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改善民生问题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民生问题
2011年热点申论之民生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
民生是和谐之本。
只有始终关注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发挥民力,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事业。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着力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困难情况下,我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一、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
中央财政安排就业专项资金,实施困难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或降低部分费率、再就业税收减免及提供相关补贴等政策,鼓励企业稳定和增加就业。
开展系列就业服务活动,多渠道开辟公益性就业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和到企事业单位就业见习。
组织城乡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
这些措施促进了就业的基本稳定。
二、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普遍建立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出台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迈出历史性步伐。
三、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大幅度增加全国教育支出,中央财政加大支出,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政策。
实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
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开始实施。
不断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基本保障了困难家庭的孩子不因贫困而失学。
四、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组织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中央财政增加医疗卫生支出,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解决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问题。
基本药物制度在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
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了一批县级医院、乡镇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启动实施扩大乙肝疫苗接种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
【标准表述】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做好政府工作,要做好以下几点:一、必须坚持运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两种手段,在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策高效、组织有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期中考试卷(附带答案)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期中考试卷(附带答案)一、单选题1.我国宪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说明①我国的国家性质是由宪法确认的②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③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④我国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我国国家机构运行实行的原则是()A.民主集中制度B.规范权力运行C.保障宪法实施D.自我管理、自我监督3.我国宪法第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从国家机构与人民的关系来看,这体现在()A.由人民选举产生国家权力机关B.国家权力机关居于被领导地位C.实行中央的统一领导D.符合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这说明()A.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B.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规定了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及其义务C.宪法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规定了国家生活中所有的问题和制度D.宪法是我国法律的总和,具有最高的法律权威、效力和法律地位5.热心公益的中学生小明和小刚到某小区开展“宪法伴我行”法律宣传活动。
为了解小区居民对宪法的认知程度,他们进行了问卷调查。
下列收集的观点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法B.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C.宪法可以取代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D.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同时也规范权力的运行6.2021年1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听取了2020年备案审查工作报告。
报告显示,有些地方立法规定民族学校用民族语言教学,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审查后认为,前述规定与宪法关于国家推广全国通用普通话的规定不一致,已要求制定机关修改。
从中可见,推进合宪性审查的目的是()A.加强宪法的实施监督,完善宪法监督制度B.保证国家机关严格按照宪法行使国家权力C.审查国家机关违宪行为,保护公民监督权D.健全公权力监督制度,从根本上消除腐败7.“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
发挥政协优势,为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发展做贡献
发挥政协优势,为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管理做贡献的调查报告政协绥棱县委员会县政协换届以来,按照政协章程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听取社情民意。
充分发挥政协在建设和发展区域经济社会事业中义不容辞的使命和义务。
以政治协商推进发展,以民主监督保障民生,以参政议政促进和谐。
一、取得的成效换届以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政协工作,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充分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为推进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服务大局,为促进发展献计出力。
坚持大局为重,发展为要的原则,把推进经济社会事业跨越式发展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齐心协力促发展的大舞台上展示作为。
一是议政建言谋发展。
每年政协全会期间,委员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议政建言,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主席列席县委常委会、副主席列席政府常务会,积极参政议政;政协三个专委会主动与政府职能部门开展对口协商,发挥了职能作用。
二是专项调研议发展。
对影响社会发展和民生的重大问题,由主席会议确定调研课题,由政协领导带队,深入部门、乡村、企业走访调查,换届以来,我们对未成年人管理、民营企业发展等4个课题开展了专题调研,发放调查问卷300多份,召开了相关部门负责人和部分私企业主、群众代表参加的座谈会7次,先后上报的调研报告,得到了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
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签批意见,采纳合理建议,促进了我县民营企业、设施农业等方面的大发展、快发展。
三是实干兴业促发展。
坚持议干结合,充分发挥优势,在委员中深入开展“争当招商引资功臣”、“实干兴业标兵”活动,并大力培养和推广典型,让政协委员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排头兵、领头雁。
县政协领导还为兴奇木业、天隆食品等企业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资金,争得了金融部门的贷款支持,保持了委员企业的顺利运行。
关注民生你、我、他
主阶级 ; 民翻 了身 , 到了土地 , 农 得 成为土地 的主人 ; 固了人 民政 巩 权 , 放 了农村 生产 力 , 国家 的工业 化 建设 准备 了条 件 。 解 为 2农 业合 作 化运 动 。 .
() 因: 1原 土地 改 革 以后 , 国的农 业 仍 然 是 一 家一 户 分 散 经 营 我
的。这就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 () 2 目的 : 把分散 的个体农 民组织起来 , 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 合作社 , 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 3 过程 : 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 , 促使农 民踊跃参加合作社。 95 15
年 , 国掀 起 农业 合 作 化 的高 潮 ;9 6年 , 大多 数 农 民参 加 了农 业 全 15 绝 生 产合作 社 。
() 4 意义 : 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 由私有变为公有 , 实行集体经 营 , 一 步调 动 了劳 动者 的生产 积极 性 , 进 提高 了农 业生 产力 。 3 民公 社 化运 动 。 . 人
( ) 因 : 和人 民对 我 国社 会 主义 所处 的发 展 阶段认 识 不 足 , 1原 党
建 国 以来 前所未 有 的严 重经 济 困难 。 4实 行家 庭联产 承包 责任 制 。 .
() 1 目的 : 了调动 农 民的生 产积极 性 , 进农 村经 济 的发展 。 为 促
() 2 主要 内容 : 持土 地公 有制 , 变经 营方 式 , 坚 改 实行 分 田包产 到 户, 自负盈 亏 。 () 3过程 : 徽凤 阳小 岗村 首先 实行 分 田包产 到户 , 安 自负盈 亏 , 农
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 孙中山在《 民报》 发刊词中, 将同盟会的革命纲 领阐发为“ 民族 、 民权 、 民生” 三大主义。这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 指导思想 , 也是 中华民国建立的思想基础。其中,平均地权” “ 即民生 主义 , 就是通过改革土地制度 , 解除劳动者的贫困, 做到“ 家给人足” , 办法是核定全国地价, 国家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 , 同时逐步向地 主 收买土地 。民生 主义 的局 限性是 , 有正 面触 及封 建土 地所 有制 , 没 没有真正解决农 民的土地问题 , 不可能吸引广大农民去参加革命 , 最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三, 坚持优 先发展教育事业。
一
是促进教育公平。
二是优化教育结构。
三 是 加 强 教 师 队伍 建设 。 四是 推进 素质 教 育 。
五 是 推 进 公 益 性 文 化 事 业单 位 的 管理 体 制 、 行 机 运 制 改 革 和 经 营性 文化 单 位 转 企 改 制 。
一
二是 扩 大社 会 保 障 覆 盖 范 围 。 三是 提 高社 会 保 障 待遇 。
是积极 发展 公益性 文化 事业, 加快 完善 公共文化
服 务 天 下体 系和 设 施 。 二 是 支持 文 化 产 业 加 快 发 展 , 完善 扶 持 政 策 , 育 培 骨干 文化 企 业 。
五是 实施全国 中小学校 舍安全工程 , 推进农村 中小
学标 准 化 建 设 。
六是加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 建设 , 发展体 育事 业。
第四 , 推进 医药卫生事业 改革发展 。
一
第七 , 强民主法制建设 。 加
第八 , 强社会 管理 , 加 维护社会和谐安定 。一
是 推 进 基 本 医疗 保 障 制度 建设 。
四是 保 护 妇 女 和 未 成 年人 的权 益 。
五 是进 一 步 改善 对 就 业 的 公 共服 务 。 第 二 , 快 完善 社 会保 障体 系 。 加
一
五是 支持 残 疾 人 事 业 加 快 发展 。
六是 继 续 加 强 老龄 工 作 。
是推进制度建设。
第六 , 大力发展文化体 育事业。
关于落实“五有”要求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关于落实“五有”要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打造社会事业强区的调研与思考2011年4月10日落实“五有”要求,是促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战略举措。
为更好地适应建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加快打造社会事业强区,加快推进建设现代化新南京标志区和国际性人文绿示范区进程,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安排,对《落实“五有”要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打造社会事业强区》进行课题调研。
研究途径主要通过调查、座谈、走访和参阅教育局、民政局、文化局、劳动局、卫生局、体育局、住建局、城管局等相关部门制定的“十二五”专项规划及相关资料,学习北京、上海、深圳等先进经验和专家指导等形式,进行研究和思考并形成调研报告。
一、“五有”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这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度,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在社会建设方面提出的目标和作出的承诺。
学有所教就是要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不断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劳有所得就是要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地为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就业岗位,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使所有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都能实现就业,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都能按照他们的贡献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
病有所医就是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不至于使群众因贫困看不起病,也不至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加快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建设》
精品文档加快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
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
一、深刻认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主要包括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协调利益关系、完善社会管理、调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等,以及这些方面的改革和建设。
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和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就是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大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不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我们党关于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每一步都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作出统一部署。
学习二十大奋进新征程手抄报内容
学习二十大奋进新征程手抄报内容
这是一份关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的手抄报内容,主要包括:1. 深入贯彻党的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十八大精神,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艰苦奋斗、谋求发展,着力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走创新、发展、和谐、绿色的新发展道路,开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新局面。
2. 坚持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强化科学精神,持续深入推进科学技术创新,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的重大突破。
3. 深化依法治国,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理,规范行政执法,推进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新型国家形态,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增进社会治理效率。
4. 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全民参与、共担共享、红利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生活更加安全有保障。
5. 推进国际合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做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加强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扩大同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国际和平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抓好“四个突出”实现“四个新跨越”
抓好“四个突出”实现“四个新跨越”作者:张静辉来源:《新长征·党建版》 2017年第5期磐石市委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改善民生民利,加快推进依法治市,加快提升党建水平,努力建成省内重要的医药健康产业基地、东北知名的新型金属材料产业基地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城市,力争实现“省内争一流、地区站排头”目标。
一、突出结构调整,在提高发展层次上实现新跨越加快调整产业结构。
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推动金属冶炼、非金属加工两大传统优势产业技改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实现两大传统优势产业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
进一步培育壮大医药健康、新型金属材料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构建集制药、器械、保健、流通为一体的医药健康产业和集精密铸造、功能材料、电池材料为一体的新型金属材料产业,将金属冶炼产业、医药健康产业打造成两个百亿级产业。
加快调整投资结构。
紧紧围绕产业集聚发展和项目统筹布局调整招商方向,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大重点项目攻关力度,力争每年签约落地10 亿元以上项目1个、5 亿元以上项目 2 个。
及时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各类困难和问题,全力保障项目建成投产和达产达效,确保每年实施5000 万元以上重点项目50 个以上。
瞄准国家助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和《中国制造2025》方案,强化项目包装和上争力度,推动项目建设持续滚动发展。
加快调整服务业结构。
重点规划建设北部新区商贸综合体和南部物流园区,积极引进国内知名的大型商贸企业,培育壮大域内重点商贸项目,全力打造吉林省中部重要节点城市。
加快推进以医药物流、商贸流通为重点的物流业,以新型电商平台为承载的电子商务业,以金融服务为主的现代金融业,以红色游、生态游、特色游为支撑的旅游业,打造县域经济发展新引擎。
加快调整农业结构。
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种植业结构调整。
推广实施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新技术,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果药菌蔬等特色产业。
高考政治研讨会交流材料“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改革”专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改革”专题背景材料:材料一:民生连着民心,民心连着党心。
民生在党的工作中的分量有多重,党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
只有着力改善民生,才能使党同人民息息相通;只有着力改善民生,才能使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
不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人民不会安居乐业,就不可能筑牢实现“中国梦”的根基。
着力改善民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
我们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带领广大人民实现他们的利益。
能不能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能不能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好,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要检验。
材料二: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用非到常大的篇幅介绍了改善民生的措施,涉及教育、就业创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方方面,其主旨就是要下大力气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教育就学是民生之基,就业创业是民生之根,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本,医疗卫生是民生之急,社会保障是民生之盾。
民生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是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着力改善民生,是我们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要求。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要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幸福指数,把发展的目的真正体现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材料三: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强调,要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这些都是在党的十八大精神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战略部署,其中“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在党中央的重要文献中是首次提出。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性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性1、认清形势,深刻认识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中省市都做出了建设文化强国强省强市的战略部署。
随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纵深推进,为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既奠定了经济基础,又带来新的要求。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大家要从五个方面深刻认识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
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多元化的社会需求不断增长。
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就必须把各项社会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加快发展,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二,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发展社会事业的目的在于坚持以人为本,满足群众的社会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于构建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推动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使发展更协调、更具有可持续性。
第三,是改善民生、促进发展成果共享的重要举措。
社会事业一头连着发展大局,一头牵着民生民本。
要让改革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就必须把社会事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全力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医疗、教育、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第五,是新的历史阶段保持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决策。
现在,我们人均GDP已达到4000美—1—元。
这一时期,我们既面临重大战略机遇,又会有很多矛盾问题不断涌现。
要化解这些矛盾,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事业,通过社会事业发展融洽关系、化解矛盾、改善民生。
2、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影响社会事业发展的几对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统筹协调与突出重点的关系。
要统筹区域发展。
既要注重中心城区、区县城所在地的发展,也要注重边远山区和相对贫困村镇的发展。
要统筹项目发展。
既要有标志性的文化工程设施,又要有基础性的惠民文化项目。
要统筹人的发展。
既要培育科技领先人才、文化名人、名师名校,又要切实保障城乡低收入人群、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益。
民生 社会事业 汇报 总结
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全面发展社会事业经济发展靠的是人民群众,发展成果也必须惠及人民群众。
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抓起,集中力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让群众幸福指数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不断攀升。
要把“扩大就业容量”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对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就业服务,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结合松原经济发展实际,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加强以城市棚户区改造、廉租房建设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
深入实施“暖房子”工程,提高我市供热保障能力和保暖能力。
加大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城乡公路网络建设、城市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等问题。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健全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机制。
进一步完善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为特殊群体和困难群体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
切实增加居民收入。
坚持富民优先,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突出农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增收。
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确保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社会财富公平分配。
以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为主要增收途径,切实增加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使群众生活得更加富足。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高度关注贫困家庭子女就学,不让一个贫困家庭子弟因经济困难辍学。
要重视民族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要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有关落实十件民生实事实施方案范文
有关落实十件民生实事实施方案范文关于落实十件民生实事的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精神,切实履行为人民群众办好十件民生实事的承诺,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一)总体要求。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以建设幸福广东为主线,以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分解责任目标,强化进度管理,确保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基本原则。
1.立足实际,科学安排。
结合实际,针对各项民生实事的特点,因地制宜、因事制宜、科学合理制订分项工作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创新工作方法。
2.加强管理,注重实效。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加强组织管理和督促检查,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确保工作落实,切实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
3.统筹协调,合力推进。
按照合理分工、团结协作的要求,加强各级政府间、各有关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4.落实资金,迅速启动。
省统筹安排各项财力,筹集352亿元资金,保障十件民生实事的落实。
各地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要求,统筹安排本地区所需资金,迅速制订资金分配方案,确保资金落实到位。
二、向全省困难群众发放临时性价格补贴(一)工作目标。
在中央财政2022年春节前为城乡困难群众发放生活补贴以及我省2022年1月中旬从省级价格调节基金安排1.08亿元向困难群众发放临时价格补贴的基础上,省财政再安排2.8亿元,对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享受国家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建国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和未享受离退休待遇的城镇老党员,按每人100元的标准发放一次性临时价格补贴。
(二)工作措施及进度安排。
1.启动价格补贴应急措施。
2022年年底前制订运用省级价格调节基金向困难群众发放临时价格补贴方案,2022年1月拨付资金。
2.加大力度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问题。
2022年1月,再次安排资金对困难群众增发临时性价格补贴,春节前将补助资金全部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补充文化生活问题三: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大力发展教育的原因。 补充文化生活问题三: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大力发展教育的原因。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传承的能动性活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传承的能动性活动,在人的教化 和培养上扮演重要角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和培养上扮演重要角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有利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有利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有利于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 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有利于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 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2、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 有基础性、先导型、全局性的作用。 有基础性、先导型、全局性的作用。 …为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 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问题六:家电下乡对农民和家电企业有何经济意义? 问题六:家电下乡对农民和家电企业有何经济意义?
1、丰富农民生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多方面素质 丰富农民生活, 2、促进家电企业产品销售,有利于家电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促进家电企业产品销售,有利于家电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问题七: 问题七: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国家为什么关注民生? 补充政治生活问题三:党和政府如何关注民生? 政府——职能、原则; 职能、原则; 政府 职能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民族政策、 坚持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原则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及先进性建设, 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及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及先进性建设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执政方式; 执政方式; 积极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 积极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 密切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密切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保障和改善民生
有六大任务: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和特点,是强调“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这不仅体现在全会提出的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突出强调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保障和改善民生”,还体现在全会所阐释的“十二五”规划的主题和主线,均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必须深入理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并在我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实践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落到实处。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坚持科学发展的根本性、关键性内容。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在“十二五”期间,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就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在这“四个更加注重”里,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内容,还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兼顾的最终目的,对科学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我国今后相当一个时期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保障和改善的程度,将从根本上体现社会公平正义得以实现的进度。
只有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才能抓住科学发展的根本性、关键性环节,将科学发展落到实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二五”规划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为什么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呢?相当长时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偏重于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扩大投资、增加出口的拉动,而居民收入的增长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内需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严重疲软,经济结构很不合理,缺乏长期、稳定、强劲的发展动力。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要拥护党的政策,拥护改革开放
3、要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珍惜美好生 活,
4、树立崇高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建设 祖国的使命感,勇担社会责任,理智报效祖国。
七、正确认识不平凡的十一五 1、国内看:国情方面 2、国际看:
展望十二五发展蓝图
五、请你为建设新山西献计献策
1、发挥中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工业 2、积极引进外资,学习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 验 3、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加大教 育投资,重视人才培养 4、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 国策,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坚持改革开放,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 6、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7、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放略
同学们请记住:补充的热点并非 考题,只是给同学们增加了参考的工 具,会用、活用、用准才是关键。
学会“消化”热点 灵活应用热点 迅速捕捉热点
5、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贯彻三个代 表的重要思想。
转方式 调结构 促进科学发展 一、为什么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为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我们应该如 何做? 教材56页
三、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四、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那些关系?
1、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2、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3、“四个建设”间的关系 4、国家、集体和个人间的关系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 和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 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
3、发展是协调的发展,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 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
4、发展是可持续发展ຫໍສະໝຸດ 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
新华社记者刘卫兵摄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
去年这个时候,国际金融危机还在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大幅下降,不少企业经营困难,有的甚至停产倒闭,失业人员大量增加,农民工大批返乡,经济增速陡然下滑。
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7%;财政收入6.85万亿元,增长11.7%;粮食产量53082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实现连续6年增产;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实际增长9.8%和8.5%。
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又迈出坚实的一步。
实践再次证明,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过去的一年,极不平凡,令人振奋。
我们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
抚今追昔,伟大祖国的辉煌成就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必将激励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我们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
大规模增加财政支出和实行结构性减税,保持货币信贷快速增长,提高货币政策的可持续性,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需求,有效扩大了内需,很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
着力扩大居民消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发言提纲
民生,就是国民的生计与生活。
民生是和谐之本,民生关乎民心,而民心决定民意,为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将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作为社会发展的主题与根本目标,建设真正和谐与文明的社会。
一、改善和保障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为什么说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从深层次上看,这项重要工作涉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内在要求。
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并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扩内需、保增长的重点,从公共投资、项目安排和政策扶持等方面予以倾斜,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
这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和着力点,关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全区跨越式发展,长治久安。
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
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有利于加快解决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切实推动科学发展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也有利于推动社会事业领域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很大成就,财政能力显著增强,已经具备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我们应当有必要也有条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推进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展
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和众多的创新型人才,这是发展的力量所在、后劲所在。
加快推进科技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当今时代,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就产品的制造能力而言,我们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国家;但就财富的创造能力而言,我们则逊色很多。
未来要发展为世界一流强国,必须具备一流的科技实力,包括一流的原始创新能力,一流的高新技术产业,一流的科技人才队伍。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
谁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
当前,西方各国都对本国科技和产业发展进行新的部署,开始了新一轮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竞争。
我国也要紧紧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趋势,适时布局,努力实现科技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差距。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我国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
当前,要重点推进3个方面工作:一是加快推进教育改革。
二是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三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各类人才。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标志。
没有先进文化的发展,没有全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面向未来,适应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
三、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不仅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
温家宝总理指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实现这个美好愿望,首先要解决好就业问题。
一个人如果没有工作,没有收入来源,不仅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基础,他的家庭也会因此陷入困境。
一个社会如果失业率过高,就很难保持和谐稳定,经济也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从当前还是从长远看,我国就业形势都不容乐观。
一方面,我国是人口大国,需要就业的人口多,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约1000万人,加上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需要就业的城镇劳动力超过2000万人,但新增就业岗位只有1000万个左右。
另一方面,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结构性短缺比较严重,尚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需要。
因此,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摆上优先位置予以考虑,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事业领域改革也在逐步推进,特别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社会事业发展主体方面,社会力量兴办了大量医院、学校、科研机构等民办社会事业机构,初步形成了社会事业发展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在社会事业发展机制方面,注意区分社会事业领域的公益属性和产业属性,并在相关产业发展中推进社会化、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确立了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市场化的发展机制。
但是,从总体上看,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相对滞后。
当前,我国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服务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公平,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有关,更与改革滞后有关。
因此,需要通过推进改革为社会事业发展增添新动力。
我们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到突显的位置,充分认识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努力探索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早日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