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 着力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和改善民生宣讲材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和改善民生宣讲材料
标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和改善民生
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也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
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谋发展。
二、保障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的初心和使命。
政府要加大对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的投入,确保人民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同时,要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监管,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三、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发展的动力和目标。
我们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报酬,不断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还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更加完善的社会福利和保障,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实施精准扶贫:我们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贫困人口脱贫,解决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让他们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同时,要建立长效机制,促进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五、加强民生宣传:宣传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加强民生宣传,让人民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增强参与意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推动社会发展。
最后,让我们共同努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谢谢大家!。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关注民生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讨论“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这一主题,探讨为什么我们应该将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并介绍一些可以改善民生的具体举措。
首先,所谓“以人为本”,意味着将人民的利益和需求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以人民的幸福和福祉为中心。
这不仅是因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石,也是因为只有人民得到了解决基本的民生问题,社会才能稳定和谐。
关注民生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人们的基本需求,如食品、衣着、住房和医疗等,是每个人生活的基础,也是衡量民生水平的重要指标。
当国家关注并解决人们的基本需求时,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社会稳定和谐。
因此,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问题是每个政府的重要使命。
那么,如何具体实施关注民生的理念呢?首先,政府应该加大投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
这包括但不限于优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和住房等方面。
同时,政府还应努力推动公共服务的公平性,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让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公平的机会和待遇。
其次,政府应加强公共安全和法治建设。
人民的安全感是关注民生的重要方面。
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健全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治安工作,政府可以提升人民的安全感,维护社会的安定。
此外,政府还应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健康的生态环境,因此保护环境就是关注民生的重要举措之一。
政府应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并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共同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关注民生的行动中。
企业可以通过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创造就业机会,回馈社会。
非营利组织可以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开展慈善救助活动。
而个人则可以从自身做起,尊重他人、助人为乐,关爱家人、朋友和邻居。
总之,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政府应当以人民的福祉为己任,通过加大投入、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加强公共安全和法治建设、保护环境等方式,切实关注人民民生问题。
改善民生的几个关系

改善民生的几个关系作者:吕斌来源:《人民论坛》2008年第03期改善民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把民生改善好,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民生工程与经济发展关系。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和前提。
只有把经济发展起来了,我们才有能力去为人民群众办更多的实事,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
各地,尤其是欠发达地区,一定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要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生命线,以招商引资为总抓手,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壮大财政实力。
要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政府利益与群众利益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政府利益与群众利益是一致的。
但是在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等方面关系时,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利益分配,又经常会出现一些矛盾。
而在这一矛盾对立体中,群众往往是弱势群体。
为此,各级政府一定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把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依法按规办事,坚决杜绝与民争利或随意侵害群众利益情况的发生。
如政府在征地拆迁工作中,一定要按照中央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群众合法权益,切实妥善安置失地农民,不能克扣群众应得征地款,不能强买强卖,更不能让群众流离失所,没有生存的保障。
民生投入与“中心工作”的关系。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地财政都不很宽裕。
因而,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往往会把主要财力和精力放在经济建设等中心工作中,忽视民生工程,舍不得民生投入。
所以,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合理安排财政投入,真正把发展的速度与人民群众的承受度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合理长效的民生投入机制,做到“既要建设,也要吃饭”。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和谐乃东建设进程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加,I央推进和谐乃东建设进程圈苏霓斌“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百姓享受到更多实惠,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新理念,并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报告的独立部分进行了系统阐述。
响亮地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在我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充分彰显了我党执政理念的新调整、执政方式的新变化和执政重点的新转向,标志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将进入—个崭新的阶段。
近年来,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乃东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武汉市对口支援的有利时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县域经济不断壮大,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乃东仍属于全国欠发达地区,涉及各族群众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劳动就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认认真真把民生问题解决好,是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不断增强党的感召力、祖国的向心力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根本条件。
一、着力改善民生,必须突出“安居乐业”“安居乐业”是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根本保证,也是改善民生的关键所在。
乃东县和全区农牧区一样,当前农牧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四个字:“安居乐业”。
第一,突出抓好农牧民安居工程,不断改善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安居才能乐业,只有“居者有其屋”,人们才能安心生活工作,社会才能稳定和谐。
“安居”就是实施以游牧民定居、扶贫搬迁和农房改造的农牧民安居工程为突破口,使绝大部分农牧民住上适用的房屋,同时进一步加强饮水、道路、通电、通讯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的改善。
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对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最根本的就是要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满足人民的需要,实现人民的愿望,增进人民的福利,维护人民的利益,保障人民的权利。
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
管仲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
在西汉刘向编成、汇辑管仲众多思想观点的《管子》一书"霸言"篇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
其中有一段这样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意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
如今,以人为本是我党的执政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问题,并把改善民生作为基本国策。
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以人为本的思想自始至终地贯穿于这三个组成部分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人的解放的革命理论,人的解放和以人为本既是它的出发点、根本点,也是它的最终归宿点。
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并论证未来共产主义理想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时期,他们一直高度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着不懈的研究、探索。
这说明,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与历史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它实际上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是每个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最高原则和根本内容。
《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认识与思考》第一篇: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认识与思考对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最根本的就是要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满足人民的需要,实现人民的愿望,增进人民的福利,维护人民的利益,保障人民的权利。
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
管仲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
在西汉刘向编成、汇辑管仲众多思想观点的《管子》一书"霸言"篇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
其中有一段这样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意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
如今,以人为本是我党的执政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问题,并把改善民生作为基本国策。
首先,xx 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xx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以人为本的思想自始至终地贯穿于这三个组成部分之中。
xx主义是人的解放的革命理论,人的解放和以人为本既是它的出发点、根本点,也是它的最终归宿点。
在xx、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论和xx主义经济学,提出并论证未来共产主义理想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时期,他们一直高度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以科学的态度进行着不懈的研究、探索。
这说明,xx、恩格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与历史唯物论、xx主义经济学之间有着内在的密切关系,它实际上构成了xx、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和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关注改善民生-精品文档

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关注改善民生、以人为本关注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以人为本是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是践行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
是党新时期执政理念的鲜明特征。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
十七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章,标志着改善民生新阶段的开始。
十八大报告顺应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把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国以家为基,邦以民为本。
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百姓生活紧密相连。
从更侧重经济增长的“发展”,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民生时代的来临就体现在执政理念的变化中。
把改善民生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中之重,使党的根本宗旨和新时期党的执政有了具体的落脚点,成为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方面建设的着力点。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强调处理好一对关系: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过去地方政府往往强调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础,优先发展事实上片面强调了发展。
温家宝强调,发展是改善民生的根本目的。
经济不发达时主要搞经济,现在经济发展了,有能力更好地改善民生。
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发展、求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千方百计地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民生领域仍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民生领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最终实现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要由人民共享,最终实现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抓住这个核心,就一定能够抓住群众工作的主动权。
首先,立足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
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不仅要关心群众生活,解决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实际问题,让广大群众“过得去”;而且要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提高生活水平,提升幸福指数,让广大群众“过得好”;新形势下还要更多地关注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利益,从深层次维护、发展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广大群众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让广大群众切实共享发展成果,切身感受政府的温暖。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 第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经 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特别是民生领域工作密切相关。一方面,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另一方面, 发展社会事业、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也是扩大国内需 求、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没有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 协调,没有相应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相配套,经 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生活也难以实现。因此,我 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到2020年,“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 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 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 入群体继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 和谐稳定”,努力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社会主义建设 必须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新华网北京2月5日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 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对此,可从以 下3个方面进行深入理解。
•
第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以人为本的 具体体现。从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看,坚持以 人为本,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 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 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 脚点,坚持尊重社会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地 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 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 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 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 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要求。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伟大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面临不少问题,突出 的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 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 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 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 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 会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同时,人民群众在新的发展阶段,期待过上更加美好的 生活,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活环境 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社会的 公共需求快速增长,也更加需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要 完成这样的历史任务,就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 都很难实现建成全面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
汇报材料:坚持“以人为本”、聚焦“一老一小”,将民生保障落到实处

汇报材料:坚持“以人为本”、聚焦“一老一小”,将民生保障落到实处汇报材料:坚持“以人为本”、聚焦“一老一小”,将民生保障落到实处一、引言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聚焦“一老一小”,将民生保障工作落到实处,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广大老年人和儿童提供了更多的福利和保障。
以下是我市在民生保障方面的工作情况汇报。
二、加大老年人保障力度1. 加强老年人医疗保障我市提出了老年人医疗保障“三个保障”的目标,即保障老年人基本医疗服务、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和长期护理保障。
通过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开展亲情照料工程,提高老年人医疗保障水平。
目前,我市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80%,老年人重大疾病救助覆盖率达到60%。
2. 完善老年人养老保险制度我市积极推进老年人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善了养老金发放机制。
通过增加政府财政补贴,提高了基本养老金的发放标准,目前,我市基本养老金的发放标准已提高到人均月收入的40%。
同时,积极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供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3. 加强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我市注重发展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建立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医养结合机构等服务机构,提供康复护理、心理咨询等服务。
目前,我市的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覆盖率已达到30%。
三、关注儿童成长发展1. 加强儿童教育我市加大对儿童教育的投入,建立了覆盖所有0-6岁儿童的早期教育网络,提供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服务。
同时,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提高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目前,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净入学率达到95%,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50%。
2. 推进儿童健康保障我市积极推进儿童健康保障工作,加强对儿童出生登记和健康档案建设的管理,提供免费的儿童疫苗接种服务。
同时,加强儿童健康教育,提升儿童健康素养。
目前,我市儿童九类疾病的筛查率达到90%以上。
3. 提高儿童福利保障水平我市全面落实了儿童福利保障政策,加大对特困儿童的救助工作。
对于贫困家庭的子女,提供免费救助金、优先义务教育等福利措施。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张家口人社工作实现新跨越再上新台阶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民生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解决民生问题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度,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在解决民生方面提出的目标和作出的承诺。
(一)民生问题的重要性民生问题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是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
古今中外的发展实践已经证明,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着社会进步程度和国家兴亡。
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党和政府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权的性质决定的,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
解决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基本职责。
我们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并努力解决民生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里程,就是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厉史性跨越。
从1978年到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了9.7%,由3645亿元增加到20万亿元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5%,由1132亿元增加到3.9万亿元;进出15贸易年均增长17.2%,由206亿美元增加到17607亿美元;外汇储备年均增长36.7%,由1.67亿美元增加到1万亿美元以上。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问题,促进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问题,促进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一时政热点:1、2009年6月26日至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黑龙江省考察工作。
胡锦涛强调,当前,全国上下正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更要大力弘扬大庆精神,努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民生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在发生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是胡锦涛这次考察的一个重点。
2、2009年6月18日,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启动电视电话会议。
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医改近期重点工作,2009年先期启动六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直接惠及亿万群众及家庭。
3、2009年10月1日,国庆庆典上设改革开放标语方阵。
胡锦涛发表讲话时指出:“新中国60年的发展进步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建设好自己的国家,也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4、家电下乡信息系统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累计发货分别达到近6,600万件和2,800万件,销售金额突破500亿大关,达508亿元。
其中,10月家电下乡销售额超过120亿元。
家电下乡需要进一步注意完善渠道、产品迎合消费者需求、售后服务到位。
5.2009年8月,国务院部署在10%的县市先行试点,10年内基本实现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一场亘古未有的变革即将在全国广袤的农村展开。
这是我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出的历史性一步。
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延伸,也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6.2009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乔晓阳表示:加强社会领域立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将成为今后立法的重点。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意义论文_综合论文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意义论文_综合论文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把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出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改善民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一个政权,一个政党,其前途命运取决于民心向背。
谋民利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民生问题历来关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民生问题得到重视和改善的程度是衡量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
生活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与文化现象,人类的生活不是简单的动物式生存,而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更重要的是人对自身的生活有需求指向,不仅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而且要满足自身丰富的享受、发展需要。
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视的是人,最关注的是人的生活,并把人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理论的重要基石。
马克思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而且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
这就说明人的“生活”既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赖以存在的舞台,又是一切物质生产的最终目的,从而揭示了“生活”的本源性和生活与生产的互动生成关系,进而把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了起来。
中国共产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始终将改善民生贯穿于自己的实践之中。
早在1934年毛泽东就郑重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
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关注民生问题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关注民生问题李涛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同时也是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
近年来,云南省红河州人大常委会在依法行使职权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履职的重要工作内容,每年都有重点地选择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开展监督工作,重点选择关系民生问题的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困难问题,听取和审议了红河州人民政府的专项工作报告。
一、充分认识关注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关注民生问题,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本质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义不容辞的基本责任。
“十五”以来,红河州紧紧抓住国家加大解决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加大投入力度,多渠道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困难问题。
截止2005年,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3609万元,建成各类饮水工程31968件,解决了52.34万人的农村群众饮水困难。
其中中央国债人畜饮水项目投资就达6575.67万元。
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困难这一民生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共享了发展带来的成果。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解决民生问题的任务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
当前,改革发展已进入了关键时期,这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关注民生问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必须充分认识关注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真正把关注民生问题作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一项重大的、长期的工作任务。
目前,农村群众饮水困难,仍然是红河州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红河州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
继2006年开展对全州贯彻实施《水法》、《水污染防治法》和《红河州水资源管理条例》情况的检查,红河州人大常委会2007年又再次把听取、审议全州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困难问题列为工作要点之一。
组织调研组,对全州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困难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听取和审议了州人民政府专项工作报告。
把切实关注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农村群众饮水困难问题纳入了州人大常委会的工作重点。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精)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近年来,我国强烈提倡以人为本的改革发展理念,在各个方面推进民生改善工作。
以人为本是指,将人民作为发展的根本,将民众的需求和利益放在首位,就此而言,以人为本就是倡导着以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作为社会发展进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那么,在现实中,我们的民生改善工作又有哪些具体的做法呢?本文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民生改善程度的重要标志。
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强社保制度建设,全覆盖的社保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全面的保障,缓解了人民群众的民生痛点。
同时,为了更好地服务民众,相关部门还加强了信息公开和服务承诺等方面的建设,将更多的服务和便利提供给民众。
优化教育和文化产业教育和文化产业对于国家民生的影响不可忽视。
通过优化教育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国家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为民众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和文化服务。
我国近年来通过对教育和文化产业的加强和扩大投资,为民众创造了更好的发展环境,也为社会民生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更是民生改善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我国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上持续加大投入,推进基层医疗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育和激励,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这一系列的举措为民众提供了更为安全、便利、优质的医疗保障,保障了人民的健康。
推动“互联网+”等新经济的发展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新经济作为社会民生改善的一种新形式开始蓬勃发展。
推动新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可以为民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为便捷的服务。
我国近年来加强对新经济的支持和投资,建设更为完善的互联网流通和服务体系。
这些举措为民众提供了更为个性化、便捷的生活服务,也使得许多民生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发展的先决条件。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和改造升级,包括高铁、互联网交通、智慧城市、能源等,为国家和民生改善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
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体制改革工作总结体制改革工作总结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而繁琐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持续的改进。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以下是对本次体制改革工作的总结。
首先,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
在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如教育、医疗、社保等。
我们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我们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此外,我们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力度,提高社会公平正义。
其次,我们注重深化改革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我们始终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我们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加大对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同时,我们积极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再次,我们坚持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提高行政效能。
在政府机构改革方面,我们坚持“责任担当、效能高效”的原则,优化政府职能布局,加强政务公开和行政审批改革,推动政府服务能力的提升。
我们加大政府机构精简力度,消除冗余部门,改进政府内部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和责任感。
同时,我们注重加强对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推动党风廉政建设。
最后,我们加强了党的全面领导,保持了党的团结和纯洁性。
在体制改革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加强了党对改革工作的领导和监督。
同时,我们加强了党内政治生活建设,加强了党内监督和党风廉政建设,保持了党的团结、纯洁和先进性。
总的来说,虽然在体制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但总体上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改善民生
民生为本,民富为先。
改善民生是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愿望和期待,也是我们谋发展、思稳定的根本目的和动力。
我们始终坚持群众第一、民生优先的原则,把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有限的财力优先向民生倾斜,集中力量办好各族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大事、实事,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一、把“富民安居”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
安居才能乐业,安居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
保障住有所居是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问题,是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
2009年以来,我县通过实施牧民定居、抗震安居和廉租房建设,大力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1560户牧民实现标准化定居,新建廉租住房240套、抗震安居房873户。
今年,自治区提出实施“富民安居”工程,这为我们加快住房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我们将以棚户区改造、危房改造为重点,在农区,用5年时间完成1500户农村危房改造,完成3500户牧民标准化定居,确保5年内在地区率先实现全部牧民标准化定居;在城市,用5年时间新建300套廉租房,对1205 户居民实施棚户区改造。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广大群众的住房问题得到更好解决,使城乡居民的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二、把“富民兴牧”作为改善民生的依托,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要实现农牧民增收致富,与全疆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
但是我县农牧业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工程性缺水,丰富的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良好的水土资源优势不能充分转化为经济优势、转化为农牧民的现实收入。
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将以自治区实施的“富民兴牧”工程为契机,重点抓好:一是控制型水利工程建设。
加快库容2.3亿立方的吉勒布拉克水电站建设,确保2012年建成使用;今年开工建设库容3亿立方的哈拉托别水库,2015年前建成使用;力争库容6200万立方的加郎尕什水库明年开工建设,2013年前建成使用,这些工程建成后,即可实现我县水资源的年调节。
二是水利灌溉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9个大中型灌区的新建和续建以及660公里渠系建设,3年实现干支斗渠全防渗,5年构建完整的水利灌溉体系,开发、建设饲草料地20万亩,解放下潮地、恢复弃耕地15万亩,总播面积达到80万亩,农牧民人均耕地由现在的7亩增加到15亩,土地收入增加一倍。
三是节水灌溉。
通过大面积推行膜下滴灌实现节水、节肥、节约劳动力和农牧民增收的目标。
今年底,膜下滴灌将达到18万亩,“十二五”末全县节水面积达到总播面积的80%以上。
三、把“劳有所得”作为改善民生的根本,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就业关于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
为使更多的人实现就业,我县除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政策措施外,不断加大解决就业问题的力度。
2009年,对城镇无业人员,我们多渠道拓展就业岗位,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工矿企业稳定就业、服务行业灵活就业等多种途径实现就业610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对农村富余劳动力,我们通过完善“政府引导、免费培训、多方输出、全程服务”的工作机制,立足矿山企业就业一批,围绕项目建设转移一批,依托小城镇建设吸纳一批,组织外出务工输出一批。
全年转移农村劳动力9113人,人均劳务增收147元。
今后,我们将重点抓好三类群体的就业问题。
第一类是零就业家庭,政府通过购买公益性岗位等办法,做到动态清零,24小时内解决就业问题。
第二类是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统筹纳入全县技能培训,力争两年内实现就业。
第三类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围绕市场需求,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现长期稳定就业。
四、把“学有所教”作为改善民生的基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教育是民生之基,办好教育是最大的惠民之举。
我们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倾注更多精力,投入更多财力,做到适度超前、规划科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快推进集中办学。
2009年,我们按照“集中办学,普及双语”的教育思路,撤并了25个办学点,全面启动了县初级中学和县高级中学改扩建工程。
今年秋季乡级中学学生已全部到县城就读,实现城乡同等教育。
同时,把乡里腾出的校舍用来办集中小学,村里腾出来的校舍办幼儿园,实现“县办中学、乡办小学、村办幼儿园”的办学目标。
从今年开始,我们将按照规划对24所学校(教学点)进行标准化建设,配备图书和必要的实验、体育、教学器材,完成校园绿化、美化,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二是大力推进双语教育。
稳步推进民汉合校,为双语教育的深入推进创造了良好环境。
全县有双语幼儿园26所,计划再建61所乡村级学前双语幼儿园和20所牧民定居点双语幼儿园,确保2012年实现学前双语教育全覆盖,2015年基本普及双语教育。
三是完善教育保障机制。
幼儿阶段,入园儿童每人每年给予1000元生活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在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同时,将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0元;高中教育阶段,对贫困、特困寄宿生每人每年补助生活费1200元,特困生学费由县财政负担。
对考上大学的贫困、特困生分别给予第一学年学费资助,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
五、把“病有所医”作为改善民生的着力点,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重视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满足群众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提高国民健康素质,是全面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强县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确保乡乡都有卫生院、村村都有卫生室,农牧民参合率达99%。
但受设施不完善、设备不配套和医疗技术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制约,医疗服务水平离老百姓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为切实解决各族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今后我们将着力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标准化服务体系建设上下功夫,完成县医院综合楼建设,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实施绿化、美化工程,把县医院建设成为一所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服务一流的二级甲等医院;成立哈医中医院,推动哈医药事业发展。
完成6个乡卫生院标准化建设,配套必要的设备,配齐医护人员。
完成全县80个行政村、新建牧民定居点的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
新建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完成3个牧业医疗服务站标准化建设,配备3至4辆牧业医疗流动服务车,使医疗服务水平有一个大的提升。
同时,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实现全民医保。
凡是参保人员,除规定的正常报销额度外,自行负担住院费用超过1万元的部分,再报销一半,不设封顶线,并根据财力逐步提高报销比例,切实减轻群众的看病就医负担。
六、把“困有所助”作为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2009年以来,我县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城乡低保覆盖面,农村9392人享受低保,城市5
544人享受低保;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2.41万人参加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8%,3574名60岁以上农村老人每人每月领取65元养老金;加大扶贫开发力度,410户1927名农牧民实现脱贫。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确保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养老保险、五保户孤儿残疾人生活保障以及其他社会保障领域实现全覆盖,保障标准始终保持地区内较高水平。
同时,努力做好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残疾人工作,积极开展临时性救济、定期慰问等多种形式的扶贫救助活动,切实解决低收入家庭的困难。
认真落实好国家扶持政策,加大对承担守边任务边民的补助力度。
加快推进扶贫开发,提高农牧区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到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现象。
面对中央大力支持新疆发展和全国对口支援新疆的重大历史性机遇,我们将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为民生,让全县各族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