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精选》
季羡林散文精选100字左右标出处

季羡林散文精选100字左右标出处季羡林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学者、文化研究专家,他的散文作品以深入浅出的表达和丰富的情感打动着读者。
下面是我为大家精选的几篇季羡林先生的散文作品,每篇都将列出出处。
第一篇:《漫话先秦》
文摘出处:《中外文化交流纪实》
内容简介:季羡林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哲学思想等内容,向读者展示了先秦时期的独特魅力。
第二篇:《先秦文化与中国风俗》
文摘出处:《先秦文化论丛》
内容简介:季羡林先生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和风俗的研究,揭示了先秦时期的价值观、道德伦理和社会习俗,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
第三篇:《我的百年故事》
文摘出处:《季羡林集》
内容简介:季羡林先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中国百年历史中的风云变幻和自身的成长经历,既是一部个人成长的记录,也是对中国历史变迁的见证。
第四篇:《南望狂想曲》
文摘出处:《季羡林集》
内容简介:季羡林先生以南望为题,展示了对家乡和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向读者传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让人感受到了季羡林先生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第五篇:《意象的力量》
文摘出处:《孔子研究》
内容简介:季羡林先生以孔子为主题,深入分析了孔子的思想和影响力,并探讨了孔子对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以上几篇季羡林先生的散文作品,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精髓,还能感受到季羡林先生在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上的卓越贡献。
他的作品既给我们带来了知识和智慧,也激发了我们对于中华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季羡林散文精选

季羡林散文精选
在我的记忆中,童年的夏日总是充满了无尽的欢乐与惊喜。
那时候,我们住在一个小村庄里,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大大的院子。
每到夏天,院子里的那棵老槐树就像一把巨大的绿伞,为我们遮挡住了酷热的阳光。
记得有一天中午,太阳火辣辣地照着,整个世界仿佛都被放进了一个大蒸笼里。
我和几个小伙伴实在热得受不了,就聚在一起商量着找点乐子。
“咱们去河里捉鱼怎么样?”小明眨巴着大眼睛提议道。
“好啊好啊!”大家齐声欢呼。
于是,我们一群人拎着小桶,拿着自制的渔网,兴冲冲地朝着河边跑去。
到了河边,我们迫不及待地脱了鞋子,挽起裤腿,小心翼翼地走进水里。
河水凉凉的,舒服极了。
“哎呀,我看到一条鱼!”小刚兴奋地叫起来。
“在哪在哪?”大家都围了过去。
只见小刚蹑手蹑脚地靠近那条鱼,然后猛地把渔网一撒。
“哎呀,没捉到!”小刚一脸懊恼。
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就这样,我们在河里折腾了半天,虽然捉到的鱼不多,但每个人都玩得满头大汗,开心极了。
傍晚时分,我们带着“战利品”回到了家。
大人们看到我们这副模样,又好气又好笑。
“你们这群小鬼,就知道疯玩!”妈妈一边说着,一边接过我手里的小桶。
“嘿嘿,今天可好玩啦!”我笑着说道。
如今,那段童年的夏日时光已经远去,但每当想起,心中依然充满了温暖和快乐。
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永远镶嵌在我记忆的天空中。
季羡林写景散文精选

季羡林写景散文精选“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季羡林写景散文精选,欢迎阅读!季羡林写景散文一:清塘荷韵楼前有清塘数亩。
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
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
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
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
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
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
几乎可以说,中国没有人不爱荷花的。
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
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
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
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
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够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
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命了。
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
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
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
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
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
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
季羡林散文精选《漫谈散文》

季羡林散文《漫谈散文》(2)季羡林散文精选《漫谈散文》散文中的人写得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你平时对人的观察是否细致深入,如果说这是老生常谈,那么,另外一点容易被忽略的是你对记叙对象的情感深度。
以情感人是永远不过时的写作法则,要努力把你的情感融进文学中。
不要掩饰你的情感,真诚的情感融入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苏童3. 写人记事要有特色写文章必得抓牢每篇的重点,没有重点,就不能成为文章。
……假若本篇以人为中心,则人物的性格,举止容貌,我们必须描写得灵活生动,假如本篇是以事情为中心,我们就得老老实实,必须将这件事写得清清楚楚。
知道了重点,就懂得用哪一种文字或支配文字。
……我们是文字的主人,我们要如何写,文字就得写成如何,必得使文字受我们支配!因此每篇才有每篇的特色,如果没特色,无论如何写不成文章的。
----老舍4.记事散文的“说清楚”和“写精彩”记事散文不说清楚不行,这是低标准。
如何才能写得精彩漂亮,远不是三两句话能说清楚的。
清朝有个叫刘熙载的人,写了一本书叫《艺概》,盛赞《左转》作者左丘明,说他的记事能做到“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
因为做到了这一点,《左转》的记事技巧像艺术宝库一样,“剪裁运化”的方子已经齐备。
---叶兆言5.在苦难中升华现代作家都高呼文学死了。
作家原创力枯竭了,却没想到原创力的核心是大地,是亲历苦难。
缺乏第一手的资源,缺乏感同身受的苦难体验,怎么可能会有感人的作品?——我在这里指的是体验,是发自内心渴望与原始本质的存在交融涌透的激情,而不是外在的号召指派。
靠编造想象,靠作秀炒卖,可能会产生一些文学水货与垃圾,但永远产生不了经典的文学大师。
----王英琦6.散文的妙处,因人而异文调的美纯粹是作者的性格的流露,所以有一种不可形容的妙处:或是奔腾澎湃,能使人惊心动魄;或是委婉流利,有飘逸之致;或是简练雅洁,如斩钉截铁……总之,散文的妙处真可说是气象万千,变化无穷。
季羡林散文精选内容简介

季羡林散文精选内容简介
季羡林,中国教育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历史学家和艺术评
论家,被誉为“文化泰斗”。
他的散文作品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风格简洁明快,深入浅出,充满人文情怀。
季羡林散文精选包括:《一个受伤的中国人》、《悼念——毛泽东》、《人性的弱点》、《青年不知愁滋味》、《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三十年的沉思》等。
这些作品让读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
感受到季羡林对中国历史、文化、人民生活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其中,《一个受伤的中国人》表达了季羡林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
和问题的关切,呼吁中国人保持内心的善良和人性之美;《悼念——
毛泽东》文章中,季羡林深切悼念毛泽东逝世十周年,同时批评了毛
泽东晚年“文斗武斗”、屠杀冤狱等极左错误;《人性的弱点》则着
重探讨了人性中的弱点和缺陷,引起人们深思;《青年不知愁滋味》
则表达了对年轻人的关注和教育的呼吁。
总的来说,季羡林散文深刻把握当下社会、文化的现实,呼吁人
们保持人性、责任心、慈悲和关爱他人,强调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
是中国当代文化思想界的重要代表之一。
散文:季羡林的优美散文精选

季羡林在他的中揭示了历史与自我生命的真实。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季羡林的优美散文精选,希望我们的文章你能喜欢。
季羡林的优美散文精选篇一:马缨花曾经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孤零零一个人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
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
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
院子不小,都是方砖铺地,三面有走廊。
天井里遮满了树枝,走到下面,浓荫匝地,清凉蔽体。
从房子的气势来看,从梁柱的粗细来看,依稀还可以看出当年的富贵气象。
这富贵气象是有来源的。
在几百年前,这里曾经是明朝的东厂。
不知道有多少忧国忧民的志士曾在这里被囚禁过,也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这里受过苦刑,甚至丧掉性命。
据说当年的水牢现在还有迹可寻哩。
等到我住进去的时候,富贵气象早已成为陈迹,但是阴森凄苦的气氛却是原封未动。
再加上走廊上陈列的那一些汉代的石棺石椁,古代的刻着篆字和隶字的石碑,我一走回这个院子里,就仿佛进入了古墓。
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氛,把我的记忆提到几千年前去;有时候我简直就像是生活在历史里,自己俨然成为古人了。
这样的气氛同我当时的心情是相适应的,我一向又不相信有什么鬼神,所以我住在这里,也还处之泰然。
但是也有紧张不泰然的时候。
往往在半夜里,我突然听到推门的声音,声音很大,很强烈。
我不得不起来看一看。
那时候经常停电,我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爬起来,摸索着找门,摸索着走出去。
院子里一片浓黑,什么东西也看不见,连树影子也仿佛同黑暗粘在一起,一点都分辨不出来。
我只听到大香椿树上有一阵的声音,然后咪噢的一声,有两只小电灯似的眼睛从树枝深处对着我闪闪发光。
这样一个地方,对我那些经常来往的朋友们来说,是不会引起什么好感的。
有几位在白天还有兴致来找我谈谈,他们很怕在黄昏时分走进这个院子。
万一有事,不得不来,也一定在大门口向工友再三打听,我是否真在家里,然后才有勇气,跋涉过那一个长长的胡同,走过深深的院子,来到我的屋里。
季羡林散文精选十

季羡林散文精选十重过仰光天雨曼陀罗海德拉巴下瀛洲重过仰光从飞机的小窗子里看下去,地面上闪出一团金光,高高地突出在一片浓绿之上,我心里想:仰光到了。
是的,仰光到了。
几分钟以后,我们就下了飞机,踏上了这一个美丽的城市的土地。
踏上这里的土地,我心里是温暖的。
又怎么能不温暖呢?我真仿佛同这一个美丽的城市结了缘,在短短十年之内,我这是第六次来到这里了。
第一次是坐船来的。
船一转进伊洛瓦底江,就看到远处在云霭缥缈中,有一个高塔耸入蔚蓝的晴空,闪着耀眼的金光。
有人告诉我,这就是有名的大金塔,是仰光的象征。
从此,这一座仿佛只能在神话里才能看到的大金塔和这一个可爱的城市就在我心里生了根。
第一次,我在这里住的时间比较长,几乎有三个星期。
我走遍了所有的主要街道。
我既爱挂满了中国字招牌的华侨聚居的广东大街,它让我想到我们的祖国,说实话,这里的中国味真像国内一样浓烈;我也爱两边长满了绿树的郊区的街道。
在这里常常会碰到几头神牛,慢悠悠地在绿树丛中转来转去。
我十分欣赏它们那种高视阔步睥睨一切、仿佛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神气。
我参观了所有的应该参观的地方,其中当然包括大金塔。
第一次参观这座佛塔的印象是永生难忘的。
我赤着脚走过长长的两旁摆满了花摊的走廊,一步步高上去,终于走到大塔跟前。
脚踏在大理石铺的地上,透心地凉。
这的确是一个很奇妙的地方。
不知道有多少大大小小的殿堂,里面坐满各种各样的佛像。
许多善男信女就长跪在这些神像面前,闭目合掌,虔心祷祝。
有的烧香,有的泼水,有的供鲜花,有的点蜡烛,有的口中念念有词,大概是对佛爷说话吧。
对我来说,这些都是十分新鲜有趣的。
至于大金塔本身,那真不愧是一个黄色的奇迹。
那么大一座东西,身上竟都糊满了金纸,看上去就像是黄金铸成。
整个塔闪着耀眼的金光,比从船上看显得强烈多了。
这金光仿佛把周围的一切楼阁殿堂、一切人物树木都化成了黄金色,这金光仿佛弥漫了宇宙。
从那以后,我的一切活动仿佛都离不开这一个黄色的奇迹;因为,在全城任何地方,只要抬头,总可以看到它,金光闪闪,高高地突出在一片浓绿之上。
友谊至上——读《季羡林散文精选》有感

友谊至上——读《季羡林散文精选》有感友谊,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奇妙的关系,它可以使人们之间充满快乐,相互友爱。
同时它也是人与人之间不可获缺的一份情感。
直到我读完季老的《季羡林散文精选》才让我真正明白-友谊至上!这本书中用大量笔墨来歌颂中国与其它国家的友谊,其中最多的就是中印友谊。
那篇《天雨曼陀罗》令我至今记忆犹新。
它记叙了季老到达印度的加乐各答备受欢迎的场面。
地毯上撒满了各种花瓣,人走在上面仿佛“步步生莲花”,如同印度古书上“天雨曼陀罗”的境界。
人们高举红旗,嘴里喊着:“印中友谊万岁!”。
这些都是友谊的体现,国与国之间的友谊就是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应亦复如是啊!记得在小学时,有一次,我和我最要好的同学吵了一架。
是因为他总喜欢和我开玩笑,而那天我的东西不见了,我以为是他藏的,但他说没有,结果我那天正好心情不好,所以就吵了一架。
但是我并没有和他道歉,我俩都选择了沉默。
一天过去了,我们仍就一句话没说。
可就在这天下午,我在桌子底下找到了我的那枝钢笔,顿时,我发现自己错了,连忙去操场找他。
一路上,我看到其它同学在一起说说笑笑,我感到很惭愧,但同时也坚定了我要和他道歉的决心。
终于,我找到了他,我把他拉到一边,惭愧地说:“对不起,是我误会了你,我的钢笔已经找到了,真的很对不起。
”他看我如此诚恳,笑着说:“没关系,我们还是好朋友,是我不该总是逗你。
来,和我一起打羽毛球。
此刻,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它是那样令人温暖,同时也让我明白什么是友谊至上!是啊!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不容忽视,它可以化解误会和矛盾,让一切都变得美好,温暖、快乐。
而这一些都是季老通过这本书教育了我,让我从此明白—友谊至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季羡林散文精选》【篇一:《季羡林散文精选》】2009年7月11日,我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北京资深教授季羡林7月11日上午9时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
一代大师季羡林走了。
带走了大师的,却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
这些大师们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为整个民族的发展指明方向。
就像孔夫子、胡适这些人虽然没有像现在这些留下几十万字或是几百万字的,但他们关于、文化、哲学的思想却在无形中影响着整个民族这就是他们在乃至文化界享有崇高地位的原因季老:您的离去叫我悲痛万分!每当看到您的举手投足,都使我心潮涌动。
您就像我的恩师,每当度到您的我都感到字字传神。
我们来世是师徒!我们选取了季老的部分以使哀悼:1、马缨花(1):有很长的一段,我孤零零住在一个很深的大院子里。
从外面走进去,越走越静,自己的脚步声越听越清楚,仿佛从闹市走向深山。
等到脚步声成为空谷足音的时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2、马缨花(2):然而使我深深地的却仍然是的马缨花,我是多么想见到它们呀3、二月兰(1):转眼,不知怎样一来,整个燕园竟成了二月兰的天下4、二月兰(2):对于我这样的和我的一切遭遇,我的二月兰一点也无动于衷,照样自己开花。
今年又是二月兰开花的大年。
在里,眼光所到之处,无不有二月兰在。
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霄汉,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5、夹竹桃: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的花;但是,对我说来,她却是最值得最值得的花6、幽径悲剧: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
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过这一条路,到办公室去。
因为天天见面,也就成了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7、清塘荷韵:楼前有清塘数亩。
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的,我的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
后来时移事迁,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8、听雨:从一大早就下起雨来。
下雨,本来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但这是,俗话说:春雨贵似油。
而且又在罕见的大旱之中,其珍贵就可想而知了9、八十述怀: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活到八十岁;如今竟然活到了八十岁,然而又一点也没有八十岁的感觉。
岂非咄咄怪事10、我的们:在深切怀念我的两个不在眼前的的同时,在我眼前那一些德国老师们,就越发显得亲切可爱了11、在饥饿地狱中:同轰炸并驾齐驱的是饥饿。
我初到德国的时候,供应十足充裕,要什么有什么,根本不知饥饿为何物。
但是,法西斯头子侵略成性,其实法西斯的本质就是侵略,他们早就扬言:要大炮,不要奶油。
在最初,德国人桌子上还12、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老舍先生含冤逝世已经二十多年了。
在这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我经常想到他,想到的次数远远超过我认识他以后直至他逝世的三十多年。
每次想到他,我都悲从中来。
我悲的是中国失去一个热爱、热民的正直的大作家,我自己失去一位从年龄上来看算是师辈的和蔼可亲的老友。
目13、赋得永久的悔:题目是韩小蕙小姐出的,所以名之曰赋得。
但文章是我心甘情愿作的,所以不是八股14、抒怀:除夕之夜,半夜醒来,一看表,是一点半钟,心里轻轻地一颤:又过去一年了15、漫谈散文:对于散文,我有偏爱,又有偏见。
为什么有偏爱呢?我觉得在各种体裁中,散文最能得心应手,灵活圆通。
而偏见又何来呢?我对散文的看法和写法不同于绝大多数的人而已16、为胡适说几句话: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胡适是一个起过重要作用但争议又非常多的人物。
过去,在极左思想的支配下,我们曾一度把他完全抹煞,把他说得一文不值,反动透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看问题比较实事求是了。
因此对胡适的评价也有了一些改变。
但是,最近我在一份报刊中读到17、季羡林谈:什么叫成功?顺手拿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18、的意义与:当我还是一个青年大的时候,报刊上曾刮起一阵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微风,文章写了一些,议论也发表了一通。
我看过一些文章,但自己并没有参加进去。
原因是,有的文章不知所云,我看不懂。
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这种讨论本身就无意义,无价值,不如实实在在地干几件事好19、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学,多来我曾反复过这个问题。
我曾一度得到两个截然相反的答案:一个是最好不要再上大学,知识越多越反动,我实在心有余悸。
一个是仍然要上,而且偏偏还要学现在学的这一套。
后一个想法最终占了上风,一直到现在20、不完满才是人生: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
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
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一生就这么一次,谈一场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吧。
不再因为任性而不肯低头,不再因为固执而轻言分手。
最后地坚信一次,一直走,就可以到白头。
就那样相守,在来往的流年里,岁月安好。
季羡林《清塘荷韵》楼前有清塘数亩。
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
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
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
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
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
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
几乎可以说,中国没有人不爱荷花的。
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
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
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
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
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够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
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命了。
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
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
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经过了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
可是,我翘盼的水面上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
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
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
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
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
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
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
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
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令人灰心的一年。
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
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
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
叶片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
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
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
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
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
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只要你肯费力来观摩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
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
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
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
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
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
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
反正从露出水面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这个局面。
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
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的,都不一样。
其他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
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
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一番。
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
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
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
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
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
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绿肥、红肥。
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
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
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
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晚上,我们一家人也常常坐在塘边石头上纳凉。
有一夜,天空中的月亮又明又亮,把一片银光洒在荷花上。
我忽听卜通一声。
是我的小白波斯猫毛毛扑入水中,它大概是认为水中有白玉盘,想扑上去抓住。
它一入水,大概就觉得不对头,连忙矫捷地回到岸上,把月亮的倒影打得支离破碎,好久才恢复了原形。
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
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
一个喜爱荷花的邻居,天天兴致勃勃地数荷花的朵数。
今天告诉我,有四五百朵;明天又告诉我,有六七百朵。
但是,我虽然知道他为人细致,却不相信他真能数出确实的朵数。
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知还隐藏着多少骨朵儿,都是在岸边难以看到的。
粗略估计,今年大概开了将近一千朵。
真可以算是洋洋大观了。
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
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
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