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二年级下册 第16课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雷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4篇

《雷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4篇

《雷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1一、教材简析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2、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一)揭题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8雷雨(板书课题)生齐读。

2、上节课我们学习这课的生字词,老师检查一下,看谁读得准。

(开火车认读词语:黑压压、乱摆、垂下来、越来越亮、越来越响、渐渐地、清新)小朋友真棒!不愧为识字大王!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请小朋友回忆一下,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雷雨的呢?(板书:前、中、后)(二)学习课文这节课我们来仔细读读课文,研究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各有什么特点。

1、雷雨前1)课文的哪部分描写了雷雨前的景象?(1-3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1-3自然段,想一想,雷雨前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2)学生交流a、乌云(“满天”,“黑沉沉”,“压”)课件出示描写乌云的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压”给你什么感觉?(学生说感受,指导朗读)这时候感觉非常沉闷,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b、大风(“乱摆”,“忽然”)课件出示描写大风的句子: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你从哪里知道这是大风?(大风,树枝乱摆,蜘蛛吓得逃走了)“垂”字可以用什么词替代?为什么作者用“垂”?(指导朗读)c、闪电、雷声(“越来越亮”,“越来越响”)课件出示描写闪电、雷声的句子: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用“……越……越……”说一句话。

作者是先写闪电再写雷声的,你觉得它们的顺序能不能换一下,为什么?(不能。

通常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所以不能换顺序。

)指导朗读。

看着闪电越来越亮,听着雷声越来越响,你有什么预感?(板书:乌云、大风、闪电、雷声)2、雷雨中作者通过乌云、大风、闪电和雷声的描写,让我们眼前仿佛电闪雷鸣,一场大雨顷刻将至,让我们一起去目睹这场大雨吧!(播放课件,雷雨中的动画)1)你听到了什么?(雷声、雨声)雨声是什么样子的?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导朗读)2)你看到了什么?(树弯了,雨越下越大)指导朗读3)雨又有什么变化呢?(渐渐地小了)指导朗读4)雷雨下得是有变化的,你能不能把它的变化读出来?(男女生比赛读)(板书:下起来——越下越大——渐渐地小了)3、雷雨后夏天的雷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现在雨停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雨后的景色吧!(课件出示雨后动画景色)1)(课件出示课本插图)刚才小男孩也欣赏了雨后的景色,为什么他那么高兴呢?(他看到雨后的景色真美丽)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雨后的美丽景色,开始!3)雨后有哪些美丽景色?4)学生交流(课件出示雷雨后的句子:天亮起来了。

统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雷雨》第二课时精品教学设计

统编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雷雨》第二课时精品教学设计

16 雷雨【教学目标】1.会认“压、蝉”等5个生字,会写“雷、乌”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的特点。

4.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的能力。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的特点。

【教学准备】1.生字词卡片、图片。

2.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背诵课文。

2.学会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景物的特点。

3.继续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领略了雷雨前、雷雨中的情景。

那么雷雨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1.雨声、雷声从大到小,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变化。

(渐渐)该如何读好“渐渐”这两个字呢?现在,老师有两种读法,你觉得哪一种更合理?(一种声音从大到小,另一种声音从小到大。

)为什么?(声音应由大到小,因为雷声、雨声原来的声音大,现在的声音小了,所以“渐渐”这两个字读的时候也应该从大声到小声)(课件)2.小结:夏天的雨来得快,来得急,来得大,去得也快,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告诉大家雨是怎样变化的?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二、学习“雷雨后”部分。

(第7~8自然段)。

1.雨停了,雨后又有怎样美丽的景色呢?请你用“”画出来。

跟大家说说。

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课件)2.学生交流:(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挂”字读得真好,同学们觉得彩虹像什么呢?读好了“挂”字,让我看到了那条彩虹就像五颜六色的丝带。

哦,小青蛙在叫什么呢?蜘蛛坐在网上干啥呢?)(课件)3.雷雨过后,空气变得特别的;我们的心情也是特别的。

(欣赏课件)瞧,花儿、草儿喝足了水,也开心地笑了,叶子上晶莹的水珠在太阳公公的照耀下还闪闪发光呢,这雨后的美景谁还想来读一读?(个别读、男女生读)你的朗读让我们仿佛就置身于雨后美丽的景色中。

16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16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16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说说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

2.结合句子,体会动词运用的巧妙,用自己的话描述不同样子的雨。

3.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说说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

3.结合句子,体会动词运用的巧妙。

教学难点:1.说说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

2.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自然现象的能力,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出示生字词,指名读,生齐读)2.同学们回忆一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雷雨的呢?(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

)(师板书)3.学习新课二、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一)学习第1~3自然段。

(雷雨前)1.课文在是如何来描写雷雨前的景象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3自然段,圈一圈雷雨前的景物。

(生默读)2. 师生交流:雷雨前的景物是怎样的,你从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的,对照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板书相关景物)3. 结合语境理解词义,朗读句子(1)出示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课件出示雷雨前的画面)师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请生观察雷雨前的云是什么样子的,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2)体会“压”的运用之妙①引导体会:抬头看见厚厚的乌云重重地压下来,你有什么感觉? (有点害怕,透不过气来....)②学生演示“压”的动作。

③指导学生带着感受朗读这个句子。

(多种方式朗读第一自然段)(3)作者还写了雷雨前的什么景象?(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①天气闷热得没有一丝风,到处都是静悄悄的,正在这时候,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学生做动作感受)②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感受读出来?(指名读)③从急促的朗读声中,我感到一阵大风就要来了,这可吓坏了小蜘蛛。

二年级雷雨教案第二课时

二年级雷雨教案第二课时

二年级《雷雨》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图文结合,理解“越下越大,越下越猛”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雷雨前、中、后的自然现象。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1.图文结合,理解“越下越大,越下越猛”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1.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雷雨》这篇课文,谁来给大家读一读?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雷雨的特点是又()又()。

3.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进一步了解雷雨的特点。

二、学习第3小节。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读一读第3小节。

一边读一边找出描写雷雨又大又猛的词语。

2.交流:你找到了哪些词语?(板书:大、猛)3.“大”和“猛”的反义词分别是什么?(板书:小、弱)4.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第3小节,一边读一边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雷雨又大又猛?用直线划出来。

再读一读,读出雷雨又大又猛的感觉。

指名读。

5.如果把第3小节改成:哗、哗、哗,下起来了。

轰隆隆的雷声把小朋友们吓了一大跳,大树也害怕得发抖了。

电闪不分,一个劲儿劈下来。

风刮得天都要塌了似的。

那该多好啊!谁来读一读?为什么这样读?引导学生看图,观察图画中的人物和小树等物在风雨中的表现,帮助学生理解“吓”“发抖”“塌”等词语的意思。

并指导有感情朗读第3小节。

图文结合,理解“垂头丧气”的意思。

并用“垂头丧气”说一句话。

6.小结:雷雨真是又大又猛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3小节吧!齐读第3小节。

背诵第3小节。

7.现在请小朋友们看看课文的插图,想想雷雨前、中、后的天气和景物都有什么变化?先自己思考一下,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

(雷雨前:天气闷热,树叶不动,蝉不叫;雷雨中:乌云密布,大风带着闪电和雷声来了,哗啦哗啦地下起了大雨;雷雨后:天气凉爽,天空挂着美丽的彩虹。

16《雷雨》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16《雷雨》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16、《雷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巩固认识“压、蝉”等五个字。

2、能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越来越——”“渐渐”,会用这两个词语说话。

体会“挂、坐”等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3、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能表达自己对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感受。

教学难点:能联系语境理解词语,体会“坐、挂”等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问题法移位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示课题1、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是什么?(多媒体出示雨珠图片)2、是雨珠,它是雨后留在小草叶片上的,有一位生活的有心人,通过仔细观察写了关于下雨的优美文章,我们现在就去看看作者笔下的这场雷雨吧!老师带同学在课文里去感受下雨的情景。

(学生观察图片,回答老师的问题,自然的导入课题。

课堂上可能有孩子会说图片上的是露珠,我要很恰当的引导。

)3、出示课题,读课题。

(简单的解释雷雨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板书课题时强调雨字头的写法)板书:16雷雨二、再读课文,感受雷雨景象(一)检查识字1、多媒体出示青蛙跳伞动画,在伞上出示词语。

(是动画图片,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指名认读词语,及时鼓励表扬读词语的学生,学生评价。

3、全班齐读,。

(提出朗读要求,不能拖音、唱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是写雷雨中的景象?哪几个自然段是写雷雨后的景象?1、指名汇报。

课文一共8个自然段,结构非常清晰,层次分明,分3个明显的场景,但有个别的孩子对6自然段应该是雷雨中还是在雷雨后有点分不清,老师在这里稍作提醒。

2、作者只写了下雨时的情景吗?学生自由说,结合看插图,让孩子们在心里对课文形成自己的结构,对整篇课文内容达到清晰的感知。

3、多媒体出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各在课文第几自然段。

(相机板书:雷雨前 1-3 雷雨中 4-6 雷雨后 7-8)(三)了解雷雨前的景象1、雷雨前的景象是怎样的你呢?读的时候还可以联系以前看到的情景想一想。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课文16《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并抄写句子。

3.能说出自己见到过的雨及下雨时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雷雨》这篇课文,大家还记得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雷雨的吗?(指名回答,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二、精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1、朗读课文,根据表格提示,一起来对比一下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变化?2、指名填写表格。

3、根据表格,用自己的话说说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

(学生自由说)过渡:通过填写表格,我们一目了然地看到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

接下来我们继续精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出这些变化的?3、学习第一部分:雷雨前(1-3)(1)读一读第1-3自然段,感受雷雨即将来临的景象。

(2)感受“压”和“垂”两字的用法。

(压”字传神地写出了乌云的低沉厚重,给人沉闷、不安的感受。

)(“垂”字不但准确写出了蜘蛛顺着丝线笔直往下的动作,而且生动表现了蜘蛛想逃走的急切心情。

)4、学习第二部分:雷雨中(4-6)(1)读一读第4-6自然段,体会雷雨中大雨倾盆,雷雨来的快去得也快的特点!(2)哪些词语写出了雨声大、雨势急的特点?从哪些词语中,你还体会到雷雨下的又大又猛又急?(哗哗哗、都看不清了)5、学习第三部分:雷雨后(7-8)(1)读一读第7-8自然段,感受雷雨后的清新世界。

(2)感受“挂”字的用法。

(“挂”字形象地表现了彩虹生动而立体的美,以及作者愉悦的心情。

)三、扩展延伸读一读,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雨,当时是怎样的情景。

毛毛雨阵雨雷雨暴雨示例1:我见过毛毛雨。

毛毛雨像细丝,像牛毛,密密地斜织着。

它总是悄悄地来,你看到地面湿漉漉的,树叶绿得发亮,你可能才发现下毛毛雨了。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雷雨》第二课时教案《雷雨》第二课时教案《雷雨》第二课时教案1课时目标1.巩固认识“压、蝉”等5个字,会写“户、新、迎、扑”这4个字。

2.能联系语境理解词语,体会“挂、坐”等字词运用的准确性。

3.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试着背诵课文。

4.能说说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以及自己见到的下雨的情景。

教学过程板块一巩固生字,回顾前文1.出示词语,学生开火车读。

课件出示:压力蝉鸣窗户垂下来扑过来2.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说一说雷雨前的景象。

3.雷雨前,作者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背一背。

在复习检查第一课时内容的同时,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板块二理解感受,雷雨中景象1.过渡:雷雨中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自由读一读第4~6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

2.作者听到了什么?3.理解“哗,哗,哗”。

(1)作者为什么连用3个“哗”?(2)学生交流:连用3个“哗”可以让读者感受到雨下得大,下得急。

(3)指导朗读。

4.理解“看不清”。

(1)你还能从哪儿看出雨下得大?课件出示: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2)想象:雨越下越大,能看清什么?(3)词语积累:这么大的雨,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倾盆大雨、滂沱大雨)5.体会雨的变化。

(1)理解“渐渐地”:你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2)引导学生用上“越来越……”这种句式说说雷雨中景物的变化,比如:雨越下越大,房子越来越看不清,后来雨越来越小,雷声也越来越小。

(3)结合图片,朗读第4~6自然段。

6.试着背一背第4~6自然段。

【设计意图】把文字转化成画面,是语言文字的内化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雷雨的美妙。

板块三理解感受,雷雨后景象1.默读第7~8自然段,说说雨后又是怎样的景象。

2.边读边想象画面。

(1)感受天空的变化:天亮起来了。

太阳出来了。

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①出示彩虹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彩虹像什么一样挂在天空?你有哪些感受?②理解“挂”。

二年级-统编版-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16课 雷雨(第2课时)

二年级-统编版-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16课 雷雨(第2课时)

第16课雷雨(第2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说一说“雷雨前”和“雷雨中”的景象。

2.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并抄写对应的句子。

教学重点能在语境中体会运用“压、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并抄写对应的句子。

教学难点能在语境中体会运用“压、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并抄写对应的句子。

教学过程复习旧知1.认读词语。

蝉鸣窗户迎面扑来哗啦啦压下来垂下来2.教师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本文主要讲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探究新知合作探究(一)探究一:感受“雷雨前”的景象。

1.找找作者在雷雨前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默读第1~3自然段,边读边圈画出相关事物。

学生:乌云、叶子、蝉、大风、树枝、蜘蛛、闪电、雷声。

2.同桌之间交流这些事物在雷雨前是什么样子的。

3.感受“压”字运用的妙处。

出示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1)教师指名朗读句子。

(2)学生体会“压”字运用的妙处。

①教师请学生演示“压”的动作,了解“压”是指从上面用力。

②教师出示乌云满天的图片,观察乌云又厚又黑,黑沉沉的,快碰到地面的样子,感受“压”字运用的妙处。

③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抬头看见厚厚的乌云重重地压下来的景象,说一说自己的感觉。

学生:害怕、压抑、透不过气来。

(3)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句子。

点拨:读“黑沉沉”“压”时语速放慢、语气凝重,表现出乌云厚重的特点。

4.补充想象: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吹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吹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体会“垂”字运用的妙处。

出示句子: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1)换词比较。

教师:这里的“垂下来”是什么意思?把“垂”字换成“落”字,行不行?点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垂”的意思是“东西的一头向下”。

“落”是指物体因失去支持而下来的动作。

16.《雷雨》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16.《雷雨》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第16课《雷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压,乱,垂,虹”四个生字,会写一个生字“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感受雷雨前、雷雨中的情景,初步感知,雷雨后的景象。

用“越____越______”“渐渐地”说句子。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学会写简单的观察日记。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雷雨前、雷雨中的情景。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感知,感情朗读雷雨前、雷雨中的描写。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课文1.音频导入同学们,请你们认真听。

告诉老师你听到了什么?2.你们真聪明,今天我们将要迎接的就是一场雷雨。

(板书雷雨)小朋友们见过雷雨吗?你见过的雷雨是什么样的呢?雷雨一般是在什么季节下的?(夏天午后)3.有一位小朋友把他观察到的雷雨景象写成了一篇文章。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8课,和这位小朋友一起看看这场雷雨吧。

二、初读课文,识字。

1.教师示范读文(范读时我们选择使用语文韬图动漫教学这个网站,这个网站里的课文读文以及生字都是用了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2、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努力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1.请同学们分自然段读读全文。

2.提问: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雷雨什么时候的景象吗?3.列举时间顺序:早中晚,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是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写的。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雷雨前、哪几个又是雷雨中、哪几个自然段是雷雨后的呢(学生默读课文,试着把描写“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三个部分划出来的。

四、学习1-3自然段雷雨前景象小朋友们,大自然很奇妙,每当雷雨来临之前,大自然会有很多变化。

1.自由读1-3自然段描写雷雨前的景色。

边读边想像,雷雨前的景象是什么样的?2.你读了这雷雨前的景象后,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很可怕,很恐怖……3、你是从那句话中读出这种感受的?(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大单元】16《雷雨》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大单元】16《雷雨》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大单元】16《雷雨》第二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二年级下册《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定位课标分析【核心素养内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语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作的综合体现。

第一学段目标:【识字与写字】1. 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2.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基本的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 学习独立识字。

【阅读与鉴赏】1.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3. 尝试阅读整本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他人介绍读过的书。

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表达与交流】1. 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有表达交流的自信心。

2. 与他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3. 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梳理与探究】1. 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

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

2. 观察大自然,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积累活动体验。

结合语文学习,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整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见闻和想法。

单元教学目标:【识字与写字】1.认识44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4个字,会写34个词语。

2.认识“博、馆"等9个生字;认读有关场所名称的词语,学习利用成所名称识字。

3.能正确书写“含、迎”等容易多些或少写笔画的字,以及“荡、满"等结构易错的字。

4.能运用学过的方法猜测词语的意思,并能说出理解词语的方法。

【阅读与鉴赏】能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能拓展积累自愈,抄写句子。

能背诵《古诗二首》《雷雨》《悯农(其一)》。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6雷雨(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6雷雨(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16、《雷雨》第二课时教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继续学习课文,了解雷雨后的景象,对比阅读,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

2.总结全文,品读句子,感悟“挂”等词语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3.留心观察天气,把它写在日记里。

学习重点品读重点句子,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

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总结全文,品读句子,感悟“挂”等词语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学前准备1. 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2.复习课文,学会表述天气如何变化。

(学生)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1. 组织学生听写词语。

2.教师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雷雨前,天空——黑沉沉的;树叶——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蜘蛛——逃走了。

你们听——(播放媒体课件,呈现打雷声,而后哗哗哗的雨声)下雨了!3、听写词语。

4.思考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5. 读课文填空。

本文作者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自然景象。

二、图文结合,体会雨中的景象(用时:20分钟)1. 指导学生齐读课文第4~6自然段,画出体现雷雨变化的词句。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指名反馈:雨下得怎么样?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1)“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①品读要点:连续的三个“哗”让人感受到雨很大,这是通过描写声音体现雨的大。

②指导读好“哗,哗,哗”。

③齐读这一句。

(先一组齐读,然后两组齐读,接着三组齐读,最后全班读,通过声音的逐渐增强来体现雨越下越大。

)(2)“雨越下越大。

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①学生自由说一说。

②出示课文插图,感受雨大。

③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学生说一说:除了树、房子看不清了,还有什么也看不清了?3.教师小结:可见雨多大啊!我们再自由朗读课文第4~6自然段,体会一下。

4.出示雷雨前和雷雨后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雷雨过后,发生了哪些变化?(指名反馈。

16 雷雨 第二课时(教案)

16 雷雨 第二课时(教案)

16《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读出雷雨前、中、后景色与心情的变化。

2、借助关键词句,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字词运用的好处。

3、能仿照课文说出自己见到过的雨及下雨时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1、借助关键词句,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字词运用的好处。

2、能仿照课文说出自己见到过的雨及下雨时的情景。

教学过程:活动一:读一读1.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16课,齐读课题一一16雷雨。

2.老师带来了三组词语,你能把他们读准确吗?其他同学仔细听,你发现了什么?(都读对了,看来你们上节课你们学得很认真。

)3.上一节课我们己经欣赏了雷雨前的景象,让我们借助这些词语,让我们边背边回忆一下吧!4.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夏天的雷雨,欣赏雷雨中、后景色的变化吧。

5.上一节课我们借助抓关键词句的方法,先交流找到的句子描写的是什么景物,(板贴雷雨前景物)再抓住关键词交流感受,一起了解了雷雨前景物的样子,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用上这个本领看看雷雨中、后的景象吧!活动二:品一■品请小朋友们默读4-6自然段,注意不动嘴,不出声,边读边想象画面,圈雷雨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关键词语和同桌说说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一)研读“雷雨中”。

1.雷雨中,你印象最深的景是什么?请你学着小提示的样子来说一说吧!2.交流、预设:出示:哗,哗,哗,雨下起来了!雨越下越大。

往窗外望去,树啊,房子啊,都看不清了。

渐渐地,渐渐地,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

预设:我从“哗哗哗”,读出了雨下得大,下得急。

(大雨说下就下,作者从雨声写起。

)(1)“哗,哗,哗":像这样表示声音的词语就是拟声词。

表示雨的拟声词,你还知道哪些?(如表示小雨的“沙沙沙”“淅淅沥沥”“滴滴答答”,表示大雨的“哗哗哗”“刷刷刷”,表示雨点大的“啪嗒啪嗒”“僻里啪啦”)(2)你能把雨下得大、下得急的感觉读出来吗?(指名读)3.谁来继续和我们交流?预设:我从“雨越下越大J看出雨很大。

《雷雨》第二课时优质教案 4篇

《雷雨》第二课时优质教案 4篇

《雷雨》第二课时优质教案6活动目标:1、学唱歌曲《夏天的雷雨》,能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两两结伴演唱。

2、了解夏天的雷雨和闪电。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活动准备:观察过雷雨前后的自然景象。

活动过程:1、说说夏天的雷雨。

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雷雨现象。

教师小结夏天闪电、打雷到下雨的过程。

2、欣赏、熟悉歌曲。

教师范唱,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熟悉歌词。

例:教师:"天空中,一闪闪,什么光发亮?"幼儿:"一闪闪,一闪闪,闪电光发亮。

"出示节奏卡,帮助幼儿理解和把握切分节奏。

3、填词唱歌。

幼儿跟老师一起唱,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内容。

幼儿在教师伴奏下,尝试演唱歌曲《夏天的雷雨》。

4、表现歌曲。

请幼儿尝试在演唱的过程中根据歌词内容创编简单的"闪电、打雷、下雨"的动作。

幼儿尝试两两结伴,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演唱,并用动作进行表演。

教师引导幼儿有表情的演唱。

教学反思:在幼儿园的音乐歌曲选择上我们应该依据着: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节奏节拍适合的的歌曲。

当然有着丰富的故事情节的,有规律性的歌词的歌曲。

具有一定教育价值的,孩子们兴趣性高的歌曲等等。

我们的在进行音乐活动中更多的会关注。

幼儿的'兴趣、乐曲的音域以及歌词要更加贴近幼儿生活。

《夏天的雷雨》是一首问答歌,它以设问作答形式表达内容,可以一问一答,也可以多问多答。

形式活泼、问者自由,答者也无拘无束,句式简单,对于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辨别、联想能力大有裨益。

在音乐活动中我总是以自己的积极情感感染幼儿,和幼儿一同活动,和幼儿一起念、唱、奏、跳,以感性来带动幼儿,避免了纯理性的传授,使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枯燥、机械地模仿。

幼儿在25分钟欢快的音乐活动中用唱、跳、奏等不同形式多次地感受音乐,他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自觉地投入到活动中去,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雷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5篇

《雷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5篇

《雷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5【学习目标】1、会认“压”等4个生字,会写“垂”等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3、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课前准备】1、教学挂图,有条件的可制作反映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课件。

2、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二、分段读议1、雷雨前:指名朗读,读后说说,雷雨前,我们看到了什么景象?老师小结归纳: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2、雷雨中:指名朗读,读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雷雨时的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雨声和雷声从大到小。

天色由暗到亮,空气清新。

3、雷雨后:齐声朗读,感受雨后的美景。

三、填词比较词句1、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___________下来。

一只蜘蛛从网上_________下来,逃走了。

蝉一声也不叫。

2、雷雨后:一条彩虹_________在天空。

蝉叫了。

蜘蛛又___________在网上。

3、比较“压”“挂”“垂”“坐”四个字的用法,体会这四个字用得确切之处。

四、巩固识字1、出示本课生字和要求会写的字,指名、集体认读。

2、同桌交流记字方法,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五、课堂练习1、指导写生字。

2、完成课后习题“读读抄抄”。

六、课外延伸1、留心观察天气变化,写一篇观察日记。

2、拓展阅读《夏天》:夏天夏天的午后,太阳像一个大火球。

柳叶打着卷儿,花儿低着头,湖水也烤热了。

小鱼该不会煮熟吧!啊,别急别急!蜻蜓飞来了,飞得很低很低,在湖面上转圈,报告着好消息:“就要下雨了,就要下雨了!”风来了,云黑了,打闪了,雷公公跑来啦!哗,哗,哗,大雨快活地下了起来。

下了一阵雨,风去了,云散了,闪停了,雷公公回家了。

太阳又出来了,天边挂起了一道彩虹。

柳叶、花儿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多干净,多精神。

2011课标版(部编)小学二年级16《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2011课标版(部编)小学二年级16《雷雨》第二课时教案

2011课标版(部编)小学二年级16《雷雨》第二课时教案第一篇:2011课标版(部编)小学二年级16《雷雨》第二课时教案2011课标版(部编)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雷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景象的特点。

3.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理清事件的过程;培养学生注意留心观察身边小事的能力,善于发现生活之美。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雷雨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朗读词语:雷雨、乌云、黑沉沉、、窗户、压下来、垂下、迎面扑来、彩虹。

2.说一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雷雨的过程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3.过渡: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都有什么不同的景象呢?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雷雨》,用心去品读,体会那震撼人心的场面,感悟词语表达的魅力。

二、细读课文,臻悟意境(一)品读雷雨前的景象。

l.过渡:雷雨是我们夏季常见的自然现象,想一想,在雷雨来临之前,你都会看到哪些景象?学生自由说一说。

2.课文中是如何描写雷雨来临前的景象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第1~3自然段,把你喜欢的词句画下来。

3.学生认真品读第1~3自然段。

师:谁能说一说,在描写雷雨来临前的段落中,你喜欢哪些词语?为什么喜欢这些词语?生:我喜欢。

黑沉沉”“压下来”,因为这两个词语用得很准确,形象地描绘出了雷雨来临前乌云笼罩的情景。

师:是的,雷雨来临前,厚厚的乌云低低地压下来,这时候你有什么感受?生:有一种很沉闷的感受。

师:晚得真好。

还有谁能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词语?生:我喜欢“乱摆”.它形象地写出了雷雨来临前刮大风明树枝无规律摇摆的样子。

师:对,请大家比较一下。

没有风时树枝的状态与刮大风时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树L的叶子一动不动。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引导学生体会到风很大,天气变化很快。

4.想一想,雷雨来临前动物有什么反应?学生根据深文内容,回答出蝉和蜘蛛的反应,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小动物预感到雷雨马上就要来临了,你快看,你快听!引读——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16《雷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16《雷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雷雨》。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发挥想象力,想想看,你们有没有见过雷雨天气呢?它是什么样子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雷雨景象的吧!
2.自主学习(5分钟)
请大家打开教科书,自读课文《雷雨》,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例题2:课文中的“雷声隆隆,电光闪烁”是如何描绘雷雨天气的?
答案:课文通过“雷声隆隆,电光闪烁”的描述,形象地描绘了雷雨天气的壮观景象,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
例题3:请解释课文中的“雨滴如梭,滋润大地”的含义。
答案:课文中的“雨滴如梭,滋润大地”意味着雨水像梭子一样迅速地下落,给大地带来了滋润和生机。
课堂
1.课堂评价
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在课堂中,我会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通过观察学生的回答和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此外,我还会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小测试,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于发现的问题,我会及时进行讲解和辅导,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在自主学习环节,部分学生对于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还存在困难,导致他们在阅读课文时无法完全理解文意。针对这一问题,我可以在讲解课文前先对生僻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其次,在探讨课文主旨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抽象的思考和寓意挖掘还略显吃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可以在讲解课文时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旨。
最后,请大家课后复习课文,熟记生字词,为下次课程做好准备。谢谢大家!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6课 雷雨 第二课时脚本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6课 雷雨 第二课时脚本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脚本艺展小学李帆团队设计者:高萍珍、蔡凤玲、李帆【教材理念】《雷雨》是一篇描写夏季时节雷雨景象的优美短文。

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记叙,集中地表现了三个场景的鲜明特点。

课言语言凝练,用词准确,写景细致逼真。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二年级的学生的学情,本教学设计从“雷雨前,感受用词之准确”到“雷雨中,体会语言之凝练”到“雷雨后,感受写景之逼真”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让低年级的学生积累语言。

【教学目标】1.在指导朗读中品味“压、垂、挂”等用词的准确性;2.练习表达,引导学生用上“越来越……”,说说雷雨中景物的变化。

3.找雨后“空气、太阳、彩虹、蝉、蜘蛛、青蛙”等事物,感受雷雨后清新的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板块一:雷雨前,感受用词之准确1.回顾课文,导入新课【PPT2】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我是宝安区艺展小学的高老师,这节课由我带领大家继续学习《雷雨》一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认识了生字,知道小作者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写这场雷雨的,下面请同学们跟随老师去欣赏雷雨前的景象。

2.结合语境,品读文字【PPT3】师:请同学们默读一到三的自然段,注意不动嘴唇、不出生,圈一圈作者写了哪些景物?【PPT4】师:你们圈圈对了吗?下面请同学们读准这两个词语。

注意这两个词语中的“来”要读的轻声,要读的又轻又短。

压下来、垂下来。

【PPT4】师:将词语放到句子中再来读一读,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注意读好轻声词。

【PPT5】请同学们做一个“压”的动作。

是的,向这样用力向下就叫压。

抬头看见厚厚的乌云重重地压下来,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这个句子。

【PPT6】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你又有什么感受呢?这个“垂下来”是什么意思?(停顿)哦,有同学说是“落下来”的意思。

那“垂.”换成(落)行不行?请看图片。

聪明的你一定发现了,蜘蛛下来的时候,一端连着丝线,所以作者用了“垂”字。

第16课 雷雨 第二课时(教案)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第16课 雷雨 第二课时(教案)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16《雷雨》【教学目标】1.认识“压、蝉、垂、哗”等6个生字。

2.会写“雷、乌”等9个字及扩展的“雷雨、乌云、”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色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2.观察雷雨前后相同景物的不同情形。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热爱大自然的精神。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闯关挑战,复习字词学生接龙挑战,先认读生字,再说出词语,接着再说出句子。

出示生字:压词语:压下来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蝉词语:金蝉句子: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垂词语:垂下来句子: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哗词语:哗哗句子: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评一评看谁说得又快,又准确,说得好的给予奖励二、品读课文,体会景象上节课我们已经给课文分好段落,这篇文章描写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自然现象,这种就是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

概念: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适用于写一处景物的不同时间的变化。

如同一景物一年四季的变化,同一地点早晨、中午、傍晚、深夜的不同景色。

运用:本文就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写的。

第一部分:雷雨前雷雨前的景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仔细品读下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黑沉沉”说明雷雨前的云很厚、很黑、很低。

为什么要说“压下来”?边读边体会这个“压”字,你感受到了什么?“压”写出了乌云的低和来势凶猛,生动地描写了雷雨前的沉闷感。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出。

“一动不动”指没有一点风,树叶都静止不动了。

“一声也不出”说明了暴风雨来之前很安静。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忽然”说明了大风来得快,连蜘蛛都怕的,赶快逃走了。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音频播放闪电雷声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此景象这是雷雨前的景象,我们来梳理下,雷雨前景物特点:第二部分:雷雨中雷雨中是什么样的现象呢?我们接着读读,观察它的变化。

2020统编版教材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16雷雨(第二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定稿)

2020统编版教材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16雷雨(第二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定稿)

2020统编版教材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16雷雨(第二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定稿)16雷雨(第二课时)教研课教学设计(定稿)文本简析:炎热的夏日,骄阳似炎,一场雷雨,送来了一阵凉爽。

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美丽的彩虹,耳边传来声声蛙鸣,淘气的孩子光着小脚丫,在积满雨水的路上嬉戏。

这就是夏天雷雨后的情景。

雷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

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如能把看图与读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雨前、雨中和雨后的不同特点,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条件的话,可以组织孩子观察这一自然现象,相信同学们会有新的发现。

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在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阅读教学中以“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为阅读主线,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采用图文对照、情境创设、想象谈话等多种形式去品悟文章描写的意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目标:1、边读边设想,精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了解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边读边设想,精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了解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三组词语:黑沉沉乱摆垂下来逃走越来越亮越来越响越下越大迎面扑来彩虹蝉叫了】同学们,谁来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读?同学们,这三组词语向我们展现了分歧时间的情景,请回忆课文内容,看看你知道它们展现了哪三个分歧时间的情景?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课件出示课题:16雷雨】,专心去品读,体会分歧的排场,感悟词语的魅力。

同学们,请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字词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字词是篇章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

通过温字词,牢固生字的认识。

16 雷雨 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16 雷雨 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16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雷雨后的景象。

对比阅读,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

2、留心观察天气,把它写在日记里。

3、总结全文,品读句子。

感悟“垂、逃”等词语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学前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2、预习课文,学会表述天气如何变化。

(学生)教学重难点品读重点句子,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

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雷雨雷雨前→乌云满天雷雨时→雨大视野模糊不清雷雨后→太阳出来天空出现奇观动物乐了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导入课题。

1、认读词语在上课之前老师要和大家积累一些词语(齐读词语)。

读完这些词语,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幅图,谁能用刚才的词语来形容这两幅图。

(电闪雷鸣、彩虹微笑)这两幅图向我们展现了两个不同的世界,究竟是谁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世界呢?导入课题《雷雨》。

介绍“雷雨”的特点(雷雨又叫做雷阵雨,它多发生在夏季,它来得急去得也快)(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与文字相结合,让孩子对雷雨有一个直观的感受)2、检查预习老师:通过预习大家应该知道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雷雨的?谁能用“先最后”这样的句式来说。

(设计意图:通过一定的语境训练孩子说完整话)生:课文先写了雷雨前,接着写雷雨中,最后写雷雨后。

师:是呀!课文通过三个非常清晰的段落,先写了雷雨前,接着写雷雨时,最后写雷雨后。

现在就请大家跟随老师走进这场令人恐怖的雷雨。

(播放雷雨的视屏)二、品读感悟、体会重点字词句。

1、自主学习(感受雷雨前)自由读课文的1至3自然段,边读边想雷雨前天气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变化让你感到了害怕?(设计意图:抓重点词语,体会雷雨前后的变化,以及自己的感受。

)①从“黑沉沉”和“压”你又感受到了什么?你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话吗?(个别读,全体读)②说说你又害怕什么?(大风:体会风之快,风之猛。

)③还有让我们更害怕的呢!(闪电、雷声)个别读、全体读。

④这是让人感到多么害怕呀,不光我们害怕了,就连小动物们也感到害怕了,请你在文中用横线画出表示小动物害怕的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雷雨》教学设计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工农村小学杨睿
一、教材分析
《雷雨》是一篇描写夏季时节雷雨景象的优美小短文。

全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记叙,充分表现了三个场景的特点。

课文语言凝练,用词精当,描写细致。

文中的多处描写,既生动地再现了夏季雷雨的景象,又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语文训练,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识字写字的方法和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也有了初步提升。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和探索欲比较强,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雷雨”这个自然现象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压、蝉”等5个生字,会写“雷、乌”等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说出雷雨前、中、后景物的变化,在语境中体会“压、垂”等字词运用的精妙之处。

4、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发现的意识。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体会文本的写作顺序和用词的精当。

【教学难点】
有留心观察事物的兴趣,试写观察日记。

五、教学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学的字词你还记得吗?杨老师要检查一下啦!(出示词语)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结识了一位时而嚎啕大哭,时而低声抽泣的变脸娃娃——雷雨。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这篇课文,欣赏一下雷雨前后的美丽景色吧!(二)指导朗读,品读“雷雨前”景色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读课文第1-3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描写了雷雨前的哪些景物?用“____”画出相关词语。

2、指导读第一自然段
(出示满天乌云的图片)同学们,雷雨即将来到,说说你看这幅图有什么感受?(害怕、惊慌)课文中哪句话让你感到雷雨的可怕?(出示: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让你觉得惊慌呢?
重点指导:“满天”,体会乌云之多。

“黑沉沉”体会乌云之厚;“压”通过让学生做动作,感受乌云压下来的闷和喘不上气,从而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

师:雷雨前,乌云密布,一切都暗下来啦。

不仅我们感受到了闷热,就连叶子和蝉也没逃脱。

看——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出。

你该怎么读这句话呢?引导重读“一动”和“一声”。

3、指导读第二自然段
(播放大风音频)听!同学们,什么来啦?(风)师范读(出示: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你听出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风的又急又大。

重点指导:“忽然”写出了来得急,来得突然。

而“乱摆”呢?让学生带着动作理解“乱摆”的意思,从而理解风的大。

想一想,这大风,除了吹得树枝乱摆,还会吹些什么呢?
句式训练:忽然一阵大风,吹得________。

这大风,吹的一切都动起来啦,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试着读出来吧!
师:这阵风惊扰了睡梦中的蜘蛛,瞧,它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为什么要用“垂”而不是“掉”呢?“垂”是指一头有东西连着向下,蜘蛛落地的时候是有蜘蛛丝连着的,所以这里要用“垂”。

“逃”字你读出了什么?把蜘蛛的紧张和害怕表现的淋漓尽致。

如果你是这只小蜘蛛,你会怎么读出这句话呢?(生读)蜘蛛知道天气的变化,还有哪些小动物也知道天气的变化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
4、指导读第三自然段
(播放雷电交加的音频)就在蜘蛛逃走后,天空电闪雷鸣。

(出示第三自然段)你该怎么读这句话呢?(生读)“越来越……”是什么意思?(一次比一次怎么样)所以读“越来越……”的时候语气稍微加重试一试,再加重一些试一试。

过渡:雨就这样下起来了。

(生读课文第4-6自然段)
(三)指导朗读,品读“雷雨后”景色
1、经过雷雨的洗礼,大地又展现出了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默读要求:默读课文第7、8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描写了雷雨后的哪些景物?用“~~”画出相关词语。

2、合作学习:对比雷雨前后的事物变化,完成表格。

3、雨过天晴,打开窗户你闻到了什么?你还会闻到什么?(淡淡的花草香)沐浴在清新空气中,你的心情怎么样?(喜悦),带着这种喜悦试着读一读。

4、跟着作者的脚步,咱们继续往窗外望,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一条“挂”在天空的彩虹。

生做动作,试着理解“挂”字。

彩虹在作者笔下就成了一条五颜六色的丝带高高悬挂在天空,多美呀!你来试着读一读吧!(生读)听!什么声音?(蝉和青蛙叫起来了)你觉得它们的叫声中藏着些什么呢?(快乐)为什么说蜘蛛“坐”在网上?把蜘蛛当做人来写了。

如果你是这只小蜘蛛,能用屏幕上的话说一说你现在的状态吗?
口语训练:蜘蛛又_____地坐在网上,说:“_______。


瞧,这是一个多么悠闲、快乐的小蜘蛛啊!
5、雷雨过后的空气特别清新,瞧,花儿草儿喝足了水,也开心地笑了;叶子上仿佛有晶莹的水珠在太阳公公的照耀下还闪闪发光呢。

这雨后的美景不禁让杨老师也想加入你们的行列,请大家闭上眼睛,带着你的喜悦,想着小动物们的悠闲,咱们一起试着背一背第7、8自然段吧!
(四)拓展延伸
能说说你还见过什么样的雨吗,当时是怎样的情景?
出示除雷雨以外的毛毛雨、阵雨和暴雨,引导学生了解不同雨中的不同情境。

(五)指导书写
写字时间到啦,你们是不是已经跃跃欲试了呢,今天跟咱们见面的是这三个字。

让我们大声喊出它们的名字吧!
1、三个字都是独体字
关注:书写时“乌”与“鸟”的对比,“垂”的笔顺书写,尤其是第三笔竖
①认读生字②观察生字③书空生字④落实音序、结构和组词。

2、生练写生字
(六)总结背诵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欣赏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美丽景色,原来大自然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等着有心的你去发现呢!这节课的最后,杨老师邀请你跟着我一起背一背《雷雨》,准备好了吗?(播放视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