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为本”和“以人为本”的联系和区别
“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比较分析

“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比较分析作者:赵颖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赵颖(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3)摘要:“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因其各自的内涵和适用范围不同,所以存在着不同的应用领域,前者主要应用于更好地践行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后者应用于党完善自身的建设和对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科学发展观;党建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596(2016) 03- 0115- 03科学发展观给中国的思想界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和影响。
有些人对其核心以人为本”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的。
另外一些人认为:以人为本”没有从阶级的角度对公民进行描述和区分,所以主张以民为本”而非以人为本”,有少数人甚至使用以无产阶级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将对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进行比较分析。
一、“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产生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具有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
因此?以人为本”这一重要理念,既然是在党的理论创新中提出的,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就必须根据其在现实生活中实际应用中去解读。
想要正确地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必须正确地对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进行分析。
“以人为本”中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包括了与物和自然相对应的人”:其中的本”,就是根本”。
“以人为本”这一理念起源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其对应的是以上帝为本”和以物为本”:以人为本”原本的含义是说神的至高无上地位将会被人的地位所取代,君主专制的政治将会被公民权利和民主政治所取代。
由此可见: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初是针对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和中世纪神权统治所提出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未来理想社会进行如此描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区别

“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区别与联系学生:罗芬芬学号;201221801001一、“人”与“民”的概念及两者的比较“人”在字典里的含义很广,最基本的就是指能制造工具并能熟练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
同时,“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人因为种种需求仍然保持着许许多多的一般动物的行为。
而社会属性主要指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是现实的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具有各种社会关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创造着社会历史的主体。
在文化人类史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相互支持与协助的目的。
没有人的社会是不存在的,社会也因人的存在而更加的精彩。
在奴隶时代,奴隶主将驯服的战俘刺瞎左眼并强迫其劳动使之成为奴隶,这种瞎了左眼的奴隶便称为“民”。
古代“民”指有别于君主、群臣百官和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庶民(多与“君”、“臣”“人”相对)。
现在,“民”一般意义上被定义为区别于军人和政府工作人员的人民群众,相对于“人”来说,是一个较狭隘的概念。
通过上面对“人”和“民”两个基本概念的比较,笔者认为,“人”可以理解为一个群体,由一个个独立、平等、自由的个体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社会有机系统,是个人、群体和类的有机统一。
相对于“民”来说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所有的“民”都可以称之为“人”,但并不是所有的“民”都可以被定义为“人”。
“民”是一个有着等级的概念的字,它与“君”、“臣”、“人”相对,并没有包括了所有的“人”。
而今的社会,从一个大的方面讲,均是由独立、自由的“人”构成的。
“民”并不能构成一个社会的全部。
二、“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概念“以人为本”指以全体人的利益为根本,即要考虑到每一个个体的利益,每一个个体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等级差别。
“以民为本”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因为“民”是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群体,所以并不能保证每个人的利益得到保障。
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民为本

从传统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以人为本传统的民本思想. 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是以“民”为立足点而提出的。
“民”的提法即不同于“官”,又有别于“人”。
首先,“民”是与“官”相对的概念,在使用“民”的场合,往往是指由于分工的存在,人被区分为不同的群体: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即“官”与“民”。
因而,“民本”的提法本身就默认整个社会可以划分为“民”与“官”两个群体。
“民本”是从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其出发点是“官”怎样处理好“官”与“民”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有序。
另外,“民”不等于“人”,在使用“人”的场合,往往是相对于“物”以及普遍人性而言的。
因而,“民本”不同于“人本”,人本思想强调从人本身出发,研究人的本质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本思想的最终诉求是在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中应该以人的地位为首,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实现每个人的平等.(一)传统民本思想的产生根源与发展传统的民本思想,是指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政治学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是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精髓的体现。
任何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中国古代社会独特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因素产生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首先,中国传统的经济条件是民本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社会经济是以农为本的小农经济,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自给自足,不存在明确的社会分工。
分工程度的弱化明显地降低了人对人的依赖程度,造成了社会上单独的个体对整个社会状况的影响并不明显。
所以单个的民的力量是极其有限的,民只有作为一个与君相对的整体,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次,从社会心理基础来看,中国自古的民众就缺乏个体意识,存在着对君主的依附心理。
在中国传统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民众在社会等级序列中处于最底层。
民众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对君主的思想依附性,根本谈不上个体人的意识和行为,他们的思想观念是由君主来规定的,他们的一切必须听凭君主来为自己作主。
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民本主义、西方人本主义的关系

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民本主义、西方人本主义的关系
以人为本与中国古代民本主义、西方人本主义的关系如下:
以人为本,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
中华文
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
早在千百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就
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
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但又与它
存在着实质上的区别。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在一
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
民本思想中的“民”,是
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
以人为本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地位,体现了
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以人为本也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
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
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
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人本主义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人的社会性,以抽
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说明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取得和维护统治地
位服务的。
以人为本,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而中国古代
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则站在唯心史观的立场上。
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辨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辨析刘先江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注重人的生命与价值,将人置于至尊至重的地位,人类的一切活动与创造,只有在为了人的时候才具有意义。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浓厚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中国文化有两个基本精神,具有高度的理论价值,一是‘以人为本’,一是‘以和为贵’。
”而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或者说是前者的自然的要求。
因此,深入挖掘、整合“以人为本”的传统资源,对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人为本”最先是由管子明确提出的,他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管子·霸言》)但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最早却可以追朔到周代,是对殷商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天命神学的一种反动。
在殷商时代,人类刚走出蛮荒状态,对天地自然界的巨大力量深怀敬畏与恐惧,人们笃信鬼神,听命于“天命”。
一切以“天命”为评判的标准,一切听从“天命”的安排,“天命”成为最高的主宰,完全支配着国家和社会的一切生活。
国事家事天下事,一切都通过“占卜”来做决定,听天由命。
尊崇天命必然导致宿命论,人在天命鬼神面前是渺小的、无助的,人成为其附庸,根本没有任何地位可言。
在对日常生活、人生命运以及政权更替等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中,在殷纣王的残暴、无知和贪婪及其王朝的覆灭中,周人对天命鬼神观产生了怀疑,开始感觉到“天命靡常”,“天不可信”,逐渐地认识到了天命鬼神的虚无,因此,敬天不如“敬德”。
(《尚书·周书》)从此,人们对天命鬼神的神秘性与恐惧感开始消退,而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自身,投向“人”本身。
第一个发现“人”,并真正把“人”从天命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当是孔子的功劳。
孔子的儒学是以“仁”为中心,以“仁”为基础而构建起来的。
而什么是“仁”呢?孔子说:“仁者,爱人”。
爱人,这是仁的真谛。
试对中国古代以民为本思想和当代以人为本思想进行比较分析

试对中国古代“以民为本”思想和当代中国“以人为本”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在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中,民本思想一直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所谓民本思想,是指主张以民众为社稷之根本,并以民众为发政施治之基础与标准的思想。
”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从殷周时期《尚书》的“民惟邦本”,《诗经》的“宜民宜人”先秦时期孔子的“仁政”“爱民”,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到汉唐时期贾谊的“民为政本”,李世民的“国依于民”,柳宗元的“吏为民役”,一直到明清时期张居正的“知人安民”,康熙的“以足民为首务”,乾隆的“以养民为本”等等。
经过历代思想家、政治家的不断充实、丰富,日趋完善成熟。
这些思想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民群众是一个国家的根本,统治者只有尊重民意民怨民心,才能维护好国家的长治久安,否则国家就会倾覆。
民本思想作为中国古代治国安邦的指导思想,其内容是极为丰富的。
可以说,以民为本的思想肯定了人民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维护了国家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从当代以人为本来说,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
突出了人性与人权的“人”本身。
其基本含义有三①发展应当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物或以经济为本的发展②发展应当是以绝大多数人为本的发展,而不应当是以少数人为本的发展③发展应当是以无数个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人为本的发展。
当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目的是以人的发展统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相一致,使发展的结果与发展的目标相统一。
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的含义

以人为本的含义问题:答案: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相关阅读】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在我国古书中最早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前725年前后―前645年)。
管仲是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
在西汉刘向编成、汇辑管仲众多思想观点的《管子》一书“霸言”篇中,记述了管仲对齐桓公陈述霸王之业的言论。
其中有一段这样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
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见商务印书“万有文库”版本《管子》,1936年版,第二册第八页)意为霸王的事业之所以有良好的开端,也是以人民为根本的;这个本理顺了国家才能巩固,这个本搞乱了国家势必危亡。
管仲所说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
在我国古文献中,“人”与“民”二字经常连用,合成为一个词组。
例如最古老的诗集《诗经·大雅·抑》有这样名句:“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
”意为劝戒大臣们要自警自律,要善于治理你的人民,谨慎你的法度,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之后《水浒传》第二回写到高俅被发配流放到外地时,有这样说法:“东城里人民不许留他在家宿食”。
人民在古汉语中意为平民百姓。
管仲是用“以人为本”,与《诗经》齐名的《书经》则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就应说,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意思完全相同。
孟子强调“民为贵,君为轻”。
《孟子·尽心》又说:“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可见孟子所说的“民为贵”也就是以人为本之意。
在我国古文献中,除了管仲明确提出“以人为本”之外,大多是讲“民为邦本”、“民为贵”、“民者,君之本也”(《谷梁传》)、“闻这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
全面理解以人为本-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全面理解以人为本|对以人为本的理解中央提出以人为本之后,引起了人们强烈的关注。
这是一种历史进步。
但在理论界和社会上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一些需要澄清的认识。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有人认为,提出以人为本,是由于过去过分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而出现不少问题,现在应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有人说,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提出以人为本有点为时过早;有人指出,以人为本具有人本主义的嫌疑;有人强调,以人为本就是以民为本的同义语,最好用以民为本代替以人为本;有人认为,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到一切为了人,而不能再把人当作手段;有人主张,以人为本就是关注弱势群体。
这些看法在不同程度上具有简单化的倾向,需要进一步弄清。
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二者并不矛盾,而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以人为本是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而不是否定,是为了更好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基础和手段,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经济越发展,物质条件越充分,就越能实现以人为本。
在当今时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越来越成为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因而,以人为本也是实现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需要确立的一种理念。
马克思指出:“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是社会个人的发展,”“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发达的生产力。
”提出以人为本,就意味着要通过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和注重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方式,通过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或者应以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代替以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源为特征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
人越是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
同时,我们不能以经济条件落后为借口来弱化以人为本,认为提出以人为本有点为时过早。
因为以人为本又是一种精神、一种作风、一种态度、一种要求,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亲民作风,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今天以人为本的区别和联系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今天以人为本的思想有一定的共同点和联系,但由于这两种思想是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条件的不同产物,它们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孟子有关民本思想的论述主张轻刑薄税,制民以产。
与今天国家和政府尽量减轻人民负担,并积极鼓舞并扶住民主产业有着相似性。
但是孟子并不反对剥削,他只是认为这种剥削不能超过民众所能忍受的限度,因为民众只有在有了一定的生产生活资源自给条件下,才不会反叛,君主的统治也就相安无事了。
而今天的以人为本是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在保证人民基本生活条件下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社会发发展惠及全体人民。
孟子倡导听政于国人,希望君主注意倾听民众的意见,并作为施政的依据,用人得当,行赏有度,从而有利于巩固统治,从而及时的解决和减缓君主与人民的矛盾。
而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也主张倾听人民的意见,从而更好的了解群众之所需,服务于群众。
孟子建议君主“与百姓同乐”,是在提示君主们,用“与民同乐”的手段来争取民心,进而“得天下”,这里的百姓是居于君主之下的。
今天的与人为本也提倡领导者们与百姓同苦同乐,深入百姓,与之不同的是,现在的领导者们就是人民群体中的一个,没有所谓的得失天下,我们同属一个共同的群体,为了共同社会主义事业奋斗。
通过对以上孟子民本思想和今天以人为本的分析和比较,得出以下结论:民本思想和以人为本都带有丰富的民主性。
分别属于各自年代的先进思想,体现了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根基,肯定了人的主体地位。
但两者社会背景、体制不同。
民本思想所处封建社会,必然带有君权主义,有明显的贵贱、上下之分的封建特征,有很大的局限性。
而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先进思想,必将引导我们科学发展观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
两者利益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不同。
孟子站立的立场是统治者,他的理论和思想是为统治者们服务的,他倡导的政策是为了更好的巩固君主的统治,和不是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以人为本”现代阐释论文

“以人为本”的现代阐释【摘要】现代意义的“以人为本”的含义:把人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目的。
“以人为本”观念在当代的提出有深刻的社会背景。
“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人本主义”有重要区别。
【关键词】“以人为本”;主体作用;以物为本【中图分类号】g633.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25-02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什么是现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必须界定“以人为本”中的“人”。
“以人为本”中的“人”既是历时态意义上的过去的人、现在的人和将来的人的统一,又是共时态意义上的类存在、社会存在和个体存在的统一,他具有如下的具体规定:首先,他是社会化的,即他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人。
事实上,离开社会的纯粹抽象的个人是从来就不存在的,任何人类个体都是属于一定社会形态,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进行生产和生活的。
其次,他是具体的、历史的。
人是由人自己的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实践创造和改变的,而物质生产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变化的。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
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1]再次,他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
尽管人一生下来就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就属于社会存在物,但他们同时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源于自然界这一事实就注定人无法摆脱自身的自然属性。
尽管人的自然属性,如吃、喝、生殖等由于社会的影响已不同于动物的自然属性,但它们仍然是自然属性而不是社会属性。
最后,他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现实的人具有认识的能动性和实践的能动性,是物质生产活动的能动承担者;同时,人的生产活动又受既定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及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制约。
现代意义的“以人为本”的含义:把人当作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目的。
“以民为本”与“以人为本”

“以民为本”与“以人为本”胡锦涛总书记在理论研讨会上有这样一段精辟表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
”同时明确指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兴亡的根本因素,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胡锦涛同志的讲话,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从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党的宗旨上进行阐述的,说明党一贯坚持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根本指导思想的重要性。
这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为我们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明了方向。
历史上,从“民本”到“人本”,无数仁人志士出于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及追求理想道德社会的目的,竭尽毕生精力,主张保民安民的施政之道,为民请命。
这在我国发展史上无疑是进步思想,也是中国民主思想发展的萌芽。
随着近代民主政治的出现,民本思想进一步成熟起来。
民本思想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呢?据史料记载,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庶民是国家主体,民贵而君轻;第二,人心向背决定着国家盛衰兴亡;第三,注重民生,保民安民,利民惠民。
民本思想早在先秦时代即已提出,在《尚书》中记载也相当丰富,它是对神权思想的挑战和对君权的一种限制。
春秋战国时期,极力宣扬民本思想的当推“儒家”。
孟子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成为后世政治家的座右铭。
荀子则进一步发挥,他认为,民本不仅仅是为了人民,也关系到统治者自身的安危和存亡。
秦末和隋末无数次农民大起义使统治阶级亲眼目睹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许多有识之士对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幕僚亲眼看到了农民大起义的强大威慑力量;魏徵以“舟”比作“君”,以“水”比作“庶人”(百姓),用“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的道理警告最高统治者。
据此,唐初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民安民政策,迅速消除了战乱,稳定了政局,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
浅论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与为人民服务

浅论以民为本、以人为本与为人民服务不知从何时起,为人民服务没人讲了,代之以官员、砖家的口头语“以人为本”。
乍听起来似曾相识,原来我国历史上还有“以民为本”之说。
怎样理解这三句话呢?那就要了解其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及其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先探讨“以民为本”。
“民本”思想产生在“官国” 体制之下,对应的是“官本”。
中国最早出现“民本”思想是在《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
其中写道:“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这是史书中最早记载民是立国之根本的思想。
此后,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的进步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主张和宣传“民本”思想,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影响最广、延续最久的一种哲学和政治思想。
然而,孟子也就只能提出:“民为贵”的民本主义思想;至于如何才能使“民为贵”,或许只好有待于君王们大发慈悲善心了,而“与民同乐”云云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不过,国家不“以民为本”,国民一旦失去应有的国民待遇亦或公民权利,国民也不负国民应尽的责任,国家的存在价值又在哪里呢?所以孔孟二夫子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亦轻。
”意在告诉“父母官”们善待“子民”,不要官逼民反,失去民心,否则,他的统治就不稳,他的利益甚至生命都难以保全。
所以“以民为本”主要是针对执政者、权力拥有者的道德品质要求,也是利益分配要求。
“以民为本”思想也是我国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兴替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
再探讨“以人为本”。
西方“人本”思想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对应的是“神本”。
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神权淹没了人权,神性压制了人性,神灵吞噬了心灵。
激发了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的普世化运动,这才有了“以人为本”的说法。
以民为本的好段

以下是一些关于以民为本的好段落:
1. 以民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最高标准。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
2. 以民为本,就是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之道,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3. 以民为本,就是要关注人民的生活质量,解决人民的实际困难,满足人民的美好向往。
这是中国政府的神圣职责,也是中国社会的共同目标。
4. 以民为本,就是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这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所在,也是中国民主建设的方向所在。
5. 以民为本,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
这是中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也是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6. 以民为本,就是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这是中国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7. 以民为本,就是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
这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也是中国国际责任的体现。
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

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来w .5K 3近阶段,学校组织党员干部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通过学校几次集体学习和自己撰写学习体会,我对科学发展观有了些初步的认识。
其中科学发展观中提出在社会发展中要“以人为本”的理念,体会颇多。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中国加入了WTO,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的民主思想,社会价值观等伴随着经济活动深入到中国各地和各个领域。
就连学校的历史教科书也增加了篇幅,介绍西方的人文主义和政治经济制度等。
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民主进程会加快,社会制度会越来越完善。
但是,在我们学习发展观时,部分人把“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混为一谈,特别是党员干部。
“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看上去差不多,本质是尊重人,肯定人的价值。
但它们之间有重要的区别:主体的立足点不同或站的立场不同。
以人为本是站在人类共同的立场上,主动者与被动者是一体的,是人人都要以人为本。
而以民为本是站在管理者(统治者)的立场上,面对被管理者(被统治者)所说的,是把人分为两类人群,以民为本是在表述“官”和“民”的关系,民和官当然存在不平等的现象。
以人为本是表述人与人平等的关系。
深入研究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我们就不难发现,以民为本实际上是对统治阶级说的。
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这种提法很不错,而西方社会提倡的是为公共服务。
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东西方在管理社会上的差距,这也是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不同所带来的,。
中国人在管理社会部门、企业时,常常是居高临下的姿态,心理总认为自己能当管理者一定是比他们什么都强,学而优则仕。
他们嘴上说的是”以民为本”,行动上却是把百姓当成管理的对象,有点过去的“愚民政策”,把百姓当成愚民。
看看现在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当官的在为谁说话(江宁房产局局长长的事),当官在为谁牟利(跳舞腐败现象层出不穷),从躲猫猫事件到钓鱼事件,再到南京的徐宝宝事件,事件本身是错误的,可怕的是政府用错误的方式来掩盖错误的事件,在这些事件中我们追求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到那儿去了。
“以民为本”和“以人为本”的联系和区别

“以民为本”和“以人为本”的联系和区别中国最早出现“民本”思想是在《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其中写道,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
民维邦本,本固邦宁。
”这是中国史书最早记载民(老百姓)是立国之本的思想。
从此,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主张和宣传“民本”思想,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影响最广,延续最久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政治信念。
现代提出“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民为本”,说明我们对“人”的理解更为深刻在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民”是相对“君”和“官”而言的。
而“以人为本”的“人”是集体名词,是与物相对应的。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存在的“人”是现实的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具有各种社会关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创造着社会历史的主体。
这样的人是由所有个体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社会有机系统,是个人、群体和的有类的有机统一。
在当代中国,“人”包括全体社会成员。
其中,人民是“人”的核心,是由所有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以及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所结合而成的最大群体。
可见“人”的内涵和外延都达到和超过了“民”,从内容和形式上来看“以民为本”远远没有达到“以人为本”的高度和境界。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有积极的方面,它包含着合理的内核,承认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要力量,人民利益是根本的。
但“民本”思想也受到其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纵观历史,历代的民本思想,都是以肯定和维护封建社会制度为前提,目的是巩固皇权统治。
尽管在个别思想家的著作中,也可以找到一点历史唯物主义和近代民主思想的萌芽,但由于缺乏先进生产方式的土壤,“以民为本”的思想始终没有走出封建意识形态的思想范畴。
今天,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注入了新的内涵而形成的一个崭新的科学概念。
党中央把“以人为本”确定为执政兴国的基本理念,这表明,我们治国理政必须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关注民生,必须对社会全体成员负责。
“以人为本”与民本思想的区别

“以人为本”与民本思想的区别【摘要】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以人为本”,从用词和思想上都继承了民本思想的合理之处,但又与之存在着本质区别。
主要体现在所针对的问题、价值观、历史观以及实现路径的不同上。
对“以人为本”与民本思想进行区别,不仅有利于深入理解“以人为本”科学内涵,还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区别【作者简介】陈方刘,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教授,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200233【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4- 4434(2012)12 - 0034 - 05坚持以人为本,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
春秋时期的管子就提出:“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管子·霸言》)开创“贞观之治”的一代明君李世民曾对侍臣说:“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贞观政要·务农》)但中国传统人本思想更多的表现和实质是民本思想。
实际上,无论《管子》还是《贞观政要》,都很少使用“以人为本”这一概念,而大量论述的是“民本”,这里的“人”就是指百姓、民。
例如,管子在《牧民》中说:“予之为取,以民为本。
”齐桓公问管仲:“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日:“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管子·霸形》)因此,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思想,主要应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
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以人为本”,从用词和思想上都继承了民本思想的合理之处,但又与之存在着本质区别。
一、针对的问题不同民本思想孕育于神本思想当中并作为神本思想的对立面而出现的,相对于西方文化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视人,并较早实现了从神本向人本的转变。
自西周开始,神本思想发生了动摇.民本思想开始萌芽。
鉴于夏、商两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周初的统治者一方面继续延用“天命”来说明周朝代替殷商的合法性,周公告诉殷的旧臣们说:“肆尔多士,非我小国敢弋殷命。
“人本”与“民本”

“人本”与“民本”“人本”与“民本”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这两个概念可以说都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而又是近现代的表述[①]。
简言之,“人”相对于神和物而言,“人本”是普遍的哲学或文化的概念;“民”相对于国家和执政者而言,“民本”是政治哲学或政治理念的概念。
一“人本”就是“以人为本”[②],与西方哲学或文化的“humanism”相对应,它可译为人本主义、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
“人文”、“人道”都是中国传统的概念,如《易传》云:“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显然,这里的“人”是相对于天、地或自然而言。
“人本”一词不见于古汉语,其所表述的“以人为本”,不是从哲学的存在论上说以人为“本根”或“本原”的意思,而是从价值论上说以人为中心或以人为最有价值的意思。
中国古代表述“价值”的概念是“贵”。
《论语》载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即以“和”为最有价值。
《孝经》云“天地之性人为贵”,即以人为最有价值。
《吕氏春秋》云“孔子贵仁”,即以“仁”为最有价值。
因此,“人本”或“以人为本”的确切含义应该是“以人为贵”,即以人为最有价值。
《论语》载:“厩焚,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
”这是以人为比马“贵”。
后期墨家对“仁”有一个界定,即:“仁,爱己者,非为用己也,不若爱马者。
”这符合孔子的思想,“爱己”就是“爱人如己”,这是以人为具有内在的价值,即“人是目的”的思想。
“人本”包含“humanism”的人本主义、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意思。
其区别于哲学或文化的神本主义、自然主义、科学主义,以及伦理学的非人道主义。
《圣经·马太福音》载耶稣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
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
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
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
”中国的人本主义有“爱人如己”的思想,但没有“爱上帝”或“爱天神”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民为本”和“以人为本”的联系和区别
中国最早出现“民本”思想是在《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其中写道,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
民维邦本,本固邦宁。
”这是中国史书最早记载民(老百姓)是立国之本的思想。
从此,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主张和宣传“民本”思想,从而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影响最广,延续最久的一种哲学思想和政治信念。
现代提出“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民为本”,说明我们对“人”
的理解更为深刻在传统文化中,“以民为本”的“民”是相对“君”和“官”而言的。
而“以人为本”的“人”是集体名词,是与物相
对应的。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存在的“人”是现实的人,
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具有各种社会关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创造
着社会历史的主体。
这样的人是由所有个体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具有复杂结构的社会有机系统,是个人、群体和的有类的有机统一。
在当代中国,“人”包括全体社会成员。
其中,人民是“人”的核心,是由所有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以及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所结合而成的最大群体。
可见“人”的
内涵和外延都达到和超过了“民”,从内容和形式上来看“以民为本”远远没有达到“以人为本”的高度和境界。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有积极的方面,它包含着合理的内核,
承认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要力量,人民利益是根本的。
但“民本”
思想也受到其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纵观历史,历代的民本思想,都是以肯定和维护封建社会制度为前提,目的是巩固皇权统治。
尽
管在个别思想家的著作中,也可以找到一点历史唯物主义和近代民
主思想的萌芽,但由于缺乏先进生产方式的土壤,“以民为本”的
思想始终没有走出封建意识形态的思想范畴。
今天,科学发展观中
的“以人为本”是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在
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注入了新的内涵而形成的一个崭新的科
学概念。
党中央把“以人为本”确定为执政兴国的基本理念,这表明,我们治国理政必须要贯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关注民生,
必须对社会全体成员负责。
人类历史的全部事实证明,人的本质是构成社会关系,不断
地劳动和创造。
由个人组成的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的主体。
人民
是人类文明和一切物质,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改造世界,推动历
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
因此,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
民是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体性、创造性、积极性。
同时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表现了人又是发展的客体,是社会生产力
的对象和目的。
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把它确定为科学发展观
的核心。
这表明,党主张在指导经济和社会发展时,为谁发展,靠
谁发展,如何发展,都应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发展成果理所当
然由全体人民共享,并最终惠及社会全体成员。
而将这一“人”作
为发展主体,和目标的理念,都是“以民为本”所不能涵盖的。
建筑二班欧阳尚虎
2015.12.6。