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不住的唠叨,是家庭教育最大的忌讳!
教育孩子的十大禁忌
教育孩子的十大禁忌教育孩子是每个家长的重要任务,然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些行为是应该避免的,下面就是教育孩子的十大禁忌。
1. 不要过度溺爱孩子。
溺爱会让孩子不懂得自立,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家长应该适当给予孩子自主权,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不要过分严厉。
过度严厉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让他们产生厌学情绪。
家长应该以理性和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3. 不要只关注学习成绩。
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家长不应该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应该鼓励孩子多参与各种活动,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4. 不要打骂孩子。
体罚和辱骂是不可接受的教育方式,它们不仅伤害了孩子的心灵,也不利于他们的成长。
家长应该用心理和谐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引导他们正确的行为。
5. 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家长应该让孩子面对一些挑战和困难,让他们学会独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变得软弱和无能。
6. 不要剥夺孩子的隐私权。
孩子也有自己的隐私,家长应该尊重他们的隐私权,不要擅自查看和揭露孩子的隐私。
这样可以建立孩子对家长的信任和尊重。
7. 不要过分比较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家长不应该过分比较孩子。
这样只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和自卑感,影响他们的自信心。
8. 不要限制孩子的交友圈。
交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部分,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交友选择,同时教导他们如何正确交友。
不要过度干涉孩子的交友,这样只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9. 不要过分追求完美。
家长应该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不要对他们过分苛求。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速度,家长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鼓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爱。
10. 不要给孩子过多的物质享受。
物质享受固然重要,但过多的物质享受会让孩子变得贪婪和不知足。
家长应该教导孩子珍惜资源,培养他们的节俭意识。
教育孩子是一项终身的任务,家长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避免上述十大禁忌,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引导孩子,帮助他们成为独立、自信和有责任心的人。
【写给父母的5个止“唠”方案】-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
【写给父母的5个止“唠”方案】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写给父母的5个止“唠”方案】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唠叨是家庭教育中“老生常谈”的话题,似乎所有的爸妈都知道唠叨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唠叨过多,孩子会对爸妈产生抵触情绪,对爸妈提出的有建设性的建议也置之不理;因为唠叨过多,孩子产生了依赖心理,自己的事情不操心,反正有爸妈帮助惦记呢……虽然爸妈对唠叨的弊端有所认识,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却往往无法避免唠叨,这与爸妈的担忧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在独生子女时代,父母的牵挂似乎更强烈。
虽然很多成年的子女会逐渐理解父母的唠叨,称这是“爱的语言”,但是在幼儿阶段,过多的唠叨仍然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所以爸妈应该尽量避免和克制。
假如你是爱唠叨的爸妈,当你想唠叨的时候,按一下“暂停”键,想一想还有没有比唠叨更好的教育方法。
下面,我们就针对不同的唠叨类型,给爸妈们一些有效的替代办法。
指责式唠叨指责是最常见的一种唠叨方式,当孩子不听话时、犯错时,爸妈往往会语气严厉、情绪暴躁地指责。
小A每次玩完玩具以后都不收拾就去做别的事情,当然做完其他事情也不善后,于是每次妈妈下班回来看到家里乱七八糟的样子便十分上火,劈头盖脸把孩子数落一顿――跟你说过多少遍了,玩完玩具要收拾起来!怎么就不长点记性呢?成心气我是不是?你这孩子……分析:唠叨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反复的、单调的刺激。
对孩子进行没完没了的、重复性的批评只会使他们厌烦,产生不满甚至敌对情绪。
当爸妈多次唠叨不起作用的时候,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策略是不是有问题。
替代策略:把唠叨的时间省下来及时“充电”幼儿的心理特征比较特殊,发展极其迅速,如果爸妈不了解孩子的特点而盲目地唠叨,或者对孩子的了解一直跟不上孩子的成长速度,都会对家庭教育策略造成制约。
像小A的这种情况,在孩子小时候是很普遍的。
如果爸妈不是唠叨,而是顺应幼儿“拟人化”的心理特点,引导其视玩具为有生命的好朋友,在游戏结束时与孩子玩“把玩具宝宝送回家”的游戏,让他主动把玩具送回家休息,也许孩子会记住这一点,每次游戏后都会主动送“玩具宝宝”回家。
家庭教育的10大弊端
家庭教育的10大弊端1:关爱太多, 导致孩子不知珍惜。
许多父母对着孩子总是小心翼翼,然而孩子不懂感恩,你的关心过度,会被认为理所当然,时间长了,孩子就不会珍惜。
2:唠叨太多,导致孩子逆反对抗。
父母每一次“说教”都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去指责他。
父母若用权威武装自己,孩子就用情绪保护自己。
3:干预太多,导致孩子缺乏自主。
很多父母太疼爱孩子,恨不得给他们穿衣、喂饭、做作业。
若父母一直插手,包办代劳,就会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机会。
4:期望太多,导致孩子难以承受。
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和要求若是过高,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一旦孩子无法完成,就会自责,备受打击,严重者会失去信心。
5:责备太多,导致孩子失去动力。
一些父母遇到问题只会责怪孩子,不想办法解决,也不反思自己,这样会让孩子变得自卑。
都说“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优秀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孩子的问题也与父母有关。
6:迁就太多,导致孩子不知约束。
孩子在成长中会出现许多毛病,养成许多坏习惯,若父母一再迁就、让步,一定会宠坏孩子。
没有规则的爱,没有底线的纵容,对孩子只会造成伤害。
7:在意太多,导致孩子要挟家长。
很多父母把孩子看得太重,重到不辨是非,结果让自己卑微到泥土里,孩子却不领情。
一对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父母,会失去了自我。
一个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肯定是不幸的。
8:享受太多,导致孩子不知节俭。
很多父母误解了“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什么都给孩子最好的,导致现在豪门贵子在拼命,寒门却富养出败家子,让孩子变得自私,丧失了独立与爱的能力。
9:满足太多,导致孩子缺乏快乐。
有些父母以为,尽最大能力满足孩子,就是对他最好的支持。
事实是,孩子越容易被满足,就越不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10:溺爱太多,导致孩子不能成长。
惯子如杀子,宠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溺爱孩子就是父母的过错了。
过度宠爱孩子,会让孩子不懂规则,没有教养,为人处世没有分寸,进入社会后一定会输得很惨。
好妈妈的7种禁忌语言
好妈妈的7种禁忌语言美国儿童教育专家通过一项调查,总结出父母在教育子女时最简洁踏入以下七个不益孩子成长的禁区:1、居高临下禁忌语言:“你这么做就得挨揍”、“我在你这个年龄时早就……”、“你不听也得听”等等。
要害分析:假如父母老是“高高在上”,孩子在接受批判时心理就不能平衡,这样即便你批判得百分之百的正确,孩子也会消逝“口服心不服”的反应,最终事倍功半。
2、冷嘲热讽禁忌语言:“你以为自己很能干吗?”、“你可是我家的天才”等。
要害分析:儿童心理治疗专家指出,孩子,尤其是幼童,最怕的是出自父母之口的冷嘲热讽。
他们很难理解,和自己最亲近的父母怎会说出这种表面是表扬而实质是贬损的“双关话”,即使你说这些话时还带有些许幽默感。
3、确定否定禁忌语言:“你从来没有好好吃过一顿饭”、“你总是撒谎”等等。
要害分析:批判孩子是对的,但假如把话说“绝”,反过来可能引发孩子的一种逆反心理,从而导致最终拒绝接受批判教育。
4、言过其实禁忌语言:“这是我见过的最好玩的玩具”、“你是全世界最美的女孩”等等。
要害分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渐渐辨别出你话中含有水分,于是长大成人后,对他人的评语或赞扬也会将信将疑。
此外,听惯父母夸大其词的赞扬的孩子,在步入社会后往往只能听好话而听不进反面看法,由此人生易遭挫折。
5、人身攻击禁忌语言:“你胖得像头猪”、“你蠢得像头驴”等等。
要害分析:智力再愚钝的孩子也能体会出这类话包含的“恶意”,心灵会受到莫大的损害。
此外,尚年幼的孩子还可能信以为真而自暴自弃,最终丢失自尊自信。
6、威逼恐吓禁忌语言:“若不好好做作业我就关你禁闭”、“你不乖就让你去喂狼”等。
要害分析:这类虚张声势的威吓和言过其实的表扬一样,同样会让孩子丢失对父母的亲热和信任。
7、冷若冰霜禁忌语言:“你没看到我正忙着吗”、“待会儿再说”等等。
要害分析:孩子从这些话中听到的“潜台词”是:大人们对我干的事毫无爱好,他们并不把我当作他们的心肝珍宝。
爸妈少念“紧箍咒”
爸妈少念“紧箍咒”爸妈少念“紧箍咒”,孩子才能健康成长“紧箍咒”是一位齐天大圣齐天大圣流传千古的法术,用来制服孙悟空,让他奉行正道。
在现实生活中,“紧箍咒”也常常用来形容家长对孩子的严苛约束和限制。
在当今社会中,父母过度的“紧箍咒”式的管教方式已经被证明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相反,爸妈如果少念“紧箍咒”,孩子将更有可能健康成长。
少念“紧箍咒”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过度的管教和控制会让孩子失去自主意识和自我决策能力。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独自探索和学习。
只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孩子才能成长为自信、坚强的个体。
当父母过多地行使权威,强行干预孩子的一切时,孩子将失去自主性和创造力,难以适应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少念“紧箍咒”可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基于信任、理解和尊重的。
当父母过度控制孩子的一切时,容易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和矛盾。
相反,如果父母能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自主权和支持,孩子会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理解,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这样的关系中,孩子会更愿意与父母沟通和分享自己的想法,父母也能更好地为孩子提供指导和支持。
少念“紧箍咒”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心。
当孩子被过度的“紧箍咒”束缚时,他们往往会变得依赖性强,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责任感。
父母应该给孩子适当的自主权和责任,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承担责任。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适时地给予孩子一些适当的挑战和自我决定的机会,激发孩子的潜能和积极性,使他们逐渐成长为有担当、有责任心的人。
少念“紧箍咒”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情商和社交能力。
当孩子被父母过度控制时,很难学会与他人相处和沟通。
而如果父母能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与同龄人交流和互动,孩子将更容易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社交活动中,孩子能够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培养他们的情商和社交能力。
爸妈少念“紧箍咒”,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你认为唠叨和控制欲有关系吗?
你认为唠叨和控制欲有关系吗?一、控制欲的本质控制欲是人类心理的一种表现,源自对自己和他人的欲望及需求的掌控欲望。
它包含了对情感、行为和态度的控制力,往往与自尊心、自我认同、情绪等因素息息相关。
1.1 自我认同和控制欲许多人通过控制他人和环境来维护自己的自我认同,以此来建立对自己的自信和认可感。
这种需要在生活中表现为对他人行为的强调和干预,体现了控制欲的一面。
1.2 对他人需求的控制控制欲还表现在对他人的需要和行为进行干涉。
有些人渴望对周围环境和他人进行控制,以此来满足内心对安全感和稳定性的需求,从而产生唠叨和指责等行为。
1.3 唠叨与控制欲的关系唠叨,作为一种表现方式,往往与对他人的控制欲紧密相连。
通过不断重复指导、抱怨、批评等行为,来达到对他人行为的控制,从而实现内心的满足感。
二、唠叨现象的深层原因唠叨作为一种常见行为,其背后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心理因素,而控制欲则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2.1 对不确定性的担忧一些人之所以唠叨,是因为对未知和不确定性感到恐惧。
通过不断对他人发号施令和要求,来弥补内心的不安全感和焦虑情绪,实现一种虚拟的控制。
2.2 内在的不安全感唠叨也可能源自于内在的不安全感,人们希望通过控制他人的行为和态度来确保自己的情感安全和稳定。
这种行为反映了对他人和自己的情感关系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
2.3 接纳与理解的需求有些人之所以唠叨是因为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理解,通过对他人不断的建议和指导来实现自己在关系中的地位和价值。
这种唠叨往往带有对他人关心和注意的需求。
三、如何应对唠叨和控制欲的表现对于唠叨和控制欲的行为,有些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并处理这些问题。
3.1 倾听并理解对方当面对唠叨和控制欲的行为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倾听对方发言背后的真正需求和情感。
通过理解对方的情感和需求,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有助于化解唠叨和控制欲带来的紧张和冲突。
3.2 坚定自我立场在与唠叨和控制欲的人相处时,需要坚定地维护自己的立场和权益,同时尊重对方的自尊心和需求。
教育子女十大忌
教育子女十大忌教育子女是每个家庭的重要责任和挑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注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观念和品德情操。
然而,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有一些忌讳是我们应该避免的。
以下是十大教育子女的忌讳。
第一忌:过度保护很多父母倾向于过度保护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远离困难和挫折。
然而,这样的行为会导致孩子缺乏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无法独立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适度的自由,让他们学会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
第二忌:溺爱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度宠爱,任由他们任性,这样会导致孩子自私自我中心,无法与他人友好相处。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关爱和照顾,但同时也要教育他们尊重他人的权益和需要。
第三忌:过度批评过度批评会让孩子感到沮丧和不被接纳,对他们的自尊心和信心造成伤害。
父母应该用鼓励和肯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让他们感到被重视和关心。
第四忌:比较父母不应该把孩子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这会让孩子感到自卑和不被接受。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优势和特点。
父母应该认可孩子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第五忌:过度娇惯有些父母过分迁就孩子的需求和要求,这样会让孩子变得依赖性强,缺乏自主的能力。
父母应该给孩子适度的自由和责任,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决策。
第六忌:放任自流放任自流是一种忽视孩子的教育和管教,对孩子的成长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父母应该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指导他们的学习和行为,确保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七忌:过度期望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度期望,给予他们过多的压力和负担。
孩子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童年,而不应该被成人的期望束缚。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成长。
第八忌:不重视情感有些父母只注重孩子的智力发展,而忽视了情感和心理发展。
情感与认知是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方面,父母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积极引导他们发展健康的情感和人际关系。
第九忌:过分干涉过分干涉会让孩子失去独立性和创造力,无法发挥自己的潜力。
管教儿女十戒
父母特别需要学习避免在儿女间,作无意义的比较游戏。“哥哥考一百分,你为什么只有……”分数、奖章、奖杯更不应该成为父母偏爱的理由。比较游戏最大的杀伤力,是破坏手足之情,日后给自己徒增伤感。
9.不要拔苗助长
只见“速成”、“先修”的光圈,没有顾及儿女的成熟度,一窝蜂地学这学那,让成长中的孩子背负过多的重担。现代儿女成长历程特别艰辛,“快乐童年”好像是童话故事中的天方夜谭。成长过程里“才艺班”、“资优智能班”是小博士们共同喘不过气来的梦魇。拔苗岂能助长,成长需要时间。作父母最重要的,是为孩子提供合宜的成长环境,而不是代替孩子长大。让孩子自然地不成钢、见拉“龙”不起、拔“凤”不动之时,轻则呕气,进而惹气。亲子间时常迷漫着一股不和谐的“气”团,父母儿女常感到相见不如不见。营造双赢的亲子互动关系,首要父母谨守不惹儿女的怒气,尽量以倾听和理解对待成长中的心肝宝贝。
2.不要喋喋不休
要让孩子讨厌一件事,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对他唠唠叨叨、喋喋不休。唠叨,是精神上的疲劳轰炸,任何人都不喜欢被人唠叨个没完没了。
3.不要过度保护
在温室中长大的孩子,出了家门一冷一热就无法生存适应。养育过程中,过度保护会导致儿女无法自我学习成长。一旦离开了父母的保护伞,立即显得问题丛生,无法独立生活。
4.不要胡乱猜疑
当事件尚未查明之前,千万不要武断地说“就是你干的好事”,以恐吓要胁他把真相说出来。
5.不要乱贴标签
“懒猪”、“笨蛋”等骂人的负面话,具强力的心理暗示作用;这些“咒语”会永久地深印在儿女的脑海中,造成负面的自我认知。爱他,就不要伤害他、咒诅他。
10.不要在人前羞辱
切勿当着儿女的面,以鄙视的态度向外人随意说出他们的弱点或短处,让他们感到无地自容。对“不听话”的孩子,避免在人前以不堪入耳的言语羞辱他。需要即时管教时,可以把孩子带到一旁角落没有人的地方,在一对一的情境下劝导、纠正,甚至处罚。
八种不良家教形式和十种家教禁语
八种不良家教形式和十种家教禁语家长教育子女要讲原则、讲方法,切忌急燥和浮燥,更不能以一时的情绪,使用过激语言与行为,使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从而打击和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以下列举八种不良家教方式和十种家教禁语;一、八种不良家教形式(一)唠叨式。
家长语言贫乏,对孩子学习、生活中的表现,喋喋不休地抱怨、批评、指责,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二)数落式。
用抱怨、不满、气愤、责怪及使用讽刺的语言,批评谴责孩子。
(三)训斥式。
用严厉、粗暴的语言指责批评孩子。
(四)打骂式。
用污辱、贬低、威胁的语言,谩骂孩子,或者用拳脚和棍棒体罚孩子。
(五)达标式。
忽略孩子的身心健康,一味以高分标准、高名次地要求孩子。
(六)疲劳式。
盲目增加学习时间和课业负担,使孩子承受过重的心理和生理压力,打疲劳战和消耗战。
(七)包办式。
在孩子日常生活、学习和完成作业过程中,家长越俎代庖,包办代替。
(八)监控式。
对孩子不放心,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反感情绪。
二、十种家庭教育禁语(一)禁用恶语。
不能说孩子是“傻瓜”“蠢蛋”“死没出息”“没用的家伙”。
(二)禁止侮蔑。
不能对孩子说“你简直是废物”“混蛋”“脑子是一盆浆糊”“白吃干饭”。
(三)禁止责备。
不能说“你怎么总是出错,真是坏透了”“你怎么就是屡教不改”“你怎么就是不如别人”。
(四)禁止压抑。
不要对孩子说“闭嘴”“别废话”“少罗嗦”“你耳朵打苍蝇去了”“给我滚”。
(五)禁止强迫。
不要对孩子说“老子(老娘)说不行就是不行”“你不要白日做梦”“你别异想天开”等。
(六)禁止威胁.不要对孩子说“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去吧”“再不听话,我把你打扁”“成绩考不好,你就不要回来”。
(七)禁止抱怨。
不要说“你这样做,真令我伤心”“怎么说你都改不掉坏毛病”“要不是你,我有多快活”。
(八)禁止哄骗。
例如,不要说“你这次能考100分,我就给你买自行车……”,以物质手段,来刺激孩子,哄骗孩子。
(九)禁止哀求。
有些家长对孩子教育束手无策,就采用哀求办法,说什么“妈求求你别这么做了”“小祖宗,你要能考高分,我都愿给你下跪”。
家庭教育的22种类型及特点
家庭教育的22种类型及特点家庭教育的22种类型及特点许多时候孩子身上的问题并非他自己的,而是家庭教育的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的22种类型及特点,希望有所帮助!一、权威性家长虽然在外不一定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权威,但在亲子沟通中却要筑起绝对权威,自己说什么就是什么,绝不允许孩子反对或拒绝,也不管自己是对还是错,甚至错了也不允许孩子反驳。
家长利用自己的权威,重复个人的意见,以逼迫孩子屈服。
看到孩子画人体解剖图家长说:“怎么搞的!怎么把心画歪了!”孩子说:“老师明明说心脏人体偏左的地方”家长说:“别顶嘴!改!”这种沟通往往使孩子的人格要么变得缺少主见,依赖,自卑;要么就蔑视和背叛权威,产生逆反心理。
二、专制型在这种亲子沟通中,父母在跟孩子交流沟通时常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要求孩子把自己的要求当做真理,凡事都要按自己的要求去做。
如果孩子敢反的话,就会打骂孩子。
家长永远是命令者。
父母说,把电视关掉,立刻回房间做功课!孩子答,关掉就关掉,有什么稀奇。
在这种沟通中孩子往往变得蛮横,以强凌弱,固执或软弱,易于妥协,无原则,自卑,胆怯。
三、责备型与前两种类型相关的是家长对孩子无休止的斥责。
“啊呀!你看你又把衣服弄脏了!成天跟在你后面洗衣服,我是你的佣人啦!”“我不是已经跟你讲过了吗?你要我讲几次啊?”“又错了,你到底什么时候才能不错。
”责备型父母的情绪常是愤怒的、不满的、冷漠的。
责备型父母的行为常是批评的、攻击的、否定的、挑。
在这种沟通中孩子往往变得破罐破摔,二皮脸或产生逆反心理,对孩子人格的成长极为不利。
四、威胁型这种类型相关的是家长对孩子警告、威胁、恐吓。
家长说:“下次再考这种坏成绩,休想再进家门一步!下次再考不好我就打断你的腿。
”这类威吓会让孩子在战战競競中生活,同时丧失对父母的亲热和信任,甚至得心理疾病。
五、讨好型讨好型与冷漠型相反,对孩子过度“保护”,将孩子视为一个有无上权威的主人,采取逢迎博取欢心的方式来取悦孩子,几乎是事事依着子女,甚至不管这些要求有没有理,只要孩子提出要求就无限制地满足。
父母唠叨经典语录
父母唠叨经典语录
1. “你看看你,房间乱得跟猪窝似的!”例子:我每次一回家,老妈就会这么说,“你看看你,房间乱得跟猪窝似的,还不赶紧收拾收拾!”
2. “多穿点衣服,别冻着了!”例子:出门前,老爸总是会唠叨,“多穿点衣服,别冻着了,你以为你还是小孩子啊!”
3. “早点睡觉,别熬夜!”例子:晚上我还在玩,老妈就会喊,“早点睡觉,别熬夜,你看你那黑眼圈!”
4. “别总吃那些垃圾食品!”例子:我买了零食回来,老妈就会念叨,“别总吃那些垃圾食品,对身体不好!”
5. “好好学习,别一天到晚就知道玩!”例子:考试成绩不理想,老爸就会批评,“好好学习,别一天到晚就知道玩,你看看隔壁家的谁谁谁!”
6. “在外面要注意安全啊!”例子:每次我要出门,老妈都会反复叮嘱,“在外面要注意安全啊,别乱跑!”
7. “少玩点手机,眼睛都要瞎了!”例子:我一拿起手机,老妈就会说,“少玩点手机,眼睛都要瞎了,还不如出去走走!”
8. “吃饭别挑食!”例子:吃饭的时候,老妈就会监督我,“吃饭别挑食,什么都要吃点!”
9. “这么大人了,怎么还不懂事!”例子:我做了一件让老妈不满意的事,她就会叹气说,“这么大人了,怎么还不懂事!”
10. “记得多喝水!”例子:老爸经常会提醒我,“记得多喝水,对身体好,你怎么老是不记得!”
结论:父母的这些唠叨虽然有时候会让我们觉得烦,但这都是他们对我们满满的爱呀!。
孩子家庭教育的方法与经验
孩子家庭教育的方法与经验孩子家庭教育的方法与经验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孩子家庭教育的方法与经验,希望有所帮助!孩子家庭教育的方法与经验篇11、态度形成:在孩子1-3岁的时候,给予良好的家教,这个家教的重点在于培养孩子的性格和学习基础,如认识字母、简单的交际、简单的句子(注:这个时候孩子的可塑性最强,是最好教育和影响的,如果这个阶段没有教育好,即态度没有培养起来,以后即使学习好,也容易受环境影响而下降。
2、兴趣习惯的培养与形成:在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之后,就可以进行正式的学习了。
在3-10岁之间,重在培养孩子的兴趣和习惯,给予孩子的个人性格特性,比如喜欢航空(特喜欢飞机模型等、特喜欢画画、特喜欢钢琴,这时候的孩子是天真无邪的,如果有什么烦恼和不解,记得给其解答(注:如孩子在学校收到的教育过于纯真,那么看到社会上的部分现象与学校的不同时就会迷惘,比如看到所有的坏人就想举报,却没有注意自己的力量和安全,这时候需要给其说明和坏人斗需要力量和智慧来进行等等)。
3、解惑与放手:10-16岁时孩子进入青春期的逆反期,这时候不太听话,有时候喜欢喝父母对着干,这时候,需要给的就是小部分指导了,如恋爱观(可以早恋,但是不能过分,如发展到过分的地步)、事业观(要有事业才能在社会立足才能供养自己喜欢的爱戴的人等)。
同时,这个时候孩子有了自己的空间感,需要独处,所以孩子在长大了,这时候需要组件松手的,但是重大事项还是不能掉以轻心(比如孩子的教育中中考、高考、志愿选择等等这些都需要你们过来人的指导,但是不能过度干预)。
4、成为朋友:16-20左右的阶段,孩子心智基本成熟,这个时候独立的愿望和意识充分觉醒,需要的是你给的空间,这时不能够倚老卖老,显摆自己的资格和权威,避免与孩子的冲撞(这个不用太担心,因为在态度培养阶段已经形成了好的习惯,孩子已经大致清楚自己喜欢干什么不喜欢干什么了,她在心中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这时候需要一朋友的位置来和孩子做朋友,给予人生规划指导,比如以后的从业等。
父母常犯的五大禁忌
父母常犯的五大禁忌:1、偷看看孩子的信件、聊天记录、日记、偷听孩子的电话,在家里安装摄像头等。
家长误以为这些做法是爱孩子、关心孩子的表现,但是并不清楚这些做法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危害。
2、表现出家长对孩子的不信任和不尊重。
“没有尊重的爱是一种伤害。
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
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
”——孙云晓容易助长孩子养成弄虚作假、装模作样的坏习惯。
偷看或偷听孩子的信息一般不容易起到真正监管和督促的作用,反而无形中养成了孩子弄虚作假、装模做样的坏习惯。
有的孩子为了防止家长偷看自己的日记,特意写了两本日记,一本是真实的日记,另一本是假的日记。
针对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反而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为什么这样说呢?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在人格上和父母亲是平等的。
孩子和大人一样,都需要他人的尊重,都需要个人空间和隐私。
家里安装摄像头、偷看孩子日记、偷听孩子电话……无疑就是侵犯了孩子的私人空间和隐私。
这种教育方法是违反人性的,也是违反教育规律的。
陶行知的《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
《小孩不小歌》。
这首诗歌充分体现了相信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的教育思想,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必须遵循的原则。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是包括心理空间,不仅仅是我们居住的房屋的大小。
心理需求满足不了的孩子,一般容易产生网瘾。
“孩子沉迷手机主要不是手机的问题,而是教育问题,是孩子的需求没有满足。
有些学校不准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北京十一学校却提供网络支持,允许学生使用手机,这是教育水平的高下之分。
北师大方晓义教授说,他们提出了心理需求网络满足补偿理论,每个人都有心理需求,有的人在现实中得到很好的满足,有的人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满足,需求又很强烈的时候,就会寻求替代的满足方式,当在网上获得的心理需求满足远远超过在现实中的满足时,就容易沉迷网络。
”——孙云晓没有尊重和信任就没有教育。
夫妻教育孩子最忌讳的事情
夫妻教育孩子最忌讳的事情忌讳一:不该出手也出手——皮肉之苦最伤孩子自尊孩子弹琴时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老师讲过的正确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脑子里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迹,仿佛从来就没有学过似的。
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外加亲自示范,可孩子摆出了一副不合作的态度,在琴凳上扭来扭去,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没过两分钟又嚷嚷着累了要歇会儿。
错误批评:内心的怒气终于冲破了忍耐的底线,妈妈一巴掌挥了过去,孩子的手背顿时就红了——说服教育升级为武力惩罚。
留下的伤痕:从根本上说,武力惩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使双方的矛盾激化,使原本有可能继续下去的学习中途搁浅;在父母的拳头下,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败涂地,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甚至既而对所有的批评刀枪不入,那可真是两败俱伤。
它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和他周围的人——对暴力行为的模仿是轻而易举的。
由于父母的坏榜样,孩子在独立面对自己和小朋友的冲突时,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先下手为强”。
“剪枝”有方:将批评升级为“战争”,那就是父母的不是了。
幼儿还没有形成自我评价体系,他们是通过成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来看待自身的。
而且,脆弱的内心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这能给孩子自信,也能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批评。
批评的艺术在于正强化,而非负强化。
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或全盘否定,不如将孩子的点滴成绩和好的苗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强化其好的一面,给予必要的指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潜力,提升自信。
所以,妈妈此时不如使用“表扬式的批评”方法,去发现孩子的点滴长处,先褒后批:“你的左手手型比右手的漂亮,左手三指比二指好看,这一遍强弱感觉掌握得不错”,接着再提要求:“右手能不能也像左手那样漂亮,二指能不能往回勾一点,速度如果再放慢一点会更好。
来,我们来试一试,我想宣宣一定没问题!”孩子需要在比较和实实在在的夸奖中发现自己的差距,如果父母肯定了孩子的一点成绩,她会有信心纠正自己的九个错误;相反,父母对孩子的一个错误采取粗暴的方式,她很可能会毫无心情保持自己的九个优点。
为什么家长越唠叨孩子越逆
为什么家长越唠叨孩子越逆说得过多,反反复复地强调,没完没了地数落,就是让任何人都头疼的唠叨。
一个唠叨的人谁都怕,一个唠叨的父母怎能不让孩子心烦透顶呢?你舌焦唇敝,把话说尽;孩子却耳朵里听起了茧,由心烦到反感,由反感到叛逆,直至两败俱伤,亲子间形同冰火。
因此,要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父母首先应该提高说话的质量,尽力减少唠叨的数量。
1.孩子们的烦心事儿“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 身为家长,每天都可能有很多烦心事儿,最烦心的莫过于孩子的叛逆、不听话了。
殊不知,父母们也有让孩子感到特别“头痛”的地方和烦心的事儿,那就是父母的唠叨。
很多父母总在孩子身边唠叨个不停,这个怎么样,那个又如何……于是,很多孩子开始不耐烦,进而厌烦家长,甚至顶撞父母。
烦心的父母们哪里会知道,孩子的不听话、逆反,正是自己的没完没了的唠叨逼出来的!听听吧,这些声音很多父母肯定再熟悉不过:“妈妈,我求您别说了!您说了好多遍啦!” “知道了知道了!您有完没完啊,我耳朵听得起茧啦!真是烦死了!” 有资料显示,九成以上的孩子认为家长“太唠叨”,以下是一些孩子倾吐的“苦水”:“我妈妈什么都好,就是太爱唠叨。
她的唠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发作,而且如果她一唠叨准没完,有时能够持续半个多小时,说来说去总是那么几句,我一直都生活在老妈的喋喋不休之中,我都怕了她这位唠叨女侠了,我一直认为,凭她那张嘴去参加武林大会一定是天下第一。
” “妈妈对我的学习很重视,没事就叫我好好学习,什么学海无涯苦作舟,要头悬梁锥刺骨,要有时间的紧迫感不能放松自己,去学校要认真读书不要贪玩,学习一定要尽最大最大的努力,最近成绩退步了,学习不好就上不了重点高中,看看人家某某某学习多好,你一定要考上一个大学为我们争口气……我妈天天这样唠叨,也不管人家爱听不爱听,我本来还有些决心和抱负,心情也不错,结果被她这么一唠叨,连学习的兴趣也没了。
” “每天放学回到家里,妈妈就唠叨开了:快去做作业吧!今天有多少功课要做?语文作业是什么?数学作业是什么?当我拿出作业本时,妈妈又会千叮咛万嘱咐:把字写工整了!把头抬高点!腰挺直了!把窗帘拉开,小心眼睛!作业写到中间时,妈妈还忘不了时时干扰:现在做完几样了?抄错题了没有?题目做对了没有?抓紧时间,不要磨蹭!妈妈,您整天这样在旁边吵吵闹闹,就没有想过我怎么能安静下来做功课呢?” “妈妈的唠叨是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到做事做人小到生活起居,她总是对我唠叨个没完。
小学家长讲座《孩子总嫌父母唠叨》
《孩子总嫌父母唠叨》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通过学生习作,让父母避免无谓的唠叨,能够正确全面地看待孩子;2.通过情景再现,让家长懂得总是对孩子唠叨并不是明智之举,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不说,还会给孩子造成很深的伤害;3.通过本次活动,学会欣赏孩子,给予孩子最轻松愉悦的生活学习环境。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家长把赏识孩子、信任孩子落实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各位家长朋友,大家好!首先感谢大家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今天的家长学校课程,希望各位家长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是——《孩子总嫌父母唠叨怎么办》(板书课题)。
前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有一种强烈追求自主的欲望。
当强烈的独立意识与父母充满关爱的唠叨发生冲撞时,学生往往以自己的逆反行为来表示自己长大了,有时心里明知父母的唠叨是为了自己好,也会反感,觉得父母麻烦多事,甚至和父母产生摩擦,破坏亲子关系。
一、情景剧表演。
通过情景剧表演和学生的心声,分析问题。
1、观看情景剧《妈妈的唠叨》。
家长朋友们,大家看了刚才的情景剧,我相信大家肯定是深有感触,可能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2、案例描述孩子的心灵独白。
师:这不,在前两天的习作中,我让孩子们写一写每当父母唠叨时,你自己的真实想法是什么,请大家看一看孩子们的真实想法。
我选取了几个孩子的话给大家读一读。
师:刚才的文字道出了孩子的心里话,实际上,这种现象在我们班还是存在的。
3、公布问卷调查的结果。
昨天我们家长做了一份问卷调查表,统计结果表明认为自己唠叨的有32人,占全班总人数的68%;不唠叨的有19人,占32%.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唠叨教育不出好孩子的,可有的家长还是忍不住要这样做,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家长讨论交流,师组织分析出现这种心态的原因。
)二、分析唠叨的原因以及负面影响1、家长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家庭教育中的十个不要
家庭教育中的十个不要1、不要和别人家孩子比较比较太多,会让孩子失去信心。
降低自我肯定,意味着孩子的潜力无法让父母看到,而孩子自己可能还会去欺负他人,看不起他人。
教育最首要的目的是自我肯定,而认同自我的内心是人格形成的基础。
学会了自我肯定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优点,能接受和面对自己的缺点,更积极地改正。
2、不要光用物质奖励孩子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附加条件:“你要是做得如何如何(好),就给你买什么什么,玩什么什么(奖励)”。
这样的疼爱方式附加了条件,是万万不可的。
附加条件的爱,会让孩子认为,如果达不到,我就一点用也没有,从而失去自信,养成没有奖励就不努力的坏习惯。
要明白,并不是“做到了就是好孩子”,而是“努力过就是好孩子”。
3、不用完全把学习和玩耍分开很多家长会帮孩子制定一天的时间表:什么时间做什么,什么时间该学习,什么时间该玩耍。
学习和玩耍不应该完全分开,最好是结合在一起的。
举个例子,如果今天下雨,父母可以带孩子出去玩雨水做游戏,让叶子在水里漂,看谁的叶子漂的更快。
在玩耍时,提出来问题,为什么会下雨,为什么叶子会漂在水中。
让孩子思考,自己去找答案。
4、不要盲目给孩子报课外班盲目给孩子报辅导班,会让孩子产生学习是为了分数的错觉。
教育不等于只读书学习,八岁之前是产生脑突触最多的时期,八岁以后用不上的突触会消失。
从那时起,一个人的厌恶喜好,擅长不擅长的就会确定下来。
因此父母要让孩子多体验不同的生活,丰富孩子的经历,三岁之前多体验,六岁之前能顺利参加社群活动,八岁之前提高IQ为青春期做准备。
5、不要代替孩子做选择很多父母都会替孩子决定所有的事情,这样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父母要让孩子自行判断、妥善安排,例如遵守作业提交时间,这是孩子的责任,和朋友玩,参加活动等等,每天都有不一样的事情,但选择权,安排权要给孩子充分的尊重。
6、不要反对高中的恋爱陈美龄认为,恋爱教会孩子懂得被爱,还有爱别人。
但是要告诉孩子,必须要有责任感,恋爱要有责任感,生孩子更是,高中的恋爱不反对,但是不能生孩子。
父母的口语忌讳有哪些
父母的口语忌讳有哪些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虽然亲密,但是父母对孩子说话也并不能随随便便。
因为,孩子与父母在年龄、阅历、心理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
如父母教育孩子时不注意这一点,对孩子说一些不该说的话,势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说话时应注意自己的言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父母的口语忌讳有哪些,欢迎借鉴参考。
1. 忌说过分宠爱的话有些不清醒的父母,溺爱自己的孩子。
常常听到什么“你是他*的心肝儿”、“命根子”、“眼珠子”。
这些话容易造成孩子放荡不羁的性格,应该戒掉。
2. 忌说欺骗孩子的话有些言行不一的父母,言不行,行不果,说了不做,许愿不还。
这些光说不练的话,次复一次,久而久之,孩子对父母失去信任了。
父母的话比没说后果还坏。
这些诱惑孩子说谎的话,父母千万别说出来。
3. 忌说污辱孩子人格的话有的不理解孩子心理的父母,当发现孩子有什么“不端”,则认为大逆不道,不是冷静地把情况弄清楚,而凭主观臆断,说什么“你这个不要脸的小畜生”,“小流氓”;略微有点文化墨水的父母也有旁敲侧击、指桑骂槐的现象,弄得孩子反驳不好反驳,解释不好解释,只好在内心默默地忍受着。
4. 忌说命令孩子的话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耍家威,没有一点民主。
有的家长对孩子一味地限制,什么也不准,说话就是下禁令。
例如:“放学后不许与同学玩,不许到同学家里去,不许把同学带到家里”,“你每天除了学习,别的什么也不许干”。
由于孩子生活在命令中,孩子就会变得迟钝,没有创造力,这些扼杀人才的禁令,应该去掉。
5. 忌说气话有些文化素质较低的父母,心情不好就无端地责骂孩子,拿孩子撒气。
在家没好脸,说话没好气。
孩子不敢接近,又躲避不了。
如“去去去,滚一边去”,“不要说话,给我装哑巴”。
孩子有时问点问题,也没好气地说:“不知道,别问我”,“老问啥,没完没了的,别问了”……这些使孩子横遭冷落的气话,是父母应该忌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制不住的唠叨,是家庭教育最大的忌讳!
01-04
有位老师问:“你最烦父母哪一点?”
一个学生说:“我妈简直就是一怨妇,整天埋怨、指责、唠叨,好像就没有一件让她顺心的事情,本来好好的心情,每天都被她的唠叨破坏了,现在我一听到她唠叨就有发疯的感觉,我真的受不了,我快要崩溃了。
”这个学生刚刚说完,另一个学生接过话茬说:“父母说多了,自己会产生逆反情绪。
每次只要一听到妈妈的唠叨,我就把自己的门锁住,再在耳朵里塞上小纸团……”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数落自己的家长,就好像在开控诉大会一样。
由此可见,唠叨是家庭教育的一大杀手……
家庭生活中,并不是说话多就叫唠叨。
称得上“唠叨”的,是那些随口而出的、不断重复的、总给人带来负面情绪的话语,既没用又不中听。
最简单如这样一幕:奶奶带着刚学会走路的小孙子在一块空地上玩,孩子一迈步,奶奶就在旁边连声说“慢点慢点,别摔跤”。
请设身处地想一想,这样的话对一个刚学走路的幼儿会有作用吗?学走路时候会摔跤真的是问题吗?奶奶的不断地叮嘱的话语,会让孩子走得更好,还是仅仅降低孩子的迈步信心的心,并让孩子有些难为情的羞愧?
唠叨的特点是负面、无效、重复,这些特点被加到被唠叨者身上,就是自我体验不断被干扰,心理不断受阻。
所以我们会观察到一种现象,一个人在什么事上被唠叨得越多,往往这方面做得越差。
例如有的孩子原本有音乐方面的天才和兴趣,这天才和兴趣被家长注意到,就希望能培养出一些成就来,于是购置钢琴、聘请老师,开始天天把学钢琴的事当成教育大事来抓,并为此开始不断批评和管制孩子,几年唠叨下来,孩子对钢琴既无兴趣,技法又平庸,学钢琴成为大人和孩子都痛苦的一件事。
唠叨的人总以为别人需要他这几句话,其实只是他自己需要。
自己当食与饮的东西,到了别人那里实际上是残渣污水。
唠叨没有恶意,却是一种恶习,是对“控制”的不知不觉的上瘾。
上面这个男孩的妈妈和姥姥一定希望男孩聪明好学,却不知道她们的唠叨是多么伤害孩子。
人当然不是脆弱到不能接受一点废话,每个人都有自我排毒本能,会自动化解唠叨带来的不适。
就像扎一根小刺或割一个小伤口,只是痛一下,无关紧要,很快就自动愈合了。
人最怕的是经常性的唠叨,负面影响在深远的岁月中慢慢呈现,发生的过程几乎感觉不到,但对一个生命的抑制作用是肯定的。
它如同一把小刀子,会一点点削去一个人体内的正面生长力量,如好奇心、自信心、责任感、判断力等。
父母过度“唠叨”对孩子造成的严重后果:
01
父母的过度唠叨,是采取了跟不上孩子发展节奏的教育方式。
当父母遇到孩子的问题,或是认为孩子一定要记住的事情,如果多次进行重
复,这对已有自我概念的孩子来说,等于忽视孩子的感受和他们面子。
过时的教育方式不会有什么效果,不仅自己白费口舌、劳而无功,还必然引发孩子的负面情绪,或让孩子出现家长眼中的“不听话”的行为。
02
过度唠叨,会使家长失去倾听。
在许多时候,家长看到孩子的问题,往往是孩子天性的表现,不全是错误。
如果家长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而是自己不停的说,那孩子哪怕有满腹的话,在这种情况下也说不出来。
就算孩子说出一些,家长反以为是孩子狡辩。
所以,人有两个耳朵和眼睛,却只有一张嘴,就是要大家多看、多听、少说话,还有会听!
03
父母的过度唠叨,是一种看不起人的、不尊重他人的交流方式
一般情况下,给孩子适当的提醒是有必要的,可父母的无休止的唠叨,就等于变相的单方面指责,丝毫没有尊重和认同的意味。
有时孩子明明自己可以做的很好,父母的唠叨就等于把功劳拿走了,而当做错时,父母的唠叨又变成先见之明,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极大伤害。
04
父母的过度唠叨,会使亲子沟通出现断裂,孩子失去对家的眷恋。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唠叨不仅伤害亲子关系,也使父母的焦虑和压力延伸到了孩子身上。
如果家长还像小时候那样管教孩子,只能加深亲子关系的裂痕。
于是,本来应该成为避风港的家,在孩子眼里反而成为“风暴”中心。
等到了青春期,孩子会发生“出走”现象。
05
父母的过度唠叨,会使孩子产生不自信。
唠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信任和带有指责的表现,也是家长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将自己的期望和不满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的表现。
长此以往,父母的不自信就传递给孩子,他们会承受巨大心理压力,严重的会使孩子产生不自信的心理。
当孩子的负面情绪积累过多,还会影响到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的发展。
06
过度的唠叨,使孩子感觉到被控制。
父母的絮叨,明显表现出占据了强势地位,孩子就算想说也没有招架之功,更别说有反抗了。
如果父母过于控制孩子的生活,是一种很自私的表现,并非真的是为孩子好。
可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孩子由于力量原因,可能暂时不会爆发,等到青春期来临,火山爆发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07
父母的过度唠叨,很容易使孩子获得“免疫力”,并亲子关系受损。
唠叨和农药一样,过度使用就使虫子产生免疫力,孩子反复听到家长的同样的话,一旦习惯内心就开始抗拒。
当家长一说,孩子就在脑中想方设法躲避,尽
可能想着与当前唠叨毫不相干的东西,从而忽视掉父母的声音。
于是,家长在唠叨时,经常可以观察到孩子走神或“神游”的情况。
08
父母的过度唠叨,是扼杀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长不停的唠叨和说教,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他们认为反正有人会提醒,便不会用心做事。
而当问题出现以后,就会把责任推到家长身上,成为典型的外归因。
所以,长期被唠叨的孩子,缺少责任感和独立意识,变得懒惰、散漫,通常会唯父母是瞻,难以获得个性自由和全面发展。
09
父母的过度唠叨,反映了消极思维方式和不健康生活态度。
唠叨是父母自己对生活经历的看法,甚至是有许多的偏见、误解和不满,这等于是向孩子转嫁压力。
唠叨的人从来不顾及他人感受,这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使父母的地位和形象完全扭曲。
当这种示范被孩子接收,孩子也会变得消极,并对其他人产生很多误解。
10
父母的过度唠叨,是一种变相的比较和贴标签。
父母经常会借唠叨进行“宣泄”,直接引用和重复别人的话,或借别的孩子的长处来说自己孩子的问题。
比如,老师对自己孩子和其他孩子的评价,都会“鹦鹉学舌”般地对孩子“述说”。
于是,唠叨就变成了时时的对比,让孩子总感觉到不如别人,“听话”的孩子可能会很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