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要把握好三个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和改善民生宣讲材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和改善民生宣讲材料
标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和改善民生
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也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
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谋发展。
二、保障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的初心和使命。
政府要加大对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的投入,确保人民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同时,要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监管,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三、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发展的动力和目标。
我们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报酬,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还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更加完善的社会福利和保障,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实施精准扶贫:我们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脱贫,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让他们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同时,要建立长效机制,促进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五、加强民生宣传:宣传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加强民生宣传,让人民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增强参与意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推动社会发展。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谢谢大家!。
改善民生必须遵循三个“优先原则”解读
改善民生必须遵循三个“优先原则”近年来,民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个层面共同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
同样,如何才能够有效地改善民生,也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而且是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就此而言,要想真正有效、大面积、大幅度地改善民生,就必须遵循以下三个“优先原则”。
第一个原则,就公共投入总的顺序结构而言,应当以民生问题为优先。
政府的主要职能应当维护社会公正、改善民生,保证社会经济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
而政府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公共投入来实现的。
就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而言,应当以民众的基本需求为基本着眼点,应当以基本民生问题为优先。
这是一个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公共投入总体上的合理安排和布局。
正如胡锦涛指出,应当“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合理与否至关重要。
这起码表现在:其一,民生的根本性改善取决于公共投入结构是否合理。
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社会群体和每一个社会成员都面临着大量的风险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
所以,一个社会的正常存在和顺利发展,有赖于一个前提的存在——民生的保障和改善,即:基本生存和基本尊严的保障。
而民生状况的改善又有赖于公共投入的力度和投入结构本身的合理。
其二,政府的公信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共投入是否以民生为优先。
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定位应当是公共服务型的政府。
而公共投入优先顺序的颠倒,必然意味着公共服务的不到位,意味着政府基本职责的缺位。
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的公信力必然会受到损伤。
由是反观我国一个时期以来的公共投入结构,则呈现出一种明显不合理的状况:公共投入的优先顺序呈现出一种明显颠倒的状况,很不正常。
这几年虽然有明显好转,但由于积重难返,民生状况的根本性改变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
一方面,用于基本民生如社会保障、义务教育以及公共卫生方面公共投入比例过小,在世界各国当中位于后列的位置。
建设民生政府的原则和重点
4 . 坚持增量改革和存量调整相结合
长期 以来 ,我国 各项 社会事业 改革 主要采取 “ 增量 改革 先行 ”的原则 ,在做 大蛋糕 的基础 上 ,调整利 益格 局 ,不触及 既得利益 ,一般 采取 “ 老人老办 法、新人新 办法 、中人过 渡性办法 ” ,目的是减 少改革 阻力 ,调 动 各 方积极性 ,快速推进 改革 进程。这 种改革策 略取 得 了 积极成 效。但 是 ,随着 时间的推移 ,增 量改革 的成 果也
1 . 坚持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相结合
保障和 改善 民生需要相 应的经济基础 和物质 条件 ,
没有经济发展 ,就无法满足 民生需求、提高 民生水 平。
民生改善提 出新的要求 ,这就 要求各级政府 高度重视 民 生 ,把更 多精 力和财力投入到 民生领域 ,拿出切实有效
因此 ,发展经 济是保 障和 改善民生的前提和基础 ,保障
的措施保 障和 改善 民生 。但是 ,又必须清 醒地 看到 ,我
国仍然是 发展中国家 ,还 处于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 ,这 个 基本 国情没 有改变。面对 刚性增长 的民生需求 ,必须从
国情 出发准确定位 民生标准 ,既 不能过 低也不 可过 高 ,
社会保 障水平和社会福 利水平不 能简单 地 向欧 美发达 国
和改善 民生也 是发展经济 的重要 目的。但是 ,经济 发展 并不必然和 自动带来 民生 的改善。改革开放 以来 ,我 国 经济 建设取得 了巨大成 就 ,但是 ,包括 民生在 内的社 会
建设却 相对滞后 , “ 经 济这条腿长 ,社 会这条腿短 ” , 经济社 会发展 不平衡 、不协调。一定 时期强调发展经济 的重 要性 ,重视 发展 一二产业 的物质 生产 ,为民生事 业
合理制定民生和发展政策的基本原则
合理制定民生和发展政策的基本原则
合理制定民生和发展政策的基本原则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公平公正原则:政策应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不能陷入人民生活贫困化、债务、无业等困境。
政策应尊重每个人的平等权利,避免贫富差距的过大。
2. 可持续发展原则:政策应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不能以牺牲一个领域的利益来追求另一个领域的发展。
政策应考虑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能源消耗等问题。
3. 兼顾长远和眼前利益原则:政策应既要着眼于长远发展目标,又要关注民众的即时需求。
政策应注重长远规划,但也要及时应对民众的困难和需求。
4. 公众参与原则: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充分听取并尊重民众的声音和意见。
政策应体现民众的利益和需求,避免以部分利益集团的利益为核心。
5. 创新和包容原则:政策应注重创新,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
政策应兼顾不同群体的需求,避免对特定群体或地区的偏袒和歧视。
6. 透明度和问责原则:政策的制定过程应透明,公开,确保广大民众能够了解政策的制定过程和目标。
政策制定者应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负责,接受民众的监督和评价。
综上所述,合理制定民生和发展政策需要尊重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兼顾长远和眼前利益、公众参与、创新和包容、透明度和问责等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能够确保政策有效地满足人民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镇长职责
在新的形势下,乡镇政府主要承担和履行着发展和服务农村经济、培育农村市场、改善基础设施、完善科技服务、管理公共事务等具体职能。
乡镇长身处党政领导序列的终端,对上承担着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大责任,对下负有振兴一方经济、造福一方人民、维护一方稳定的重要任务。
在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乡镇长如何履行好职责,做到不负重托,不辱使命,显得至关重要。
当好乡镇长,关键在于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执行政策的能力、推动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具体说来,需要着力在以下十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谋发展,追求一流业绩要创新发展理念。
树立“经济工作思路决定经济发展出路”、“发展经济需要大气魄和大手笔”、“发展经济受制于客观,更取决于主观”的理念,以更宽的眼界、更远的目光、更新的视角来谋划各项工作,不断拓展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
要善于谋大事、抓大事、干实事,集中精力抓好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性问题,抓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抓好制约发展的重点问题,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创造一流业绩。
要突出发展重点。
做好“招商引资”文章,增强投资拉动力。
做好“产业经济”文章,打牢农村经济发展基础。
采取政治上褒奖、经济上扶持、业务上指导的办法,积极培育种养大户、建设示范基地、确立主导产业,调优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化经营。
做好“和谐稳定”文章,提供发展保障。
必须坚持“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的方针,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推动平安和谐乡镇建设的着力点。
要务求发展实效。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凡是不利于出实效的思想障碍要坚决冲破。
要转变作风,坚决摒弃那种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干得少等一系列不利于取得实效的做法。
要从群众最关心、从当前能办到的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一件一件地抓,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不避重就轻,不遮遮掩掩,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改善民生的五个方面
改善民生的五个方面
改善民生的五个方面
一、促进教育发展。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促进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资金的投入,完善教育体制,加强教育监管,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以及拓宽学生的受教育机会,这些都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医疗卫生保障。
改善民生必不可少的就是加强医疗卫生保障,政府应加大对医疗卫生设施的投入,加大医疗、卫生人员的报酬,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开展健康促进行动,以及推行健康保险,这些都是促进民众健康的有效措施。
三、加强就业保障。
就业是促进民生改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应加强就业保障,扩大就业岗位,加大就业减免和补贴政策,推动就业市场的积极性,加大职业培训投入,这些都能够促进就业并改善民生。
四、强化住房保障。
住房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实施低收入家庭住房补贴政策,推进住房改造,建立住房保障体系,以及加大住房建设投入,努力提高住房条件,使更多的群众得到住房保障,从而改善民生。
五、加强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加大对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保障力度,加大社会救助补贴支出,完善失业保险制度,以及扩大医疗救助等,这些都能够改善民众的生活环境,从而改善民生。
总之,改善民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应加大对民生的投入,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公民都能得到公平的待遇,从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合理制定民生和发展政策的基本原则
合理制定民生和发展政策的基本原则一、引言在现代社会,制定合理的民生和发展政策对于国家的长期稳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制定这些政策的基本原则,以确保其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二、基本原则2.1 人民至上在制定民生和发展政策时,应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政府应积极倾听人民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关切,并将其作为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同时,政府应确保政策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不偏袒任何特定群体,为所有人民提供平等的机会和福利。
2.2 可持续发展制定民生和发展政策时,应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政府应考虑政策的长期影响,确保其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
政策应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鼓励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以满足当前和未来世代的需求。
2.3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平衡民生和发展政策的制定应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政府应考虑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公平和公正。
政策应既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又保障社会的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
2.4 区域差异的考虑在制定民生和发展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差异。
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结构、自然资源等存在差异,因此政策制定应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调整政策内容和实施方式,以确保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制定民生政策的基本原则3.1 教育优先教育是民生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普及率。
政策应确保所有人民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促进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发展,提高人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3.2 医疗保障医疗保障是保障人民健康的关键。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提供全民基本医疗保险,保障人民的医疗需求得到满足。
政策应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3.3 住房保障住房是人民基本的生活需求之一。
政府应加大住房保障的力度,提供负担得起的住房供应。
政策应促进住房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防止房价过快上涨,确保人民的基本居住权益。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原则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辨析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原则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辨析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原则民生问题一直是国家和政府关注的焦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国家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原则:一、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幸福生活的需求。
二、因地制宜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需要因地制宜。
具体而言,在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问题时应该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采取不同措施。
同时,在贫困地区还应该加大扶贫力度,帮助当地居民摆脱贫困。
三、全面覆盖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全面覆盖,不仅要关注城市居民的生活,也要关注农村居民的生活。
同时,也要关注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生活。
只有全面覆盖,才能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
四、分类施策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分类施策。
具体而言,应该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人群采取不同措施。
比如,在教育方面可以对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费教育;在医疗方面可以对低收入家庭提供医疗补贴;在住房方面可以对首次购房者提供优惠政策等等。
五、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可持续发展。
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使人们享受到长期稳定的福利。
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到资源环境的限制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六、统筹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统筹兼顾各个领域。
具体而言,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问题时应该同时考虑到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只有统筹兼顾,才能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
七、量力而行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量力而行。
具体而言,在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到国家经济实力和财政收支状况,不能过度消耗国家资源。
因此,在制定政策时必须量力而行,确保政策的可持续性。
八、加强监督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强监督。
三抓三促行动的五项基本原则
三抓三促行动的五项基本原则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行三抓三促行动,旨在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一行动涵盖了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民生保障等多个领域,其具体的五项基本原则将在本文中一一展开。
一、发展经济,抓住机遇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保障。
在三抓三促行动中,我们要抓住机遇,积极推动经济的发展。
具体而言,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加快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同时,我们要推动产业升级,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改善生态环境,抓住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民群众健康生活的必要条件。
在三抓三促行动中,我们要抓住绿色发展,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具体而言,我们要加强环境保护,严格控制污染排放,加大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的治理力度。
同时,我们要加强资源保护,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生态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和自然保护地建设。
三、改善民生,抓住幸福指数民生保障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目标,也是人民群众获得幸福感的重要体现。
在三抓三促行动中,我们要抓住幸福指数,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
具体而言,我们要加强教育保障,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教育公平。
同时,我们要加强医疗保障,完善医疗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社会保障,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
四、推动脱贫攻坚,促进共同富裕脱贫攻坚是国家重大战略,也是三抓三促行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要抓住共同富裕的目标,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工作。
具体而言,我们要加强产业扶贫,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提高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
同时,我们要加强教育扶贫,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帮助贫困群众实现教育跨越。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社会保障扶贫,提供兜底保障,确保贫困群众基本生活。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定(精)
浙江省委关于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定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中国共产党浙江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讨论了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并作出如下决定。
一、全面改善民生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1.全面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
全面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全省民生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但必须看到,对照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我省民生领域许多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全面改善民生任务还十分艰巨。
党的十七大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出了部署。
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十七大精神,充分认识全面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扎实推进全面改善民生的各项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改善民生的总体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突破口,以完善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为保障,以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低收入群众增收”、“公民权益依法保障”等行动计划为主要抓手,确保全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果惠及全省人民。
3.全面改善民生工作的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重在民生。
坚持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摆在各项工作的优先位置,切实保障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
提高劳动者收入是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提高劳动者收入是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从当前我国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上分析,解决社会现存不和谐因素,当前甚至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是改善民生问题。
而改善民生问题的主要途径或重大任务是提高劳动者收入。
这应是建设和谐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同时也是全党全国上下各级组织和政府部门着力研究解决的现实课题。
为此,笔者就我国劳动者收入及民生现状、如何提高劳动者收入、改善民生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我国劳动者收入及民生的现状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数据,从2000年至2005年,中国人均产出增长63.4%,而工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却从12%下降为10.91%,延续了1980年以来不断下降的趋势。
另有数据显示,中国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从1989年的16%下降为2003年的12%。
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达50~60%,世界平均为40%。
由于劳动者的收入微薄,使得中国的居民消费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不断下降,从1991年的48.8%下降为2005年的38.2%,创历史最低水平。
而世界平均居民消费率为60~70%,中国只及世界平均的一半。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中国大陆的卫生医疗公平性全球倒数第4。
中国每年有50%应该看病、30%应该住院的病人,由于贫困的原因得不到救治。
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政府的公共卫生投入仅占世界的2%。
中国卫生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2.7%,而印度为5.2%,美国为13.7%。
中国的环境可持续指数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位列倒数第12。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列出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国占了7个。
在实行环境统计的300个中国城市中,70%的城市超过大气环境品质三级标准,已经不适合人类居住。
由于环境污染,中国有3亿农民喝不上洁净的水。
按照人均GDP和支付能力计算,中国上大学的费用世界最高。
虽然从绝对数字上看,日本人的每年教育支出最高,约合人民币11万元,但仅相当于中国居民支付3550元。
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
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三论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本报评论员《人民日报》(2011年12月22日03 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
这是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巩固和发展“十二五”开局良好势头的重要保障。
改革与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引擎。
3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深化改革,才能逐步解决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锐意创新,才能夯实经济内生增长基础,由主要依靠成本优势转向主要依靠效率优势来拉动增长,使发展跃升到更高水平。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仍突出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长期矛盾和短期困难相互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
产生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还在于体制机制不完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我们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深化改革、推进创新。
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要靠改革创新扫除体制机制障碍。
体制改革滞后、技术创新薄弱,带来要素资源的低效率配置,在市场竞争条件下难以形成有效需求,导致经济发展失衡。
扩内需、稳增长,就要通过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使经济增长基于效率提升而不是要素投入扩张,拓宽内需增长空间,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前行;通过推进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改善投入产出结构,消除扩大内需的瓶颈制约,让创新成为可持续增长的源泉,使经济发展更多建立于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基础上,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增强自主增长能力,要靠改革创新释放出强劲活力。
推动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强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真正起基础性作用,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尽快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包括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推进投资、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等,为经济自主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民生三感”
“民生三感”作者:沈路涛来源:《百年潮》2019年第05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并列提出并加以阐发,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党的十九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反复强调,要稳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三感”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党在领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改革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在认识上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的民生思想和理念的一次新的发展,这一发展主要表现为“四个深刻变化”。
一是主体视角的深刻变化,也就是从给予到感受的转换。
这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
过去,我们更多的是以政府为主体,强调的是给予,考虑能不能采取、采取什么样、怎样采取措施去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的成果更多地惠及民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民生三感”的提出,更多的是以民众为主体,强调人民的实际感受,顾及人民的实际感受,要求我们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体现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
二是领域范畴的深刻变化,也就是从重点问题到全面覆盖的拓展。
这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一项必然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党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各项民生工作不断取得显著进展。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一方面,我们要把注意力重点放在供给侧,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关注需求侧,看到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改善民生必须遵循三个优先原则解读
改善民生必须遵循三个优先原则解读在改善民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三个优先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提升基本生活条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推动公平正义。
只有通过坚持这些原则,我们才能够有效地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并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提升基本生活条件是改善民生的首要原则。
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需求是应对贫困和不平等现象的首要任务。
这包括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为他们提供安全住房、清洁水源、可靠的电力供应以及良好的医疗和教育资源。
这些基本生活条件的改善将直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其次,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是改善民生的关键原则之一。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为人们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和基本的风险保障。
这包括建立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失业救济制度等。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保障人民在生老病死等重大风险面前的基本权益,缓解他们的后顾之忧,提升整个社会的安全感和稳定性。
最后,推动公平正义是改善民生的必要原则。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公平和正义的原则,才能保障人民的权益得到公平合理的保护。
这包括落实税收制度的公平性、推动教育机会均等、加强劳动法律的执行以及反腐倡廉等措施。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消除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建立起一个公正、公平、法治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总之,改善民生必须遵循提升基本生活条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推动公平正义的三个优先原则。
只有在这些原则的引导下,我们才能够有效地解决人民的迫切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这也对我们建设稳定、和谐的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为全体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改善民生需关注的三个问题
改善民生需关注的三个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现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心工作。
然而,在各级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过程中,出现了对民生内涵认识不够全面、对政府财力供给与民生需求之间的矛盾理解不够充分、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总体思路不够清晰等问题,值得关注。
关于民生内涵的认识问题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民生是指凡与人民生存、生活和发展有关的所有问题都归属于民生范畴。
狭义的民生是指人民基本生存、生活和发展的一种状态。
“基本”的实质框定了狭义民生内容与基本公共服务范围的趋同性,这也决定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过程中必须承担责任。
需要强调的是,狭义民生的内容比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更宽泛,还应包括政府为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阶层提升其生存和发展条件而实施的特定政策,如取消农业税收、财政供养人员普调薪资等。
由于广义民生概念范围太大,使民生问题难以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有效结合。
在具体政策和实际生活领域,人们需求具有层次性,这也决定了民生内容的层次性,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群体会有不同的最迫切需求。
具体而言,民生的第一层面主要指民众基本生存条件,即满足民众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基本工资水平、基本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等;第二层面主要指民众基本发展能力,即为民众提供最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包括就业、职能培训、消除歧视等等;第三层面主要指民众福利水平,即为民众提供较高的生活质量,包括免费的高等教育等。
一般而言,民生三层面内容呈现一种由低到高的递进规律,即前一层面内容的基本实现是后一层面实施的前提条件。
但民生的层次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国家(地区)或同一国家(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其民生具体内容会有所不同。
实践表明,民生内容受限于一国或一个地区的市场发育程度、经济发展状况、政府财力水平、资源禀赋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也决定了民生的具体内容和阶段性重点。
改善民生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的意蕴探析
改善民生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的意蕴探析
改善民生是每个国家都应当优先考虑的问题,因为一个国家的发展与
人民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
然而,改善民生并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
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的努力和贡献。
而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的方
式是落实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
既尽力而为,反映出政府在改善民生方面不能轻易放弃,需要全力以赴,不遗余力地去解决民生问题。
政府应该审慎和协调好财政和经济
发展的关系,在保证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比如,加大投入,加强重大民生工程的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如水、路、电、气等的覆盖面和资金,提高医疗、养老、教育等公共服
务的质量和普及程度,改善基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量力而行,是在政府改善民生时需要遵循的原则。
尽管改善民生是必
须的,但也需要考虑到国家的实际情况。
政府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使用财政资金时,根据当地经济状况、人均收入等指标,制定
科学合理的民生工程和发展计划,避免过大的财政压力和过多的债务,以确保维持国家经济的稳步发展。
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是政府改善民生的努力需要注重的问题。
政
府应该更加注重民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确保改善民生的举措不
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同时,政府应鼓励社会积极参与,发掘社会潜力与发展,为改善民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改善民生虽然是必须的,但也需要遵循适度的原则。
政府在采取措施改善民生的同时,也应该综合考虑财力、人力、资源和环保等问题,寻求解决方式的平衡点。
这样,政府就能真正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为人民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实现人民的美好期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善民生要把握好三个原则
朱步楼
“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
所谓民生,就是人民的生计,其中最基本的就是人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
社会的公正公平、权益诉求、社会安全、生态环境、精神满足、幸福指数等等,同样也是民生的重要内容。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影响整个国家改革发展大局。
把改善民生放在战略的高度,作为政府工作的重心,既是坚持执政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既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动力,也对各级政府以改善民生作为工作重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为此,政府必须改变职能,更新发展理念,改进工作作风。
改善民生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也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任重而道远。
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既要发挥政府作用,又要引导全社会参与。
改善民生,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调节收入分配,扩大社会就业,加强社会管理等,要切实强化政府在政策、规划、投入方面的职责,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逐步解决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的“贵”和“难”的问题。
与此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参与机制,把那些适合通过市场、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交给各类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社区等基层组织承担,通过市场化竞争激励机制,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还要鼓励全体公民参与慈善捐赠、社会捐助活动,弘扬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激发全社会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积极性。
二是既要坚持尽力而为,又要做到量力而行。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改善民生有不少新的需求和期待。
我们一方面要尽最大努力,解决群众迫切需要且又有可能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做好改善民生的工作,在呼应群众的民生期待中决惠民之策,行惠民之举,确保每个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保障,确保每个困难家庭学生不因贫失学,确保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确保困难群众维护合法权益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使人民群众深切感受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成效。
同时,也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量力而行。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稳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维护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文化权益和民主权利,决不能不顾政府财力超前过急地要求,更不能举办劳命伤财的所谓“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那样,不仅不利于真正解决民生问题,而且会损害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三是既要解决突出问题,又要建立长效机制。
民生问题是历史的、具体的、动态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对改善民生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民生的标杆越来越高,改善民生需要作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各级政府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在解决影响民生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花气力。
例如,要坚持富民优先,促进就业惠民、创业富民、社保安民,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要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要增加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步伐,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要以政府为主导不断扩大经济适用房建设,增加廉租房房源,让所有低收入家庭做到“住有所居”;要从人口老龄化的实际出发,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切实做到“老有所养”。
与此同时,还要将一系列富民、惠民、安民的政策措施加以规范化、制度化,上
升为分配制度、公共政策和地方法规,努力形成惠及全体人民、保障困难群众和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切实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如建立公共财政对改善民生的正常支出机制,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企业职工工资报酬、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水平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等,从根本上为改善民生提供制度保障。
来源:《学习时报》第4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