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精)

合集下载

加强社会建设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强社会建设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强社会建设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极为紧密。

社会建设的成效,直接体现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宗旨。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按照这一精神的要求,我县要继续落实好已有的各项惠民政策,确保完成既定民生任务。

要切实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收入、养老等问题,加快完善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

要切实转变领导方式,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人民群众中去,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发展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

加强社会建设,离不开积极推进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要围绕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社会建设体系,加快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着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和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简述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简述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简述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的主要内容
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的重要任务,旨在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以下是主要内容的简述:
1. 教育事业的改善:政府大力发展教育,致力于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公平的教
育机会。

这包括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加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及确保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教育公平。

2. 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政府通过实施医疗保险制度、加强基层医疗服务和提
高医疗技术水平等措施,努力推广全民医保和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此外,政府还加大卫生设施建设和健康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健康水平。

3.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政府致力于构建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

这些保障措施旨在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并保障老年人、残疾人、困难群众等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

4. 就业机会的扩大:政府通过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创业支持,促进就业机会的增
加和失业问题的解决。

此外,政府鼓励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提高人民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5. 农村建设和农民福利的提升:政府重视发展农村地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和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此外,政府实施农村扶贫政策,帮助贫困地区改善生活条件。

6. 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政府提倡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文化保护,积极推进文化
产业的发展。

此外,政府致力于提供更多的文化活动和公共文化服务,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这些是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通过这些措施,中国政府努力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和幸福生活。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改善民生的问题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改善民生的问题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改善民生的问题摘要: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理解,通过对当前民生建设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办法、改善民生与加强社会建设的关系以及改善民生的几个重要意义等若干方面的论述,阐述我对十八大“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理解。

关键词:民生问题;社会建设;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一、民生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民生主要是指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人民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具体涉及劳动就业、社会福利、义务教育、基本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内容。

所谓民生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就是社会成员如何从社会和政府那里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来支撑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问题。

通俗地说,就是老百姓遇到的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也可以说是老百姓过日子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在当代社会中,民生状况以及其基本结构和指标的改善与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地反映着人民的基本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状况,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一个国家其社会结构、社会秩序和社会利益关系调整与建设的合理化与优化程度,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强烈关涉着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基石问题。

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还没有实现城乡完全统筹;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加剧等等。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三)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民生工程的内容
什么叫民生工程?
民生工程的内容演变
(一)什么叫民生工程?
民生工程是政府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生 活水平,重点关心弱势群体,采取的一系列积 极政策举措。一句话,民生工程就是政府为民 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 程”,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现代版“为人 民服务”的具体体现。包括以下: 一、反腐 倡廉 二、安居工程 三、就业问题 四、医疗体 制 五、教育问题 六、文化建设 七、食品安全 八、贫富分化 九、环境污染 十、社会治安
教育培训类项目有序推进
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面貌焕然一新,有 38569名学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累计免除 学杂费2446.6万元,教科书费607.2万元, 对2511人安排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发放 234.12万元,并进一步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 平。对2206名中职学校家庭学生进行补助, 累计发放补助330.98万元。
县委常委、副县长许海东主持 会议
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受表彰
霍山县实施民生工程的做法
1.围绕四个到位,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2.围绕四个规范,夯实基础工作 3.围绕三度提升,营造良好氛围 4.围绕三个优先,保障资金到位
霍山县抓住“七个环节” 推进民生工程实 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 二是明确目标任务。 三是健全工作机制。 四是落实配套资金。 五是加强规范管理。 六是加大政策宣传。 七是严格监督检查。
二、民生工程的内容
三、霍山县如何落实民生工程
小组讨论并交流
我们霍山县存在哪些民生问题?你们认为 如何落实? 在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有 什么好的做法?存在哪些困惑? 对改善霍山县民生问题有什么建议? 如何做实霍山的民生工程?

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党在改善民生问题做作的举措:
增加财政补助规模,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 收入者收入,减轻困难群众在教育。医药, 住房等 方面的负担。 1.2013年,城镇居民医疗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统一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简称居民 医保) 2.减免学杂费 3.财政补贴 4. 10亿中央财政补贴为农业保险启 动"政策引擎"
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
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 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 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 有用之才。以下关于几点教育的问题是党一直以来所重视的: 一、关于义务教育问题 要把义务教育办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要重视教育资源的公平,但不 能把学校办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学校还是要有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 格。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 ; 要加大对贫困学生的扶持力度,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子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义务教育问题, 把有限的国家财力多用在最困难的孩子们身上。还要研究如何办好高中阶 段教育的问题。
自2013年2月1日起. 按照现行增值税政策,纳税人取 得的中央财政补贴,不属于增值税应税收入,不征收 增值税。
10亿中央财政补贴为农业保险启动"政 策引擎"
2007年中央财政将拿出10亿元,在吉林、内蒙古、新疆、江苏、 四川、湖南等六个省区,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消息一出, 多方击掌叫好。 2004年起,中国保监会在江苏、新疆等省区,以 地方财政提供保费补贴等形式,开展保险试点。三年来,不少试点成功 走出了保险公司、农户、龙头企业、政府共赢的路子,但财政支持的 “瓶颈”问题也凸现——在富裕地区,省、市、县三级财政补贴保费, 农民愿意参保;但在经济欠发达省份,财政支持乏力,保险公司不敢孤 军奋战,农业保险仍在撂荒。 借鉴国际经验,中国农业保险亟待中央 财政伸出援手。此次财政部斥资10亿元支持农业保险,为中国农业保 险的发展启动了政策引擎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社会建设是人民最为关心的问题。

所以,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同时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的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社会和谐社会。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不可少的保障,也是为能使我国更加富强的更加和谐的必要条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

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了我国广大人民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影响了我国社会建设的质量。

首先是,城乡区域两极分化逐渐严重,贫富差距大,收入分配不均匀,城乡差距的加大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在社会建设中,改善民生问题,实现城乡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就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加快对城乡地区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达到优化资源配置,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同时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发展城乡地区的生产力,从而实现农民持续增收,以缩小城乡的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其次是,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尤其是物价上涨和住房问题得不到解决。

伴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与人民的收入不相当,人民的生活质量的不到提高。

面对这一问题,必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

同时必须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广大人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在城乡区域,看病贵,是最普遍的现象,却一直以来得不到解决,社会建设加大对医疗的投入,同时加大对社会保障投入比例的增加,提高社会保障的水平,是符合广大人名最迫切的愿望有利于提高人名的生活质量,从而有利于社会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促使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最重要的是要在社会建设中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解决社会保障问题的重要位置。

如何加快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精)

如何加快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精)

论述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

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

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以创业带动就业,改善就业结构。

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

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

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改善民生需要社会建设整体推进

改善民生需要社会建设整体推进

改善民生需要社会建设整体推进时间:2010年08月18日17时20分来源:学习时报作者:张云飞改善民生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重点。

但是,社会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和运行的,因此,必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推进,统筹兼顾、多管齐下。

这样,才能在实现社会治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社会和谐与社会进步。

起点的整体性。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是一个由诸多对立统一的要素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过程中构成的整体,即社会有机体。

在社会有机体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而社会生活又为社会发展提供着重要的保障。

这里,社会生活是指基于社会交往而形成的非政治性的公共领域。

在总体上,只有坚持社会的全面发展,才能保证社会系统的持续存在和永续发展。

正是由此出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的科学论断,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在此基础上,当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确立生态文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构成的整体。

这样,就科学地展现出了社会建设的独立性和重要性。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有机体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将社会中还没有的东西“创造”出来,不断丰富其结构、拓展其领域、完善其功能。

社会建设既是在社会有机体中拓展出来的新领域、新概念,也是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建构起来的新问题、新目标。

因此,必须立足社会有机体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来推进社会建设,而不能将之简单地归结为民生问题。

构成的整体性。

改善民生只是社会建设全局中的重点环节,而社会建设自身是一个由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化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利益、整合社会关系、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调动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管理、实现社会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改善民生的问题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改善民生的问题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改善民生的问题摘要: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的理解,通过对当前民生建设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办法、改善民生与加强社会建设的关系以及改善民生的几个重要意义等若干方面的论述,阐述我对十八大“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理解。

关键词:民生问题;社会建设;改善民生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一、民生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民生主要是指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人民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具体涉及劳动就业、社会福利、义务教育、基本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内容。

所谓民生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就是社会成员如何从社会和政府那里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来支撑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问题。

通俗地说,就是老百姓遇到的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也可以说是老百姓过日子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在当代社会中,民生状况以及其基本结构和指标的改善与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地反映着人民的基本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状况,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一个国家其社会结构、社会秩序和社会利益关系调整与建设的合理化与优化程度,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还强烈关涉着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和社会基石问题。

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主要表现为: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还没有实现城乡完全统筹;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就业压力仍然较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利益矛盾加剧等等。

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共5篇)

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共5篇)

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共5篇)第一篇: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改善民生成为社会建设重点的原因首先,民生问题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提出并坚持的执政理念。

作为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普遍关注中国各阶层利益,注重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把“民生、民权”以及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看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归宿的理念。

这一执政理念的贯彻落实,集中体现在民生问题的解决。

其次,民生问题是社会矛盾多发凸现最基本的根源。

中国社会转型加速,社会分化加剧。

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会引发社会成员对正在或即将变革的社会结构产生个人的重新定位,当今中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变革中,相当数量的普通民众在主观上已经把自己置于社会的底层,弥漫着对富人的仇视和怨恨,并因为腐败等原因对政府机构抱有不同程度的不满和埋怨情绪。

近年来出现的医疗难、上学难、讨薪难、住房难、诉讼难和权益保障难等一系列民生问题都反映出普通民众不仅是经济上的弱势群体,而且更是政治权力上的弱势群体。

他们因而有某种较强的不公平感,甚至相对剥夺感,再加上缺乏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由此引发抗诉和闹事事件逐年增加。

原本可能是潜在的群体利益矛盾,已经显化为被意识到的社会利益矛盾。

因此,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和谐,首先就要解决好民生问题。

再次,民生问题是规避风险、确保安全的基础。

安全是每个社会成员的最基本需要。

现在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社会发展的风险期,或者说风险社会或高风险社会,安全问题就更加突出。

一个社会的安全需要涉及到两个基本方面:一是整体社会和国家的安全需要,二是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需要。

过去我们主要侧重于强调社会和国家的安全,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人生活中的安全。

实际上,个人安全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更经常、更普遍面对的问题。

当前中国社会成员的不安全感,主要产生于两个方面:“现实困境”,即个人生活中已经遇到的实际困难或问题;第二是“未来威胁”,即可能对个人生活造成的威胁或风险。

当前我国的社会建设为什么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读

当前我国的社会建设为什么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读

当前我国的社会建设为什么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作为一个拥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而衣食住行又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民生问题势必会成为一个当前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沧海百年,民生不息”,民生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讲,更是一个长期的持续过程。

随着以往旧的矛盾和旧的民生问题的解决,新的矛盾和新的民生问题又摆在我们面前。

所谓社会建设,就我国情况而言,广义的社会建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它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外延是一致的,同广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是一致的。

狭义的社会建设则主要是指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相关联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具体指的是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的社会事业发展、社会制度和体制机制建设、社会结构建设以及相应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等。

也就是说,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主要包括: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完善社会管理、调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及这方面的改革和建设。

而当前民生建设的重点则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一医疗问题医疗费用的快速增加,使农村、城市家庭因病致贫的情况非常突出。

“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

1.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

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不仅让社区和农村没有能力承担起基本的医疗功能,而且也让以“高药价、高耗材”为特征的过度医疗愈演愈烈。

目前,全国的医疗资源80%在城市,20%在农村;医疗卫生领域的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集中在城市大医院,老百姓得了病在当地得不到有效治疗或不相信当地医疗机构,于是就都往大城市大医院奔,造成“看病难、看病贵”。

2. 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政府投入的缺失造成了公共卫生领域和百姓的基本医疗得不到有效保障。

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3)

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3)

怎样认识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3)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的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缺一不可,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相互协调。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一定要抓紧抓好。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就是要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就是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样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万众一心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奋斗目标无论从革命战争时期看,还是从现在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都决定了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中国共产党的86年历史使党的环境、面貌、地位、任务都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党“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性质、宗旨和根本目标始终没有变,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她才赢利了人民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这一点必须牢记,因为它关乎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关乎中国共产党的生死存亡,关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的考验。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当前我国的社会建设为什么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读

当前我国的社会建设为什么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读

当前我国的社会建设为什么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读当前我国的社会建设为什么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作为一个拥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而衣食住行又关乎百姓的切身利益,民生问题势必会成为一个当前发展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沧海百年,民生不息”,民生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讲,更是一个长期的持续过程。

随着以往旧的矛盾和旧的民生问题的解决,新的矛盾和新的民生问题又摆在我们面前。

所谓社会建设,就我国情况而言,广义的社会建设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它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外延是一致的,同广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是一致的。

狭义的社会建设则主要是指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相关联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具体指的是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的社会事业发展、社会制度和体制机制建设、社会结构建设以及相应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建设等。

也就是说,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主要包括: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完善社会管理、调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及这方面的改革和建设。

而当前民生建设的重点则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一医疗问题医疗费用的快速增加,使农村、城市家庭因病致贫的情况非常突出。

“看病难、看病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

1.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

医疗资源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不仅让社区和农村没有能力承担起基本的医疗功能,而且也让以“高药价、高耗材”为特征的过度医疗愈演愈烈。

目前,全国的医疗资源80%在城市,20%在农村;医疗卫生领域的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基本集中在城市大医院,老百姓得了病在当地得不到有效治疗或不相信当地医疗机构,于是就都往大城市大医院奔,造成“看病难、看病贵”。

2. 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并且呈逐年下降趋势。

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

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

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作者:肖新国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06期【摘要】社会建设,民生为重。

民生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在全面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必须发展教育事业,夯实民生基础;解决就业问题,重视民生根本;增加居民收入,关注民生源泉;改善医疗卫生,心系民生疾苦;健全社保体系,完善民生依托。

【关键词】社会建设;改善民生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一大亮点,主要把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将继续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列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充分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的先进性的具体体现。

一、深刻认识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1.解决民生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解决民生问题,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落实到人的全面发展上。

改善民生,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既是为了改变不计代价、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需要。

2、解决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提出的十分紧迫的重大战略任务。

其核心问题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而改善民生正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才能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

当前的重点是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为突破口,加大政府投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抓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就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使得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基层群众,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扎实推进,筑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

怎么认识我国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怎么认识我国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怎么认识我国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意义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康有着不可割舍的紧密关系,它是人民最为关心的问题,也是与每个人都有着密切关系的,只有社会建设搞好了,人民才会有更好的生活,所以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保障,也是为能使我国更富强的更和谐的必要条件。

比如,在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按照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做了新的部署,其中包括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的结果,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首先,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在社会建设方面,贫富差距拉大、公共服务不到位、就业难、住房贵、上学难、看病贵、社保水平低、农民失地等问题交织在一起,构成当前中国社会的突出矛盾,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其次,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强调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力和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内在统一;既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重点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重点

摘要:民生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处理不当会影响社会稳定。

随着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各阶层的利益矛盾更加突出,民生问题的妥善解决迫在眉睫。

关键词: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社会建设重点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8)01-0021-04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重点郁永斌(南京政治学院,江苏南京200433)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重点。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一、引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赋予“民生”新的历史内涵。

民生是指广大城乡居民的生命、生存、生活和生产。

改善民生是指党和政府改善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生命、生存、生活和生产状况。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只有城乡居民的利益关系和谐了,各阶层之间、区域之间的社会关系才能和谐,贫困地区和贫困阶层,与富裕地区和富裕阶层才不至于形成对立的局面,贫困地区和贫困阶层才能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中,共享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成果,形成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

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和谐社会以“社会和谐”为基本内容,同时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三个层面。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2]只有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社会各阶层利益矛盾的起点,才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稳固的群众基础。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近年来,中国的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面前,还有不少需要加快推进的领域。

这些领域中,改善民生无疑是最为基础和关键的,也是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探讨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是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社会成果的重要保障,而优质的基本公共服务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地区、国家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

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就必须重视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公平性和质量。

•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覆盖率和保障水平。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等,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

落实开放政策,促进社会发展现代化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积极引入外部资源,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因此,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还需要落实开放政策,促进社会发展。

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外部合作和有效利用外部资源。

•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更加良好的企业环境和政策支持。

•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提高贸易自由化水平。

•支持并引导人才引进,加速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加快现代化经济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就业是民生工程的重要一环,加快现代化经济建设能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还需要加快现代化经济建设。

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加强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支持,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引导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倾斜,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强化区域协调发展,扩大区域差异化发展。

优化社会管理,提高社会治理效能优化社会管理和提高社会治理效能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也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

改善民生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点

改善民生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点

改善民生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点
张宝凤
【期刊名称】《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07(000)006
【摘要】社会建设在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是十七大的一个重大亮点.一是社会建设主要任务重在维护社会公平;二是社会建设主要任务旨在保证公共服务均衡化;三是社会建设主要任务意在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四是社会建设主要任务对劳工和弱势群体的保护更加有力;五是社会建设主要任务政府将担当更多责任.
【总页数】3页(P6-8)
【作者】张宝凤
【作者单位】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6
【相关文献】
1.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J], 刘新;
2.高度重视民生着力改善民生——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J], 贺先平
3.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J],
4.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J], ;
5.着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

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

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改善民生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八部分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在中国,民生问题从提出、发展到最终解决,也就是从它产生的现实性、进一步演变下去的可能性、解决的必然性,将探讨民生、民主和民权之间的关系,并对中国民生—法治国家的建设提出一些具体的思路。

这不仅需要诸多微观制度创设的智慧,还需要更多的宏观眼光,并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

关键词:民生;法治;社会建设一、当前中国民生制度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民生问题的提出“民生”作为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概念。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民生的具体内容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社会中,体现在不同社会群体里,所反映的民生需求也是不同的。

但它总的趋势是作为人的追求一定是持续向上、持续向好的。

虽然很难准确界定它的内涵,但是“民生”大致应包括如下五个方面的核心内容:(1)生计来源。

即最基本的谋生条件,其中,就农村居民而言,主要指“土地”问题;就城镇居民而言,主要指“就业”问题。

(2)生活质量。

即通常所讲的衣食住行这类日常生活消费层面的话题。

(3)生存状态。

即社会提供给民众的生存条件,主要指社会保障问题。

(4)生命安全。

即生命保障层面的话题,主要包括社会治安和环境保护。

(5)民生心态。

即围绕民生问题,民众的种种心理状态和各类意见、呼声、要求[1]。

因此民生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各种正当权益受到尊重和保护,人的生命价值、健康价值、尊严价值等都应该越来越受到尊重。

(二)民生的问题化第一,民生问题是社会层面的问题。

它与一个国家对社会建设的重视和发展程度息息相关。

也与一定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一个社会公平正义度比较高,即使这个社会的经济能力有限,但社会利益分配得比较合理,那可能老百姓的怨声还不至于很高。

这就是孔子所描述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状态;如果说这个社会不能体现公平、正义,社会利益分配又明显不公,即使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了,民众的怨声仍然会很高,甚至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善民生问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发展同经济发展之间的严重不平衡,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贫富差距过大、失业率显著上升、贫困人口增加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就业难、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仍然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本文从分析我国当前的民生问题入手,继而对改善民生问题的重大意义进行阐述,并回顾了我国五千年华夏文明中的民生问题,分析其无法彻底解决的根由,并依此提出几点改善民生的建议。

【关键词】改善民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最为基本的民生问题——温饱已经得以解决,党和全国人民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新的民生目标而努力奋斗。

然而,什么是小康社会?有专家学者曾指出,小康社会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过渡发展阶段。

既然处于过渡阶段,势必会产生过渡时期特有的民生问题。

如何正确认识及改善这一时期的民生问题,是我党和全国人民必须共同面对的一道难题。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社会存在的民生问题,首先就要正确认识我国目前所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继而针对这些问题,果断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和改善[1]。

就目前的中国社会来看,主要存在以下民生问题,这些民生问题集中的外在表现,无非是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以及就业难等社会难题。

第一个就是收入分配问题,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已是不争的事实[2]。

虽然,政府已采取调整税收等一系列相关举措,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起到了积极作用,却依然阻止不了贫富差距拉大的势头[3]。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关注,直接关系到住房难等一系列民生问题。

第二是我们的教育问题。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教育乱收费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痼疾。

总体上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政策差异。

一些地方和学校出现的违反相关法律和政策的规定,擅自出台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和提高收费标准。

同时也包括一些基层政府或有关部门,向学校或通过学校向学生的摊派和搭车收费。

这个问题的集中体现,衍生出所谓的上学难的问题。

第三是农村医疗保障问题和医疗费用高,药品居高不下。

虽然现在农村大多数人都买了医疗保险,但在报销的时候往往遇到不少麻烦。

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也困扰着大家,让人们小病拖下去,大病医不起,亦即人们常说的看病难问题。

第四是就业指标、社会保障问题和劳动者工作环境的问题,比如劳动者的生命保障问题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

用多维视角和发展观的思维审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不难看出现象的背后有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多是发展中、前进中出现的,特别是在过渡阶段。

第五是安全生产的问题。

安全生产问题是屡禁不止的难题,比如说矿难、瓦斯爆炸、食品安全问题。

就近几年而言,我们国家非常重视食品安全。

第六是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

就目前我们国家而言能源资源存在的问题是使用效率低,节约意识不强。

就最近的电荒、煤荒、油荒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在资源能源的利用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当前我国主要存在以上六个方面的民生问题。

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民生问题亟待解决,这里不一而足。

纵观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民生问题始终是关系社会稳定和统治阶级命运的根本问题。

不同历史时期,民生问题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解决方式及程度也不尽相同。

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由于生产力极低,民生问题无非是保障生命安全、共同劳动以保证食物共享,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这种“大同”局面不复存在。

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和生产生活资料,是被奴隶主阶级奴役和剥削的工具。

此时的民生问题表现为,奴隶阶级要求获取一定的人身自由和生产生活资料。

在奴隶没有生产资料这个大前提下,彻底解决民生问题实属无稽之谈。

封建社会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和少量生产资料,民生就是解决减租和农民吃饭的问题。

其间,也出现过统治者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现象,诸如汉高祖的“休养生息”、光武帝的“光武中兴”、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王安石变法、明清“一条鞭法”、“地丁银”、“摊丁入亩”等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的相对稳定与和谐。

但封建盛世和农民起义都无法改变封建制度的本质,也就无法彻底解决民生问题。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矛盾没有解决,又增加了西方列强、资本主义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民生问题更加严峻,广大人民迫切希望获得土地和改变生活环境。

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反对贫富不均,力图解决中国几千来遗留的民生问题。

由于他们严重脱离群众,彻底解决民生的理想再次破灭[4]。

中国的民生问题初步得到解决应该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5]。

1947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真正解决了当时民生问题中的最重要的环节——农民的土地问题,继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建国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中国共产党在解决民生问题上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存在一些失误,极大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解决民生问题的步伐大大加快:“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要求到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实现小康;十七大则把民生问题和社会建设提到相当的高度,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再次具体而明确的指出了全面小康的民生目标。

刚刚召开的十八大,在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报告中,与“民”字相关的词汇频繁闪现,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民生问题极为重视。

从民生问题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重要性可以看出,大力改善民生问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对于我们国家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首先,改善民生有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同时也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社会公正有两个基本价值取向:一是共享,二是为每个人自由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而民生这个问题的改善与这两个基本价值取向息息相关,因为改善了民生才能共享,也只有改善了民生才能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提供基本的平台。

其次,是有助于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对发展经济的意义很大,甚至无可替代。

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的直接拉动力无非来自三个方面:外贸拉动、投资拉动和内需拉动[6]。

在这三个经济动力当中,内需拉动最重要,它的份量占这三大动力总合的70%以上,而民生问题和内需拉动直接相关。

故而民生问题的改善,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是否具有一种可持续的推动力。

再者,改善民生是确保国家社会的安全和稳定的前提。

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但只要把问题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就可以确保这个社会的安全运行[7]。

如果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得不到改善,就会引发大面积的、种类繁多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繁荣与稳定的大局。

改善和解决民生问题是一项繁杂而庞大的工程,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基和前提。

近年来,我党和政府在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8]。

解决问题的对策很多,这里简单谈以下五点建议:一是扩大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

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扩大消费的比重,增加对城镇低收入群众和农民的补贴。

推进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

二是千方百计促进就业[9]。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就业。

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三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0]。

推进制度建设,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待遇。

四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优化教育结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五是推进医药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11]。

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当前,劳动就业、物价房价、医疗卫生、入学教育、食品安全、收入分配、环保治安等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如此一来,改善当前社会所存在的民生问题,全面建设和谐美好的小康社会便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1] 田玉彗. 以人为本谋发展关注民生促和谐[J].理论探讨,2010,22(7:27-29.[2] 霍海燕. 改善民生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探析[ J ].理论探索,2002, 18(3:36-38.[3] 刘振江. 保障和改善民生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J].社会民生, 2012(1:23-25.[4] 张枬.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M].上海: 三联书店, 1963:81-89.[5] 张新鸿. 党的历史上解决民生问题的历程与启示[J].党史博采,2011,12(2:2-5.[6] 黄团元. 转型创新是改善民生拉动内需的关键[J].视点, 2011,23(5:45-47.[7] 杨洁. 论政策执行主体的优化问题[ 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4.[8] 郑新立. 论改善民生与政府执行力的提升[J].改革与开放, 2012,8(2:3-5.[9] 王建国.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2:79-81.[10] 王新华. 健全保障体系着力改善民生[J].高层论坛, 2012,10(4:12-15.[11] 周继红, 杨贤勇. 浅谈我国医药企业发展现状及改革方向[J].企业战略,2012(3:39-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