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欣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画欣赏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

它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

它植根于华夏浓厚的文化沃土之中,跨越不同时空,历经萌芽、发展、成熟、创新、再发展的诸多不同阶段,形成了融汇民族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意识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

它与西方的油画形成了两座并峙的艺术高峰。

在改革开放之今日,东西文化碰撞加剧,加之理论上的混乱、误导,人们的思想异常活跃,部分画家对传统艺术产生了动摇,对现代派、后现代派、形体艺术追捧有加。

一时间出现了大众普遍不认识,行家普遍读不懂,光怪陆离的新洋象。

目前的问题是:绘画的多,画好的少;喜欢画的多,真正懂画的少。

有的叫喊着“传统”,在作品里却见不到传统的影子,根本就没钻进去,谈何从传统中打出来。

有的呼吁着“创新”,其作品远没冲破传统的樊篱,不师自然,抱残守缺,谈何出现新面目。

有的学画十几年,不知“六法”为何物,不晓“三七停”起手式,不懂黑、白、灰的协调关系。

画上两个品种,号自称“王”,“画山不过三五峰,画水不过三五波”,岂不笑话。

有的优劣不分,只学低的,不师高的,岂知已有“师其高而得其中,师其中而得其下”的衷告。

初涉此道的鉴赏家、收藏家,分不出作品的高下,只认画家的名气,不认画家的作品;把赝品当真迹的不少,视瑕疵为珍宝的有之。

上述现象比比皆是。

面对中国画大多人看不懂、不会看的状况有必要老调重弹。

现就如何欣赏、解读中国画谈谈个人浅见。

欣赏作品要看气韵早在一千五百年前,南齐的谢赫就提出了品画艺术的标准“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项法则。

气韵生动,是对作品的总体要求,是艺术应达到的最高境界。

也是品评、赏析中国画的主要准则。

气韵,在传统中国画中,是指神气与韵味的总和。

石涛曰“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

“气”的词组不胜枚举,如:气韵、气脉、气概、气势、骨气、豪气、霸气、灵气、逸气、匠气、俗气、金石气、阳刚气、脂粉气……等等。

可见“气”字弥漫四散!既有崇高之气,亦有形下之气。

元代杨维桢指出:“故论画之高下者,有传形,有传神。

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

”清代唐岱谈到:“六法原以气韵为先,然有气则有韵,无气则板呆矣。

”清方熏则说:“气韵生动,须将生动二字省悟,能会生动,则气韵自在”。

气韵生动成了绘画的首统要义,成为画家在创作中追求的最高目标。

也成为中国画品赏的主要准则。

中国传统人物画强调“动势”、“传神”、“神气”,山水画重视“气势”、“意境”、“气象”,花鸟画侧重“态势”、“生机”、“意趣”,所有这些无一离开气韵生动这一绳律。

总之,气韵生动是绘画的一种整体感应,是一种精神透析,是一种生命状态领悟。

好的作品总是伴随着气韵而生,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佳作,都具备气韵生动的特点。

欣赏作品要看笔墨“六法”中,谢赫将“骨法用笔”列在第二位。

“骨法”在中国画中指的是运用线条作为骨架进行造型的方法。

它融合了汉字书法中用笔的规律和美学原则,体现出线条的力度、质地和美感。

通过不同的线条去体现笔墨的动态、势向、韵律、节奏,以写神、写性、写心、写意为目的。

所以说,写意性是中国画的精神实质。

中国画以线条构成,是与中国艺术家对线条的情有独钟和独特感受分不开的。

我们绘画的先祖认为,以点作画易于零散、琐碎,以面作画易于模糊、平板,用线最易捕捉物体的形象及动感,最适宜发挥毛笔、水墨、宣纸绢帛的特性。

可以说线条是中国画家独到的艺术语言,是中国画的灵魂,是作者在抒情达意中的宣泄。

千百年来,中国艺术家伏案笔耕,利用不同的笔法书写着粗细、曲直、刚柔、毛涩、疾徐、虚实、顺逆、繁简等不同质地、不同感觉的线条。

并用这些含情线条的渐变、排列、组合、交搭、分割、呼应,有画面上构成造型的诸多形式。

用于绘画的线条是有生命力的。

抑扬顿挫、疏密粗细、快慢虚实、浓淡干湿、无不显现着画家的才思、功底。

国画大师黄宾虹先生把绘画的点线用五个字概括:“平”、“留”、“圆”、“重”、“变”。

平:如锥划沙,笔锋与纸保持在一个水平上,运压力与提浮力相衡。

留:如屋漏痕,笔在运行中感觉有阻力,在与纸摩擦的阻力中艰涩前行。

圆:如折钗股,指用笔圆浑有力,浑
厚、不露锋芒,富有弹性。

重:如高山坠石,用笔要用劲,要有力度,力透纸背;打点,象高山掉落的石块那样有份量。

变:变化,笔画形成多样性对比,不雷同。

运用绘画中的气与力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气就谈不上力,中国画家讲究以气运力,有气为活笔,无气为死笔。

笔断意连、形断气连、迹断势连均有气接,因而作品才能气势逼人。

笔韵是中国画家追求的较高境界。

运笔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内在节律,情感起伏,通过气与力的统一变化而形成用笔的韵律感和节奏感,亦是画家心弦的拨动。

笔力、笔气、笔韵是有机的统一,以气统力、统韵,以韵助气、助势,三者完美的结合,方称上佳的用笔。

或古拙质朴、浑厚苍劲、刚健挺拔、或含蓄内敛、简约空灵、飘逸洒脱,无不是画家千锤百炼,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的结果。

相反,板、刻、结、漏、死、滞、浮、弱、俗的线条是画家所不取的。

驾驭线条的能力,也是衡量画家水平的关键。

中国画以墨为主、以色为辅,是其基本特点,笔墨二字几乎成了中国画的代名词。

如果说西画是体、面和色彩的交响,那么中国画就是点、线与水墨的协奏。

墨分五色,释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五大色阶,并由五种色阶之间(加水量多少)形成的无数细微的渐变。

唐代张彦远在论墨时说:“草木敷荣,不待丹绿而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风不待五色而粹。

是故运墨而五色俱,谓之得意。

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说明墨不仅能决定形象,分出明暗,拉开距离,代替色彩,还能制造画面的气氛。

中国画家深谙绘画要旨,认为:画面太枯则有燥气,画面太湿则无生气,墨无变化则僵滞死板。

因而数块浓墨必以淡墨破之;一片淡墨必以浓墨破之;一片枯墨必以湿墨润之;一块湿墨必以枯墨提醒。

观其面目时往往尚未看清具象形态,就已被画面笔墨中溢出的抽象意韵所感染。

在欣赏中国画时往往也从这里入手。

欣赏作品要看构图、形式中国画的构图有多种形式,也有多种提法,习惯称谓“章法”、“布局”。

东晋顾恺之称之为“置陈布势”,谢赫则称之为“经营位置”。

提法虽不一,但其意相同,即作者将要表达的内容与形式加以组织、安排,构成一个体现个性、呈现气势、和谐统一的整体画面。

一幅作品境界或高或低,或奇特或气庸,构图至为关键。

构图的好坏,对作品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构图法则有其自身规律,最主要的规律就是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

凡符合对立统一规律的作品,就耐看,就有美感,就有吸引力,反之,美的因素就会大打折扣。

构图的来源是生活,是眼界,是修养,是格调。

构图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因为中国画使用独特的散点透视法。

用这种透视法来展现绚丽多姿的世间万物,给作者带来极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

它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求物体现象,只求构思和形象入“理”。

中国画讲究稳中求奇,险中求稳,着意对比,打破对称,形成一个富有节奏的协调整体。

中国画多采用“三七停”起手法则,多把主体物象放在三七点上,对打破均衡,匀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易于形成韵律节奏,给观者以视觉美感。

看画还要远观其势,近取其质。

利用不固定的视距、观其物象。

远看大势气韵,近看点线质量。

“豪放不忘精微”,往往在细小的部分更能体察作者的绘画能力。

“ 六法”精论,千古不移,是画学传统的金科玉律。

在中国绘画史上这一理论具有无法撼动的深远作用。

也是时下评价、品赏中国画的根本法则。

凡属画人必受这一法则的约束和检点。

用这一法则鉴赏、评价中国画作品,其高低自可辨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