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为本”和“以人为本”的联系和区别

合集下载

浅议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到以人为本思想的转化

浅议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到以人为本思想的转化

浅议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到以人为本思想的转化

【摘要】:民本思想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它不仅是儒家思想的精粹,也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最具进步性的思想。民贵君轻,以民为本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主旨。民本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必然产物,对我国封建社会以及现代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对古代民本思想的超越,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古代民本思想;以人为本

一、古代民本思想的涵义及产生的历史原因

1.古代民本思想的涵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民本思想。远古时期人们对”天”、”天帝”就产生了崇拜、信仰,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逐渐认识到了民众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古代思想家们也意识到民众是社会财富的根本来源和王朝兴衰的决定力量,于是就有了敬天保民的思想。这可以看做是古代民本思想的萌芽。商周时期,鉴于商纣王因暴虐统治而丧失政权的教训,周公为替周朝政权的合法性寻找理论依据,便提出了”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的思想。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民本思想虽然各有侧重,但他们都有共同的思想主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民惟邦本”的思想。在《晏子春秋》中,晏子曰:”卑而不失尊,曲而不失正者,以民为本也。” 这里明确使用了”以民为本”这样一个概念。孟子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这也是对后世影响极大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后来,在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了”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以及”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以民而立”的民本思想。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统治者对民本思想的重视。

“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比较分析

“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比较分析

“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比较分析

作者:赵颖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

赵颖

(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3)

摘要:“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因其各自的内涵和适用

范围不同,所以存在着不同的应用领域,前者主要应用于更好地践行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后者

应用于党完善自身的建设和对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科学发展观;党建

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596(2016) 03- 0115- 03

科学发展观给中国的思想界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和影响。有些人对其核心以人为本”给予了

高度评价,认为它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另外一些人认为:以人为本”没有从阶级的角度对公

民进行描述和区分,所以主张以民为本”而非以人为本”,有少数人甚至使用以无产阶级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将对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进行比较分析。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产生和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具有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因此?以人为本”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在党的理论创新中提出的,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

的科学理论体系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就必须根据其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应用中去解读。

想要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必须正确地对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进行分析。“以人为本”中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包括了与物和自然相对应的人”:其中的本”,就是根本”。“以人为本”这一理念起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其对应的是以上帝为本”和以物

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区别

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区别

“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罗芬芬学号;201221801001

一、“人”与“民”的概念及两者的比较

“人”在字典里的含义很广,最基本的就是指能制造工具并能熟练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同时,“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人因为种种需求仍然保持着许许多多的一般动物的行为。而社会属性主要指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是现实的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具有各种社会关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创造着社会历史的主体。在文化人类史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相互支持与协助的目的。没有人的社会是不存在的,社会也因人的存在而更加的精彩。

在奴隶时代,奴隶主将驯服的战俘刺瞎左眼并强迫其劳动使之成为奴隶,这种瞎了左眼的奴隶便称为“民”。古代“民”指有别于君主、群臣百官和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庶民(多与“君”、“臣”“人”相对)。现在,“民”一般意义上被定义为区别于军人和政府工作人员的人民群众,相对于“人”来说,是一个较狭隘的概念。

通过上面对“人”和“民”两个基本概念的比较,笔者认为,“人”可以理解为一个群体,由一个个独立、平等、自由的个体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社会有机系统,是个人、群体和类的有机统一。相对于“民”来说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所有的“民”都可以称之为“人”,但并不是所有的“民”都可以被定义为“人”。“民”是一个有着等级的概念的字,它与“君”、“臣”、“人”相对,并没有包括了所有的“人”。而今的社会,从一个大的方面讲,均是由独立、自由的“人”构成的。“民”并不能构成一个社会的全部。

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民为本

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民为本

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人为本

传统的民本思想

.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是以“民”为立足点而提出的。“民”的提法即不同于“官”,又有别于“人”。首先,“民”是与“官”相对的概念,在使用“民”的场合,往往是指由于分工的存在,人被区分为不同的群体: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即“官”与“民”。因而,“民本”的提法本身就默认整个社会可以划分为“民”与“官”两个群体。“民本”是从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其出发点是“官”怎样处理好“官”与“民”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有序。另外,“民”不等于“人”,在使用“人”的场合,往往是相对于“物”以及普遍人性而言的。因而,“民本”不同于“人本”,人本思想强调从人本身出发,研究人的本质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本思想的最终诉求是在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中应该以人的地位为首,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实现每个人的平等.

(一)传统民本思想的产生根源与发展

传统的民本思想,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政治学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精髓的体现。

任何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中国古代社会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因素产生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首先,中国传统的经济条件是民本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社会经济是以农为本的小农经济,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自给自足,不存在明确的社会分工。分工程度的弱化明显地降低了人对人的依赖程度,造成了社会上单独的个体对整个社会状况的影响并不明显。所以单个的民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民只有作为一个与君相对的整体,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从社会心理基础来看,中国自古的民众就缺乏个体意识,存在着对君主的依附心理。在中国传统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民众在社会等级序列中处于最底层。民众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对君主的思想依附性,根本谈不上个体人的意识和行为,他们的思想观念是由君主来规定的,他们的一切必须听凭君主来为自己作主。

“以民为本”和“以人为本”的联系和区别

“以民为本”和“以人为本”的联系和区别

“以民为本”和“以人为本”的联系和区别

中国最早出现“民本”思想是在《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其中写道,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维邦本,本固邦宁。”这是中国史书最早记载民(老百姓)是立国之本的思想。从此,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主张和宣传“民本”思想,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影响最广,延续最久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政治信念。现代提出“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民为本”,说明我们对“人”

的理解更为深刻在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民”是相对“君”和“官”而言的。而“以人为本”的“人”是集体名词,是与物相

对应的。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存在的“人”是现实的人,

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具有各种社会关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创造

着社会历史的主体。这样的人是由所有个体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社会有机系统,是个人、群体和的有类的有机统一。在当代中国,“人”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其中,人民是“人”的核心,是由所有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以及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所结合而成的最大群体。可见“人”的

内涵和外延都达到和超过了“民”,从内容和形式上来看“以民为本”远远没有达到“以人为本”的高度和境界。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有积极的方面,它包含着合理的内核,

承认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要力量,人民利益是根本的。但“民本”

思想也受到其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纵观历史,历代的民本思想,都是以肯定和维护封建社会制度为前提,目的是巩固皇权统治。尽

以人为本和民本思想关系之探析

以人为本和民本思想关系之探析

以人为本和民本思想关系之探析

摘要:以人为本,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和历史上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在梳理它们渊源、内涵的基础上,围绕两者区别及内在联系,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关系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4年3月5日,胡锦涛同志在出席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西藏代表团审议时,把“以人为本”明确纳入“科学发展观”的定义中,使科学发展观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概念更加完整。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思想源泉和精髓资源。它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是古代中国治国理政的特色理念和人文精神,挥就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笔者围绕它们之间的区别及内在联系进行论述,探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我们今天更好整合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资源,毫不动摇、与时俱进地坚持和丰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一、以人为本和民本思想的渊源及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它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马克思在1843年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中认为“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人和动物的比较,提出了较为系统的“以人为本”思想,即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⑴[1][1]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则描绘了人的理想存在状态:“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寄予的最高理想和不懈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致力于人民大众的解放和幸福。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邓小平强调把人民利益至上作为改革的原则;江泽民阐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关系研究讲稿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关系研究讲稿

“以人为本”与马克思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关系研究

第三页ppt 劳动异化在:劳动同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劳动者而在他之外存在着

第八页ppt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首先是“人”的概念,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而西方提出的早期人本观念,主要是相对于神本观念的,其次是“本”的概念。从哲学上看,本,一种是指世界的本原,另外一种是指事物的根本。而“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而是根本的本,本是末的对立面“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就是突出人的重要性

“以民为本”与“以人为本”的区别

1、“以民为本”是我国古代国君为了使其统治具有合法性依据而提出的,“以人为本”则是在吸收了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而提出的,提出的目的和实践具有一致性

从古代的法律规定“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就能看出,民指的是庶民,其地位是极其低下的,和天子的地位是有天壤之别的,从某种意义来说,民事庶民,而官僚阶级才称的上是“人”,而我们今天的“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人民的地位实现了真正的平等,不再有阶级的差别。

第11页ppt 以人为本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具体落实和时代体现

一、“以人为本”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时代表现

马克思在描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时说道,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人们可以按需分配劳动产品;劳动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时间;每个人的发展是他人发展的前提和手段,人摆脱了物的束缚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有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对人的束缚的基础上,对未来人的发展形态所进行的抽象概括,这种概括很明显针对私有制,提倡平等(平均)、集体、公有(共有)等价值理念。但是,这样的抽象概括并没有涉及到人的发展条件、社会发展手段等具体实践内容,因而不免具有理想化特点或者说浪漫主义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辨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辨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辨析

刘先江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注重人的生命与价值,将人置于至尊至重的地位,人类的一切活动与创造,只有在为了人的时候才具有意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浓厚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而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或者说是前者的自然的要求。因此,深入挖掘、整合“以人为本”的传统资源,对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人为本”最先是由管子明确提出的,他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管子·霸言》)但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却可以追朔到周代,是对殷商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天命神学的一种反动。在殷商时代,人类刚走出蛮荒状态,对天地自然界的巨大力量深怀敬畏与恐惧,人们笃信鬼神,听命于“天命”。一切以“天命”为评判的标准,一切听从“天命”的安排,“天命”成为最高的主宰,完全支配着国家和社会的一切生活。国事家事天下事,一切都通过“占卜”来做决定,听天由命。尊崇天命必然导致宿命论,人在天命鬼神面前是渺小的、无助的,人成为其附庸,根本没有任何地位可言。在

对日常生活、人生命运以及政权更替等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中,在殷纣王的残暴、无知和贪婪及其王朝的覆灭中,周人对天命鬼神观产生了怀疑,开始感觉到“天命靡常”,“天不可信”,逐渐地认识到了天命鬼神的虚无,因此,敬天不如“敬德”。(《尚书·周书》)从此,人们对天命鬼神的神秘性与恐惧感开始消退,而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自身,投向“人”本身。

以人为本与民本思想

以人为本与民本思想

浅谈历史上民本思想与当今以人为本思想

摘要: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经历了一系列的演进和发展,内容十分丰富。但是随着时代、社会发展,民本思想显现了它的局限性,特别到了近代,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渐取代了古代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关键词: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历史地位价值目标内涵科学发展观

正文:当今时代,民本思想与人本理念的内涵颇易混淆,人们对以民为本(民本)与以人为本(人本)这两个概念至今尚无一个普遍认同的定义。“民本”与“人本”这一对概念有明显的区别,我国传统的民本观念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其原意是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等;而“人本”理念是相对于“神本”而言的,最初属于哲学范畴,之后人本观念逐渐被扩展到政治、经济和管理等领域。人本观念萌芽于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时期“人就代替了自然而变成了思辩的中心”。

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民本思想,对人的价值、地位等做过一定论述。但是,从实质上看,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与民本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民本思想在历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对于抑制过度的剥削和压迫、保护生产力的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本质看,它与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有根本区别。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核心是围绕君丰与臣民这一对关系展开的,所谓的“重民”、“亲民”,实质是统治阶级的用民之道、御民之术。民本思想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君主把人民看成是国家的“私产”,而不是一个对等的政治主体。民本思想中强调的“民”,只能是臣民和子民,在实践中不町能有人民的影子。我们党所倡导的以人为本,要求党员干部自觉与封建专制主义的“官本位”意识决裂,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强调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强调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统筹兼顾各种具体利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人为本思想是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强调当家作主的中国人民不仅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一切发展成果的享有者,其中人民的地位与民本思想中“民”的地位有着本质区别。

试对中国古代以民为本思想和当代以人为本思想进行比较分析

试对中国古代以民为本思想和当代以人为本思想进行比较分析

试对中国古代“以民为本”思想和当代中国“以人为本”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在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中,民本思想一直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民本思想,是指主张以民众为社稷之根本,并以民众为发政施治之基础与标准的思想。”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从殷周时期《尚书》的“民惟邦本”,《诗经》的“宜民宜人”先秦时期孔子的“仁政”“爱民”,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到汉唐时期贾谊的“民为政本”,李世民的“国依于民”,柳宗元的“吏为民役”,一直到明清时期张居正的“知人安民”,康熙的“以足民为首务”,乾隆的“以养民为本”等等。经过历代思想家、政治家的不断充实、丰富,日趋完善成熟。这些思想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民群众是一个国家的根本,统治者只有尊重民意民怨民心,才能维护好国家的长治久安,否则国家就会倾覆。民本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其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可以说,以民为本的思想肯定了人民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维护了国家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从当代以人为本来说,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突出了人性与人权的“人”本身。

其基本含义有三

①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物或以经济为本的发展

②发展应当是以绝大多数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少数人为本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含义

以人为本的含义

以人为本的含义

问题:

答案:

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相关阅读】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在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前725年前后―前645年)。管仲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在西汉刘向编成、汇辑管仲众多思想观点的《管子》一书“霸言”篇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其中有一段这样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见商务印书“万有文库”版本《管子》,1936年版,第二册第八页)意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在我国古文献中,“人”与“民”二字经常连用,合成为一个词组。例如最古老的诗集《诗经·大雅·抑》有这样名句:“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意为劝戒大臣们要自警自律,要善于治理你的人民,谨慎你的法度,防止发生意外事故。之后《水浒传》第二回写到高俅被发配流放到外地时,有这样说法:“东城里人民不许留他在家宿食”。人民在古汉语中意为平民百姓。管仲是用“以人为本”,与《诗经》齐名的《书经》则说:“民为邦

以人为本与民本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以人为本与民本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以人为本与民本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它与传统的民本思想有着深厚的渊源。民本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思想精华,内涵丰富,曾在中国历上上绽放光辉,但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局限性。以人为本与其有相通之处,但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了更好的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全面的和谐社会局面,我们有必要弄清两者的联系及其本质区别。

Abstract:The core idea of scienticfic development concept--people-oriented thought--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traditional humanistic thought,which is the essential though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ough being rich of substance and having a brilliant glory in Chinese history,the humanist thought is innevitably innate with historical limitations.Sharing someting common between people-oriented thought and humanist thought,they have some essential discrepancy.To better realise the people-oriented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building the all-inclusive harmonious society,focus should be drawn to the necessity to figure out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two thoughts.

以人为本 名词解释

以人为本 名词解释

以人为本名词解释

以人为本,是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过去的发展观认为,发展就是经济的快速运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高速增长,它忽视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这种发展观“见物不见人”,其实质是一种“以物为本”的思想,它和以人为本所代表的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观。

追溯起源

以实物形式体现“以人为本”先进理念的应该是在三千年前的西周,三龙相拥一人,就是“以人为本”最直接的历史记录和证明。以文字在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前725年前后―前645年)。管仲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在西汉刘向编成、汇辑管仲众多思想观点的《管子》一书“霸言”篇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其中有一段这样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见商务印书“万有文库”版本《管子》,1936年版,第二册第八页)意为霸王的事业

管仲

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在我国古文献中,“人”与“民”二字经常连用,合成为一个词组。例如最古老的诗集《诗经·大雅·抑》有这样名句:“质尔人民,

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意为劝戒大臣们要自警自律,要善于治理你的人民,谨慎你的法度,防止发生意外事故。后来《水浒传》第二回写到高俅被发配流放到外地时,有这样说法:“东城里人民不许留他在家宿食”。人民在古汉语中意为平民百姓。管仲是用“以人为本”,与《诗经》齐名的《书经》则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应该说,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意思完全相同。孟子强调“民为贵,君为轻”。《孟子·尽心》又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可见孟子所说的“民为贵”也就是以人为本之意。

人本主义,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的异同

人本主义,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的异同

毛概作业

在科学发展观中,总是有人把“以人为本”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和西方启蒙学者的人本主义联系起来,这有一定道理,但却显现不出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以人为本的新内涵和重大意义。“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但不能用民本主义来解释“以人为本”,更不能把“以人为本”混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至高点和执政新理念。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然而人本主义是即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主要主张:其一,用“以人为本”取代“以神为本”;其二,强调对人的尊重,维护人的权利,人人平等;其三,强调人的价值、人的理性力量;还有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即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他们三者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

联系:首先,三者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都存在一定的时代。其次,三者都是为相应统治阶级服务的,都是各自统治阶级的的政治思想。再次,民本思想,人本主义,以人为本是梯次性发展,都是对

前者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 都强调一切都要以人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尊重人、关注人, 把人当作目的, 而决不仅仅当作手段。因此, 要把人当人看人, 尊重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以人为本、民本思想与人本思想都重视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关于以人为本的几个问题

关于以人为本的几个问题

关于“以人为本”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能将“以人为本”改为“以人民为本”吗?

有人说应将“以

人为本”改为“以人民为本”或“以民为本”,因为据他们说人是有阶级的区别的,“以人为本”不能反映这种区别,所以要改为“以人民为本”。“人”是一个哲学范畴,“人民”是一个政治学范畴,“以人为本”可以包含着“以人民为本”,可以在政治学的层面上诠释为“以人民为本”,但是“以人民为本”却不能涵盖“以人为本”的全部内容。

“民”,在封建社会中是皇帝对他的臣民的称呼,是与“君”相对立而存在的。“民”在中国现代社会中则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以“人民”与敌人相对立而存在的;一方面是官员与老百姓即官与民相对应而存在的。从这两方面的意思来说,“人民”都无法完全代替“以人为本”中的“人”。“以人为本”中的“人”不仅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的“人”,而且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自身的关系中的“人”。如若不信,你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中的“人”改成“人民”或“民”,会不会感到别扭?

从理论上说,马克思主义在阶级社会中是非常强调阶级观点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该用阶级观点时坚持阶级观点的同时,就不能从全人类的角度思考问题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是宽广而深邃的,它不仅思考无产阶级的解放问题,而且思考全人类的解放、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问题;不仅思考阶级社会中的“人”,而且思考无阶级社会中的“人”。如果不是这样,马、恩怎么能在

160年前创立为无产阶级以至全人类的解放、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学说呢?!

“以人为本”现代阐释论文

“以人为本”现代阐释论文

“以人为本”的现代阐释

【摘要】现代意义的“以人为本”的含义:把人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目的。“以人为本”观念在当代的提出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人本主义”有重要区别。

【关键词】“以人为本”;主体作用;以物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3.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2095-3089(2012)03-0025-02

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什么是现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必须界定“以人为本”中的“人”。“以人为本”中的“人”既是历时态意义上的过去的人、现在的人和将来的人的统一,又是共时态意义上的类存在、社会存在和个体存在的统一,他具有如下的具体规定:首先,他是社会化的,即他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人。事实上,离开社会的纯粹抽象的个人是从来就不存在的,任何人类个体都是属于一定社会形态,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其次,他是具体的、历史的。人是由人自己的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实践创造和改变的,而物质生产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变化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1]再次,他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尽管人一生下来就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

中,就属于社会存在物,但他们同时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源于自然界这一事实就注定人无法摆脱自身的自然属性。尽管人的自然属性,如吃、喝、生殖等由于社会的影响已不同于动物的自然属性,但它们仍然是自然属性而不是社会属性。最后,他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现实的人具有认识的能动性和实践的能动性,是物质生产活动的能动承担者;同时,人的生产活动又受既定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及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制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民为本”和“以人为本”的联系和区别

中国最早出现“民本”思想是在《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其中写道,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维邦本,本固邦宁。”这是中国史书最早记载民(老百姓)是立国之本的思想。从此,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主张和宣传“民本”思想,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影响最广,延续最久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政治信念。现代提出“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民为本”,说明我们对“人”

的理解更为深刻在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民”是相对“君”和“官”而言的。而“以人为本”的“人”是集体名词,是与物相

对应的。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存在的“人”是现实的人,

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具有各种社会关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创造

着社会历史的主体。这样的人是由所有个体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社会有机系统,是个人、群体和的有类的有机统一。在当代中国,“人”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其中,人民是“人”的核心,是由所有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以及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所结合而成的最大群体。可见“人”的

内涵和外延都达到和超过了“民”,从内容和形式上来看“以民为本”远远没有达到“以人为本”的高度和境界。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有积极的方面,它包含着合理的内核,

承认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要力量,人民利益是根本的。但“民本”

思想也受到其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纵观历史,历代的民本思想,都是以肯定和维护封建社会制度为前提,目的是巩固皇权统治。尽

管在个别思想家的著作中,也可以找到一点历史唯物主义和近代民

主思想的萌芽,但由于缺乏先进生产方式的土壤,“以民为本”的

思想始终没有走出封建意识形态的思想范畴。今天,科学发展观中

的“以人为本”是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在

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注入了新的内涵而形成的一个崭新的科

学概念。党中央把“以人为本”确定为执政兴国的基本理念,这表明,我们治国理政必须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关注民生,

必须对社会全体成员负责。

人类历史的全部事实证明,人的本质是构成社会关系,不断

地劳动和创造。由个人组成的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的主体。人民

是人类文明和一切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改造世界,推动历

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因此,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

民是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体性、创造性、积极性。

同时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表现了人又是发展的客体,是社会生产力

的对象和目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把它确定为科学发展观

的核心。这表明,党主张在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时,为谁发展,靠

谁发展,如何发展,都应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发展成果理所当

然由全体人民共享,并最终惠及社会全体成员。而将这一“人”作

为发展主体,和目标的理念,都是“以民为本”所不能涵盖的。

建筑二班欧阳尚虎

2015.1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