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倍晋三个人因素对其外交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则立不预则废”](https://img.taocdn.com/s3/m/43b7c51f763231126edb1195.png)
记者:您对安倍晋三的最近发出的一些言论和态度有什么看法?针对钓鱼岛问题,您是否有什么战略新思维?罗援:首先,安倍晋三作为一名政客,对他而言,外交语言是外交语言,实际行动是实际行动。
其次,日本政策不是他的个人主张可以决定的。
日本也不可能舍近求远,丢掉它最大的经济利益。
所以安倍上台以后肯定会做一个权衡利弊的考虑,对安倍晋三下一步的政策走向我们还要进一步从日本的整个政治经济体系的走向来观察。
中日关系从大局来看,转缓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但是作为我们中国人来讲,在事关我们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决不能妥协让步,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要有这个坚定的决心和意志,有这方面的实力准备和应变方案。
战略思维方面,我觉得首先应该做好预测,预测整个形势朝什么方向发展,要客观、合地进行分析,既不能把危机夸大,也不能把危机缩小,要进行准确的预测。
第二,是要预制,就是要从我们的实力上、方案上以及整个力量准备、力量协调方面,都要有一个预制。
不管硬件还是软件都要做好。
第三,要做到预防,预防危机的进一步升级。
哪怕出现了升级,就要将其置于可控范围之内。
记者:那您认为的“硬件”和“软件”,分别是指什么?罗援:软件是指一定要有一个国家的海洋安全发展战略。
所以我觉得应该尽快成立国家海洋委员会,制定国家海洋战略,确定哪些是我们的长期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
再一个就是我们的近岸防御,对那些有争议的岛礁怎么收复?和平收复、谈判收复还是武力收复,在什么时间收复、什么时机收复……这些都要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规划。
从硬件建设角度来讲,第一就是我们的海军实力。
第二是我们的执法力量。
我呼吁尽快组建国家海岸警备队,整合我们的海上力量。
安倍晋三计划辞职
![安倍晋三计划辞职](https://img.taocdn.com/s3/m/cb2b66b0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27.png)
安倍晋三计划辞职
近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宣布他计划辞去首相职务,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热议。
安倍晋三在担任首相期间,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但也面临着诸多争议和挑战。
他的辞职将对日本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安倍晋三在担任首相期间,致力于实施“安倍经济学”,通过货币宽松政策和财政刺激措施,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增长和复苏。
同时,他也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加强了日本与美国、欧洲等国家的关系,提升了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然而,安倍晋三在处理一些内外政策问题上也遭遇了挑战,比如对待历史问题上的立场和对待邻国的外交政策等,引发了国内外的争议和批评。
安倍晋三辞职的决定,无疑将对日本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在他辞职后,日本政府将面临新一轮的领导人选举,新首相将需要承担起推动经济发展、改善国内外关系等重任。
同时,安倍晋三的辞职也将对日本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关系产生影响,新首相将需要继续推动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安倍晋三计划辞职将对日本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深
远影响。
他的执政经验和政策成果,以及面临的挑战和争议,都将成为日本政治和国际关系的重要议题。
我们将拭目以待,看新一任日本首相将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推动日本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安倍晋三的10个冷知识
![安倍晋三的10个冷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4a460485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fd5706d.png)
安倍晋三的10个冷知识安倍晋三是日本政治家,曾两次担任日本首相,被认为是日本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
他在领导日本政府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政策改革和外交努力,对日本的经济和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是关于安倍晋三的10个冷知识:1.安倍晋三曾是日本著名政治家安倍晋太郎的孙子。
安倍晋太郎是日本的前外相和自民党元老,对安倍晋三的政治影响深远。
2.安倍晋三在2006年首次当选为日本首相。
然而,他的首相任期只持续了不到一年,由于内阁支持率下降和对处理政治丑闻的不当回应,他在2007年辞去了首相职务。
3.安倍晋三在2012年再次当选为日本首相,成功连任了6年。
这使他成为日本自战后时期以来第一个在连任中不改变首相之位的政治家。
4.安倍晋三是日本自由民主党的成员,这是日本一直以来的主要执政党。
安倍晋三通常被认为是自由民主党的保守派领导人。
5.安倍晋三在外交上采取了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试图提升日本的国际地位。
他推动了日本与美国和欧洲国家的经济和安全合作,并加强了日本与东南亚和印度的关系。
6.安倍晋三在内政上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改革,被称为“安倍经济学”。
这一政策旨在通过货币宽松、财政刺激和结构改革来促进日本经济的增长。
7.安倍晋三曾提出修改日本宪法的建议,尤其是针对日本自卫队的角色。
然而,由于对修宪的争议和反对声音,这一建议尚未实现。
8.安倍晋三的领导风格备受争议。
一些人称赞他的决断和领导能力,而另一些人批评他的民意忽视和政策决策不民主。
9.安倍晋三在日本国内享有很高的支持率,但也备受批评。
他的长期执政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如经济不平等、老龄化、少子化和工作不安全等,使一些人对他的政策产生怀疑。
10.安倍晋三在2020年因为健康原因辞去了首相职务。
他的辞职引发了对谁将接任他的热烈讨论,并且也引发了关于他长期执政对日本政治体系的影响的讨论。
总结起来,安倍晋三是日本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之一。
他的领导风格、外交政策和经济改革都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
安倍晋三的评价
![安倍晋三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6b223c95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3c.png)
安倍晋三的评价安倍晋三是日本自民党的政治家,曾两次担任日本首相,分别是2006年至2007年和2012年至2020年。
他在日本政坛上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支持者,但也受到一些争议和批评。
一、政治成就1. 经济政策:安倍晋三在担任首相期间,推出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被称为“安倍经济学”。
这些政策旨在刺激经济增长,包括财政刺激、货币宽松和结构性改革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三箭政策”,即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经济结构改革。
这些政策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2. 外交政策:安倍晋三在外交政策上也有一定的成就。
他积极推动日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包括与中国和韩国的关系。
他还加强了日本与美国的联盟关系,推动了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更积极的角色。
3. 安全政策:安倍晋三在安全政策上也有一定的成就。
他推动了日本的集体防卫政策,并加强了日本的自卫队。
他还推动了日本的国防政策,包括修改宪法第九条,使日本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国际维和行动。
二、争议和批评1. 经济政策:安倍经济学虽然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一些人认为,这些政策并没有解决日本面临的结构性问题,例如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市场的僵化。
2. 外交政策:安倍晋三在外交政策上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他的一些言论和行动被认为是挑衅和冒犯周边国家,包括参拜靖国神社和提出对钓鱼岛的主权主张等。
3. 安全政策:安倍晋三在安全政策上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他的一些政策被认为是在破坏日本宪法和和平主义的精神,例如修改宪法第九条和推动集体防卫政策。
总的来说,安倍晋三在日本政坛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支持者,但也受到了一些争议和批评。
他的政策和行动对日本的未来发展和国际地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安倍晋三
![安倍晋三](https://img.taocdn.com/s3/m/487126e3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c2.png)
政治方面
●积极修宪
战后的日本宪法被称为“和平宪法”,该宪法明确表示日本放弃战争,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 承认国家交战权。安倍晋三力主将日本“和平宪法”,修改成一部被日本在野党所称的“走向战争的宪法”,说 “我国的安全保障与宪法之间的背离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他曾公开表示,日本现行宪法第九条有关“放 弃战争”的条款是日本“正常化”道路上必须搬掉的“拦路石”。2006年9月1日,安倍晋三明言:“如果成为自 民党新总裁,我将在修改宪法的政治日程中发挥领导作用。”
2016年2月3日,安倍晋三在众院预算委员会会议上提及有必要修改规定“不保持战力”的《宪法》第九条 第二款。安倍晋三称“七成宪法学者持自卫队有违宪嫌疑的观点,有意见认为应当改变这一状况,抱着应由我们 自己改变的信念公布了自民党的修宪草案”,并指出宪法“制定于被占领期间,有的内容已不符合时代”。关于 日本自卫队,安倍晋三强调“自创设以来,长达60年在国内外开展各种活动,如今已获得国民毫不动摇的支持”。
2013年1月30日,再次成为首相的安倍晋三在众院全体会议上明确表示,考虑对规定修宪条件的宪法第九十 六条进行修改。根据自民党提出的宪法修正草案,将第九十六条规定的修宪所需条件由分别获得参众两院2/3以上 议员赞成票放宽至过半数赞成。2013年2月15日,安倍晋三出席自民党宪法修正推进总部会议时称,将修宪定位 为“需解决的重大课题”,表现出其在任期内实现修宪的强烈意愿。
1977年,毕业于日本东京成蹊大学政治学科;1993年,首次当选日本众议院议员;2006年9月20日,首次 当选自民党总裁;2006年9月26日,当选第90代日本首相,次年9月12日辞职;2012年9月26日,再次当选自民 党总裁;2012年12月16日,带领自民党在第46届众议院选举中以绝对优势获胜,于2012年12月26日出任第96 代首相,成为战后继吉田茂之后,第二位再度拜相的政治家;2014年12月24日,连任日本第97代首相;2015年 9月8日,“无投票”连任自民党总裁;2017年11月1日,第四次当选首相;2018年9月20日,第四次当选自民党 总裁;2020年8月28日,宣布辞任首相,于9月16日正式卸任并离开首相官邸。
外交政策影响因素
![外交政策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539ee4791711cc7931b7168c.png)
影响国家对外政策非政治经济军事等非国力因素的具体分析政法学院社会工作:曹双兴学号0903030003[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许多国家都在融入这个国际大市场,在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同时,由于利益分配机制和各国的实力不平等,国际环境也伴随着紧张的气氛,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这就要求各个国家要处理好外交,坚持正确的对外政策,在联合国宪章条框下进行合理正确的外交。
但从长远来看,世界走向和平将是时代所需。
关键词:外交政策、利益、发展、和平、非政治经济等非国力因素【正文】: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和我国建立起外交关系,中国的对外政策也开始走向了一个新的起点,特别是进入21世纪这个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并伴随着我国在国际舞台影响力的增强,新的对外政策也陆续出台,然而中国毕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与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随着其它国家不断强大起来和美国企图在世界推行单边主义政策,再有最近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我国对外形势依然严峻,在这样一个国际环境的体系下,了解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因素是必然的,特别是以后作为接班人的我们更需要清楚知道这些因素,同时随着世界走向和平,国力影响外交政策将不断削弱,所以我们更应该把眼光聚集到非政治经济军事等非国力因素上来。
纵观外国对外政策和我国对外政策出台的背景和目的,我们可以认为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非政治经济军事等非国力因素主要有:民族文化、个人因素、国民意识、国际环境、灾难、历史等。
一、民族文化国家对外政策是相对于国际关系而言,在影响国际关系因素中,除了以国家力量作为后盾来计算,民族文化的差异即成为最重要的因素,在对外政策中,民族文化的差异始终制约着国家对外政策的实施,即使是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也同样受这个因素的影响。
(1)、民族文化心理影响国家之间的关系从而制约对外政策的制定。
我们都知道不同文化的国家他们的文化心理也将有所不同,在国际上看带同一个问题也会产生歧义,不同的文化心理对自己的国家和别的国家将会有不同的要求,国家关系也随着文化的趋同而有所缓解,而文化上的差异就只能增进彼此的文化上的误会,从而制约了国家之间的关系,并影响着对外政策的出台。
安倍晋三评价
![安倍晋三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d8212b7f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1f.png)
安倍晋三评价安倍晋三(Shinzo Abe)是日本历史上备受瞩目的政治家之一。
他曾两次担任日本首相,分别是2006年到2007年和2012年到2020年。
在他的领导下,日本经历了许多政治和经济改革,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争议和挑战。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安倍晋三的评价进行探讨。
首先,安倍晋三在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他实施了一项名为“安倍经济学”的政策,旨在促进日本的经济增长和消费。
这一政策包括财政刺激计划、货币宽松政策和结构性改革。
通过这些举措,日本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失业率有所下降,企业利润增加。
然而,一些批评者认为安倍经济学并没有根本改变日本经济的结构问题,只是暂时刺激了经济增长。
其次,安倍晋三在外交政策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他试图扩大日本的国际影响力,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关系。
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包括与亚洲及其他地区的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以及积极参与联合国的活动。
他还加强了与美国的关系,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建立了密切的个人友谊。
然而,一些批评者认为安倍在外交政策上过于依赖美国,并没有实现日本成为一个更独立和积极的国际参与者的目标。
此外,安倍晋三在国内政策上也有一些争议。
他试图修改宪法第九条,以便能够在某些情况下使用自卫队以保卫国家安全。
一些人认为这是一种危险的举动,可能会导致日本重新武装化,并增加地区紧张局势。
此外,对于一些内外批评者来说,安倍的保守主义政策和历史修正主义倾向也是一大争议。
最后,我们需要评价安倍晋三的领导风格。
一些人认为他是一个坚定且果断的领导者,能够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实现他的目标。
他也展示了一定的政治手腕,善于与其他政治家和团体达成妥协。
然而,一些人批评他的领导风格过于集中,并没有充分倾听国民的声音。
综上所述,安倍晋三在日本政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在经济、外交和国内政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他的政策和领导风格也面临着一些争议和批评。
对于他的评价可以因人而异,但无可否认的是,他对日本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胆”安倍的财经政策
![“大胆”安倍的财经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2b9a266d51e79b89690226e5.png)
“大胆”安倍的财经政策在12月16日的日本众议院选举中,日本自民党获得压倒性胜利。
自民党总裁安倍晋三毫无悬念地成为日本新一任首相。
这位1955年以来首位先后两次出任日本首相之人,能否拯救日本经济?他将给日本经济带来何种影响?安倍晋三的经济政策,核心就是金融领域的量化宽松政策与财政领域的积极投资。
尤其在货币政策方面,更是提出“大胆的金融缓和”政策。
长期以来,日本经济始终苦于通货紧缩困扰。
作为央行,日本银行拥有相对独立的货币政策制定权,并将通胀率目标长期定为1%。
对此,安倍晋三认为日本银行的货币政策过于保守,应当将通胀率设定为2%甚至3%,并在通缩转为通胀之前,进行“无限制的量化宽松”政策,即所谓的“大胆的金融缓和”。
同时,他还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使日元贬值,以利支撑日本的制造业发展。
他甚至具体提出,将由日本财务省、日本银行和民间企业建立“官民协调外债基金”,由这一基金在国际市场购买外国国债。
在财政方面,安倍的政策更令人意想不到——在公共事业领域推出规模约为数十万亿日元的补充预算。
日本每年财政预算总规模约为100万亿日元,其中50余万亿日元都来源于新增国债,各类国债总额已达到900余万亿日元,约为GDP的2.5倍,或是政府年财政收入的20倍。
在中央政府财政如此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安倍的大规模公共事业投资与“无限制的量化宽松”是否会加剧甚至直接导致债务危机,引发日本国内的担忧。
一向对通胀目标谨慎、主张稳健货币政策的日本银行总裁白川方明与安倍之间的意见对立颇为尖锐,以致于安倍在12月16日大选结束当晚就在记者会上说:“(关于19日到20日日本银行即将举行的金融政策讨论会议)希望日本银行方面充分认识到选举结果,作出恰当的判断。
”根据现行《日本银行法》,内阁无法干预日本银行的货币政策权力。
不过安倍已经打算利用执政联盟在国会的优势地位修改此法,加强政府对货币政策的干预能力。
他还要求日本银行与政府达成货币政策协议,明确规定物价目标。
安倍逝世感悟心得体会(3篇)
![安倍逝世感悟心得体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6015c55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d3.png)
第1篇2022年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参加一场政治集会时遭遇枪击,不幸离世。
这一消息震惊了全世界,人们纷纷为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感到惋惜。
作为一名热爱和平、关注国际事务的公民,我深感悲痛,同时也对安倍晋三的一生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一、安倍晋三的政治生涯安倍晋三出生于1954年,是日本战后出生的第一位首相。
他曾在2006年至2007年和2012年至2020年两次担任日本首相。
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安倍晋三提出了“安倍经济学”等一系列政策,旨在振兴日本经济。
此外,他还致力于推动日本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改革,努力实现日本“正常国家化”。
二、安倍晋三的功与过1. 功绩(1)经济振兴:安倍晋三提出的“安倍经济学”包括货币宽松、财政刺激和结构改革三个方面,使日本经济逐渐走出困境,实现了稳定增长。
(2)外交政策:安倍晋三在外交方面积极推动“亲美、亲华、亲俄”政策,努力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为日本争取更多国际话语权。
(3)政治改革:安倍晋三推动日本政治改革,强化首相权力,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2. 过失(1)历史问题:安倍晋三在历史问题上态度暧昧,未能妥善处理与邻国的领土争端和历史问题,引发周边国家的不满。
(2)右翼倾向:安倍晋三在政治上偏向右翼,曾参拜靖国神社,加剧了日本与邻国之间的矛盾。
三、安倍晋三逝世的感悟1. 和平的重要性安倍晋三的逝世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和平的珍贵。
作为一名政治家,他的一生都在为日本的国家利益而努力,但最终却因暴力事件离世。
这让我们意识到,和平、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2. 政治家的责任安倍晋三的政治生涯充满了争议,但他始终致力于推动日本的发展。
这让我们看到了政治家的责任和担当。
作为一名政治家,不仅要关注国家利益,还要关注民生福祉,努力实现国家的长远发展。
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安倍晋三逝世后,国际社会纷纷表达哀悼之情。
这让我们想起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安培遇害原因分析报告
![安培遇害原因分析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97ab1164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1f.png)
安培遇害原因分析报告
安培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训练独裁者派系的头目,他是一个强硬的军人,主张日本对外采取侵略政策。
安培遇害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安培的极端立场和战争政策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和反对。
在当时的日本社会,虽然战争正处于高潮,但也有一部分人对于日本军国主义的残酷行径感到不满和不满。
安培作为军方高层人物,推行侵略政策,残酷地镇压反对派,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和矛盾,导致了许多人对他的仇恨和愤怒。
其次,安培权力过大,滥用职权,造成了一些内外政治经济利益集团对他的不满和反对。
安培通过对军队和政府的控制,获得了巨大的权力,但他并没有善于权力的使用,反而滥用职权,肆意打压异己。
这使得他的权威受到了内外利益集团的威胁,他们对他的不满和反对不断增加,最终导致了他的遇害。
第三,安培在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中没有有效地应对,使得他
的形象受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安培悍然推行侵略政策的同时,日本也陷入了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中。
由于战争需求的不断增加导致了物价的上涨,同时长期的战争也耗尽了国家的资源,使得经济陷入困境。
安培在这个困境中没有出台有效的措施,使得危机进一步恶化。
人们对于这种无能的领导者感到失望和愤怒,这也为安培的遇害埋下了伏笔。
综上所述,安培遇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的极端立场和战争政策引起了很多人的反对和愤怒,他滥用职权,导致了一些利
益集团对他的不满和反对,他在经济危机中没有有效地应对,使得他的形象受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他的遇害。
国际战略格局演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国际战略格局演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f85fc8cdd88d0d233d46a82.png)
国际战略格局演变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作者:冯玮来源:《中国经济报告》2015年第09期影响中日关系的两个关键问题是“历史认识”和防卫政策日本国家安全保障局局长、首相安倍晋三主要智囊谷内正太郎曾表示:“对于21世纪的日本外交来说,如何与中国相处是最大课题。
这个课题对于安倍政权而言,尤其困难,尤其沉重。
”国际局势影响中日关系确实,安倍两次当选首相,中日关系均处于“冰点”。
2006年9月第一次当选首相时,用时任中国外交部部长唐家璇的话说:“由于小泉首相顽固坚持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中日关系面临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困难的局面。
”2012年12月安倍再度当选首相时,因野田佳彦政权对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而导致中日关系高度紧张。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安倍两次执政后的对华政策,存在明显反差。
首次执政后,安倍一改“鹰派”立场,不仅将中国作为首访国家,就任40多天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两次会谈,表示希望中日双方能进行全面合作,提出两国建立“战略互惠关系”,对缔结中日经济合作协定表现出积极态度,而且没有参拜靖国神社。
在朝鲜核试验后,安倍甚至一改之前“发展短程核武器并不违反日本和平宪法”的立场,重申“坚持无核三原则是政府的基本方针,没有任何人对此表示异议”。
再次执政后,安倍无视中国在钓鱼岛、靖国神社、和平宪法三个问题上的“重大关切”,拒不承认和中国存在钓鱼岛主权之争,积极推动修改和平宪法,而且在执政一周年之际参拜靖国神社,处处和中国“较劲”。
安倍两次执政时期的对华政策和立场,为何出现明显反差?自民党前干事长中川秀直表示:“(安倍)首相不是以意识形态定标准的人。
安倍的转变不是…君子豹变‟,而是立足于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考量的政治姿态。
”那么,安倍再度执政后,日本“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解析这一问题,是认识当今日本对华政策和中日关系走向的关键。
毋庸置疑,中日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对华政策的投影。
20世纪70年代末《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后至80年代中,中日两国曾经历“政热经热”的所谓“蜜月期”。
岸田政府与日本外交及安保政策取向
![岸田政府与日本外交及安保政策取向](https://img.taocdn.com/s3/m/28916612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97.png)
吕耀东 王 方【内容摘要】2021年日本政坛变动。
“自民党总裁选举”和“众议院大选”中的政策讨论,反映了日本外交及安保政策新动向。
岸田政府延续自民党一贯的保守主义路线,将“修宪”步骤提上议事日程。
价值观外交和“人权问题”成为岸田政府关注的重点。
岸田政府的人事和安保政策取向依然受“安倍理念”的影响,沿袭了安倍执政时期防卫费增额的惯性,以此不断“强化日本的防卫力”。
岸田政府有条件同意增加驻日美军驻留经费,希望发展“更高层次”的日美同盟关系,来推动“印太构想”下的安全机制构建及价值观外交。
岸田政府的对华“对话”外交意向能否坚持“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依然存在变数。
【关键词】岸田政府 修宪 价值观外交 日美同盟 “四边机制” 中日关系【中图分类号】D831 【文章编号】1003-4048(2021)04-0001-10【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6/ki.rbyj.2021.04.00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日本海洋战略及政策研究”(编号:20FJB006);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日本外交战略及中日关系研究”(编号:GJ08-2017-SCX-2974)【作者简介】吕耀东,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07)王 方,华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博士 生(北京 100007)岸田政府与日本外交及安保政策取向一般来说,一国政坛变动势必会引发国家政策、方针的调整和变化。
2021年日本政坛变动体现在“自民党总裁选举”和“第49届众议院大选”之中,同时岸田文雄新一届内阁执政理念及政策也出现了新动向。
深入探讨日本政坛变动中自民党的执政理念及政策取向,有利于进一步厘清日本政府的外交及安保政策走向。
一、自民党总裁选举聚力众议院选举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于2021年9月29日举行,自民党前政调会长岸田文雄在与日本行政改革担当大臣河野太郎、日本前总务大臣高市早苗以及日本自民党代理干事长野田圣子的激烈角逐中,以明显优势胜出,成功当选自民党第27任总裁,并于10月4日临时国会的首相指名选举中正式当选为日本首相。
21世纪以来日本国家战略的演进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21世纪以来日本国家战略的演进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ba16dde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69.png)
582021.521世纪以来日本国家战略的演进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刘江永【内容提要】21世纪以来,安倍晋三制定并推行了一整套日本的国家战略,主要包括修改日本宪法、推进“自由开放的印太”构想等。
日本国家战略经历了酝酿、经营、诱导、重塑四个阶段,其演进的背景包括历史传承、家族影响、战略思维、对华政策、岛争误导等。
继任的日本首相菅义伟延续了安倍的战略思想,并且为了赢得即将到来的自民党总裁选举和众议院大选,不会轻易作出调整。
菅义伟从日本国家战略出发的对华政策以及涉及台湾、新疆、香港等一系列中国内政问题的错误言论亟需改弦更张,否则将适得其反,并且会对中日关系造成较大冲击。
【关键词】日本国家战略;中日关系;日美同盟;日本对华政策【DOI】10.19422/ki.ddsj.2021.05.008安倍晋三从2006年至2020年先后两度执政,成为日本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
这期间,安倍晋三与其“政治盟友”麻生太郎结成日本政治权力中枢的“安麻体制”,并逐步形成一整套日本的国家战略。
日本的国家战略与其对华政策构成“一体两面”,对中日关系产生直接影响。
2021年4月,有三件事导致中日关系严重倒退,日本在中国的形象急剧恶化。
一是4月13日,日本决定向太平洋排放福岛核电站事故核污染处理水。
二是4月16日,日本首相菅义伟与美国总统拜登发表题为《新时代的日美全球伙伴关系》首脑联合声明,确认《日美安全条约》第五条适用于钓鱼岛列岛,“强调台湾海峡和平稳定的重要性,鼓励和平解决两岸问题。
对香港和新疆的人权状况表示严重关切”。
[1]三是4月21日,菅义伟以总理大臣身份向靖国神社供奉祭品,前首相安倍晋三也再度参拜靖国神社。
这些倒行逆施都与安倍制定的日本国家战略不无关联。
21世纪以来日本的国家战略及对华政策演进安倍执政时期,日本的国家战略主要沿着两个方向交错前行:一是对内谋求修改《日本国宪法》,增强军备,从历史观、战争观等方面彻底改变日本战后体制;通过灵活解释宪法制定“新安保法”,使日本走向“能战国家”,再利用“中国威胁论”减少国内外阻力,以期最终实现修宪目标。
安倍总结范文
![安倍总结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b3a95a7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b2.png)
安倍总结导言安倍晋三(Shinzo Abe)曾于2012年至2020年担任日本首相,是日本政治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首相。
安倍总理在就任期间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改革措施,对日本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安倍总理的政绩进行总结和评价。
经济政策安倍首相施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被称为“安倍经济学”(Abenomics)。
这一政策的核心是“三支柱”:货币宽松政策、财政刺激政策和结构改革政策。
首先,安倍经济学的货币宽松政策采用了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旨在刺激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
通过购买国债和其他金融资产,央行将货币供应量增加,降低利率,提高企业和个人的借贷能力,以促进投资和消费。
其次,财政刺激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来刺激需求。
安倍政府实施了多轮减税政策,旨在促进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
此外,政府还出台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包括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投资和支持中小企业的措施。
最后,安倍政府着力推进结构改革,以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
结构改革包括放宽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推动劳动力市场改革和推进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
这些举措旨在提高经济的竞争力和生产效率,为日本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打下基础。
总体来看,安倍经济学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功。
货币宽松政策刺激了消费和投资,货币政策目标的通胀率也有所提高。
此外,财政刺激政策对日本经济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刺激作用。
然而,经济改革的进展相对有限,日本仍面临结构性问题,如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市场刚性。
外交政策安倍政府在外交政策上也做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其中,与美国的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安倍总理积极加强了与美国的经济和安全合作,通过推动日美自贸协定(TPP)和与美国的安保合作协议(GSOMIA、ACSA)等协议的签署,提高了日本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此外,安倍政府加大了对亚洲地区的外交投入,旨在加强与亚洲国家的关系。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与中国和韩国的关系。
安倍政府一方面在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中取得了一定进展,另一方面与韩国的关系却存在着一些争议和紧张。
从安倍晋三上任看中日外交前景(选修课作业,政治相关)
![从安倍晋三上任看中日外交前景(选修课作业,政治相关)](https://img.taocdn.com/s3/m/4b0268e0102de2bd96058846.png)
从安倍晋三上任看中日外交前景北京时间12月17日凌晨结束的日本第46届众院选举中,安倍晋三率领的日本自民党最终获得294个众院席位(小选举区237席、比例选举区57席),以压倒性优势击败野田佳彦率领的民主党,成为日本第一大党。
而安倍也将成为日本第96任首相。
据日本NHK电视台报道,安倍16日晚在接受该电视台采访时表示,自己当选首相后,将尽可能早地寻求改善中日关系,但在钓鱼岛的领土主权问题上绝不退让。
同学们也许会觉得“安倍晋三”这名字似曾相识。
事实上,他曾在2006到2007年期间担任日本首相,并于2007年七月因丑闻事件被迫辞职。
此次安倍再度出任首相,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钓鱼岛问题及中日关系的前景。
1.日本缘何频频更换首相回顾近年的日本政坛,更换首相事件频频发生,这是否预示着日本内部正在走向分崩离析呢?这些事件,多大程度上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类似状况在日本历史上出现过吗?我们必须看到,日本政坛不稳,大半是由于国内经济状况每况愈下,也受到日本本身政治体制的影响。
翻看日本战后史,我们会发现日本不只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短命首相”的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日本曾经出现过“十年九相”的情况。
这跟日本经济不景气有一定关系。
日本在战后,经济增长比较顺利的时候,民生改善比较好的时候,通常是政局相对稳定的时候。
而当日本国内的经济出现萧条时,老百姓就要求变革,就造成了政局的不稳定。
现在日本还没有从金融危机的阴霾中走出来,国内的经济和政治还相对不稳定。
关于日本的政治制度:第一,日本虽是民主制度,但首相实际上是内阁的首席,是一个召集人,赋予他的权力非常小。
第二,日本的政党制度也有问题,多数党的领袖就是要做首相,但政党本身也会隔一段时间要选举,首相也会跟着变,所以首相任职的时间非常短。
政党内部选举也乱象丛生,使首相人选的确立更加扑朔迷离。
第三,国民可以随便批评首相,首相需要经常应付公众舆论。
而且由于政党和首相执政时间都很短,他们很难将主要的精力用来去考虑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以及国家的利益,每天都是在考虑选举,甚至揭对方丑闻。
安倍事件感悟心得体会(3篇)
![安倍事件感悟心得体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7d6ed66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bb.png)
第1篇近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遭遇不幸,在参加一场演讲活动中遭到枪击,不幸身亡。
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也引发了我对和平、责任、勇气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在此,我愿以安倍事件为鉴,谈谈自己的感悟和心得体会。
一、和平的重要性安倍事件的发生,让我们再次认识到和平的珍贵。
战争和冲突给人类带来的痛苦是难以想象的,而和平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1. 尊重历史,珍视和平。
安倍在任期间,多次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亚洲各国人民的强烈不满。
这一行为伤害了受害国人民的感情,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尊重历史,珍视和平。
2. 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
各国应加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3. 坚决反对恐怖主义。
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宁的公敌。
各国应加强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为和平创造有利条件。
二、责任与担当安倍事件中,凶手的行为令人愤慨。
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每个人都肩负着责任与担当。
以下是我对责任与担当的几点思考:1. 国家责任。
国家领导人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身作则,为国家和民族树立榜样。
同时,要关心民生,积极推动国家发展,实现民族复兴。
2. 社会责任。
每个人都应关心社会,关注他人,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要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3. 个人责任。
每个人都应珍惜生命,关爱家人,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努力奋斗。
三、勇气与担当安倍事件中,安倍晋三在遭遇枪击后仍坚持完成演讲,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
以下是我对勇气与担当的几点思考:1. 面对困难和挑战,要有勇气去面对。
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勇敢地去面对,坚定信念,迎难而上。
2. 勇于担当,勇于承担责任。
在遇到问题时,要勇于承担责任,不推诿,不逃避,以实际行动解决问题。
3. 培养勇气,提升心理素质。
美国: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
![美国: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f4b99ee74a7302768f99393d.png)
美国: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中日关系“经热政冷”的局面已经延续多年了。
2006年9月26日,安倍晋三出任日本新首相,在10月8日的第一次出国访问中就来到了中国,传达了日本试图改善中日关系的积极信息。
但是,中国与日本之间在历史问题和联合国安理会改革问题上的分歧尚未解决,在欧盟对华武器禁售、日澳军事关系等方面又出障碍。
中日关系仍然步履艰难。
中日双方虽然经常围绕着历史问题和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产生争议,但这只是中日关系中的口水仗,并非新问题,其本身也不是非解决不可的国际关系症结,更不是两国的真正关注点。
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在于:两国相互间的认识与政策已经与两国目前的国家实力状况很不吻合,而双方政策的调整又受到美国因素的相当制约。
影响中日关系乃至整个东亚安全格局的一个全新因素,是中国和日本的同时崛起。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基本上停滞不前,但是其海外投资发展迅速;在政治方面,日本追逐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并试图在政治、法律和军事方面成为一个正常国家,目前已经将防务厅升级为省,并计划彻底修改和平宪法。
日本的这些措施使得中国二战结束以后60年来首次面临着一个“政治、军事上强大的日本”。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益扩大,国防力量有所增强,中国的利益和影响正在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
这同样使日本面临着鸦片战争以后150年前所未有的“强大中国”问题,与此相应,“中国威胁论”在日本不断涌现,“日本军国主义复活论”在中国也有上升,两国陷入到一种安全困境之中。
这一现实需要中日双方重新定义相互之间的战略关系,重新制订外交政策,提升对方在自己对外格局中的地位。
但是,由于日本战后一直执行“美国第一”的政策,日本的对华政策也基本置于日美关系框架之中。
1998年江泽民主席访日前,双方在拟定《中日联合宣言》的过程中,日方就曾拒绝采纳“中日战略伙伴关系”这一用语,认为,“战略”一词只能用于日美关系,不能使日中关系与其平起平坐。
日本首相被刺杀观点,不少于200字
![日本首相被刺杀观点,不少于2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3ab288ea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b1.png)
日本首相被刺杀观点,不少于200字
第一篇:
就安倍晋三被刺杀的事件我发表一下我的观点,安倍晋三遇刺,短期内日本政治动荡,但从长远来看,国际形势将会更加混乱,就像一战或者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一样。
不过,我个人对岛国的看法和以前一样,岛国是中华的大敌,我们一定要盯紧岛国,如果岛国真要入侵,我们就用核武器把岛国夷为平地,让岛国重归石器时代,一雪华夏前耻!
第二篇:
安倍晋三被刺杀的事件我来说说我的观点: 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遭遇枪击,国内民众舆情纷纷。
终归就两点:1,某些公知类,表示同情,无非是痛恨恐怖主义行径,站在宇宙的高度反对政治暗杀!2,普通民众类,高兴,日本历史上对我国曾经发动侵略战争,有血海深仇,安倍作为。
第三篇:
我感觉得有美国操纵,安倍晋三虽然对中国有一定敌意,但是没有战争的决心,美国说不定想让日本拖垮中国,而安倍晋三不想被美国摆布,然后美国就干掉他了,为啥这么想,因为是低级军官刺杀的安倍晋三,一般军队中好战分子比较多,二战前夕也是少壮派军官进行的政治变革,推动了战争的进程,安倍晋三死了不一定是好事,因为日本如果上任一个左翼思想更为严重的领导者,那么对于咱们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还有一些网友说咱们有核武器啥的,但是这玩意你敢用?俄罗斯已经深陷泥潭,前车之鉴。
我不知道我的设想是否正确,在不久的将来应该会得到印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安倍晋三个人因素对其外交政策的影响内容提要:2012年安倍晋三成功当选日本首相使其成为日本自战后重立日本国宪法以来首位下台后时隔数年再次当选首相的政治家。
自小泉纯一郎连任两届并宣布不再寻求连任以来,日本政局一直持续动荡。
于2006年9月接任小泉的安倍晋三则在初次上台后秉持温和地睦邻政策,极力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加强了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各邻国的政治互信与经济文化交流。
但其在内政特别是内阁成员任用上的丑态百出,导致自民党在众议院选举中落败,自己则黯然请辞。
在2012年大选中获胜后,安倍晋三的外交政策的决策风格发生了豹变,不仅对中韩俄在领土争议问题上步步紧逼,频繁示威,在修改《和平宪法》第9条关于取消其对日自卫队军备限制的相关条款的同时还跃跃欲试要废除“军售三原则”,亟不可待地寻求日本在亚太地区政治与军事影响力的扩张。
本文试图从对安倍晋三重新上台前的相关背景以及其上台后相关外交政策制定结合其个人经历与成长环境、教育环境等个人因素分析对其外交决策所产生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对中日外交上下一步走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安倍晋三】【外交政策】【个人因素】一、安倍外交政策的提出背景(一)国际环境2012年安倍再度执政前,日本外交所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困境。
2010年于钓鱼岛附近发生的中国渔船与日本海岸自卫队军舰发生的冲撞事件,日本政府强行扣押中国船员导致中日两国关系交恶。
在处理对美关系上,时任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在上台伊始便将“使美军普天间基地迁出日本本土,至少也要将其迁出冲绳县境内”作为其政治目标之一。
1此举招致美方的不快并使日美关系陷入紧张。
而在与韩国关系上也因独岛(日本称竹岛)主权问题上的争端以及安倍在当选自民党总裁后表示,针对“慰安妇”问题将修改“河野谈话”与“村山谈话”,这等于间接否定了此前日本关于慰安妇问题的认错态度。
此举招致韩国朝野一片骂声,根据《产经新闻》报道,韩国政府甚至将为应对朝鲜核武危机的核武器瞄准东京与大阪。
2中韩作为日本邻国同时也是地区政治经济大国,中日韩三国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对日本经济的振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美国则作为日本最重要的盟友与战略伙伴,主导着日本外交政策的大方向。
同时与中美韩三国发生龃龉,剑拔弩张可以说是安倍上台前日本所面临国际环境的真实写照。
(二)国内环境与外交一样,日本政府所面临的国内政治环境也可以说是风声鹤唳。
2011年震灾以来,重建步伐迟缓,野田在民主党党首选举中脱颖而出,当选党首并出任内阁首相。
为缓和党内矛盾、挽回民众信任、恢复积重难返的经济,野田上任伊始打出“举党融合”的旗号,奉行“安全驾驶”模式,内阁人选更多考虑党内各派势力的平衡,而不是量才1“普天間移設で日米攻防米側「怒り心頭」機密漏洩に厳重抗議日本「メモを取るな」首脳会談の記録残さず”.MSN産経ニュース(産経デジタル). (2010年4月26日).2『産経新聞』2010年1月8日[要ページ番号]适用。
3积重难返的内政问题和国内政治日程的时间窗口,迫使野田将“安全驾驶”改为“加力爬坡”,试图大力推进以提高消费税为中心的国内政治经济一体化改革,通过开源节流,实现“财政重建”,走出经济低谷,完成行政改革。
野田自称:改组内阁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能够强力推行“社会保障和税制的一体改革、国会议员定数削减、公务员工资削减、邮政改革”的内阁。
4但2012年日本经济却依然高开低走,其借灾后实现复苏的希望化作泡影,经济、社会发展的低迷态势并未扭转。
其对外贸易赤字创战后新高,摆脱通货紧缩、调整能源政策等诸多难题尚待解决。
在此背景下,野田黯然下台,留给安倍晋三的则是动荡不安的国内政局和仍旧不见起色的日本经济状况。
二、安倍再次上台后的主要外交动作安倍晋三甫上台,外交动作从三方面同时开展:一是电话外交,与越南、印度、澳大利亚、英国、法国、俄罗斯、印尼等国领导人举行电话会谈;二是特使外交,派特使访韩、俄;三是外相外交,外相岸田文雄出访菲律宾、新加坡、文莱、澳大利亚;四是首相外交,安倍本人亲访越南、泰国、印尼。
从战后日本外交史看,短期内如此密集的外交动作实属罕见,自然引人关注。
首先,把对美外交摆在第一位。
安倍原计划把美国作为首个出访国,派外务省事务次官专门赴美协调日程,因美方安排不开,才不得不推迟访美,而把东南亚三国作为首访地。
其访美最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奥巴马亲口宣布钓鱼岛适用于《日美安保条约》,3現代ビジネス磯山友幸「経済ニュースの裏側」2011年09月21日(水)4“消費増税の経済への影響ないよう策講じる必要=野田首相”. ロイター(2012年3月16日)赞成修订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企图利用美国威慑力来迫使中国放弃追求其在钓鱼岛利益,把美国当“外交牌”来打。
其次,重视与同为美国盟国澳大利亚的关系。
就日澳关系而言,2007年安倍任首相时,日澳签署“安保联合宣言”,此次安倍重新上台,岸田外相与澳外长卡尔会谈时表示,希望与澳大利亚继续各级别磋商,扎实推进两国安保、防卫合作。
第三,重视东盟的作用。
今年是日本与东盟建立交流关系40周年,12月日本将举办“日本东盟特别峰会”。
日本希望以此为契机,加强与东盟的关系。
文莱是东盟今年的轮值主席国,新加坡被日本认为是东盟的“意见领袖”。
岸田外相访问两国,并表示东盟的整体性很重要,显示日本重视东盟作为一个整体所发挥的作用。
第四,重视越南和印尼。
安倍不仅与这两国领导人举行电话会谈,而且亲自出访两国。
越南被认为是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对抗的主要国家,而印尼则被认为是东盟的领导国。
第五,重视与英、法的关系。
英国是今年八国集团峰会的轮值主席国,与日本已开始磋商共同研发武器。
法国是欧盟核心国家,现任总统奥朗德明确表示重视日本,日本准备与法国签署进一步发展合作关系的新文件。
第六,着力拓展与印度、俄罗斯的合作。
日本与印度的关系被安倍称为“潜在可能性最大的双边关系”,日本与俄罗斯的关系则被安倍称为“最富有可能性的双边关系之一”。
可见,安倍认为日本与这两国的关系还有很大拓展空间,希望在任期内着力拓展。
但另一方面,安倍在处理北方四岛争议上却又寸步不让,使日俄关系很难产生实质性的进展。
最后,在对中国的态度上安倍则显示出与其初次上台时截然相反的强硬。
不仅重申在钓鱼岛问题上“没有谈判的余地”,而且决定增加防卫费,在钓鱼岛海空与中国抗衡,并把野田内阁“购岛”闹剧引发的中国民众游行抗议和部分日企遭受的损失,归咎于中方。
5随后,拒不承认中国依照国际法与国际惯例所设定的“东海防空识别区”,禁止其民用航空器向中国进行位置及航线通报。
并在未提前知会中韩美三国的情况下,悍然参拜供奉有诸多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使中日、中韩关系跌至冰点。
在国际舞台上,安倍则力图树立日本的大国形象,在南苏丹发生暴动之际,主动提出向韩国在南苏丹的维和部队借出10000发制式步枪子弹。
此举不仅没有被韩国政府视为好意,反而被认为是日本有意借此一步步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则”,是安倍军扩野心的具体表现之一。
二、安倍晋三的政治、家庭背景与从政经历安倍晋三一系列挑衅式的外交辞令使周边各国都窥见安倍政权中极右翼势力的抬头的趋势,甚至其最重要的盟友美国都对日本咄咄逼人的一系列做法表示了不满。
6而究竟有哪些原因导致安倍再重新执掌政权后一改2006年其“广结友谊”的外交政策,而不断挑起与邻国尤其是中韩两国的摩擦呢?除去基于稳固政权而故作姿态寻求日本国内极右翼势力的支持坐稳其首相位置之外,安倍晋三其自身的政治背景,家庭5“安倍内閣メールマガジン第21号- 更生する少年たちの心” (2007年3月15日).6“極右”安倍首相を評価し始めた韓国有力紙も編集方針変更(MSN産経ニュース2013年3月23日)环境,教育环境以及其从政经历对其外交政策的选择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家庭背景其祖父安倍宽因反对东条英机的军阀主义,一直被视作日本政坛的铁腕派,战后组建“日本进步党”震动日本政坛。
外祖父岸信介,1957-1960年任内阁总理大臣。
父亲安倍晋太郎立志做和平主义政治家,是前首相福田赳夫的得意门生,曾任中曾根康弘内阁外务大臣,执掌福田派后该派改名安倍派(现森派),后因病逝未能登上首相的宝座。
岳父松崎昭雄是森永糖果公司社长。
其母洋子是岸信介的长女,被日本政界称为“日本政界活化石”。
她20岁就开始跟随父亲在日本国内进行竞选演说,在几百上千人面前发言也历来落落大方,22岁时嫁给了当时还是日本《每日新闻报》政治部记者的安倍晋太郎。
她始终深信自己能使丈夫出任总理大臣,丈夫去世后,“培养自己儿子成为日本首相”便成了洋子生活中的唯一目标,她为儿子物色了一个完美的媳妇安倍昭惠。
7安倍昭惠本姓松崎,出身于极度显赫的森永家族,森永制果株式会社是日本最具影响力的食品厂家之一。
昭惠父亲是森永制果前社长松崎昭雄,祖父森永太平是森永制果第三任社长,曾祖父是森永制果创始人兼首任社长。
8一直接受高端教育的安倍昭惠对政治同样十分敏感,2007年,她就曾在安倍内阁支持率一路下滑的紧急关头,开设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第一夫人博客———“スマイルトーク”(smile talk),意为“昭惠7「“昭和の妖怪”の素顔」古沢襄(杜父鱼文库).[2007年8月26日].8http://akie-abe.jp/ 「安倍昭恵のスマイルトーク」微笑谈心”。
而她和安倍的一些日常生活场面也会不时在博客中出现,温馨的家庭场景让这对夫妻的生活显得平易近人。
一些日本媒体称安倍昭惠是在利用自己的“名人效应”帮丈夫提高支持率。
安倍晋三则正是在这种家庭背景的包围熏陶与支持下两次出任日本首相,他本人也被日本媒体称为“纯种政治家”。
9(二)教育背景安倍成长于氛围宽松的家庭环境,就读于重视个性、注重实践的学制为16年的成蹊学园。
大学时期选择了法学系政治学专业,这为他日后从政打下了理论上的基础。
10他思维敏捷,好奇心强,兴趣广泛,但学习不刻苦,偏爱社会科学,喜爱漫画和校外活动,大学期间,多数男生选择参加足球、篮球等竞争激烈的运动队,然而安倍却选择了注重培养注意力和平常心的射箭队,表露出不愿参与激烈竞争的个性,这也可以从侧面衬托出他性格上沉稳的一面。
1977年毕业后,前往欧美游学镀金,就读于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
1979年至1982年,进入日本神户钢铁公司纽约分公司工作。
(三)从政经历1982年从公司辞职后担任其父时任日本外务大臣的安倍晋太郎的秘书,八年间深受其父言传身教。
而当时日美关系正值蜜月期,安倍也多次跟随其父出访美国,这就为日后安倍执政后更加致力于巩固“日美联盟”的意向,进而促成其新保守主义外交策略的制定。
小泉纯一郎的9/view/393262.html 【岸信介】10杨栋梁,乔林生《日本首相评传》: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76-377页.提携则是安倍实现其仕途飞跃的关键因素,正是因为他的器重使安倍晋三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迅速崛起为日本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