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word教案文档:山岳的形成
高中地理 4.2 山岳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教学案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第1课时〕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教材分析:这一节内容是以山岳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
1.对“褶皱和断层〞的形成内容的处理。
褶皱和断层都是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的,而地壳运动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陌生和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板块的运动情况以及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最好是借助多媒体把褶皱和断层形成的过程用动画演示出来,同时要提出观察的要求:①岩层受什么力的作用?②岩层发生了什么变化?③岩层最终的形态是什么?这样,学生就能够较好地理解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过程,并能总结出两者的特征,并把两者作对比,为以后在实际当中区分褶皱山和断块山打下基础。
2.对“背斜与向斜〞的内容处理。
背斜与向斜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要求学生能根据两者的特征来区分二者,而特征的讲授要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建议背斜与向斜的特征让学生分组讨论得出,老师最好以图表的形式作总结,其中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如何去判断岩层的新老的方法。
3.对“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内容处理。
背斜向上拱起发育成山岭,向斜向下弯曲发育成谷地,学生比较好理解;而背斜发育成山岭,向斜发育成故地,学生较难理解。
建议做一个模拟小实验:让学生带一块条形的橡皮擦,挤压橡皮擦做出背斜与向斜的形态,并分别观察橡皮擦被做成背斜与向斜时弯曲部分表面有何变化,并思考:该变化对地貌形成有何影响?通过该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背斜顶部因受X力作用变得破碎易被侵蚀成为谷地,而向斜轴部因受挤压力作用变得坚固不易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老师据此总结:只受内力作用的情况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受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北斜成谷,向斜成山。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结合实例,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其形态特征,能够在图上判断出背斜和向斜,并能理解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形成》教案2篇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形成》教案2篇High school geography compulsory 1 "mountain formation" tea ching plan编订:JinTai College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形成》教案2篇前言:地理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本教案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形成》教案2、篇章2: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形成》教案篇章1: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形成》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教学过程【活动】判断背斜和向斜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
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形成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品种型。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剖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剖析法、讨论法。
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剖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融洽统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山岳的三品种型。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教学过程【活动】判断背斜和向斜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
背斜的中心局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局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练习】褶皱结构判断及成因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甲乙两处何处是山岭?何处是山谷?解释甲地形成山岭,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挺,不易被外力所侵蚀,而保存下来形成山岭。
【讲授】板块学说的根本观点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且之间还有假设干小板块板块位于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接壤处活泼,碰撞的位置多火山地震板块的相对运动形成了地表的根本相貌【活动】板块结构学说应用1/5为什么亚洲多火山地震?亚洲位于三大板块接壤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为什么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岸火山地震相对要少?太平洋沿岸多板块接壤处,印度洋沿岸较少新西兰地震的形成原因?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活动】褶皱结构与矿产1.为什么背斜多能成为良好的储油、气结构?油、气密度小,上浮,因而分布在背斜。
为什么“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水的密度大,由高处往低处渗流,因而分布在向斜。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第一章:山岳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山岳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山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3. 了解山岳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教学重点:山岳的定义和分类,山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教学难点:山岳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材、图片、地图、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山岳,他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什么。
2. 讲解:介绍山岳的定义和分类,解释山岳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3. 互动: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分析山岳的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山岳的重要性和保护山岳生态环境的意义。
第二章:地壳运动与山岳形成教学目标:1. 理解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类型;2. 掌握地壳运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3. 了解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重点: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类型,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材、图片、地图、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地壳运动是什么,它与山岳形成有什么关系。
2. 讲解:介绍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类型,解释地壳运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
3. 互动: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分析地壳运动对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地壳运动在山岳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第三章:岩浆活动与山岳形成教学目标:1. 理解岩浆活动的概念和类型;2. 掌握岩浆活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3. 了解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重点:岩浆活动的概念和类型,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教学难点:岩浆活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的理解。
教学准备:教材、图片、地图、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1. 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岩浆活动是什么,它与山岳形成有什么关系。
2. 讲解:介绍岩浆活动的概念和类型,解释岩浆活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
3. 互动: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分析岩浆活动对山岳形成的过程和机制。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岩浆活动在山岳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2《山地的形成》Word版-最新教育文档
《山岳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
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火山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具准备】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投影片、火山构造动画素材等多媒体素材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介绍】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引导】什么叫褶皱、断层呢?(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3篇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精选3篇(一)教案主题:山岳的形成年级:高一学科:地理教学目标:1. 了解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2. 掌握山岳的分类和特点;3. 理解山岳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4.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教学难点:山岳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2. 地理教材和教具;3. 山岳地形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1. 创设情境: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壮观的山岳地形,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们看到的这些山岳是怎么形成的?它们对我们有什么影响?Step 2 讲解(15分钟)1. 首先,讲解山岳的定义和分类。
通过图片和文字解释,让学生了解高山、山脉等概念。
2. 接着,讲解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
重点解释构造力和风化作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Step 3 案例分析(15分钟)1. 根据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际山岳地形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具体的山岳地形进行研究和分析。
3.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和分享。
Step 4 归纳总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山岳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2.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山岳地形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自然资源的利用、旅游业发展等。
Step 5 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在地球其他地方是否有山岳地形?为什么?2. 学生小组合作,自行查找其他地区的山岳地形的资料并归纳总结。
3. 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和分享。
Step 6 练习作业(5分钟)1. 设计一道与山岳形成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山岳地形的报告,包括山岳的形成原理、特点和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研究和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山岳的形成原理和过程,并思考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山岳的形成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山岳的形成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山岳的形成原因,掌握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地理实践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山岳的形成原因及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2.教学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著名山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山岳的地貌特征。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山岳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与地质构造运动有什么关系?2.学习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1)讲解地质构造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地质现象。
(2)分析地质构造运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如地壳运动使地壳发生褶皱和断裂,形成山岳。
(3)通过实例讲解,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让学生理解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3.学习板块构造学说(1)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
(2)讲解板块构造学说在山岳形成中的应用,如板块交界处的地壳运动导致山岳的形成。
(3)通过实例讲解,如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形成青藏高原。
4.分析山岳的形成过程(1)引导学生观察山岳的地质剖面图,了解山岳的形成过程。
(2)讲解山岳形成过程中的地质作用,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侵蚀作用等。
(3)通过实例讲解,如黄山、泰山等山岳的形成过程。
(2)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著名山岳的地质特征,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6.作业布置(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著名山岳的地质特征。
(2)绘制一幅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示意图。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著名山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同学们,看看这些壮丽的山岳,你们知道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地质奥秘?”2.学习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1)讲解地质构造运动的概念。
高中地理教案-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明确课标要求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褶皱的基本形态;2.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和褶皱山的基本形态特征;3.能够在不同的示意图中识别和判读背斜与向斜;4.知道和理解断层的概念和断块山的形成,了解断块山的基本形态特征;5.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结合具体图像,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能在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背斜和向斜。
3.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并能够明白其形成的原因。
4.能够结合实例,理解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5.知道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外力因素。
2.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过程多媒体投影:珠穆朗玛峰的自然风光设问:珠穆朗玛峰是如何形成的呢?学生阅读教材。
一、山岳的形成1.褶皱山多媒体投影: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过程学生思考。
学生尝试回答。
教师引导演示:以课本演示岩层受力的方向,形成的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学生模仿。
多媒体投影:背斜和向斜的对比表格。
名称岩层形态地形判断依据岩层出露特征背斜向斜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填写表格。
名称岩层形态地形判断依据岩层出露特征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未受侵蚀,成为山岭久经侵蚀,形成谷地中部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岩层从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对称分布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未受侵蚀,成为谷地地形倒置,形成山岭中部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岩层从中心向两侧由心到老对称分布教师提问并点评。
多媒体演示:1.演示岩层的受力情况,说明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常被侵蚀成为谷地;向斜的轴部因受力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
提问:背斜和向斜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
人教版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word学案
人教版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word学案编写人:刘亚晓审核人:孙振振一学习目标:1 以山地为例,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状的阻碍。
2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和差不多形状特点。
3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4 举例说明山地对交通线路分布的阻碍。
二学习方法1 自学课本73---76页内容,完成基础梳理2 对课本进行总结,完成探究活动三、学习难点背斜和向斜的判定;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地貌分析。
四基础知识梳理13大型工程要躲开-------------,通常,背斜储--------------,向斜储-----------,修建隧道要选择----------------。
4背斜成谷的缘故是--------------------------------------------------------------------------------------- 5向斜成山的缘故是--------------------------------------------------------------------------------------- 6我国常见的断层地貌有-----山,-------山,---------山,-----------谷地,----------谷地。
五问题探究1一座山的成因有那些可能?要紧是内力依旧外力作用?2 如何判定背斜和向斜?3岩浆喷发一定形成火山吗4 什么缘故山区线路呈“之”形分布?5地质构造有那些实际应用?六、课堂检测(一)单项选择题读下图,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不属于图示内容反映的是()A、断层B、褶皱C、滑坡D、火山2、下列最有可能由图示作用形成的地貌是()A、天山山系 B泰山 C、汾河谷地 D、东非裂谷3、图示构造是由()A、岩浆活动引起B、地壳运动引起C、地质作用引起D、流水作用引起4.在野外考察时,下列判定正确的是()A、地势高峻的山岭一定是背斜B、从中部向两翼岩层越来越老的一定是向斜C 、背斜构造中一定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D、地下水出露的地带总在断层线邻近5台湾省修建的铁路是半环状的环岛铁路,没有直截了当联系东西部的横向铁路。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岳的形成原因和分类,掌握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对山岳地理意义的认识。
3. 培养学生地理探究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山岳的形成原因2. 山岳的分类3. 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4. 山岳的地理意义5. 环保意识教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山岳的形成原因、分类、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山岳形成过程的内外力作用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山岳的形成原因。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山岳的分类和地理意义。
3. 利用多媒体演示法,形象展示山岳形成过程,增强学生感官体验。
4. 开展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著名山岳风光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讲授新课:(1) 山岳的形成原因:讲解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等形成山岳的原因。
(2) 山岳的分类:根据成因、形态等特点,介绍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喀斯特地貌等类型。
(3) 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分析内外力作用在山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
(4) 山岳的地理意义:讲解山岳对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某著名山岳的地理意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岳的作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山岳形成过程中内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山岳的地理意义。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思考改进措施。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学生能理解山岳的形成原因和分类。
学生能分析内外力作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学生能阐述山岳的地理意义。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山岳形成原因、分类和地理意义的理解。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山岳的形成》word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山岳的形成》word教案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阻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明白得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状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明白得背斜、向斜的判定。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战士,使学生明白得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阻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的阻碍。
教学难点背斜、向斜的判定依据。
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伙儿是否注意过如此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缘故是什么?他们的形成缘故是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
【板书】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介绍】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要紧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进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引导】什么叫褶皱、断层呢?(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 【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担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假如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
【板书】1、褶皱山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指导读书】褶皱的差不多形状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
什么是背斜、向斜呢?(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状图,并标出受力方向)【板书】②形状:背斜和向斜③褶皱形成过程:【提问】同学们认真观看,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状上看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山岳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结构特征;2.掌握各种地质作用对于山岳形成的影响;3.能够简单描述地球活动过程中的造山作用;4.理解人类活动对于山岳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讲述块体隆升和断块错动的地质作用;2.解析地球活动中的造山作用;3.讲解天然资源的开采对于山岳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解读山岳结构特征;2.理解不同的地质作用和它们对于山岳形成的影响;3.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视频,让其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活动后,老师可以请学生谈谈自己对于山岳的认识,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呈现环节2.1 展示山岳的基本结构特征山岳常见的结构特征是坡度和海拔高度的增加,山壁陡峭,山脉曲折,空气相对干燥。
2.2 展示地质作用对于山岳形成的影响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和外力。
内力主要表现为地震、火山爆发、构造变形等;外力则包括风蚀、河流侵蚀等。
老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地球活动中的地质作用,以便于学生理解。
2.3 展示造山作用请学生观察山川图,加深对于造山作用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那些岩石和地质构造的变化。
2.4 展示人类活动对于山岳环境的影响通过展示人类活动带来的水土流失、生物灭绝等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实践环节在学习上述知识的基础上,老师可以设置以下实践环节:1.选择一个山川(如泰山),在联合学科教学中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统计,让学生掌握山岳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2.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山川,制作简单的展板,展示该山川的基本情况、形成过程、生态福利、旅游发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比和交流,促进学生探究和思考。
4. 总结环节在教学的最后,老师可以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针对性地复习和扩展知识内容,引导学生梳理并总结所学内容,提高学生能力。
课后作业完成以下习题:1.请简述山岳的结构特征;2.请描述地球活动中的造山作用;3.请就人类活动对于山岳环境的影响进行探究并写出自己的思考。
最新整理高一地理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docx
最新整理高一地理教案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目标分析:(一)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二)知识与能力:1、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2、说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说明影响山区修建公路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并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重点:理解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教学过程:导入:观看配乐图片幻灯,峨眉山、恒山、衡山、华山、黄山、九华山、普陀山、嵩山、富士山等。
以上的秀丽山川都是各地出名的风景名胜区,产生过多少脍炙人口的传说。
而这些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山岳是怎样形成的呢?回答:根据前课所述,地质作用,特别是内力作用。
但地质作用也有很多种,我们看到各山形态不一,其实也就告诉我们影响他们形态的因素各不相同。
我们知道,山岳形成中内力作用为主导因素,下面我们依据影响山岳形成的不同内力作用类别,按成因把山岳分类。
喜马拉雅山、华山、富士山这三座山刚好对应着这三个类别请同学们来连线学生进行分类下面我们对这三种山岳逐一研究褶皱山褶皱山的形成与褶皱有关那么,褶皱又是什么呢?观看褶皱形成演示及说明请大家观察同样有褶皱形成的山又有什么不同呢?褶皱也可以分类背斜和向斜分别会形成什么样的地形呢?学生回答:背斜→山,向斜→谷是吗?大家看这里甲乙分别是什么地形?又是什么地质构造呢?学生回答:甲→山,向斜;乙→谷,背斜让我们看看原因吧。
观看视频,学生回答:背斜顶部受到张力的影响。
容易被侵蚀。
向斜的槽部到挤压力的影响。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地理山岳的形成教案新人教必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山岳形成的基本概念,掌握山岳形成的主要原因。
2. 使学生了解山岳地貌的基本特征,提高观察和分析地貌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山岳形成的基本概念2. 山岳形成的主要原因3. 山岳地貌的基本特征4. 典型山岳地貌实例分析5. 山岳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山岳形成的主要原因,山岳地貌的基本特征。
2. 教学难点:山岳地貌的形成过程,典型山岳地貌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山岳形成的原因。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山岳地貌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与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山岳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岳地貌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山岳形成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山岳形成的主要原因。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山岳地貌的基本特征,分析典型山岳地貌实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山岳地貌的形成过程及特点。
5. 案例分析:以我国著名山岳为例,分析山岳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山岳地貌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拓展1. 利用课后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山岳地貌的实地考察,加深对山岳地貌的理解。
2. 邀请地理专家进行讲座,分享山岳研究的心得和经验。
3. 引导学生关注山岳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讨论可持续发展策略。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地考察报告:评估学生在实地考察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4. 专家讲座反馈:收集学生对专家讲座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收获。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山脉和山峰的概念和特点;2. 掌握地质构造对山岳形成的影响;3. 了解不同类型的山脉和山峰的形成过程和特点;4. 了解我国主要的山脉和山峰的分布特点;5.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际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地质构造对山岳形成的影响;2. 了解不同类型的山脉和山峰的形成过程和特点;3. 了解我国主要的山脉和山峰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1. 了解不同类型的山脉和山峰的形成过程和特点;2. 了解我国主要的山脉和山峰的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图片、图表演示法;3. 课件播放法;4. 组合讨论法;5. 单独研读法。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一、山脉与山峰的概念(10分钟)教师用图片或课件演示不同山脉和山峰的特点,让学生对山脉和山峰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地质构造对山岳形成的影响(20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或课件演示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让学生了解地质构造对山岳形成的基本原理。
2. 学生分组研读课本内容,重点了解地球板块运动、山脉和隆起、断裂和褶皱对山岳形成的影响。
3. 学生讨论并总结不同地质构造类型对山岳形成的影响,教师在课件中总结。
三、不同类型的山脉和山峰的形成过程与特点(30分钟)1. 分组研读课本教材或网上资料,了解隆起山、折叠山、火山岩山、断裂山、台地-山脊等不同类型山脉和山峰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学生讨论并总结不同类型的山脉和山峰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教师在课件中总结。
四、我国主要山脉和山峰的分布特点(20分钟)1. 教师用课件演示我国主要的山脉和山峰,让学生知道主要山脉和山峰的名称和地理位置。
2. 分组研读教材或网上资料,了解我国主要山脉和山峰的形成过程和分布特点。
3. 学生讨论并总结我国主要山脉和山峰的形成过程和分布特点,教师在课件中总结。
五、小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地质构造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难点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教学过程【活动】判断背斜和向斜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
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练习】褶皱构造判断及成因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2.甲乙两处何处是山岭?何处是山谷?3.解释甲地形成山岭,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外力所侵蚀,而保留下来形成山岭。
【讲授】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1.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且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2.板块位于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交界处活跃,碰撞的位置多火山地震4.板块的相对运动形成了地表的基本面貌【活动】板块构造学说应用1.为什么亚洲多火山地震?亚洲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2.‘为什么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岸火山地震相对要少?太平洋沿岸多板块交界处,印度洋沿岸较少3.新西兰地震的形成原因?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活动】褶皱构造与矿产1 .为什么背斜多能成为良好的储油、气构造?油、气密度小,上浮,因而分布在背斜。
2.为什么“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水的密度大,由高处往低处渗流,因而分布在向斜。
【讲授】探究分析: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
背斜:石油、天然气埋藏区隧道的良好选址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向斜: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讲授】火山活动的影响有利影响: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带来硫磺、建材、能源(地热资源)和其他矿产资源;利用火山景观发展旅游(温泉);有利于火山研究(或火山科研考察)。
不利影响:火山喷发可能会造成当地冰雪融化,形成洪水;空气中的悬浮物增多,污染大气;火山灰漂浮在空中,影响航空和旅游业;还会使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减少,引起地面温度下降;火山喷发的有毒气体会影响到人的健康。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复述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2.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山地形成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山地的类型的判断。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来板书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一、山地的形成与分类【导学与自主探究】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
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互动讨论】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有几种类型?【总结分析】(一)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活动:(课件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属性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四)褶曲的判断方法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皱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归纳展示:一般:背斜成岭,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中间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
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四、断块山(一)断层的形成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体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二)断层的基本形式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三)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四)断层构造地貌(1)汾河谷地位于山西省中、南部。
这里在地质为一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地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北与滹沱河谷地相连,后经汾河等河流冲积形成为河谷平原。
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粮、棉产地。
(2)渭河平原又称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
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
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
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
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五)断层的实践意义1. 利用断层找水。
断层由于岩层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
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
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3.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
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裂度会变大。
课后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种山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实践意义。
在山地形成学习中了解了板块运动的基本特征。
板书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一课时一、山的形成与分类(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一)褶皱:(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二)板块属性:内部稳定、交界活跃(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四)褶曲的判断方法:(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1.找水、找油2.确定钻矿、修建隧道的位置四、断块山(一)断层的形成(二)断层的基本形式(三)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四)断层构造地貌(五)断层的实践意义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