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让课堂充满阳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让课堂充满阳光【摘要】文章结合本人的语文教学实践,列举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误区,依据现象,浅析其原因,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从阅读教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等方面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力求构建语文阳光课堂。

【关键词】语文教学误区阳光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传统语文教学深受怀疑,语文教学的切实可行路在何方?有人认为传统的语文教学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造成目前语文教学的现状绝非只是老师教法上的问题,还有语文教材和现实生活严重脱节,教学观念的陈旧落后,作为现代中考、高考指挥棒的语文考纲的误导等多种原因。语文老师也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及时更新教育观念,走出一条顺应时代发展的教学新路子。

首先,语文教学应走出“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误区。作为一个有创新精神的语文教师,他是不会拘泥于常法的,敢对传统说不!语文教师要彻底地更新教育观念,明白“教是为了不教”的这一最浅显的教学原则,大胆的发动学生自己破疑;语文教师还要克服教材本身的束缚,因时制宜,大胆取舍,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学有所获。要及时了解语文教学动态,针对学生的实际开展研究性教学,利用活动课来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提高语文能

力。

作为语文教师,自己知识要广博。教给学生一滴水,首先要有一桶水。上课时能旁征博引,增强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语文老师更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让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

为了改变许多学生阅读面狭窄的现状,《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中学生应该涉猎的名著名篇。认真阅读钻研这些优秀的文化精品,是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根本手段。为了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更上一个台阶,我们应该把合作探究法引到名著的阅读中。

第二、语文教学要改变学生们单一从课堂获取知识信息的误区。语文课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老师不能把自己当成传授“固有知识”的机器而应该侧重向学生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就是授之以渔,因为你根本不可能满足不现代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第三、语文教学要走出华而不实的教学误区。语文教学应落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要求,不能只去追求形式而不求效果。有些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课堂上大量引用网络流行语,忽而鼓掌、忽而大笑,脱离文本的具体语言环境,这些做法必然会贻误学生,影响语文教学质量。语文课堂上,教师把学生抛之九霄云外,天马行空,迷惑了纯真的学生,学生的收获也不一定多。在新形势下,教师有必要重新认识“师者,所以传递授业解惑也。”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将备课重点放在梳理知识点上,条分缕析,肢解原文,浑然一体的课文,探研所谓的微言大义,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触及到文本的骨架,筋脉乃至神经未梢,学生照搬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语文的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的训练。

语文课呼唤感性,语文课堂需要生命力,语言文字训练要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语文的学习当作一种生命的需要。

首先,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阅读过程是作者与读者心灵突发性的“碰撞”,是双方情感同频共振过程中境界的融合。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如果用教师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用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理解,学生与文本之间没有产生一点共鸣,自然不可能发自内心地对英雄人物产生敬仰的情感体验。

第二、着眼于文章的整体而非局部。语文学习科的学习并非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课文仅仅是案例而已,语文学习是阅读、感悟、欣赏的过程。更有一些教师这把语文课上成了习题课,围绕考试题型,设计问题,蒋一篇篇优美的文章搞得支离破碎。而那种经过自己感悟,把原文的思想变成了自己的思想,从而真正感受到文章的妙处以后,由衷的爱上了语文,还用担心学生考试的时候考不好吗?

第三、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教材不是不可挑战的

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里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敢于进行“二度创作”。发现空白时,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

常用的方法有:移情体验,走入人物内心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过切身的体会而无法感受人物的心情和感受,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读写结合,加深理解运用读写结合的办法,也是帮助学生进行感悟的好方法,但我们也常常会发现有些读写的训练完全是一种形式,没有真正起到效果,读写训练点的选择能否使对课文的感悟和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机结合是关键;在空白处补白,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一些作者非常重视艺术空白的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虽然说法不一定完全相同,但只要不悖对主旨的把握应该给予鼓励。

教师还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即不要死死拖守教材钻坚仰高,固守一隅,应跳出语文教语文,积极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不断拓展信息渠道,使学生拥有充满生机和意蕴的生活。

语文课堂呼唤感性的阳光,也就是在教学中,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引导学生置身于作品之中。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情感体验;获得对自然、社会、

人生的感悟与启示,领会其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 《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3] 《语文教育学》,张鸿苓,北京大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