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知识清单复习 必考文言虚词集锦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背虚词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文言文必背虚词归纳总结一、之1、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和虚词归纳
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复习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安:(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
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
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怎么。
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养。
如: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把:动词,拿、持。
如:把酒话桑麻。
3.比:(1)动词,挨着,对着。
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比作。
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
如:曹操比于袁绍。
4.兵:(1)士兵、军队。
如:可汗大点兵。
( 2)兵器、武器。
’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名词,古代护城河。
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
如:墨池记。
6.出:(1)动词,出现、露出。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动词,出去、出来。
如: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
如:皆出酒食。
(4)动词,产生.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chu,名词,地方。
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chu,名词,时候、时间。
如:乡书何处达?(3) chu,动词,处在。
如:处江湖之远。
8次:(1)名词,层次。
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编次、编排。
如: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
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动词,跟从,跟随。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动词,依从。
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
如: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
10.道:(1)动词,说。
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道路。
如: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
如:伐无道,诛暴秦。
(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
如:以谘诹善道。
(5)名词,学问。
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6)名词,道义。
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1.得:(1)动词,得到。
如:既出,得其船。
(2)动词,达到。
(3)动词,能够,可以。
如:余因得遍观群书。
(4)通“德”,动词,感激。
部编版中考文言文重点虚词
部编版中考文言文重点虚词以下是部编版中考文言文重点虚词,仅供参考:1. 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结果。
常用于名词后面,表示所属关系;也可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动作的结果或效果。
2. 乎:表示疑问、迟疑或反问的语气。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后面,表示询问或强调。
3. 者:表示人或物的身份、特征、属性等。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某种角色或身份。
4. 以:表示手段、方式或条件。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前面,表示达到某种目的或条件。
5. 不:表示否定、禁止或阻止。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否定或拒绝的意思。
6. 于:表示地点、时间、范围等。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具体的位置或时间。
7. 为:表示目的、理由或意愿。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动作的目的或原因。
8. 也:表示转折、假设或强调。
常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转折或加强语气。
9. 皆:表示全部或共同。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所有的意思。
10. 乃:表示转折、肯定或强调。
常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转折或加强语气。
11. 若:表示条件、假设或比较。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条件或比较的意思。
12. 自:表示主观、自发或原因。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自己的意愿或原因。
13. 而:表示转折、并列或递进。
常用于句中,表示两个相对的概念或者递进的意思。
14. 以:表示目的、方式或条件。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前面,表示达到某种目的或条件。
15. 何:表示疑问、迟疑或反问的语气。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副词前面,表示询问或强调。
16. 若:表示条件、假设或比较。
常用于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条件或比较的意思。
17. 故:表示原因、结果或解释。
常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原因或解释的意思。
18. 且:表示补充、递进或并列。
常用于句中,表示补充或递进的意思。
19. 其:表示所属关系、代替或引导从句。
常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所属关系或被代替的意思。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___:(1) 形容词,指安定、安逸。
例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 形容词,指安稳、稳定。
例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 疑问代词,表示“怎么”。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 动词,指养育。
例如:衣食所安,不敢专横,必须分给人。
2.把:动词,指拿、持。
例如:把酒话桑麻。
3.比:(1) 动词,指挨着、对着。
例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指比作。
例如:每自比于___、___。
(3) 动词,指相比。
例如:___比于___。
4.兵:(1) 名词,指士兵、军队。
例如:可汗大点兵。
(2)名词,指兵器、武器。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 名词,指古代护城河。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 名词,指水池。
例如:《墨池记》。
6.出:(1) 动词,指出现、露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 动词,指出去、出来。
例如:不再出现。
(3) 动词,指拿出。
例如:皆出酒食。
(4) 动词,指产生。
例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名词,指地方。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名词,指时候、时间。
例如:乡书何处达?(3) 动词,指处于。
例如:处江湖之远。
8.次:(1) 名词,指层次。
例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 动词,指编排。
例如:___、___皆次当行。
(3) 动词,指驻扎、停留。
例如:又间令___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 动词,指跟从、跟随。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 动词,指依从。
例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___,从民欲也。
(3) 形容词,指从前的、以前的。
例如:来自楚国的游客。
(4)形容词,指从容。
10.道:(1) 动词,指说。
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名词,指道路。
例如:古道西风瘦马。
(3) 名词,指道德。
例如:伐无道,诛暴秦。
(4) 名词,指规则、正确的方法。
例如:以谘诹善道。
(5) 名词,指学问。
中考文言文必考虚词表格清单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表示假设,即使。
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表示转折,虽然。
与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连词,和,跟。介词,和,及,跟。
②与臣而将四矣。(《唐雎不辱使命》)
助词,吗。
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
语气词
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副词,于是,就。
③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连词,因此,于是。
则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表判断,可译为“就是”。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学》)
连词,“就”“那么”。
为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乃
①屠乃奔倚其下。(《狼》)
副词,于是,就。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用于判断句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是
③乃悟前狼假寐。(《狼》)
表承接关系,才
④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副词,竟然
⑤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代词,你的
且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连词,况且。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者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代词,代人、代事,“……的”“……的人”“……的事”。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结构助词,有时不译,有时译为“……的样子”。
③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专题3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三)-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三)(为、所、以、焉、则、乃、何)十二、为1.用作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同”“跟”等。
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对例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2)表示被动,译作“被”例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例句:山峦为晴雪所洗。
《满井游记》例句:天子为动《周亚夫军细柳》(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句: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例句:为天下唱。
《陈涉世家》(4)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目的,可译作“为了”。
例句: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鱼我所欲也》)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鱼我所欲也》)2.用作动词(1)判断动词,相当于“是”。
例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出师表》例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2)动词读wéi“做、担任、成为、制作”等。
例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例句:吾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此外,依据语境的不同,还可以灵活翻译为相应的词语。
例句: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心理活动例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做,当例句: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鱼》——做例句:自以为不如。
《邹忌》——和“以”连用,译为“认为”例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第一个是“为了”,第二个译为“接受”)例句: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作为例句: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小石潭记》——成为十三、“所”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例句: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 “所”和“以”连用。
(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的方法”、“用这些来”。
例句:所以动心忍性。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6大常考【文言虚词】+130个【实词】全解析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6大常考【文言虚词】+130个【实词】全解析130个文言实词001.安①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②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④君谓计将安出?(怎么)⑤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怎么)⑥多歧路,今安在?(哪里)⑦子曰“汝安知鱼乐”(哪里、怎样)⑧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安逸)⑨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⑩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002.卑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003.被①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穿)②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004.本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本来)②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③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本来)④庄子曰:“请循其本”(根源)005.比①曹操比与袁绍(相比)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相比)③其两膝相比者(靠近)④比至陈(等到)006.鄙①先帝不以臣卑鄙(见识短浅)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目光短浅)007.毕①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全、都)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全、都)③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完毕)④吾与汝毕力平险(用尽)008.别①士别三日(分别)②与世无别(区别)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告别)④驱之别院(另外)009.兵①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器)②上使外将兵(士兵)010.病①未果,寻病终(得病)011.策①执策而临之(鞭子)②策之不以其道(鞭打)③策勋十二转(记录)012.曾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②曾不吝情去留(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③计其长曾不盈寸(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④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013.尝①未尝识书具(曾经)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曾经)014.长①惟长堤一痕(与“短”相对)②舟首尾长八分有奇(长度)③北山愚公长息曰(长久)④而或长烟一空(大片)⑤幼有所长(成长)⑥以君为长者(敦厚、年长)⑦宋无长木(多余的)015.朝①朝服衣冠(早晨)②山间之朝暮也(早晨)③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④皆朝于齐(朝拜)016.诚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确实)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③帝感其诚(诚心)④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如果)017.出①卷石底以出(露出)②奋袖出臂(露出)③水落而石出者(露出)④不复出焉(出去)⑤皆出酒食(拿出)⑥君谓计将安出(产生)⑦不敢出一言以复(发出)⑧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使出)⑨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⑩方出神(脱离)018.初①初极狭(起初)②初,权谓吕蒙曰(当初)③每至晴初霜旦(刚)④令初下(刚刚)019.辞①未尝稍降辞色(言辞)②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脱)③旦辞爷娘去(告辞)020.从①便舍船,从口入(自)②问所从来(自)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④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跟从)⑤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跟从)⑥战则请从(跟从)⑦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跟从)⑧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听从)⑨从民欲也(顺从)⑩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⑪当余之从师也(跟从,跟……学习)⑫择其善者而从之(学习)⑬从流漂荡(顺、随)⑭鲦鱼出游从容(不急迫)⑮溯洄从之(追寻)。
(完整word版)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大全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一)之1.用作代词能够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 "他 "(他们)、"它" (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可以尽其材,鸣之而不可以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 " 天下无马! "(《马说》)2.用作助词(一)构造助词,定语的标记。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 " 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可以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构造助词,宾语前置的标记。
用在被提早的宾语以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以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构造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 "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撤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偏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端,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 "去、往、到 "。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 ,命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二)其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 "他"(们)、 "她(们) "、"它(们) "。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 "、 "自己(的) "。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莫非 "、 "怎么 "。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 "那 "" 这"之类的词。
初中语文-实词虚词必考知识点归纳
必考实词与虚词一、16个虚词1.【之】①代词,代人、代事、代物,即他(们)、她(们)、它(们)公与之乘(《曹刿论战》)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②指示代词,表近指,这(这件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③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④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⑤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陋室铭》)⑥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⑦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公将鼓之(《曹刿论战》)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⑧动词到、往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2.【其】①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岳阳楼记》)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②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 他、它(不加“的”)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陈涉世家》)③指示代词,其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章》)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④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译作“难道”,后一个译作“恐怕”】3.【而】①连词,表并列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②连词,表承接“就、接着”或不译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邹忌讽齐王纳谏》)③连词,表转折但是,可是,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章》)④连词,表递进,“而且,并且”或不译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⑤连词,表修饰“地、着”或不译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4.【以】①介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②介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两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把、拿、用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④连词,表示目的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⑤连词,表示结果以致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⑥连词,表示承接,“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⑦动词认为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①介词,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在、从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出师表》)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介词,表示动作的对象向、对、同、给、到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③介词,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被受制于人④介词,表示比较比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⑤介词,表原因由于,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乃】①副词,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才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②副词,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就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陈涉世家》)③副词,表示出人意料竟、竟然,却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④副词,判断句中表判断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⑤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于是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①连词,表假设即使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②连词,表转折虽然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8.【为】①动词,表判断是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②动词,表动作行为做可以为师也(《〈论语〉十二章》)③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向、对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④介词,表示被动(常与“所”连用,也有单用) 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⑤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着、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9.【者】①结构助词……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作亭者谁(《醉翁亭记》)②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不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①副词,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③连词,表递进可译为“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④连词,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⑤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11.【则】①连词,表承接。
(完整版)中考常见文言实虚词汇总表,推荐文档
例句 自董卓已来 是亦不可以已乎
白露未已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吾与汝毕力平险 选贤与能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盗窃乱贼而不作
出处 《隆中对》 《鱼我所欲也》 《关雎》 《鱼我所欲也》 《愚公移ft》 《大道之行也》
远播 形容词作动词 香远益清
《出师表》 《两小儿辩日》 《爱莲说》
《字词 意思/用法 词性
鄙
出身鄙野
形容词
目光短浅
形容词
边境
形容词作名词
猥
降低身份
动词
许
承认,同意
动词
答应
动词
这样
代词
地方,处所
名词
大概,表示对 数量的估计
副词
例句 先帝不以臣卑鄙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蜀之鄙有二僧 猥自枉屈 时人莫之许也 遂许先帝以驱驰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不知何许人 潭中鱼可百许头
《观潮》 《石壕吏》 《伤仲永》 《陈涉世家》
书本
字条
因
于是
间
参与
夹杂
中间
间或、偶然
名词 名词 连词
动词 动词
名词 副词
未尝识书具 得鱼腹中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又何间焉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 时时而间进
《伤仲永》 《陈涉世家》 《唐雎不辱使命》
《曹刿论战》 《口技》 《童趣》 《邹忌讽齐王纳谏》
生枝
名词作动词
显得清幽 形容词作动词
举行宴会 名词作动词
客人
名词
盗窃乱贼而不作 无案牍之劳形
不蔓不枝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会宾客大宴 会宾客大宴
利
中考语文23个文言虚词用法总结,收藏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污染。
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某些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实在意义,不译。如: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
②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醉翁亭记》)——纷纷地摆在前面的,是太守在举行宴会。
③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早晨进山,傍晚回城。
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或不译。如: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喝得很少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如: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我们还是回去吧。
连词
表选择关系,可译为“或者”“还是”“是……还是……”如:其然乎?其不然乎?——是这样呢?还是不是这样?
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假如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们的)天资太低下,而是(他们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
表转折,可译为“却”“但(但是)”“可是”“然而”等。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以贴近去玩弄。
表因果,可译为“因而”“因此”“所以”,或不译。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连词
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着”“……地”,也可不译。如:
专题1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一)-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一)(之、者、也、虽、然)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其主要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常见文言虚词共18个:之、者、也、虽、然、而、与、其、且、因、于、为、所、以、焉、则、乃、何。
一、“之”1.用作代词(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桃花源记》)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例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山水之乐)(《醉翁亭记》)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例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马说》)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例句:亲戚畔之。
(代指寡助之至的君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例句:彼竭我盈,故克之。
(代指齐国军队)(《曹刿论战》)例句: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代指陈胜)(《陈涉世家》)(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句: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例句: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例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作助词(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例句:水陆草木之花。
《爱莲说》例句: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爱莲说》例句: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例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例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中考语文常考18个文言虚词汇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常见的文言虚词有20个。
文言文中,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下面仅列出部编初中语文的18个文言虚词及课文中的例子。
供大家集中复习和参考。
一、之1、代词。
代人、代事、代物。
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论语.》)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桃花源记》)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马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醉翁亭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代齐军)(《曹刿轮战》)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相当于“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夫专诸之刺王僚也(3)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中考必考文言文十大虚词最全总结
中考必考文言文十大虚词最全总结一、文言文中虚词的特点虚词在文言文中占据了重要的语法作用,虽然只占文言词语的一小部分,但它们的使用频率很高。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兼词等七类。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只能和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达语法关系。
在文言文中,许多句式都是以虚词为标志的,例如判断句“……者……也”和被动句“为……所……”。
二、文言文虚词的考试形式文言文虚词的考察一般是选择题,需要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或和例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例如,2015年呼和浩特中考第8题就考察了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三、如何应对文言文虚词的考试除了要牢记虚词的用法,还需要通过大量做题来熟悉和巩固。
代词的用法:1.译作“他(她、它)的”。
2.译作“他/她/它(们)”。
3.译作“……自己的”。
4.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5.译作“其中的”。
副词的用法:副词常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略。
1、彼天赋贤才,不受之人却成为众矢之的。
2、北山的愚公已经年近九十。
3、秦国灭韩,魏国也随之覆灭。
4、这里怎么放土石呢?5、我的工作非常辛苦,但也非常重要。
6、壮士们若是不死,就已经足够了。
7、他在败军之际接受了任务,在危难之间奉命行事。
8、他们一起走进中庭。
9、___被运到了渤海的北边。
10、他把蚊子留在了素帐里。
11、货物如果被扔在地上,我不需要藏起来;力量如果不用于身体,我也不需要为自己留着。
12、他在鲸波万仞之中出没。
13、我们在这里会议多次。
14、天降福祉于我们。
15、我想在天下树立大义。
16、我的信义已经在四海著名了。
17、侍卫之臣在内部不懈努力,忠志之士在外部忘我奉献。
18、这个方法在以前已经试过了。
19、他三次拜访草庐之中的臣子。
20、他起源于鲁国。
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
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文言文复习中,虚词的掌握对于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的意思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中的重点虚词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助词1. 之:表示所属关系,可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之后。
示例:夫妇之间应该相亲相爱,共同度过每一天。
2. 乎: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汉语中的“吗”、“呢”、“哪”等助词。
示例: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乎?3. 者:用于名词之后,表示人或事物的属性或身份。
示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4. 也: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疑问。
示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二、连词1. 而: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汉语中的“并且”、“而且”等连词。
示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 且:表示顺承关系或停顿,相当于汉语中的“并且”、“而且”等连词。
示例:学习不仅要钻研,且要注重实践。
3. 若:表示条件,相当于汉语中的“如果”、“假如”等连词。
示例:吾欲速成,若可教我而忘形。
三、副词1. 自:表示主动或自然产生的意思。
示例:自古以来,就有“行者常自怀”之说。
2. 忽:表示突然发生或转变的意思。
示例:亲情忽而至,亲情忽而离。
3. 皆:表示全都、都、都是的意思。
示例:义者,希声吸阳,县之至一,曰纯,纯者,皆光曰盛。
4. 未:表示否定、程度不深或未曾的意思。
示例:未来的道路上,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四、介词1. 以:表示手段、方式、目的、原因等。
示例: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
2. 为:表示目的、作用或原因等。
示例:以忠诚为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
3. 与:表示共同、关系等。
示例: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互相帮助。
4. 由:表示原因、出处等。
示例:由于天气恶化,比赛被推迟到明天。
五、语气助词1. 吧:表示祈使语气或建议。
示例:请你多注意安全吧。
2. 兮:表示感叹或加强语气。
示例: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兮。
以上是2023年中考文言文复习之重点虚词总结,希望能够对你的学习有所启发。
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中考必备)
初中文言文180个实词虚词详解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2)养(衣食所安)2.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
(策勋十二转《木兰诗》)(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 d ng(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长寿)。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 a 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 a 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ch e n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ch e ng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13.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15.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1)编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则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表判断,可译为“就是”。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
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为学》)
连词,“就”“那么”。
为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副词,于是,就。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用于判断句中,是
③乃悟前狼假寐。(《狼》)
表承接关系,才
④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副词,竟然
⑤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代词,你的
且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连词,况且。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副词,将近。
然
①谓为信然。(《隆中对》)
代词,这样。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出师表》)
连词,表转折,可是,但是,然而。
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
用于词尾,助词,……的样子。
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和“而”连用,相当于“(虽然)这样,可是……”表转折。
⑤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为
③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介词,被(表被动)。
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动词,是。
⑤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为学》)
动词,“做”“干”。
⑥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公输》)
动词,“发明”“制造”“制作”。
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好像……的样子”“好像……似的”。
⑥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用在形容词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因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介词,依照,根据。
②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副词,于是,就。
③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表示转折,虽然。
与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
(《愚公移山》)
连词,和,跟。
②与臣而将四矣。(《唐雎不辱使命》)
介词,和,及,跟。
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
助词,吗。
焉
①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疑问代词,哪里。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呢。
③忽啼求之。父异焉。
⑤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动词,到,往。
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结构助词,译为“的”。
⑦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
其
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口技》)
代人,他(她)的。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代物。它的。
③其真无马邪?(《马说》)
⑦以牒为械。(《公输》)
动词,“当作”“作为”。
⑧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小石潭记》)
动词,“成为”“变成”。
⑨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动词,“认为”。
⑩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
虽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表示假设,即使。
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知识清单十二 必考文言虚词集锦
虚词
例 句
意 思
之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人称代词,他(他们)。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结构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④学而时习之。(《〈论语〉十则》)
指示代词,它(它们)或事物名称。
副词,表委婉、估计的语气;难道,还能,怎么,大概。
④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而
①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表顺接。然后,就。
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表转折,却,可是。
③未至,道渴而死。(《夸父逐日》)
表修饰。
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者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
(《口技》)
代词,代人、代事,“……的”“……的人”“……的事”。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结构助词,有时不译,有时译为“……的样子”。
③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常和“也”连用,构成判断句式,相当于“是”。
乃
①屠乃奔倚其下。(《狼》)
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又”。
以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介词,表原因,因为。
②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连词,表目的,用来。
③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连词,表结果,以致。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动词,表意愿,认为。
⑤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相当于“而”,不译。
⑥以残年余力。(《愚公移山》)
(《伤仲永》)
兼词,于之,对之。
④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
“凭借”“按照”“依靠”。
⑦屠惧,投以骨。(《狼》)
“把”“拿”“用”。
于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介词,表动作发生的处所,在,到。
②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表动作的对象,向,对于。
③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表比较,比。
④则其受于人者不Biblioteka 也。(《伤仲永》)表被动,被。
⑤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