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要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合集下载

落实群众路线必须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落实群众路线必须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题 。” [ 2 ] p 8 5 7 人 民是 党 的力 量之 源 和胜 利之 本 。没 有人 民 的支 持, 党就 不 可能 生存 和 发 展 , 就 一事 无 成 。坚持 和 贯 彻党 的
群 众 路线 , 首要 是应 解 决 好 “ 我 们 的权力 是 谁 给 的” 问题 。 既 然“ 是 工 人 阶级 给 的 , 是 贫 下 中农 给 的 , 是 占人 口百分 之 九 十 以上 的 广大 劳 动 群 众给 的” 【 s 。 , 就应 把 人 民放 在 心 中最

解 决好 “ 心” 和“ 情” 的 问题 。 真 正 实 现 与 群 众 同甘
苦、 共 患难
贯 彻群 众路 线 , 应 在 解 决思 想认 识 问题 的 同 时 , 着 力解 决 对 人 民群 众是 否 有 真感 情 的 问题 。 习近 平 曾指 出 : “ 有少 数 干 部不 会 同群 众 说话 , 在 群众 面前 处于 失语 状 态 。其 实 , 语 言 的 背后 是感 情 、 是思想、 是 知识 、 是素 质 。 不 会 说话 是表 象, 本 质还 是 严 重脱 离群 众 ; 或 是 目 中无 人 , 对 群 众 缺 乏 感 情; 或是 身无 才 干 , 做 工作 缺 乏底 蕴 ; 或 是手 脚 不 净 、 形 象 不 好, 在 人前 缺 乏 正气 。” [ 】 ] p H 6
落实群众路线必须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严 番梅
( 海 军 司令 部
【 摘
北京
1 0 0 8 4 1 )
要] 坚持 和 贯彻 党 的群 众路 线 , 确保 党的 群 众 路 线 教 育 实践 活动 取 得 扎 实成 效 , 应 着 重 解 决好 树 立群 众观 点、 改进 工作 作

党的十七大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目标与着力点论析

党的十七大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目标与着力点论析

党的十七大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目标与着力点论析作者:柳礼泉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1期[摘要]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十七大报告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目标与着力点,主要包括坚持一个“根本利益”、确立两个“人人享有”、强调三大“政策取向”、着力解决“四大问题”、努力“实现五有”。

[关键词]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社会建设;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D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8]01-0141-04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民生问题的提出及其一系列目标与着力点的确定,彰显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理念,也是党中央求真务实,切实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

一坚持一个“根本利益”,明确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强调一个“根本利益”,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是中国共产党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郑重宣示,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的生动体现。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要花大气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改善民生的几个关系

改善民生的几个关系

改善民生的几个关系作者:吕斌来源:《人民论坛》2008年第03期改善民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把民生改善好,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民生工程与经济发展关系。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和前提。

只有把经济发展起来了,我们才有能力去为人民群众办更多的实事,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

各地,尤其是欠发达地区,一定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要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生命线,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壮大财政实力。

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政府利益与群众利益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政府利益与群众利益是一致的。

但是在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等方面关系时,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利益分配,又经常会出现一些矛盾。

而在这一矛盾对立体中,群众往往是弱势群体。

为此,各级政府一定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把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依法按规办事,坚决杜绝与民争利或随意侵害群众利益情况的发生。

如政府在征地拆迁工作中,一定要按照中央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群众合法权益,切实妥善安置失地农民,不能克扣群众应得征地款,不能强买强卖,更不能让群众流离失所,没有生存的保障。

民生投入与“中心工作”的关系。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地财政都不很宽裕。

因而,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往往会把主要财力和精力放在经济建设等中心工作中,忽视民生工程,舍不得民生投入。

所以,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合理安排财政投入,真正把发展的速度与人民群众的承受度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合理长效的民生投入机制,做到“既要建设,也要吃饭”。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和谐乃东建设进程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和谐乃东建设进程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加,I央推进和谐乃东建设进程圈苏霓斌“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百姓享受到更多实惠,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新理念,并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报告的独立部分进行了系统阐述。

响亮地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在我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充分彰显了我党执政理念的新调整、执政方式的新变化和执政重点的新转向,标志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将进入—个崭新的阶段。

近年来,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乃东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武汉市对口支援的有利时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县域经济不断壮大,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乃东仍属于全国欠发达地区,涉及各族群众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劳动就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认认真真把民生问题解决好,是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不断增强党的感召力、祖国的向心力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根本条件。

一、着力改善民生,必须突出“安居乐业”“安居乐业”是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根本保证,也是改善民生的关键所在。

乃东县和全区农牧区一样,当前农牧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四个字:“安居乐业”。

第一,突出抓好农牧民安居工程,不断改善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安居才能乐业,只有“居者有其屋”,人们才能安心生活工作,社会才能稳定和谐。

“安居”就是实施以游牧民定居、扶贫搬迁和农房改造的农牧民安居工程为突破口,使绝大部分农牧民住上适用的房屋,同时进一步加强饮水、道路、通电、通讯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的改善。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

保障和改善民生,重在实践,贵在实效,应结合实际加以运用,要在具体落实上下功夫。

就我省而言,民生领域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集中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GDP的增长相关度过低。

要让我省人民过上体面的生活,有尊严的生活,必须采取超常措施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要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措施得到切实的贯彻和落实,应当着力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的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

领导干部为官一任,最大的政绩是造福一方百姓,干任何事情都要想着为老百姓带来好处,从人们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切实关心群众疾苦,解决好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尤其是着重解决好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看病、子女上学、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这样一些人们最关心、最急迫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要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理顺群众的情绪,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同时,也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量力而行。

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转变政府职能。

保障和改善民生,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科学定位和加快转变。

不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就将受到很大制约,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目标就将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要加快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的行政体制改革,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政府要更加注重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政府机构设置、职能明确、资源配置等方面,强化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这既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体现,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

要用制度来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需要转变观念,更需要加强各方面的制度建设。

要把五中全会提出的“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落到实处,需要建立和健全体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明确规定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要与GDP增速基本保持同步,让老百姓的钱包跟着GDP一起鼓起来。

着力改善民生问题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着力改善民生问题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着力改善民生问题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摘要】当前,我们正在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到突显的位置,充分认识我们所面临的民生问题,努力探索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等民生问题,早日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关键词】民生问题;社会事业;和谐社会民生,就是国民的生计与生活。

民生是和谐之本,民生关乎民心,而民心决定民意,为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出发,将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作为国家发展的主题与根本目标所向,真正化解现实中的各项矛盾与利益冲突,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早就真正和谐与文明的社会。

一、充分认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后,就应侧重于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尽可能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一)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本质决定了其执政目标与人民利益高度一致,党执政兴国的理念立足于民生,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着眼于民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直接的就是改善民生。

党的十七大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对于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民生状况的快速和持续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二)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目前,我国正处在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的凸显期。

改革带来了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但是社会体制改革滞后,还没有形成相对合理的机制来调节利益关系。

《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认识与思考》第一篇: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认识与思考对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最根本的就是要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满足人民的需要,实现人民的愿望,增进人民的福利,维护人民的利益,保障人民的权利。

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

管仲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

在西汉刘向编成、汇辑管仲众多思想观点的《管子》一书"霸言"篇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

其中有一段这样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意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

如今,以人为本是我党的执政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问题,并把改善民生作为基本国策。

首先,xx 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xx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以人为本的思想自始至终地贯穿于这三个组成部分之中。

xx主义是人的解放的革命理论,人的解放和以人为本既是它的出发点、根本点,也是它的最终归宿点。

在xx、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论和xx主义经济学,提出并论证未来共产主义理想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时期,他们一直高度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着不懈的研究、探索。

这说明,xx、恩格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与历史唯物论、xx主义经济学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它实际上构成了xx、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改善民生问题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改善民生问题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改善民生问题的问题与解决方案近年来,国内民生问题长期存在,如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环境污染等问题逐渐引起了广泛关注。

民生问题矛盾重重,解决起来事非常复杂。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改善民生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一、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公共服务。

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正在不断完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养老金不足、医疗保障不完备等。

改善民生问题首先需要从社会保障入手。

1.养老问题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养老问题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社会民生问题。

解决养老问题需要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

国家应加大对养老事业的投入,建立完整的养老保险体系。

同时,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企业年金体系,为职工养老提供更多选择。

个人也应该提高养老保障意识,主动为自己的养老生活储备资金。

2.医疗保障问题医疗保障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立全面的医疗保障体系是解决问题的核心。

国家应该提高医疗保障覆盖率,增加医疗保障资金投入。

此外,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医疗服务价格监管机制等也是解决医疗保障问题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问题教育是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而当前我国的教育问题也不容忽视,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足、高等教育质量不高等。

改善民生问题需要从教育问题的解决入手。

1.义务教育问题义务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础,它的质量和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图书的未来。

为了解决义务教育问题,应该保证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利用,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建设。

同时,教育部门应该加强教育改革,改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2.高等教育问题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但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着教育质量不高、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专业设置,百姓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让毕业生更好的就业和创新。

三、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

目前我国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突出,直接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品质。

《加快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建设》

《加快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建设》

精品文档加快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

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

一、深刻认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主要包括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完善社会管理、调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以及这些方面的改革和建设。

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就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不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我们党关于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作出统一部署。

坚持四个突出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坚持四个突出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坚持四个突出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作者:龙靖波来源:《老区建设》2008年第03期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十七大的一个亮点。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突出解决好民生问题,努力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目标。

一、突出党的宗旨意识,从思想上重视民生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全部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一是要切实加强宗旨教育。

树立党员的宗旨观念,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始终是我们党的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从思想上筑牢宗旨意识的根本措施。

因此,要以学习十七大为契机,积极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章》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加深对党纪条规的全面理解。

积极开展“牢记党的宗旨,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等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从而增强维护人民利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也是最现实的。

因此,在制定政策、完善工作制度等方面,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加强对社会、经济、文化及人民心理调适等问题的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研究,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工作决策的第一要素,并作为制定政策、出台文件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是要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

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

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把更多的财力、人力、物力投到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认真解决一些人民群众反映急切的现实问题。

同时,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特别是对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遇到的实际困难,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帮助解决,把党的温暖传递到困难群众的身上。

二、突出加快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就贫困地区而言,解决民生问题,必须以加快发展为前提。

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10个方面腐败问题

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10个方面腐败问题

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10个方面腐败问题不断以反腐倡廉建设新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来源:《求是》作者:贺国强我要评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基层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全局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和部署,大力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不断以反腐倡廉建设实际成效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一、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腐败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近些年来,中央在继续加大力度查办大案要案特别是高中级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同时,多次强调要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并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这主要是基于以下4个方面的考虑:首先,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

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是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的具体体现,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举措。

其次,这是由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基层党员干部是党在基层执政的骨干力量,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

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要靠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去落实,人民群众的意见、诉求和利益要靠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去反映和维护。

只有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才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

其三,这是由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的。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期、发展的机遇期,同时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对涉及自身利益和社会公平的问题更加敏感、更加关注。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和途径

浅谈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和途径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

古今中外的治国经验表明:谋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然而,伴随着经济增长,当前,各种社会矛盾也呈现出来,如住房难、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日益突出。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改善民生问题的意义第一、解决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决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有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党的十七大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夙愿。

第二、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解决民生问题,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

第三,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而改善民生正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会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解决民生问题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提高为人民谋利益,办实事的能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第五,解决民生问题是树立良好干部作风的要求。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大力促进就业,加快发展教育、完善社会保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解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这是党中央推进社会建设的重大实现和举措,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一项带有长期性、根本性、紧迫性、基础性的艰巨任务,关系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加强社会建设的战略地位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体现了我国的民本文化及执政传统民生思想在也与中国自古有之的民本思想有关。

早在东周时期,诸子百家便纷纷提出了早期的民本观点。

孔子主张的“仁”的思想就被孟子发扬光大,提出“民贵君轻”等影响后世的理论,而管仲也曾说过“政之所兴,在于顺民生”。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仁政的思想开始成为后世统治者的重要执政原则。

这样的民本思想底蕴也造成了中国对民生问题的特别关注。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转.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大意为:老百姓的生计在于辛勤劳作,只有辛勤劳作,财务才不会匱乏。

古语还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这不禁让我想起战国时的一个故事,故事梗概食齐国使者出使赵国,赵国赵太后问齐国使者:“贵国人民生活可好?”对曰好,赵太后再问:“贵国今年可是大丰收?”对曰是,赵太后最后才问:“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

关于改善民生的思考

关于改善民生的思考

社会事 业建设 的投入 , 腐倡 廉 、 高干部 队伍 素质 和树 反 提
立 良好 的 工作 作 风 。
关键词 : 科学发展
改善 民生
对策建议
历 史学家 说过 一句 至理 名言 :得 民心 者得 天下 。” “ 翻开 中 国共产 党 的 历史 , 以 了解 到 , 一部 人 民群 众 可 是
的认识 , 深入理 解科 学发 展与 改善 民生 的关 系 。 社会 主 义的本 质是 解放 和 发展 生产 力 , 灭剥 削 . 消
结 。这样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 向前进。 其次 ,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使 经济 建设 与社会 建设 协 调发展 。 党 的 十一届 三 中全 会 ,确立 了以经 济建 设 为 中心 的大 政方 针 和基 本 原 则 ,应坚 定 不移 和 毫不 动 摇地 贯 彻 执行 。只有 经 济建 设 搞好 了 ,国家 经 济实 力 才能 增 强 , 而 为 改 善 民 生 、 快 社 会 建设 奠定 物 质 基 础 , 从 加 否
基 础 上 , 重 保 障 和注 加 推
济社 会协 调发 展 。
所 埔 民生 , 从狭 义和 社会 学 角度 讲 , 主要 是 指 民众 的基 本 生 存 条件 、 生活 状 况 、 民众 的 基 本 发展 机 会 , 基 本发展 能 力和基 本权 益保 护 的状况 等 。 要改善 民生 ,首先 应加 深对 于 改善 民生重 要 意义
中体现, 核心是以人为本。要突出人在发展活动中的主
体地 位 , 正确 发 挥人 的 主体 能 动作 用 和 首创 精 神 , 贯 并 穿 于经济 社会 发展 的始终 。
总之 , 科 学发 展 和构 建社会 主义 和谐社 会 中 , 在 就

改善民生的七个方面

改善民生的七个方面

改善民生的七个方面民生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政府重点解决的难题。

为了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改善民生问题,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

本文将从七个方面探讨如何改善民生问题。

首先,改善教育条件是提升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升国家整体素质的基础。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平均配置水平,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条件。

此外,还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其次,改善医疗保障体系也是提升民生的关键。

健康是人民的首要需求,因此,政府需要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

除了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水平外,还应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解决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第三,改善就业环境是改善民生的关键之一。

就业是稳定人民收入、改善生活状况的基础。

政府应加大对就业的政策支持,鼓励创业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同时,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人民的就业竞争力,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职业选择。

第四,改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提升民生的重要手段。

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为人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建立全面、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此外,还应加大对特殊群体的保障力度,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第五,改善环境保护是提升民生的必要条件。

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已经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品质和健康状况。

政府应加强环境监管,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

第六,改善居住条件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面。

改善居住条件能够提高人民的居住品质和生活质量。

政府应加大对住房建设的投入,加快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为人民提供安全、舒适的住房。

同时,还应加强城市规划,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居住环境。

最后,改善社会治安是提升民生的保障之一。

社会治安状况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安全和财产安全。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意义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意义

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的意义近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中央和地方最近相继出台了新政策、新措施,把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这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安定有着重要意义。

所谓民生问题,即有关民众的生计与生活问题。

通俗地说,就是老百姓遇到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等日常生存生活和发展相关的问题。

民生问题的具体内容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具体地说,包括由低到高的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层面,主要指民众基本生计状况的底线,侧重于民众的基本生存问题,具体内容包括:民众的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等等。

第二层面,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发展能力和基础性的基本权力。

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为民众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具体内容包括:充分就业问题,提供基本的职业培训问题,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如劳动权、财产权、社会事务参与权)等。

第三层面,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幅度提升和现代制度的全面确立,等社会解决了民众基本生存和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问题之后,就应当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使生活质量得以提升的福利。

主要包括:民众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状况,社会成员权力的全面保护状况等。

上述三个层面的内容有层层递进的关系,前一层内容的基本实现是后一层内容实施的前提条件。

民生问题为何成为时代主题。

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我国的人均GDP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0多美元上升到现在的2000多美元,需要注意的是,这是按照现行汇率换算得出的,而我们国家不是可以自由兑换外汇得国家,所以仅仅从汇率的角度来评估我国的发展是不确切的。

现在无论是世界银行还是联合国,在评估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时候,又增加了一个项目,那就是人均PPP(购买力平价)。

世界银行和联合国一致认为,中国现在实际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了7000美元。

改善民生措施

改善民生措施

国家关注和改善民生的措施有哪些?(2012-03-05 11:19:38)转载▼标签:杂谈国家关注和改善民生的措施有哪些?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事关人民幸福安康。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顺应全国各族人民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

认真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必将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

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五中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十二五”规划建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必然选择。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自觉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着力解决执政为民意识淡薄、对民生问题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疾苦关注不够、对群众合法权益维护不够的问题,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才能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增进人民的福祉,更好地形成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我们已经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前列,以工业化、城镇化为重点的现代化建设生机勃勃,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变。

关于工会在改善职工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中作用的调研报告

关于工会在改善职工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中作用的调研报告

关于工会在改善职工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中作用的调研报告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孙中山语)。

天下孰重?民心最之。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关注民生,是近年来我们党和政府的核心议题和公开的政治承诺。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就目前而言,职工的民生问题在诸如就业、社会保障、困难职工救济、职工维权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而职工的民生问题与工会工作密切相关。

工会作为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基本职责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一定要以科学的维权观作指导,发挥工会组织的独特优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切入点,敢于表达职工群众的诉求,重点解决广大职工包括农民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市总工会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我市的中心工作,积极探索工会发挥组织职工、引导职工、服务职工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作用的有效方式和载体,为改善职工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市总工会在改善职工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中的工作成效(一)广泛组织广大职工为我市经济建设建功立业以“当好主力军,丽州立新功”为主题,组织职工广泛开展各种劳动竞赛。

1、开展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评选产生“工人先锋号”企业6家,双飞公司获省“工人先锋号”企业称号;星月集团消防项目获省“抗震救灾先锋号”称号;2、职工节能减排合理化建设活动在基层企业中蓬勃开展;3、“企业有困难,职工怎么办”大讨论活动推动职工竞相创新;4、组织4个团队分别参加金华市网络知识和酒店服务专项比武;4、组织泰龙、市一医、双飞三个企业全体职工参加全国职工节能环保知识竞赛;5、推荐获评金华市“安康杯”安全生产竞赛活动优胜企业3家、优秀组织单位1家、先进个人3名;6、开展职工技能免费培训今止已3个班次计200余人;7、组织我市“强保障、促和谐”网上报名企业活动,今止已达100多家。

改善民生的具体措施(3)

改善民生的具体措施(3)

改善民生的具体措施(3)237万人,注册护士205万人,分别增加32.8万人和70.0万人。

医院和卫生院床位437万张,增加100万张。

四、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让百姓生活得更踏实就业是民生之本。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出台了一系列就业扶持措施,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日渐完善。

“十一五”期间,我国城乡就业人数从2017年末的75825万人增加到2017年末的77995万人,增加了2170万人,年均增加543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从27331万人增加到31120万人,增加了3789万人,年均增加947万人;乡村就业人员从48494万人减少到46875万人,减少了1619万人,年均减少405万人。

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城镇就业增长持续高于全国,其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2017年末的36.0%增加到2017年末的39.9%。

城镇就业岗位快速增加,新增就业人数持续保持在1100万人以上,越来越多的人喜捧“新饭碗”。

大量乡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2017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4223万人。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

“十一五”期间,我国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确立,城乡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五年来,城镇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水平年年上调,目前平均达到 1200元以上,全国 4000多万退休老人受益。

基本医疗保险从制度上实现了“全覆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步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医改”迈出坚实步伐。

201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占全国50.7%的县,2017年扩大到86%的县,参合农民也从4.1亿人,增加到7.3亿人,合作医疗的推进受到了农民的广泛拥护。

经过几年的试点,201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农村开始全面推行,并提高补助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社会 成员有无社会保障和保障水平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其生存 和发展的各个重要方面,而且对其即期消费有相当大的促进 或抑制作用。于是,社会保障制度就成为改善民生系统工程中 的一个重要支柱。虽然近年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成效显著,但 许多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有的覆盖面还不够广,保障水平总 的来说还较低,农村尤为突出,如医保享受者医疗费用中个人 自付比重过高,以至还是看不起病。具有普惠性公平性的社会 保障制度在我国的完全建立,是一个相当长过程。农村最低生
改善民生要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易培强
(湖南师范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摘 要:以人为本的主旨是以民生为本。改善最广大人民的收入分配状况是改善民生的主要基础。加大适合大众消费需
求的商品(含服务)的供给是改善民生的必要条件。政府切实遵循执政为民宗旨,履行好服务职能,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改善民生;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商品供给;执政为民
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需要继续巩固完善,新 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有待在逐步扩大试点的基础上实 现普及。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下一步目标,统筹考虑城 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特 别是要设计一套衔接城乡的符合农民工流动特点的社会保障 体系,建立全国统一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推进社会保障制 度建设,关键在于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资金。中央和地方要 加大投入,特别是地方财政资金要及时到位,宁可少上些项 目,压缩其他方面开支,也要挤出钱来把这件关系民生的大事 办好。
二、改善民生的必要条件:加大适合大众 消费需求的中低端商品供给
我们知道,在一定的收入水平即消费能力的条件下,人们 的实际生活消费能达到怎样的水平和质量,与商品(含服务)
94
易培强:改善民生要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的供给状况有相当大关系。如果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可靠,价格 适中,在档次和价格上选择空间大,特别是性价比好、适合大 众消费需求的中低端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有保证,人们实际生 活水平和质量就会相对较高;反之,如果商品和服务质次价 高,或者在档次和价格上可选择性小,性价比好的适合大众消 费需求的商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人们实际生活水平和质量就 会相对较低。近些年来我国在若干与民生关系密切的商品和 服务的供给上,存在过分追求高档化或青睐富人的倾向,市场 上适合大众消费的中低端商品和服务不时地供应不足,加之 公共服务产品短缺,这就使占人口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和贫 困人口的消费选择受到限制,为购买某些商品和服务而被迫 多花钱,或者不得不压缩和挤掉其他一些消费,从而使他们的 整体生活水平和质量受到影响。下面例举与广大群众切身利 益关系最大的住房消费和医疗问题,对此略加分析。
第三,保障全民和集体成员从国有和集体产权中获取相 应的收益。我国众多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中财产性收入的比例 还很低,获取财产性收入的机会也很少。鉴于此,应十分重视 创造条件让广大群众拥有和增加财产性收入。依笔者之见,其 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保障全民和集体成员从国有和集体产权中 获取相应的收益。基于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其要素产权获取 相应收入的原理,按照国有资产(含国有资源和国有资本)产 权的内在要求,国有资源开发和国有资本经营所带来的经济 剩余,其中一个相当的部分(包括一些垄断行业的垄断超额利 润),应转化为全民共享的收入,而不应归开发商、经营者占 有。至于全民如何分享这部分经济剩余,是将国有企业一部分 利润进入社会保障帐户,将国企上市公司一定比例的股份划 拨社会保障体系,还是采取给全体社会成员配发一定数量股 份,按股分红,或将国有企业一部分利润直接分配给全体居 民,也许还有别的适当形式,这有待进一步探讨。既然农民是 农村和城市郊区依法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所有者,就应 确认农民在法定时间内占有、使用、支配、收益和转让权。可 是,在我国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却出现了带有强制 性地大量征用农村集体土地,付给的征地补偿费畸低,农民土 地财产收益受到严重侵害的情况。近年来,各地为了扩投资、 上项目,违法审批用地和非法侵占耕地,损害农民土地收益的 现象仍呈多发势头。为此,应十分重视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 给足补偿的问题。要下决心清理解决历年无偿征地和拖欠征 地补偿费积案。
笔者曾提出,企业内部分配要纠正“强资本、弱劳动”倾 向,切实保障劳动者工资收入足以补偿劳动力价值,并包括对 企业经济剩余的分享部分。为此,必须确立工资形成的合理基 础,运用政府和社会力量,以矫正和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保 证劳动者工资收入的正常、合理增长[ 3 ]。对此本文不再重述, 只作点补充:(1)一些行业的国有企业凭借其对国有资源和市
第二,进一步理顺企业内部分配关系,保证劳动者工资收 入的正常、合理增长。居民收入的主要部分是劳动报酬收入, 长时期平均占到整个居民收入的 70%。对广大普通劳动者来 说,劳动报酬收入更是其收入的绝对主体。然而,由于我国工 业化所需要素总的来讲是资本相对稀缺而劳动力充裕,这就 使企业收入分配有利于资本而不利于劳动。而我国在经济发 展战略上强调发挥低廉劳动力要素的比较优势,更使劳动力 价格长期被不适当地压低。结果是,劳动者工资增长普遍赶不 上企业利润增长,劳动者报酬在企业运营成本中的比重以及 在整个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1980 年,职工工资占 企业运营成本的 17%,2007 年下降到 11%;国民收入初次分 配中劳动报酬净额占比从 1992 年的 36.66%下降到 2005 年 的 31.46%。这种“利润侵蚀工资”现象,明显地损害了劳动者 利益。
中图分类号:C9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10)03-0093-04
在应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按照党中央、国 务院的决策和部署,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将保增长与惠民 生有机结合起来,加大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经过一年多 的艰苦奋斗,在实现经济回升向好的同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 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就业形势好于预 期;社会保障体制建设有重大突破,特别是通过新农合和在城 镇职工及居民中广泛实行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大 幅扩展,还在农村启动了农民养老保险试点;直接关系民生的 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不过,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 大多数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还不高,还有相当数量的低收入 者和贫困人口的生存、发展状况堪忧。同时,改善民生,是一项 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巨大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方 面、各个部门长期持续努力,不断在物质、制度、社会环境等方 面创造各种条件。本文就如何改善民生的几个带根本性问题 进行探讨并提出政策建议。
第六,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要把维护员工收 益分配权益和扶贫济困当作应尽职责,并形成制度。现代企业 不应只一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必须重视其他利益相关 者的利益和社会利益。要切实维护员工收益分配权益,保障职 工能够获得与其劳动贡献相匹配的工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为员工办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并尽其 所能地提供一些福利待遇。还要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尽可能地 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积极参与慈善捐赠等社会事业,在 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时积极提供财力、物力、人力支 持和援助。在这方面,我国民营企业家要以国际上一些知名企 业和我国香港地区一些富商为参照系,确立富人要回馈社会, 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让积累起来的财富更有益于社会的理念, 并体现为企业的一项经常性活动,作出切实安排。政府有关部 门要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作为考核企业业绩的一项 重要指标。
收稿日期:2010-01-05 作者简介:易培强(1935-),男,湖南醴陵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
93
2010 年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第3期
场的垄断,不仅使其职工收入多倍地高于其他行业和企业职 工收入,而且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并将其相当大部分留在企业 内部进行投资扩张,这也是导致国民收入分配向企业倾斜的 一个原因。因此,应探索如何建立国有垄断企业经营成果为全 民共享的机制。(2)近些年来,一些国有(含国有控股)企业尤 其是金融企业负责人和少数高管的薪酬和分红畸高,而且这 种畸高的收入往往是刚性的,在企业经营不善甚至亏损时也 照拿,引起广大群众强烈不满和舆论的质疑。因此,如何切实 加强对企业高管薪酬的规范和监管,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和 社会的足够重视。(3)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中,不容忽视对劳 动者正当权益的保护,要注意防止和及时纠正企业老板借口 企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营困难随意降低工资标准和拖欠工资的行为。
第五,扩大直接惠及中低收入者和贫困人口的转移支付。 要实施有利于工薪阶层和中低收入者的税收政策。现行个人 所得税的征收,主要针对工薪所得,大量灰色收入等非工薪所 得无法纳入,致使纳税人主要集中在工薪阶层,而企业老板等 富人反而税负很轻。为了改变这种违反公平原则的逆向调节 现象,有必要对现行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进行调整,适当降低 最低和次低档的税率。应将居民所有收入尤其是资产性收入 纳入征收范围,并考虑家庭瞻养人口负担,也就是要积极创造 条件,建立在综合计量纳税入收入水平和负担状况基础上实 施差别待遇的个人所得税制。还要酌情实行返还一部分个人 所得税款的政策。此外,在扩大内需的财政开支中,可考虑拨 出一定比例财力,采取配发红包,对困难人群(低收入者和生 活困难的农民工、老年人、学生、儿童等)发放住房补贴、教育 培训券、生活补贴、营养补贴等形式,直接增加广大贫困人口 和中低收入者的生活消费。
多年来,房价过高,一般居民难以承受,引起社会普遍关 注和强烈反应。近年不少城市和地区的房价更是迅速攀升,使 问题愈益严重。据中国社科院 2010 年《经济蓝皮书》的数据, 城镇居民收入与房价比 (住房价格与城市中等收入居民家庭 年收入之比)2009 年达到 8.3 倍,大大超出 3~6 倍的合理承受 范围。估计有 85%的家庭没有购买住宅的能力。一线大城市 的情况更加突出。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08 年到 2009 年,房价收入比北京从 14.1 上升到 14.3,上海从 9.2 上 升到 12.6,深圳从 8.6 上升到 10.1。对广大工薪阶层和中低收 入者来说“,攒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有的为 了买房只能倾其所有,还要透支未来,成了背上沉重还贷压力 的“房奴”。离谱的高房价,不仅使相当多居民无法拥有自己的 住房,而且对吃、穿、用、行等消费产生挤出效应。抑制高房价, 就要挤掉其中的泡沫,使虚高的房价回归到相对正常、合理的 水平,这涉及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诸多方面。结合改善民 生,一个重要举措是加大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力度,支持居民 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