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
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
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
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配筋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最小配筋率是指在混凝土中添加钢筋的最小比例,以确保混凝土在受到负荷时能够承受所需的强度和耐久性。
最小配筋率的计算公式一般为:ρ_min = As / (b * h),其中
ρ_min为最小配筋率,As为所需的最小横截面积,b为截面的宽度,h 为截面的高度。
例如,假设我们要设计一根长度为3米宽度为0.2米高度为0.3
米的混凝土梁,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受力情况,所需的最小配筋率为0.01。
根据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所需的最小横截面积为0.01 * 0.2 * 0.3 = 0.0006平方米。
一旦计算出最小横截面积,就可以确定所需的钢筋数量。
通常情况下,设计师会增加一定的配筋率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配筋率的最大值一般为0.04。
当设计过程中,最小配筋率与最大配筋率之间的距离较小时,应该仔细评估结构的受力情况和应力分布,并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
总之,最小配筋率是设计混凝土结构不可或缺的一项关键因素。
设计师应该严格遵守公式计算,并根据需要增加适当的配筋率,以确保结构的持久性和可靠性。
最小配筋率计算方法
最小配筋率计算方法在结构工程设计中,配筋率是指钢筋与混凝土截面积之比。
为了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受力性能和安全性,工程师需要根据设计要求计算出最小配筋率。
本文将介绍最小配筋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最小配筋率的定义最小配筋率是指混凝土截面所需的最小钢筋面积与混凝土截面面积之比,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最小配筋率的计算有助于确保结构的强度和耐久性,以及预防混凝土的开裂和破坏。
最小配筋率的计算方法最小配筋率的计算依赖于结构的类型和设计要求。
一般情况下,可以使用以下两种常见的计算方法:1. 经验法经验法是一种简化的计算方法,一般用于简单结构的设计。
常见的经验法包括:- 根据结构的用途和设计要求,选择适当的配筋率范围。
例如,室内墙体的最小配筋率一般为0.15%到0.25%,梁和柱的最小配筋率一般为0.5%到1%。
- 根据结构的受力情况和设计要求,选择适当的配筋率值。
常见的做法是根据已有的设计经验和结构的使用要求来确定配筋率。
2. 法规法法规法是一种更为严谨的计算方法,通常用于复杂结构的设计。
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法规法可能有所不同,但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根据结构的类型和用途,查阅相应的建筑设计规范和法规。
例如,在中国,可以参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中的相关规定。
- 根据规范中给出的计算公式和要求,计算出最小配筋率的数值。
这通常涉及到混凝土强度等材料参数、结构受力情况和安全要求等因素。
- 验证所得的配筋率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如果计算得到的配筋率小于最小配筋率,需要调整设计方案,增加钢筋数量或改变结构形式,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最小配筋率的应用最小配筋率的计算结果可以对结构的设计和施工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具体应用包括:1. 结构设计:根据计算得到的最小配筋率,工程师可以确定结构中所需的钢筋数量和布置方式,以满足受力和安全要求。
2. 施工控制:施工过程中,可以根据最小配筋率的数值进行验收和控制,确保钢筋的正确数量和布置位置,避免结构的缺陷和质量问题。
江苏省建设厅审图中心(地基基础篇技术问答)
1、柱下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是否按柱根处截面高度的0.15%考核,若不是,应该按什么截面考核其配筋是否合适?答:柱下独立基础及其它型式的板式基础的最小配筋率可按计算截面处的截面高度计算,最小配筋率可为0.15%。
按GB50010-2002 第9.5.2 条执行。
2、高规《JGJ3-2002》4.4.5和12.1.7条,当高层地下室顶板不作嵌固端时,基础埋深和建筑物总高应如何取值?答:基础埋深和建筑物总高与地下室顶板是否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并无必然的联系,《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JGJ3-2002 )表4.2.2-1、422-2附注: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至主要屋面高度。
12.1.7条:埋置深度可从室外地平算至基础底面。
3、高规12.2.4条筏形基础的钢筋间距不应小于150mm。
现在实际采用的都小于此值(指钢筋间距) ,如何掌握?答:高层建筑筏形基础通常较为厚大,钢筋间距小不利于控制混凝土的浇捣质量。
当混凝土质量确有保证时,钢筋间距可小于150mm。
4、基础部分的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地基基础规范、桩基规范与混凝土规范的不一致,如GB50007-2002规定不应低于C20,GB50010-2002 规定不应低于C25 (二a类环境)。
如何执行?答:《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对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的规定是基于构件强度的要求,《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对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的规定是基于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要求。
基础设计应按照《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的规定执行。
当有可靠工程经验时,处于一类和二类环境中的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可降低一个等级。
5、单排桩承台是否按GB50010-2002 第10.2.16条执行?答:单排桩承台为梁式承台,其构造要求应满足10.2.16条的规定。
6、《砌体结构设计规范》中表6.2.2中,本地区基础所用材料强度等级是按一般地区和很潮湿的还是含水饱和的选取,如烧结普通砖是按MU10还是MU15 ?答:地面以下或防潮层以下的砌体,应根据当地的工程地质情况按《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 )表6.2.2确定。
独立基础底板配筋计算公式
独立基础底板配筋计算公式首先,我们需要确定的参数有: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研制系数、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混凝土容许应力、起承载力等级、荷载计算值等。
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一般根据工程要求确定,研制系数一般为1.15,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根据相关规范确定,混凝土容许应力根据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材料参数计算得出,起承载力等级一般根据工程要求确定,荷载计算值根据结构设计计算得出。
基于上述参数,可以根据规范提供的公式计算出独立基础底板的配筋。
下面是常用的配筋计算公式:1.最小配筋率计算公式最小配筋率的计算公式为:As,min = 0.0015 * b * h其中,As,min为最小配筋面积(单位为mm^2);b为底板宽度(单位为mm);h为底板厚度(单位为mm)。
2.最大配筋率计算公式最大配筋率的计算公式为:As,max = 0.04 * b * h其中,As,max为最大配筋面积(单位为mm^2);b为底板宽度(单位为mm);h为底板厚度(单位为mm)。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合适的配筋率。
一般来说,最小配筋率是不能少于最大配筋率的。
3.等效矩形计算公式be = (0.62 * b) + (0.15 * d)he = (0.62 * h) + (0.15 * d)其中,be为等效矩形宽度(单位为mm);he为等效矩形高度(单位为mm);b为底板宽度(单位为mm);h为底板厚度(单位为mm);d为深度离底板底面的距离(单位为mm)。
4.配筋量计算公式配筋量的计算公式为:A's = My / (0.87 * fy * he)其中,A's为受拉筋面积(单位为mm^2);My为作用于底板的弯矩(单位为N·mm);fy为受拉钢筋的屈服强度(单位为N/mm^2);he为等效矩形高度(单位为mm)。
通过以上公式计算出的配筋面积,可以根据要求选择合适的钢筋规格进行配筋布置,同时还需满足最小配筋率和最大配筋率的要求。
(整理)PKPM设计基础时的参数分析和最小配筋率使用注意事项.
PKPM设计基础时的参数分析和最小配筋率使用注意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问题比较复杂,有以下资料供参考:1.当独立基础底板厚度有规定:挑出长度与高度比值小于2.5。
因此不能当做一般的卧于地基上的板来看待2.满足1的要求是基础底面反力可以看作是线性的。
也就是说不考虑基础底板的弯曲或剪切变形。
3.基础底版有最小配筋要求即10@200,这比原来的8@200已经提高。
4.基础底版是非等厚度板,计算配筋率只能按全面积计算,不能按单位长度计算。
本人认为独立基础底板配筋不用按最小配筋率控制。
JCCAD程序中作了选项,如果输入最小配筋率则会按全截面演算最小配筋率。
当进行等强代换后程序还会重新演算最小配筋率。
我院总工要求结构设计人员的一些注意事项6、对小塔楼的界定应慎重,当塔楼高度对房屋结构适宜高度有影响时,小塔楼应报院结构专业委员会确定7、施工图涉及到钢网架、电梯及其它设备予留的孔洞、机坑、基础、予埋件等一定要写明:“有关尺寸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必须得到设备厂家签字认可方可施工。
”8、砌体结构不允许设转角飘窗。
9、钢结构工程设计必须注明:焊缝质量等级,耐火等级,除锈等级,及涂装要求。
10、砌体工程设计必须注明设计采用的施工质量控制等级。
(一般采用B级)。
11、砌体结构不宜设置少量的钢筋混凝土墙。
12、砌体结构楼面有高差时,其高差不应超过一个梁高(一般不超过500mm)。
超过时,应将错层当两个楼层计入总楼层中。
二.结构计算13、结构整体计算总体信息的取值:(1)混凝土容重(KN/m3)取26~27,全剪结构取27,若取25,对于剪力墙需输入双面粉层荷载。
(2)地下室层数,取实际地下室层数,当含有地下室计算时,不指定地下室层数是不对的,请审核人把关(3)计算振型数,取3的倍数,高层建筑应至少取9个,考虑扭转耦联计算时,振型应不少于15个,对多塔结构不应少于塔数×9。
计算时要检查Cmass-x及Cmass-y两向质量振型参与系数,均要保证不小于90%,达不到时,应增加振型数,重新计算。
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计算实例
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计算实例
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计算是建筑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下面以一个简单的实例来说明如何进行这一计算。
假设我们有一个独立基础,其尺寸为长2米,宽1米,高0.5米。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基础的受力情况,包括垂直荷载和水平荷载。
这些荷载的大小取决于建筑物的重量、使用功能以及地理位置等因素。
在进行配筋计算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钢筋的抗拉强度。
这些参数是设计的基础,它们决定了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这个实例中,我们假设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为25MPa,钢筋的抗拉强度为400MPa。
接下来,我们可以使用公式来计算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
这个公式考虑了基础的尺寸、荷载、混凝土和钢筋的强度等因素。
一般来说,最小配筋率是根据规范或标准来确定的,以确保结构在极限状态下的安全性。
在计算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因素,如基础的形状、荷载的分布情况以及施工条件等。
这些因素都会对最小配筋率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在计算中进行综合考虑。
最后,我们得到的最小配筋率应该满足规范要求,并且能够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如果计算结果不符合要求,我们需要对设计进行调整,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个简单的实例来说明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的计算方法。
在实际工程中,计算过程可能会更加复杂,需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和细节。
因此,在进行独立基础设计时,建议咨询专业的结构工程师或相关机构,以确保设计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各种最小配筋率
各种最小配筋率钢筋混凝土受压构件全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为0.6%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为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抗震等级梁中位置支座跨中一级0.4和80ft/fy中的较大值0.3和65ft/fy中的较大值二级0.3和65ft/fy中的较大值0.25和55ft/fy中的较大值三、四级0.25和55ft/fy中的较大值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柱类型抗震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框架中柱、边柱 1.0 0.8 0.7 0.6框架角柱、框支柱1.2 1,0 0,9 0,8注: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当采用HRB400级钢筋时,应按上面数值减小0.1;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60及以上时,应按上面数值增加0.1。
规范上不是有么?框架梁的最小配筋率取大值一级支座0.4 ,80ft/fy 跨中0.3 ,65ft/fy二级支座0.3 ,65ft/fy 跨中0.25,55ft/fy三、四级支座0.25,55ft/fy 跨中0.2 ,45ft/fy带边框的剪力墙连梁最小配筋率同相应抗震等级的框架梁。
基础哪,尤其是独立基础是多少啊怎么算最小配筋率?谢谢!现行规范上没有最小配筋率的明确规定,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执行,扩展基础底版受力钢筋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100~200。
最大配筋率当受弯构件的配筋率达到相应于混凝土即将破坏时的配筋率,称为最大配筋率,以ρmax (ρ=As/b h0)表示。
配筋率配筋率是钢筋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拉或压)钢筋的面积与构件的有效面积之比(轴心受压构件为全截面的面积)。
受拉钢筋配筋率、受压钢筋配筋率分别计算。
计算公式:ρ=A(s)/bh(0)。
此处括号内实为角标,,下同。
式中:A(s)为受拉或受压区纵向钢筋的截面面积;b为矩形截面的宽度;h(0)为截面的有效高度。
最小配筋率
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的取值独立基础底板最小配筋率的取值在《建筑地基基础规范》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都没有明确规定,关于这个问题设计行业也有很大的分歧。
一、规范规定及相关理解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5.1条规定:受弯构件、偏心受拉、轴心受拉构件一侧的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取“0.2和45ft/fy作用的较大值”。
这一条是针对受弯构件,而独立基础同时承受上部荷载和土压力,底面尺寸相对于基础高度也不是很大,因此不适合锥形和阶型独立基础。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5.2条规定: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可以适当降低,但不得小于0.15%。
这一条是针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而设的,其具体受力情况与独立基础还是有区别的。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8.2.2-3条:扩展基础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也不易小于100mm。
这一条文有明确规定最小配筋,但至于是否还要满足最小配筋率0.15%则各有各的说法。
二、关于配筋率若按最小配筋率0.15%控制配筋,则独立基础高度越高配筋越大。
而独立基础底板的厚度由冲切和剪切计算确定,其值比较厚,按0.15%控制所得的钢筋面积大不够经济。
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的问题各地或个人有不同的做法,如北京市《建筑结构专业技术措施》3.5.12条规定:如单独柱基之配筋不小于10@200(双向)时,可不考率最小配筋率的要求。
工程设计中若无硬行规定,独立基础底板配筋只要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8.2.2条规定即可,不要验算最小配筋率。
还有一种做法的结构思路:就阶形基础而言,合理设计的独立基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其第一阶多半会伸出从柱边与基础顶面交接处引出的45°线同基础底面相交线之外,因此该部分可以认为是卧置于地基上受弯控制的混凝土板类构件,需满足ρmin=0.15%的要求。
而基础底板其余部分均在45°角的冲切破坏锥体范围内,其高度一般有受冲切和受剪控制,相对较厚,如果其配筋要求符合ρmin=0.15%的要求,将会导致独立基础用钢量不必要的增加。
单管塔独立基础
2002)
C25
fc= 11.9 N/mm2
ft=
Kpa
fy = 300 N/mm2
c=
Hb=
1000 mm
h0=Hb-c=
弯矩设计值M=
722.36 kN·m
722.36
1.27 50 950
基础底面边缘最大地基反力设计值:pmax = pkmax * γz
263.50
基础底面边缘最小地基反力设计值:pmin = pkmin * γz
0.00
基础底面地基反力设计值p = pmin + (pmax - pmin) * (b + bc) / b / 171.28
MⅠ = a12 * [(2 2、配筋计算: 混凝土土强度等 级受力纵筋强度等 级截面换算高度
1.00
*b=
0.7*βh*ft*b*H0 =
4222.75 kN
≥ V = 1304.9 kN
满足要求
5、抗弯验算:
1、弯矩计算: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MⅠ = a12 * [(2 * b + a') * (pmax + p - 2 * G / A) + (pmax - p) * b] / 12 (式8.2.7-4)
fa
a
满足要求
单偏心作用: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最小)压力值:pkmax(min)=(Fk+Gk)/A±Mk/W
pkmax=
171.26 Kpa
≤ 1.2*fa=
863.66 Kpa
满足要求
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
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
在建筑工程中,钢筋是起到加固和支撑作用的重要材料之一。
在混凝
土中,钢筋可以增加其强度和承载能力。
而独立基础是建筑中的一种
基础结构形式,在其设计与施工中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和要求进行配筋,以保证基础的稳定和安全。
而钢筋的配筋率则是设计独立基础时
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是指独立基础中最小的钢筋配筋率,其大小取
决于基础的荷载和混凝土强度等因素。
钢筋的配筋率越高,独立基础
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就越好,但同时也会增加基础成本和施工难度。
因此,在设计独立基础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合适的最小
配筋率。
根据《建筑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应不小于0.004。
这意味着钢筋的截面积应占混凝土截面积的至少0.4%。
此外,最小配筋率还需要根据基础中钢筋的数量进行适当的调整。
例如,在
基础中只有一根钢筋时,最小配筋率应不小于0.01;在基础中有多根
钢筋时,最小配筋率可以适当减小。
同时,当基础的荷载超过一定范
围时,需要提高最小配筋率,以确保基础的安全性。
总之,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是根据基础的荷载、混凝土强度、钢筋
数量等因素来确定的。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配筋,以保证基础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同时,钢筋的配筋率也需要充分考虑基础的成本和施工难度等因素,综合确定合适的最小配筋率。
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
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
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是指在基础设计中,为确保基础的稳定性和承载力,需要在混凝土中加入一定的钢筋以提高其承载能力。
而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是指在不同的基础形式和荷载情况下,钢筋的最小配筋率。
独立基础是指建筑物或其他结构物的单独基础,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对整个结构的安全性和持久性至关重要。
因此,在基础设计中,需要考虑不同的荷载情况和基础形式以确定最小配筋率。
最小配筋率的确定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1. 基础形式:不同形式的基础,如板式、带形、环形等,其最小配筋率不同。
2. 荷载情况:不同荷载情况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也不同。
例如,水平荷载、垂直荷载、地震荷载等。
3. 混凝土强度等级: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品种也会影响最小配筋率。
4. 钢筋的直径和数量:钢筋的直径和数量也是影响最小配筋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基础设计中,确定最小配筋率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配筋率不足,会导致基础的承载能力不足,从而导致结构的不稳定和破坏。
而如果过度配筋,则会增加基础的造价,并可能导致施工困难。
因此,在确定最小配筋率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确保基础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经过仔细计算和分析后,才能得出最合适的
配筋方案。
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计算实例
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计算实例在进行独立基础的设计时,需要计算基础的最小配筋率,以确保基础的受力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最小配筋率是指单位体积混凝土中的钢筋面积与截面面积的比值,通常用来控制基础的抗弯承载能力。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独立基础的尺寸、荷载和混凝土强度等设计参数。
假设独立基础的尺寸为2m×2m,荷载为1000kN,混凝土强度为C30。
基础的截面面积可以通过基础的尺寸来计算,即截面面积=2m×2m=4m²。
根据设计荷载和混凝土强度,可以确定基础的受力性能要求,从而确定最小配筋率的取值范围。
一般情况下,最小配筋率的取值范围为0.15%~0.30%,即0.0015~0.003。
接下来,我们可以按照最小配筋率的取值范围,选取一个合适的数值作为计算的基础。
在实际设计中,通常会选择一个介于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的数值,以保证基础的受力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假设我们选择最小配筋率为0.002,即0.2%。
那么在设计时,我们需要按照这个配筋率来计算基础的配筋面积。
配筋率=0.002=As/(b×h)根据配筋率的定义,可以得到配筋面积的计算公式:As=0.002×4m²=0.008m²所以,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为0.2%,配筋面积为0.008m²。
在实际设计中,我们可以按照这个配筋面积的数值,确定基础的配筋布置和数量,以确保基础的受力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通过上述实例,我们可以看到,在进行独立基础的设计时,计算最小配筋率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基础的受力性能,保证基础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在实际设计中,需要根据设计参数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最小配筋率,以确保基础的设计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整理)经济配筋率
关于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问题探讨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底部应该配置双向受力钢筋,但该受力钢筋要不要执行最小配筋率的要求?是设计师感到困惑的地方。
1 规范的相关规定《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简称《基础规范》)8.2.7-2 条规定:对矩形截面柱的矩形基础,应验算柱与基础交界处以及基础变阶处的受冲切承载力。
柱下独立基础底板的厚度都由受冲切或受剪切承载能力控制,因此基础底板一般相对较厚。
如果将锥形及多阶独立基础作为受弯构件,简单套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9.5.1 条"最小配筋率取0.2%和(45ft/fy)%中的较大值"的规定,则得到的配筋面积一般很大,有时工程中难以接受。
如果完全套用《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99)5.3.10 条对筏基底板钢筋配筋率不小于0.15%的规定,得到的配筋有时也不可接受。
实际上,对于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基础规范》虽然没有明确要求,但在其8.2.2-3 规定:扩展基础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也不宜小于100mm。
关于此条规定,文【1】解释如下:由于扩展基础底板的厚度一般是由受冲切或受剪切承载能力控制,并非按受弯承载能力确定,因此底板相对较厚,如果套用受弯构件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将导致底板用钢量不必要的增加。
借鉴《高层建筑箱形基础设计与施工规程》(JGJ 6—80)、《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6-99)中有关箱、筏基础底板钢筋配筋率不小于0.15%的要求,并按底板有效高度为260mm 进行推算,受拉钢筋直径为10mm,钢筋间距为200mm。
因此,《地基规范》8.2.2-3 条规定相当于对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最小配筋率要求。
另外,一些地方的规定也不尽相同。
比如北京市《建筑结构专业技术措施》3.5.12 条规定:如单独柱基的配筋不小于φ10mm@200mm(双向)时,可不考虑最小含筋量的要求。
条形基础独立基础箱形基础配筋计算
条形基础独立基础箱形基础配筋计算1.条形基础配筋计算:条形基础主要用于承受水平荷载或者悬挑荷载的情况。
在进行条形基础配筋计算时,首先需要确定基础的尺寸和荷载情况。
基础的尺寸可以根据结构设计图纸中的要求确定,荷载情况可以由结构设计师提供。
基础的尺寸和荷载情况确定后,可以计算出基础的受压面积和受拉面积。
根据混凝土的受压承载力和受拉承载力,可以计算出混凝土的配筋率。
配筋率需要根据相关规范的要求确定,一般情况下不应小于最小配筋率。
2.独立基础配筋计算:独立基础适用于承受柱子或者墙体等竖向荷载的情况。
在进行独立基础配筋计算时,也需要先确定基础的尺寸和荷载情况。
基础的尺寸可以根据结构设计图纸确定,荷载情况可以由结构设计师提供。
确定基础的尺寸和荷载情况后,可以计算基础的受压面积和受拉面积。
根据混凝土的受压承载力和受拉承载力,可以计算出混凝土的配筋率。
配筋率需要根据相关规范的要求确定,一般情况下不应小于最小配筋率。
3.箱形基础配筋计算:箱形基础适用于承受大荷载的情况,如大型桥梁和大型建筑物。
在进行箱形基础配筋计算时,同样需要确定基础的尺寸和荷载情况。
基础的尺寸可以由结构设计师根据荷载和结构类型来确定。
确定基础的尺寸和荷载情况后,可以计算基础的受压面积和受拉面积。
根据混凝土的受压承载力和受拉承载力,可以计算出混凝土的配筋率。
配筋率需要根据相关规范的要求确定,一般情况下不应小于最小配筋率。
在进行配筋计算时,还需要考虑到基础的受力性能和基础与土壤的相互作用。
为了确保基础的稳定和安全,还需要对基础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受力校核。
这些校核可以通过横向水平力计算和纵向垂直力计算来完成。
以上是条形基础、独立基础、箱形基础配筋计算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在进行这些基础配筋计算时,需要遵守相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并考虑到具体的工程条件和要求。
只有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才能设计出稳定和安全的基础结构。
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转)
关于独立基础最小配筋率的问题终于有了一个说法。由规范主编单位组织编写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理解பைடு நூலகம்应用》中说到了这个问题,现将该段文字转录如下(P166页):
2,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各类构件的受拉钢筋配筋率与其他国家相比明显偏低。89规范虽没有明确扩展基础底板的最小配筋率,但规定了“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小于200mm“,如果按计算截面有效高度为260mm进行推算,其最小配筋率仅为0.1%。
由于扩展基础底板的厚度一般都由受冲切或受剪切承载能力控制,并非按受弯承载能力确定,因此底板相对较厚,如果套用受弯构件的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将导致底板用钢量不必要的增加。借鉴《高层建筑箱形基础设计与施工规程》(JGJ 6-80)、《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 6-99)中有关箱筏底板钢筋配筋率不小于0.15%的要求,并按底板有效高度为260mm进行推算,受拉钢筋直径为10mm,钢筋间距为200mm。因此《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规定:扩展基础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也不宜小于100mm。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纵向分布钢筋的直径不小于8mm,间距不大于300mm;每延米分布钢筋的面积应不小于受力钢筋面积的1/10。当有垫层时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不小于40mm;无垫层时不小于70mm;垫层厚度不宜小于70mm,垫层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为C10。
在国际上,原苏联《工业建筑基础设计规程》规定独立基础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小于10mm;美国ACI318规范关于独立基础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的取值,并没有按受弯构件的最小配筋率(1.38/fyk)来处理,而是选用了等厚度板的温度和收缩最小配筋率0.2%(用于钢筋fyk=275~345Mpa)或0.18%(用于钢筋fyk=415Mpa)。尽管0.2%~0.18%的最小配筋率只相当于受弯构件的一半,但仍具有大于混凝土出现裂缝时弯矩的1.1~1.5倍的承载力,足以防止因出现裂缝造成突然的破环。
独立基础计算书
基础底面绕Y轴的截面抗弯模量:
地面标高: 0.000m
柱底标高: -2.000m
基础底面标高: -3.000m
基础埋深: d = 3000 - -0 = 3000mm
基础底面至柱底部高度: H = 3000 - 2000 = 1000mm
1.4.其他参数
纵筋合力点至截面外边缘距离: as = 50mm
六、基础抗剪验算
6.1.剪切验算公式
抗剪验算参照承台的剪切计算,求得各验算截面处的折算宽度b0后,根据混凝土规范7.5.3,按下列公式讲行验算:
V≤0.7?h ft b0 h0(7.5.3-1)
(7.5.3-2)
记抗剪力: Vc=0.7?h ft b0 h0
剪切力根据基底最大净反力计算
6.2. X方向剪切验算
混凝土受压时计算底面积:
混凝土受压时强度提高系数:
局压承载力: Fc = ?×?l×fcc×Aln = 0.75×2.00×12155.00×0.81= 14768.33kN≥Fl = 47.25kN,满足要求
八、受弯计算公式
8.1.受弯计算公式
当台阶的高宽比小于或等于2.5、荷载为轴压荷载或单向偏心荷载且基础底部不出现拉应力、基础为对称基础时,任意截面弯矩可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下列公式验算:
19.88
233.79
2025.00
X方向实际配置钢筋: A14@130
X方向钢筋总根数: 22
实配面积: : 3386.64mm2
8.3. Y方向抗弯计算
应对如图所示的截面进行抗弯验算
截面
截面高度
h(mm)
弯矩
独立基础配筋率计算
【求助】独立基础配筋计算
当独基的底板配筋为构造时,按砼规9.5.2取配筋率0.15%。
那么构造配筋面积是取1000X(H1+H2)X0.15%还是取1000XH1X0.15%?
这个问题困惑我很久了,特来请教诸位大侠。
希望各位不吝赐教。
1000X(H1+H2)X0.15%
原因:
每m宽配筋1000h×0.15%1000hZ×0.15%1000h1×0.15% 最小构造配筋φ10@200φ10@200φ10@200φ10@200实配上两值与计算值取大值
除第一阶外,基础底板均在冲切破坏锥体内其厚度受冲切和剪切控制,不必按受弯最小配筋率0.15%控制。
按做后一种较合理。
按阶梯形、锥形截面实际断面的面积取用。
矩形截面和与其等高的阶梯型、锥形截面的开裂弯矩是不相等的,阶梯形、锥形截面的最小配筋面积取矩形截面一样显然偏于浪费。
就好像圆形截面的最小配筋面积没有必要按等高的正方形截面取一样。
混凝土规范第 9.5.1 条,在注 3 中有:“...受弯构件、大偏心受拉构件一侧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应按全截面面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 (b'f-b)h'f 后的截面面积计算;”。
连翼缘受压的T形截面都可扣除受压翼缘面积,同理,对于受压区宽度比受拉区小的阶梯形、锥形截面,在计算最小配筋面积时其截面面积可取构件的实际断面。
独立基础底板最小配筋率问题 文档
争论。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9.5.2条: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8.2.2.3条:扩展基础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也不宜小于100mm;墙下条基纵向分布筋直径不小于8mm,间距不大于300。
每米分布钢筋的面积不应小于受力钢筋的面积的1/10。
我认为不应按0.15%的配筋率来要求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底板的配筋。
只要满足地基基础规范中抗冲切、抗弯验算和关于此类基础的构造要求就可以了。
由于地基承载力等条件的不同,扩展基础的抗弯计算配筋率有的接近或超过0.15%,有的远小于0.15%。
有一些设计人员认为,当计算配筋接近0.15%的最小配筋面积而不按0.15%的最小配筋率可能会承担风险,但如果是趋向于刚性基础而仍按0.15%的最小配筋率配筋,却显得极不经济。
表面看来,规范规避了这一问题。
如果我们把8.1.2条和8.2.7.3条结合看就会发现:1)当底板挑出长度与高度的比值小于1.0的时候基础为无筋扩展基础;2)当底板挑出长度与高度的比值在1.0~2.5之间时候,为扩展基础,按8.2.7.3条计算配置钢筋;3)当底板挑出长度与高度的比值大于2.5时候,规范没有规定,这时候我们可以当作混凝土板。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9.5.2条:对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适当降低,但不应小于0.15%。
这里的板应该是针对筏板而言的,这点在《地基基础规范》第8.4.12条中反映出来了。
计算独立基础的配筋,应按《地基基础规范》8.2.7.3条进行,该条已经很明确地指出基础底板配筋应按抗弯计算确定。
应该强调的是,扩展基础底板最小配筋不能按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控制的真正原因是:扩展基础的有效高度是冲切(或剪切)控制的,而不是受弯控制的。
因此,扩展基础的最小配筋应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中8.2.2.3条规定执行:扩展基础底板受力钢筋的最小直径不宜小于10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也不宜小于100mm;墙下条基纵向分布筋直径不小于8mm,间距不大于300。
基础最小配筋率计算
基础端部高度 H:200mm 基础抗剪切高 h:300mm 基础长度 L:2400mm 柱子宽 度:500mm 基础面积:945000mm2 最小配筋(每米)590.625mm2 转换为二级 钢:413.4375mm2 软弱下卧层验算: 基础长度:2m 基顶土重:基础宽度:2m 基础埋深:基底到软弱层顶 z: 4mηb=0.5 软弱层顶 fak=140kpaηd=1.5 基底土自重:18kn/m3 pk=180kpa pc=15kpa Es1=7Mpa Es2=6.5Mpa Es1/Es2=1.08 z/b=2 扩散角 θ:0tanθ=0.00 pz=l*b(pk-pc)/(b+2ztanθ)*(l+2ztanθ)=165kpa pcz=90kpa faz=275kpa pz+pcz=255<faz 所以软弱下卧层满足要求。kn/m31m1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人认为独立基础底板配筋不用按最小配筋率控制。
JCCAD程序中作了选项,如果输入最小配筋率则会按全截面演算最小配筋率。当进行等强代换后程序还会重新演算最小配筋率。
我院总工要求结构设计人员的一些注意事项
6、 对小塔楼的界定应慎重,当塔楼高度对房屋结构适宜高度有影响时,小塔楼应报院结构专业委员会确定
29、 屋面天沟、雨蓬应考虑满水荷载,当天沟、鱼蓬深度超过500时,应在天沟、雨蓬侧板设泄水孔,此时水重可计至泄水孔底面,此外还须考虑找坡层的重量。
30、 现浇板楼面,考虑在使用周期灵活布置轻质隔墙时,可将隔墙每米长自重的30%作为每平方米楼面的均布荷载标准值计算,且不小于1.0Kpa,其永久值系数可取0.5。
“全楼地震力放大系数”一般1.0,当λ不满足”抗震规范“5.25条时,用此系数调至满足;
“0.2Q0”框剪结构必须要求调整;“顶塔楼内力放大”当振型数多于9个,取1,否则需放大取3。
14、 结构审核人应在初步设计阶段对电算结果进行审核把关。对主要参数应作控制,如:剪重比、周期比(以扭转为主的基本周期与第一平动周期之比)、位移比(最大弹性层间位移与层间平均位移之比),满足规范基本要求。
7、 施工图涉及到钢网架、电梯及其它设备予留的孔洞、机坑、基础、予埋件等一定要写明:“有关尺寸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必须得到设备厂家签字认可方可施工。”
8、 砌体结构不允许设转角飘窗。
9、 钢结构工程设计必须注明:焊缝质量等级,耐火等级,除锈等级,级。(一般采用B级)。
31、 现浇板内埋设设备暗管时,管外径不得大于板厚的1/3,交*管线应妥善处理,并使管壁至板上下边净距不小于25mm。
32、 挑檐转角位于阳角时的加强配筋。图
挑檐转角位于阴角时的加强配筋。图
33、 结构平面图中,所有受力构件都应相对于轴线标注定位尺寸(阳台、雨篷挑出长度、梁距轴线距离等)
34、 转换层现浇板最小厚度180,最小配筋率0.3%。 转换层上下各一层现浇板需加强,板厚宜150mm,最小配筋率0.25%.
板厚150以上的板,应采用HRB335。
27、 对卧置于地基上的基础筏板,板厚大于2M,除应沿板的上、下表面布置纵横方向的钢筋外,需沿板厚度向不超过1M设置与板面平行的构造钢筋网片,其直径不小于12mm,纵横方向的间距不大于200mm.
28、 地下室外墙板以及剪力墙中温度收缩应力较大部位(顶层、外墙),水平分布钢筋配筋率不宜小于0.30%,不应小对于于0.25%。当墙厚超过400,单侧水平分布筋配筋率不宜小于0.2%。
35、 连续跨梁配钢筋时,支座两侧的钢筋直径尽可能相同,以便钢筋穿过支座,避免两侧不同的钢筋都在支座锚固,造成节点钢筋过密,影响节点混凝土浇灌筑。
(2) 地下室层数,取实际地下室层数,当含有地下室计算时,不指定地下室层数是不对的,请审核人把关
(3) 计算振型数,取3的倍数,高层建筑应至少取9个,考虑扭转耦联计算时,振型应不少于15个,对多塔结构不应少于塔数×9。计算时要检查Cmass-x及Cmass-y两向质量振型参与系数,均要保证不小于90%,达不到时,应增加振型数,重新计算。
“梁端弯矩调幅系数”BT=0.85~0.9;
“梁跨中旁矩增大系数”BM=1.05~1.10,一般取1.05;活荷载大于3.0Kpa的多高层,1.1~1.2
“连梁刚度折减系数”BLZ取0.50~0.7,在内力和位移计算中,最小取0.50,一般取0.55,当结构位移由风荷载控制,不宜小于0.8;
“梁扭矩折减系数”TB,一般取0.40;
11、 砌体结构不宜设置少量的钢筋混凝土墙。
12、 砌体结构楼面有高差时,其高差不应超过一个梁高(一般不超过500mm)。超过时,应将错层当两个楼层计入总楼层中。
二.结构计算
13、 结构整体计算总体信息的取值:
(1) 混凝土容重(KN/m3)取26~27,全剪结构取27,若取25,对于剪力墙需输入双面粉层荷载。
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率问题比较复杂,有以下资料供参考:
1.当独立基础底板厚度有规定:挑出长度与高度比值小于2.5。因此不能当做一般的卧于地基上的板来看待
2.满足1的要求是基础底面反力可以看作是线性的。也就是说不考虑基础底板的弯曲或剪切变形。
3.基础底版有最小配筋要求即10@200,这比原来的8@200已经提高。
(4) 地震信息中的“活荷质量一般折减系数”RMC取0.5,具体问题时按照《抗震》5.1.3条)。
(5) 自振周期应考虑填充墙体对刚度的影响进行折减。当添充墙为砖墙时: 框架结构0.6-0.7,框剪结构 0.7-0.8,剪力墙结构 0.9-1.0。
(6) 活荷载信息中“柱、墙活荷载是否折减”,一般不折减,“传到基础的活荷载是否折减”,应折减。(7) 调整信息中“中梁刚度增大系数”BK取2.00;
15、 有斜楼座的看台、剧场由于整体性差,楼层刚度无穷大的假定难于形成,应补充单榀验算
五、构造设计
23、 钢筋连接有三种基本型式:搭接、焊接、机械连接。由于现场质量有时得不到保证,对于22及以上直径的钢筋,优先采用机械接头,不宜焊接。
24、 用以减少温度和收缩不利影响的后浇带浇筑间隔时间,一般要求60天以上(GB50010-9.1.3条说明)。
25、 混凝土收缩及温度变化引起的拉应力是沿板的整个厚度作用,所以特别强调上、下表面同时配置附加钢筋的必要性,GB50010-10.1.9条,根据国内、外工程经验给出板上、下表面每个方向的附加钢筋均不宜小于0.1%的建议。我院已发的暂行规定有关条款需修改,对于阳角房间、屋面所有板块,计算不配钢筋的部位另加抗温度、收缩分布钢筋,板厚120,φ6-200,板厚100,φ6-220。
26、 受力钢筋的直径与构件截面高度及跨度应呈一定的比例,GB50010-10.2.1对梁最小钢筋直径作了规定。对现浇板,一般考虑(建议):
板厚120以下的、适宜的钢筋直径为8~12
板厚120~150以下的、适宜的钢筋直径为10~14
板厚150~180以下的、适宜的钢筋直径为12~16
板厚180~220以下的、适宜的钢筋直径为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