和保护问题。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古建筑应该如何保护?”1.2 介绍梁思成的生平简述梁思成的出生背景和教育经历。
强调梁思成在中国古建筑研究和保护方面的先驱地位。
1.3 讨论梁思成的重要成就引导学生了解梁思成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创立和教学的贡献。
提出问题:“梁思成是如何影响中国建筑学的发展的?”第二章:建筑学研究与实践2.1 探究梁思成的建筑理念介绍梁思成提出的“建筑五要素”理论。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或观看视频,了解梁思成对建筑设计的独特见解。
2.2 分析梁思成的建筑作品通过展示梁思成设计的建筑作品照片,引导学生分析和欣赏其建筑风格。
提出问题:“梁思成的建筑作品有哪些特点?”第三章:文化保护与社会责任3.1 探讨梁思成对文化保护的贡献介绍梁思成在中国文化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如参与平遥古城保护项目。
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3.2 讨论梁思成的社会责任感通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了解梁思成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和参与。
提出问题:“梁思成是如何体现社会责任感的?”第四章:梁思成的教育理念4.1 了解梁思成的教育理念介绍梁思成在教育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如注重实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建筑教育在当代的意义。
4.2 分析梁思成的教育成果通过展示梁思成的学生名单和他们的成就,引导学生了解梁思成对建筑教育的影响。
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梁思成的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5.2 个人反思和表达学生可以选择通过绘画、摄影或其他形式表达他们对梁思成的认识和感悟。
教案《梁思成的故事》

教案《梁思成的故事》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梁思成的背景和生平,对梁思成的故事产生兴趣。
1.2 教学重点梁思成的生平背景梁思成的重要成就1.3 教学难点梁思成生平的细节理解梁思成成就的意义解读1.4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梁思成的照片、作品等教学设施:投影仪、白板等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通过展示梁思成的照片和作品,引发学生对梁思成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1.5.2 生平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梁思成的生平背景,包括他的家庭、教育经历等。
1.5.3 重要成就展示展示梁思成的重要成就,如他在建筑学、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贡献。
1.5.4 学生互动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梁思成的了解和看法,鼓励学生提问。
第二章:梁思成的家庭背景2.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梁思成的家庭背景,包括他的父母、兄弟姐妹等。
2.2 教学重点梁思成的家庭成员梁思成家庭背景对他的影响2.3 教学难点梁思成家庭成员的资料查找梁思成家庭背景对他的影响分析2.4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梁思成的家庭成员的资料教学设施:投影仪、白板等2.5 教学过程2.5.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5.2 家庭成员介绍介绍梁思成的家庭成员,包括他的父母、兄弟姐妹等。
2.5.3 家庭背景分析分析梁思成的家庭背景对他的影响,如家庭教育、家庭氛围等。
2.5.4 学生互动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梁思成家庭背景的了解和看法,鼓励学生提问。
第三章:梁思成的教育经历3.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梁思成的教育经历,包括他在国内外接受教育的历程。
3.2 教学重点梁思成的教育经历梁思成教育经历对他的影响3.3 教学难点梁思成教育经历的细节理解梁思成教育经历对他的影响分析3.4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梁思成的教育经历的相关资料教学设施:投影仪、白板等3.5 教学过程3.5.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3.5.2 教育经历介绍介绍梁思成的教育经历,包括他在国内外接受教育的历程。
BS-1-2教案《梁思成的故事》

梁思成的故事李辉【教学目标】1.了解梁思成的故事,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2.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品味文章精彩语言。
3.找准比较点,体会本文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重难点】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品读文章精彩语言。
2.发现本文写法上的巧妙之处并学习运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几组梁思成设计的建筑图片(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让学生辨识,提问这些著名建筑是谁设计的?引出作者梁思成。
梁思成是清末维新变法运动领导人梁启超的儿子。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梁思成的故事,了解梁思成。
二.梁思成及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广东新会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
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
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建筑史。
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
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
梁思成的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
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
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
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
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
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
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
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
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
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
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梁思成的故事-教案

明确:以普通的旅游观光者与梁思成进行对比,反衬出梁思成这样的人对古建筑的深刻认识、理解和无比热爱、珍惜。
(5)11、12段是否多余,能否删去?
明确:不多余,不能删去。引用英国建筑历史学家的言论,正是为了表明梁思成对建筑的理解和认识水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4、重点语句品析。
二、日积月累:
勘察:进行实地调查或察看。
叹为观止: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钦佩:敬重佩服。
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十分高大。
黯淡:暗淡。
顾忌: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攀援:抓着东西往上爬。
倾注:把(情感、力量等)集中到一个目标上。
灰飞烟灭:比喻事物消失净尽。
壮硕:壮实坚定。
锈蚀:因生锈而腐蚀。
1、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开头劈空而来,直抒胸臆,对梁思成给于高度评价,这是对梁思成在这个世纪做出重大贡献的肯定,以后中国古建筑、世界古建筑遭到损毁,再无可以来让他施展才能的古建筑,这也是对梁思成发出的深深遗憾和叹息。此外也为读者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2、黯淡灯光下,陡立的木梯依然昏暗。
轩昂: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三、课文分析:
1、整体感知。
本文选取了梁思成保护古建筑的几件事情,表现了对梁思成这位建筑大师的崇高敬意、热情讴歌和高度赞美。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络梳理。
思考并概括梁思成的主要事迹,并划分层次。
文章主要写了四件事:
一是梁思成夫妇当年不畏艰险勘察山西应县木塔的情形;(1——7)
二是梁思成对建筑的深刻认识和理解;(8——13)
(2)第一部分为什么不直接写梁思成勘察应县木塔,而是采取“我”爬木塔,遥想当年的写法?
《梁思成的故事》优秀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梁思成的故事》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梁思成属于这个世纪”的具体含义||。
2.体会本文情智交融的写作方法||。
3.理解本文智性而有深度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1.理解梁思成作为建筑学家深邃的精神境界||。
2.体味语言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1.品味本文诗意、凝练而生动的语言||。
2.理解本文语言在有智性思考基础上的激性抒发||。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认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标出不认识的字词;思考并概括梁思成的主要事迹||。
勘kān察黯àn淡锈蚀xiùshí古刹chà主要写了四件事:梁思成夫妇不畏艰险||,勘察应县木塔;梁思成对建筑的认识;为保护奈良所作的努力;对中国古建筑被毁的忧愤||。
二、熟读课文第一部分||,如何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这句话?(这是一种抒情的、诗意语言||,表达了对梁思成思想精神的高度赞赏||。
强调这个世纪对梁的特殊意义以及梁对这个世纪的特殊意义;特殊在||,这个世纪有许多文明技术的进步和对人类文化精神重视的潮流||,也有许多对文明的破坏||,因此才产生了这位如此重视人类文化精神和抢救文化遗产的伟大的建筑学家||。
详见教参练习一解答||。
)三、重点读第三部分||,深入了解梁思成||,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文章强调了“建筑”与“房子”是有区别的||,“建筑”与“房子”有什么区别?(“房子”是实用的||,而“建筑”是一种艺术||,是人类精神和美感的体现||。
)2.写到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的事||,作者为什么说“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作者特别强调了这件事的不平凡:一是国耻||,二是家恨||,妻子的弟弟牺牲于对日空战||。
在这种情况下||,梁思成说古建筑不仅是属于某一民族的||,而且是全人类的结晶||。
“理性战胜了仇恨”||,凸现了梁思成的大智大仁||,因此人们会“无比钦佩”||。
梁思成的故事教学设计

梁思成的故事教学设计梁思成的故事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3、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导与学过程: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1、说说你对梁思成的了解:2、作者情况:3、给下列加着重好的.字注音:勘查()巍峨()黯淡()耸立()锈蚀()逻辑()轩昂()惋惜()壮硕()4、解释下列词语:叹为观止:轩昂:二、问题导学、合作探究:速读课文,思考:1、课文记叙了梁思成哪些事迹?2、细读课文,说说这些事迹体现了梁思成怎样的精神特点?找出最能感染你语句。
三、展示点拨、解难释疑:1、课文在结构安排上写梁思成对建筑的认识,是否偏离主题?2、作者没有亲眼见梁思成的所作所为,所以许多地方用到了想象的手法,但是我们并不觉得虚假,都和作者一样“相信他是真的。
”这是为什么?四、盘点收获、畅谈心得:五、达标检测、能力提升: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勘察()黯淡()古刹()轩昂()2、给“塞”注上三个不同的读音,并给每个读音的字组词。
3、根据课文内容,回忆填空:古建筑在他的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
,,,,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当他,当他,他绝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
4、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
①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日前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今年4月15日起,举办奥运会第一届歌曲征集活动。
②征集活动将连续举行5届,每届评出10首歌曲进入北京奥运会主题歌候选歌曲。
③这些候选歌曲广泛经过各界群众传唱.最终确定一首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和奥林匹克精神的歌曲,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题歌。
第一处:第二处:第三处:自我反思:。
初中语文初二语文下册《梁思成的故事》教案、教学设计

2.作业量适中,保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完成,避免增加学生的负担。
3.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思考能力和拓展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鼓励学生与家长互动,让家长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5.作业批改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负责组织讨论。
2.教师给出讨论话题:“梁思成的精神品质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每人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总结梁思成的精神品质。
4.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让学生运用所学手法,进行人物描写的写作练习。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1)课前预习:让学生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梁思成的生平事迹。
(2)课堂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对梁思成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3)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重点词汇、成语、典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梁思成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鼓励学生将梁思成的精神品质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为实现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课所学内容,选取一个熟悉的人物,运用对比、衬托等手法进行描写,字数在300-400字之间。要求:内容具体,形象生动,突出人物特点。
2.结合梁思成的故事,思考以下问题:梁思成的精神品质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历,谈谈你的感悟,字数在400-500字之间。
教学设计2:梁思成的故事

第2课《梁思成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梁思成的故事,,理解寓情于叙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
3.情感与价值:品位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学法引导】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
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叙述中的“议论”。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强调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有关梁思成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1.指名解词。
2.概括梁思成的事迹。
二、重点语句品析1.你是怎样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这句话的?(这是对梁思成在这个世纪做出重大贡献的肯定,也是对梁思成以后中国古建筑、世界古建筑遭到损毁,再无可以来让他施展才能的古建筑而声出的深深遗憾。
)2.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魂”,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他以做学问起步,从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3.为什么说古建筑在梁思成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副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4.梁思成如何看待北京古城墙?(他将古城墙视为一种生命来述说:环绕)三、探究本文的写作特色1.从正反、侧面多角度刻画梁思成这一形象。
正面:梁思成登山西应县木塔的情形。
侧面:通过别人的认识来写。
2.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梁思成的敬佩之情。
如: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
3.文章多用短句、独句段,表意明确,起到强调作用。
四、课堂练习1.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完成同步练习五、七、八。
五、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课。
教案《梁思成的故事》

教案《梁思成的故事》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梁思成,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民俗学家,是我国文化史、考古学和历史学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本章将通过讲述梁思成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他的生平事迹,感受他对中国文化事业的贡献。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梁思成的生平背景、学术成就和贡献。
1.2.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梁思成的重要学术成果。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事业,树立为国家文化事业作出贡献的意识。
1.3 教学重点梁思成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和贡献。
1.4 教学难点梁思成学术成果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1.5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
1.6 教学过程1.6.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梁思成的生平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1.6.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阅读,了解梁思成的生平事迹。
1.6.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梁思成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1.6.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梁思成的学术成果。
1.6.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梁思成对中国文化事业的贡献。
1.7 课后作业第二章:梁思成的生平事迹2.1 家庭背景2.2 学术历程2.3 学术成就2.4 社会贡献2.5 人物评价第三章:梁思成的学术成就3.1 考古学3.2 历史学3.3 文化研究3.4 民俗学第四章:梁思成的贡献4.1 学术领域4.2 教育事业4.3 文化传承4.4 社会影响第五章:梁思成的启示5.1 学术追求5.2 精神品质5.3 国家情怀5.4 人生价值本教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了五个章节的课程内容,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梁思成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和贡献,从中汲取启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学术追求。
第六章:梁思成的学术方法6.1 实证研究6.2 比较研究6.3 田野调查6.4 跨学科研究6.5 学术传承与创新第七章:梁思成的教育贡献7.1 学术教育7.2 人才培养7.3 教育理念7.4 教育实践7.5 学术传承与创新第八章:梁思成的文化观8.1 文化自觉8.2 文化自信8.3 文化传承与创新8.4 文化遗产保护8.5 文化发展理念第九章:梁思成的学术影响9.1 国内影响9.2 国际影响9.3 学术传承与创新9.4 学术领域拓展9.5 社会效应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课程总结10.2 学术传承与创新10.3 人生价值观10.4 学术追求与精神品质10.5 未来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梁思成的生平事迹详细补充和说明:在这一环节中,重点关注梁思成的家庭背景、学术历程、学术成就、社会贡献以及人物评价。
《梁思成的故事》教学设计

《梁思成的故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2、体会梁思成深邃的精神内涵,品味其人格魅力。
3、学习梁思成精神,增强历史文化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1、领会人物深邃的精神内涵。
2、品味文章诗意、凝练而生动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生谈对梁思成的了解,介绍梁思成作为建筑历史学家的杰出成就。
2.检测预习字词情况。
(二)整体感知——初识梁思成
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课文,说说本文写了梁思成的哪些事件?(指导学生概括内容的方法:“人物+事件+结果”的形式)
(三)品读课文——走近梁思成
品读“梁思成堪测应县木塔”部分:
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梁思成?
(1.引导学生明白作者站在历史高度评价梁思成:视建筑为生命(2.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
等方面赏析人物)
(四)研读课文——走近梁思成
1、研读“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部分:
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说说梁思成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引导学生从文中语句或写作方法的角度理解:梁思成超越常人的理性、远见和广阔的文化视野)
2、结合“梁思成感叹河北辽代古庙被拆”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梁思成对人类漠视文化遗产的无奈、不妥协。
(五)深情感悟——回望梁思成
结合全文,用真挚的感情表达你对梁思成新的认识和感悟。
四、板书设计
梁思成的故事
视建筑为生命——理性、文化视野广阔——真正具有文化精神的人。
以《梁思成的故事》为题写教案

以《梁思成的故事》为题写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梁思成的伟大故事;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3)引导学生崇尚忠诚、勇于创造的品质。
教学准备:
(1)收集有关梁思成的历史及资料;
(2)准备合适的图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梁思成的故事;
(3)准备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梁思成的精神;(4)要提前准备好课件,以便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5)提前准备好教学实物,以加深学生对梁思成的认识。
教学过程:
(1)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梁思成是谁,并对他有一定的了解;
(2)小组讨论:让学生小组讨论梁思成的故事,并根据自己
小组的讨论结果,深入分析故事中存在的问题;
(3)让学生通过图片研究梁思成的故事,并分享学习心得;(4)探讨现实:重点引导学生思考梁思成的故事究竟意味着
什么,如何将梁思成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5)结束语: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梁思成的伟大精神,并给出明确的道德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思成的故事》教案2梁思成的故事李辉甘肃省兰州市兰飞中学王金凤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
2、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3、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二、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
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
三、学法引导: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
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叙述中的“议论”。
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强调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五、教具准备:有关梁思成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
我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
(二)作者简介: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
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
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
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
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
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
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
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
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
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
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三)梁思成简介: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广东新会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
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
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建筑史。
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
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
梁思成的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
(四)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勘查(kān)巍峨(wēi’é)黯淡(àn)耸立(sǒng)锈蚀(shí)逻辑(luójī)轩昂(xuān)惋惜(wān)(五)再次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六)互动学习,思考下列问题:互动1: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相比,本文与它有什么异同?明确:相似之处:1、都是表现当代学者的精神风貌(境界);2、都以叙述主人公的事迹为主。
不同之处:涂元季氏钱老的秘书,与钱老朝夕相处,应该说对钱老的言谈举止,声音笑貌很熟悉,但涂元季侧重写事情本身,少有肖像、行动描写,很少用华丽的形容来抒情。
李辉与梁思成并没有多少交往,作者构思此文时,梁启超已过世21年,作者不可能与林梁思成有直接交往,但却写得比涂元季精彩。
李辉是作家对梁思成的事迹不仅仅是记叙描写,而且是带着自己的想象、感受、理解、评论。
文章除了诗意的抒情、智慧的评书、饱含热情构成了一种解有感情强度又有智性深度的风格。
互动2:如何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明确:1)这是一种抒情的、诗意的语言。
强调他是独一无二的只有这个世纪才有,以后再也不会出现第二个梁思成了;另一方面个也是对历史富有智慧的思考,是一种情致交融的写法。
2)表达了对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的肯定,对梁思成的思想精神的赞赏,对梁思成故事的时代的令人遗憾的感叹。
具体见教参。
互动3:作者刻画了梁思成的几件事?具体概括一下。
明确:两件事:梁思成六十年前考察应县古塔;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
互动4:六十年前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作者没有亲历却写得生动传神,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法?明确:1)从自己身临古塔的情景展开历史的想象;2)主观想象缺乏可信度,作者用当事人的回忆弥补不足;3)作者不光叙事、抒情,还有智慧的思索,作者的议论“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肯定梁思成考察的意义;4)作者除了想象、抒情、思考还想要表现梁思成的内心,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对于作者无法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作者采取和旅游者心情来对比:旅游者眼中的古迹只是一些不同的建筑物,梁思成首先把这些建筑看成有生命的(“一砖一瓦,一根……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其次他把自己的生命与古迹结合为一个整体(“他绝不是……对象融为一体了”)互动5:作者写完了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的事后,又写了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的事,作者为什么说“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明确:作者在写这件事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做这件事的不平凡之处:一是国耻,日本侵略者为祖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二是家恨,妻子的弟弟牺牲于对日空战。
这从反面着笔。
正面的笔墨则是对于梁思成的思想境界的概括。
古建筑是“民族的象征”,但是,又不仅仅是属于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是不可再生的。
正是因为这样“理性战胜了仇恨”,国耻、家仇就不能不退居其次了。
教师讲解:梁思成作为建筑历史学家其精神境界深邃,鲜明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至此作者还不满足,最后又加上一段:听说河北宝坻一座辽代古庙被拆除,他无奈地感叹:“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这完全是诗的话语,这样文意更隽永。
互动6:那么你如何理解“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明确:从表面来看这是调侃自己的顽固,实际上却说出了自己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也暗示着自己不妥协。
互动7:作者没有亲眼见梁思成的所作所为,所以许多地方用到了想象的手法,但是我们并不觉得虚假,都和作者一样“相信他是真的。
”这是为什么?明确: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生活真实和主人公思想逻辑的合理联想、想象;即使梁思成的言行有更多的虚构,也因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和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觉得应该是这样。
这种前提下,文中联想、想象那些细节就会历历在目,也很有生活的真实性,即使主人公的言行虚构的成分多,也因其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以及文章着重讲的现代建筑思想的灵魂,所写出的梁思成保护文化遗产的精神、胆识符合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居的应该是这样。
(七)小结全文:本文赞赏拥有“建筑灵魂”、富有胆识、执着保护文化遗产的梁思成的精神思想,肯定了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时代,感叹该时代子阿保护文化遗产上任存的遗憾。
(八)写作特点1、构思巧妙,层层深入。
2、语言凝练,文采飞扬。
3、对比手法的运用。
4、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交错进行,紧密结合。
5、不时出现合理的联想、想象,乃至合理的虚构。
《梁思成的故事》学案第2课《梁思成的故事》学案制作人:张建红审查人:李秀平教学目标:1、了解了解梁思成的故事,理解本文寓情于叙写法2、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体会其作用及效果。
3、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一、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
黯淡塔刹锈蚀轩昂叹为观止无所顾忌二、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只要当人类将自己与他的建筑视为一体和引以自豪时,并且比单纯的需要更进一步——他开始关心他的建筑外观之时,建筑才真正开始。
B、对于一般人来说,这的确不是难以想象的举动。
C、建筑师民族的象征,社会的缩影,但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结晶。
D、理性战胜了仇恨,文化的永恒价值取代了战争的非理性。
三、文学常识《梁思成的故事》选自《》,作者,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著有《》,等。
其中《》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梁思成,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家和建筑师。
主要作品有四、疑难探究1、本文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相比,二者有什么异同?2、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的情景,作者没有亲历却写得生动传神,作者采取了什么手法?3、作者没有亲眼看见梁思成的所作所为,所以许多地方运用了想象的手法,但是我们并不觉得虚假,都和作者一样,“相信他是真的”,这是为什么呢?4、文章中,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魂,请你谈谈“建筑的灵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5、房子与建筑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从罗丹得到的启示1) 我那时大约25岁,在巴黎研究与写作。
许多人都已称赞我发表过的文章,有些我自己也喜欢。
但是,我心里深深感到我还能写的更好,虽然我不能断定症结的所在。
2) 于是,一个伟大的人给了我伟大的启示。
那件仿佛微乎其微的事,竟成为我一生的关键。
3) 有一次,在比利时名作家魏尔哈仑家里,一位年长的画家大谈雕塑美术的衰落。
我年轻而好饶舌,一再反对他的意见,认为罗丹实在可以与米开朗基罗媲美。
4) 但是,第二天魏尔哈仑把我带到罗丹那里的时候,我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因为在他们畅谈之际,我觉得我似乎是一个多余的不速之客。
5) 不过,最伟大的人毕竟是最亲切的。
我们告别时,罗丹转过身来着我说:“我想你也许愿意看看我的雕塑,——星期天,你能到麦东来同我一块吃饭吗?”6) 在罗丹朴素的别墅里,我们在一张小桌前坐下吃便饭。
不久,他温和的、含有激励之意的 , 宽释了我的不安。
7) 在他的工作室里,罗丹罩上了粗布工作衫,好像变成了一个工人。
他在一个台架前停下来。
8) “这是我的近作。
”说罢,他把湿布揭开,现出一座以粘土塑成的女正身象,十分美好。
“这已完工了。
”我想。
9) 他退后一步,之后,便低声说:“就在这肩上线条还是太粗。
对不起……”10) 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轻轻滑过过软和的粘土,给肌肉一种更柔美的光泽。
他健壮的手动起来了,他的眼睛闪耀着。
“还有那里……还有那里……”他又修改了一次。
他走回去。
他把台架转过来,看了又看。
时而,他的眼睛高兴的发光;时而,他的双眉苦恼地蹙着。
他捏好小块的粘土,粘在象身上,再刮开一些。
11) 这样过了半点钟,一点钟……他没有再向我说过一句话。
他忘掉了一切,除了他要创造的更高的形体的意象。
他专注于他的工作,犹如正在创世的上帝。
12) 最后,他扔下刮刀,()把湿布蒙上女正身象。
于是,他便转身向门口走去。
13) 就在那时,他才记起什么,立即回过头来,着我。
他显然为他的失礼而惊惶。
“对不起,先生,我完全把你忘了,可是你知道……”我握着他的手,感谢地紧握着。
14) 在麦东那天下午, 我学到比在学校所有时间学到的都多。
从此,我知道凡人类的工作必须怎样做,假如那是美好而有价值的。
我感受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弛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
15) 于是,我察觉到至今在我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而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一个人一定要使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
没有——我现在才知道——别的秘诀。
1.第1)段“我不能断定那症结的所在”中的“症结”指的是:()A“我”“还能写的更好”的症结 B “我”不能突破现有水平的症结C下文“一个伟大的认”给“我”的启示 D “我”至今不知其所在的那个症结2.第5)、6)、9)、13)段的空白处,依次填入的词,正确的一项是:()A、凝视审视注视瞠视B、审视凝视瞠视注视C、注视凝视审视瞠视D、凝视注视瞠视审视3、第12)段括号处应该填入一个句子成分,最妥贴的一项是:()A象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时那样温存关怀地B象一个学生把改好的作业交给老师时那样喜忧参半地C象一个农民把细泥轻轻地撒上幼苗时那样爱惜期盼地D象一个工人停工后把布蓬遮住机器时那样亲切爱护地梁思成先生的故事梁思成先生的故事中国住宅与房地产信息网 2003年06-12摘自《建筑知识》2003.01 王铭珍梁思成是清末变法维新首领梁启超的长子,清华大学教授,曾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